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精神科医生强制扎电针后身体不舒服怎么办呢?

近些年来,各种心理疾病走进了我们的世界。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失眠 34 天后选择了跳河,引起极大风波,被救起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那句撕心裂肺的 “我没法好好说,我就是想要逃离你”,让人心疼不已。

对于患者来说,最大的痛苦或许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被理解,特别是不被家人所理解。

最近,大叔在后台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消息,她跟我们讲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位亲人,自患病以来不被理解的经历。

比起电视剧,现实中有血有肉的故事,更让我为之动容。这位亲人名为俞俞(化名),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我们对她进行了访谈,记录下了她的故事。

这也是「心理 0 时差」的新栏目 ——《人心观察室》的第一期,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鲜活的内心故事,看见更真实的自己。

“我患上了不被理解的疾病”

两年前,她突然 “犯病”、失踪并且尝试自杀。

家人在八天后才找到她,回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医院检查出了抑郁症。

之前她的父母,包括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生病了。后来,她们又辗转求医去了很多医院,最终在一家医院住院观察两个月左右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而非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患病原因复杂,包括生理、环境、心理多方面因素。

躁郁症伴随着抑郁与躁狂。抑郁状态出现时悲观消极,心情低落;躁狂是一种兴高采烈、极度兴奋的状态。两种情绪状态可能交互出现,也可能以躁狂为主。[5]

在一开始,俞俞是基本没有躁狂状态的,更多的是抑郁、嗜睡、失眠、长时间沉溺在幻想世界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说话,基本没有情绪波动。

后来,躁狂的状态出现了。那个时候,她开朗了很多,十分想外出,跟人交流多了起来,但有时会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兴奋状态,自残、自杀倾向因此加重,容易受刺激,以及更加容易犯病。

爸妈对她的症状几乎没什么兴趣,那段时间给她最大帮助的,是舅舅。

舅舅提供了财力的支持,帮她找医院,处理学校方面的事务。并带着俞俞尝试各种治疗方式,例如药物治疗,还有脑电、电针、心理咨询、电疗等等(常规的电击疗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段)。

“舅舅以前会跟我谈心,不过现在可能也对我有些失望了”,俞俞说。

心境障碍不是靠强大的意志力就可以对抗的,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慢慢恢复。[2]

对她伤害最大的,是父母的不理解,特别是父亲。

“他可能没耐心了吧,他觉得自己做出改变了,但其实只好了一小段时间,之后是变本加厉。所以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我却还没有好,很生气也很无奈。他可能本来就不太喜欢我”,俞俞有些无奈地说道。

现在,一有人接近俞俞,她就条件反射地躲开或者攻击、生理上恶心到想吐。其实,俞俞在前段时间通过心理咨询比以前好多了,但现在跟父亲的关系,让一切比以前还要糟糕了……

父母一直说的就是,希望她忘记过去,赶快好起来,赶快好起来。

父亲还会经常说一些难听的话:“你怎么得了这个病,还不是你自己作的,花了我们这么多钱还不快点儿好起来,还把错都推到大人身上。

什么童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怎么你就不行!我们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多年还有错啦?你就是个没良心的玩意儿,白眼狼!”

听到这大叔想到,普通人或许真的无法理解,每天都要耗费全部的力气努力活下去、在生死边缘死死挣扎,是什么感觉吧。

而且实际上,俞俞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是充满黑暗的。

6 岁以前,俞俞基本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一直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也只喝了一个月的母乳,之后一直喝的奶粉。刚到父母身边时,他们对俞俞还是很好的,但是后来有了妹妹,父母好像就没有那么喜欢她了。

“从三年级开始,我爸爸开始打我,因为我吃饭慢、数学成绩不好”。

“我现在很怕黑,晚上必须开着灯,不敢独自乘住电梯,因为我小时候经常被关小黑屋或者门外,一般是两个小时以上。还有,我恐惧尖锐的东西,因为我爸爸在我小时候拿带着钉子的棍子打我,我很恐惧”。

那一段时间,俞俞对外界基本没有什么关注,特别是人和关系,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

她说起了一段自己在童年期的 “特别经历”:

“我在对世界认知还不完全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一直认为那个世界才是我生活的地方。但是直到我 12 岁时,我才从别人的行为和对我说的话中,意识到我可能一直搞错了。

于是我努力去回归现实,有段时间我很焦虑,于是寻求各种方法寻求刺激感,但是无论我用多少办法,甚至故意激怒爸爸打我,但始终都对这个世界产生不了多少真切感。我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都感觉不到真实。

我对那个世界的感情比这个世界更深。我有自杀的想法和举动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我无法在一个感受不到真实的地方生存以及生活下去。并且我内心有强烈的渴望去那个世界。咨询老师说那可能是幼年的我幻想出来的。”

如果遭受了创伤,人们会幻想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安慰自己,抑或从自己的身体中 “分离” 出去,甚至选择遗忘这段记忆,避免伤痛。[2]

好在如今俞俞和妈妈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改善,家里其他的亲人也给了她很多帮助与支持。

除了寻求心理治疗等,俞俞自己也经常会做一些事情,来调节情绪。比如看一些书、听歌、画些小画、观察植物和动物、每年冬天的时候她还会种一盆水仙……

俞俞说自己看了很多书,几百本那种。她也会记录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下自己的感悟,以及作画、画下自己最喜欢的风景。这些做法都富有强大的疗愈功能。

她对外界仍然不是太敏感,现在能吸引她注意力的大多数还是花草、动物之类的。她特别喜爱种满花花草草的园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自己可以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

最后,大叔问俞俞,是否有一些话,特别想对大家说。

俞俞说,对那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要坚持按时吃药,好好爱自己,尽量去看些自己喜欢的、美好的事物。顺其自然,尽己所能吧。”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会让我们更强大。—— 尼采

“同时,我也希望有一天,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病。不会觉得自己自卑、低人一等,可以正大光明地站在阳光下。人们不会嘲笑、不屑、怜悯,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见不了光”。

大叔想,这可能是每一位精神障碍患者最为期待的事情吧。

俞俞还说:“我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告知身边的人我到底怎么了,都是含糊地说我身体不太舒服之类的,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我得的就是精神病,谁也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家孩子有精神病。”

“我从来没有和以前的同学联系过。我没有任何朋友,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我感觉很自卑,好像我低人一等,但是明明以前不论在学校还是亲友面前我都是最优秀的,是被众人称赞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这个病让我失去了太多,我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成。”

“我知道他们想保护我,学校怕我出事要负责任也很正常。但是我就是觉得很悲哀,明明我生病了,我不舒服。为什么其他的病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而我就只能遮遮掩掩,难受的时候也要躲起来不被人发现,好像我很见不了光似的。”

听到这,大叔感到很心疼。是啊,为什么?

我们知道的太少、误解的太多

1. 不知道什么是精神障碍

根据我国最新的一项包含 32 552 人的调查数据中,有 16.6% 的人在一生当中患过某种精神障碍,有 9.3% 的人在过去的一年内被诊断为精神障碍。[4]

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攀升,较为常见的包括焦虑障碍与心境障碍(心情出现变化,例如抑郁或躁狂)。

虽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大众多数还是都无法准确地察觉、识别身边的人生病了。

就像俞俞和她的家人一样,在她出现重大危机之前,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可能是患上了某种精神障碍。

一般来说,精神障碍的早期特征是思维、情绪或行为出现紊乱。在多数情况中,这些症状会让人感到痛苦,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精神障碍患者或其身边的人可以注意到的一些症状,包括:[1]

身体症状(例如,出现了疼痛,但到医院检查不出原因;睡眠障碍,失眠或者嗜睡)
情绪症状(例如,感到伤心、难过、恐惧或焦虑)
认知症状(例如,难以清楚思路、想法极端、记忆缺失、错乱)
行为症状(例如,做出挑衅的行为、无法完成正常的生活、过度使用一些酒精、咖啡因等物质)
感知症状(例如,出现幻觉:幻视、幻听)

具体的早期征兆随障碍而不同,但这些症状可以作为识别的信号。

如果发现自身或他人患有上述一或多种症状,而且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造成了相当大的痛苦或干扰日常生活中的事务,那么便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 不知道生病的时间可能很长

由于精神障碍的成因复杂,在治疗方面持续的时间可能较长,特别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出现多次复发的情况。

例如,一小部分人的抑郁症可能持续两年以上,发展为慢性抑郁,甚至有些患者即使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但会多年一直经受亚临床抑郁状态的困扰(伴随抑郁症状,但没有达到临床水平);

上文提到的双相情感障碍,也可能出现抑郁与躁狂不断交互出现的状态,使整个患病时间持续在 1-2 年以上。[6]

这些都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与身体疾病不同,精神障碍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者打点滴的方式,有效快速地解决现在的身体问题。

所以,我们无法强迫精神障碍患者快点好起来,他们也不想每天都处于那种旁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煎熬中,但真的很难凭借个人的意志力,让自己变回以前的样子。

他们可以做的,便是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吃药,一点点恢复。

但值得庆幸的是,70% 到 90% 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症状。如今,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完全康复通常是可能的。[3]

3. 认为只有 “弱者” 才会生病

很多人认为,患有某种精神障碍,例如抑郁症、躁郁症,是这个人本身太脆弱了,一点儿 “小风小浪” 都承受不了,缺乏所谓的 “精神力量”、“内在力量”。会嘲笑他们,看不起他们。

实际上,精神力量和精神健康不一样。正如糖尿病患者可能身体强壮一样,精神障碍患者也可能精神强壮。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锻炼自己的精神力量,不管他们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甚至,精神障碍患者已经特别坚强了,即使面对各种磨难,仍然努力前行着,阻挡他们的,可能只有外界的不理解。

就像一位抑郁症患者的一段描述那样:

“他们(父母)在小时候打断了你的腿,又不给你治疗,你哭着努力站起来,然后一瘸一拐的长大,有天他们突然发现,哎你的腿怎么是瘸的,你说了原因,他们仿佛失忆般不记得了,然后含混的道个歉,接着又开始责怪你的腿为什么会长瘸,为什么会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快点把腿治好才行。于是你只能沉默的转过身,继续瘸着腿前行。”

这段话,让大叔感受到了无奈与无力。但同时,大叔也看见了生命是充满力量的。

哪怕生病了,他们也一直在挣扎地努力活着。即使你无法给到他们一些帮助,但至少,避免对其再次造成伤害。理解与善待,是最大的美德。

身边人患了病,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叔写这篇文章其实也并不是想批判谁,只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父母(包括一直对孩子都很好的父母),了解精神障碍、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多一些理解与包容,温柔以待。

那么孩子生病了,患上某种精神障碍,父母可以怎样做呢?下面的建议,同样适用于你如何对待自己身边患病的朋友与亲人。[5]

第一步,不要责怪、不要减少对他们的爱

经常有读者留言,问大叔:“大叔你说,父母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听到这样的询问,大叔总是会感到…… 一丝悲伤,好像他们都在说,自己表现不好、自己出现问题了,父母就会停止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也都可以恢复健康,特别是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就像微笑会传染一样,爱同样会传递力量。

所以,请不要责怪生病的人,不要减少对他们的爱,尽可能地开放倾听他们,避免做出主观评判。

例如,下面的话是不能说的:

哪有那么娇气?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不要太脆弱,坚强一些!

你现在的感觉存在于是你的头脑中,那是一种你可以控制的想法。相信我,你可以自主选择抹去它的!

我们都有难过的时候,我也一样,上周我还因为男朋友和我分手难过呢,哭得要死要活的,现在我不是也好了?那时候还是你安慰我的,记得吗?

你不是一个人。我就在这里。

我可能无法确切感受到你的感受,但我很关心你,我也想帮助你。

你对我很重要,对我的生命也很重要。

第二步,鼓励治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孩子、或者我们身边的人患上了某种精神障碍,除了继续关爱、倾听他们以外,你还需要做的就是,带他们(或者鼓励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 鼓励他们进行体检

相比于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你身边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去做身体上的体验。

如果发现可能是患有某种精神障碍,那么医生会将其转介给精神科医生。有时,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观点会更容易令人接受。

2. 主动为他们寻找专业人士

陷入某种精神障碍的人,可能自身会非常的疲惫,没有充足的精力找到一位合适的专家。这个时候,提供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3.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症状列在一张清单上

可以和对方谈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特征,例如 “你的心情经常低落”…… 列出一个症状的清单,有利于专业人士很好地做出判断。

康复需要一段时间,这一阶段,需要你的爱与支持。

看到家人或朋友特别沮丧、在痛苦地挣扎,同样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尤其是当恢复较慢、没什么进展时。

所以,你要认清现实,有耐心是很重要的。是的,即使有了最佳的治疗,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变好了。

你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坚持锻炼、不吸烟、不酗酒,鼓励他们可以以更好的方式生活,这样会有利于恢复过来。

有些小事儿,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当一个人生病后,就变得特别难。这个时候,看到他们的需要,帮忙做一下,是很好的方式。

当亲人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和家庭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时,一起做心理咨询、调解彼此的关系是特别有必要的。

最后,你也要记得保护好自己。当亲友生病了,你可以给到适当的帮助,但有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烦躁、沮丧,这时就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与时间,恢复一下。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卡尔·罗杰斯曾描述过一个场景: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把冬天吃的土豆储存在地下室的一个箱子里,距离地下室那个小小的窗户有好几英尺。生长条件相当差,可是那些土豆芽竟然发芽了 —— 很苍白的芽,比起春天播种在土壤里时长出的健壮的绿芽是那么的不同。这些病弱的芽,居然长到两三英尺长,尽可能地伸向窗户透进光线的方向。

他们这种古怪、徒劳的生长活动,正是我所描述的趋向的一种拼死的表现。它们也许永远无法长大成株,无法成熟,永无可能实现它们实有的潜能,但是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它们也要拼死地去成长。生命不知道屈服和放弃,即便它们得不到滋养。”

作为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始终对人有着特别积极的看法,认为人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就像 “地窖中的土豆”一样,即使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有一种 “拼死” 的精神。

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你要时刻记住,他们一直在努力着、在朝向阳光的那一面挣扎着。

你或许不需要给出特别大的帮助,只要多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苦楚,构建一个温暖的、友好的氛围,积极地倾听他们、不作出主观的评判,那么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援手。

本文来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新栏目--人心观察室,给你温暖与力量,看见真实的自己,陪你走进更多心里故事,欢迎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抑郁并不能被身边的亲人理解,太多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我们自己扛着:

已经很难过了,但依旧要承担工作的压力

明明抑郁到不想出门,却不敢跟亲人朋友求助

宁愿在深夜里自己一个人默默流泪,也不愿找朋友倾诉

担心自己说不出,更担心朋友亲人的不理解

其实,亲爱的,你真的不用自己来抗,我们懂你!

版权说明:部分医生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健康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

    坐落于南谯区乌衣镇碧桂园欧洲城内,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医院是集预防、保健、科教、治疗、康复、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内设科室:内科、外科、妇科、产科、体检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等。
    城南医院斥巨资引进日本奥林巴斯肠胃镜、螺旋CT、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德国宫腹腔镜及多功能麻醉机等医疗设备,以“无痛微创、安全便捷、尊重隐私、温馨舒适”的特点为服务理念。
    拥有着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人才梯队完善的专家团队,该团队汇集了众多南京资深专家,常年来我院坐诊。
    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竭诚为滁城广大人民保驾护航!


神经科:以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忧郁型神经症、焦虑型神经症、癔病型神经症。
精神科:失眠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主要诊治抑郁症。
妇科:妇科炎症、不孕不育、无痛人流、宫颈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乳腺疾病、妇科整形。
产科:孕前指导、产前检查、彩超检查、无痛分娩、顺产、剖腹产、产后康复等。
内科:感冒、发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心脑血管疾病等。
外科:阑尾炎、疝气、甲状腺肿瘤、甲亢、乳腺疾病、肛肠疾病(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肠道肿瘤、胆囊摘除等普外科手术。
骨科:骨折、骨外伤及一般常见病的诊治。
中医科:配方中药、中药秘方、针灸、火罐、推拿、电针、火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如:偏头疼、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痉挛、面瘫、失眠、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小儿脑瘫、支气管哮喘、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退行性病变、膝关节组织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及男性前列腺增生和炎症、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和不孕症等。
口腔科:镶牙、补牙、拔牙、烤瓷牙、洗牙、牙齿矫正、义齿修复、种植牙等。

余述南先生,出生于1955年,安徽金寨县人。
“新乐康片”、“贯郁解忧胶囊”、“氯法齐明软胶囊”发明人。
中华医学会神经衰弱研究所所长;
南京医学会神安门诊部主任;
南京立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是农民的儿子,可他偏偏迷上了医术;他是军人,却忙着研究药品;他脱去军装后成为令人羡慕的处级干部,却转身下海.为治疗神衰病人倾尽全囊。他由农而医,由医而军,却又辞官而商。几十年艰苦探索、执着追求,终换来4O万病人的赞誉之声。他就是先后研制三种新药纯中药制剂新乐康片、贯郁解忧胶囊以及化药制剂氯法齐明软胶囊。被神经衰弱患者誉为“再生之神”、“救命恩人”的余述南院长,国内神经衰弱治疗领域的权威之一。
饱受失眠折磨的父亲憔悴、痛苦的样子深刻在年少的余述南心上,从此他踏上立志医学、造福患者的执着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余述南出生在贫穷的“将军县”——安徽金寨县。13岁那年,由于家中贫困,余述南被迫辍学。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看到父亲因为难以入睡而孤独地蹲在草屋外抽旱烟的瘦弱背影。“晚上睡不着,白天昏沉沉,长期的失眠让父亲脸色枯黄,变得寡言少语。为了家他付出一切,却连睡觉都成了‘奢侈’的事!”时至今日,余院长仍忘不了当时的情景。父亲的苦难催生了余述南的理想:一定要征服失眠,让父亲摆脱病魔!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向村里的老中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并被推荐到县里的医训班学习。在此期间,余述南认识了神经衰弱,并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就是个神经衰弱患者,而当时的医学却对此病无能为力。
1973年,余述南应征入伍,分配到临汾旅师医院当卫生员。由于他刻苦钻研,中医基础好,期间还被先后送到解放军83医院、南京军医大学进修深造。回到医院后,他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一直和手术刀打交道。但他少时立下的“一定要治愈神经衰弱患者”的理想却一直扎根在心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余述南找到神经衰弱的发病机制,他的新理论彻底颠覆了旧学说,在学界引起强烈轰动。
    一次,余述南在医院接诊了1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打过阿托品后,发现病人出现烦躁、焦虑、睡不着等症状,余述南心里一震:这跟神经衰弱的症状不是一样的吗?由此猜想神经衰弱的发病原因应该是与农药中毒后服用阿托品引入人体内神经中枢介质的改变有关。
为了寻找依据,他将患者的尿样分别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和海军414医院检验,两个医院得出相同的结论:尿内“儿茶酚胺”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再去省内几家大医院反复检验结果完全相同。经过多方收集,并对100例神经衰弱病例进行临床检查后,余述南获得惊喜结论:神经衰弱的症结在于人体“儿茶酚胺”的超常!
    由于此前已有了”神经衰弱是大脑皮层兴奋和功能紊乱引起”这被普遍认可的理论,余述南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必须拿出大量的试验数据。
由于所在部队医院没有化验能力,他只好到南京军区总院去做尿液化验。在那些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余述南拎着一痰盂尿液从郊区乘公交车到军区总院。由于味道实在难闻,公交司机不允许余述南上车,他就只好端着尿液,每天步行两个小时赶往总院,一连送了30多天!每份的化验费是l2元,当时他的工资每月才50多元,他的妻子只好卖鸡蛋来支付化验费用。
1987年,余述南将他的研究成果以“儿茶酚胺与神经衰弱的关系”、“儿茶酚胺与神经衰弱的发病机理的初步疗效”等主题论文在国家权威刊物《中华神经内科》发表,他的“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会影响中枢介质间的相互平衡,并导致神经衰弱患者失眠、多梦、精神疲劳、焦虑、忧郁等临床表现”的理论,立即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轰动和关注,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
    神经衰弱良药“新乐康”片问世。它的诞生使得全球数亿人惯用的安定药被永久地丢入历史的“垃圾箱”。
    余述南知道,要拯救神经衰弱病人,光有理论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药物来解决患者的疾苦。从这以后,访名医、查药典、配药剂,余述南走上了崎岖的“造药”之路。
1989年,“新乐康”(时名神乐康)在漫长的研制后问世了,这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含钩藤、酸枣仁、萝芙木等。经过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八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进行数千例临床验证,其结果都充分证实了“新乐康”显著的疗效。按照药政管理法的要求,药品还要做毒性试验、慢性试验。为此,余述南放弃了所有业余爱好。至此,军区卫生部拨了4万多元的科研经费给余述南进行更深的研究,余述南这一倾注了多年心血的纯天然中药制剂,不仅通过了总后卫生部组织主持的临床鉴定,而且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将其批准为军队用药在全军推广使用。他提出的“神经衰弱是由于中枢神经介质“儿茶酚胺”与“5-羟色胺”失去平衡关系而引发的”新理论得到业界广泛认同。据此理论研制拥有个人发明专利的纯中药“新乐康片”已为国内外20多万神经症患者解除了疾病困扰和痛苦。被南京军区评为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全军中青年科技标兵一次;南京军区先进个人一次;南京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一次,36岁时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副教授。
    至此,余述南的神经衰弱新理论及新药作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项重大突破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医药报、江苏电视台等等权威媒体进行了重点介绍。他也被众多专家和媒体誉为神衰领域的“天之骄子”。受到过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副总参谋长洪学智等领导的亲切接见。
他受命于中华医学会,成立我国第一家神经衰弱研究所,造福了数十万计的患者,完成了自己少时的远大理想。
    1996年,余述南转业到南京一个省级药研机构,成为一名干部。但为了造福更多的神经衰弱患者,他毅然决定下海。当他从这家省级机构副书记位置上下来后,以往轿车相送的场面已经成为过眼云烟,没有车,他步行两小时回家。
在人生最为低潮的时刻,余述南东凑西借,又卖掉了妻子的结婚戒指,最后凑了3800元,开设门诊,为神经衰弱患者治病。1998年,余述南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衰弱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一所研究神经衰弱的专业机构。成立之初,百余名国家领导和知名人士参加了揭牌仪式,如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肖梓仁、中华医学会科技开发部主任陆君,江苏省卫生厅、南京市卫生局、南京军区卫生部主要领导以及驻宁各大医院神经精神科专家、教授。
    到了2001年,由投资方聘请余述南担任总经理的南京立业制药有限公司已经将南京第五制药厂改制成功,倾尽余述南心血的“新乐康”片开始批量生产。他冲破了传统专科模式的局限,通过整合营销将药品推向全国各大药店,获得巨大成功。
2015年,以是花甲之年的余述南先生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长服务家乡人民,毅然选定在安徽滁州碧桂园欧洲城创办了滁洲城南医院,滁洲城南医院专家团队彻底解决了周边地方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造福了一方百姓。
    从农村娃娃到赤脚医生,再到军队医院院长、省级药物研究所副书记、神经衰弱研究所所长,南京立业制药公司总经理,创办滁洲城南医院。余述南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撑了过来,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对此,余述南说:“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才刚刚走出了第一步,更多神经症的治疗还有待我们去突破”。   

周一至周日正常上班时间8:00至17:00

节假日不休,24小时有值班医生坐诊

内科、外科、妇科、产科、中医科、

五官科、口腔科、体检科、精神科、神经科

竭诚为滁州广大人民群众

提供专业、科学的就医服务

地址:南谯区乌衣镇碧桂园  欧洲城北区

微信号:订阅号 已认证

社区精神康复与社会工作介入 ——对杭州工疗站的实践性调查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严霄云 彭何芬 内容摘要: 工疗站是社区精神康复的一种模式,是一个集精神疾病咨询、康复性治疗和培养精神疾病人员参与社区活动能力为一体的机构。这个机构既是政府提供公共精神卫生服务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扎根”于社区的新型社区照顾的机构,是精神疾病人员在医院接受专门康复治疗后返回家庭并进一步融入社会的“中转站”。但是,这种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康复发展趋势的社区照顾模式在大陆的发展却渐渐有萎缩的迹象,杭州市的工疗站在各种压力和动力中不断成长,其工作理念、方法、功能,不足等成为我们关注的基层经验。课题组选取杭州的工疗站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组织管理、工作方法、人际互动进行调研,并通过专业实习介入工疗站相关康复活动,旨在通过基层经验的展现,推动精神性疾病“社区康复”基层组织的发育和完善,推动社会工作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的介入。 关键词:精神性疾病 社区康复 工疗站 社会工作 [正文]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造成残疾前10位的疾病中有5种属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我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从70年代的3.2‰至90年代的15.56‰。目前我国有1600万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少年儿童,而妇女、老年人、受灾人群等所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都日益突出。到2006年止,杭州市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有38968人,每1000个人中,就有6人患有精神疾病,同时还有大量心理障碍和患者不愿意就医而游离于监管之外。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急需一系列的服务。 目前杭州市针对精神病人的康复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因此工疗站是精神病康复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在政府扶持下,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机构。工疗站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总体上是接收、安排精神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杭州市针对精神分裂症、智障、心境障碍等慢性精神病患者,在1999年提出要建立心理卫生工作的“杭州模式”,建立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心理卫生工作体系,在每个街道至少设置一个工疗站,目前已有41个“工疗站”,为800多名患者提供药物、娱乐、工作治疗和政治思想教育(简称“三疗一教育”),以达到治疗、管理病人,并让病人得到一定劳动报酬的目的。 但是,从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的报道来看,工疗站这种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康复发展趋势的社区照顾模式在大陆的发展却渐渐有萎缩的迹象。相比之下,我们却发现杭州市的工疗站至少在规模上不断发展。因此,基于对社区精神康复模式的关注,我们选取了杭州市朝晖等工疗站的基层经验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他们的工作理念、方法、功能和不足等,尝试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康复”的新模式,完善精神性疾病“社区康复”的基层组织。因此,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社区精神康复的研究 (1)社区精神康复研究范围 社区康复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曲折发展,从70年代起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重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了新的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人们所说的社区康复,主要指残疾人在社区中的康复。其概念是:在城乡社区积极调动和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 工疗站作为社区康复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多,可以获取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从已获取的资料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科门诊病人参与自助小组,临床工作的介入,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现有的精神康复工作的研究基本上是医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没有涉及社区资源与精神康复的结合。医疗卫生系统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基本上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缺乏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科医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