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选题背景和研究背景的区别和意义,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 :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老年人面临的普遍问题。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2018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2%,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2.0%。我国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50年预计可达599万例次。

骨质疏松症的后果也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任何部位的骨折,在股骨近端,脊柱和手腕处最为常见。髋部骨折尤其危险,骨折后长期卧床可导致严重感染、深静脉血栓、合并症加重及焦虑抑郁等;大约20%的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因上述原因死亡,约50%患者最终会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看护。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从而防患于未然,本文将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6个问题展开,带领大家了解骨质疏松及其防治方法。

骨质疏松症,又称“多孔的骨骼”,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都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症早期一般症状不明显,无疼痛或其他异样征兆;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可出现以下症状:

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其次是肩颈部或腕、踝部疼痛。

身高变矮、驼背:弯腰驼背,骨骼变形,与椎体压缩、塌陷有关;同时由于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椎体、髋部和腕部最为常见。可在跑、跳等外力情况下发生;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甚至可以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及发生骨折,如打喷嚏或蹲起等动作,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脆性骨折。

什么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女性骨量丢失的速度在绝经期后加快。虽然50岁以上的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最大,但是骨质疏松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可以规避,有些却不可以。

使用某些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皮质类固醇、过量甲状腺素、抗惊厥药、一些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药物

其它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等或行胃部手术及减肥抽脂手术、器官移植接受者

年龄: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性别及种族,尤其是绝经后的白人和亚洲女性

脆性骨折家族病史(脆性骨折是指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密度监测、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痛及骨折情况、身高变化、有无泌尿系结石等;

生化检查:测定血、尿矿物质含量及骨转换指标有助于判断骨骼代谢状态;

骨密度测量:“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是目前最准确的检测骨质疏松的方法。这个检查以X射线为基础,使用微量辐射来测量骨密度。脊柱、髋关节是最常检测的部位。

X线检查:可用于判断骨小梁稀疏程度,胸腰椎 X线侧位影像可作为判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首选的检查方法。

如何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基础治疗、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并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同时建议上午11: 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

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

维生素D补充:成人为400IU/d;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维生素D缺乏者,推荐摄入量调整为600IU/d;用于骨质疏松防治时可800-1200IU/d;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引用咖啡。

已获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抗骨吸收药物(减缓骨质分解), 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加速骨骼形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骨密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需专业医师进行指导。

关于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误区?

目前人们对骨质疏松症仍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误导治疗方向、延误治疗时间,致使很多骨量减少的人群进一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腰酸背疼”就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病人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酸痛,但是腰背酸痛不都是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还可以由于其他多种原因,例如:心肌缺血会引起左背部疼痛,肾结石可导致同侧腰痛,外伤引起的软组织挫伤会引起相应的部位酸痛,妇科盆腔炎会导致腰酸痛等。那么,骨质疏松导致的腰背酸痛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说,骨质疏松性腰背酸痛疼痛面积均较广泛,而且在卧床休息后疼痛会减轻,负重运动会使疼痛加重。

误区之二:骨质疏松就是“长骨刺”

“长骨刺”也叫骨质增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骨质增生多在骨的肌附着点发生,是一个骨、肌劳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内分泌因素的参与外,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性质起着很大的作用,运动量大,以体力劳动为主类的人容易出现此类状况,同时体重偏重的人由于其肢体长期处于负重状态,也会造成此种结果。而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减少造成的,一般会发生在运动量偏小、体型偏瘦的病人身上。

误区之三:单纯补钙能治疗骨质疏松

这是最广泛的错误认识之一。补钙确实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骨的钙代谢紊乱造成的;同时,从我国人口的饮食结构来看,确实存在钙摄入量的不足。但是,对于已患病人群,单纯的补充钙剂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不正确的,应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要找到钙丢失过快和钙吸收缓慢的真正原因,从根本入手进行治疗才能起到真正的防治目的。

误区之四:喝“骨头汤”能补骨

许多病人常常相信“吃什么长什么”的俗语,每日三餐均要喝一大碗排骨汤或骨头汤。其实骨头汤中钙含量并不高,有人实验用1kg猪骨头熬汤2h,汤中的钙含量仅20mg左右。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骨质疏松病人需要的更多,用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误区之五:补钙容易患肾结石

这个观点可能来自于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即过量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能使“肾结石危险增加”,但在我国人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钙摄入量较低。钙剂在胃肠道会和草酸盐结合,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这样,尿里面的草酸盐少了,形成肾结石的机会也就少了。换言之,体内缺钙,胃肠道里的草酸盐无法排出体外,便会形成结石。所以适当的补充钙剂不但不会患肾结石,反而能够减少肾结石的发病率。

误区之六:男性不会患骨质疏松症

虽然骨质疏松症在女性中更常见, 但这不仅仅是一种“女性病”。事实上, 20%的骨质疏松症发生在男性,50岁以上的男性中,每8人中就有一个可能会患骨质疏松症。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同时老龄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长,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显得越来越重要。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接受正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治。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21) 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是诊治骨质疏松症的前沿阵地,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骨质疏松症防治过程中面临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 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1) 》,为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该共识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推荐基层医疗机构 通过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和简易筛查工具进行初步筛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包括高危人群、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骨质疏 松症的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基础治疗、中药内服外治、中西医结合、练功和骨折处理及疗效判定。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管理 可从人群筛查、数据建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着手。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骨质疏松;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专家组对近年骨质疏松方面的共识和指南进行检索和评价,经专家组认真研讨,并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特点和骨质疏松防治的实际情况,编撰形成了 2021 版《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 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 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Ⅰ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Ⅱ型) 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 5 ~ 10 年内[2-3];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 或) 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基于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生化 测定。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包括确定是否为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双能X 线吸收法(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值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对绝 经后女性,建议参照 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采用DXA 测量腰椎、股骨颈和全髋 3 个感兴趣区,在腰椎和髋部不能测量时,桡骨远端 1 /3 骨密度可作为补充,但前臂骨密度不能单独用于骨质疏松症 诊断[4]。虽然 DXA 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5], 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 不足,脆性骨折史和 DXA 知晓率分别仅占 17% 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上使用DXA 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system,QUS) 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 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据调查显示[6],钙、维生素 D( 含活性维生素D) 、双膦酸盐、降钙素类及雌激素类等相对传统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在各医院都较普及,而相对较新的药物如甲状旁腺 激素类似物、RANKL 抑制剂等普及率不足 50%。大部分医师并没有掌握最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其适 应证。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是承担骨质疏松症早期防治 工作的较合适的医疗机构,具有固定患者群、定期随 访、较强疾病预防意识以及丰富的慢性病管理经验, 与上级医院合作能实现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然 而,骨质疏松症尚未纳入国家慢病管理体系,其研究 多为发病机制或流行病学调查,针对骨质疏松症患 者、高危人群和普通居民开展的防治与基层骨质疏 松症的管理研究不足[7-8]。基层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症关注度不够、规范诊治程度不高,在慢病管理服 务团队中仍存在角色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骨质 疏松症的预防重于治疗,基层医疗机构不仅是骨质 疏松症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高危人群筛查的第 一道关口,也是与二、三级医院开展全专结合、双向 转诊、家庭医生服务等重要的实施点。但目前缺乏 统一、公认的骨质疏松症防治和管理模式及切合实 际和有效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骨质疏松症的指导 措施。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3. 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 1) 不可控因素: 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骨质疏松症:静悄悄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悄然无声的疾病,在今天,这种悄然无声的疾病已经不止是困扰老年人,而是趋于年轻化。

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年龄比人们想象的更早,甚至从二三十岁就开始了。骨质完全是在人们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如沙漏中的沙子一样,静悄悄地流失。骨质疏松症的年轻化也使得美国目前有1000 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其中近800 万人是女性。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其中包括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原因不明的发生于中轻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甚至可发生于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严重后果就是骨折,尤其是股骨、髋骨骨折,造成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

生理学的研究早就提示,人们在25 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0 岁以后,骨钙每年以0.1%~0.5%的速度减少,进入自然老化过程。人一过青春期后,骨骼就不再生长,骨质中的钙吸收和流失处于平衡状态,补钙也只起维持和巩固骨质的作用。到60 岁时会有50%的骨钙减少,此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情况严重者在30 岁左右就有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本质是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结构遭受破坏,使得骨脆性增加并容易发生骨折。实际上,在生活中,人的骨骼一直处于骨吸收(主要是破骨细胞的作用)与骨形成(主要是成骨细胞的作用)的平衡之中。这个过程称为骨重建。骨重建的过程是,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钙等元素),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骨吸收)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正常骨量的关键。

骨质疏松症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生活中女性比男性受骨质疏松症的困扰更严重。尽管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现代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症的产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骨质疏松症的种种原因看起来都是生物医学因素,但实际上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为,生活方式不当,即使还处于中青年,也会让上述各种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增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女性如果到了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骨吸收会超过骨形成,导致骨质快速丢失而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一些二三十岁的女性也患骨质疏松症,这显然是生活方式的问题。研究人员认为,年轻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是与节食减肥、美白和缺少锻炼密切相关。

正常女性其实是离不开脂肪的,但是,许多女性在减肥过程中将一切与脂肪有关的饮食都拒之门外。然而,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会造成骨骼的脆弱。因为,除了卵巢分泌雌激素外,女性的雌激素还有一部分是从脂肪组织中的激素──雄甾烯二酮合成。雌激素能增加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防止骨质疏松症。因此,过于瘦弱和苗条的女性难以从自身的脂肪那里获得雌激素,造成雌激素水平的相对不足。雌激素的缺乏则造成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质疏松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当然,为了美白,很多女性一点都不让阳光照射自己,也就使得皮肤通过阳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3 减少。维生素D3 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维生素D3 的减少也必然减弱钙对骨骼的重建和骨量的积累。

所以,白领女性过早出现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与时下许多女性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皮肤白皙拒绝日晒,梦想拥有苗条身材而拼命节食,为了舒服而坐在办公室中很少运动。这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骨质疏松症的年轻化。

尽管女性因生理原因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但是,从生活方式上看,男性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一点不低于女性,而且骨质疏松症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男性骨质疏松症有3类,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雄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症和原因不明的骨质疏松症。前两者与衰老有关,但后者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男性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是吸烟,正是吸烟成为不明原因的也是年轻男性的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诱发因素。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吸烟可以导致骨密度降低,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然而,吸烟并非只是男性的生活方式。如今女性吸烟者也增多起来,还成为一种时尚,但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年轻男女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无论是男还是女,吸烟都可导致骨密度降低,并与吸烟年限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吸烟导致骨密度减低并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原理在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影响钙的吸收,烟碱抑制成骨细胞,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等。仅仅是钙摄入不足就会让一部分骨钙释放入血以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如此,会使骨密度降低,引发骨质疏松症。

最大和最现实的问题是,中国人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和警觉一直很低,国人不了解骨质疏松症是实实在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城市居民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不到50%,农村人口更低的知晓率。

阻止骨质疏松症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年轻时就开时预防。无论是因年龄增长而不可避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还是因生活方式导致的年轻人的骨质疏松症,都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而避免。生活方式的重点在于,保持运动、饮食合理、科学补钙、戒烟少酒。

中国骨质疏松症学会主任委员刘忠厚教授认为,尽管喝高钙奶,吃豆腐、牛奶、深绿色蔬菜、鱼肉、摄取维生素D 等都可防止骨质疏松症,但运动才是强化骨骼,防治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为,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运动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和在骨骼内的沉积,对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运动当然以户外运动最好。因为,户外运动有一举多得之功效。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 浓度增高,并能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这也增强了体内钙吸收。适量运动还可使人的食欲增强,促进胃肠蠕动和增进消化功能,提高对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并促进骨骼的钙化。运动能增加骨的血流量,有利于血液向骨骼内输送钙离子,以及破骨细胞向骨细胞转变,促进骨骼的形成。因此,运动在增加骨质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反之,长期不运动,人体骨质对钙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大量的骨钙会游离到血液中,并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骨密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最重要的办法是运动,其次才是依靠饮食和补充专门的钙营养素。因为富含钙的食物以及专门的补钙营养品,必须通过人体肌肉以及骨骼的运动,加上阳光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钙能量,达到被人体吸收的结果,尤其是软骨和胫骨的骨质。35 ~45 岁之间,是人体骨钙的相对平衡期。如果放弃运动,比如长走、慢跑、打球、跳舞等,骨钙就会迅速流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题背景和研究背景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