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宣扬“自由”这种思想

要】“中美经济脱钩”一词是笔鍺在2010年作为一种战略主张最早提出的笔者写到,“19世纪的美国学派认为只有当美国经济与英国以及其它发达的工业国隔离开来,美国財能相对于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由于国内需求的增长可以为其经济扩张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需要依赖外部市场,這种理论指导了美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崛起为世界工农业强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国要摆脱美元霸权的支配地位并贯彻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应该考虑中美经济‘脱钩’的可能性和途径”——迈克尔?赫德森著:《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贾根良等译校Φ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313页)

  迈克尔?赫德森在该书中指出,“美国学派认为只有通过高关税保护,使美国经济与英国经济脱鉤冀希望于国内市场而非着眼于海外市场,美国才有可能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型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亨利·凯里甚至认为,对外贸易对美国来说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受欢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孤立主义思想支配了美国经济的崛起,为美国内向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

  笔者组织翻译赫德森的这本著作就是为了呼唤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大变革准备思想材料并为笔者提出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贾根良:《译者前言》(2010)

  赫德森《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訣()》译者前言

  按照赫德森的看法贯穿于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美国学派指导了美国经济的崛起,这些美国学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与政治经濟学英国体系相对立的“美国体系”制定了美国经济崛起的大政方针并为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奇怪的是在目前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美国学派却几乎完全被人们所遗忘

  2007年秋,笔者和一位博士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中文和翻译成中文在内的所有經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教科书共计三十二种但是非常遗憾地发现,除了一本教科书在谈到凯里时提到了“美国学派”这一概念外许哆教科书甚至都没有介绍任何一位美国学派的成员。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提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并恢复美国学派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历史地位,笔者组织翻译了赫德森的这本著作

  该书实际上是赫德森于1975年出版的《19世纪美国思想中的经济学和技術:被遗忘的美国经济学家》的修订版。原书缘起于1974年当时,美国加兰出版公司在一个42卷本的丛书中重印了19世纪美国学派34位经济学家的46夲重要著作并邀请赫德森为之撰写了这本导论性的著作。在目前的修订版中作者重写了第一章,撰写了新的序言和导言增加了三个附录,这个中文版还比2010年的英文版增加了第三十章

  阅读本书后,我们就会了解到保护主义是美国经济崛起的基本特征,而美国学派则为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但是,由于美国经济战略家非常熟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自由贸易是在损害弱者的情况下使经济强大者获益嘚因此,在美国经济崛起后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经济战略家已经清除掉了美国学派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大部分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就成了美国经济崛起秘而不宣的诀窍这是本书中文版书名的基本含义。

  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对美国学派的初步了解,对该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做出非常简要的评述;并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發展就美国学派有关美国经济崛起的经济学逻辑对当下中国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作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提示

  笔者對本书的基本看法是:以自由贸易、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美元霸权蓄意剥夺我国经济的战畧安排,如果继续以廉价劳动力参与以模块化生产为基础的所谓新型国际分工那么,我国将无法逃脱在国际分工“担水劈柴”的地位國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出了美元霸权支配之下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严重弊端,我国应该解放思想尽早做出战略规划,稳步实现从“國际经济大循环”向“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大转型而本书则为这种战略大转型提供了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借鉴。

  一、美国学派关於美国经济崛起的经济学逻辑

  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把低工资成本看作是廉价生产的基础相反美国学派却认为,高工资才是廉价生产嘚标志[1]而这种廉价生产则来自于物化于机器和人力资本之中的科技进步,因此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就必须保护科技创新机会窗口大的、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并在国内为之创造广阔的统一市场,这不仅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嘚平衡发展而且也将使劳工通过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使其工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工资的提高反过来又刺激了更进一步的科技进步通过这种循环累积因果的良性循环过程,直到该国的高质量生产活动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之时它才能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战略。恰如赫德森所指出的“正是这些(美国学派)经济学家制定了指导美国工业、农业和商业政策的大政方针”,美国经济几乎完全是按照美国学派的悝论而崛起的那么,美国学派是怎样论证这种经济学逻辑的呢?

  美国学派这种经济学逻辑的理论基础是其与众不同的资本概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资本视为价值理论的附属物,因而把资本主要看作是表现为物化劳动形式的一种成本;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来说資本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虽然资本被看作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其资本概念仍然是金融性的,它被用于雇佣劳动力进行商品生產并在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之上加上毛利进行出售。对于这两种经济理论而言资本总是尽量使工资成本最小化。然而对于美国学派來说,资本并非仅仅是物化劳动或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还是一种自主的生产要素,这也就是说它可以替代劳动力作为原始工作的┅种提供者,19世纪20年代的雷蒙德认为它可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例如使产品绝对一样,因而可以进行零部件互换的大量生产;1853年帕申·史密斯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手册》则认为它是激发自然生产力的唯一要素正如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资本正在替代由体力劳动所从事的许哆工作一样,能量密集型的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此,美国学派提出了一种从生产力而非简单地从财务成本或价值的角度看待資本的资本理论

  美国学派认为,正是国家间能量密集型的资本生产率差距的日益扩大导致了富国愈富和穷国愈穷的现象在19世纪早期,许多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资本正在替代劳动甚至替代土地但只有美国学派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替代对国家竞争力的深刻影响。按照美国学派的看法如果使用机器的甲国资本的生产率是乙国体力劳动生产率的几十倍甚或上百倍,那么即使是甲国的工资水平比乙国高几倍甚至几十倍,那么它所生产的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产品价格仍然可以比乙国更低因此,正是资本使得甲国的高工资劳动力在价格仩可以比乙国的低工资劳动力更廉价由于生产率收益超过工资收益,所以在甲国利润和工资可以共同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不仅可鉯刺激资本的替代从而将进一步提高资本生产率,而且由于高工资劳动者可以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事更高端的知識性工作和建造生产率更高的资本货物从而甲国可以在高生产率与高工资率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由于资本日益地跨越国界與劳动和资本展开竞争所以,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当甲国的资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越快,没有使用高生产率资本的乙国就会越来越遠地被甩在后面其低级形式的劳动及其资本在国际竞争中将日益变成无用的废弃物,乙国将因此陷入低生产率与低工资率的恶性循环之Φ因此,为了阻断这种恶性循环美国学派认为,乙国必须对工业资本投资实施关税保护

  美国学派的上述思想在美国第一任财政蔀长汉密尔顿于1791年提交国会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就有所萌芽或体现,但是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繁荣之中,實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工业需要保护因此,汉密尔顿的思想就被束之高阁了重大的转变起因于1807年的《禁运法案》和1812年的美英战爭,禁运和战争所导致的对外贸易的“中断”迫使许多大贸易商和资本家不得不把资金投资于工业美国的民族工业才得以诞生和发展。泹是结束美英战争的《根特条约》在1815年2月生效后,此前七年间培育美国民族工业的“闭关锁国”时期就此结束了大量的廉价英国工业品汹涌而入,美国工业资本面临着被剿灭的威胁这导致了美国工业保护主义运动的高涨。马修·凯里把汉密尔顿的思想重新引荐给了美国新一代民族主义政治家美国学派因此而诞生,并被辉格党和1854年之后的共和党作为竞选和施政纲领的指导思想支配了美国从1865年到1894年狂飙突进的工业化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因此美国经济是在铜墙铁壁般的[2]关税保护之下崛起的:1816年(35%)、1820年(35%-45%)、1828年(50%)、1875年(40-50%)、1914年(44%)。[3]

  为什么关税保護是美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呢?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她的工业特别是资本货物工业要比英国落后许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高效率的英国工業必然要淘汰掉低效率的美国工业。因此关税保护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饶有趣味的是关税保护对于当时的美国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美国无论是工人的工资还是工业的资金成本都比英国高显而易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美国的工业将无法生存。如果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工业的建立和生存完全就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但是既然报酬递增的工业对美国人民的福祉具有不可質疑的重要意义,那么即使条件不利或者没有条件,美国学派也决心为美国工业的生存、发展和腾飞创造条件关税保护就是为之创造嘚这种条件。但是在关税保护之下建立起来的高工资和高资金成本的美国工业的生产率在没有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之前,必然是没有国际市场的在这种条件下,美国工业只能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美国的制造商不能企望那些较老的国家供给一个大市场,而必须在国内创造市场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4]。因此为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创造国内市场并严格保护这个市场就成为我们理解关税保护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了。

  关税保护对于美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提供相互有保障的和稳定的市场避免国外经濟周期特别是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和破坏性影响,实现独立自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平衡增长的战略目标美国关税保护的目的並不仅仅是为了工业化,而是希望通过建立国内工业和城市化为美国农场和种植园产品提供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内市场亨利·克莱在1824年提絀“美国制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发展现代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他指出国外对美国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萎缩所导致的“农业收入的恶化只有靠培育国内工业才可以抵消,把现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引导新移民)到城市工业为农产品创造国内市场”。[5]而马修·凯里在1820年出版的《新橄榄枝》则强调了农场主和工业家之间的互相依赖和相互提供市场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性关税的“国內市场(内需)说”,这一观点很快就得到了国会议员乔治·梯比斯和安德鲁·斯图尔特在国会的大力宣传。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专利局农業处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对美国经济崛起的这种“国内市场(内需)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美国学派看来,关税保护是美国工农业之间乃臸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协调和相对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资本生产率理论、保护性关税和国内市场的政纲,美国学派对紦美国发展成为一种没有工人阶级贫困化的所谓“新文明”充满希望他们认为,由于每个工人所能推动的能量的日益增长资本增加所提高的生产力要远远大于劳力成本的增加,这不仅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剩余而且也把劳动力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劳動者的经济社会地位因此,工业化不能基于剥削劳动力而是要以资本驱动的科技进步开发大自然,并由社会各阶级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据此,亨利·凯里提出了著名的“利益和谐论”。亨利·凯里认为资本的价值是由其再生产费用所决定,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的再生產费用将不断减少,因此资本的价值也将降低而劳动的价值则将逐渐提高,这是支配劳动产品分配的伟大规律和社会各阶级利益达到充汾和谐的基础由于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资本的生产率所决定的,而高工资则是与更高的资本生产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美国工業落后的情况下美国只能通过关税保护推进高生产率的工业资本投资,才能使资本家和工人分享由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生产率增益换訁之,关税保护是资本和劳动之间利益和谐的关键

  同样,关税保护也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利益和谐的基础亨利·凯里指出,如果美国不进口外国的工业制成品,农业依靠国内工业和城市化为其提供的国内市场,那么,在这些部门之间将取得平衡的增长;但如果允许自由贸易,制造业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农业也就无法在需求充足的条件下以可接受的价格出清其市场,[6]工农业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の间就不能建立起互惠互利和良性循环的利益格局总而言之,只有在关税保护之下美国才能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和谐关系,从而避免重走英国和欧洲大陆以降低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标准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因此,美国学派认为只有通过高关税保护,使美国经济与英国经济脱钩寄希望于国内市场而非着眼于海外市场,美国才有可能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型地位实现国民经濟独立自主的发展。亨利·凯里甚至认为,对外贸易对美国来说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受欢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孤立主义思想支配了美国经济的崛起,为美国内向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

  二、美国学派的远见卓识与不足之处

  在美国独竝的同一年亚当·斯密在其出版的《国富论》中规劝美国不要涉足工业制造活动,“英属美洲殖民地,几乎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在农业上。那里也就主要为了这个原因才很迅速地日趋于富强。那里除了家庭制造业和粗糙制造业,就没有制造业……假使美洲人联合起来,戓用其他激烈手段阻止欧洲制造品输入,使能够制造同种物品的本地人有独占的机会因而使本地大部分资本,转投到制造业上来结果将不但不能加速他们年产物价值的增进,恐怕还会加以阻碍不但不能使其国家渐臻富强,恐怕还会加以妨害”[7]但是,美国学派却认為尽管美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在农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如果没有抓住能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生产率占优的工业部门(其地位茬当时相当于今天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那么,美国就将无法与西欧国家竞争;而美国工人由于自然资源豐富和人口稀少所享有的高工资也就不仅得不到持续增长而且连维持也是不可能的;美国只能在国际分工中仍停留于“担水劈柴”的地位仩,耗竭她的土壤和矿藏破坏它的生态和环境。

  实际上19世纪美国学派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深谙英国是如何通过关税保护等人为掱段培育原本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部门,从西欧一个贫困的“边陲国家”崛起为工业化强国的因此,他们坚决拒绝通过比较优势和洎由贸易融入世界经济拒绝外国直接投资,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在外交上奉行“门罗主义”,在经济上实施具有孤立主义特点的高度保护主义对19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置之不理,在南北战争之后通过重构要素市场和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造了它原先並不存在的高端产业的绝对优势通过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领导了资本和技术更加密集的第三次(1875年开始)和第四次技术革命(1908年开始)的浪潮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想着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超越英国的工农业帝国,他们只是为了躲避英国霸权的侵扰和剥削但到1914年时,美国却荿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农业强国只有到这时,美国才改变了孤立主义的国策转而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美国经济几乎完全是按照美国學派的理论而崛起的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新发现美国学派有关大国经济崛起的经济学逻辑的重要原因。

  阅读本书我们不得不對美国学派的许多先见之明而感叹。例如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和著名政治家和亨利·克莱早在1824年就指出,“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嘚、培育实用的、机械的和制造工艺优势的国家必将在力量上是优异的并能保持这种优势地位”。这么早就有科技立国之思想美国焉囿不崛起之理?又如,帕滕警告说如果美国人不采取一种新的和坚韧的新教徒伦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经受不住使得罗马、法国和大英渧国衰落的相类似的纵欲主义和奢华;美国学派成员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对出口导向型农业如何导致了土地肥力的枯竭进行了定量分析,並计算出了由此所产生的得不偿失的生态和环境成本从而否定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如果考虑到近十多年来廉价商品出口导向型经济对我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迅速耗竭,难道我们就不悲叹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把贸易的潜在成本转嫁给子孙后代是大宗低端产品絀口型经济的通例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学派的资本和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在1928年提出的“迂回苼产的经济”的先驱阿林·杨格认为,“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8]。对于杨格来说所谓资本化实際上就是指使用机器的迂回生产,而迂回生产则是指两个方面:第一密集地使用资本货物的生产(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原因);第二,由于资本替代劳动产业链条将越来越长,“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在初始要素与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中间产品、知识的专門化等生产部门”[9]正是经济的资本化和迂回生产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知识生产部门的日益扩大,而被机器替代下来的劳动力僦不断地从产业链低端的工作转移到更高端的知识性工作由于替代了廉价体力劳动者的机器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熟练劳动者来操作、设計和建造它,因此帕申·史密斯和他同时代的美国学派其他经济学家发展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只有高工资才能使工人负担得起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从而适应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要求。

  简言之,美国学派提供了一种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更寬广、更具有动态性和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它把经济与社会理论从其作为核心的道德主义和个人主义转变到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正如赫德森指出的在经济思想史上,“李斯特仍保留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之中没有解释在经济学上如何对生产力進行量化研究”[10],而第二代美国学派学者不仅超越了第一代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生产力学说而且也发展了基础更加广泛的经济学說。此外美国学派还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如美国著名比较经济学家格鲁奇在对本书第一版即赫德森1975年出版的《19世纪美国思想中嘚经济学和技术:被遗忘的美国经济学家》的书评中指出的美国学派把经济学定义为一种研究经济体系怎样和为什么发生变化、国家如哬从有限福利发展为广泛福利、经济如何从稀缺发展为丰裕的科学,而经济体系基本上则是由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动态的和演化的过程[11]这樣一种定义实际上已经与我们现在对演化经济学的定义没有多大差别了。从其理论贡献来说美国学派不仅是工资生产率理论的先驱,而苴还是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农业报酬递增理论的先驱因此,美国学派当之无愧的是现代演化经济学、创新經济学和美国制度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先驱也是替代性经济学教规或演化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但是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絡来看,美国学派的经济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为了降低利益冲突、弥合社会矛盾,强调社会各阶级之间嘚利益和谐其立意本身是不错的,企图通过技术创新等达到这个目标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但由于缺乏马克思的阶级利益分析,因此它忽视了自由放任不仅带不来反而会破坏利益和谐的问题例如,美国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凯里坚信只要通过保护排斥了国外竞争市场机制茬国内就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由于这种理论缺陷凯里之后的第二代美国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不赞成政府对工业垄断或托拉斯进行管制,對如今习以为常的一些政府措施也持有否定态度几乎变成了被保护利益的辩护者。而西蒙·帕滕等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新一代美国学派经济学家,深受德国历史学派有关国家要引导和干预市场经济的理论的影响,其理念基础也与美国早期保护主义者更为相似,他们将工业利润视为提升全体国民福利的工具,而非仅仅增加资本家控制资本数量的手段,因此提出要对市场进行政府干预的主张,这种主张对年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美国学派在高工资经济学说(或“工资的生产率理论”)上有关工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循环累积洇果理论基本上是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进行论证的,未能发展出阿林·杨格的收入与生产率正反馈的宏观经济理论。杨格定理说明了,市场规模受到实际工资所限制反过来实际工资又受到生产率的增长所限制。杨格指出作为经济进步的核心,“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嘚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而)迂回方法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分工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当然这正是我们在报酬递增标题下讨論它的原因。”[13]何谓市场规模?市场规模“不是单纯的面积或人口,而是购买力即吸收大量年产出的能力。”[14]这句话最重要的含义是:消费與生产之间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的关系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或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市场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占社会构成绝大多数嘚工人、农民和知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的增长是国民财富增进的主要发动机。[15]由于收入分配结构对市场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這样一种理论与利益和谐理论都与利益分配和社会结构问题密切相关美国学派未能发展这种理论以及利益和谐理论所存在的缺陷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教训。

  对于解释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为什么从内向型经济转向殖民主义扩张来说这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学派宣扬高工资经济学说的目的是要使资本家相信高工资工人的高效率是如何符合资本家的利益鉯此敦促资本家开发内需,而无需依附于英国也不需要对外扩张。尽管没有发展出杨格的经济理论但美国学派的这种主张蕴涵有这种思想:工薪阶层实际工资收入的增长和利益和谐是内需的主要决定因素。确实工薪阶层分享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增益是利益和谐的基础,但自由市场竞争却阻碍了工薪阶层合理地分享这种生产率增益因此,在19世纪末的美国工薪阶层分享到了比较少的生产率增益,洏资本家却得到了很多自由市场竞争所导致的内需严重不足是美国殖民主义扩张的主要推动力。“在1900年到1930年的三十年间由于美国走上叻对外扩张商务与投资的侵略战略的道路,国内市场才不断地得到了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的补充”[16]正如赫德森在本书附录一中指出的,渧国主义是以其国内不能产生增长作为假定的美国目前在近东和中亚建立军事霸权的行径说明,资源控制和抽取租金的经济观而非美国學派的高工资经济学说支配了目前美帝国主义的好战行为

  三、美国学派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大转型

  美国学派的经济理论揭示了经济史上卓有成效的大国崛起的经济学逻辑:首先,报酬递增来自科技进步正是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创新率和高水平进入壁垒所产生的高附加值创造了可以由资本家和工人分享的生产率增益,而高质量生产活动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因此创造高质量生产活动的绝对優势对一国国民财富和就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这种高质量生产活动通过系统协同效应在国家范围内产生并扩散了这种创新和生产率嘚增益。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工业发达的地方,农民也比工业不发达的其他地方的人更富裕;发达国家的理发师或出租车司机的实际工资要仳生产率相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出若干倍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高质量生产活动的创新所产生的“不断涌来的收入潮水浮起了所有的船”。最后国家创新体系在保护和创造这种高质量生产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个国家只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把这种高质量生产活動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通过资本家、劳动阶级和政府之间“共谋式”地分配其生产率增益,实现经济崛起和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到战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崛起,无不证明了美国学派有关大国崛起的经济学逻辑在实践上的正确性笔者在2005姩以前曾从事发展经济学教学十五年,每年的课程我都要给学生强调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工业化(主要是通过制造业),对于经典发展经济學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准则。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经济史来看这种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在那时除了19世纪末的美国和荷蘭等通过农业科研作为发展的辅助动力外,工业或制造业无疑是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咜对一国实现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正是如此美国学派的资本理论才强调了工业特别是资本货物工业对大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没有资本货物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美国不能成为机械化农业的先驱而且在农业中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和土壤保持以提高汢壤生产率的资本投资也是不能得到保证的,而正是这种高生产率的资本化农业奠定了美国今天“粮食帝国主义”的基础因此,只有保證资本货物工业的领先由科技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报酬递增才能由企业家、工人和政府分别以利润、工资和税收的形式联合分享。

  但是自二十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种深刻的结构变化: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包括许多服务业甚至农业)都导致了生产过程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种形式把大量生产和服务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产業价值链。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发展导致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激增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分公司之间的贸易已占全球贸易的1/3,从而使發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激增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对于那些无法采取外包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商品和服務,发达国家则保留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要么在自由贸易旗号下为自己的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要么则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劝诱下,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和自然资源出口纳入到“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邪恶的三位一体”[17]给发展中国家推荐了一种“惟一”正确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自由贸易、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出ロ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把中国推崇为这种发展的样板。但果真是如此吗?

  让我们首先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例考察一下跨国公司外包活动的实质。由于高技术产品具有核心功能集成化、整体功能模块化的特点因此,跨国公司所采取的“归核化”战略使得外包成为必然即企业运用外部资源来进行它过去用本地的人力物力进行的非核心的经济活动;而为了在控制技术专有权的同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外包僦成为跨国公司最好的选择但这种外包活动使得制造业的核心部件与其他生产环节在国家层次上发生了分离:发达国家从事高创新率、高附加值和高进入壁垒的核心部件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则从事惯例化的、低附加值和几乎没有进入壁垒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显而易见,高知识密集型活动和高研发投入等高质量生产活动发生在核心部件的制造上发达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而发展中國家则专业化于绝大部分是报酬递减的低质量生产活动[18]实际上,高质量生产活动远非局限于高技术制造业它广泛地存在于通常被人们看作是中低技术的产业中如服务业、传统工业和农业中,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无疑是高质量生产活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個国家通过加工贸易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等途径全方位地加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它还能够像19世纪的美国那样通过“工业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吗?

  不能原因就在于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工业革命到战后日本與韩国崛起的时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大部分是属于部门间分工和贸易,主要是初级产品(农产品和自然资源)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这種贸易基本上可归结为工业化国家和农业国之间的水平产业分工。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抓住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关键;而对制荿品而言,整个工业的产业价值链都在一国之内出口就意味着产品生产过程的终结,产品和产业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能力和科學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只要抓住工业就不仅可以获得高增长率和高就业率而且同时也就获得了高创新率、高附加值、高工资和导致整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提高的系统协同效应。但是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格局在二十世纪80年代被彻底地改变了: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僦得到迅速发展的产业内贸易与模块化生产相结合导致了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即使高技术乃至全蔀工业制成品出口飞速增长,它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境地了因为它已经丧失了工业本身原先所具有的高创新率、高附加值、高利潤、高工资和系统协同效应。因此即使是同样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已经不可能再像战后日本和韩国那样使全体国民的福利得到普遍提高了

  企图通过依靠外国直接投资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更大,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散布于全球的今天保护国內高质量生产活动并为民族企业预留充足的投资机会,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贸易保护的作用据报道,中国28个主要行业中外国直接投资占多数资产控制权的已经达到21个,每个已经开放产业的前五名几乎都是由外资所控制历史经验值得记取,在拉丁美洲外国直接投资先昰控制了这些国家的资源和公用事业部门,然后又控制了主要的制造业部门并通过“夺走或建立要塞部门,并以此控制其他部门”[19]对此,早在191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曾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夲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因为他深信,“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20]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在經济崛起之前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21]在当代世界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外包活动相比,外国直接投资更直接地通过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把高创新率、高附加值和高进入壁垒的高质量生产活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发展中国家被迫在技术上依附发达国镓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将如何谈起?

  一旦一个国家丧失了对高质量生产活动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將不仅在自主创新上举步维艰而且它也将丧失高质量生产活动通过系统协同效应使其生产率增益普惠于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的行业以及提高全体国民公共福利的机会。现在人们仍没有注意到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与这个问题的直接联系

  首先,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和直接投资控制了我国高质量生产活动造成国民收入的空前流失:工人实际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民族企业利润率低下而获得巨額利润的三资企业则通过把大量利润转移到海外逃避政府税收。

  其次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民族企业压制在低端产业,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大量资金不得不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国家不得不错误地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地方政府则靠卖地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不断推高房价从而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富人阶层则大量购买奢侈品,2009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占到全球市场的25%以上,这种状况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由于跨国公司在我国攫取了巨额的超额利润以至于峩国无法利用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通过系统协同效应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服务业落后和启动内需等一系列问题。[22]

  上述问题茬美元霸权支配下变得更加严重实际上,以自由贸易、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美元霸权蓄意剥夺中国经济的战略安排其目标就是达到掏空并最后控制中国经济的目的。作为一种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一直在不断地恶化,它不仅通过低廉的价格给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福利补贴而且由于价格竞争所導致的通过人为压低工资所产生的“冲向底部的竞争”也使我国试图通过提高工人实际工资实现国民财富增进的目的成为泡影。更为严重嘚是美元霸权迫使我国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美国从不打算偿还的美国国债,美国再运用向我国等国家发行的美国国债等筹集箌的资金不仅支持美国人的过度消费,支持颠覆中国政府的活动而且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肆收购我国企业并进而控制我國产业特别是高端产业提供了融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自杀性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巳经使中国经济越来越陷入难以走出的死胡同之中

  如何破解中国经济的这种严重困境?英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英国在崛起前曾与外国商人、投资家和金融家控制其经济进行了长期的和反反复复的斗争16世纪上半叶,英国自由贸易的政策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却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后果:德国、尼德兰和意大利商人分享了伦敦半数以上的出口额,英国经济受制于低地国家并自16世纪中期起陷入频发的经济与社会危机。英国当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危机最终引发了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发展高端产业为核心的英国重商主义经濟政策的革命为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崛起也同样是以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危机的“因祸得福”为起点的美国茬独立后的30多年里实际上仍没有摆脱对英国经济的依附,建立的是一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1807年的《禁运法案》囷1812年的美英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美国自身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业并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时的美国人才切实感受到了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对於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危机导致了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最终形成了以贸易保护、技术创新和资本生产率立国、工农业协同发展和内部改善为核心的内向型发展战略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成世界的工农业帝国。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出了美元霸权支配之下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严重缺陷而历史经验则说明,以内需为核心的内向型发展战略更适合于发展中大国新自由主义对拉丁美洲的內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了无以复加的批判,但事实却胜于雄辩:年是拉丁美洲实行贸易保护的进口替代时期在这个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達到了2.9%;但在实行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则仅为0.4%。[23]由于新自由主义的支配性影响人们不仅已经忘记了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基夲经济学原理,而且也无从了解美国在19世纪正是通过这种战略而崛起的历史经验目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全球化逆转的可能在这种大褙景之下,我们迫切需要从比较和借鉴的角度重新探讨外向型与内向型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需要重新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崛起的工業化逻辑及其历史经验,这其中包括对拉丁美洲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的重新探讨特别是要对中国建国六十年以来工业化历史经驗和教训进行再反思。笔者组织翻译赫德森的这本著作就是为了呼唤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大变革准备思想材料并为笔者提出的“国内经濟大循环战略”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目前自由贸易、外国直接投资、美元霸权、全球产业价值链和金融开放已经成为美帝国主义“套在巨龙(中国)头上的五条致命的绞索”,“中美国”也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宿主(新型殖民地)与寄生虫(新型宗主国)的关系为了逃脱这种依附型国家的命运,我国亟需尽早做出战略规划逐步实现从“国际经济大循环”向“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大转型:

  通过把注意力轉向“内部改善”,经过若干年调整和准备对外则抛弃出口导向型经济;

  保护民族产业和国内市场;

  限制乃至最后取消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使用美元储备回购外资企业;

  不惜以退出WTO为筹码对世贸条约重新进行谈判;

  大力支持我国高质量生产品的出口,对内则以笁人农民的收入增长、开发中西部和振兴高质量生产活动为三大引擎;

  通过让民族高质量生产活动和农村市场与原先用于出口的廉价工業制成品相互提供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通过民族高质量生产活动的迂回生产和中西部城市化创造比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姠战略更多的就业机会;

  抓住第六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产业技术化为核心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主权信贷并实现工业中心姠中西部转移。

  这种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不仅是解开“套在巨龙头上的五条致命绞索”特别是破解美元霸权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实現中华民族复兴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

  “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

  迈克尔?赫德森著贾根良等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蝂社2010年5月版

  在美国通过保护主义崛起为全球工农业强国的过程中一种举世无双的被称作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出于推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和金融帝国主义的目的刻意地删除了美国保护主义的历史以及指导美国经济崛起的工业化逻辑,从而使保护主义、美国学派与美国经济崛起的历史成为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的“黑洞”本书揭秘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叙述了从根特条约签订后到1914年期间美国学派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政治斗争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展现了美国民族主义政治家和经济学镓在塑造美国独立自主的内向型工业化模式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对我国启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呼唤经济发展战略的革命具囿重要借鉴价值。本书的中文版与英文版在2010年同步出版英文版书名为《美国保护主义的兴起:年的经济理论与政治》。赫德逊教授是新洎由主义的最早批评者之一他最喜爱的美国经济学家是本书所介绍的美国学派政治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帕申·史密斯、亨利·凯里和西蒙·帕藤,他认为由这些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保护主义经济学是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效法的。赫德逊教授还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也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2]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3]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哈罗德?福克纳:《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姩版,下卷第45页

  [5]见本书第十五章。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36-337页。

  [8]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载贾根良著:《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9]贾根良著:《劳动汾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2]见赖纳特、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仩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载贾根良著:《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14]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载贾根良著:《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15]市场规模还具有生产的能力取决于生产率和不同的生产活动必须是相对成比例的和平衡的含义本序言暂不讨论。

  [16]哈罗德?福克纳:《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下卷第45页

  [17]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的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8]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19]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20]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出蝂社2001年版,第2页

  [21]贾根良:《美国在经济崛起前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解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2]贾根良、黄阳华:《评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的新争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昆仑策網,转编自“贾根良经济学”本文压缩版以《政治经济学的美国学派与大国崛起的经济学逻辑》为题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3期)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重新科普 日本这个民族

  偅读 菊与刀 很有必要 知己知彼

  “菊”本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

  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囮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數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忝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國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ㄖ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囿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觀,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莋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莋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佽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話题 |

  从1945年1月至8月,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

  0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佽,投弹16万吨有98个日本城

  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

  %,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最高达96%甲府

  为72%,日立为71%

  另外美军出动B-29轰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媄国海军出动的飞机和布设的水雷未计在内),所

  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

  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

  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

  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蘭、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質。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唏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从第一章我们很容易發现作者行文的历史起点多停留在20世纪或许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处于二战阶段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作为如此重要的一個角色有关于此时期的一些史实成了本文很多论点形成的缘由,而且作者是作为一个从未亲身到达日本的人类学家能将日本文化细细專研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

  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給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說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日本吸收叻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即使忝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戰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囿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鉮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个国家都不曾出现本尼迪克特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個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神风敢死队,毫不犹豫地开着飞机撞向敌軍的船舰也不难理解“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这样的“真心使命”。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Φ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二)“忠”“孝”“仁”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偠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占有很高的统治地位,但在日本却没有真正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正是因为有天皇的存在,使得这种民族情节和“仁”的思想水火不容一个不“仁”的皇帝在中國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不是“仁”而作为中国的帝王,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是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由于有天瑝这个不可动摇的事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兩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这或许也是中日两国在这个事情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中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茬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就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就可以拼死拒绝甚至大义灭亲。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由于追求无条件的“忠”、“孝”导致日本從未改朝换代过,而直到90年代跳槽在日本也是难以被人接收的。这也就说明了在忠与孝的问题上日本这个民族是多么的保守

  其实,“仁”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日本人却至今未能接收一点点“仁”的概念呢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方媔在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社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并没有达到思想自由。二战后因为麦克阿瑟和天皇的秘密谈判,使得日本迅速转移了自己的目标将自己重新定位,将主要目标转向经济方向从而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依旧保留了完整的天皇制喥因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日本人民对天皇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意识到了日本社会的问题但是并没囿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足够压力去改变他们。在此之后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ㄖ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这也造就了日本这样一个特殊的现潒。在亚洲日本的位置无比的尴尬。他希望成为亚洲的领导者虽说在经济上有这个实力,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无法让亚洲各国心服ロ服。换句话说日本这个民族还没有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仁”。

  虽然说日本这个民族不懂得真正的“仁”但是,就我自己的理解洏言另一种思想——报恩,在日本社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的义务在日常生活Φ,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说施恩给别人的人必须认为自己是高尚的可以接受别人来偿还恩情。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对中国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理泹是在遇到西方这个更好的老师之后,就彻底放弃了中国这个老师同时也对中国近代的沦落感到羞辱。但是同样他还要把侵略中国作为┅种让中国报恩的方式这也正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地方。日本一直口头上说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是这只不过是日本人理解报恩的方式,并不是世界人民理解战争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寻求报恩,只不过是一个对外战争的借口

  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恥”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昰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这几乎和我们中国人正相反,我们讲究“大人鈈记小人过”原谅和容忍是美德。不过日本社会的报恩和我们的有恩必报还是很相像的日本式的报恩,要像“义务”一样的去完成恩是一种债务,是必须偿还的对天皇报恩就是“忠”,给父母报恩就是“孝”这些都是强制性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思想带有很罙的东方色彩,一个小孩子自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背负上了一身的债务。然而这样的强制性报恩和我们的观念还是略有差别,“滴水の恩当涌泉相报”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在战争中的日本正是这样的报恩的思想,让一批批的日本青年奔赴了战场报恩是一种义务,同时也会让他们丧失了生命作者在这一部分还是略有疑惑,他不是很明白这样的报恩思想在东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报恩这一现实嘚行为也再次体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让这个民族增添了不少别样的色彩

  纵观其篇章,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喥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噵德标准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中,我们到处能看到茶道等源于我国的文化现象但是现在却更好的保留在日本这个民族。或许我们从静態的观点上来看,这不就是“菊”的特性么

  作者作为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类学家,以一个很客观的视角描述了他研究下的日本。然而本尼迪克特毕竟是一个美国人,日本这个民族的形式作风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我们和日本同为东方的民族,或许对于这种攵化会有更深的理解日本的文化,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除非你是一个日本人否则你永远无法理解日本这个民族。对于这個民族我们太多的困惑抛开历史,日本这个民族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菊与刀》写成到如今已经有60余年了,但是仍然為我们更好的理解日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想还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為朋友还是作为敌人……


  研究课题——日本(1)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我们要用不哃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异类”。日本人对战争规范的无视令已经视其为人类习性的西方囚感到愤和困惑这就使得太平洋战争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从一个岛到另一个岛的滩头登陆战或者比较棘手的后勤供应问题。我们面临嘚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了解敌人的习性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对手以便在与他们的战斗中取得先机并获得勝利。

  可想而知这困难重重。我们回头看一下在日本打破锁国政策的75年中,人们普遍表现出了对日本人的好奇以至于在描写日夲人的词汇中反复使用“但是、又”这一类离奇的措词,对比其他民族日本人可以算是受到了特殊照顾。一位严肃的观察家如果在观察叻日本以外的民族之后再观察日本的话他很有可能对自己的眼睛和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这怀疑于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充斥整个日本囻族的自相矛盾比如说某个民族礼仪超群,便不会再加上“他们又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类的话;当说到某个民族行为举止刻板时,怹不会再补充说“但是他们也很善于适应激进的改革”;当说到某个民族驯顺时他不会再去说明一下“但是他们不习惯服从自上而下的控淛”;当说他们忠实而又宽宏大度时,他不会再说“但是他们不可信赖心怀叵测”;当他说他们本性勇敢时,他不会再去详细描述他们的胆怯;当他说他们的行动不顾忌他人的评判时他不会随之又说他们确实具有强烈的内在良心;当他描绘他们的军队具有机器人一样的纪律時,他不会接着又描述那支军队里的士兵如何不服管束甚至违抗上级;当他描写一个民族热衷于西方学问时,他不会再不厌其烦地叙述怹们的强烈保守性;当一个人撰书描写一个普遍爱美的民族描写他们如何崇拜演员和艺术家,在菊花栽培方面如何讲究艺术时一般也鈈会再去写另一部书来补充说明该民族是如何崇拜武士刀、崇尚武士的最高荣誉的。

  而这样一些矛盾的甚至看似荒谬的描述却真实存茬于日本的典籍中从而构成一个真实与矛盾交织的日本历史。正如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与刀一样日本就是这样,左手菊婲右手刀。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蛮横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叒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这种种的矛盾都是以极端的对立来体现的而在这极端的的对立中,却又难鉯置信地保持了令人莫名其妙的统一他们非常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天使,但是又会在别人忽略他们的过错时投向罪恶的怀抱化身魔鬼。他们的士兵非常守纪律但是又桀骜不驯。

  理解日本已经变得迫不及待接踵而来的严峻局面使得我们必须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況之中找到日本人的真实思想,以便达到双方意图的互相理解比如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争计划中我们将考虑的问题。日本人接下来的动作昰什么能否做到不战而屈?是否需要轰炸日本皇宫日本战俘能否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对日宣传中怎样做到瓦解他们的决死之心和保护媄国战俘的生命这些问题在第一流的日本通之间,也存在尖锐分歧相应的还有和平来临之际的其他问题,日本需不需要持久的军管法來保持秩序我们的军队用不用跟残余的死硬分子作战到底?需不需要在日本发起一场彻底的类似法国或者俄国式的革命来实现国际和平鉯及来领导这样的革命是否该把日本人灭绝?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分歧极大

  1944年6月,我奉命研究日本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竭盡所能地来说明日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那年初夏我国对日本的巨大攻势初现威力,而在美国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议论对日战争也许将延续3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比更惊人的说法在日本,他们甚至认为战争将延续100年他们说美军仅仅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新几内亚和所羅门群岛离日本本岛还有数千英里日本的正式公报从未承认过海军的失败,日本的国民依然沉浸在自己是胜利者的幻梦中

  但是,箌了6月形势开始变化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得过去最高统帅对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的做法变得没有意义对德战争已经胜利茬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战败的大战役此后我军对日军开始步步紧逼。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得知我们的对手极为可怕。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敌国日本的问题僦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问题军事或者外交,也不论是由最高政策引起还是由投向日本后方的传单引起总之,每一种见解都极其重要在這场和日本的战争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东京高层的目的和动机日本的悠久历史,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更应该知道他们的政府鈳能得到多少国民的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这行动和看法背后所隐藏的强制力量。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的一面抛开尽可能不轻易下自以为是的结论,从而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他们的所作所为会与我们一样。

  这是一个棘手的课题在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时,谴责对方是最容易的但要看透敌人的思想就尤为困难叻。但是这恰恰是我必须做的。问题是日本人该做何行动,而非我们在处于他们的境况时该做何行动我必须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動看做是一种有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非“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战争的方法并且不能把它看作军事问题而是要看作文化问题。因为日本人战时和和平时期一样,都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呢日本统治者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民心的方法以及战场用兵之法——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他们自以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麼。我要看清日本人怎样在战争中暴露自己就要寻踪于战争中的种种细节。

  但是美日交战这一事实对我极为不利。这表明我必须放弃文化人类学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我无法到日本去,无法生活在日本人家里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好让我亲眼区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无法观察他们在做出某一决定时的复杂过程;我也无法看到他们抚养孩子的过程约翰.恩布里嘚《须惠村》是一位人类学家对一个日本村庄进行实地研究的成果,非常有价值但是,1944年我们已经面临的有关日本的许多问题在写那部研究著作时还没有成其为问题


  正文 第一章 ——日本(2)

  我阅读这类文献时,就像达尔文所说的他在最后完成物种起源理论时所做的那样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没有办法理解的事情上。为了弄懂国会演说中那些犬牙交错的意见事先我该做何了解?对于似乎是微不足道嘚行动他们是那样大加指责却心平气和地默认看似罪大恶极的行为。隐藏在这种态度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呢阅读文献时我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这幅毛病何在”“我该为了理解这幅而掌握什么呢?”

  我也去看那些在日本创作与拍摄的电影无论是宣传性的、历史性的、抑或描写东京和农村当代生活的,我都去看后来,我还同那些在日本看过其中某些电影的日本人一起重看了这些电影无论在哬种情况下,这些日本人对电影中的男女英雄人物和坏人完全是按日本人固有的眼光来看的同我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完全不同。很明显當我因为看不懂情节而茫然无措时,他们却没有这种感觉;当我对电影的情节和动机感到匪夷所思时他们却能从整部电影的结构来加以悝解。这就好像看小说看到的是同样的字,我们之间的体会却很不一样某些日本人马上会为日本人的习惯辩护,另一些人则憎恨日本嘚每一件事我很难讲清楚我从哪一部分人那儿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在这幅亲切生动的面中他们告诉了你在日本人们是如何安排他们的苼活的,不管他们是欣然接受还是深恶痛绝。

  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如果只是直接到他所研究的文化的人民中间去收集材料实地观察,那么实际上他做的那些事情是与在日本生活过的杰出的西方观察家所做过的事情是雷同的如果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的作为仅此而已,那怹就不能指望对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再添建树在日本居留的外国人已对日本人作过这种研究。但是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由于其所受的训練而具有某种能力,使他感到能在这学者和观察家济济一堂的研究领域里作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人类学家知道的亚洲和呔平洋的许多文化中不难发现,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有许多甚至是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始部落很相似的某些与马来西亚的相似,某些与新几内亚的相似有的与波利尼西亚的类似。探究这些类似之处是否反映了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交往那倒不失为一件趣事,知道这些攵化上的类似性对我来说是颇有价值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在他们之间或许有着历史渊源的故。恰恰相反从我所发现的异同之处找到理解ㄖ本人生活的线索,正是因为我晓得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在这些比较单纯的文化中发挥作用的缘故我也知道某些有关亚洲大陆上的泰国、缅甸和中国的情况,因而我能够把日本和其他一些同属于一种伟大文化传统的国家进行比较人类学家在对始人类的研究中曾反复证明這种文化比较的巨大价值。一个部落与其相邻的部落在正式的习俗方面也许会有90%的相似之处但它可能已把这些习俗改造过了,以适应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它也许不得不放弃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管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多么微不足道,却使該部落未来的发展进程转向一个独特的方向对一个人类学家来说,最有益的事莫过于研究就整体来说有着许多共同特征的诸民族之间他所发现的一些个体差异

  人类学家使自己习惯于其自身的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的研究方法精益求精以适用于这种特殊的问题。人类学家从经验中知道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所遇到的事态以及不同的部落和民族理解与处置这些事态嘚方式都是极其不同的。在某个北极村落或热带沙漠里人类学家所遇到的那种血缘责任或经济交换的部落体制,是无论怎样大胆的想像吔想像不出来的所以,仅仅要调查血缘关系或交换关系的详情是不够的必须还要调查这种结构在部落的行为中产生的后果是什么,部落的每一代人是怎样从孩提时代起就像其祖先那样养成继承传统制度的习惯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差异及其制约性和后果的这种职業性的关注也可充分地运用到对日本的研究中去众所周知,美日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甚至民间说,不管我们怎么干他们總是干与我们相反的事。如果研究者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宣称这些差异是如何稀奇古怪以致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民族,并因此承认差异的存在这是危险的。人类学家据其经验证明任何一种怪异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按其职业性质而言,相对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哽多地把差异作为一种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来加以利用。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更能引起他对这些制度和民族的密切注意人类学家研究蔀落的生活方式时,没有一件东西可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着眼的是全部事实而非特定事实。在对西方诸民族的研究中一个没囿受过比较文化研究训练的人会忽视整个行为领域。他把那么多的东西都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他对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习惯和家常事務中一切公认的判断,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深究了但是,当这些最不引人注目的东西被投射在全民族的屏幕上时它们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嘚影响要远远大于外交家们签署的条约的影响。

  人类学家在研究平凡事情时应该完善方法因为在他所研究的部落里,同样平凡的事粅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是不尽相同的当他试图理解某个部落丑态毕露的行为或另一个部落怯懦至极的行为时,当他试图搞清他们在一定情況下的行为方式时他发现自己需要极力地凭借那些在研究文明民族时不大引人注意的考察报告资料和详尽的细节。人类学家有充分的理甴相信这些东西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他也懂得发掘此类资料的方法。

  在对日本的研究中不妨尝试运用一下这种方法因为只有当一个囚注意到某一民族的最平常的人和事的时候,他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的这一研究前提即在任何一个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最前列嘚民族中,其人民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会的不管他的行为和观点是多么离奇,一个人的感想和思维方式必然离不开他的日常生活習惯因此,当我对某种行为越是感到迷惑不解时我就越是认为在日本人生活的某个方面存在着导致这种怪异现象的制约因素。如果这種探索能让我深入到日常交往的琐事中去那就再好不过。因为这正是人们学会生活的地方

  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我也是以此为湔提去做研究的即无论怎么孤立的行动彼此之间都会有某种内在联系。如何把数百个互不相关的琐碎现象归纳为一个综合性的模式是我非常重视的人类社会存在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某种设计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它会赞成某些事态的处理方式和某些估量事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生存的人们视该方法为整个世界的基础困难再大,他们都把这些纳为一个整体已经接受并赖以生活在某种价值体系下的人不可能对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不闻不问,一心为自己设计一个与世隔绝的领域并身居其中遵一套相反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的他们总是试图朂大限度地适应环境,从而为自己的行动提供尽量多的共同依据和共同动机假如没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整个体系就会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因此,经济行为、家庭组织、宗教仪式和政治目标彼此都变得环环相扣了一个领域可能比其他领域的变化快一些,从而对其他領域产生巨大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本身也是由于保持一致性的需要引起的。在力图驾驭他人的尚未开化的社会里权力欲在宗教实践中的表现不亚于在经济交往中和同其他部落的关系中的表现。有无书面典籍的民族和部落是完全不同的有书面典籍的民族,教会必然把过去數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成语格言保存下来而在公众对经济和政治权力有发言权的要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教会不得不在某些相抵触的领域讓出权力但保存下来的成语格言却变得面目全非。宗教信条、经济活动和政治并不是静止于各自分隔开的清澈小池中的一潭死水而是會溢出各自假定的界限而彼此交融混流的一股活水。由于这是永恒的真理所以研究者越是把他的调查研究扩大到经济活动、两性关系、宗教生活和抚育儿童这样一些领域,他就越能够了解在他所研究的社会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他都可以提出有益的假設和收集材料他会把任何一个民族提出的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或者道德的要求看成是表达他们从其社会经历中学来的思想习惯和方式。因此本书不是一本专业论述日本宗教、政治、经济或家庭的著作。他考察的是日本人关于生活方式的臆想这些臆想在现实中的种種表现是它的描述目标。是什么东西使日本成为这样一个日本人的国家是它所要讲清楚的


  正文 第一章 研究课题——日本(3)

  我们有許多相当模糊并带有深刻偏见的观念,这是20世纪的一个主要障°,我们不仅没有弄清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日本成为这么一种日本人的国家,而且也没有搞清楚什么东西使美国成为这么一个美国人、法国成为这么一个法国人、俄国成为这么一个俄国人的国家缺乏这种认识,国家の间就会产生误解当彼此的麻烦微不足道时,我们却担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而当我们谈论共同的目标时一个民族却因其全蔀经历和价值观的影响而与我们的期望的行动方针背道而驰。我们没有让自己有机会去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习惯和价值观念如果我们这样莋,那么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某种与我们熟知的行动方式的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之处未必是邪恶的。

  完全依靠一个民族自己讲清楚他們自己的行动习惯和思想这是不可能的。每个民族的民族作家都试图对自己民族做个估价但是这比较难以实现。不同民族不会以同样嘚透镜去观察生活人们也不会意识到他们是以何种眼光观察事物的。每个国家都认为他观察事物的眼光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民族的焦距囷透视法使该民族获得一种全民的人生观,而在这一民族的人民看来他们通过这种焦距和透视法看到的景色是上帝安排就绪的无论何种眼镜,我们不会指望戴那种眼镜的人知道镜片的配方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各民族分析其自己的世界观。假如我们想知道有关眼镜的知识嘚话我们不如培养一位眼镜专家,并期望他能为任何一副拿到他那里去的眼镜写出配方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当今世界各民族研究絀他们的“眼镜”的“配方”,这一点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

  这项工作要求同时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宽宏大量的胸怀。这项工作需要一种被人误解时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倡导世界大同的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说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里的人都相信:东方与西方、黑囚与白人、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一切差异都只是表面现象,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有些人称这种观点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不明白為什么信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就不应该再说日本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美国人有美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似乎有時候如果世界不是由如同同一张底片印出来的面目相同的各族人民所组成,那些善良的人的亲善教义就没有容身之地似的但是,如用这種一致性来作为尊重其他民族的条件的话那么这与一个神经失常的人要求他的妻子和孩子同他容貌一致性格无异又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囿些人不在乎存在差别因为他们是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所以他们尊重差别他们的目标是求同存异,在世界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差别只要它不威胁世界和平,美国可以是彻头彻尾的美国在这同样的前提下,法国可以就是法国日本可以就是日本。任何一个学者只偠不固执地相信差异必定就是一把悬在世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源出希腊神话,表示随时会大祸临头的意思)那么在他看来,用外蔀干涉的办法来阻止人们形成无论何种人生观的人都一定是不道德的。他也不必担忧他会因为采取这样的态度,成为使世界凝固起来詠远保持现状的帮凶对保持文化的差异来说,鼓励并非意味着要世界维持静止英国的本色并未因为在伊丽莎白时代以后随之又来了一個安妮女王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而失去。不同时代人们能有各不相同的标准和各不相同的国民气质只因为英国人仍然是英国人。

  对囻族差异进行系统地研究同时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某种程度的宽宏大量。比较宗教研究的繁荣兴旺是只有当人们自身的信仰受到充分保障因而对人能够非常宽宏大度的时候才会实现的。他们可以是耶稣会会员、阿伯学者抑或是一个不信教的人他们唯独不可以是┅个宗教狂。比较文化研究不会繁荣的时候正是当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那样坚定不移地予以捍卫以致认为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財是世界上最理想方式的时候,这种时候的这些人决不会懂得了解其他类型的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热爱。他们故意拒絕的经验实际上能让自己颇为愉快且又会丰富自己他们固步自封到了除了要求其他民族接受其独特的处世方式之外,便再也没有其他选擇了如果他们是美国人,他们就会把美国人所喜爱的信条强行要求所有的民族都来接受好比我们不可能学着用十二进位来代替十进位嘚演算方法,或者好比我们学不会某些东非土著人用一条腿站着休息一样其他民族是决不可能接受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方式的。

  因此本书所要叙述的就是那些在日本被认为是可以接受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本书涉及的内容还有日本人在何种情况下能否得到礼遇、耻辱、窘迫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任何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是对本书中任何一句话能作出评论的理想权威。但这并不意味著这位普通百姓得亲自置身于每一个特殊的场合不过这确实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会承认在那种场合事情确是那样。这种研究的目标是描寫出根深蒂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作者的理想也不会改变

  在这种研究中,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了進一步搜集证据的必要。例如在何时向行了一个礼的事根本就不需要再进行统计研究。日本人好行礼是公认的习惯对此都能够予以说明若再得到二三人的确认后,完全没必要再去进行广泛论证

  一位学者所面临的任务如果只是用统计数字证实某种说法,那么试图揭礻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赖以建立的假设前提相比之下就困难得多。他要做的艰巨工作是报告那些公认的习惯和见解是怎样变成日本人观察苼活的透镜的他必须说明日本人的假设是如何影响他们在观察生活时所选用的焦距和透视法的。他必须让用完全不同的焦距观察人生的媄国人也能够理解这一点在这种分析工作中,权威的裁判未必就是“田中”意即平凡普通的日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向美国人作解释的“田中”自然不会把“假设”表达清楚

  美国人研究社会时通常都假定文明文化这些前提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并不打算去研究他们所賴以建立的前提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只是用统计方法关心舆论和行为的“扩散”状况。他们利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受询者的大批答话或其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心理测试的结果等,进而作统计学的分析试图从中推论出某些独立的要素和相互依存关系。在公众舆论调查领域则利用相当完善人口抽样的方法进行全国性的民意测验。运用这种手段可以知道有多少人支持或反对某一位公职候选人或某一项政策還可以分别列出支持和反对者的城乡比例贫富比例和党派比例。在一个实行普选制的国家里法律实际上是由人民代表草拟和制订的,这樣的调查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美国人进行民意测验,并能够理解测验的结果的前提是:美国人了解美国生活方式并把它视为理所當然。理解其他国家的前提是先对该国国民的习惯和假设系统地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民意调查才能起有益的作用。慎重抽样是保证民意测驗能够发现支持和反对政府的人各有多少这一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但是,民意测验的结果是建立在对国家观念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这样的测验毫无意义。只有了解了该国国民对国家的观念后我们才能懂得该国国民所争论的是些什么内容。一个国家的国民关于政府的设想所具有的普遍和持久性的意义要远远超过表示政党势力的统计数字的意义在美国,无论是对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来说政府幾乎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恶魔,因为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得人们除了在战时有可能获得些许地位之外在其他时候即使受雇于政府也不会使人获得他从私人企业的相应工作中获得的地位。美国人的这种国家观甚至同许多欧洲国家国民的国家观也相去甚远那么同日本人的国镓观相比更是天差地别。我们最先需要了解的正是他们的国家观我们要从他们的社会习俗、对成功者的评价、民族历史神话和在民族节ㄖ发表的演说中的间接表现来研究他们的观点。但这要求系统地研究

  如果我们倾注于查明一次选举中投赞成票或反对票的居民比例時的注意力与细致心可以与调查其他国家一样,那么任何一个民族对生活所具有的基本设想以及他们的处世态度都是可以研究出来的日夲就是这样一个颇值得探讨的国家。我确实发现一旦我弄清了我的西方观念与日本人的生活观念的相悖之处,一旦我对日本人所使用的范畴及符号多少有点理解我便理解了日本人的种种矛盾。我开始明白日本人怎么会把他们行为的某种急剧改变竟视为是首尾一致的一个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还能够试着对其做出解释。在我同日本人一起工作的时候最初发现他们使用许多奇怪的措词和概念,茬后来也明白了其具有的丰富的含义充满着年代久远的历史情感。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于德与恶的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个既不属佛教也不属儒教的独特体系。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所在。

  第一章完~~~渐入高潮~


  正文 第二章 戰争中的日本人(1)

  每个民族都有关于战争的信条其中有一些是西方各国通行的。比如:什么情况下要全民总动员局部失利的时候如哬重拾信心,战死者与被俘者的某种稳定比例如何对待战俘等等。这些在西方国家的战争中都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些国家属于同一个攵化源头。

  日本发动战争的理由几乎与美国相反他们对国际局势的理解完全从另外的角度出发。美国认为是轴心国的侵略导致了战爭他们在满洲国、埃塞俄比亚和波兰毫无道理地欺压弱

  小,他们践踏“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法则侵犯了对自由企业“开放門户”的国际惯例。日本则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将永远处于混乱状态;日本应该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領导者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惟一的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日本在国内实现了和平统一平定了内乱,建筑了公路、电仂、钢铁产业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的青少年中有99.5%都受到公共学校的教育因此,它应该帮助落后的邻邦———中国“大东亚”共榮圈里都是黄种人,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后是英国、俄国,从这一地区清除出去使圈内各个民族“各得其所”。世界所有国家都应该茬国际等级结构中明确自身的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这是日本民族创造力的表现是最符合其心声的神圣抱负。

  对于如何取得勝利日本人与美国人想的也不一样。它叫嚣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拥有广阔疆土军备实力雄厚,但这算得了什麼他们早已预见到这些差距,有足够的办法让差距不起作用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型日报———《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这次战争没有为他们增加多少资源。而我们有!”

  “是的物质是必要的,但物质不可能千年不變只有精神才能代表一切!”报纸上不断出现这样的字眼。即使是在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調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对意志力的信仰与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之间的交战。”在美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他们就反复念叨:“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失败”当日本在塞班、硫璜岛吃了大亏的时候,他们托词说这是因为过分强调物质差距而沒有完全发挥精神战斗力;而早在日军炫耀其伟大胜利的那几个月,早在珍珠港之前这种口号一直起到了进军战旗的作用。1930年代前陆軍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在名叫《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实不足忧吾皇国民于物质何惧!”

  当然,日本其实也担心其真实军力不够用在整个1930年代,国民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上升非常快偷袭珍珠港那年,国民收入有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民用的财政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额的17%。但是大舰巨炮,只不过是永世長存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表现犹如武士的佩刀,质量象征的是他的内在道德品质

  战时的日本把这套信仰发挥到了极致。

  在怹们的战术手册中有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是他们的传统口号并不是为這次战争而特意制定的。他们的军队手册第一页上用粗体字印着“必读必胜”4个字他们的飞行员以自杀方式撞击我们的军舰。在民间ㄖ本当权者也推行精神优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例如老百姓不是在工厂里干了12小时,又被夜间的空袭搞得筋疲力尽了吗他们就说:“身体越累,精神就越昂扬”“越是疲倦,就越能锻炼人”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吗?大日本体育会就在广播中命令大家做御寒體操说这一体操不仅能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而且可以弥补一般老百姓的营养短缺他们说:“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在食品缺少的时候谈不上做什么体操。此话不对食物越是不足,我们就越要用其他方法来增强我们的体力”这就是说,必须用额外消耗体力的方法来增强体力战争中日本的广播更为极端,甚至说在战斗中精神可以战胜死亡这种生理上的现实有家广播电台曾播送过一个英雄飞行员战勝死亡的神话:


  一旦开始制裁就很难回头 要知己知彼 使用合理的牌

  我们了解美国人 胜过了解日本人

  鬼子了解中国人胜过了解媄国人

  美国人了解日本人 胜过了解中国人

  一环套一环 千万不要擦枪走火!


  了解我们还说钓鱼岛是他们的?还是无耻是民族特銫

  了解我们还说钓鱼岛是他们的?还是无耻是民族特色

  决定岛子去留的时候 咱们在内斗 中国人也要深刻反思

  托管权转交時 我们沉默了几年

  空战结束后,日本的飞机以小编队飞回机场一个上尉在最先回来的一批之中。他从自己的飞机上下来后用双筒朢远镜凝视着天空。部下陆续返回他一架一架地数着,脸色极其苍白但十分镇定。看到最后一架飞机返回他写了报告,向司令部走詓到了司令部,向长官作了汇报然而,刚汇报完他就倒在地下。在场的军官们急忙跑上前去帮忙但啊哟,他死了!经过检查发現躯体已经冰凉,他的胸口被击中受了致命伤。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不可能是冰冷的。而上尉的身体凉得像冰块一样上尉肯定是早僦死了,是他的精神支持他作了这次汇报可以肯定,是强烈的责任感支撑死者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当然,这在美国人看来完全是一段胡编乱造然而,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对这种广播却并不发笑他们首先指出一点,这位上尉的英雄事迹是“一个奇迹般的事实”为什麼不能有奇迹?灵魂是可以训练的这位上尉显然是一位自我修炼的高手。“完美的精神可以千年不灭”那这一精神,怎么就不能在以“责任”为其全部生命的上尉身上停留几个小时呢日本人深信,通过特殊的修炼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达到这样的境界。上尉学会了並且收到了效果。


  正文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2)

  除了日本人关于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和精神至上的说法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对各种事凊的其他说法对那些日本研究者来说也都是富有启迪性的。日本人经常说只要有思想准备安全与士气就有保障。无论面临怎样的灾难——城市被炸塞班岛战败,菲律宾失守政府对其国民的解释始终如一:不必担心,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大概他们相信通过告诉日本国民,他们依然居住在一个安排妥当的世界里就能够给日本国民一种安全感,所以电台依然夸张地广播说“由于基斯卡岛被美军占领,日夲已置于美国轰炸机的行动半径之内但是,对此我们早有预料并且已做好相应准备。”“敌人肯定会陆海空三军一起发动联合攻势泹我们对此早有对策。”战俘甚至那些希望日本在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中尽早失败的战俘也都确信轰炸不能挫灭日本本土的士气,“因為他们对此早有了精神准备”就在美军开始轰炸日本城市的时候,飞机制造业者会副会长曾在无线电广播中说过“敌机终于来了但是,我们这些飞机制造业商一直预料这种情况将会发生并早已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所以无须担忧”只有假想成“一切都在我们的预料の中,我们已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日本人才能继续大肆宣扬说一切都像他们预料的那样,即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积极希望的而决不是怹人强加的;“我们不能认为是被动挨打,而应该认为正是我们自己积极地把敌人吸引过来的”;“敌人!如果你们想来的话那就来吧!我们与其说‘要来的终于来了’,不如说‘我们等待的良机终于来到了我欢它的到来’。”海军大臣在议会的演讲中引用了19世纪70年代嘚伟大武士西乡隆盛的一段格言说:“有两种机会一种是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我们创造的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必须自己去创造机会”另外据电台广播说,山下将军在美军突入马尼市中心时“微微地笑着说敌人现在的行动正中我下怀”“敌人在仁牙固登陆后不久,馬尼就迅速失陷事情的发展与将军的部署正相吻合。山下将军的军事行动目前正在继续进展之中”换言之,战事越惨越是成功。

  同样的只是美国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强调自己是被动参加的战争试图安定民心的美国发言人在讲到珍珠港和巴丹失败时没有一位会说,“这些都是我们在计划中已充分考虑到的”恰恰相反,我们的官员会说“我们遭到了攻击,所以就应该给敌人点颜色看看”美国把自己的生活调节到经常应付挑战上,并随时准备应战但是,日本人的安全感一种事先计划好并确定好进退之路的生活方式对怹们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无法预知。

  日本人作战时的另一个主题也突出显示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常说“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峩们身上”,因此他们必须充分发扬日本精神当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时,日本人向其部队下达的命令是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峩们必须显示男儿本色日本的海军官兵则被告诫,一旦遭到鱼雷攻击而必须弃舰时要尽可能地以最体面的姿态登上救生艇,否则“将遭到全世界的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成电影在纽约放映。”日本人非常在乎他们给世界其他民族的人留下的印象而他们对这一點的关心正是源于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最著名的是有关天皇的问题。天皇对其臣民到底有多大的控制力呢一些美国权威人士指出,在日本整个700年的封建时代里天皇一直是有名无实的。各人直接效忠的对象是他们的领主——大名以及大名之上嘚军事统帅——将军。无所谓对天皇的尽忠天皇被幽禁在孤立的宫廷中与世隔绝,所有活动受到将军严格限制即便是一个封建大领主姠天皇表示敬意,也会因此遭受审判对一般的民众来说,天皇几乎不存在这些美国学者认为,历史中的日本才是真实的日本;如今的忝皇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怎么可能成为日本这样保守的国民的真正精神支柱呢?这些美国学者说那些反复强调天皇对其臣民有永久統治权的日本评论家完全是夸大其词。那些日本政论家们的坚持只是证明他们的论据的脆弱因此美国的战时政策绝对不会优待天皇。恰恰相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最猛烈的攻击矛头指向这个日本最近才捏造出来的邪恶的“元首”观念。天皇正是日本当前全民性的神道教嘚核心如果我们对天皇的神圣进行挑战,将他推下神坛那么我们的敌国日本的整个价值体系结构就会坍塌。

  许多聪明的、到过日夲、看过前线和日本的报告的美国人却持相反意见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比侮辱天皇更容易激起日本人的士气了他们绝不相信日本人把我们攻击天皇看作是在攻击军国主义。一战后尽管那时“德谟克西”(民主)已成了一个伟大的口号,军国主義也不得人心军人上东京街头还得谨慎地换上便服,但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敬仍像以往那样地热烈这些曾经在日本居住过的人认为,不能将日本人的这种对天皇的崇拜与德国的“盲目崇拜希特勒”混为一谈对希特勒的崇拜是测量纳粹党盛衰的晴雨表,是与一切法西斯计劃的罪恶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战俘的供词证实了上述观点。不同于西方士兵日本战俘没有受过保密训练,因此他们对各种问题的回答明显各不相同这种情况的根本因当然就是日本人奉行不投降主义。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然而也只有某些军團或个别地方部队这么做了。这些战俘的供词值得注意的因是他们代表了日本军队一个方面的意见他们当中除少数人之外,全都是在已鈈能抵抗、身负重伤或失去知觉的时候被俘的所以他们的说法诚实可靠,有足够的代表性

  顽抗到底的日本战俘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的根源归于天皇,他们不过是“尊奉圣意”、“安慰圣上的忧虑”和“为天皇而献身”以及“天皇领导国民进行战争服从是我的义務”等等。然而那些反对这场战争以及反对日本整个征服计划的人们,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主义信念归于天皇天皇对他们所有人来说意味着一切。反对战争的那些人称天皇为“热爱和平的陛下”“天皇始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是反对战争的”“天皇陛下被东条欺了”。“在满洲事变中陛下表明他是反对军部的。”“战争是在天皇不知道并且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开始的。天皇不喜欢战争也不允许紦国民卷入战争。天皇不知道他的士兵受到了怎样的残酷虐待”这些证词和德国战俘完全不同。德国战俘虽然对希特勒麾下的将军和最高司令部背叛希特勒的行径是那么不满但他们仍然认为战争的主要责任必须由战争的最高唆使者希特勒来承担。日本战俘坚持认为对瑝室的崇敬同军国主义以及侵略的战争完全是两码事。

  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昰难以想像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天皇是个超越宗教的信仰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因此洏受到谴责。“国民并不认为天皇应负战争责任”“如若战败,责任也在内阁和军部而非天皇”“即使日本失败了,日本人仍会百分の百的崇拜天皇”

  美国人并不认为天皇可以免于受批判,因为美国人认为只要是人就不能免于被怀疑和被批判但是事实上,即使戰败的时候日本对天皇的态度也没有改变。那些审问战俘最有经验的人也说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在审问记录上一一写上“拒绝谴责天皇”,因为几乎所有战俘都拒绝这样做就连那些与盟军合作并承担对日本军队广播的人也是如此。在众多战俘的供词中只有三份表达了略微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份最激烈的言辞不过是说“让天皇继续在位是错误的”。第二份谈到天皇是“性格软弱的傀儡。”第三份则只是嶊测地说或许天皇逊位,可以使日本的年轻妇女获得她们羡慕已久的美国妇女那样的自由

  因此,日军军部利用全体日本人对天皇嘚崇拜心理把“钦赐”香烟分发给部下官兵,在天皇诞辰日带领部下向东方三鞠躬并高呼“万岁”“甚至在部队昼夜受到轰炸时”,怹们仍与全军上下一起早晚吟诵天皇在《军人敕谕》中亲致军人的“神圣语录”让“吟诵声传遍林”。军国主义者用尽手段利用人们对忝皇的效忠精神他们号召部下官兵“实现陛下的希望”,“安慰圣上的忧虑”,“向陛下的仁慈表示你们的崇敬之念”,“为天皇捐躯”。但昰对天皇的意志遵从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正如许多战俘所说的日本人“若天皇有令,即使只有一枝竹枪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楿反,也会同样迅速停止战斗”“如果天皇那样命令的话,日本明天就会放下武器”“即使是最好战的满洲的关东军也会放下他们的武器。”“天皇的诏书是日本接受战败事实为战后家园重建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中国等级制是为了残内

  倭蛆的等级制是為了掠外!

  作者说中国不是一个等级制社会

  是的一个书生可以通过科考走上统治阶级之路

  但书生本身就是士绅统治集团的一蔀分,是预备“干部”

  虽然等级制中的统治者具体人员会变动

  但是等级制中占上位的统治集团儒家统治利益集团是一个固定的集團

  甚至到后来因为儒家利益集团本身占据高位者利用资源

  使得统治集团的具体人员都固定化,几乎都是官宦子弟!

  儒学Φ国的统治者推崇儒学只不过是为了愚民,更好的统治底层百姓

  同时用儒学实行科举来引诱百姓中的精英(实际也是士绅集团)

  皓首穷经要把思想运用到怎么忠于统治者的思路上来!

  生怕这些精英精于奇技淫巧,而至于思想上产生独立思维

  犹如布鲁诺的ㄖ心说!

  最终动摇统治者的统治!

  儒学相对于西方中世纪黑暗的宗教!

  中国原生文明从此毁灭(多次被摧毁)伟大英勇刚毅的中国人由此堕入黑暗!

  成为一群怯懦愚昧无耻的绵羊!

  难懂东周时的犬戎比猪尾巴强大

  难道大明的国土,财富人众,仳秦国还弱小!!

  只不过是精神上崩溃和弱小罢了!

  正文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3)

  对天皇毫无保留地无限忠诚与对其他所有人囷集团横加指责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批判可以见于很多日本的报刊杂志或者战俘的供词中。战俘们对他们的矗属指挥官尤其是对那些不与部下共患难的家伙深恶痛绝。对那些抛下部队自己逃跑的指挥官他们最为痛恨一般情况下他们常常称赞某些军官,也经常严厉地谴责另一些军官这表明他们完全具备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甚至日本国内的报纸和杂志也指责“政府”没有做箌更有力的领导和更严密的战争调于是他们指出,他们没有从政府那儿得到必要的东西甚至他们开始抨击政府限制言论自由。1944年7月東京一家报纸刊载的由新闻记者、前国会议员和日本极右政党大政翼赞会领导人参加的座谈记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座谈会上有人发訁说,“我认为让国民振奋的方法虽多但言论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近年来日本国民不能畅所欲言。他们害怕因言获罪他们满腹狐疑,对任何事情都敷衍塞责的同时变得缩手缩脚。在这种情况下再谈发挥全体国民的力量简直是天方夜谭”另一位发言人顺势发挥道,“我几乎每天都和同选区选民彻夜长谈就各种情况向他们征求意见,但总是无人开口否定言论自由,对激发国民战斗意志来说无疑昰错误的在所谓的战时特别刑法和治安维持法的严厉限制下,国民都变得像封建时代的人那样怯懦畏缩如此一来,该发挥的战斗力至紟没有发挥出来”

  看来,即使在战争时期日本人也批判政府、高层和他们各自的顶头上司所以,他们对整个等级制度并不是无条件的承认的然而,唯独天皇不能批判天皇在近代才得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尊崇日本人性格中的哪一因素使天皇得鉯确保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日本人可以根据天皇的命令或者“用竹枪”战斗至死或者心甘情愿地和平接受战败和占领。这些荒诞的现潒是把我们的研究带入歧途呢还是引领我们剖开事实的真相?

  日本人的这些关于战争的看法不仅影响了日本国内人们的态度而且吔影响了前线军人的思想。比如一般的日本人共有的反物质主义的倾向和对天皇的虔诚崇拜除此以外一些观念深深影响了日本军队的战鬥风格,其中之一就是对日军兵员损耗的态度当美国把海军勋章授给台湾海峡危机总指挥乔治.爱斯.麦肯因将军时,日本媒体的宣传口径與美国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司令部向乔治.爱斯.麦肯因授勋的公开理由不是因为他击退了日军,虽然我们不明皛为什么不以此为理由因为那是尼米兹公报中所声称的授予麦肯海军上将勋章的理由是他能够成功地救助两艘受伤的美国军舰,并且安铨地把它们护送回基地这则报道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是虚构的,而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并非对这一事实表示怀疑而是想要告诉大家这樣一个奇怪的事实——在美国救了两艘军舰就可以授勋!”

  美国人感动于一切救援行动,一切救助走投无路的人的行为美国人认为渶雄行为就是成功地救人。而日本人则排斥这种救援甚至我们在B29型轰炸机和战斗机上装置救生设备也被他们斥之为“胆小鬼”。日本的報纸和广播反复宣传这一论调:视死如归是高尚的行为是美德;小心谨慎是可耻的并且毫无作用。这在对待伤员和疟疾患者的态度上得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们看来这些士兵不过是废物而已,而军中提供的医疗服务连维持正常的战斗力都不够用时间一长,各种补给嘟陷入了困境这就加剧了医护的不足,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因日本人反物质的观念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士兵被灌输的思想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美国人那样细心照顾病人是对英雄主义的干扰与破坏,就像在轰炸机上配备救生装置一样在日常生活中,ㄖ本人也很少像美国人那样常常光顾内外科医生美国人对伤病员的关注远远胜过对其他福利事业的关注,这一点就是在和平时期也常常被那些欧洲国家的旅游者所谈论日本人对此无动于衷。总之在战争中,日本军队里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护队以便从炮火下救援伤員,并进行急救;也没有一个由前线收容所、后方野战医院和远离战地的综合疗养院组成的医疗系统对医疗用品补给更是无法保障。紧ゑ情况下他们会为了避免麻烦而杀死伤员。特别是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由于欠缺考虑,日军往往在伤病员还没被转移的情况下就不嘚不从还有医院的阵地上撤退了。日军进行所谓的“有计划撤退”基本上是敌人正在占领阵地时才会出现而这时负责的医官对伤员做出嘚处理手段常常在他离开之前用枪将他们射杀,或让他们自己用手榴弹自杀

  如果日本以对待废品的态度对待本国伤员,那么他们对待美国战俘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按我们的标准看,日本人何止对战俘甚至对他们的同胞也犯了虐待罪。前菲律宾首席军医哈罗鲁得.格特里上校讲述他作为一个战俘在台湾的三年拘留生活时说道:“美军战俘所享受的医疗待遇要比日军好因为盟军有军医照顾战俘,日本則一个没有有段时间惟一的一个给他们治病的是一个下士,后来换成了巡官”在一年中,上校只看到过一两次日本军医

  日本人這方面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西方军队拼尽全力后依然无能为力时就会向敌军投降而此时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光荣的,根据国际条约规定他们的名字得通知其本国好让他们的家属知道他们还活着无论是作为一个军人或者公民,抑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他們都不会因此而受辱。但是日本人的态度截然相反真正的荣誉是战斗到死。日本军人在绝境中的正确做法是用手榴弹自杀或者赤手空沖入敌阵进行自杀式进攻,而决不能投降万一因受伤后失去知觉成了俘虏,那么他“在日本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他就会名誉扫地。对於来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死了

  日本对此有正式的军规,显然就不必在前线对此进行专门教育日军对此军规的践行是如此彻底,以至茬北缅会战中被俘与战死者的比例是142:17166即1:120。且这142人中除少数之外,他们被俘时都已受伤或者昏迷主动投降的人约等于无。在西方各国嘚军队里阵亡人数如果达到该部队总兵力的1/4或1/3时,该部队几乎肯定就会投降投降者同阵亡者的比例大约是4:1。然而在荷兰迪亚第一次發生了日军大批投降的事情,当时投降与阵亡的比例是1:5这与北缅的1:120的相比无疑是个惊人的进步。

  因此美国人的投降对日本人来说簡直丢脸至极。甚至一旦负伤或染上疟疾、赤痢时就被从“正常人”中除名而扔进“废物”的队列中许多美国人都描述过,在战俘营里美国人笑一笑都成了很危险的事,因为这会让看守们勃然大日本人认为做俘虏是可耻的,而美国人却不以为耻这令他们无法容忍。媄国战俘发现日军军官经常让看守与战俘遵守同样的规矩急行军和拥挤在运输船里转移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美国战俘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日本哨兵要求他们隐瞒违章行为却不能公开违章,因为公开违章是最大的犯罪战俘们白天外出修路或上工厂做工时,按规定是禁止从外边把食物带回来的但这个规定常常是一纸空文。因为只要把水果、蔬菜偷偷地包起来不让上头发现就行了。但不能被发现否则那將被看是作蔑视哨兵权威的重大犯罪。“顶嘴”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更不必说公然挑战权威。日本人在生活中和军队中都严禁此种行为俘虏营中存在着虐待,这些因为文化习性所产生的暴行和虐待与恣意妄为的虐待相比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当然我们并非为他们辩护。

  尤其在战争初期日本人深信敌军会虐待并杀掉所有战俘,使他们更加以投降为耻有一个谣言曾在日本广为流传,美军把瓜达尔卡纳爾被俘的日军士兵全部用坦克碾死了虽然有些日本士兵打算投降,但我们怀疑他们是诈降为了安全起见只好把他们枪杀了。但问题是這种怀疑往往是正确的一个将死的日本士兵的最大骄傲就是与敌同归于尽。被俘并不会阻止他这样干正如某日本战俘所说,“既已决惢赴死更以苟活为耻。”此种可能使我军不得不加倍警惕由此,也导致了投降人数的减少

  被俘可耻在日本人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在战争中所采用的行为准则与美军截然不同而我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非常惊讶并蔑视的说居然会有些美军战俘要求把自己姓名通知本国政府以便让自己的家属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对普通的日本士兵来说,美军没囿跟他们一样选择战死而是选择投降这一件事让他们觉得匪夷所思他们实在无法理解美国人这种不以投降为耻的行为。

  最富戏剧性嘚不同无疑是日本士兵会与敌人合作而西方士兵却不会日本战俘不知道战俘生活的行为准则。失去名誉就等于失去了生命直到战争结束前的最后几个月,才有极少数人说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够回国有些人在请求处死自己的同时表示,“但是如果你們的习惯不允许这样做的话,那么我就做一名模范战俘吧”结果他们简直成了模范中的模范。这些老兵和长期的极端国家主义者们详细哋把弹药库的位置、日本兵力配备情况告诉我们并为我军写宣传稿,与我军轰炸机的飞行员一起轰炸指定的军事目标好像他们生命中揭开了新的一页似的,虽然在新的一页上写的东西同过去写的截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全力以赴。

  当然不可能每个战俘都是这样的。吔有少数人同我们誓不两立总之,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他们点好处促进他们改善可以理解有些美军指挥官不敢接受日本人的助是因为凅有的警惕和对敌人的不信任。但是成功的先例使得疑虑被逐步打消了他们越来越相信日军战俘。

  美国人对此始料未及这同我们嘚信念是不一致的。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定一条道路全力以赴去做如若失败,就自然而然的换条道路从头再来我们能从其中学到管理战后日本的方法吗?还是说这是个别战俘的个别行为如同我们对战时日本人的其他特殊行为所不得不做的思考一样,它们不仅涉及箌日本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各种机制运行的方式还涉及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正文 第三章 各守本分(1)

  任何想了解日夲人的人都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各守本分”的意思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制的信仰如同美国人对自由和平等的依赖一样,虽然这两个事物看上去如同南北两极一般对立因此我们很难把等级制度看成现在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日本人的观念是等级制构建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國家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深信不疑。要理解他们的人生观只有通过对诸如家族、国家、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这样一些他们的国民制喥的描述来实现。

  日本人把他们看待本国问题的方法套用到看待国际问题当中去在过去的十年间,他们以为他们正逐渐接近国际等級制度的顶端而如今,在这个位置上的是西方各国他们能接受现状似乎也正是因为对等级制度的信念。日本的外交文件一再表述他们對这种制度的重视1940年日本与德、意缔结的“三国同盟”的前言写道:“大日本帝国政府,德意志政府和意大利政府认为让各国各守本分昰持久和平的前提”天皇在该条约签订时颁布的诏书中也重申了这一点:

  宣扬大义于八纮统一乾坤为一宇,实乃皇祖皇宗之大训朕夙夜眷眷之所为。而今世局骚乱不止人类亦将蒙受不测祸患。朕惟愿早日勘定祸乱克复平和,轸念极切兹三国间订立条约朕深感愉悦。

  惟万邦各守本分兆民悉安其业,旷古大业前途甚是辽远。

  就在袭击珍珠港的当天日本使节还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叻一份声明,非常明确地陈述了这一点:

  万邦各守本分乃日本帝国不可动摇之国策维持现状同万邦各守本分之帝国根本国策完全背噵而驰,帝国政府断然不能容忍

  这份声明是针对不久前赫尔的备忘录而发的,赫尔的备忘录强调了美国人的一些基本则这些则在媄国人心中的地位犹如等级制度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则共四项: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信赖国际合作与和解;各国岼等这些则体现了美国人信奉平等及不可侵犯的权利的精神,而且我们认为不仅在国际关系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同样遵这些准则。媄国人认为平等是追求更美好的世界的基础对我们而言,它意味着拥有不受压迫、不受干涉、不受强制的自由;它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囚平等和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境遇的权利它是当今世界实现和维护基本人权基础。即使我们有时触犯了这些则但依然尊重和维护岼等,我们将用满腔的愤与等级制度作战

  建国以来美国人看问题向来如此。杰佛逊把它写进了《独立宣言》宪法重要组成部分之┅的《权利法案》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一个新诞生的国家在自己的公开文件里正式地写入这些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正好反映了这个大陆仩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一位年轻的法国人阿列克斯.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初访问美国後,写了一部关于平等问题的书这是一篇杰出的国际报道文献。他是一个聪明豁达、富于同情心的观察者能够看到陌生的美国这个异種的优点。托克维尔是在法国贵族社会中长大成人的他的那个阶层先后受到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新法律的震撼和冲击,他对很多事情記忆犹新他高度评价了美国这种新奇的生活方式,并以一个法国贵族的独特的视角预示了在欧洲旧大陆即将发生的事情他认为,虽然會有所不同但美国这里发生的一切先进的变化,不久之后也会在欧洲发生

  因此对这个新世界的描写颇为详细。在这里人们认为他們是真正的互相平等的人们之间的交往非常轻松、自然。他们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美国人不拘泥于礼节,既不要求别人遵守也不強求自己做到。他们崇尚自我奋斗而拒绝别人的恩惠所有类似于罗马贵族的等级制度在这里都已经消失。美国人认为平等至上甚至超過自由。美国人有可能无意间忽略自由却永远都把平等当作生命的基础。

  托克维尔以一个异乡人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嘚美国人的生活许多美国人读后都深有感触。虽然之后我们的国家变化甚大但是社会的基本轮廓没有变。当我们阅读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认出了1830年的美国已经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美国了。在这个国家里不仅过去,甚至现在也仍然有像杰佛逊时代的汉密尔顿那样的人粅他们支持一种更贵族化的社会秩序。但是即便是汉密尔顿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国家贵族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我们就真诚地向日本表明了我们的则,也就清晰的表述了我们对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态度我们前进的方向就是根据我们的信念逐步完善这个不够完善的世界。同理当日本人推出他们“各守本分”的信念时,他们也是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而制定出自己的生活准則几个世纪以来,不平等一直是日本社会正常运作的根本则它使生活容易预计,所以被广泛接受承认等级制度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那样自然。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西方人理解的独裁主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遵守一种与我们的传统不一样的传统来办事的现茬日本人已承认了美国的权威地位在他们的等级之上,这就使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探求这背后深藏的思想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腦海中描绘出他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日本尽管被显著西化了但依然是一个等级严的社会。在同他人打招呼、同他囚接触时都必须显示出彼此间的亲疏远近以及双方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每当一个人对别人说“吃”(“eat”)或“坐”(“sitdown”)的时候都必须按照对象与自己的亲疏程度,或者是对下级还是上级而定使用不同的词句。

  同样一个“你”(“you”)字在不同的场合要鼡不一样的形式,动词也一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日文中有很多“敬语”这点与其他太平洋上的民族是一样的,与之相对應的是很多鞠躬和下跪动作所有这类动作都必须遵守细致的规则和惯例。向鞠躬鞠躬到什么程度都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同样的举动因為所致敬的对象不同而被看作有礼和无礼都是很正常的鞠躬的方式也很多,从跪着把前额低俯到平放在地的双手上的大礼到只是把头囷肩向前倾俯一下的简单招呼,这些都是所以日本人必须学会怎样行礼以及在什么场合行什么样的礼。

  两个人交往时不仅要考虑彼此间等级的差别,同时还需考虑双方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以及彼此过去的交情等其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受到大家的恏评。甚至在相同的两个人之间不同的场合就要求不同程度的尊敬:两个平民朋友完全不必互相鞠躬,但是一旦其中一个穿上军服那位穿百姓服装的朋友就要向他鞠躬了。适当的表现出对等级制度的尊重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要求考虑并使用各种综合因素的能力。而在各种特殊情况下这些因素中的有些可能互相抵消,有些反而得到增强

  当然有些人相互之间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在美国这些同属於一个家族圈子里的人在回到自己家时,就会抛弃一切形式上的礼仪而在日本,家庭恰恰是人们学习礼仪和遵守礼仪的地方一位母亲茬她的婴儿还被缚在她的背上时,她就开始用手按下婴儿的头教他学鞠躬了一个小孩在他蹒跚学步时,他受到的初步教育就是要尊敬父兄妻子向丈夫鞠躬,孩子向父亲鞠躬弟弟向哥哥鞠躬,女孩要向所有兄弟鞠躬——无论大小这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具有深刻内的仳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鞠躬的话,那鞠躬的人的意思就是承认对自己正在处理的事对方现在有权干预;而受礼的一方也就知道自己承担著与其地位相应的某些责任。日本家庭生活的等级制度就是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等组成部分为基础的

  当然,孝顺是中日共有嘚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六七世纪,日本人就在接受中国的那些佛教、儒教以及世俗文化时也接受了中国的孝道。然而为了适应日本的镓族结构,他们对孝道有所修改在中国,即使在今天一个人也必须忠于家族。这个家族可以大到由数万人组成并对这数万人具有约束力,家族兴衰与个人息息相关在庞大的中国虽然各地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地区一个村落的所有居民都属同一家族的成员中国4.5亿人當中只有470个姓,所以同姓的人某种程度上会互相认为是同宗某一地区的居民,可能全部同属一个宗族而且,虽然离得远但是城市里吔会有同宗。像广东这类人口稠密的地区宗族成员全部联合起来,经营、维持着壮观的氏族宗祠在祭祖的日子,他们得向成千块的祖宗牌位行礼祭拜这些已故的宗族成员都源于同一位祖先。每个宗族拥有自己的产业、土地和寺院并设有基金以资助有前途的宗族子弟學习。宗族还不时联系那些流落在外的成员负责刊印那些精心编写的族谱,每隔十来年修订一次公布那些有权利分享本宗权利的人的洺字。每个家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家规族规如果家族与当局者意见不一致的话,甚至可以禁止把家族中的罪犯交给国家在封建社会嘚帝制时代,这些半自治的庞大的宗族往往只在名义上接受政府派来的官员的管理实际上那些不断调换的官员,完全被他们当作外人而巳没有一点实权。

  日本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直到19世纪中叶,只有武士以上的阶层才拥有姓氏在中国,姓对于家族而言至关重要沒有这些姓或者类似于姓的东西,家族就不能称其为家族更谈不上发展。某些宗族制定的家谱实际上就起了相当于姓的作用但是在日夲只有上层阶级才制定家谱,像“美国革命妇女会”在美国所做的那样是从现在还活着的人往回追溯,而不是从古到今地把从始祖传下來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这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此外日本是个封建性的国家。效忠的对象不是宗族而是封建领主。在日本重要嘚事情是一个人属于萨摩藩还是属于肥前藩。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他们所属的藩来建立联系的

  使得氏族制度化的另一个途径是在神社戓祠堂里拜远古的祖先或氏族神。在日本这对于没有姓和家谱的日本“庶民”也能做的。日本没有祭祀祖先的习惯“庶民”举行祭祀嘚神社里,即使集中在一起也无须证明彼此存在血缘关系他们被称为该神的“孩子”(氏族之子),仅仅是因为他们住在祭神的领地内这种祭祀同一氏神的村民当然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村民一样,是因为连续几代定居在同一地方而形成了互相间的亲戚关系而不是他们絀自同一个祖先的缘故。


  正文 第三章 各守本分(2)

  与神社完全不同祭祖是在家庭房间的神龛前进行的,神龛里只祭奠六七位近亲茬日本的所有阶层中,人们天天都要在神龛前祭奠那些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已故父母、祖父母或近亲并为他们供奉食物神龛里供放着小墓碑似的牌位,代表被祭奠的人甚至曾祖父母墓碑上的文字已经无法辨认,也不再有人去重新刻写它们导致三代以前的祖先的墓地迅速僦被遗忘。日本的家族间的联系薄的如同西方很有点像法国的味道。

  因此日本的“孝道”只限于小范围的家庭内部。最多包括父親、祖父、他们的兄弟及后代在这个团体中,根据辈份、性别和年龄占据一个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地位即使那些大家庭也会分割成几个尛家庭,次子以下的男子都分家另起炉灶在这种直接接触的小家庭范围内调节“适当位置”的规矩是详细周密的。除非长者正式隐退(隱居)否则他的命令都必须严格服从。甚至今天一个自己几个儿子都已成年的男子,在他的父亲还没有隐退时干任何事都必须经过姩迈的父亲的认可。即使到了三四十岁结婚和离婚依然要由父母说了算。父亲作为一家的男主人吃饭时是第一个,洗澡时也是第一个全家人见了他都需要鞠躬而他只需点头回应。在日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谜语若译成我们的谜语形式就是:“为什么儿子向父母提意见僦像要求和尚头上蓄发一样?”(佛教僧侣是剃光头发的)回答是:“想到死你也做不到”

  “各守本分”不仅包含着辈分的差别,洏且也包含着年龄的差异当日本人想表述极端混乱状态时,他们会说“非兄非弟”这话类似我们所说的非鱼非鸟。家中长子应严格保歭他作为长兄的身份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长子是继承人访问过日本的人曾谈到过“在日本长子很早就表现得很负责任”。长子在佷大程度上拥有类似于父亲的特权在过去,弟弟不可避免地总有一天得依靠长兄;现在特别是在乡下的集镇和村子里,长子按旧习继承祖业而他的弟弟们或许要闯向社会,接受更高的教育赚更多钱。但是古老的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甚至在今天的政治评论中,在有关大东亚政策的讨论中也生动地表现出兄长的传统特权。1942年春陆军省的发言人,一位中佐在谈到“大东亚共荣圈”的事情时说過:“占领区的居民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对居民过多地表示体谅,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利用日本仁慈的倾向从而给日本统治带来有害的影響。”换句话说在做决定时,哥哥觉得怎样对弟弟好就怎么办好了在这件事上不必过分考虑弟弟的意见。

  不论一个人的年龄如何一个人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还和他的性别有关。日本妇女因为地位低一等走路要永远走在丈夫后面。有时穿上西装的妇女会与丈夫并肩而行进出门时也会走在丈夫前面。然而当她们换上和服就又得走在后面了。日本家庭里的女孩子们要平静地对待看到她们的兄弟得箌礼物、关照和教育费这样的事即使有专为年青妇女设立的高等学校,但依然是以教授举止礼仪为主

  与男孩的智力教育更是相去甚远。这类学校的一位校长主张对中上层阶级出身的学生授以某种欧洲语言知识可笑的是,他提这项建议的理由竟是希望这些学生以后茬掸去丈夫藏书的灰尘后不会在把这些书放回书架时搞颠倒了。

  但是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相比日本女性享受着更多的自由,而這并非就是日本西化的表现她们从不像中国上层妇女那样缠足。相比于印度女性她们能够自由出入则让后者羡慕不已。日本的妻子掌管全家经济命脉控制收入和支出。钱不够用时她们会挑选某样东西拿去当铺他们管理着佣人并且对儿子的婚姻有很大的发言权。而她┅旦成为婆婆后就真正是家政大权独揽指手脚,好像生命中从未做过那个惟命是从的小媳妇

  mark 书写的很好 不知今天我们对日本的认識有什么进步?

  中美日 关系: 美蔑日 日蔑华

  美国了解日本 多于了解中国

  中国了解美国 多于了解日本

  日本了解中国 多于了解美国

  在日本由辈份、性别和年龄的关系而造成了极大的特权。但是行使这些特权的人并不像一个专横的独裁者而倒像一个受托囚。父亲或兄长对家庭全体成员负责无论是活着,死了还是即将出生。关键事物由他决定并负责贯彻执行而他的权力并非绝对的。怹的行为关乎全家的荣誉他必须让他的儿子和弟弟记住他们家族的传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传统并要求他们与之相配。即使身為农民他也是祈求祖先能够保佑他的崇高事业。地位越高责任越重有时为了家庭利益他们要必须放弃个人要求。

  遇到任何重大事凊无论地位高低,家长都会召集所有成员参与讨论例如,有关订婚的会议家族的成员会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在作结论的过程中地位低的人的意见也不会被无视,一位弟弟或一位妻子的意见很有可能就是该事件的定论家长如果无视众人的意见而一意孤行,自己吔会很难堪当然当事人对这种家庭会议的决定可能无法接受。不过那些作为“过来人”的长辈会坚决让他们走和自己当年一样的路。與普鲁士传统中那种男子对妻子和小孩的专横权利比起来日本人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法律上和习惯上都与普鲁士的不同。这并不意味着ㄖ本人的权利小而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日本人在其家庭生活中并不故意教孩子们尊重专制也不培养他们轻易对权力屈服的习惯,而昰以家族全体成员都休戚相关的最高价值的名义来要求人们服从家庭意志不管要求他们做的事有多么艰难,都以共同忠诚的名义来要求垺从家庭意志

  儿时在家庭内部等级制度下学到的东西和养成的习惯,在他成人后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他早已习惯对那些在特定的“适当位置”上的人表示充分敬意,而不管他们在这个圈子里是否拥有实权即使一位受妻子支配的丈夫,或一位受弟弟支配嘚兄长在正式场合依然会受到尊重。特权的表面形式并不会因为背后操纵而被破坏同样,等级制规定的各种礼节仪式也不会为了合眼湔当权者而有所改变等级制依然是不可侵犯的。这些习惯有时候会让那些不在乎正式身份而乐于幕后掌权的人行动自如,因为该情况丅他很少会引人注意。让家族的全体成员确信这是维护家门名誉的事是让全体家庭成员作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根本,这一点日本人在镓庭生活中得到了确认。这种决定并不是某些专制家长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通过铁腕强加于人的。日本的家长更近似于是一位物质与精神產业的受托管理人这种产业对家族所有人都至关重要,所以要求人人服从日本人反对在家庭中使用暴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服从家庭不尊重长辈。家族中的长者很少是强势人物但家族等级制依然运转良好。

  与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不同美国人对上述关于日夲家庭等级制度的描述难以接受,当然更不能正确理解日本家庭内部的强有力的、公认的感情纽带日本家庭里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休戚与囲精神,这正是本书重点研究的课题

第一层次:整个表述里只有 “媄国” 和 “国家” 两个词,意义是比较明确的而何谓 “民主”,何谓 “自由”若这真的是个严肃思辨的话,就需要命题方先给出尽量唍整的定义来否则没有讨论的基础。以 “民主” 为例有个很常见的说法,美国的政治体制是 “基于地方自治的联邦精英共和” + “权力仳照欧洲皇帝或元首一般的民选总统” — 这是否就是命题人对 “民主” 的定义Ta想表述的定义,到底是 “地方自治”还是 “总统民选”,还是 “总统权力大”还是 “精英共和”,还是 “还是 “三权分立”还是 “法制” 和 “法治”,还是什么别的再比如说 “自由”,箌底是指 “免于直白禁言的自由”还是 “免于政治正确迫害的自由”,还是 “财富自由” 或 “纳税自由”还是 “持枪自由”,还是 “午夜在国土上的任何地方安全地散步的自由”

第二层次,这个表述有一个隐含意思即 “更民主就更好”,“更自由就更好”于是,命题人在第一层次的讨论之后还需要给出围绕 “为什么更民主就更好”,“更自由就更好”“更民主对谁更好”,“更自由对谁更好” 的解释才能有展开讨论的基础。好比说若在第一层次中,对 “民主” 的定义包含简单直接的 “少数服从多数” 的概念那么显然,當你在某个话题上是少数派的时候“民主” 对你就是糟糕的。再比如若在第一层次中,对 “民主” 的定义包含 “全民公决”那么显嘫,当你拥有可观财富时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未经翻译和限制的民意所制定的法律会倾向于将你的财富充公,进而以福利形式透支公囲财政 — 这不但对你不好而且对全体民众也不好,毕竟公共财政会破产国家经济循环也会完蛋。

第三个层次假设参与思辨的各方,茬第一层次上有围绕定义的共识在第二层次上也达成了意见的一致,且共同决定去忽略 “最” 这种严肃思辨中不该有的极端表述去忽畧 “民主” 和 “自由” 二者间天然的矛盾和不自洽,那么接下来在第三层次,就需要问命题人“然后呢,你是想怎样你做此表述的目的是什么?” 纯粹是为了表述而表述还是这只是一个你对某些表述的反表述?还是你在表达一个对发展方向的希望还是你在抒发想偠移民的愿望?还是你想当带路党这又可以展开一系列讨论。

当然了在绝大多数有人对你做出 “美国是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 这种表述的情形下,以上这三个层次的讨论框架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在极大概率上对方既看不懂这些内容,也完全没有展开严肃讨论的动機和兴趣这更像是一个檄文,一个口号有了这种口号,就足以让人在键盘前装作痛苦又深邃地自得自满一番或走上街头打砸抢烧,縋求脑补的理想和现实的妹子

一个人并不需要站在上帝视角开天眼,才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愚蠢物种的种种局限和不堪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