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较靠谱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机构?

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 1、对不起,本版块为认证版块,您没有权限查看此版块的内容!
  2. 2、您还不是站点会员,请先登录站点
本帖最后由 静安庐品茗 于 14:33 编辑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宝宝的早期行为决定其长大后的表现。因此,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对每个家庭意义都十分重大。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梦想,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在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21世纪人才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甚至不在幼儿园,而是在6岁之前,在婴儿的摇篮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民族发展的未来,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育儿方法和经验,但也有不少家长对究竟怎样的育儿方法才合乎科学与规范也存在着不少困惑。
正因为有这样的困惑,所以动辄几百元一堂课、上万元一学年的学费,早教幼教市场上的所谓少儿英语、少儿智力开发等等幼教课程,不仅没有因为天价吓退家长,反而在年轻家长人群中受到热捧。“为了自己花了两三万买个东西,怎么也舍不得,为了孩子,那卡刷得眼睛都不眨的,只要孩子高兴。”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感慨。即使上当受骗了,也不能让孩子刚刚启蒙的英语基础中断了,是不少家长的想法。

  但事实上,这些天价的早教幼教培训真的有效吗?实际情况是,国内的英语类早教培训很热,都是以外教、国外引进的幼教体系等等打号召,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整个市场没有统一定价标准,基本就是幼教机构自己随便开价,只要家长能接受,多贵都可以。其实很多幼教、早教都不是必须的,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早期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动辄花费几万元上这些培训机构,并不见得对孩子有多大的益处。

不过对于家长来说,花这么多钱上培训班也有说不出的苦衷:一方面现代城市生活,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很难给予孩子玩乐的空间,现在家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平时大人都要忙着上班,根本没时间带孩子,陪孩子玩。到培训班,一堆孩子在一起,有体育器械玩,有老师陪着做安全的游戏,即使学不到什么知识,孩子也不会太孤单了。另外一方面,很多幼儿园在入学考试时,对幼龄儿童的各项智能和体能要求很高,“好一点的幼儿园入园,不仅要会识字、识数,最好还要有英语的基础,不在小时候培训,进幼儿园都困难。”不少家长都坦承,并非自己想带孩子上这样的培训班,实在是“大势所趋”,不得已而为之。

在广大市民印象中,好像一提儿童早期教育,就是MBA、哈佛,就是认识一千字,就是3至5岁能背《三字经》,这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早期儿童脑的可塑性最好,但同时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时期,如果盲目进行“智力开发”,盲目给孩子“加餐”,反而会给儿童造成伤害: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的孩子,成年以后患慢性疾病的几率高,也更容易呈现反社会的行为;而睡眠不足或失眠、父母的喜怒无常、强迫性教养和惩罚性教养都会给儿童造成慢性压力。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孩子比成年人缺乏睡眠,看看培训学校门口,多少家长拧着孩子的耳朵强迫孩子上课后班,再看看他们沉重的书包里装着什么,就知道中国孩子的现状。”韦钰认为,解决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教育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学习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课,它从心智、脑与教育的视角,用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来研究学习者,以及教与学的过程。我们急需这些科学研究来引导家长和社会,并帮助政府和学校进行教育决策,以防止那些看似科学其实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行为耽误甚至伤害儿童。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被写进宪法

   一位中国父亲和一家子德国人聊天。德国父亲告诉中国父亲,自己两个孩子都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中国父亲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学习班吗?”德国父亲用不解的表情看着中国父亲:“参加什么学习班?”中国父亲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德国父亲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一位德国母亲向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孩子一些东西,因为孩子5岁就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这位母亲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老师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她,对她说,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在德国的《基本法》(即宪法)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也就是学前班。

德国孩子在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不要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多国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  这些国家幼儿教育的观念是:对于幼儿,大人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和珍贵的童年。

德国教育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因此幼儿园并不进行分科教学。儿童在未进入小学之前,不会被强制学习写字和计算,孩子回家后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作业。德国人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孩子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锻炼。德国的幼儿园里没有大、中、小班,全部采用混龄编班,其理念是,让孩子熟悉各种社会行为,培养互助友爱的品质。

在德国,抛开幼儿园,就算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玩。刚来德国的中国家长对这样的教学进度通常会有点诧异,一年就学26个字母也并不稀奇。如果家长在家里给小朋友“开小灶”,老师还会数落,这是“超前教育”并不被看好。德国的小学,只对成绩标注不同等级,比如一级、二级、三级,而且成绩不对外公布,只有小朋友自己和家长会知道,其他同学表现如何,根本不在你的考虑范围内。  在德国的小学,中午12点就基本结束了学习,下午的时间也很少会有课外班、补习班之类的,除非是游泳、艺术之类小朋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额外学习。整个下午的时间,德国小朋友都会在家里度过。这样的上学时间也导致了德国母亲的工作时间很灵活。在德国,妈妈选择工作时可以有不同方案,除了全职还有半职,也可以选择一周工作多少小时的兼职。很多的母亲,都无法全职上班。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欧洲人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对于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在德国很少有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轻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为什么不愿去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