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感到总是焦虑紧张心率快胡思乱想不安,心脏砰砰跳,甚至无法入睡,那么你可能有总是焦虑紧张心率快胡思乱想症!

我认为不是焦虑症,也许是恐惧症。有事容易紧张,感觉心慌,不敢到大的场合社交,是自己一生平平淡淡,高不成低不就的不敢出头,脸皮薄,胆量小,好象是社交恐惧症。有的是小的时候心里上受过伤。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紧张心慌毁了自己的前途。前怕狼后怕虎,就怕树叶打破头,一天到晚心里不安,其实那是潜载意识占了思维,到了成年以后成了习惯,是性格懦弱,大是大非面前不敢说话,就怕灾难引火上身,我觉着也是一种小毛病。
其实,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表达,基本上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并不是说你感到焦虑与压力就是得了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能量。每个人对焦虑的感受不一样,但大体来说,是一种不确定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担心。这种担心,通常是建立在我们对未来结果的一种负面预测上。这种悬而不决又隐约带着害怕的心情,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不舒适感,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试图消解。 在心理学中,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和效率的关系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适度的压力(焦虑)水平能够推动效率达到最高水准,而过高的压力(焦虑)水平则会让焦虑弥漫,让人无法正常思考和感受当下。焦虑症是全球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大约每十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焦虑症患者。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什么是防御性悲观主义?有一句话精辟地道出了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特点: 驾驶帆船出海遇到大风的时候,悲观主义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调整风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是明知道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却依然愿意去弥补、改善的那种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失败,或者抱怨命运。我们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表达方式。 美国心理学教授朱莉·诺勒姆认为,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下意识地将焦虑变成一种动力,将所有对策都考虑清楚,然后坚决执行,同时采取降低内心期待值的方法来有选择性地面对失败。因为期待值低,任何收获都是意外之喜;因为将问题细分和具体化,注意力集中,行动积极且主动,所以更容易成功。在焦虑的时候,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不会逃避,也不会拖延,他们通常会选择直面困难,哪怕结果不能改变。 诺勒姆教授用她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的实验。 实验发现,相同的任务里,当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将所有的困难都详细地列出来时,他们更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当乐观主义者完全不去思考可能面对的困难时,他们则能够将自己的最佳实力展现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容易焦虑的人,如果同时能够利用防御性悲观思想,他们往往更容易获得自信,取得成功。
焦虑的产生,与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环境都有关系。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从一个无所畏惧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焦虑的成年人。在转行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会失败,设想过无数种最糟糕的结果,后来就干脆抱着“尽力试一下,反正肯定是输”的心态,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直到如今,虽然有了一些成绩,我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经常还是会焦虑,担心准备不够充分,焦虑专业还不够精进,依然会抱着敬畏的心态,尽力完成每一次咨询。慢慢地,焦虑也变成了一种习惯和动力。 所以说,不要害怕焦虑,焦虑也有好的一面,而且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焦虑,往往是成功的必备素质。
适度的焦虑,会让你表现得更好曾经有位来访者是话剧演员,专攻莎士比亚戏剧,戏份多且台词长,着实不易。舞台上夺目生辉的他,在现实生活里其实是一名重度焦虑症患者。哪怕一部戏已经排练过无数次,演出了十几年,台词都熟记于心了,但每次上台前他都会浑身发抖,汗出如浆,以至于将妆面都弄花了。 他来找我咨询的时候,问我:“要怎样才能不那么紧张呢?” 我说:“可能是你不那么在乎每一次演出的时候。当然,你也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来降低心跳速度,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正是因为紧张,每次彩排你才会尽全力,每次上台都能那么全身心投入啊,不是吗?” 了解了这一点后,他终于能允许自己焦虑了,也知道了该怎样面对焦虑。从此,焦虑仿佛变成了动力,他甚至开始有点享受那种舞台上心跳加速的感觉。一点点未雨绸缪,就可以让焦虑的我们将内心的担忧排解而出。也正因为如此,防御性悲观主义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让焦虑消失,对成年人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你多么佛系,生活总有办法将你打趴在地。既然一定会焦虑,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怎么利用焦虑的力量。
预想到最坏的结果之后,依然去努力,可以减少焦虑。同样,将细节全部思考清楚,有的放矢,也能够带来一定的控制感。因为不会盲目乐观,在焦虑的时候,我们能够用过去的失败来提醒自己不能放松,同时也可以利用过往的经验来更好地面对现在的困难。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一味地告诉自己不要担心,有时候反而会更糟糕。心理学里有个词汇,叫二级焦虑,就是担心自己太焦虑而引发的更大的焦虑。而防御性悲观主义的倾向,可以让我们在焦虑的时候,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更主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沉溺在自己的情绪里,被焦虑全面包围。 在焦虑中依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能够帮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乘风破浪,是一笔难得的心理财富。哪怕眼前的困难看上去像不可跨越的巨壑,哪怕你处在巨大的焦虑中,这种能力也会让你集中注意力,直至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法。
凡事都有两面性。 虽然防御性悲观可以用来作为焦虑的动力,但是如果在工作中永远只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影响团队士气的。你会被当成负能量发生器,成为团队的压力来源。在生活里,一直在准备补救,而不能享受当下的愉悦,也会带来问题,你会被当成煞风景的怪人,让亲近你的人都感到不自在。 我遇见过一名女性,工作中的她抗压能力非常强,简直就是一个问题专家,不管发生什么棘手的事情,她总是能够沉着稳定地解决。久而久之,大家都非常依赖她,也都很敬仰她。但她跟我抱怨说:“平时都对我和气尊敬的同事们,一旦私下里有什么聚会或者放松的活动,都唯恐被我发现似的,更别说主动邀请我了。我有那么恐怖吗?出了问题的时候,都笑脸盈盈地第一个来找我。有好事的时候,怎么就没人跟我分享呢?” 我告诉她,可能大家都习惯了她是一个时刻处在“防御性悲观”状态的人,所以,在一些不需要防御性悲观的情境下,大家就会觉得她缺乏愉悦感吧。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团队工作中,永远只看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团队士气,对不对?在生活里,总是在计划万一发生坏事怎么补救,却不能享受当下的成果,也会带来问题。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如果想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就要在不同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情绪武器来分别处理各种问题。焦虑虽然可以是动力,但也是一种内耗,如果不是处在警备状态,就不必时刻带着武器。我们的 情感 工具库里,需要有更多其他的武器,来解决人生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朱莉·诺勒姆教授有一套关于防御性悲观主义倾向的测试题,大家可以用来思考自己化解焦虑的方式。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大多数是“Yes”,那你就有可能拥有将焦虑化作动力的能力,好好利用起来吧! 人生路上,如果焦虑无法避免,那么不妨就从焦虑中寻找动力。小说家G.B.斯特恩说过:“乐观的人发明飞机 探索 天空,悲观的人发明降落伞防止坠落。” 如果我们懂得怎样看待情绪,那么每种情绪都有力量。 题主说的情况,只是大概,具体焦虑什么、压力什么,没说清楚。 假如人总感觉疲劳、紧张、焦虑、恐惧、心烦,无力承担某些事。另外,躯体有诸多不适,老去医院检查,最终的结果也没结果。即便有点小毛病,医院也不给治疗,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约谈心理咨询师了。 题主的心理出现焦虑、压力问题,肯定有诱发的原因。其中,或者是在工作期间,或者是在生活当中。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心理冲突,有时,心理冲突不一定就有病。一般有以下情况: 鱼和熊掌想兼得,前怕老后怕虎,想离婚又怕伤了孩子等。这种情况偶然有之,很正常。倘若心理冲突使人痛苦不堪,持续时间很长,这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发生了。 心理 健康 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梦想。这种境界可以追求,但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病,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罢了。但是,心理医生也给不了您的理想。 什么是压力?当您努力了,但是目标没达到,对于个体就有了压力。比如: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无能为力,理想化,前途的不确定等。 总之,题主不要为自己挖坑而跳下去,最终使自己上不来。凡事往好处想,适度的焦虑和压力,不一定真的就使身心有病了。 不一定,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多看书散心,看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焦虑可以听一些放松的音乐,或者放松的催眠曲 要明确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该怎么去做,要有目标 想知道是否得了焦虑症,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到正规专业的心理医院进行确诊,一般城市的六院都属于这样的医院,吉林省最权威就数长春六院或者吉大医院。 焦虑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担心,而且是担心即将发生或还没发生的事情,指向未来。 一旦确诊,需要改善,那就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一方面遵医嘱服药,一方面进行心理疏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是焦虑紧张心率快胡思乱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