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脑瘫这么多?

脑性(cerebral palsy)又称婴儿(infantile cerebral palsy),它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除进行性疾病引起的中枢性瘫痪和正常儿童暂时发育落后外,还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行为异常或感知障碍。病因如下:

       脑瘫的病因很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病因。许多儿童找不到明确的病因。Ellenberg据统计,分娩过程中的损伤和疾病占60%~65%,产前原因占30%~40%,约占产后原因12%。

       1.出生前病因 包括胚胎期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妊娠早期严重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严重营养缺乏、创伤、中毒(如妊娠毒血症)、辐射等,遗传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不明显。

病例分析表明,早产是脑瘫的确定病因,美国每年出生约5万人体重不足1500g早产儿,在85%在存活者中,5%~15%脑瘫,25%~30%学龄精神障碍(Volpe,1989),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堵塞,胎粪吸入等。,导致胎儿脑缺氧,难产或过期婴儿产程过长,产钳损伤和颅内出血是常见的围生期原因,母子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未与胆红素结合>340μmol/L脑瘫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包括各种感染、创伤、中毒、颅内出血和严重窒息,Russman统计脑瘫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产前癫痫、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毒血症、妊娠末期3个月内出血、产期宫缩无力、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臀位分娩、婴儿早产、出生体重低、产时缺氧窒息和出生Apgar评分10min国内脑瘫多发生在早产、出生体重低、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婴儿。脑性瘫痪多发生于早产,出生体重低,产时缺氧窒息及产后黄疸的婴儿。

       正常肌张力调节和姿势反射的维持取决于皮质下行纤维的抑制作用和周围纤维的抑制作用Ⅰa类进入纤维动态平衡的易化作用,如皮质下纤维束损伤制作用必然减弱,周围进入纤维兴奋作用相对增强,可出现痉挛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视觉感知,听力损伤可使儿童智力低下,基底损伤可导致手足徐动,小脑损伤可发生共济障碍等。

       ①出血损伤,可见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到32周的未成熟儿童,可能是由于脑血流量相对较大,血管脆弱,血管神经发育不完善,调节脑血流量的能力较差;

       ②脑白质软化、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等缺血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

       1.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是大脑半球Monro孔水平尾状核附近出血,位于室管膜下细胞生发基质中,常累及双侧,不对称。

 室管膜下出血区由豆纹动脉,脉络膜动脉及Heubner回归动脉供血,静脉血经深静脉引流Galen静脉,约25%室管膜下基质出血分为小腔隙,其余破入侧脑室或相邻脑组织。一组连续914例新生儿剖析显示,284例室管膜下出血占总数31%,室管膜下出血的原因和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基质层薄壁静脉压力显著增加和缺乏足够的支持组织有关。血压或静脉压的增加可能与早产儿肺病变有关。

 2.脑室旁白质软化是发生在皮质支和深穿支动脉分水岭区的白质带状坏死。它位于侧脑室的侧面和后外侧,可以涉及枕头的运动纤维,视辐射和放射冠。根据瑞典的调查报告,55%痉挛性双侧瘫痪早产儿是由于室管膜下出血、白质软化或两者并存引起的。儿童常有脑瘫和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往往比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更重要。在室管膜下出血病例的三分之一,也可发生在低血压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或足月婴儿。Chaplin出血后脑积水患者20例,40%明显的运动障碍,60%上述儿童智商低于85分,Victor观察了12例轻度病例,儿童生后平均体重为1.8kg,平均孕龄32.3每周只有1例遗留痉挛性双侧瘫痪,9例智商低于正常或正常智商,平均生存年龄8.5岁。

encephalopathy)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临床综合征的各种原因,虽然许多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窒息,但只有少数脑损伤,许多脑瘫儿童也可以安全度过围产期,一些产前、产后致病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婴儿刚出生一段时间CNS耐缺氧,缺血能力是生活中最强的,只有当动脉氧分压降到正常值时10%~15%脑损伤发生时,其他器官功能低下也会加重脑损伤的程度,如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引起的低血压。合理的解释是缺氧-在婴儿出生后,缺血性脑病通常发生在子宫内。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产前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妊娠毒血症、产前子宫出血或微型婴儿等发育异常。主要原因是产程异常、产前致病因素,如子宫缺氧、缺血、母亲精神发育异常、出生体重低于2000g,致命畸形、臀位产等,约1/3的臀位产婴儿无脑异常,Nelson和Ellenberg观察了189例脑性瘫痪患儿,21%有一定程度的窒息,其他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包括母亲癫痫、同胞运动功能障碍、两个或两个以上同胞早逝、母亲甲状腺机能亢进、产前子痫或子痫、足月脑瘫痪儿童致病因素,近一半的病例是妊娠毒血症、营养不良低体重、胎盘梗死和宫内窒息,严重的新生儿窒息是足月或早产儿痉挛-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综合征(spastic-myodystonic-ataxic syndrome)常伴有癫痫发作和精神状态异常的重要原因。

       脑瘫患儿无缺氧-缺血、基质出血、白质软化等常见见原因时,应考虑其他原因。对称性脑穿透畸形脑缺损通常位于额叶一侧,可导致先天性偏瘫。如果病变位于两侧,则可能存在轻度偏瘫和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脑积水性无脑畸形双侧大部分半球被一层膜取代,只保留颞叶下部、枕叶、丘脑和基底核。颅骨可以完全或增大,儿童可以存活几周、几个月或几年。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一个月内,受到各种损伤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脑细胞受损,从而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智力障碍、运动共济失调、运动和感觉障碍。

  婴儿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立等发育落后,父母常称之为“软”。姿势异常最常见的是头后仰、眼斜视、上肢内旋手后背、下肢内收踮脚尖等。患儿母亲多有难产史,孩子出生前后也多有缺氧、窒息等情况,多数患儿伴有智力低下。

  在许多父母的概念中,只有缺钙的孩子身体才会“软”。其实,小儿缺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恶意中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在婴儿时期的主要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等,绝对没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地下,母亲也没有难产以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的病史。

  可见脑瘫与缺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父母应关注小宝宝的日常表现,如果发现孩子的动作发育迟缓,应尽早带他去医院检查,对任何小儿疾病来说,早治疗总是最关键的。

  小儿脑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脑瘫的发生相关主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

  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曾有文献把目前引起脑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亲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高综合征、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高孕次、有死胎死产史、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妊娠反应重、脐带绕颈、急产、不恰当助产、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或黄疸延迟、颅内出血、头部外伤、抽搐、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小儿脑瘫应该做哪些检查?

  ①(EEG) :约有 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癫痫的可能性;

  ②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④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⑤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⑥脑阻抗血流图(REG):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1/2-2/3的患儿可有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脑瘫患者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

  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指婴儿6个月以内)多见: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可较为明显。

  小儿脑瘫应该如何预防?

  (一)出生前的预防

  1.实行婚前保健:普及产前筛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病知识的指导;有关婚配、生育等问题的咨询及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

  2.搞好孕期保健:健康教育,定期产前检查;增加营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等,避免产前感染和服用禁忌药,不接触X线、化学毒物品等,加强孕晚期劳动保护,减少早产。

  (二)围产期的预防

  1.提高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时监护。

  2.合理使用缩宫素,普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

  3.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4.预防窒息和颅内出血。

  5. 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三)出生后的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实行住院分娩。

  (2)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

  (3)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 清洁。

  (4)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

  (5)注意观察前囟。

  (6)实行母乳喂养。

  2.建立高危儿档案,开展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定期体检(1~2月1次)同时,做Vojta姿势反射检查。

  3.正确对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积液用于检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颅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4. 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误区!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缘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瘫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瘫康复治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疗法;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因为患儿脑组织受到了损伤,所以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是贯穿终生的。不论采取哪一种手段进行治疗都是综合康复的组成部分。家长和医护人员均应树立全面康复的概念。

  FSPR手术、肌力肌张力调整术、SPN手术、肢体矫形手术,以上四种治疗脑瘫的手术方式是主流,其他手术方式不能被行业学会所认可,患者在选择治疗时,应高度谨慎。我们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顺序问题,选择的手术方式要完全依赖于症状、体征和准确完善的术前评估来决定。如果符合FSPR手术标准则优先行FSPR手术,术后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

  不符合FSPR手术标准的,存在严重的固定性肢体畸形,可优先选择肢体矫形手术或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如果症状体征和评估结果与FSPR相距甚远,则优先考虑肢体矫形手术。如果单纯因为肢体力量不足(肌力Ⅲ级以下),其他限定条件均符合FSPR手术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待术后康复满足肌力Ⅲ级或以上,再补做FSPR手术。综上所述,选择手术的方式,要依赖于临床检查和完整准确的评估结果。

  治疗脑瘫的关键在于“早”

  随着医学发展,并经大量研究证明,治疗脑瘫关键在于一个“早”字。许多专家认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小儿曾存在过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以及出生时或新生儿时期有严重缺氧、惊厥等病史时,应警惕小儿脑性瘫痪的可能。这是一种先天性或围产期发生的脑运动中枢伤残综合征,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也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父母如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体征表现之一,应当立即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切不可大意。随着医学发展,并经大量研究证明,治疗脑瘫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因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瘫是脑性瘫痪(cer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产前期(胎儿期):感染、出血、缺氧、妊娠毒血症、母体外伤。
  围产期(出生过程):难产、早产、新生儿窒息。
  产后期(婴儿早期):黄疸、感染、外伤、高烧、缺氧。
  早期表现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6个月以内)多见: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身体发硬;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固定姿势,如角弓反张、蛙位等;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4个月手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3-4个月的婴儿有身体扭转;头不稳定;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瘫是天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