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棕色的和谐》或者《鲁昂大教堂》作者是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
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
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
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
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意思: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般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那样美好和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好,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1)人生若只如初见:回忆当初见面时全部的美好印象。但是两个人肯定回不到当初。所以那个初见只能留在回忆里;
(2)何事秋风悲画扇:用了典故,这是指秋风一起,夏天用的扇子就被搁置一边,多指女人人老珠黄。所以才说:何事秋风悲画扇。过期的东西不合用,与过去美好记忆不重合的人在眼前也就不可爱了。人生若只如初见,总觉得初见时的美好,真的美好的无可替代,但又不得不接受因为时间,因为距离带给我们的改变,就如通奔向远方的火车,这一站有人陪着你一起看风景,下一站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没有办法控制睡会在哪一站下车或者上车,只需要珍惜陪着你看过这段风景的路人或者友人,不仅是你如此,我们都是拥有这样经历的平凡人。

本文来自投稿者,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4024.html

微信打赏,一分也是爱!

提及中国花鸟画,不能不谈及徐熙画派,而徐熙正是理解野逸的关键。徐熙画派在中国花鸟画史上的地位之重要和影响之巨大都是空前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的花鸟画创作及花鸟画的传承和演变。徐熙画派是指从徐熙野逸的艺术特点出发,汇就了横向时代影响和纵向历史继承两个方面的绘画流派,但是这种风格特点归根溯源还是由徐熙创立的,徐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画派的特点,也浓缩了这个画派的精髓。

徐熙的花鸟画受长江流域楚地江南地域文化之蒙养。他虽世为江南名族,却处士终身,追求志节高迈,放达不羁,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的心性自由生活,一生志在淡泊,典型地表现了江南文人的隐逸心志。这种出身背景及生活环境造成了他在创作选题以及野逸风格上的独创。徐熙多画江湖乡野之物,野逸味浓。《宣和画谱》记载的200余件徐熙作品,多写农家水乡感觉,还有重荒疏感的《雪竹图》等,另外也有一些非野逸题材,说明徐熙绘画修养的全面。但野逸的题材仍为他作品的主流。

继徐熙之后,众多花鸟画家对野逸风格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其中以徐熙之孙徐崇嗣为代表对野逸之风进行了创新。其后自创新体,摒弃墨笔勾勒,直接用彩色晕染,所谓“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叠色渍染”,称“没骨图”,也叫“没骨法”。至此野逸风格开始向院体画发展。而后,又出现许多画家将这种画院风格与野逸风格结合,并再次倾向野逸风格的发展。在众多代表当中,崔白是影响最大的一位,超出陈规、开创新风的他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黄二体的基础上另创出一种清雅秀丽的风格。他对画院花鸟画的兴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以独特新颖的画风画法,使画院中沿袭近百年“黄家”一派的格局成为历史。在赵昌、易元吉、崔白变革院体画作风的同时,在文人士大夫中间开始出现对徐熙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落墨”法的重新评价。受徐熙野逸画派的启发,一股新的绘画思潮——文人画思潮,首先在花鸟画领域蔚然兴起,后来又涉及山水画领域。文人画题材所包含的淡泊、坚贞、孤芳自赏等内涵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正合拍。而在笔墨造型方面,又适合用书法的形式加以抒写,而不像一般花鸟题材那样需要严谨的造型功力。

徐熙以画花鸟而闻名于世,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多以寻常花木、禽鱼、蝉蝶、野竹、水鸟和蒲藻等为主体。徐熙善写生,善于发挥独创的技法。《雪竹图》就是他在表现题材方面的代表作品,通过雪竹体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徐熙对墨色的运用有独到见解,他的画法区别于小写意画法的点线面结合,也区别于“墨骨法”用线和面表现物体的方式,其画雪竹的创作理念是“落墨为格”,这使他的雪竹具有了“墨”和“笔”两种新的表现语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促使很多传统画家在画雪竹时将以前偏重工笔设色顺利过渡到利用水墨淡彩。

《雪竹图》所反映出来的是徐熙那种不为世俗名利所扰的淡泊心境,通过创作表达出朴素无华、豁达不羁的超然心态。他追求的是一种淡薄野逸般的精神境界,这在他的作品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徐熙的《雪竹图》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画家们对其精神的理解与继承上。早期画家的绘画精神理论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对画品人品合一的理解,追求超然的心性修养;二是对抒情寄兴、状物言志的肯定,绘画必须表现自我;三是对水墨绘画的欣赏,追求水墨清纯的审美境界;四是对笔墨情趣的追求,不拘泥于形似的描摹。

元初,因文人士大夫继承和发扬了徐熙“师法自然”的写实精神,认可了徐熙画风以及他的艺术主张,因此出现了争相模仿徐熙画风的现象。如赵孟《兰竹石图轴》“用笔纤细,赋色浓郁”的绘画风格就有徐熙侧重“心境美”的影响痕迹,这一画风在元代绘画领域里得到了广泛推广。

总之,徐熙作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一个创新式人物,他的雪竹将自己的笔意和思想表现在其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数百年间对雪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的画坛,文化形态与艺术思想都十分活跃,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如何继承与借鉴传统,如何超越固有创作意识的问题,从而实现绘画的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铅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