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源皆因什么?

    春夏交替是咳痰喘的多发时节,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医来讲,“脾为生痰之器,肺为贮痰之器”,由于年长的群体身体腑脏功能逐年下降,咳痰能力弱,使痰液及其他分泌物在支气管内长时间的停留,也正是这个原因,身体中多会沉积陈年的老痰、黄痰。
    归根结底其实都是肺的问题,想养好肺,一定要先把有形的痰浊排出去,肺气才能升降自如,通达全身。

    中医认为痰浊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燥痰、热痰、老痰
    《医学源流论》中说: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
    春末夏初易燥,尤其日常是阴虚体质的人,很容易出现咔在喉咙里咳不出的燥痰,痰虽然不多,但很难咳出,颜色呈白色,有时候还会带有血丝这种情况时典型的燥痰病症,立夏之后的季节易耗伤我们身体的津液,伤肺阴。此时,除了部分少痰不容易咳出外,还会伴有喉咙干痒不适、口鼻干燥等表现。
    其实热痰也不易被咳出,时而会有口干舌燥的情况,但它跟燥痰的病症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热痰主要是由于感冒的后期没有排净的痰,郁久生热。还有一种可能为长期压抑情绪,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热痰如果不能及时被排出体外,会演变成燥痰,热邪灼伤津液而生痰,伤阴耗液,就会引起肺阴虚。
    • 热痰:黄色的黏腻痰,舌苔黄腻,舌质红。

    • 燥痰:痰少颜色白,痰中带血,舌苔少或没有舌苔。


    《张氏医通·诸气门·痰饮》认为“老痰”积于胸膈作痞,亦可流滞于经络四肢。老痰是由火邪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津液凝而成痰,积久胶固而得成。基本都是由于肺部出炎症引起的一种问题,燥痰日久就会成为老痰,年深日久就会成为顽疾老痰。
    痰浊的形成势必会阻滞人体经络气血津液的正常生成、输不、运行和排泄,导致气机不利,气化失权。
    其实不论是燥痰还是热痰,我们都需要以清肺为主,顺应天意。有两味中药可以帮助我们体内清除黄痰、粘痰、老痰。
    桑白皮,性味甘寒,入肺经和脾经,利于清热泻肺,对于肺热产生的黄痰、粘痰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肺热的人群主要表现为舌苔的黄腻,痰黏还会有腥臭味,而桑白皮具有祛痰平喘的作用,还利于降压。
    陈皮入肺经和脾经,利于燥湿化痰,还能行肺通肺。两味药的结合,能化肺中之痰,还能通过健脾来阻止痰的形成。

    丁丽芳,毕云."浅论人体衰老及老年病与痰的关系."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Print.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觉得有用别忘【分享】和【在看】

自古养生之道,仙家长生之法,基本都要求人们得先顺从自然四季、天地时辰、时令气候的规律,然后再行调养之事,所谓:“顺节为本,调养为末。”

便是源自此处。但随着商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人们在追求健康上总是想尽办法以“舍本求末”的方式来获得健康,这实在是大为不对的。

  比如时下正值立春时节,此时气温以寒为主,时辰仍是昼短夜长,关于此时该如何调养,古人云:“春不养肝,如冬不滋补。过之则悔无穷矣。”其中春中的养肝法,到底要怎样才能以“求本握末”的正确方式来实现呢?

时令春寒,肝气郁结之源

  在古人的理论里,四季之中各有五行之气相互对应,其中主脾土的土行四时皆有,余下四行木火金水则各自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其中春季正应木行之性,因此春季便有万物复苏、阳气升腾之状,故而春季自然便为肝气升发之季。

  但“升发”虽然字词较好,可对于相当大的一批人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春季升发也考验着人体“疏散”的能力,而一旦人体疏散之力后天较弱,或者先天较差,那么必然会引起如肝气郁结、情绪低沉、心态抑郁、血滞气胀等“发而不散”的症候,而这些症候之中又以三个外在的表现情况为主,且看:

  首先:两肋胀,脾胃滞

  这人一旦肝气郁结,那么瘀滞的肝气便会在两肋旁侧迂回徘徊,进而使两肋旁侧血淤而气滞,而一旦瘀滞的肝气向上“犯窜”,那么就会使人的两肋旁侧出现“按之胀苦,压之酸痛。”的情况。

  而一旦肝气向下犯窜,那么就会扰乱脾阳运转的功能,进而使人食欲下降,如果肝气再瘀滞得厉害些,还会让人出现腹部胀懑、痛苦以至于吐酸水的问题。另外对于女性而言,无论这肝气是上窜还是下犯,都会让身体出现月经难调、体生异物和肿胀疼痛等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

  其次:情绪萎,脾气坏

  古人认为,肝脏位于“心下而胃上”的区域,所以一旦肝脏的疏泄功能出现问题,那么在造成肝气郁结的情况后,还会影响到人的情绪,这点相信难受过的朋友都一定会有所体会,这人一难受,要么心如悬石,要么胃似重压;其实这些基本都是肝气瘀滞所造成的结果。

  而一旦肝气郁结、瘀滞,那么人出现暴躁易怒、情绪起伏、心态抑郁和长吁短叹的概率就会翻上数倍,像那些平时没什么烦恼而总是愁眉苦脸爱叹气的人,其实其肝脏健康都是不怎么样的。

  最后:睡眠糟,皮肤差

  在古人眼里,肝脏有时会负责起身体中“储藏血液”的功能,因此一旦肝脏的疏泄功能出了问题,便会使肝脏储藏血液的效率大打折扣,进而自然也就存不住那批从心脏汇入的血液。

  而那些没有进入到肝脏的血液,就会在人体四处“策马狂奔”,奔到手足就会导致手足肿胀,奔到肠胃就会使人放缓消化,奔到大脑就会使人出现难以入睡或者多梦易醒的问题,最后如果瘀滞在脸部,那么还会让人的皮肤出现粗糙起屑和脸色暗沉的毛病。

  所谓:“肝主疏泄,百病藏于肝,生于郁。”便说的是此类问题,因此如果你长期忽视了上述所说的各种毛病,并且纵容它们以使迁延日久而不调养的话,那么身体便很容易出现气滞血瘀所导致的神经衰弱、皮肤过差、月事混乱、失眠焦躁等问题。

  可说起调养,很多人就会犯了难,毕竟调养是要时间成本和物力成本的,有时二者还缺一不可,但其实调养基本都是从小事出发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真正要把这个肝养好,其实只要记住下面十个字,五个方法就行了。

养肝十字:5大保养方法

  关于喝茶有啥好处,唐代诗人卢仝便在其诗《七碗茶诗》中唱道:“一碗喉吻润(润喉),二碗破孤闷(解郁)。三碗搜枯肠(助消化),唯有文字五千年。四碗发轻汗(助通畅),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助排毒)。六碗通仙灵(助提神)。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关于喝茶的好处,这当然这不是古人的主观臆断,其实今人早已通过科学揭开了茶水的健康之妙,而茶水之所以能养肝,其一就在于茶叶中的酶类成分可以帮助人体有效分解肝脏中的脂肪,因此便能减轻肝脏的负担,以使肝脏代谢、疏泄功能的效率得以提升。

  这里建议春初可以泡些茉莉花茶,因为初春时节气温尚寒,而以绿茶为茶坯的茉莉花茶不仅可以帮助肝脏加强疏泄功能,同时还具有驱除寒气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茉莉花茶泡法:首先要让茉莉花茶同水的比例保持在1:50左右,然后冲泡用的水最好选用矿泉水,一般冲泡茉莉花茶,只需要冲泡三分钟左右即可享用,喝花茶时记得要小口啜入,然后饮时记得先缓缓吸气,而后吞茶时要缓缓呼气,这样一饮一息间,茶水香味便可馥郁满口,经久不散。

  以前老人常说:“肝是将军官,但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暴躁发怒。”所以同样,比较现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各类养肝法子,无论你再怎么吃,这心要是不宽,那么吃进去的也都还会被“吐”出来。

  因此平时要是有空,或者有情绪难以排泄出来,那么最好还是去户外做做运动,打打太极拳或者练练八段锦之类的,说起八段锦,其中便有两招是专门用来宽心的,这里就教给大家来试试: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效用:把上中下三焦都拔伸开,祛除湿热浊气,缓解耳聋耳鸣、头痛咽痛;改善上热下寒手脚冰冷。

  要诀: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用腹式呼吸,上提吸气,下放呼吸。注意力随着双手从下、往前、向上,感觉到丹田下沉,双手上提,整个任脉(从小肚子到下巴一条中线)拉伸痛快了就对了。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效用:疏通肺经,疏理肝气;改善肩颈酸痛。不仅宣开整个僵硬的肩背,还抻拉了循行于肩颈手臂的大肠经,对于便秘腹胀的人很有用。

  要诀:做这个动作重点在舒展胸肋,活动颈椎。扩胸吸气,复原呼气。开弓射雕时,双目全神贯注看向食指,一手撑弓一手拉弦,把弓拉满,而后眼神、动作缓缓放松复原。

  古人云:“肝开窍于目。”,依照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外在的眼睛正是肝脏在外的“脸面”,一般来讲肝气运转流畅且肝脏疏泄功能正常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有神且明亮的,相反那些肝脏机理较差的人,他们的眼睛则会更多地出现血丝、暗淡、浑浊等问题。

  如果你近来觉得眼睛有着一些令你难受的小毛病,那么不妨学学下面几个清眼的小动作:

  动作要点:双手分别刮上下眼眶,同时揉之,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即可。

  动作要点:先用大拇指沿着鼻翼两侧下滑至颧骨,沿颧骨上滑至太阳穴,后绕耳后至耳垂,动作持续三次,然后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即可。

  动作要点: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对捏耳廓,然后捏捏耳垂、再提提上耳、抓抓下耳,动作重复五次即可

  动作要点:先将双掌摩擦生热,然后盖在眼前即可,动作重复十次便可完成。

  甘即是甜味,关于春初为什么要食甘,《千金方》就说:“春七十二日,宜省酸增甘。”,而春味中的甘主要储存在各类蔬菜果实、花蕊及蜂蜜之内。其中果实美者如芝麻,花蕊美者如玫瑰,正是此时的食甘首选。

  先说玫瑰,其实很多人都以为玫瑰是晚季之花,但玫瑰实际上本在春季开蕊,故而亦是万千春花中的一种,而玫瑰花“味辛甘,性微温。有理气解郁、疏散肝气之功。”因此吃玫瑰正也应了春季食甘之道。

  当然如果你吃不来玫瑰花,那么可以用玫瑰花来配着黑芝麻搓成丸子一起吃,这里关于芝麻,《遵生八笺》中便有记载道:“春食芝麻,甘脾滋肝,亦能润其心肺。”所以这里分享给大家一道可以在家制作的补血养肝小零食。

  首先准备重瓣玫瑰花、黑芝麻、蜂蜜、红枣、枸杞。黑芝麻提前炒熟,最好炒到用手一捻就碎的程度。之后把这些食材(除了蜂蜜和玫瑰花外)都打成细粉,之后加入蜂蜜和玫瑰花,捏成一个个小丸子,即可食用啦。这样每天吃一点,慢慢把肝血养起来。

  既然春为肝气升发之季,那么人就不能把这股升发之气给憋在心里,就像人身体难受了就不能勉强撑着,而且情绪上也更不能让自己暗自委屈着、难受着。如《铜钵柳》就说得很好:“祸患每从勉强得,烦恼皆因不忍生。”所以人生何尝不多点释怀,来点逍遥呢?

  而想要“逍遥”,其实古人就有一味可以让人体大得“逍遥”的方子,所谓方如其名,这个方子大名就叫“八味逍遥散”,其中八味正是:柴胡、老姜(煨姜)、甘草、茯苓、当归、芍药、白术与薄荷。

  说起这逍遥散,它源于医圣张仲景之手,而又经后人千年调化,最终成方定名于宋朝官方药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说起这逍遥散的神奇之处,自然与其所配之材密不可分,如老药歌所唱:“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首先是柴胡,老话说:“柴胡自古君王主,能使千般为药臣。”相传当年东汉大疫,医圣张老便以柴胡为主方,调人体之肝气,散其中郁结之所在,据说只消一剂柴胡汤饮下,这人心便会轻如微风中的柳条,而肝胆亦能得到痛快之感。

  当然,光起身中之气还不够,要想真正逍遥,还得加入白芍以命其滋养肝血,后令当归以通畅身中气理,然后气血两全之际,再使白术、茯苓、老姜、甘草以镇守脾胃之机,将脾内之阳给振奋起来。

  最后则加入薄荷,让薄荷中的清香之品走通上焦,解开身中辛凉苦楚,让积蓄在肺中的委屈、愤懑、痛苦、难受给彻底释放出来。等这些负面之物都被清理干净的时候,这人想不逍遥都已是件难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昆嵛2012年创刊

  胶东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期刊

  【重磅推荐】第25期 杨杰慈:杨杰慈散文二题

  杨杰慈,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冶头村人,从事文史工作,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昆嵛》文艺特邀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莱山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莱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有近百篇作品在《中国校外教育》《联合日报》《音体美报》《烟台晚报》《胶东文学》《昆嵛》等报刊发表。

  【和杰慈兄相识于著名篆刻艺术家张诚一先生在莱山镇举办的女儿婚礼上,一席交谈,相见恨晚,于是我们就成了朋友。这一方面因为都是文友艺友,另一方面杰慈兄老家在冶头,我老家在莱山,冶头杨家是大户,我村杨家好像就是自冶头迁居而来,与我村颇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小时候跟老人去出过门,冶头之深宅大院,青花红木、团花供品的厅堂摆社,至今仍留美好记忆。这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理因素。杰慈兄告诉我他原本从教,后被选自区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辑,他的书法、摄影都很客观,为莱山区摄协、美协副主席,但文学上似少创作。我建议他从写作挖掘地方民俗地理文化入手,寻找突破口,久而久之,按他的水平,肯定会有收获。之后,杰慈兄写来了几篇莱山民俗文化的作品,因为刚开始创作,作品略有单薄,我修改之后,在昆嵛以民俗散文的方式发表,并推荐周军兄,发于胶东在线民俗栏目。尤其令我感佩的是,昆嵛之后的采风活动,杰慈兄都不辞辛苦,驱车前来,为我出人出力,忙前跑后,情似真兄弟,毫无一丝怨言。我也是把他作为老家长兄待之,以诚相交。最令我高兴的是,几年下来,杰慈兄的文章大有长进,他写的几篇关于家乡地理民俗的文章,不仅屡屡发表于省一级政协刊物,而且还在家乡父老中引起轰动。有一次,杰慈兄谦逊地对我说:“我的文学爱好,都是跟昆嵛学来的,昆嵛打开了我人生知识的另一扇窗口。”是啊,人生恰似草木云烟、飞鸿雪泥,能留下一点痕迹,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幸福和收获。昆嵛文艺主编点评并推荐】

  莱山区境内很多山上建有圩(wéi)子,也叫土围子。冶头村西北面的檠(qíng)山和杏山上,就有两处清代圩子遗址。丙申杏月,天朗气清,在向导的带领下笔者先后登上檠山和杏山,在建有圩子的地方走了一遍。檠山北面为悬崖绝壁,东、南、西建有圩子,且东、南两面建有双层圩子。杏山为冶头一带最高的山,圩子沿峰脊一直延伸至杏山顶,俗称“长城式圩子”。

  据《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载:“檠山位于解甲庄镇冶头村西北,杏山西南。东西2公里,南北1.3公里,海拔203米。因山形似古时灯塔,得名檠山。”檠山虽海拔不高,但地势险要,山的北面为天险,怪石嶙峋,危峰兀立,险不可攀。山下为冶头最大的水库―――檠山夼水库,水深莫测。山的西面相对较陡,易守难攻。山的东面、南面坡度较缓,为重点防御地段。整个圩子为双层,第一层建在东面、南面,长约200米,高约2米,宽约1米,依山势而建,石块较大,此为整个防御工程的第一道防线,想必当年在此坚守的是青壮年男性。这道圩子建得相对粗糙,圩上的石块既是进攻来犯之敌的武器,又是最好的防身掩体。一旦石头放完,可迅速向上转入第二道圩子。第二道圩子建在接近山顶的地段,呈半圆状,距第一道圩子约20米。山顶巨石林立,便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健康的百病之源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