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拉雷达站2001年泉州市第一医院入伍名单

&|&&|&&|&&|&&|&&|&
成都军区空军甘巴拉雷达站绵延22年的深情祭奠
日 11:13来源:
解放军报成都1月26日电 特约记者胡晓宇报道:琴声袅袅弥散在雪域,思念久久萦绕在心头。&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举目望呀望故乡&&&1月20日上午12时,拉萨革命烈士陵园,10名从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下山的官兵,围在许正兵同志墓前,伴着见习排长曹玉林的吉他声,为22年前牺牲的战友深情唱起《当兵的那一天》。
&许正兵,甘巴拉从来没有忘记你。要过年了,我们代表甘巴拉全体战友来看望你。&战友们给许正兵带来了鲜花、水果、白酒。他们轻轻拔净坟茔上的枯草,虔诚地把美丽的金菊献在战友的墓前。大家排着队,每人点燃一炷香,默默地鞠躬致意。
雷达站教导员姚有东告诉记者,许正兵是1988年10月从贵州遵义入伍的雷达操纵员,上阵地后高原反应特别强烈,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战友们要他跟水车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不放:&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扛过去就没事了!&大家怎么也没料到,这个喜欢弹吉他的兵躺下后,就再也没能爬起来。日,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一天,他还不满18岁。从那年起,每逢清明或者春节,雷达站都要组织官兵到烈士陵园看望战友,22年从未中断。
来陵园前,雷达站给许正兵远在贵州的父母寄去了全体官兵签名的贺卡和一张反映甘巴拉建设发展的光盘,告诉老人甘巴拉发生的新变化:配发了卫星电视接收机,通了光纤,每间宿舍都安装了供氧设施和恒温地暖,已经多年没有官兵得高原病&&&许正兵的父母一定会高兴的!&许正兵牺牲那年才出生的一级士官、报务员刘映动情地说。
琴声袅袅,思念弥漫;军礼庄严,誓言回荡。琴声中,姚教导员带领官兵们再次高诵起甘巴拉一名老指导员为许正兵写的诗&&&今天我们在你墓前低头/一束松枝是我们的问候/你的灵魂托起雪山白云/永远伴随我们在世界屋脊战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齐越]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
在“生命禁区”铸就精神丰碑
时间:&|&来源:西藏日报&|&作者:王杰学
城市漫步手机报,带您掌中游世界。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smb到订阅
  山峰入云,风雪弥漫。
  甘巴拉,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环境越恶劣,斗志越坚强。近半个世纪以来,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向生存环境极限挑战,战胜冰雪严寒和高原缺氧,凝练成的“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成为驻藏空军官兵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3年7月,甘巴拉雷达站被空军党委授予“甘巴拉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1994年6月,甘巴拉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从此,“甘巴拉精神”响彻雪域高原,享誉全军、全国。
  传承家宝——
  荣誉,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艰苦奋斗,是甘巴拉雷达站的传家宝,是“甘巴拉精神”的灵魂。
  随着雷达站的发展变化,面对“生活条件好了,艰苦奋斗精神还要不要”的观念挑战,雷达站党支部紧扣社会发展脉搏,根据不同时期官兵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着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
  1996年冬天的一次支委会上,指导员阳吉才提出:是不是趁着冬季训练保障任务不重,全站官兵齐动手,把一块荒地改造成菜地。
  提议得到大多数支委的赞成。但司务长朱志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现在伙食费比较高,已不需要用农副业生产来补贴,而且站里已经有了大棚和菜地,不要把官兵搞得那么辛苦。
  司务长朱志成的意见代表了一部分官兵现实思想。后来,在甘巴拉雷达站类似于生活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还有没有必要坚持的争论还有过几次。
  针对官兵的思想实际,站党支部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有所作为”为主题,深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教育官兵正确认识艰苦与奋斗的关系,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大家领悟艰苦奋斗的具体价值,使官兵对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有了新的认识。
  十几年来,每届党支部都要带领官兵自力更生进行一些连队建设,开荒地、修菜田、植草皮,让官兵感受到了奋斗的乐趣。
  在雷达站,党支部还一直坚持把满足官兵的合理需要作为弘扬艰苦奋斗的一个前提。
  1998年,站里曾搞过一次官兵日用生活品调查,结果每名官兵都有护肤和防晒用品。许多官兵在接受调查时说:“以前人们都说西藏的兵长得黑,甘巴拉雷达站官兵更黑。不就是因为我们驻守的阵地海拔高,紫外线强吗?其实我们也需要美。”
  于是,关注官兵美的琐事成了党支部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中的一个新内容。时任站长胡大庆说:“过去我们片面要求艰苦奋斗,官兵们使用护肤品被视为奢侈、娇气。结果,由于不注意自我保护,个别官兵还得了皮肤病。”
  十几年来,尽管阵地上的工作生活条件一天天在改善,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改变。站党支部一方面教育官兵在自然环境里要艰苦奋斗,一方面针对新时期官兵的合理需要,积极为官兵营造良好的氛围。
  牢记职责——
  守护西藏领空安全
  甘巴拉雷达站担负着空中警戒、军民航飞行引导保障任务。
  1965年10月组建以来,完成重要军事任务、专包机飞行以及民航雷情保障50万余架次,雷达情报优质率达99.9%以上,先后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自被中央军委命名“甘巴拉英雄雷达站”20周年以来,一茬茬甘巴拉人,用青春和热血、激情和智慧,在海拔5374米的雷达阵地警惕苍穹,守护西藏领空安全。
  战士张建,2011年11月入伍,在阵地担负值班6个月,每次上阵地都有严重的高山反应,但是,不管自己如何难受,他都坦然告诉战友们,如果一个甘巴拉人不能上阵地担负值班,就是再优秀,也只是徒有虚名。
  2014年3月,他坚持上阵地担负值班任务,但是严重的高山反应使得他吃啥吐啥,最后人已经虚脱,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是要坚持。
  最后,在教导员李再华的命令下,他才下山到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病愈后,他还提出上阵地,但是遭到支部的拒绝。
  用战士的话说:“在甘巴拉,如果不能上阵地,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甘巴拉人!”
  职责催生热情、职责召唤使命。如同张建一样,所有甘巴拉人都肩扛守卫蓝天的伟大使命责任,坚守在生命禁区,奋斗在冰峰雪岭。
  新一代甘巴拉人牢记肩负的使命责任和组织重托,自觉继承和弘扬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价值的“甘巴拉精神”,坚持战斗力这个根本的唯一标准,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苦练保障硬功。
  几年来,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先后参加多次军演,以及组建雷达分队赴西北某基地参加红蓝对抗演习等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为了提高官兵战斗队思想意识,李再华说,两年来,雷达站支部开展了“条件越艰苦、责任越重大、任务越艰巨”主题实践活动。在训练成绩上坚决做到“三个不满足于”:不满足于与自己的过去比;不满足于保障一般空情任务;不满足于仅在高原雷达兵中当先锋做表率。
  操纵员宋臣臣,入伍以来一直在甘巴拉站,既是单位管理尖子,更是专业能手。在去年保障使命行动陆空联合演习任务中,在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辅助的情况下,完成22批空情人工编批上报,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并被评为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
  三年来,雷达站有3名同志被评为优秀操纵班长,并且培养了8名新装备专业技术骨干。通过发挥甘巴拉“专业技术尖子培养基地”作用,为西藏空防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中国人权研究会
北京五洲泛华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值班电话:
主编信箱: |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清晨,大西南轻柔而刚烈的冷风拉开了沉睡的夜幕,把7000米边防线、200余万平方公里领空,清晰地显露出来。几乎每天这个时候,雪域高原、云贵高原一个个更高山头上的雷达天线,早已划破晨雾,在高天高地傲然旋转。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个每天,号称“千里眼”的空军雷达兵,自坚守大西南地理制高点的那一天起便延续至今。那雷达天线,无论岁月移转,无论如何更新,旋转的姿态从未改变。就如一代代雷达兵的奉献、担当、使命和美丽爱情。
冷山热血,铁骨柔情。信息时代,情感雷达捕捉了多少不一样的爱情?情感荧屏定格了多少同样的坚贞?3名大西南空军的博士军嫂,给爱的高地带来了清远而深厚的力量和精神……
历史学女博士与雷达兵——
爱的历史:与戍边史一同书写延续
主人公一:孔维同特殊的全家福(郭超英摄)
丈夫:孔维同,1972年出生,1991年入伍,甘巴拉雷达站原站长、现任驻藏空军某部装备部副部长
妻子:马俊林,1974年出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孔维同与马俊林爱的历史,始于日。
他是空军雷达学院学员,她是武汉大学的大学生。他当时的同学,是她高中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同学聚会上的偶然谋面。
对峙的双眸,感动了莲心。这个学历史的兰州女孩,问起痴迷的军营,一脸儒雅瞬间被纯真的向往取代。这问,持续到1997年7月孔维同毕业赴海拔5030米的驻藏某雷达站当副指导员,持续到她留校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间。
那时,电话远不像今天这般便利,只有劳鸿雁千里传书。2000年7月硕士毕业时,她果断放弃在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到孔维同的家乡云南找了工作,默默等待遥远的他。
她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磨难,砥砺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这正是当代边防军人倾心的爱情。日,他们幸福成婚了。可两天后,他便接到紧急归队的电话,马俊林流着泪把他送到机场,独守蜜月时光。怀孕时,也是自己照顾自己。孔维同回去时,已是临产前半个月。
2004年9月,儿子2岁多时,马俊林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而孔维同在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当副教导员。为了不让他操心,她把母亲和儿子接到武汉,租房开始了求学生活。房子20多平米,简陋得只有床和炊具。一次,儿子高烧不退,住了半个多月医院,好了才告诉他。后来孩子两次手术,她都自己扛着。
因为孩子拖累,她的博士论文没能按时完成,推迟了一年毕业。但她从没有怨声载道让他转业回家,而是起早贪黑在孩子睡觉时抓紧攻关。
氧含量不足内地一半的甘巴拉马俊林上过3次,坚守“生命禁区”的艰苦她亲身体会。有的军嫂生怕丈夫受苦,而她却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给丈夫精神的力量:“我觉得你能承受。”
雷达站荣誉室的每张照片、每张奖状她都细细看了,她深知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英雄连队不是一般的单位,反复叮嘱丈夫:“你在这个位置上,只有干好!家里的事我有办法。”
2008年博士毕业后,马俊林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她是本科班的班主任,要带硕士研究生,还开有全校选修课。2010年底,年逾八旬的老公公从云南宣威老家来昆明看病,诊断是胃癌。两个月里,马俊林一边忙上课,一边带老人诊治,回家还要想法给老人调剂饮食。当老公公最终确诊不是胃癌时,她喜极而泣。
如今,他们爱的历史已书写了15年,孔维同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历史就占了10年6个月。虽然去年3月已升任驻藏空军某部装备部副部长,但他和妻子还在踏踏实实书写着……
图像传播工程女博士与雷达兵——
爱的图像:定格雷达转动的方向
主人公二:顾文娟在丈夫胡宝府的雷达站(解樊摄)
丈夫:胡宝府,1984年出生,2002年入伍,驻滇空军某雷达站指导员
妻子:顾文娟,1985年出生,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讲师
胡宝府比孔维同年龄小一轮,但与恋人的相识却也是空军雷达学院和武汉大学的“联姻”。不同的是,两人是山东临沂同乡,没说过话的高中同学。因校友托咐,让他走近了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大硕博连读的顾文娟。
他觉得军人更适合找干练、理智的女生,顾文娟小女人和大女人奇妙结合的特质,深深吸引着他。而她也痴迷于这个年轻军人的英俊阳光,遇事不慌,充满智慧。
爱的影像迎入眼帘,传播心田。然而,2008年7月他毕业分配到驻滇空军某雷达站排长时,爱的阻力,从她的导师和同学那儿劈头盖脸袭来:找个边防军人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发展前景?还纷纷给顾文娟介绍条件优越的男朋友。
可这个外表柔弱的小女孩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即便考验时时随身。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大都和恋人欢笑庆贺,她是一个人。2011年毕业决定工作岗位时,是她一个人。到昆明理工大学报到时,这个全校最年轻的女博士拎着大包小包,仍然是一个人……
她深知,现代军人找妻子不再像以前只考虑过日子,更多的是对军人职业的认同。今年6月,他们结婚了。原计划一个月婚假先回家办喜事,再圆他承诺了4年的计划:带她去拉萨看蓝天白云、苍鹰雪山。可因为战备任务,他只休了14天假。她一脸坦然,平和接受,尽情享受短暂的蜜月。
他们是名符其实的“裸婚”。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礼,就回老家请亲朋好友吃了个饭。因为觉得拍婚纱照太繁琐程式,小俩口商量买了个单反照相机,乐颠颠地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胡宝府所在雷达站海拔2997米,是驻滇空军海拔最高的雷达站,长年雨雾弥漫。他是主官,长年坚守连队。去雷达站看他时,顾文娟每天清晨比他起得还早,到炊事班给兵包饺子,听兵们说大事小情。照相时,战士都争着跟她合影:“嫂子也不像传说中的女博士啊!”
博士妻子感性与理性、开朗与内向的奇妙结合,胡宝府感触最深。工作起来较真严谨,一个实验经常要做2、3个月,一篇论文做半年。说起来,他们今年10月的“孕子计划”妻子也思考缜密:生产时正好学校放暑假,明年4月她破格提副教授时身体还不影响工作……
休假时,他会悄悄到顾文娟的教室转一圈。那活跃多彩的课堂氛围,妻子雷厉风行的震慑力,凝固成永远年轻的图像,传输到他眼底,骄傲在他心里。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女博士与雷达兵——
爱的数据:伴随雷达频率解析积累
主人公三:杨栋元与肖伟伟的结婚照
丈夫:杨栋元,1984年出生,2003年入伍,驻滇空军某雷达站站长
妻子:肖伟伟,1985年出生,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在读
杨栋元和肖伟伟与胡宝府和顾文娟分别同龄。二人青梅竹马,生长于四川乐山同一个村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学。
上高中前,互有好感的他们有一次青涩却执著的约定:高考前不提感情。为了这约定,两人拼命学习。高中3年,没说过一句话。高考时,全村只有他俩儿考上了重点大学。
直到2004年大一寒假, 两人才在2000年初那次约定后首次相聚。肖伟伟感动于杨栋元的用心、上进和一言九鼎。而她的坚强自立,知书答理,做事踏实,更让杨栋元觉得是当代军嫂必备的特质。爱的密码,经过4年推理、验算,瞬间得到解析证实。
2007年7月,他从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分配到驻滇某雷达站当雷达技师,她继续在四川农业大学读研。距离仍在,心却更近。他喜欢旅游,但每次休假哪儿也不去,就陪她在学校做实验、采撷数据。那时,她的课题是建立中国水产方面的营养数据库。两人一起喂鱼,一起剪鱼的实验部位,她教他怎样以严谨的态度、完美的方法,得出最准确的数据。
最奇妙的是爱她及鱼,和她恋爱后,原本不吃鱼的他久而不闻其腥,开始觉得鱼儿鲜香难挡。
学业严谨的她生活中也心细如发。杨栋元的母亲身体不好,每次回家,哪怕过自己家门也要先去他家看望老人。老人爱吃猕猴桃,她总会提些去,剥她皮给老人吃。他父亲上夜班,她定时买好牛奶放家里,让老人随时饮用。知道杨栋元担心自己的安全,出差时上车、抵达都会短信告他。
2011年5月,杨栋元调到距边境不足4公里的某雷达站当站长。雷达站在原始森林里,四面环山,封闭偏远,下山要走12公里山路。去年国庆,师从四川农大水产专业奠基人周小秋教授开始读博的肖伟伟从成都飞来云南看他。
刚来那天,山下的县城停电,装备兵器故障,他组织官兵迅速抢修。晚上,一棵大树倒了砸了电线,又引发了兵器故障。杨栋元忙得脚打后脑勺,夜里3点才回临时来队家属房。节日战备值班任务重,探亲的5天,小俩口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天,却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丈夫的职业,更深刻地感受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们更珍视爱的分分秒秒。
“我是一条鱼,游动是我的目的。”孙悦有首歌,是他们的写照。在各自的世界游动,为共同的生活努力。为了让感情不输给时间和距离,为了爱的数据永远详实灵动。
【责任编辑:牛锐利】
主办:解放军报社空军分社
京ICP备号&公安网备号&&法律顾问:北京荣德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空军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巴拉雷达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