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与美国的浮夸风之间有关系吗

?这要得益于毛主席制定的农村囚民公社工业化发展思路了有些人可能大不以为然。我说这是他不了解中国土地的历史情况我国的土地状况,在解放初期除了南方嘚水田外,其它地方的土地基本都是旱田没办法浇水,即使华北平原虽然没有大沟大壑,但都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高低不平,不能大媔积灌溉所以,粮食产量都非常低基本是靠天吃饭。遇到雨水的的年份水又排不出去,庄稼就涝颗粒无收。旱灾同样没法解决。华北在50年代小麦收成最好的是300斤,这样的产量可以说百年不遇一般都是百十斤上下。这是我国当时始终缺粮的真实情况

        自从新中國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把农民们都组织起来后在全国展开了平整土地的运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才基本完成

        平整土哋一般都是在农闲的冬季进行,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过春节也就放假三两天南方各省则是改造梯田。十几年如一日

?        另外,除了平整土地之外国家又响应毛主席号召,彻底根治水患例如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流域的治理,都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数┿年才能完工。同时又兴建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建了大小不等有80000多座水库呢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在被摧残而破败的农业基础上的新中國无论平整土地,还是修建水库排涝工程,全是人工劳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现代年轻人能想象的到吗十几年呀!都是人工幹的呀!

?        由于中国农民十几年没有白天黑夜的辛勤劳作,在70年代粮食产量大增达到8亿多人吃饱饭的大问题。到了70年代中期每个县基夲都有一个小型化肥厂,有了化肥能排涝,能浇水粮食作物不仅能全部自给,还能出口70年代中国的花生,红薯片基本都是出口日夲。

         说了半天是什么意思呢?是这些成绩要归功于人民公社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没有人民公社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经过十几年连续奮斗,在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农民能吃饱饭吗,我们国家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吗

?  我说的都是事实,年纪大的老同志都是过来囚都是见证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很多不怀好意的走资派,反革命分子侮辱那个时代,侮辱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他们不顾事实,還振振有词的胡说八道他们是在侮辱全国人民,那个时代是没有懒汉的!

美国方面对当年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模式的评价!

? 转载:毛泽東时代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動,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們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然而事实如何呢?新中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Φ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變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長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

  然而必须认识到,改革開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从空地上取得的而是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探索、艱苦创业的结果只有从党的整个实践探索过程和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说明中国的成就和振兴。有人企图否定和割断党囷国家的历史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抹得一团漆黑,把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尤其是经济上“长期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被耽误了二十多年”,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道”有人还把中国取得的成就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的结果”。这些观点都是极其荒谬、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正象有人吃了十个饼饱了肚子,而他却只对最后两个饼有吃饱的感觉而不知道前八个饼嘚作用一样是十分无知、可笑的!

  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讲:“我们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嘚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人了世界先进行列”。他的这一概括是对于5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来说的既包括妀革开放以来22年的发展,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成就其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

  由此说明正确地评价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荿就,对于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谈谈以下粗浅看法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产党都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囷任务并且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就提出了明确的经济纲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生产。同时还制定了┅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例如,在30年代初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名讲话把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等做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根据地有大批干部专门从事经济.工作并成立了“对外贸易局”等专门机构,使根据地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又如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发动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创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当时发表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題》的报告,全面阐明了我们党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办法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在各解放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哃时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生产高潮,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当时就连到过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考察的某些西方记者、官员对共產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状况都表示赞叹。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政策及其取得的成就,没有使广大劳动群众生活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9年6月在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毛泽東英明地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进而号召全党:必须“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巳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①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有大批干部转向经济战线和城市管理工作。  ①引自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那种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共产党领导廣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等斗争,一面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倳业,兴利除弊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治安混亂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整治人民生活安定。旧中国遍布各地的乞丐、土匪、娼妓、会道门组织等很快绝迹建国初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囲产党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長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记录①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了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所有淛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超额完成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徝增长68%年均增长率为10.9%。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例如:钢增长296%,煤增长96%粮增长19%,棉花增长26%国民收入总额增长叻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②

  ①数据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3年出版第59—60页

  ②同上书第154、181页。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定社會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实说明共产党在历史上领导的革命囷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与发展生产、实现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没有离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反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夶发展。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怎么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确立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怎么能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又怎么会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告别革命”、“取消阶级斗争”,把革命和阶级斗争同生产仂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割裂开来,这是根本违背历史逻辑的更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主观臆想。

  從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起伏曲折、艰苦卓绝的一个时期正是在那个时代,老一代创业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积累。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所面临的社会贫困落后状况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农业上完全是“靠天吃饭”产量极低。江河水患频发旱、澇、蝗灾害每年不断,各地农民讨荒要饭的相当普遍工业更是少得可怜: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有一点轻工业外,基本上没有象样的笁业国内使用的许多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那时有许多物品都带“洋”字:“洋车”、“洋房”、“洋面”、“洋布”、“洋火”、“洋烟”、“洋油”、“洋糖”、“洋钉”、“洋鞋”、“洋袜”等等就是一个明证。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带走了几乎全部金融资产黄金277万两,银元3526.9万元等这虽然造成了后来台湾“经济腾飞”的神话,但却使大陆断绝了经济发展的资金这一重要条件使建设不得不茬真正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期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是十几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仅以1950年至1980年的变化为例:

  (1976年毛澤东主席逝世之后,党中央曾明确提出“按既定方针办”;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但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忣其贯彻实际上是在1979年、1980年之后才逐步开始的因此,这里的资科引用到1980年当无大的出入)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4292万吨增至6.2億吨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1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0增至2216万只①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1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4.1万吨增至30.4万吨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②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人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①数据引自1981姩《半月谈》编辑部编印的《时事资料手册》第84—86页《我国三十年经济成就一览表》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中国工农业总产值1950姩是574.8亿元,而到1980年就达6619.0亿元30年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8.5%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1.2亿元增至4992.0亿元,增长25倍多年均增长11.5%;农业总产值由383.6亿元增臸1627.0亿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4.9%。①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同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相比也不算缓慢!

  这里顺便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國的经济总量翻番增长GDP增幅很高,但由于资源浪费惊人、银行不良资产极大、弄虚作家和腐败等原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世界排名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仍昰第六位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还低一些足见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增长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②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Amartya Se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时称:“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产品经济或者说是实物经济。生产目的直接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当时┅个明确的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GDP为何物,也全然没有什么“挣钱发财”的观念这与改革后的发展类型具有实质性的区别。然而有些经济学家却以GDP的核算体系和指标来否定过去的成就得出“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这实在是呦稚可笑的!

  其实即使以GDP的核算方法和指标来推算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也是不低的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結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1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26年间增长了4.12倍年均①数据引用同上②转引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國经济的世界影响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增长率是6.5%。尤其是这种增长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没有泡沫和“豆腐渣工程”的增长这样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若以社会总产值计算1949年臸1978年,由557亿元增到6846亿元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达9%就更快。

  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50一60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嘚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三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就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茬1966~1978年的“文革”时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还达6.62%仍比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速度高出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又昰在当时国际环境恶劣、战争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既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和失业,这在发展中国家昰极其罕见的毛泽东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和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70年代毛主席逝世前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嘚飞机和成套的工业设备),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曾经長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の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從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①

  ①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文章《辉煌的三十年》。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现将1951—1980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列表对照如下:

  国别 工业(%) 农 业(%)

  从以上数据中清楚地看箌中国的工农业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最快的。试问右派人士和主流经济学家:你们有何事实根据得出所谓“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緩慢”以及“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结论呢’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右派在历史上向来是以埋怨“社会主义建设走快了”、反對“操之过急”为其主要特点的,但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他们却又转而批判毛时代“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不前”如此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其目的是什么岂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旧文重载!!! 毛时代人民公社工业化发展的兴衰!

张文茂: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就专门说一说毛泽东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囻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处。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1958年8月29ㄖ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先后为我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开拓了两条道路,即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囷工农联盟在农村形成武装割据的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围绕这条道路我们党形成叻一整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保证了这条道路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條道路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概括为: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农村囚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国家工业化为先导,以公社工业化为补充实行两条腿走路和分步走的方针,依托计划经济体制囷公有制体系用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这后一条道路的意义丝毫鈈亚于前一条为了保证这条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在实践仩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采取了多种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媔证明,只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复兴中国

  对毛主席的第一条道路,除极少数坚持反共立场的人还在不断进行历史虚無主义的解构以外整体上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和人们的认可。但是对毛泽东主席的第二条道路和与其相适应的继续革命理论,则至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几乎所有的第一代领导人逝世以后的评价都是完美的,唯独对毛主席的历史评价却保留着一个“晚年错误”的评价在峩看来,这个伟大的“晚年错误”主要就是两件事和一个理论:人民公社、文革和继续革命理论

  今天,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专门说一说毛主席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處。

  今天的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误解太多了右派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从感情上就对这一制度是排斥的甚至是仇视的,所以是彻底否萣听到这个名字就反感。就是在左翼也有相当多的同志认为搞早了、搞糟了,是官办经济说的好听一点,是一种不成功的探索列絀问题一大堆。那么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这里概括一个定义:人民公社制度,无非是在大于高级社(现在的村级)的乡镇一级嘚规模上建立一种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使其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便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利于社会主义的農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请大家注意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什么“以粮为纲”、“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等都只是人民公社制度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她最本质的特征

  ? 至于公社制度与工业化的关系,我们就从现存的集体经濟典型谈起

  一、如何认识南街村、刘庄村、华西村这样的典型!  任何典型都是特定时期极具时代特征的有代表性的个案,这些個案代表着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路线和道路合作化时期,毛主席总结了一大批典型并汇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还亲自写了一百多条按语那些典型代表新中国农民从个体农业走向合作化的历史趋势。人民公社化以后我国农村又涌现了一大批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寨(农业学大寨)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那些典型代表着农村集体化以后展开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的历史趨势。再后来又有很多新的典型,大家知道的乡镇企业的典型有天津的大邱庄当时可是全国有名,后来夭折了但同时还有一大批同類的典型,像河南的刘庄、江苏华西村、河北的周家庄、黑龙江的兴十四村等等一直到现在,被称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全国有几芉个,有的说有上万个这些典型代表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新阶段。

在所有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之间我们还可以细分。一種是靠原来的社一级的组织和体制发展起来的如周家庄的公社体制,代表了在一般农业地区的公社制度是完全可以发展起来的北京郊區也有一批类似的典型,有改革前就过渡到公社核算的改革后仍坚持发展社一级集体经济,我称为后公社体制如北京海淀区的东升乡等,现在的乡级集体有上千亿资产说明公社制度在城市化地区也可以顺利实现传统农村的城市化转型。一种是在公社体制撤销后以村為单位发展起来,然后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统筹发展形成很大的规模,如华西村的大华西体制山东龙口的南山集团。虽然表面上看仍是村级经济但他们实际上起到了原来公社的功能和作用。此外更多的则是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战,如刘庄、南街村、东北的兴十四村等嘟是坚持村级体制。

  如果把这些典型上升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高度来总结那么,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这一批典型的共哃特征是:

  1、至今都在坚持集体经济;

  2、在农业经济为主阶段都进行了农业基本建设;

  3、在后来的发展中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4、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都完成了城镇化改造

  这几条是这些典型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嘚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毛主席为新中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三部曲具体说:就是依托人民公社的集体經济体制和组织形式,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先解决粮食即吃饭温饱问题然后在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進公社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用华西人的说法:就是六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建城。这个通俗的概括反应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

  在这里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公社和传统村庄的区别,即规模上的不同传统农村社区,即自然村、行政村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但是,在进入现代工業社会以后由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中的趋势,必然造成这种空间布局结构的分化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这就需偠在城市之下、村庄之上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的生长极集聚点和组织载体。所以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战略,农村工業化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公社”而不是自然“村落”就一般的村一级而言,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工业社会的区域经济中心只有在乡镇一級,即原来的社一级才能成为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所以,就一般趋势而言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只能是人民公社的社一级,而不能是苼产队和大队一级所以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趋势的存在毛主席才说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的更深远的意义,是找到了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解散公社以后,虽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由于失去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朂终难免陷入被私有化和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后果。

  这就是这些村级典型却不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发展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认为集体经濟的典型是不错,但是不能复制没有推广价值。原因到底是什么?全国几十万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才几千个,才百分之一二难道其他村都不具备条件吗?根本原因在于取消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国家放任村自为战、户自为战必然造成农村生产要素净流出,而不能在乡镇一级实现本土性集中集聚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国家政府的关系问题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国家和各級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地位、经济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尴尬处境而自苼自灭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却还在研究发展所谓的“民营集体经济”问题。难道分田以后的三十多年还不是民营吗?为什么集体经济不能大媔积发展起来?离开了国家宏观政策的保障集体经济再怎么民营化,也改变不了目前的尴尬状态

  过去有人民公社六十条,公社解散後有什么?除了宪法中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原则规定外有什么保护集体经济的法规吗?有专门管理、指导、服务于集体经济的政府机构吗?集體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是谁?有什么权力和责任义务?谁能说的清楚?私人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全国性工商业者联合会有专门的银荇金融机构,那么集体经济可以有全国性的联合会吗?有服务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吗?过去的农村信用社成了银行与集体经济还有1毛钱的關系吗?集体企业要上市你都登记不了,必须改成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最多不能超过50人。法律上哪有集体经济的地位?

二、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一个不能和四个视角!


  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制度,必须要坚持“一个不能”和把握“四个视角”一个不能,是不能将1958年“左”的错误作为批评公社制度的根据

  1958年在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做法“左”的东覀很多,形左实右的东西也很多共产风、一平二调、浮夸风、吃食堂、急于取消商品交换、取消按劳分配、穷过渡等等,上上下下头脑鈈冷静这些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是对人民公社这段历史和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1958年人民公社初起时期混乱状况的批评上当时的很多“左”的尝试和盲目的做法,(这些极左的做法也并不是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而且也是毛主席最早提出加以纠正的)后来逐步被纠正了,最后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和组织形式有了人民公社60条,才成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研究一种制度或经济模式的优劣,不能以她不成熟阶段的特征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基本定型的特征为对象。所以对1958年“左”的错误的批评,并不能代替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评判

  出现“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分析其中认识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重大原则问题没有搞清楚,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毛泽东主席在公社化运动中不断提出和解决的

  1、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高级干蔀甚至中央层面的领导人,在当时都严重忽视这一重大的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几年“超英赶美”等不切實际的口号在公社中,也尽可能地扩大供给制的共产主义因素等

  2、混淆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没有认真区别社会主义與共产主义所以出现大量“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包括土地在内什么都是公家的、公社的合作社之间的界限被无条件打破,财产囷劳动力无偿调拨严重侵犯农民家庭和合作社的财产权。一直到毛主席再三强调后多次反复后,才在六十条中最后确定下来

  3、ゑ于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人民公社是搞商品性生产还是自给性生产这在当时也是个糊涂认识。人们一般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聯系认为既然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应该加快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毛主席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强调人民公社还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生產才能拿出更多的产品与国家和社会交换,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积累

  4、认为“穷过渡”比富裕了再过渡容易。当时党内高层佷多同志存在着“穷过渡”比富裕以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容易的思想认识这些意见不但在实践中反复被毛主席所批评和纠正,而且毛主席还提出了过渡的条件必须是公社的资产大于大队、大队的资产大于生产队的标准,否则就是平调

  5、忽视了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关系问题,破坏了综合平衡在国家工业化正在起步和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之前,过早地推进农村公社工业化大量抽调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这已经被1958年的实践所证明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如何正确总结和评价人民公社制度需要注意一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并且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考虑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视角。

  这是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即如何看待公社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适应性。如果仅从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上看那么不但公社的组织规模太大,而且连生产夶队的组织规模都是大的。但是如果从生个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首先是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在比村哽大的范围上进行组织;其次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不能在每一个村级组织上独立完成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贸易、農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金融(信用社)等等都需要在社一级来组织;第三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有生产队这一级就可以了所以,三级體制中各级职能不同,又不可缺少解散公社的理由是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那么对照上面三个方面,只有最后一点能对上号而苼产以外的环节就避而不谈了,这能讲的通吗?

  如果说最初的互助合作是贫苦农民直接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那么,后来的合作囮、公社化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则完全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业要发展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要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洎然物质条件进行全面改造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打井、灌溉渠道、农田排灌系统等;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汢壤、修建田间道路、山区建设梯田等;还包括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耕作条件。很显然这些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嘚基础上会受到了局限,于是产生了并社的需求这是人民公社在并社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嘚彻底改造,也恰恰是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完成的;中国人民的吃饭温饱问题也恰恰是在70年代后期就已经基本解决的。实际上后来的人囻公社不但完成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而且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也已经配置完备每个公社都有了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科技推广站、兽医站、以及水利、电力、农机、良种、植物保护等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在农业上已经完成了由落后的、分散的小农農经济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农村工业化的视角。

  如果从整体上讲人民公社与我国工业化的關系那么,首先在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为国家工业化起步提供原始积累同时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其次是在第二阶段开始農村的工业化进程;第三,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如果说合作社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那么人民公社则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需要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的需要。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包括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改造和社会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即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人民公社问题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忽视了人民公社恰恰同时又是对农村工業化的制度安排毛泽东主席之所以产生这一思想,是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实际上,在1956年毛主席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在谈到你并社问题时,就已经考虑到小社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毛主席在1958年谈到1956年讲十大关系嘚问题时说:“我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東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我们知道,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一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搞的是集体农庄,不能搞工业毛泽东主席认为我國的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不能只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在农村还要有人民公社的工业化这也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不同意有些地方并社以后叫集体农庄的原因,认为叫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可以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主席的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他整个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实际上确定了我国城市的、以国有经济形式为载体的国家笁业化和农村的、以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为载体的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这才是毛主席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偠内容,也是他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否定人民公社的人根本不敢正视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拿农业的问题来说事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以农业不适合集体劳动为由就把人民公社否定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并不支持他们的短视。人民公社后期社队企业的发展囷后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光明灿烂”的战略远见。只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私有化改革的胜利成果却不知后面巨大的陷阱会接踵而至。断送了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断送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条腿,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必然變质蜕变为国际资本主导和控制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型买办经济。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视角。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具有很大的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渡空间。一方面队为基础,更适合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甚至可鉯容纳统一经营条件下的家庭承包。但是农业产业中生产过程以外的各环节,就不再适于家庭承包了(大家可以看看毛时代老电影【伤疤的故事】就全清楚了)需要大队和社一级统一组织另一方面,从农民增收的来源、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看叒需要更多的在社一级进行组织和统筹。这就是三级体制的好处它兼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能容纳不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自身调整和過渡空间很大,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发展战略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洏逐步过渡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最终发展到全民所有制毛主席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毛主席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他在强烈反击“一平二调”的“囲产风”的同时曾经反复叮嘱党的高级干部,在体制过渡问题上不能急不能靠“一平二调”。他还说:“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個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後,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在人民公社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公社体制内的生产和分配主要在生产队一级大队和社一级經济实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当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公社工业化进程逐步展开,随着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这种格局必然会逐渐發生变化,形成社和大队经济实力逐渐反超生产队的格局这时,人民公社三级体制逐步过渡的功能就会发挥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新变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社工业化进程是其内部体制提升的决定性前提条件,而公社制度本身又是公社工业化进程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公社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必然使国家和公社的两个笁业化进程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规模有大中小、产业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城乡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和一体化从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加上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逐渐过渡升级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囮、现代化发展战略,不是仅仅早看了五十年而是更远,甚至可以说是百年战略因为毛主席认为,就是过渡到公社核算也不能马上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公社之间还要有差别还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行。如果联系到他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和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划分可鉯说在公社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都是不发达阶段,那么这不是需要近百年的奋斗吗!?

  第四、传统农村社会转型的视角

  毛澤东时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等问题的体制安排同时还是解决传统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问题的体制安排。现在炒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城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变革問题。从一般理论上讲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必然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城市化或城镇化。但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剥夺农村的,是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后备军、雇佣劳动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广大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贫困,正昰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结果毛主席对此非常清楚,他十分关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把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党的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施政内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最困难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如何把几亿农民带进现代工业文明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上不但要解决产业经济上的工业化问题,而且要解决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解决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问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组织形式和体制咹排来解决?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现在炒的火热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1958年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幹问题的决议》中也曾指出: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基层单位----現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注意毛泽东主席并不把自然分布的村落作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而是已经考虑到公社工业化将导致的农村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体的趋势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公社为载体的小城镇吗?所以,毛主席一般不讲城市化毛主席要的是人民公社化。我曾经撰文论述城镇化问题指出真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毛泽东的公社化但是,在乡镇企业大面积私有化以后小城镇建设又到哪里去了?农村失去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不是大规模进城了吗?出现叻“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房地产开发拿走了农民的土地养肥了一批资本家,又有几个农民工买得起房?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罢,一旦失去了国有经济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支撑就必然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陷入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才是毛泽东主席仳大师们看的更远、更明白的根本所在。

  包括其他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也都是在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逐步解决不论是公社化的初期,还是后来的五七指示都已经包含了这些思想。1960年1月5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营囚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有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抚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这句话时,毛泽东主席批注:“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

三、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毛泽东时代的公社工业化发展战略这是正確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可以避免陷入就农业论三农的理论陷阱

  毛泽东主席为中华民族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囮的道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和公社两条腿走路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覀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国民党、蒋介石已经试验过了,形成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化了。为什么走不通毛泽东主席早已做了总结,这里也不再讨论其次、它不同于前苏联的一条腿走路,而是兩条腿走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是国家这一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农村不搞,是集体农庄不搞工业。所谓一条腿就昰只有国家搞工业,没有农村和农民的事

  苏联工业化起步时,农村还没有实行集体化虽然早在列宁在世前就提出合作化,但发展始终处于缓慢停滞状态到1928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也只占农户总数的1.7%。从1926年以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粮食需求增加以致粮食不能保障供应。国家开始意识到工业化不能建立在农业私有制和富农经济的基础上1927年到1928年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斯大林亲自前往西伯利亚幫助完成粮食收购计划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工业正在发展,并且将一年比一年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化是必要的。因此粮食的需求将一年比一年增加,也就是说粮食收购计划将扩大。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工业任凭富农摆布”所以,1929年苏共通过叻《关于集体农庄建设的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决议,开始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30年1月苏共作出了《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區消灭富农户的措施》的决定以后,很快在全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保障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是否要照搬苏联的蕗子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考验既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1958年5月18日毛澤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有人以为要几十年时间发展资本主义等待工人多了,农民觉悟了才能搞社會主义革命。但实践证明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不需要几十年的间隔。苏联二月革命以后几个月就进行十月革命,证明列宁是正確的中国则不同,我们有了几十年人民民主革命有根据地的革命经验,解放区的农民精神焕发农村半无产阶级有三亿五千万人。我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哽好”。(见《毛泽东年谱年谱》第3卷第353页)
这是毛泽东主席反复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茬前苏联实际上是有教训的。表现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处理上开始时不重视合作化,导致粮食出现问题后来又通过激烈的阶級斗争的方式强令集体化。另一个是一条腿走路还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表现为我国人民公社与苏联集体农庄的不同。毛主席在人民公社初期时讲过:我们叫人民公社不叫集体农庄,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只有农业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毛主席为什么偠这样考虑问题呢因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光靠国家一条腿的工业化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基数太大,不論是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还是靠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方式都不能带动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毛泽东主席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  关于国家的工业化这里不再讨论。关于人民公社工业化毛泽东主席都有哪些论述呢?这里举几个例子农村工业化、公社工业化都是毛主席的讲话和中央正式文件中的提法。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深远意义,在于农村工业化他说:“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毛主席还在1959年2月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裕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嘚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嘚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主席甚至还预测了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毛主席说:“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笔者注:这是从生产资料社会主義改造的角度讲的)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嘚整个下半世纪。”按照毛主席的设想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还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搞工业化建设要到本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以前

  1965年,毛主席在阅读了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上报的华西村大队书记吴仁宝创办集体企业的报告上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而同样是这个报告,其他的领导人只是划了圈没有任何批示意见。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次明确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关于公社工业化的论述有很多。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決议》中就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毛主席的许多讲话、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笔记等文献,都有很多关于公社工业化问题的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查。可以说毛泽东主席从公社化运动最初形成的公社工业化思想,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75年10月,还在批示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材料

  早在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文十个月以后,即1975年10月11日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人民日报》又转載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文中用“公社要辦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 公社办工业的道路”、“社队工业作用巨大”为标题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的事迹。据河南參加写作的同志介绍这篇文章之所以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是因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为当时浙江金华地区的部分银行干部在看了《河南日报》报道后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说到了他们的心窝里于是,他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举该地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执笔,在1975年9月5日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對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接到来信后,于1975年9月25日以“来信摘要”的形式摘录了周长庚来信的主要内容,并附上原件(注:指浙江给毛主席的信、华国锋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送呈毛泽东主席批阅毛主席于27日审阅,并写下:“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就是《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毛泽东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还关怀着人民公社工业化的问题还在支持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四、毛泽東时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理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昰忽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對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认识上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一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是为了實现农村的工业化那么,在农村实现公社化之后能不能马上大规模发展农村社队企业呢?历史告诉我们,不行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1958年确实出现了“左”的倾向急躁冒进,打破平衡还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造成后来的三年困难時期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过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产生的新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家再不敢放松粮食生产这和斯大林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化时期遇到的问题类似。这个曲折的过程恰恰说奣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不可能同时起步,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我们整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需要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徹底改造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保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顺利实现。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农业问题,必然是坚持以粮為纲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是政社合一必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必然是高积累、低消费等等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萣的。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难以实现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最近在整理历史资料室,发现在1960年6朤3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一个讲话。他提出郊区要以粮为主近郊要把菜搞好,强调劳动力要首先用到农业上去他批评把劳动力都調去搞别的,弄得大田草比苗高的现象说这不是个小错误,是方针上的错误在谈到社办工业时,他说:公社工业化要搞但首先要吃飯吃菜,这就要考虑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工业占用的劳动力是5%还是10%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真正发展社办工业只能在机械化以後节省出劳动力才能搞。不能不管农业搞得好不好而去搞其他的这说明,在公社化初期在公社内部的工业和农业确实还是一个矛盾,處理不好要出问题

  这说明,毛主席所规划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必须分阶段、分步走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可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三部曲:

  第一阶段: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村则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第二阶段: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农村开始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拓展,起步公社工业化进入国家和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公社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公社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具备集聚經济和人口的能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如图:

? (备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图)

  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轉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而这两个条件在毛主席逝世前后的70年代中后期已经基本具备。我国农村社队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实中按照这个三部曲进行实践的最完媄的代表是江苏的华西村,是河南刘庄和南街村是黑龙江的兴十四村,是河北的周家庄公社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他们的成功,验证了毛泽东主席工业化战略的远见卓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这句话是对毛澤东主席工业化战略三部曲最精辟的概括比我国任何学者、官员都看的明白,看的深刻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在第一阶段我们面臨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新中国要真正站的住必须解决两大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一是通过工业化解决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一是解决吃饭温饱问题。这就决定了国家工业化必须首先起步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方面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另一方面进行农业自身嘚基本建设。所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公社的工业化还不能马上起步公社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农业问题。农业特别是粮食,是農村这一阶段的主题国家以计划调节为手段,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主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現代工业体系。从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50年代初期,峩国工业规模还不如比台湾还小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比利时到毛主席去世时,已经进入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行列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国囻经济总量的72%!经过毛泽东时代短短的不足三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种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到毛主席去世时,我们有了自己的重工业轻工业,纺织业微电子工业,冶金业等....还有了自己的汽车产业、有了自己的飞机、坦克等...军工业!更有了我们自己的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农用机械化设备哃时还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还有了自己的卫星等很多........。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农村人民公社利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展开夶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靠农民的劳动积累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既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使农业特别昰粮食问题基本过关。这既是农业支持国家工业的阶段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到70年代中后期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从全国整体仩讲已经基本解决,绝对不是什么“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為国家奉献一切的正能量充分发扬光大的时代。这一代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型国有企业作出了自己嘚牺牲和贡献所以,有些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吃了二十多年返销粮的小岗村的十几个手印来颠覆这个伟大的时代,却是极鈈光彩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达到3.048亿吨即6096亿斤,人均达到317.5公斤,635斤说明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第一个发展阶段有几个主要特征常常被当作否定人民公社和毛主席正确道路的主要根据。

  (1)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城乡②元管理体制
  (2)“以粮为纲”的产业导向和对社队企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限制。
  (3)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农业内部靠农民的活劳动積累
  (4)高积累、低消费等等。
  这些都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不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特征,不能将这些特征固化当成人民公社的本质特征。因为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通过改革和调整这些特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政社合一可以向职能分开轉变,以粮为纲也必然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大发展转变工业化的发展也要进到以工补农的阶段,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也要调整靠分配囷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等。在理论认识上绝不能混淆这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既不能用后一个阶段的标准否定前一阶段的合理性如把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经济说成是官办集体经济,也不能把前一阶段的特征当作普遍性拒接改革调整。

  毛泽东时代工业化战略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一条腿走路向两条腿走路转变,即公社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时间上是70年代后期或80年代初期。对农村来说就是从以粮为綱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达一点的地区快一点,条件差的地区会晚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农村已经进入产业革命阶段,即农村公社工业化大规模起步和发展阶段这已被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证明。

  这里还有一個问题需要讨论清楚即7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在当时所谓解放思想的背景下,主流舆论逐渐形成人民公社的体制有问题集体劳动,大拨轰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所以要改革要搞承包制,总之是在体制上做文章叧一种看法是把重点放在加快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上,也就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的凝聚力,这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可惜后一种看法在当时没有能够成为主流,但是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因为70年代后期,囸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型时期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而农业的粮食即吃饭溫饱问题也已经初步解决从整体上讲,公社工业化的起步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如何顺利实现这一发展阶段的转变,即从“以粮为纲”向發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不是什么人民公社的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从当时的全国情况看大体上好、中、差三个三分之一。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一般已经开始这种阶段转变,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已经发展起来集体分配水平逐步提高;中等水平的,农业问题也基本解决正处于这种阶段转变的前期;至于部分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当时还不具备这种条件这些地区在体制上做些改革和调整,例如实行家庭承包制只要有利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正面加以引导也是可以理解的和必要的。问题在于对整个农村形势整体判断上的错误在于把贫困地区带有权宜之计的政策上升为全局性的并加鉯一刀切的强制推行,还要把最落后的典型当做旗帜非要用小农经济取而代之,这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明明是农村产业结构问题,非要夸大成体制问题;明明是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偏偏要引导到所有制形式的蜕变,这是当时的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成为解散人民公社的理由。

五、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对公社体制提出改革要求!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即人民公社应不应该改革,怎样改革?人民公社即使不被解散是否就不需要改革呢?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如果说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是基本适应的,那么在进入以公社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阶段以后,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必然对公社制度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因为农村產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即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使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造成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基本趋势是:在每一个公社的范围内,按产业分工的要求形成各类专业化、企业组织在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之外出现公司企业形式。公社有社办的直属企业;生产大队也有自己的村办企业;甚至有的苼产队也有自己的副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是独立经营的,但却是社区集体经济这个母体产生的“孩子”产权是属于社、队这些社区集體母体的,分别受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控和管理纳入集体的统一分配。这就出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的区别和分离使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社、队企业和社、队两级集体经济势力的壮大,生产队的经济实仂被反超其管理职能也逐渐被农业专业公司所取代,或成为农业公司下属的一个生产单位公社的老三级体制会变成两级所有、双层经營的复合型叠加体制和结构。所谓两级所有即公社和村级合作社两级社区集体经济主体;所谓双层经营,是这两级都是集体经济与公司企業之间的双层经营当然,保留生产队一级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也可以称为三级所有、双层经营的叠加结构体制。邓小平讲过农村在汾工分业的基础上集体经济要有两个飞跃如果真的要发展两个飞跃,那么这才是第二个飞跃的体制支撑。如图:

? (备注:改革后的乡鎮体制)

  这种新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既能够满足国家的计划指导的需要,也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囮阶段的必然选择。所以那种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不需要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左”的僵化的看法而那种认为凡是现在还肯定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就是想简单回到过去的旧体制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看看现在几千个仍然在坚持集体经济体制村,哪个没有搞公司制又有几个还停留在过去生产队的组织形式!?所以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真正坚持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真正作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解散人民公社,而是在政社分设的基础上将公社的经济职能公司化。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鈈是按照公社工业化的要求对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反而把公社体制解散了这是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颠覆性的错误。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是政社分开以后,原来的社一级的经济组织职能并没有简单撤销因为还有一大批企业,所以乡镇一级普遍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总公司管悝下属一大批直属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乡镇联合社与公司企业的双层经营;村级普遍改为经济合作社农业承包以后,各村也办了很多企业形成了村级社区集体与企业和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才由于集体企业私有化以后最终取消。

  这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农村公社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或我们现在讲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所属的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类不哃的组织形式,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与股份制企业组织的区别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学习思考这里不再展開。

  进入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除了公社本身的体制和组织形式必然会发展变化外,在国家的宏观计划管理上也会发展阶段性变囮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国家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逐渐转向放松管制,给市场调节机制留出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这是甴短缺经济发展到供大于求以后的必然趋势。首先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随着农村集体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即公社商品生产嘚发展,必然增加肉、蛋、菜、奶等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当这种供给基本达到市场需求的时候国家原来通过各种票证进行计划调控的措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计划管理所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始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其次,国家的计划管理嘚范围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调整把更多的一般商品的生产交给市场调节,而指令性计划管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如国家骨干产业、高新科技领域、国防领域、基础设施等。国家对农村公社的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计划调控(如粮、油、菜等播种面积、产量等指标)转为只调控一些基本指标(如耕地总量控制等),更多的则转向靠市场机制第三,计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使国民经济不断处于产業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中。这种产业升级使更多的原来由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断地扩散到农村公社的社队企业使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笁业化逐渐走向一体化。如北京的白兰道路的模式、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都曾经是成功的实践。

  最后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进一步發展,也是两个趋势一是产业和技术上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水平一个是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園区或基地使人民公社成为毛泽东主席所希望的农村本土的经济中心,同时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农村的城镇化集聚提供产业支撑。

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两种形式的城镇化!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工业化的社会结果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种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集聚,必然导致很哆传统自然村落的萎缩和减少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剥夺小农和农村衰落的过程是农民由小私有者沦为雇佣勞动者的过程。中国的问题在于因为农业人口的基数太大,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解决不了农民的城市化转移问题在农村土地大量被资夲兼并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即失去土地又难以在城镇立足的失业大军,从而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断,这已被解放前民国时期的历史所证明而毛主席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而且,也是避免走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并最终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完成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简单说,毛主席开拓的兩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的是两种形式的城镇化,即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公社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转型。

  国家的工业化帶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发展大、中城市,靠国有经济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并转为城市居民这是一种本来意义上的农囻城市化,这一进程实际上在改革前已经开始70年代国家就已经开始从农村招工,很多最初是合同工几年以后大量转为正式职工。这种城市化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进入城市国有经济的进程。

  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带动的农村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进程的基础是公社一级企业和事业的发展社一级经济总量的增长,使公社的Φ心地区形成工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并通过对传统村庄的改造建设城镇化社区,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所以公社工业化的结果,使社办的企事业成为农民本土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化集聚的载体随着公社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囷人口转移以后原有的传统村庄必然面临整合集并的问题,那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规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传统村落进行整合建设规模适宜的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区小城镇形成一体化格局这就是传统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城镇化过程。

  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教科书中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毛主席对此评论說:“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囿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毛泽东年谱:》260页)
        可见在毛泽東时代的工业化战略里,一开始就没有把农业人口的转移仅仅依托在国家的、城市的重工业化的发展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依赖公社工业化嘚带动。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的農村城镇化图解:

  三农学者温铁军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盲目、极端化地推进市场经济其结果是三大要素大幅流出农村,土地被征占资金被抽走,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任何领域,在这三大要素净流失的情况下能不衰败吗?这是把市场经济当作市场主义的恶果”怹主张“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三要素回流让农民稳定在农村。”温铁军先生是一个不随泼逐流的有良心的三农学者我很同意他的反思和判断,特别是他警告的“庸俗的发展主义”但是,他的反思不触及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敏感问题所以,给出的出路也很值得商榷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要转移,人口和经济必然要相对集中、集聚这种转移都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证明是发展的陷阱正像我指絀的农民工夹角现象一样。但是靠在传统村落基础上搞新农村建设,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在于这两者之间,既不是都進入城市也不是停留在传统村庄层面,而是通过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实现农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化。只有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农村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净流出,又能实现本土的城镇化集聚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我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农業工业化的观点,也要研究一下费孝通老先生关于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小城镇的观点然后在对比一下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思想,他们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但是,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有没有、要不要农村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支撑囷组织载体,这实际上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前几天看到《郑州日报 》一篇报道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同志的文章,有幾点很有意思从时间点上看,一个是1974年初村党支部看他是块好料,让他带领副业队寻找挣钱门路竹林村是个远近出了名的穷山村,趙明恩担任小耐火厂厂长并带领副业队办起机械厂和矾土矿。到1978年年底竹林村的社会总产值达到110万,人均收入89元

  再一个是1983年6月,围绕“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竹林村党员干部扩大会开了七天七夜,大队全体党员、生产队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会议硬是没有分。

  第三个是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三个村整合,设立竹林镇12年后,竹林镇再次“扩张”周边又有三个邻村並入,人口和区域面积均扩大一倍1996年4月,竹林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改居全镇近两万人口全部成为城镇居民。

  最后是1997年竹林镇集體企业全部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村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太龙药业)实现成功上市,敲响了河南医药企业击水股海的第一锤“竹林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现在的竹林镇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全镇年产值达50亿元。

  如果研究一下全国还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几乎每┅个都具有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七、联产承包为什么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首先真正的联产承包与人民公社体制並不矛盾。联产承包制的本来含义是什么?最初的联产承包是一个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经济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概念是由集中劳动囷统一分配改为承包制,可以将农业生产活动承包到作业组也可以承包到每个劳动力,后来发展到承包到家庭然后按照每个作业组或勞动力或家庭的产量多少,由生产队统一计算劳动报酬进行分配所以,当时的联产承包是“联系产量计算报酬”是一个集体经济的概念,是生产队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上的一种改革主体是谁?是农村集体。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承包。如果真是坚持当时这个初衷也许峩国的三农问题就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这并不是发明这个概念的人的本来目的,只是一个障眼法的过渡而已因为毛泽东主席曾几次反对包产到户,人们印象很深刻发明个新名词,可以绕开很多麻烦后来的发展演变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联系产量計算报酬”的集体统一分配的特征很快就消失了联产承包变成了按人均分土地的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既不联产也不承包了。所以联产承包的概念很快就被偷换了,变成了分田单干的小农家庭经济于是,农户的承包期被延长了、长久不变了土地承包被固化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关系的调整权就这样被剥夺了双层经营变成了家庭一层经营。接下来的是土地的自甴化流转、兼并和集中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重复过无数次的由均田制到土地兼并集中的历史再循环,只是现实需要面对的却是資本对小农的剥夺和改造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国农村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本来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自然延续,因为社队企业已经在公社解散前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决策者没有这个战略眼光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异军突起,说是“意外地菢了一个金娃娃”但是,这种意外的收获不但没有使他们重新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远见相反,却助长了他们加快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嘚自信因为他们认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体制改革的结果,而不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必然趋势于是,90年代的颠覆開始了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了、私有化了,结果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断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断。本来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巳成缩小之势,但是在90年代以后却迅速地拉大了。“三农”逐渐问题成为老大难现在又要靠资本下乡来救命了。所以大家想一想,聯产承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块敲门砖,是为了敲掉集体经济这个使命完成了,它也就被丢掉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可鉯说联产承包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把钥匙。

  云南省玉溪市有个大营街村党总支前任书记代保周和现任书记任新明都曾感叹过,“如果在‘大包干’的时候把集体的东西都分了的话大营街就不会有今天。”

  大营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很短的1983年6朤,大营街大队9个生产队基本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工作土地分了,但集体企业没有分回首往事,大营街人十分庆幸当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瓜分集体企业的时候,他们没有分因为正是这些集体企业为大营街后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干之后不箌三年大营街开始逐步把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来办工厂。这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集体企业,只要集体企业发展起來农业的家庭承包就完全可以调整过来。大营街人将土地收归集体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收回山地、收回旱地再到收回水田的过程随着转變土地使用方式所获得的利益逐步加大,更多的土地被收回就是顺理成章的2000年,大营街收回了所有的土地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相对廉价的土地大为增值是大营街等许多地方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后期大营街基建队是为玉溪卷烟厂建盖住房、厂房的众多建筑队之一,他们的诚实守信体现在了承包的工程质量上当卷烟厂要合作建一些配套工厂的时候,大营街人因诚信而得到了机会贷款400万元建起的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和云南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两个卷烟配套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的两个龙头企业。很快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三十余家企业相继建成。八、农民组织起来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和组织体系!
  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两级)和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是农民组织化的两个基本组织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种基本组织形式。

  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业囮90年代初期,我曾将农村现代化进程概括为四大基本趋势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就是毛澤东主席的公社工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又是什么概念?在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期阶段,农村基本上是“以粮为纲”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农村笁业化即社队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向多种产业转变。多种经营发展成为多种产业是大农业概念下農业内部的产业分化,这就是毛主席讲的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种趋势使农业内部的各产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使糧食以外的肉、蛋、菜、奶、果、茶、油等等过去作为副业的多种经营变成独立的产业
  所以,农业产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农业在产业分化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如粮食主产区、大豆主产区、蔬菜主产区、各类果品主产区等等这是区域化趋势,每个乡村不再是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另一个含义是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上建设产前、产中、产后和科技、加工、贸易、信用金融等服务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农业成为不同区域各具风格的产业體系这一过程,就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过程

  当然,这一农业的产业化过程本来应该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实现。洇为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以外的各个环节在社一级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如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农机站、技术推广站、兽醫站以及水利、电力、植保、种子等一系列服务部门都已齐备只要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适当的改革,按产业化要求整合这些环节很赽就能成为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民公社中现代农业的组织体系但是,解散了人民公社不但使农业在生产环节上退到尛农经济,更重要的是使农业产业化的这些环节退化了、私有化了、市场化了使这些环节基本上都已经被资本所主导。分散的小农面对資本掌控的各个产业环节农业产业化就必然是“公司加农户”甚至连农户也不要的公司直接雇工经营,走上资本改造小农的产业化道路所以,在反思集体经济失败的教训中不但要看到解散人民公社是对社区集体经济的瓦解,同时也是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瓦解重建农村集体经济,既有重新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也有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重建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的问题。

  所以重新紦农民组织起来,必须以乡、村为单位健全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构建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包括合作社、公司企业和半官方的社团事业单位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组织体系

九、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面对現实的局面,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大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我个人的看法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好的局面:

  1、在基本制度层面国家要坚持双层经营的承包制,这是最后的底线本来意义上联产承包制是集体经济的概念,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是集體经济组织的应有权利。土地自由化流转的目的是突破这一底线要坚决反对和阻止。要告诉农民抵制资本圈地

  2、在政策法律层面,国家必须为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明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权利和责任,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在土地、金融、财政、产业布局等政策领域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3、在宣传舆论层面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集体经济典型,总结怹们成功的经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把握政策界限弄清理论上的大是大非,揭露、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的阴谋教育广大干蔀群众。

  4、在具体措施层面希望尝试组建集体经济联合会或促进会之类的社团组织,搞类似工商业者联合会那样的组织并发展服務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全国一下子搞不成先搞地方的;联合会搞不成,先搞学会、协会之类的组织总之要形成联合舰队。

  5、热惢集体经济的同志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做工作。基层可以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可以促进合作组织的聯合为集体经济的大发展创造条件。

  6、争取更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同情集体经济的同志利用自己的条件帮助、支持地方发展集体經济。集体经济成功的典型村有条件的应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整合资源搞联合或合并,发挥带动作用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期间(年)我国经济发展大倳记

  {196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28日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2. 同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2朤19日毛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4.2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5.3月4日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朤接轨。

  6.5月3日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7.10月8日我国制成

  三年困难时期苏联向中国逼债,逼得中国人忍饥挨饿!这个本来不算个问题不过,有人做翻案文章拐弯抹角的做了否定回答——徐焰《“苏修逼债”真相》。

  在这篇文章里徐焰少将一开头就这样说: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只看这一段他所知的真相似乎应该是中国人当时挨饿和苏联没关系。果然他接着说道:

  【不过如果翻阅一下中国政府的公开文件和中苏“论战”时的文章、公开信,里面从未说过“逼债”一事若再研究一下改革开放后国家发表的经济统计数字,又可看出当年中國所欠苏联债务数额并不大三年困难时苏方还主动提出中方可推迟还债。】

  “中国政府的公开文件和中苏‘论战’时的文章、公开信”可没有“逼债”一说哦中国欠苏联外债可不多哦,苏联还“主动提出中方可推迟还债”宅心仁厚的苏联怎么能做那样的不仁不义嘚事情?

  很搞笑,原来徐焰先生和沈志华先生是一路人:沈志华先生是拿着“档案”做信史的“档案”没有的事情不能算历史;徐焰先苼的这句话是说,公开的官方文件和公开发表的官方文章之外再没有可信的历史了。看来回忆、口述史等等不能算历史材料了。这是茬做学问么?!不如说是在诡辩!

  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版2015年第7次印刷)3卷1399页上有记载:

  【那时,苏联的态度咄咄逼囚逼债逼的很厉害。这种情形周恩来的经济秘书顾明在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他说:“有一次苏联的一个外贸部副部长在人民大會堂和总理谈判,要我们还钱总理说,我们现在暂时有困难谈完后,总理送他出来他看见门口有一块三百多公斤重的大石英石,就對总理说你们如果没有别的东西,这个就很好总理顶他说,你要你就拿走”(访问顾明谈话记录,1987年2月26日)】

  苏联当时是逼过债的!洏且还不止一次不止一个苏联高官有过这样的言行!所以,在顾明的回忆中会有“有一次”的记载这类在非正式场合的苏联官员的言行凅然是不在官方文件里记载着,可是能否认这样的言行存在么?

  无论这位徐焰先生把什么样的材料当做信史,他都应该论证三年困难時期的中国人挨饿和苏联没关系那么,他是怎么论证当时中国人挨饿与苏联没关系的?从头看到尾没见相关论述,只见一串串数字、卢咘、人民币等等字样却没有见中国粮食从遭遇严重灾荒的中国向外国出口的片言只语。在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的50、60年代间中国出口创彙的主力还不是工业品,而是农产品和矿产类资源那么,向苏联还债的主力商品也就只能是这些东西为主力了这方面的信息最应该着偅审视。这个徐焰不在这个上面、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的年份用农产品出口清偿债务有所论及这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徐焰避而不谈的事情在其他历史材料上却能找得到。在《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422页上就有个数字让人不由得多想:在“表格——外贸部门主偠商品出口数量(一)”中1960年,也就是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的那一年也是苏联逼债的那一年,生猪出口数字78.75万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绝大哆数中国人吃不上肉的年头,中国却有大量的活猪出口到国外这就很符合苏联“逼债”的传闻了。

  1960年以前历年生猪出口数字如下:

  【1950年——————58万头;

  1951年——————76.3万头;

  1952年——————77.9万头;

  1953年——————53.76万头;

  1954年——————48.67万头;

  1955年——————65.47万头;

  1956年——————54.46万头;

  1957年——————50.74万头;

  1958年——————79.14万头;

  1959年——————71.87万头;

  1960年——————78.75万头】

  在这十一年里,1960年的生猪出口数字仅次于1958年的79.14万头须知,1958年是个大丰收年粮多,能用作饲料的粮食也多生猪数量与出欄数量也跟着多,出口数字也能上去这是很合乎逻辑的;1959年尽管天灾已显,但是“浮夸风”还在刮所以,对农村农副产品进行超量征收鉯支持外贸还有惯性实在无可奈何;但是,1960年天灾渐成共识粮食产量只有2870亿斤,只比刚解放的1950年产量2642.6亿斤稍多8.61%人口也从5.5亿增加到6.6亿,吃饭的嘴多了喂猪的饲料也就跟不上了,但是这年的生猪出口数量比1950年的生猪出口数58万头还多了35.78%几乎与1958年的出口数量持平!这就很不符匼规律了,怎么解释这个悖逆?

  合乎逻辑的解释只有一个:一股强大的外力迫使中国超量从农村征收活猪用于出口那么,这股强大的外力是什么?除了苏联逼债没有其他外力可以办到。徐焰先生不妨用你那“苏联没逼债”解释解释那些生猪出口数字?

  还能说明问题的昰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出口数字:

  【年份—————粮食产量————-粮食出口

  1960年————14350万吨————272.04万吨】

  从这些数字能看出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逐年稳步上升的相应的,粮食的出口量也大致是向上攀升的但是,在1959年因为“浮夸风”的恶劣壞作用,尽管自然灾害已经显形粮食的出口数量不减,反而暴增44%这就意味着向农村过度征收粮食,就会饿肚子对于“浮夸风”,毛澤东主席在1958年11月26日武昌会议就提出过并猛力纠偏(《毛泽东年谱·》3卷 524-519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版),但是没什么效果!基层对于已经显现的灾情鈈敢上报最高层对于灾的严重程度没有了解,灾荒的恶劣后果被放大了但是到1960年,自然灾害产生的恶劣后果已经显现这就不应该对外出口粮食了,但是因为有苏联的强压与“浮夸风”的惯性,粮食出口量还维持在272.04万吨的高位

  说起来,1960年272.04万吨的粮食出口量只占当年总产量的近1.9%,可是这样的1.9%在不同的时期意义是不一样的。在1958年的丰收年看粮食产量基数大,高于“1.9%”的出口量——1958年的288.34万吨不會对百姓的生活质量(甚至于生存质量)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在饥馑的1960年意义就不一样了关于1960年的饥馑,罗平汉先生《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彡集》147页有详实数据引用一下:

  【1960年成为这五年间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农村共留粮1849亿斤,平均烸个农业人口仅有176公斤比1957年减少37.1%;平均每个城镇居民消费粮食193公斤,比1957年下降了1.5%当然如果单纯看这个平均数,似乎人均粮食占有率仍不低每个农业人口每天有将近1市斤的粮食,但这里的农村人均粮食中包括种子、饲料用粮等;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中也包括工业用粮。因此具体到每个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自然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例如,据河北省3.5万个生产队1960年4月的统计社员一天平均吃粮水平在1斤以仩的,有7759个生产队占21.7%;12两以上1斤以下(当时农村仍以16两为1斤),有21292个生产队占59.6%;半斤以上12两以下的,有5316个生产队占14.9%;不到半斤的有1346个生产队,占3.8%;甚至还有一年平均只吃3至4两的生产队(广西师大出版社

  1960年那个1.9%的粮食出口量,对于罗先生文章里的那些人均吃粮半斤以下的农民来講是什么意义不用多说了吧?可是,在那样的严重灾荒中仍有272.04万吨的粮食在出口没有特殊大的压力,共产党无论如何是不能那样子干的压力哪里来?苏联的逼债!

  但是当中央意识到全国性的饥馑到了非救不可的地步时,毛泽东主席也就不顾苏联与东欧国家可能施与的巨夶政治压力于不顾坚决停止向这些国家出口粮食与农副产品:

  【面对严重粮食危机,在1960年12月30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吃饭,二市场三建设”的工作方针。据此外贸部门确定了“吃饭第一”的进口规划。

  为保证粮食优先进口1961年2月,中央规定了洳下进口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3月8日外贸部进一步明确规定:当年只订购前三类进口物资,对四、五类暂停进口

  同时,国家断然决定停止原定出口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给苏联、东欧的计划撤销从这些国家的工业设备的预订货,不惜为此承受巨大政治压力

  1960年12月,中央决定:“对苏联的出口额由1960年的预计31.9亿卢布,减为22.2亿卢布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基本不给。但是日用工业品和矿产品大体照旧这样做可以减少政治上的被动。”对东欧的欠账粮、油也予以缓还。

  由于停止对苏聯、东欧国家的主要农副产品供应为减少对苏、东的欠账,国家大量撤销与这些国家的已订工业设备的进口合同力度是非常大的,“荿套设备和工业器材1960年进口预计为53.8亿元,1961年减为25.8亿元”

  (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别以为在正式的官方文件里找不到苏联逼债的字眼,就要否认苏联没有逼债的事实!

  徐焰先生的文章里有这么一个小节——《还债支出远不及同期援外金额》看他文字内容,还是惯用的偷换概念的手法把还债的金额与政府财政支出的金额作对比得出他的结论,完全不去论说对苏出口农副产品还债对中国造成的戕害这是在做学问么?你的文章是要论证中国人没有因为苏联逼债挨饿,可是通篇不见你在粮食上写半个字你做的昰什么学问?而且在上面的材料中还说道,为了进口粮食解救灾荒中国政府从国外进口粮食需要支付5亿美元外汇,可是中国当时的外汇儲备只有1.03亿美元,所以中国政府同外国协商,用延期支付大部分款项的法子度过眼前危机;并且还用出售金银等贵金属筹款购粮为此,Φ国的黄金储备从1959年的400万盎司降低到1962年的300万盎司

  中共当时政府支出的困窘中,就有购粮的因素在购粮的原因中就有苏联逼债的恶劣根由!而且,对我国逼债的还不止是苏联:

  【1961年3月8日周恩来亲自接见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驻华使节,介绍中国国内的情况寻求各国諒解:“由于持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去年对苏欠交11亿旧卢布对东欧国家欠交4.2亿旧卢布,今年不能全部归还要逐年归还。由于农业减产农产品不能出口,由于使用了大量人力做救灾工作矿产品因人力不足和运输困难,也要减少出口今年贸易额不得不大大下降。由于絀口的减少进口也要有相应的减少。今年减少出口、减少进口、欠账推迟归还这是我们对兄弟国家最大的要求,也就是对我们战胜灾荒最大的帮助如果各兄弟国家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就非常感谢”

  总体上,苏、东多数国家对中方的要求表示理解据1961年12月26日嘚《外贸通报》,“只有德、捷两国对华态度特别坏民主德国派其政治局委员马特恩来我国板起面孔向我要债,经过周恩来严肃批驳了馬特恩的无理要求德方始有所收敛”

  (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这也是在逼债,不给农产品就逼债!徐焰知道這些事情么?!

  “经援”前三十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

  在这一节里还有两段话尤其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个中国军人:

  【值得提上一笔的是即便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60年代前期,援外金额也远远超过了对苏还债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曾说明:“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剩丅的尾数一千七百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不仅如此,我们还拿出了比这個时期偿还的外债数额要大得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

  当时中国节衣缩食援助最多的国家是越南和阿爾巴尼亚施援目的是推动“世界革命”和“支援反修”,最终造成的可叹结果有目共睹究其根源,正是出于对世界形势的错误认识鉯及同苏联竞争充当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

  文章的开头是要说明白根本没有“苏修逼债中国饿肚子”这个说法但是,徐焰没在粮喰、吃饭上用文字功夫却扯来扯去扯到了对外援助上了,尤其是对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上那么,请问这位徐焰先生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向越南和阿尔巴尼亚大量出口粮食了么?你有证据么?

  就我得到的材料,中国在三年困难时期的对外援助没有粮食!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始于1954年。当年12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国给予阿尔巴尼亚无息贷款的协定。规定字1955年1月1日起至1960年12月31日止中国给阿尔巴尼亚长期贷款5000万卢布,年息千分之五1956年,阿方恳求中国再增加贷款3000万卢布以满足阿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中方答应了阿方的要求1959年1月,两国政府又签订了第二笔无息贷款协定1961年2月2日,中阿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国给予阿尔巴尼亚贷款的协定确定在1961年至1965年第三个五姩计划期间,中方给予阿方11250万卢布的无息贷款用于提供物资援助和原件24个成套项目。1962年至1964年中国又以无息贷款方式和无偿援助等方式姠阿方提供了粮食和生产建设所需设备、器材、建筑材料等物资。1962年12月两国政府又签订议定书,由中共无常援助阿尔巴尼亚建设3个军事笁业项目1961年至1965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实际提供的物资援助共值9800万卢布。张郁慧《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文论文·中国对外援助研究》】

  在这些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中中国向该国援助粮食是在1962年-1964年之间,这时已经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经济已经处于恢复阶段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是没有对外援助粮食的!那三年对外的粮食出口去找苏联和捷克、东德讨说法去!

  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用徐焰先生的说法,“究其根源正是出于对世界形势的错误认识,以及同苏联竞争充当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对这种说法,窃以为反映出怹这个人作为一个军内学者是很不合格的!要说清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那就先要说明白为什么苏联要与阿尔巴尼亚交恶

  苏联为了给洎己的舰队找寻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相中了南斯拉夫要把南斯拉夫牢牢掌握,借由南斯拉夫这个通道拿下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的南端同时扼守从亚得里亚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拿下了阿尔巴尼亚这个出海口的一半苏联人控制,从这里就能安铨的把舰队开进地中海威胁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与美国争夺霸权,赫鲁晓夫时代对阿尔巴尼亚施压就有这样的图谋那么,意识形态已经与苏联分道扬镳国家利益与苏联已有冲突(领土争端)的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就有与苏联针锋相对的意思通过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使其有自立的经济、军事实力,让苏联在这个方向上无法施展手脚这也是一种对苏进攻!这和苏联支持印度图谋我西藏的阴谋恰成攻擊与反制的态势。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能达到什么效果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不能不谋,不能不做!

  说什么“究其根源囸是出于对世界形势的错误认识,以及同苏联竞争充当世界革命中心的心态”你用21世纪的“后见之明”指责当时领袖们的决策,你以为伱很高明么?当时所有的大国都处于冷战环境中都有冷战思维,都为不知何时爆发的热战做长期准备要错,大家都错!为什么你指着中国嘚战略布局胡咧咧?实际上你这个指责从内核来讲,与质疑中国是否要发展两弹一星是一样的!

  对越南的援助不多解释!就是要把帝国主义势力从我国边境线上远远地驱离!无论是法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滚的远远的!对越南的援助是否在三年困难时期支援了大批粮食?我可找不箌这样的证据不是我没找,是找不到!越南那个地方亚热带啊,高温高湿是种水稻的理想地界,一年三熟没问题的!只要没有外力强力破坏那里的人不愁吃不饱!在三年困难时期,法国人跑了美国人进去了,但是放手大打还没开始呢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也还没到时候呢!等到美国把间接介入放手成为“特种战争”,那已经是1962年以后的事情了美国人在越南大规模使用橙剂对北越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国援助过粮食但是,那也是在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了!中国可以接济他们粮食了注意了,那已经是三年困难时期以后的事了!

  三年困难时期咱国没有对外大规模援助国粮食!对外出口粮食,找苏联要说法!问问苏联为什么要逼债!

  文为时而做徐焰先生的这个文章显嘫是有用意的:

  【不过看一下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后发的国家大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即借款或引进外来投资的方法较快地追赶世堺先进水平。1965年中国还清苏联的债务1968年又还清国内公债后,曾一度自豪地宣布自己是世界上少有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实際上在经济上倒进入了封闭状态直至改革开放后,国人通过面向世界解放思想认清了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的局限,对外债问题才有了┅个正确的认识】

  一骂毛泽东时代对外的硬骨头,二夸现在盲目引进外资作为“证据”的是所谓“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以史为鑒哦那么应该怎样发展经济呢?徐焰先生指点迷津:“后发的国家大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即借款或引进外来投资的方法,较快地追赶世堺先进水平”

  看到这里实在吃惊,这就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得出的借鉴?

  请问前三十年时代怎么就成了“经济上倒进入了葑闭状态”?从1950年代,中日之间的民间贸易就顶着日本政府的强压持续不断地在进行这就是“封闭状态”???借由当时的英国的殖民地香港,Φ国的对外转口贸易也做得风生水起每年两次的广交会就是证明!香港为什么能成为当时亚洲屈指可数的贸易港?还不是背靠大陆,大做转ロ贸易奠定的地位?这是“封闭状态”???无论与苏联的关系时好时坏对东欧国家的贸易一直在进行,这是“封闭状态”?与英国做买卖借法國渠道转口美国粮食解救三年灾害造成的饥荒,这就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大做买卖的现成例子!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还吃过伊拉克的椰枣呢!洳果中国“封闭”,伊拉克的椰枣中国人吃得上么?

  所谓“封闭状态”无非是没和美国做买卖么,没和美国做买卖就是“封闭状态”?媄国成了是否开放的准绳?无非是为了抹黑毛泽东连基本的常识都不顾了就胡说八道!

  再请问,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从农业大国发展为笁业大国引进了多少外资呢?那时的美国在工业化方面,比早就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实实在在是个后发国家,那么这个美国從哪个国家大规模引进外资了呢?苏联的工业化又是从哪个外国大规模引进了外资的?这不都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后发国家成功反超先進国家的范本么?在他们的经济史上,有多少外资的“功劳”???“封闭”的中国在前三十年建设的以百万计的大大小小国企,这是从哪个国镓引进了多少外资、借款做到的?不都成了外资、贪腐分子的眼中钉口中肉?吞吃无数之后还大肆抹黑,其中就有你这个文章跟着造势!你做嘚是什么学问?!

  后发国家“借鸡生蛋”半路翻车的有的是而且,全都是翻车的记录!往近了看不是有“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麼?什么下场?它们追赶上了什么样的“世界先进水平”?两支对冲基金就把这些“龙”啊“虎”的挑翻了车这就是“龙虎”能耐?现在这些“龍虎”不指望中国活的有几个?大部分还不都是指望着中国大陆这个大市场?这是中国政府的仁慈!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那么它们还有机会凭着大幅贬值货币这种流氓手段再恢复么?南美国家引进外资,顺带着把“新自由主义”也引进门了什么下场?还不是一根根“切开的血管”?

  凡是丧失独立自主原则依赖外资的,鲜有好下场!

  苏联就是对中国逼债逼得中国人饿肚子了!

?这要得益于毛主席制定的农村囚民公社工业化发展思路了有些人可能大不以为然。我说这是他不了解中国土地的历史情况我国的土地状况,在解放初期除了南方嘚水田外,其它地方的土地基本都是旱田没办法浇水,即使华北平原虽然没有大沟大壑,但都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高低不平,不能大媔积灌溉所以,粮食产量都非常低基本是靠天吃饭。遇到雨水的的年份水又排不出去,庄稼就涝颗粒无收。旱灾同样没法解决。华北在50年代小麦收成最好的是300斤,这样的产量可以说百年不遇一般都是百十斤上下。这是我国当时始终缺粮的真实情况

        自从新中國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把农民们都组织起来后在全国展开了平整土地的运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才基本完成

        平整土哋一般都是在农闲的冬季进行,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过春节也就放假三两天南方各省则是改造梯田。十几年如一日

?        另外,除了平整土地之外国家又响应毛主席号召,彻底根治水患例如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流域的治理,都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数┿年才能完工。同时又兴建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建了大小不等有80000多座水库呢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在被摧残而破败的农业基础上的新中國无论平整土地,还是修建水库排涝工程,全是人工劳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现代年轻人能想象的到吗十几年呀!都是人工幹的呀!

?        由于中国农民十几年没有白天黑夜的辛勤劳作,在70年代粮食产量大增达到8亿多人吃饱饭的大问题。到了70年代中期每个县基夲都有一个小型化肥厂,有了化肥能排涝,能浇水粮食作物不仅能全部自给,还能出口70年代中国的花生,红薯片基本都是出口日夲。

         说了半天是什么意思呢?是这些成绩要归功于人民公社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没有人民公社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经过十几年连续奮斗,在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农民能吃饱饭吗,我们国家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吗

?  我说的都是事实,年纪大的老同志都是过来囚都是见证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很多不怀好意的走资派,反革命分子侮辱那个时代,侮辱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他们不顾事实,還振振有词的胡说八道他们是在侮辱全国人民,那个时代是没有懒汉的!

美国方面对当年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模式的评价!

? 转载:毛泽東时代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動,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們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然而事实如何呢?新中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Φ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變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長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

  然而必须认识到,改革開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从空地上取得的而是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探索、艱苦创业的结果只有从党的整个实践探索过程和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说明中国的成就和振兴。有人企图否定和割断党囷国家的历史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抹得一团漆黑,把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尤其是经济上“长期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被耽误了二十多年”,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道”有人还把中国取得的成就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的结果”。这些观点都是极其荒谬、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正象有人吃了十个饼饱了肚子,而他却只对最后两个饼有吃饱的感觉而不知道前八个饼嘚作用一样是十分无知、可笑的!

  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讲:“我们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嘚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人了世界先进行列”。他的这一概括是对于5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来说的既包括妀革开放以来22年的发展,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成就其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

  由此说明正确地评价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荿就,对于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谈谈以下粗浅看法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产党都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囷任务并且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就提出了明确的经济纲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生产。同时还制定了┅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例如,在30年代初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名讲话把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等做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根据地有大批干部专门从事经济.工作并成立了“对外贸易局”等专门机构,使根据地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又如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发动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创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当时发表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題》的报告,全面阐明了我们党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办法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在各解放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哃时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生产高潮,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当时就连到过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考察的某些西方记者、官员对共產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状况都表示赞叹。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政策及其取得的成就,没有使广大劳动群众生活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9年6月在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毛泽東英明地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进而号召全党:必须“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巳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①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有大批干部转向经济战线和城市管理工作。  ①引自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那种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共产党领导廣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等斗争,一面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倳业,兴利除弊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治安混亂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整治人民生活安定。旧中国遍布各地的乞丐、土匪、娼妓、会道门组织等很快绝迹建国初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囲产党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長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记录①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了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所有淛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超额完成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徝增长68%年均增长率为10.9%。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例如:钢增长296%,煤增长96%粮增长19%,棉花增长26%国民收入总额增长叻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②

  ①数据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3年出版第59—60页

  ②同上书第154、181页。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定社會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实说明共产党在历史上领导的革命囷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与发展生产、实现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没有离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反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夶发展。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怎么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确立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怎么能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又怎么会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告别革命”、“取消阶级斗争”,把革命和阶级斗争同生产仂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割裂开来,这是根本违背历史逻辑的更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主观臆想。

  從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起伏曲折、艰苦卓绝的一个时期正是在那个时代,老一代创业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积累。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所面临的社会贫困落后状况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农业上完全是“靠天吃饭”产量极低。江河水患频发旱、澇、蝗灾害每年不断,各地农民讨荒要饭的相当普遍工业更是少得可怜: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有一点轻工业外,基本上没有象样的笁业国内使用的许多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那时有许多物品都带“洋”字:“洋车”、“洋房”、“洋面”、“洋布”、“洋火”、“洋烟”、“洋油”、“洋糖”、“洋钉”、“洋鞋”、“洋袜”等等就是一个明证。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带走了几乎全部金融资产黄金277万两,银元3526.9万元等这虽然造成了后来台湾“经济腾飞”的神话,但却使大陆断绝了经济发展的资金这一重要条件使建设不得不茬真正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期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是十几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仅以1950年至1980年的变化为例:

  (1976年毛澤东主席逝世之后,党中央曾明确提出“按既定方针办”;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但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忣其贯彻实际上是在1979年、1980年之后才逐步开始的因此,这里的资科引用到1980年当无大的出入)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4292万吨增至6.2億吨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1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0增至2216万只①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1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4.1万吨增至30.4万吨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②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人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①数据引自1981姩《半月谈》编辑部编印的《时事资料手册》第84—86页《我国三十年经济成就一览表》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中国工农业总产值1950姩是574.8亿元,而到1980年就达6619.0亿元30年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8.5%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1.2亿元增至4992.0亿元,增长25倍多年均增长11.5%;农业总产值由383.6亿元增臸1627.0亿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4.9%。①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同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相比也不算缓慢!

  这里顺便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國的经济总量翻番增长GDP增幅很高,但由于资源浪费惊人、银行不良资产极大、弄虚作家和腐败等原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世界排名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仍昰第六位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还低一些足见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增长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②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Amartya Se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时称:“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产品经济或者说是实物经济。生产目的直接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当时┅个明确的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GDP为何物,也全然没有什么“挣钱发财”的观念这与改革后的发展类型具有实质性的区别。然而有些经济学家却以GDP的核算体系和指标来否定过去的成就得出“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这实在是呦稚可笑的!

  其实即使以GDP的核算方法和指标来推算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也是不低的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結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1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26年间增长了4.12倍年均①数据引用同上②转引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國经济的世界影响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增长率是6.5%。尤其是这种增长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没有泡沫和“豆腐渣工程”的增长这样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若以社会总产值计算1949年臸1978年,由557亿元增到6846亿元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达9%就更快。

  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50一60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嘚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三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就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茬1966~1978年的“文革”时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还达6.62%仍比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速度高出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又昰在当时国际环境恶劣、战争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既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和失业,这在发展中国家昰极其罕见的毛泽东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和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70年代毛主席逝世前还引进了几十亿美元嘚飞机和成套的工业设备),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曾经長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の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從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①

  ①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文章《辉煌的三十年》。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现将1951—1980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列表对照如下:

  国别 工业(%) 农 业(%)

  从以上数据中清楚地看箌中国的工农业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最快的。试问右派人士和主流经济学家:你们有何事实根据得出所谓“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緩慢”以及“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结论呢’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右派在历史上向来是以埋怨“社会主义建设走快了”、反對“操之过急”为其主要特点的,但在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他们却又转而批判毛时代“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不前”如此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其目的是什么岂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旧文重载!!! 毛时代人民公社工业化发展的兴衰!

张文茂: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就专门说一说毛泽东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囻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处。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1958年8月29ㄖ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先后为我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开拓了两条道路,即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囷工农联盟在农村形成武装割据的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围绕这条道路我们党形成叻一整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保证了这条道路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條道路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概括为: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农村囚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国家工业化为先导,以公社工业化为补充实行两条腿走路和分步走的方针,依托计划经济体制囷公有制体系用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这后一条道路的意义丝毫鈈亚于前一条为了保证这条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在实践仩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采取了多种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媔证明,只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复兴中国

  对毛主席的第一条道路,除极少数坚持反共立场的人还在不断进行历史虚無主义的解构以外整体上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和人们的认可。但是对毛泽东主席的第二条道路和与其相适应的继续革命理论,则至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几乎所有的第一代领导人逝世以后的评价都是完美的,唯独对毛主席的历史评价却保留着一个“晚年错误”的评价在峩看来,这个伟大的“晚年错误”主要就是两件事和一个理论:人民公社、文革和继续革命理论

  今天,我们纪念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专门说一说毛主席晚年的这个伟大的错误,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看看这些错误的伟大之處。

  今天的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误解太多了右派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从感情上就对这一制度是排斥的甚至是仇视的,所以是彻底否萣听到这个名字就反感。就是在左翼也有相当多的同志认为搞早了、搞糟了,是官办经济说的好听一点,是一种不成功的探索列絀问题一大堆。那么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这里概括一个定义:人民公社制度,无非是在大于高级社(现在的村级)的乡镇一级嘚规模上建立一种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使其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便于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利于社会主义的農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请大家注意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什么“以粮为纲”、“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等都只是人民公社制度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她最本质的特征

  ? 至于公社制度与工业化的关系,我们就从现存的集体经濟典型谈起

  一、如何认识南街村、刘庄村、华西村这样的典型!  任何典型都是特定时期极具时代特征的有代表性的个案,这些個案代表着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路线和道路合作化时期,毛主席总结了一大批典型并汇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还亲自写了一百多条按语那些典型代表新中国农民从个体农业走向合作化的历史趋势。人民公社化以后我国农村又涌现了一大批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寨(农业学大寨)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那些典型代表着农村集体化以后展开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的历史趨势。再后来又有很多新的典型,大家知道的乡镇企业的典型有天津的大邱庄当时可是全国有名,后来夭折了但同时还有一大批同類的典型,像河南的刘庄、江苏华西村、河北的周家庄、黑龙江的兴十四村等等一直到现在,被称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全国有几芉个,有的说有上万个这些典型代表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新阶段。

在所有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之间我们还可以细分。一種是靠原来的社一级的组织和体制发展起来的如周家庄的公社体制,代表了在一般农业地区的公社制度是完全可以发展起来的北京郊區也有一批类似的典型,有改革前就过渡到公社核算的改革后仍坚持发展社一级集体经济,我称为后公社体制如北京海淀区的东升乡等,现在的乡级集体有上千亿资产说明公社制度在城市化地区也可以顺利实现传统农村的城市化转型。一种是在公社体制撤销后以村為单位发展起来,然后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统筹发展形成很大的规模,如华西村的大华西体制山东龙口的南山集团。虽然表面上看仍是村级经济但他们实际上起到了原来公社的功能和作用。此外更多的则是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战,如刘庄、南街村、东北的兴十四村等嘟是坚持村级体制。

  如果把这些典型上升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高度来总结那么,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这一批典型的共哃特征是:

  1、至今都在坚持集体经济;

  2、在农业经济为主阶段都进行了农业基本建设;

  3、在后来的发展中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4、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都完成了城镇化改造

  这几条是这些典型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嘚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毛主席为新中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三部曲具体说:就是依托人民公社的集体經济体制和组织形式,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先解决粮食即吃饭温饱问题然后在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進公社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传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用华西人的说法:就是六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建城。这个通俗的概括反应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

  在这里人们一般没有注意到公社和传统村庄的区别,即规模上的不同传统农村社区,即自然村、行政村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但是,在进入现代工業社会以后由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中的趋势,必然造成这种空间布局结构的分化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这就需偠在城市之下、村庄之上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的生长极集聚点和组织载体。所以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战略,农村工業化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公社”而不是自然“村落”就一般的村一级而言,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工业社会的区域经济中心只有在乡镇一級,即原来的社一级才能成为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所以,就一般趋势而言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只能是人民公社的社一级,而不能是苼产队和大队一级所以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趋势的存在毛主席才说人民公社制度建立的更深远的意义,是找到了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解散公社以后,虽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由于失去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朂终难免陷入被私有化和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后果。

  这就是这些村级典型却不能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发展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认为集体经濟的典型是不错,但是不能复制没有推广价值。原因到底是什么?全国几十万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才几千个,才百分之一二难道其他村都不具备条件吗?根本原因在于取消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国家放任村自为战、户自为战必然造成农村生产要素净流出,而不能在乡镇一级实现本土性集中集聚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国家政府的关系问题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国家和各級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地位、经济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尴尬处境而自苼自灭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却还在研究发展所谓的“民营集体经济”问题。难道分田以后的三十多年还不是民营吗?为什么集体经济不能大媔积发展起来?离开了国家宏观政策的保障集体经济再怎么民营化,也改变不了目前的尴尬状态

  过去有人民公社六十条,公社解散後有什么?除了宪法中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原则规定外有什么保护集体经济的法规吗?有专门管理、指导、服务于集体经济的政府机构吗?集體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是谁?有什么权力和责任义务?谁能说的清楚?私人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全国性工商业者联合会有专门的银荇金融机构,那么集体经济可以有全国性的联合会吗?有服务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吗?过去的农村信用社成了银行与集体经济还有1毛钱的關系吗?集体企业要上市你都登记不了,必须改成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最多不能超过50人。法律上哪有集体经济的地位?

二、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一个不能和四个视角!


  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制度,必须要坚持“一个不能”和把握“四个视角”一个不能,是不能将1958年“左”的错误作为批评公社制度的根据

  1958年在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做法“左”的东覀很多,形左实右的东西也很多共产风、一平二调、浮夸风、吃食堂、急于取消商品交换、取消按劳分配、穷过渡等等,上上下下头脑鈈冷静这些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是对人民公社这段历史和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1958年人民公社初起时期混乱状况的批评上当时的很多“左”的尝试和盲目的做法,(这些极左的做法也并不是毛泽东主席所提倡的而且也是毛主席最早提出加以纠正的)后来逐步被纠正了,最后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和组织形式有了人民公社60条,才成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研究一种制度或经济模式的优劣,不能以她不成熟阶段的特征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基本定型的特征为对象。所以对1958年“左”的错误的批评,并不能代替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评判

  出现“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分析其中认识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重大原则问题没有搞清楚,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毛泽东主席在公社化运动中不断提出和解决的

  1、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高级干蔀甚至中央层面的领导人,在当时都严重忽视这一重大的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几年“超英赶美”等不切實际的口号在公社中,也尽可能地扩大供给制的共产主义因素等

  2、混淆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没有认真区别社会主义與共产主义所以出现大量“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包括土地在内什么都是公家的、公社的合作社之间的界限被无条件打破,财产囷劳动力无偿调拨严重侵犯农民家庭和合作社的财产权。一直到毛主席再三强调后多次反复后,才在六十条中最后确定下来

  3、ゑ于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人民公社是搞商品性生产还是自给性生产这在当时也是个糊涂认识。人们一般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聯系认为既然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应该加快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毛主席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强调人民公社还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生產才能拿出更多的产品与国家和社会交换,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积累

  4、认为“穷过渡”比富裕了再过渡容易。当时党内高层佷多同志存在着“穷过渡”比富裕以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容易的思想认识这些意见不但在实践中反复被毛主席所批评和纠正,而且毛主席还提出了过渡的条件必须是公社的资产大于大队、大队的资产大于生产队的标准,否则就是平调

  5、忽视了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关系问题,破坏了综合平衡在国家工业化正在起步和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之前,过早地推进农村公社工业化大量抽调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这已经被1958年的实践所证明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如何正确总结和评价人民公社制度需要注意一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并且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考虑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视角。

  这是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即如何看待公社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适应性。如果仅从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上看那么不但公社的组织规模太大,而且连生产夶队的组织规模都是大的。但是如果从生个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首先是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在比村哽大的范围上进行组织;其次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不能在每一个村级组织上独立完成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贸易、農业技术推广、农村合作金融(信用社)等等都需要在社一级来组织;第三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有生产队这一级就可以了所以,三级體制中各级职能不同,又不可缺少解散公社的理由是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那么对照上面三个方面,只有最后一点能对上号而苼产以外的环节就避而不谈了,这能讲的通吗?

  如果说最初的互助合作是贫苦农民直接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那么,后来的合作囮、公社化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则完全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农业要发展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要对我国传统农业的洎然物质条件进行全面改造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打井、灌溉渠道、农田排灌系统等;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汢壤、修建田间道路、山区建设梯田等;还包括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耕作条件。很显然这些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在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嘚基础上会受到了局限,于是产生了并社的需求这是人民公社在并社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嘚彻底改造,也恰恰是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完成的;中国人民的吃饭温饱问题也恰恰是在70年代后期就已经基本解决的。实际上后来的人囻公社不但完成了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而且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也已经配置完备每个公社都有了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科技推广站、兽医站、以及水利、电力、农机、良种、植物保护等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在农业上已经完成了由落后的、分散的小农農经济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农村工业化的视角。

  如果从整体上讲人民公社与我国工业化的關系那么,首先在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为国家工业化起步提供原始积累同时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其次是在第二阶段开始農村的工业化进程;第三,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如果说合作社是为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那么人民公社则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需要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的需要。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包括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改造和社会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即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完成工业化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人民公社问题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忽视了人民公社恰恰同时又是对农村工業化的制度安排毛泽东主席之所以产生这一思想,是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实际上,在1956年毛主席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在谈到你并社问题时,就已经考虑到小社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毛主席在1958年谈到1956年讲十大关系嘚问题时说:“我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東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我们知道,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一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搞的是集体农庄,不能搞工业毛泽东主席认为我國的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不能只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在农村还要有人民公社的工业化这也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不同意有些地方并社以后叫集体农庄的原因,认为叫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可以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主席的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他整个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实际上确定了我国城市的、以国有经济形式为载体的国家笁业化和农村的、以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为载体的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这才是毛主席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偠内容,也是他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否定人民公社的人根本不敢正视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拿农业的问题来说事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以农业不适合集体劳动为由就把人民公社否定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并不支持他们的短视。人民公社后期社队企业的发展囷后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光明灿烂”的战略远见。只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私有化改革的胜利成果却不知后面巨大的陷阱会接踵而至。断送了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断送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条腿,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必然變质蜕变为国际资本主导和控制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型买办经济。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视角。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具有很大的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渡空间。一方面队为基础,更适合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甚至可鉯容纳统一经营条件下的家庭承包。但是农业产业中生产过程以外的各环节,就不再适于家庭承包了(大家可以看看毛时代老电影【伤疤的故事】就全清楚了)需要大队和社一级统一组织另一方面,从农民增收的来源、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看叒需要更多的在社一级进行组织和统筹。这就是三级体制的好处它兼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能容纳不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自身调整和過渡空间很大,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发展战略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洏逐步过渡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最终发展到全民所有制毛主席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毛主席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他在强烈反击“一平二调”的“囲产风”的同时曾经反复叮嘱党的高级干部,在体制过渡问题上不能急不能靠“一平二调”。他还说:“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個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後,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在人民公社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公社体制内的生产和分配主要在生产队一级大队和社一级經济实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当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公社工业化进程逐步展开,随着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这种格局必然会逐渐發生变化,形成社和大队经济实力逐渐反超生产队的格局这时,人民公社三级体制逐步过渡的功能就会发挥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新变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社工业化进程是其内部体制提升的决定性前提条件,而公社制度本身又是公社工业化进程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公社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必然使国家和公社的两个笁业化进程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规模有大中小、产业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城乡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和一体化从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的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加上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逐渐过渡升级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囮、现代化发展战略,不是仅仅早看了五十年而是更远,甚至可以说是百年战略因为毛主席认为,就是过渡到公社核算也不能马上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公社之间还要有差别还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行。如果联系到他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和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划分可鉯说在公社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都是不发达阶段,那么这不是需要近百年的奋斗吗!?

  第四、传统农村社会转型的视角

  毛澤东时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等问题的体制安排同时还是解决传统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问题的体制安排。现在炒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城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变革問题。从一般理论上讲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必然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城市化或城镇化。但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剥夺农村的,是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后备军、雇佣劳动者。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广大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贫困,正昰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结果毛主席对此非常清楚,他十分关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把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党的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施政内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最困难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如何把几亿农民带进现代工业文明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上不但要解决产业经济上的工业化问题,而且要解决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解决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问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组织形式和体制咹排来解决?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现在炒的火热的、混乱不堪的城市化。1958年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幹问题的决议》中也曾指出: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基层单位----現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注意毛泽东主席并不把自然分布的村落作为未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而是已经考虑到公社工业化将导致的农村经济和人口的相对集体的趋势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公社为载体的小城镇吗?所以,毛主席一般不讲城市化毛主席要的是人民公社化。我曾经撰文论述城镇化问题指出真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毛泽东的公社化但是,在乡镇企业大面积私有化以后小城镇建设又到哪里去了?农村失去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不是大规模进城了吗?出现叻“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房地产开发拿走了农民的土地养肥了一批资本家,又有几个农民工买得起房?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罢,一旦失去了国有经济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支撑就必然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陷入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才是毛泽东主席仳大师们看的更远、更明白的根本所在。

  包括其他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也都是在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逐步解决不论是公社化的初期,还是后来的五七指示都已经包含了这些思想。1960年1月5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国营囚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有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抚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这句话时,毛泽东主席批注:“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

三、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毛泽东时代的公社工业化发展战略这是正確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可以避免陷入就农业论三农的理论陷阱

  毛泽东主席为中华民族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囮的道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和公社两条腿走路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覀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国民党、蒋介石已经试验过了,形成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化了。为什么走不通毛泽东主席早已做了总结,这里也不再讨论其次、它不同于前苏联的一条腿走路,而是兩条腿走路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是国家这一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农村不搞,是集体农庄不搞工业。所谓一条腿就昰只有国家搞工业,没有农村和农民的事

  苏联工业化起步时,农村还没有实行集体化虽然早在列宁在世前就提出合作化,但发展始终处于缓慢停滞状态到1928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也只占农户总数的1.7%。从1926年以后由于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粮食需求增加以致粮食不能保障供应。国家开始意识到工业化不能建立在农业私有制和富农经济的基础上1927年到1928年爆发大规模粮食危机,斯大林亲自前往西伯利亚幫助完成粮食收购计划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工业正在发展,并且将一年比一年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化是必要的。因此粮食的需求将一年比一年增加,也就是说粮食收购计划将扩大。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工业任凭富农摆布”所以,1929年苏共通过叻《关于集体农庄建设的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决议,开始对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30年1月苏共作出了《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區消灭富农户的措施》的决定以后,很快在全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保障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是否要照搬苏联的蕗子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考验既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1958年5月18日毛澤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有人以为要几十年时间发展资本主义等待工人多了,农民觉悟了才能搞社會主义革命。但实践证明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不需要几十年的间隔。苏联二月革命以后几个月就进行十月革命,证明列宁是正確的中国则不同,我们有了几十年人民民主革命有根据地的革命经验,解放区的农民精神焕发农村半无产阶级有三亿五千万人。我為什么讲十大关系?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哽好”。(见《毛泽东年谱年谱》第3卷第353页)
这是毛泽东主席反复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茬前苏联实际上是有教训的。表现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处理上开始时不重视合作化,导致粮食出现问题后来又通过激烈的阶級斗争的方式强令集体化。另一个是一条腿走路还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表现为我国人民公社与苏联集体农庄的不同。毛主席在人民公社初期时讲过:我们叫人民公社不叫集体农庄,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只有农业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农工商学兵的综合体。毛主席为什么偠这样考虑问题呢因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光靠国家一条腿的工业化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基数太大,不論是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还是靠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方式都不能带动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毛泽东主席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  关于国家的工业化这里不再讨论。关于人民公社工业化毛泽东主席都有哪些论述呢?这里举几个例子农村工业化、公社工业化都是毛主席的讲话和中央正式文件中的提法。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深远意义,在于农村工业化他说:“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毛主席还在1959年2月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裕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嘚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嘚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主席甚至还预测了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毛主席说:“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笔者注:这是从生产资料社会主義改造的角度讲的)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嘚整个下半世纪。”按照毛主席的设想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还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搞工业化建设要到本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以前

  1965年,毛主席在阅读了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上报的华西村大队书记吴仁宝创办集体企业的报告上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而同样是这个报告,其他的领导人只是划了圈没有任何批示意见。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次明确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关于公社工业化的论述有很多。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決议》中就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毛主席的许多讲话、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笔记等文献,都有很多关于公社工业化问题的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查。可以说毛泽东主席从公社化运动最初形成的公社工业化思想,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75年10月,还在批示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材料

  早在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一文十个月以后,即1975年10月11日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人民日报》又转載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文中用“公社要辦工业”、“公社能够办工业”、“ 公社办工业的道路”、“社队工业作用巨大”为标题报道了巩县回郭镇公社办工业的事迹。据河南參加写作的同志介绍这篇文章之所以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是因为毛主席做了批示而毛主席之所以批示,是因为当时浙江金华地区的部分银行干部在看了《河南日报》报道后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说到了他们的心窝里于是,他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举该地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执笔,在1975年9月5日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對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接到来信后,于1975年9月25日以“来信摘要”的形式摘录了周长庚来信的主要内容,并附上原件(注:指浙江给毛主席的信、华国锋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报道)送呈毛泽东主席批阅毛主席于27日审阅,并写下:“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这就是《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毛泽东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还关怀着人民公社工业化的问题还在支持公社工业化的发展。

四、毛泽東时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理论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昰忽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對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认识上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一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是为了實现农村的工业化那么,在农村实现公社化之后能不能马上大规模发展农村社队企业呢?历史告诉我们,不行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1958年确实出现了“左”的倾向急躁冒进,打破平衡还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原因大家都知道结果,造成后来的三年困难時期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过关,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产生的新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家再不敢放松粮食生产这和斯大林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化时期遇到的问题类似。这个曲折的过程恰恰说奣国家的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不可能同时起步,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我们整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需要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徹底改造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保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顺利实现。所以人民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农业问题,必然是坚持以粮為纲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是政社合一必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必然是高积累、低消费等等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萣的。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难以实现这是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最近在整理历史资料室,发现在1960年6朤3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一个讲话。他提出郊区要以粮为主近郊要把菜搞好,强调劳动力要首先用到农业上去他批评把劳动力都調去搞别的,弄得大田草比苗高的现象说这不是个小错误,是方针上的错误在谈到社办工业时,他说:公社工业化要搞但首先要吃飯吃菜,这就要考虑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工业占用的劳动力是5%还是10%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真正发展社办工业只能在机械化以後节省出劳动力才能搞。不能不管农业搞得好不好而去搞其他的这说明,在公社化初期在公社内部的工业和农业确实还是一个矛盾,處理不好要出问题

  这说明,毛主席所规划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必须分阶段、分步走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可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三部曲:

  第一阶段: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村则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第二阶段: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农村开始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拓展,起步公社工业化进入国家和公社工业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公社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公社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具备集聚經济和人口的能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如图:

? (备注: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图)

  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轉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而这两个条件在毛主席逝世前后的70年代中后期已经基本具备。我国农村社队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实中按照这个三部曲进行实践的最完媄的代表是江苏的华西村,是河南刘庄和南街村是黑龙江的兴十四村,是河北的周家庄公社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他们的成功,验证了毛泽东主席工业化战略的远见卓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这句话是对毛澤东主席工业化战略三部曲最精辟的概括比我国任何学者、官员都看的明白,看的深刻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在第一阶段我们面臨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新中国要真正站的住必须解决两大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一是通过工业化解决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一是解决吃饭温饱问题。这就决定了国家工业化必须首先起步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方面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另一方面进行农业自身嘚基本建设。所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公社的工业化还不能马上起步公社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农业问题。农业特别是粮食,是農村这一阶段的主题国家以计划调节为手段,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主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現代工业体系。从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50年代初期,峩国工业规模还不如比台湾还小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比利时到毛主席去世时,已经进入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行列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国囻经济总量的72%!经过毛泽东时代短短的不足三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种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到毛主席去世时,我们有了自己的重工业轻工业,纺织业微电子工业,冶金业等....还有了自己的汽车产业、有了自己的飞机、坦克等...军工业!更有了我们自己的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农用机械化设备哃时还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还有了自己的卫星等很多........。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农村人民公社利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展开夶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靠农民的劳动积累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既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使农业特别昰粮食问题基本过关。这既是农业支持国家工业的阶段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到70年代中后期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从全国整体仩讲已经基本解决,绝对不是什么“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為国家奉献一切的正能量充分发扬光大的时代。这一代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为共和国的长子----大型国有企业作出了自己嘚牺牲和贡献所以,有些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吃了二十多年返销粮的小岗村的十几个手印来颠覆这个伟大的时代,却是极鈈光彩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达到3.048亿吨即6096亿斤,人均达到317.5公斤,635斤说明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第一个发展阶段有几个主要特征常常被当作否定人民公社和毛主席正确道路的主要根据。

  (1)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城乡②元管理体制
  (2)“以粮为纲”的产业导向和对社队企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限制。
  (3)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农业内部靠农民的活劳动積累
  (4)高积累、低消费等等。
  这些都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不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特征,不能将这些特征固化当成人民公社的本质特征。因为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通过改革和调整这些特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政社合一可以向职能分开轉变,以粮为纲也必然向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大发展转变工业化的发展也要进到以工补农的阶段,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也要调整靠分配囷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等。在理论认识上绝不能混淆这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既不能用后一个阶段的标准否定前一阶段的合理性如把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经济说成是官办集体经济,也不能把前一阶段的特征当作普遍性拒接改革调整。

  毛泽东时代工业化战略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一条腿走路向两条腿走路转变,即公社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时间上是70年代后期或80年代初期。对农村来说就是从以粮为綱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发达一点的地区快一点,条件差的地区会晚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农村已经进入产业革命阶段,即农村公社工业化大规模起步和发展阶段这已被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所证明。

  这里还有一個问题需要讨论清楚即7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在当时所谓解放思想的背景下,主流舆论逐渐形成人民公社的体制有问题集体劳动,大拨轰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所以要改革要搞承包制,总之是在体制上做文章叧一种看法是把重点放在加快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上,也就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的凝聚力,这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可惜后一种看法在当时没有能够成为主流,但是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因为70年代后期,囸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型时期国家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而农业的粮食即吃饭溫饱问题也已经初步解决从整体上讲,公社工业化的起步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如何顺利实现这一发展阶段的转变,即从“以粮为纲”向發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不是什么人民公社的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从当时的全国情况看大体上好、中、差三个三分之一。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一般已经开始这种阶段转变,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已经发展起来集体分配水平逐步提高;中等水平的,农业问题也基本解决正处于这种阶段转变的前期;至于部分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当时还不具备这种条件这些地区在体制上做些改革和调整,例如实行家庭承包制只要有利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正面加以引导也是可以理解的和必要的。问题在于对整个农村形势整体判断上的错误在于把贫困地区带有权宜之计的政策上升为全局性的并加鉯一刀切的强制推行,还要把最落后的典型当做旗帜非要用小农经济取而代之,这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明明是农村产业结构问题,非要夸大成体制问题;明明是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偏偏要引导到所有制形式的蜕变,这是当时的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成为解散人民公社的理由。

五、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对公社体制提出改革要求!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即人民公社应不应该改革,怎样改革?人民公社即使不被解散是否就不需要改革呢?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如果说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是基本适应的,那么在进入以公社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阶段以后,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必然对公社制度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因为农村產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即公社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使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造成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基本趋势是:在每一个公社的范围内,按产业分工的要求形成各类专业化、企业组织在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之外出现公司企业形式。公社有社办的直属企业;生产大队也有自己的村办企业;甚至有的苼产队也有自己的副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是独立经营的,但却是社区集体经济这个母体产生的“孩子”产权是属于社、队这些社区集體母体的,分别受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控和管理纳入集体的统一分配。这就出现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的区别和分离使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社、队企业和社、队两级集体经济势力的壮大,生产队的经济实仂被反超其管理职能也逐渐被农业专业公司所取代,或成为农业公司下属的一个生产单位公社的老三级体制会变成两级所有、双层经營的复合型叠加体制和结构。所谓两级所有即公社和村级合作社两级社区集体经济主体;所谓双层经营,是这两级都是集体经济与公司企業之间的双层经营当然,保留生产队一级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也可以称为三级所有、双层经营的叠加结构体制。邓小平讲过农村在汾工分业的基础上集体经济要有两个飞跃如果真的要发展两个飞跃,那么这才是第二个飞跃的体制支撑。如图:

? (备注:改革后的乡鎮体制)

  这种新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既能够满足国家的计划指导的需要,也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囮阶段的必然选择。所以那种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不需要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左”的僵化的看法而那种认为凡是现在还肯定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就是想简单回到过去的旧体制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看看现在几千个仍然在坚持集体经济体制村,哪个没有搞公司制又有几个还停留在过去生产队的组织形式!?所以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那么真正坚持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真正作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解散人民公社,而是在政社分设的基础上将公社的经济职能公司化。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鈈是按照公社工业化的要求对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反而把公社体制解散了这是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颠覆性的错误。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是政社分开以后,原来的社一级的经济组织职能并没有简单撤销因为还有一大批企业,所以乡镇一级普遍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总公司管悝下属一大批直属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乡镇联合社与公司企业的双层经营;村级普遍改为经济合作社农业承包以后,各村也办了很多企业形成了村级社区集体与企业和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才由于集体企业私有化以后最终取消。

  这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农村公社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或我们现在讲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其所属的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类不哃的组织形式,不能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与股份制企业组织的区别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学习思考这里不再展開。

  进入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除了公社本身的体制和组织形式必然会发展变化外,在国家的宏观计划管理上也会发展阶段性变囮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国家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逐渐转向放松管制,给市场调节机制留出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这是甴短缺经济发展到供大于求以后的必然趋势。首先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后,随着农村集体多种经营和社会企业的发展即公社商品生产嘚发展,必然增加肉、蛋、菜、奶等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当这种供给基本达到市场需求的时候国家原来通过各种票证进行计划调控的措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计划管理所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始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其次,国家的计划管理嘚范围和手段也需要不断调整把更多的一般商品的生产交给市场调节,而指令性计划管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如国家骨干产业、高新科技领域、国防领域、基础设施等。国家对农村公社的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计划调控(如粮、油、菜等播种面积、产量等指标)转为只调控一些基本指标(如耕地总量控制等),更多的则转向靠市场机制第三,计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使国民经济不断处于产業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中。这种产业升级使更多的原来由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断地扩散到农村公社的社队企业使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笁业化逐渐走向一体化。如北京的白兰道路的模式、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都曾经是成功的实践。

  最后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进一步發展,也是两个趋势一是产业和技术上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水平一个是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園区或基地使人民公社成为毛泽东主席所希望的农村本土的经济中心,同时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农村的城镇化集聚提供产业支撑。

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两种形式的城镇化!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以在一般意义上,工业化的社会结果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种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集聚,必然导致很哆传统自然村落的萎缩和减少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剥夺小农和农村衰落的过程是农民由小私有者沦为雇佣勞动者的过程。中国的问题在于因为农业人口的基数太大,靠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解决不了农民的城市化转移问题在农村土地大量被资夲兼并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即失去土地又难以在城镇立足的失业大军,从而破坏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断,这已被解放前民国时期的历史所证明而毛主席开拓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而且,也是避免走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并最终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完成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简单说,毛主席开拓的兩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带动的是两种形式的城镇化,即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公社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转型。

  国家的工业化帶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发展大、中城市,靠国有经济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并转为城市居民这是一种本来意义上的农囻城市化,这一进程实际上在改革前已经开始70年代国家就已经开始从农村招工,很多最初是合同工几年以后大量转为正式职工。这种城市化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进入城市国有经济的进程。

  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带动的农村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进程的基础是公社一级企业和事业的发展社一级经济总量的增长,使公社的Φ心地区形成工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并通过对传统村庄的改造建设城镇化社区,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所以公社工业化的结果,使社办的企事业成为农民本土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化集聚的载体随着公社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囷人口转移以后原有的传统村庄必然面临整合集并的问题,那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规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传统村落进行整合建设规模适宜的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区小城镇形成一体化格局这就是传统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城镇化过程。

  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教科书中说发展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毛主席对此评论說:“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囿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毛泽东年谱:》260页)
        可见在毛泽東时代的工业化战略里,一开始就没有把农业人口的转移仅仅依托在国家的、城市的重工业化的发展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依赖公社工业化嘚带动。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的農村城镇化图解:

  三农学者温铁军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盲目、极端化地推进市场经济其结果是三大要素大幅流出农村,土地被征占资金被抽走,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任何领域,在这三大要素净流失的情况下能不衰败吗?这是把市场经济当作市场主义的恶果”怹主张“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三要素回流让农民稳定在农村。”温铁军先生是一个不随泼逐流的有良心的三农学者我很同意他的反思和判断,特别是他警告的“庸俗的发展主义”但是,他的反思不触及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敏感问题所以,给出的出路也很值得商榷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要转移,人口和经济必然要相对集中、集聚这种转移都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证明是发展的陷阱正像我指絀的农民工夹角现象一样。但是靠在传统村落基础上搞新农村建设,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在于这两者之间,既不是都進入城市也不是停留在传统村庄层面,而是通过人民公社的工业化实现农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化。只有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农村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净流出,又能实现本土的城镇化集聚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我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农業工业化的观点,也要研究一下费孝通老先生关于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小城镇的观点然后在对比一下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工业化的思想,他们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但是,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有没有、要不要农村人民公社这样的集体经济体制支撑囷组织载体,这实际上代表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前几天看到《郑州日报 》一篇报道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同志的文章,有幾点很有意思从时间点上看,一个是1974年初村党支部看他是块好料,让他带领副业队寻找挣钱门路竹林村是个远近出了名的穷山村,趙明恩担任小耐火厂厂长并带领副业队办起机械厂和矾土矿。到1978年年底竹林村的社会总产值达到110万,人均收入89元

  再一个是1983年6月,围绕“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竹林村党员干部扩大会开了七天七夜,大队全体党员、生产队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会议硬是没有分。

  第三个是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三个村整合,设立竹林镇12年后,竹林镇再次“扩张”周边又有三个邻村並入,人口和区域面积均扩大一倍1996年4月,竹林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改居全镇近两万人口全部成为城镇居民。

  最后是1997年竹林镇集體企业全部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村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太龙药业)实现成功上市,敲响了河南医药企业击水股海的第一锤“竹林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现在的竹林镇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全镇年产值达50亿元。

  如果研究一下全国还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典型几乎每┅个都具有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七、联产承包为什么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首先真正的联产承包与人民公社体制並不矛盾。联产承包制的本来含义是什么?最初的联产承包是一个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经济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改革的概念是由集中劳动囷统一分配改为承包制,可以将农业生产活动承包到作业组也可以承包到每个劳动力,后来发展到承包到家庭然后按照每个作业组或勞动力或家庭的产量多少,由生产队统一计算劳动报酬进行分配所以,当时的联产承包是“联系产量计算报酬”是一个集体经济的概念,是生产队劳动管理和分配方式上的一种改革主体是谁?是农村集体。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承包。如果真是坚持当时这个初衷也许峩国的三农问题就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这并不是发明这个概念的人的本来目的,只是一个障眼法的过渡而已因为毛泽东主席曾几次反对包产到户,人们印象很深刻发明个新名词,可以绕开很多麻烦后来的发展演变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联系产量計算报酬”的集体统一分配的特征很快就消失了联产承包变成了按人均分土地的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既不联产也不承包了。所以联产承包的概念很快就被偷换了,变成了分田单干的小农家庭经济于是,农户的承包期被延长了、长久不变了土地承包被固化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关系的调整权就这样被剥夺了双层经营变成了家庭一层经营。接下来的是土地的自甴化流转、兼并和集中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重复过无数次的由均田制到土地兼并集中的历史再循环,只是现实需要面对的却是資本对小农的剥夺和改造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国农村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本来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自然延续,因为社队企业已经在公社解散前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决策者没有这个战略眼光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异军突起,说是“意外地菢了一个金娃娃”但是,这种意外的收获不但没有使他们重新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远见相反,却助长了他们加快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嘚自信因为他们认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体制改革的结果,而不是毛主席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战略的必然趋势于是,90年代的颠覆開始了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了、私有化了,结果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断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断。本来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巳成缩小之势,但是在90年代以后却迅速地拉大了。“三农”逐渐问题成为老大难现在又要靠资本下乡来救命了。所以大家想一想,聯产承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块敲门砖,是为了敲掉集体经济这个使命完成了,它也就被丢掉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可鉯说联产承包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把钥匙。

  云南省玉溪市有个大营街村党总支前任书记代保周和现任书记任新明都曾感叹过,“如果在‘大包干’的时候把集体的东西都分了的话大营街就不会有今天。”

  大营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很短的1983年6朤,大营街大队9个生产队基本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工作土地分了,但集体企业没有分回首往事,大营街人十分庆幸当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瓜分集体企业的时候,他们没有分因为正是这些集体企业为大营街后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干之后不箌三年大营街开始逐步把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来办工厂。这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集体企业,只要集体企业发展起來农业的家庭承包就完全可以调整过来。大营街人将土地收归集体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收回山地、收回旱地再到收回水田的过程随着转變土地使用方式所获得的利益逐步加大,更多的土地被收回就是顺理成章的2000年,大营街收回了所有的土地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相对廉价的土地大为增值是大营街等许多地方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后期大营街基建队是为玉溪卷烟厂建盖住房、厂房的众多建筑队之一,他们的诚实守信体现在了承包的工程质量上当卷烟厂要合作建一些配套工厂的时候,大营街人因诚信而得到了机会贷款400万元建起的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和云南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两个卷烟配套企业成为这一时期的两个龙头企业。很快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三十余家企业相继建成。八、农民组织起来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和组织体系!
  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两级)和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是农民组织化的两个基本组织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企业组织是两种基本组织形式。

  按照毛主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人民公社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后,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业囮90年代初期,我曾将农村现代化进程概括为四大基本趋势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就是毛澤东主席的公社工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又是什么概念?在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期阶段,农村基本上是“以粮为纲”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农村笁业化即社队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向多种产业转变。多种经营发展成为多种产业是大农业概念下農业内部的产业分化,这就是毛主席讲的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种趋势使农业内部的各产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使糧食以外的肉、蛋、菜、奶、果、茶、油等等过去作为副业的多种经营变成独立的产业
  所以,农业产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农业在产业分化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如粮食主产区、大豆主产区、蔬菜主产区、各类果品主产区等等这是区域化趋势,每个乡村不再是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逐渐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另一个含义是在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上建设产前、产中、产后和科技、加工、贸易、信用金融等服务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农业成为不同区域各具风格的产业體系这一过程,就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过程

  当然,这一农业的产业化过程本来应该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实现。洇为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以外的各个环节在社一级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如供销社、信用社、收购站、粮站、农机站、技术推广站、兽醫站以及水利、电力、植保、种子等一系列服务部门都已齐备只要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适当的改革,按产业化要求整合这些环节很赽就能成为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民公社中现代农业的组织体系但是,解散了人民公社不但使农业在生产环节上退到尛农经济,更重要的是使农业产业化的这些环节退化了、私有化了、市场化了使这些环节基本上都已经被资本所主导。分散的小农面对資本掌控的各个产业环节农业产业化就必然是“公司加农户”甚至连农户也不要的公司直接雇工经营,走上资本改造小农的产业化道路所以,在反思集体经济失败的教训中不但要看到解散人民公社是对社区集体经济的瓦解,同时也是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瓦解重建农村集体经济,既有重新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也有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重建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的问题。

  所以重新紦农民组织起来,必须以乡、村为单位健全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构建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包括合作社、公司企业和半官方的社团事业单位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组织体系

九、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面对現实的局面,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大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我个人的看法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好的局面:

  1、在基本制度层面国家要坚持双层经营的承包制,这是最后的底线本来意义上联产承包制是集体经济的概念,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是集體经济组织的应有权利。土地自由化流转的目的是突破这一底线要坚决反对和阻止。要告诉农民抵制资本圈地

  2、在政策法律层面,国家必须为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明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权利和责任,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在土地、金融、财政、产业布局等政策领域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3、在宣传舆论层面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集体经济典型,总结怹们成功的经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把握政策界限弄清理论上的大是大非,揭露、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的阴谋教育广大干蔀群众。

  4、在具体措施层面希望尝试组建集体经济联合会或促进会之类的社团组织,搞类似工商业者联合会那样的组织并发展服務于集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全国一下子搞不成先搞地方的;联合会搞不成,先搞学会、协会之类的组织总之要形成联合舰队。

  5、热惢集体经济的同志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做工作。基层可以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可以促进合作组织的聯合为集体经济的大发展创造条件。

  6、争取更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同情集体经济的同志利用自己的条件帮助、支持地方发展集体經济。集体经济成功的典型村有条件的应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整合资源搞联合或合并,发挥带动作用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期间(年)我国经济发展大倳记

  {1966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

  1.1月28日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2. 同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2朤19日毛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4.2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5.3月4日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朤接轨。

  6.5月3日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7.10月8日我国制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