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巨轮是什么意思?

800期《足球周刊》,与它背后纸媒的“四行仓库”

2001年对中国足球很重要,“最强国足”在这一年向2002年韩日世界杯发起冲击,并 历史 上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成功杀入世界杯决赛圈。也是在这一年,当时正如日中天的体坛传媒,旗下第1期《足球周刊》问世,封面人物是当时正在旅欧踢球的张恩华。

2020年,中超 历史 上诞生了第一个“赛会制冠军”,国足正力争以小组第二的身份从40强赛出线冲击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周刊》则迎来了创刊第800期的里程碑,选用的封面人物是在埃弗顿焕发第二春的J罗。

10月21日凌晨两点半,东花市北里属于体坛传媒的那坐小白楼里,从2006年就效力于《足球周刊》的执行主编梁利锋终于和同事一起“清”完了第800期杂志,“凌晨三点的东花市”对于这群坚守在 体育 纸媒最后一道防线的编辑来说,几乎和对面24小时营业的711便利店一样熟悉。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足球杂志”,这是《足球周刊》在官方微博的自我描述。很多80、90后的球迷如今对《足球周刊》的 情感 或许是熟悉又陌生:如同《越狱》之于美剧,这本杂志曾经是很多球迷打开足球世界大门的钥匙,但更多人对它的记忆,始终停留在学生时代。

“我身边的朋友还在买杂志的不多了,很多人失去购买的渠道后,对于邮局订阅或者是网上购买的动力并不是很强烈。”《足球周刊》的资深收藏家金志宇对懒熊 体育 坦言。

传统 体育 媒体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坚守并非易事,如果将《足球周刊》近20年的发展按照时间轴一分为二,前后两个十年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时代。

从2001年到2020年,媒体大环境经历了从电视、纸媒当道,到四大门户兴起,再到懂球帝、虎扑等UGC平台被广泛使用的演变过程。以《足球周刊》为代表的 体育 纸媒们,曾经垄断了文字类的深度内容领域,一度长期占据球迷获取深度内容的头把交椅。

在2001年到2008年间,主打专业内容的《足球周刊》拥有绝佳的成长土壤,成了80、90后球迷打开足球世界的大门,金志宇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1990年出生的拉齐奥球迷,至今保持着购买《足球周刊》的习惯,拥有的杂志正刊和各种随刊附赠手册加起来有800多期,他的购买渠道从报刊亭变成淘宝店,再到邮局订阅。 趁着达成800期里程碑,《足球周刊》对金志宇进行了专访,他的名字也被记录了第800期正刊中。

在《足球周刊》800期出镜的金志宇。

在800期《足球周刊》中挑选自己的前10位榜单时,金志宇对懒熊 体育 表示:“我对第8期‘德比罗马城’印象深刻,还有每年过年期间出版的双刊做的专题都非常喜欢,例如2006年的欧洲杯专题、2005年的欧洲足球城专题。虽然不是英超球迷,但觉得第561期和第562期的英超20年合刊出品质量非常高,本人曾经非常喜欢劳尔,所以当年‘王子传奇’那本合刊也很喜欢,还有‘圣地之光’和今年的球衫传奇专题也很符合我的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足球周刊》前9年出品的刊物在金志宇的榜单占据重要位置。那个时代, 体育 纸媒市场竞争激烈,《足球周刊》需要和《足球俱乐部》、《足球世界》、《踢球者》中文版等足球杂志,以及《足球报》和各地的 体育 报纸瓜分足球内容的市场。再加上其他运动的报纸杂志, 体育 内容曾经占据了报刊亭展示面的近半壁江山,百花齐放的景象同时鞭策着杂志对内容的专业态度。

《足球周刊》总编辑安然对懒熊 体育 表示, 杂志在鼎盛时期多次单期发售超35万本,此前每次世界杯冠军封面的杂志,基本都能达到此数据。

不过,随着门户网站的崛起,为球迷提供了不同于纸媒的体验感,“我”、“标题党”、“骗流量”等颇具时代感的名词,就此登陆 历史 舞台,也标志着 体育 内容互联网时代降临,新浪 体育 一则与易建联相关的新闻曾引来几十万条评论,这是纸媒不具备的交互功能。

新浪 体育 的新闻标题在9年前大火了一把。

在此基础上,懂球帝等UGC内容平台从2014年起,逐渐从门户网站手中夺过接力棒,成为用户获取 体育 内容的主流渠道。对于Z世代球迷们,《足球周刊》难免听起来有些陌生。2002年出生的北京孩子张泽昊,是一位狂热的国安、首钢球迷,目前正在学习成为一名足球裁判,他对懒熊 体育 表示,从没买过《足球周刊》的杂志:“我觉得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不大,网络媒体更强的时效性和方便程度都是平面媒体很难竞争得过的。”

张泽昊在同年龄段球迷中很有典型性,平时他混迹于懂球帝、虎扑等球迷论坛,也会在微博、公众号阅读专业性的文章,同时关注NBA的他,习惯赛后到Instagram或者推特查看新闻,或是ESPN的技术统计。

一来一往,一本本曾被球迷熟知的 体育 杂志正在远离年轻人的视线,包括1993年创刊的《足球俱乐部》已于2019年年初停刊,而《足球周刊》也不停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升级。在2014年,他们从周刊改版为双周刊,调整了开本和页码,售价也从10元涨价为15元。 但从整体发行收入来看,从每周10元到每两周15元,售卖杂志的收入其实是一种下降的表现。 而与纸媒命运相似,其最重要的发行和展示渠道——曾经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报刊亭,也正在慢慢退出 历史 舞台。

考虑到纸媒的大环境远不及过往,不免让人对《足球周刊》的未来捏一把汗。对此,安然对懒熊 体育 说表示,纸媒的时代确实变了,但追求深度内容报道的《足球周刊》仍拥有很多忠实的购买者。

活得下来,离不开用户的支持,金志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类似的杂志资深用户依然支撑着这个市场。安然对懒熊 体育 表示,现在《足球周刊》的销量,距离鼎盛时期曾达到的单期售卖35万余本的纪录存在距离,但起码杂志的竞争力犹在。 另外,杂志以记录拜仁慕尼黑夺取2020年欧冠冠军出品的特刊《仁者无敌》,销量也超出了预期。

稳定的用户基础给予了《足球周刊》更顽强的生命力,根据安然统计,杂志每年的发行收入在千万元量级,此外还有每年会发行的各种特刊和秩序册等,大体行情还算可观。

当前,一支十余人的足球周刊团队拥有3块主要营收来源,分别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 体育 产业收入,其中内容团队除了要肩负原有的杂志采编出版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各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维护与更新。而在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之外,所谓的“ 体育 产业收入”,则是从杂志向产业转型的直接标志:“把我们拥有的足球资源结合在一起,你可以把足球周刊理解为一家足球公司。”安然对懒熊 体育 说道。

举例而言,足球周刊的团队主创并策划了2017年起由体坛传媒集团发起的中国金球奖评选活动。除此之外,在足球周刊更为擅长的内容领域,业务还涉及为官方机构和职业俱乐部制作手册、队刊等媒介产品。总而言之,足球周刊的身影,早就不限于报刊亭里的那本15元的杂志了。

说起纸媒转型,足球周刊并非个例。纸媒对比新媒体的优势之一,是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

上海地区的 体育 报纸《东方 体育 日报》,就做出了不错的尝试。报纸的主要用户为本地 体育 迷。在申花球迷大象看来,《东方 体育 日报》和《足球报》不同,是真正的“自己人”。

2020年,《东方 体育 日报》推出价格388元的内容产品,报社与申花俱乐部合作,制作记录申花功勋外援莫雷诺8年申花生涯的纪念册,名为《「申」爱你 GIO》。 纪念册分为上下册,单独购买上册288元,上下册全套为388元。

价值388元的纪念册,能得到市场认可吗?

在球员纪念册之外,《东方 体育 日报》背后的东体传媒在2020年还试水了直播带货。作为传统纸媒,东体传媒旗下拥有“申花发布”和“上港发布”等一众公众号,推出“东方 体育 ”App,搭建了电商平台,售卖的产品品类为报纸、纪念册和球衣及俱乐部周边产品。除此之外,东体传媒也会承办各种 体育 活动和赛事。

转型的痛苦不可避免,时代的巨轮见证了《足球周刊》们的成长同时,也时刻督促着杂志与时俱进,最为明显的便是内容迭代。

过往,赏心悦目的文章、详实的足球大数据、简洁明了的视觉设计,这些足够让《足球周刊》在纸媒时代脱颖而出。然而来到新媒体的地盘,“足球周刊”的文章即便在微信公众号、抖音、虎扑等多个平台入驻,也开设了官方淘宝店铺售卖杂志,但无论是销量还是关注度,都与其在纸媒领域的地位大相径庭。

《足球周刊》至今保持着独具一格的视觉设计。

实际上,不光是媒体环境的转变,2020年足球环境与2001年相比,同样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足球近十几年最高光的岁月,集中在了21世纪初,2002年傲赴韩日世界杯,2004年饮恨亚洲杯决赛,2005年土伦杯惊艳世人,再加上中超2004年登场,那会的中国足球充满希望和朝气。

只是好景不长,中国足球的关注度因竞技成绩和职业赛场的混乱一度沦为笑柄,尽管广州恒大两夺亚冠冠军,短暂重振了足球士气,但更多人在这10年对中国足球的印象,还是停留了在2013年6月的合肥,国足1-5惨败于泰国的残酷比分上。

编辑们也在思考,如今的用户究竟希望从《足球周刊》获取怎么样的内容。例如在专业文章的基础上,视频节目会不会火? 如果找来类似于鹿晗的艺人做节目,老读者能接受吗?

安然坦言足球周刊对内容转型的态度极为慎重: “担心读者一旦放弃一期,就很难再回来,杂志的容错率特别低,我哪天想买的时候,我看不行不好看了,不会说哪天再回来去买。 所以我们脑袋里的这根弦得绷着,内容是不能掺水的,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关给把好。”

如果一切顺利,《足球周刊》将在2021年迎来更有意义的20周年。迫于印刷、物流和人力成本的压力,《足球周刊》明年将单期定价调整为20元,不过伴随价格调整,《足球周刊》也会做出改变,比如版式更新,栏目和内容升级,杂志还会不定期(全年不少于6次)随刊赠送读者主题别册。还为全年订户准备了免费特刊画册、球星特卡、英超等赛事的观赛优惠、足球 游戏 的CDK兑换码以及 体育 商品的折扣券等福利。“平面媒体经营的确不易,但我们要想办法给读者更多的回馈,对得起他们的支持。”安然对懒熊 体育 说。

不可否认的是,平面媒体对Z世代人群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起家于杂志和报纸,无论是《足球周刊》还是《东方 体育 日报》,能够在如今的市场继续生存,都与产品的多元化,并以品牌化实现业务拓展息息相关。

相对来讲,杂志的优势在于,成本相对可控,毕竟运营成本和收入来源都很成熟,盈利模式对比互联网公司,相对简单明了。就像金志宇所言,如果《足球周刊》推出其它形式的内容产品,也会支持。不过,如何获取张泽昊们的关注,这又是另外一项考验。

有什么好的足球杂志没?

《足球周刊》诞生于2001年,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杂志。它隶属于《体坛周报》,是其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精英品牌。短短几年时间里《足球周刊》不仅在国内体育杂志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体育杂志中更是影响越来越大。内容很充实,图片多而有序,文字很有深度,这是之前一些足球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当代体育》和《体育世界》更多的是以娱乐为主干的话,那么《足球周刊》则更加专业。《足球周刊》巧妙的把“旧闻”加入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使之更具可读性,且更加丰满。

作为《体坛周报》附属产品,《足球周刊》自然有着一个强大的编辑群体。发行人瞿优远无疑是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但令人最欣赏的还是首席评论员周文渊老师,他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犀利且一针见血,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足球评论员。滨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班牙通,业务能力出色,绝对是记者中的佼佼者。此外,严强,赵威,王勤博,李森也是读者十分喜爱的记者。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团体,是《足球周刊》能够不断进步的根本。

《足球周刊》无疑走在了中国足球的前面,这与国际知名足球媒体的合作是分不开的。与法国《法国足球》,西班牙《足球先生》,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等知名媒体的合作使《足球周刊》的成长更加迅速,也更符合国际主流足球杂志的规律。连续两年获得“欧洲足球先生”的优先报道权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往的一些刊物大致以娱乐为主干,而《足球周刊》则更加专业,加突出文字的作用,使读者能从侧面了解足球,这使刊物更具可读性和耐读性。杂志的内容涉及从国内到国外,从欧洲五大联赛到与足球有关的奇人异事,报道面之广,信息量之大,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足球。

《足球周刊》真正做到了图片杂而不乱,文字多而不腻。仅仅80页的杂志,其自身包括的内容却是立体式的,可以说,《足球周刊》是中国足球平面媒体的一座里程碑。

创刊年份:2001年1月1日试刊,2001年3月14日正式创刊

主办单位: 湖南文艺出版社;体坛周报社

编辑单位: 《足球周刊》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

《足球周刊》诞生于2001年,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杂志。它隶属于《体坛周报》,是其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精英品牌。短短几年时间里《足球周刊》不仅在国内体育杂志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体育杂志中更是影响越来越大。

拥有1536万读者群的欧洲体育杂志联盟(ESM),在经过了认真协商和法律验证之后,正式接纳《体坛周报》成为其亚洲唯一的官方合作媒体,接受《足球周刊》成为ESM 集团的正式会员。此次《足球周刊》“入欧”,不仅能使《体坛周报》在欧洲媒体中树立形象,扩大《体坛周报))在欧洲的影响力,更能从联盟中获得更多的宝贵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从长远来看,占有国际第一线的报道源无疑是体坛周报)) 发展的战略方向。《体坛周报》的全球化战略思想《体坛周报》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能持续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全球化战略思想。《体坛周报》也一直以这个强劲的竞争壁垒远远地抛离了身边的对手。全球化的意义是广泛地交换和利用资源,具体来说,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做国际体育报道,利用国际体育资讯资源;二是利用全国的资讯,提高报道特别是国际体育报道的水平。其全球化战略思想分为独家的国际体育报道、强大的驻外记者团队和境外的众多合作媒体三个方面。

《足球周刊》是《体坛周报》主办的全彩足球杂志,也是中国第一本体育类周刊,并与多家海外媒体达成版权合作关系。创刊伊始,就以12万份的发行量一举成为中国体育期刊的第一品牌。2002年,借助中国足球队首次杀入世界杯的东风,《足球周刊》一举创出期发30万份的新高。2003年,《足球周刊》由双周刊改为周刊,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重庆和沈阳同步印刷,在期刊界创出多项第一,同时,每期还发行针对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粤语繁体版《足球周刊》。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北里西区22号楼西段

报纸发行热线:010-,

杂志发行热线:010-

请问我国目前有哪些足球杂志

《足球世界》杂志于1980年创刊,中国足球协会参与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是国际足联、亚足联指定交换的刊物,也是中国第一本专业足球杂志,并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足球世界》杂志集权威和娱乐于一身,更有专门为青少年读者开辟的技术性专栏,杂志分为国内足球和国际足球两大板块。

《足球之夜》杂志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与武汉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于1999年3月创刊,是一本面向广大球迷的大型足球专业杂志。它依托武汉出版社丰富的出版资源,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节目的名牌效应及其得天独厚的采访优势和新闻触角,紧密追踪当月国际国内足坛的热点、焦点和疑点,加大深度报道、背景分析、专题综述、材料点评和新闻特写的力度,力求让球迷知道更多的事实,接触更多的观点,思考更多的问题,从而全面真实生动客观地展现足球运动的无穷魅力和足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足球文化的建设。主要栏目:主题报道、主持人专栏、专家视点、记者观察、东方之子、焦点访谈、欧陆烽火、实话实说、游戏广场、球迷园地、校园球事、君子好球等。

5.《世界波》(不过是电子版的)

暂时给你收集了这么多,再有给你补充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现在国内比较有名的足球期刊杂志有哪些?

《足球世界·球天下》不用说是非常好的

《足球周刊》和《足球世界》有的比

《足球》报,中国最有名的足球报纸了

目前在中国发行的足球杂志有哪些?

足球周刊》:周刊真是最好的一本杂志,实效性最强,内容权威,80页6元算是最便宜的了,特别是送的卡片是其他杂志不能比的,但是唯有海报有所欠缺。

《足球俱乐部》:内容一般,质量比较差,和其他半月刊杂志实效性差不多,海报不是很好,球星卡也比较差。

《足球之夜》我觉得是比较差的一本足球杂志,性价比太差,6元8一本,纸张质量不如周刊,内容也非常旧(月刊根本没意思)而且没球星卡,海报也没什么质量。

《当代体育》:质量最好,文章比较“抒情”,海报非常好,球星卡感觉越来越好,〈当体〉最好的应该是球迷之间的互动。

《踢球者》:去年创刊的,本来和周刊差不多好(但目前不送海报球星卡),不只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改成半月刊了(以前必买),最不爽的是改版后性价比太不划算,不过内容都还很好。(中文版的和德国踢球者完全不一样)

《体育世界进攻》:月刊迟早要倒闭的,反正一个字—差。

《足球世界》:30几页6元8。

好象就这些,我觉得排个名(综合)应该是:《足球周刊》→《当代体育》→《足球俱乐部》→《踢球者》→《足球之夜》→《体育世界进攻》→《足球世界》(前4本都不错)

这是我前几天推荐的,但是对你来说可能涨得多了一些了 002031巨轮股份或者600594益佰制药也不错,你可以比较一下

聪投TOP30基金经理

聪明投资者历经多年构造出了一套基金的多维分析和评价体系,把着眼点放在基金经理身上,根据长期业绩、Sharpe/Sortino/Calmar Ratio、任职年限、换手波动、基金规模等指标,并对1年、3年、5年、10年段业绩赋予不同权重后进行年化收益排序。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面对面访谈调研,考察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和能力圈所在,特别是剔除了有违规或隐患的基金,定量+定性,最终形成了聪投TOP30基金经理榜单。()

这是一份囊括了A股目前在管理公募的最顶级基金经理的榜单,包括了一批成名已久的老将和这些年逐步冒头的中生代、新生代投资高手,简单说,一榜在手,赚钱不愁,从这30名入选的基金经理业绩水平来看,5年一倍以上是基本门槛。

我们从中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基金经理,逐一深入采访,力求给大家在2020年乃至于今后的投资选基时有一份清晰的路线图。()

“我最感兴趣的是英国的故事,二战的时候,英国的股票市场是没有被关掉的,你想想看, 1941年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英国后面会怎么样?会不会被德国给占掉?如果被德国占掉,所有财富、所有财物都没了,那个不确定性是多大的啊。”

“一两年的估值对企业的估值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有可能今年企业赚100个亿,去年没赚钱,股价可能因为情绪产生剧烈的波动,但如果DCF模型来估的话,股价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只赌一两个行业的人最终下来不是太好,你怎么知道你赌的就是对的,我们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的看法,但你要想,我赌那么大,万一错了怎么办?这个错误能不能承担?”

“最重要的能力是对未来的贴现,未来你看得准不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企业看得准不准,所以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企业,我会预估这个企业三五年以后会是什么的状态,然后把它贴现到现在,我觉得它值多少钱,如果现在股价远低于这个贴现值,我就会去买它。”

“自己绝大多数仓位会自下而上根据基本面挖掘性价比高的股票,不过过去多年也曾经采取一些相对灵活的投资方法作为补充性进攻手段,比如综合运用定增、大宗交易、可转债、现金选择权等套利型的方法。”

“科技不像传统行业里面,传统行业里面叫龙一、龙二,基本上是定的,除非极小概率或者出现巨大的错误时候才会发生转变。但是科技行业是日新月异的,问题在于退潮之后再起来,你坚持的企业是不是被淘汰掉了?”

“对于今年的市场,我的看法是,有两种力量会交织在一起并取得一种平衡,这两种力量是:非常宽裕的流动性+较差的基本面。”

以上,是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兴全趋势和新视野基金经理董承非4月28日在天天基金的线上路演中,给出的最新精彩观点。

今年公募一季报已经披露完,董承非以331.24亿的总管理规模成为主动权益类规模排名第二的基金经理,尽管掌舵如此“巨轮”,董承非却坦言自己并不觉得吃力,并还想测试自己能承受的规模上限。

除了大规模的管理资金,董承非还讲述了自身投资思路的变化,从刚入行的传统价值投资者,到现在开始拓展安全边际的概念、重视判断企业未来贴现的情况,因此他也反复强调,自己开始增持一些小市值的公司,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看公司的能力,而他自己也会坚持持有这些公司3-5年的时间。

对于今年的市场,董承非用“宽流动性+差基本面”来形容,高波动依旧是主旋律,因此自己会尽量保持多看少动的策略。

此外,他除了配置估值被压缩的较厉害的周期股,还增加了高成长的科技股,虽然坚定看好半导体,但也要注意其高波动、高淘汰率、有涨有退的特点。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路演对话和问答全文,分享给大家。

一两年的估值对企业估值没有什么影响

问:现在美联储和全球都在放水,对于资本市场,你觉得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吗?

董承非:如果拉长历史看,股票指数永远是往上涨的,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社会在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纸币,而且现在你可以看到,自从有了联储、中央银行,一出现危机就开始狂印钱。

问:我前两天看了一个图,挺有意思的,说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那个时候印钱其实等于是一点点水,现在都会把自己淹了。放水策略在未来还是有效的,对吧?

董承非: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也没想明白。

第一,现在低利率这种模式,一危机就印钱,那做债的人怎么办?因为日子还得一天天地过。

第二,我们未来5年可能是零利率,但是10年、100年都是零利率,我会觉得这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但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应该问问最牛的经济学家。

问:美国现在负债也蛮高的,因为跟战争不太一样,战争是美国是受益国家,疫情是全球性的,都是受害国家。

有一种说法说,未来中国的社会是稳定的,可能有一些企业会往中国转移,是不是说未来中国的经济会有一种变局?

董承非:我之前说了,我最感兴趣的是英国的故事,最感兴趣的是二战的时候,英国的股票市场是怎么表现的?因为它是没有被关掉的一个市场。

你想想看,那时候,1941年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英国后面会怎么样?会不会被德国给占领?如果被德国占掉,所有财富、所有财物都没了,那个不确定性是多大的啊。

疫情,说句老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是越来越好的,即使是最差的,西班牙流感也就搞两年。

但我们现在整个的科技力量,比二战的时候要强多少啊,我相信这能够通过时间能化解。

其实对股票市场来讲,比如我们股票给30倍估值,开玩笑说,我要看这个公司看30年,但大家如果学过DCF模型、DDM模型就知道,在这个模型里面,对估值影响最大的是对未来的贴现值。

一两年的估值对企业的估值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有可能今年企业赚100个亿,去年没赚钱,股价可能因为情绪产生剧烈的波动,但如果DCF模型来估的话,股价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所以如果就疫情来讲,其实对资本市场没有太大的一个冲击,包括美国,我们要对市场有敬畏。

赌一两个行业的风险太大,投资不要犯大错

问:从公布的年报来看,你组合的行业配置较为分散,能理解为你是行业分散、个股集中的类型吗?

董承非:在兴全,不允许基金经理都只有一两个行业。一个专业的投资者,可以相对集中,如果是赌一两个行业,在我看来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做的事情。

从历史上看,我一直跟我们基金经理说,只赌一两个行业的人最终下来不是太好,你怎么知道你赌的就是对的,我们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的看法,但你要想,我赌那么大,万一错了怎么办?这个错误能不能承担?

所以体现在我的配置上,我也不是按照沪深300那样,我会有些稳定增长的行业,比如消费、医药,这些是我一直在配的,这个是基金的压底仓的一些东西;然后可能会有一些攻击性的、一些阶段性高成长的。,也有一些困境反转的。

你可以说我是相对中庸一些,不会让自己犯巨大的错误,投资很重要一点,不要犯不可承担的错误。

问:你刚才介绍了一下公司整体的风格,公司有个投资文化,会不会因为投资文化影响了业绩的整体表现?

就是每年很难去跑到前10,但基本上都在前1/2,然后保证了长期来看,业绩却跑在前面的这样的风格。

董承非: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问:从风险控制角度看的?

董承非:风控也是一面。另外一面,我这么多年,唯一进前10的就是2011年。回过头来想,那一年,你的每个动作都要做,我觉得真的是运气,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你的目标定在前10,会很简单,就是你一定要做出一些比较极致的配置决策和策略,才有可能大概会的跑起来。但如果是比较极致的策略,万一你错了怎么办?

所以我们公司在机制设计上,1/2是合格,1/3就是优秀了,但是我们希望你每年1/2、 1/3以上,就挺好的。

最重要的是看未来的贴现值

问:有分析说你比较偏大中盘股,最近成长的因素好像多了一点是吗?

主要原因是什么?因为从我2007年开始管基金的时候,从来没管过30亿以下的,原来全球视野最低的时候,也有将近30亿。所以我基本上很长时间,管的都是50-100亿的规模,那时候市场容量还没那么大,所以对我来讲,我管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属于规模比较大的那一类。

我的重心肯定配置一些大中市值的股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现在也有一些很小的公司在里面,我也在持续训练我的择股能力。

问:你也说了,你是一个逆向投资者,但我觉得你选股票的时候,很严格,能大概说一下个股选择的标准吗?

董承非:我刚入行的时候,大家定义我是价值投资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熊市里表现的比较好的原因,因为低估值永远是有一些有些保护。

但我发现以前的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两年我更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拓展了安全边际的概念。

原来理解的安全边际,更多是说低估值的就是安全边际足的,不是这样的。

安全边际,本质上来讲,就是你对未来的贴现到现在为止,有一个值,然后现在股价和贴现过来的值差异越大,安全边际就越大。

所以,最重要的能力是对未来的贴现,未来你看得准不准?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企业看得准不准,所以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企业,我会预估这个企业三五年以后会是什么的状态,然后把它贴现到现在,我觉得它值多少钱,如果现在股价远低于这个贴现值,我就会去买它。

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着力训练自己看企业的能力,而不是看股票的能力,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问:这个感觉研究员用起来都很难。

董承非:所以现在,我希望自己买一个股票不动,三年之内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有的企业在三年里面就会发生行业很好或者行业不景气的情况,或者是公司本身发生很多问题。

其实如果按这种标准要求买股票,那你就会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以不会仅仅从单一的维度去看这个公司了。

问:在最新金牛评选中,你获得了金牛奖,你也是常常在榜单上的人。刚才聊了那么多,按我的理解,你觉得长期的收益来源还是在于企业的经营上面,短期的市场波动都是情绪,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董承非:对我来讲成就感最大的,是我投资的企业看没看准,这个事是我现在最care的。

问:你更看重行业还是公司?

董承非:不同的公司看点会不一样,但是总有一个看点能够支撑你,万一股票跌的时候,你不卖它的原因。

要承受波动和行业淘汰的风险

问:从去年年中开始表现很好的而科技股,此轮杀跌也最凶猛,你觉得中长期该如何布局?

董承非:在2019年金牛奖的颁奖典礼上,我做了一个主题演讲,题目叫《成长投资恰逢其时》。

当时是5月份,那时候整个科技板块还非常低迷,白酒等所谓的核心资产如日中天,实际上后来整个科技板块的表现也是远远超过我的预期。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中国未来整个的半导体会不会发展起来?这个我是坚定的认为,一定能发展起来,市场在我们这儿,下游的整机厂在我们这儿,我们肯定能发展起来。

但是科技股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发展是一波一波的,它像潮水一样,一波起来,它有可能会退回一波,然后再有一波起来。

所以回过头来看,就像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但后面移动互联网确确实实是发展起来了。

这种波浪式的发展就有两个问题:

第1,它的波动就是很大,你踩的不好,就可能会损失很大,但如果你是定力很强的人,能扛住,总有能够成功的一天。

第2个问题就很要命,就是说你扛出来的东西,它不像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里面叫龙一、龙二,基本上是定的,除非极小概率或者出现巨大的错误时候才会发生转变。

但是科技行业是日新月异的,问题在于退潮之后再起来,你坚持的企业是不是被淘汰掉了?

所以我觉得科技股确实是一项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投资,当然,如果对了,也会是高回报的投资,我觉得这个需要专业的投资者去做。

300多亿管理规模没感觉太吃力

问:你现在组合中偏周期的仓位多,主要是处于什么考虑?

董承非:目前周期类确实占比大一些,像工程机械、建材、有色,你们可能会疑惑,经济这么差,怎么会持有周期股?

我给大家讲一下我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个市场分三类:

一类叫做核心资产,很贵,我觉得这不是我参与的。

TMT,当然我也有一些配置,但在我看来也挺贵的,所以也不是我的菜。

相对来讲,现在跟宏观相对紧密一点的大家都不看好,所以它估值压缩的蛮厉害的,我前面说了我是一个逆向型选手,这个板块对我来讲,性价比会好一些,因为现在有些有些板块,你看它的分红收益率都4、5个点。

现在新视野超过100亿,趋势也是100多亿,加起来是300多亿的规模。所以,第1,产品不会是“船小好调头”;第2,我感觉还没有太吃力,因为我是一个逆向型的选手,我要买一个东西的时候,那个东西很不受欢迎,所以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买它,所以这可能跟我的方法也有关系。

第3点,我要表达的是,我不知道我最终能管多大规模,所以我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而且我蛮想测试一下自己管理规模的上限,在国外我这种不属于大基金,人家单只产品一两百亿美金的还挺多的。

非常宽裕的流动性+较差的基本面

1、您认为今年全球是否会出现低利率环境?这种环境如何影响股票资产?

董承非:为什么说拉长时间股票永远看涨,我觉得一个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大家生活质量变好,另一个是货币政策,一出现危机就会释放流动性。

2、怎么看今年的行情?

董承非:对于今年的市场,我的看法是,有两种力量会交织在一起并取得一种平衡,这两种力量是:非常宽裕的流动性+较差的基本面。

年初有很多流动性往市场中来,如果真的是基本面情况稍强一些的话,流动性会源源不断往市场里来,而纯流动性推动的市场就会暴涨暴跌、

所以实质上是这两个因素的平衡。

在高波动的市场尽量保持少看多动

3、震荡市下,如何进行基金操作?

董承非: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高波动率的市场行情,而在这样高波动的市场中,多看少动,可能是次优的选择,但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4、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投资基金需要择时吗?

董承非:资本市场每天在波动,时间越短越没有确定性,但看得越远有些问题会看的更加清晰。其实权益产品最怕的一个心态就是好消息来的时候想赚钱冲进去,负面消息来的时候又很紧张想杀出来。

《二战股市风云录》这本书里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时候消息传来可能是糟糕的消息,但对股票市场来讲,只要不是更糟的消息,可能都是好消息”。

300亿的管理规模还不觉得吃力

5、许多经理都无法掌控一只百亿以上航母,董总是用什么策略和方法打理好两只航母级基金的?

董承非:“船小好调头”确实没错,但我是逆向型选手,所以目前还没有感觉到吃力,一方面是我的择股不集中在热门,有足够的空间买入。

另一个,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我想这也是对我管理能力规模上限的考验。

其实国外单只基金一两百亿美元的也有很多。

现在注重锻炼看公司的能力

重视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

6、兴全新视野主要投资什么?

董承非:兴全新视野定开混合采取市场中性的投资策略,并结合多种绝对收益策略。

关于兴全新视野主要投资什么,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新视野最新披露的一季报,当然,一季报的数据是截至3月底的,实际持仓可能有差别。

7、请问基金经理采取什么样的投资方法来进行选股?

董承非:刚入行时定位自己是价值投资,所以熊市表现得更好,现在觉得以前的方法有局限性,所以现在会预估公司三五年后的状态,如果预估出来市场价格低于企业内在价值,可能就会选择买了以后长期拿着,坚持两三年,让时间发生变化,比如行业景气度或者公司自身的经营发生变化。

现在更注重锻炼自己看企业的能力,而不是看股票的能力。

8、目前A股市场个股众多、板块分化显著,其实选股的难度很大。请问您在挑选个股时是从行业出发在精选个股的“自上而下”方式,还是从公司基本面出发“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

董承非:自己绝大多数仓位会自下而上根据基本面挖掘性价比高的股票,不过,过去多年也曾经采取一些相对灵活的投资方法,作为补充性进攻手段,比如综合运用定增、大宗交易、可转债、现金选择权等套利型的方法。

但总体而言,自己比较重视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胜率较大的投资路径,不会采取极致的操作。

配置上增加了一些进攻型的高成长科技股

9、现在股市这磨底的行情真是不好做,您怎么布局的使得净值很少回撤?

董承非:我的配置会比较均衡,当然并不是我按照沪深300配置,我会将稳定的医疗和消费作为底仓,

另外加一些进攻性的高成长科技股,这样的组合可能看起来比较中庸,但不会犯大错。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犯难以承受的错误。

10、科技兴国,但近期科技股回调较大,是否回调到位了,今后还值得投资吗?

董承非:我个人还是比较坚信未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可以发展起来,但科技股的特点是发展过程中有涨有退。


如何做到兼具低波动的成长股投资?价值研习社 22期,中欧瑞博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吴伟志结合他27年历经多轮牛熊周期的投资经验,详细解读了成长股投资还能保持低波动的秘诀,特别分享了中欧瑞博发现一家好公司的详细流程,,立即学习!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轮火花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