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了照的全做第(3)题用适当的方法脱式计算练习题

三大题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2.3.4.5.6.7.8.9.10题,亲爱的小伙伴,谢了_百度知道
三大题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2.3.4.5.6.7.8.9.10题,亲爱的小伙伴,谢了
com/zhidao/pic/item/c123d5ca7bcb0b46d4c9,1.jpg" esrc="http.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2.baidu,亲爱的小伙伴,必给好评<a href="http.3.baidu.4.8.baidu.5.9.hiphotos.6.hiphotos.7.10题,谢了://h:///zhidao/wh%3D600%2C800/sign=563decefba0e7bec238f0be71f1efd32c123d5ca7bcb0b46d4c9://h.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59ede2febb389b5038aae856b005c9eb/c123d5ca7bcb0b46d4c9三大题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提问者采纳
t5 tell6. across7. are9. Are8. is10. walking &#471 are2. Are3 Is4. isn&#39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亲爱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几道数学题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要过程.(1)23+(-16)-(-7)-17
(2)-1+三分之二+(-五分之一)-六分之一+五分之一(3)-六分之五+1又四分之三-1又六分之一+二分之一
(4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几道数学题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要过程.(1)23+(-16)-(-7)-17
(2)-1+三分之二+(-五分之一)-六分之一+五分之一(3)-六分之五+1又四分之三-1又六分之一+二分之一
几道数学题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要过程.(1)23+(-16)-(-7)-17
(2)-1+三分之二+(-五分之一)-六分之一+五分之一(3)-六分之五+1又四分之三-1又六分之一+二分之一
(4)-26.46+(-7.4)-18.54+7.4
(1) 23-16+7-17=7+(7-17)=7-10=-3(2)-1+2/3-1/5-1/6+1/5=-1+2/3-1/6-1/5+1/5=-1/2(3)-5/6+7/4-7/6+1/2=-5/6-7/6+7/4+2/4=-2+9/4=1/4(4)-26.46-18.54=-45自己在检查一下您当前的位置:&>&&>&&>&&>&&>&
本单元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测量线段长度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结构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列出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从本单元起,学生进入认识平面图形的第二阶段――学习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特征例2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例3计算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六本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从这些教学要求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虽然传统,教学方法绝不能守旧。描述教学要求的“观察”“操作”“探索”等动词,是改进教学方式的着力点。(一)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主要特征在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基础的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从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开始,逐渐向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圆和扇形发展,是比较合理的安排线索。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和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会长期影响其他图形的教学。1. 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取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的许多物体都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一年级上册在玩积木的活动中,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例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用图画呈现教室的场景,里面有国旗、黑板、讲台、课桌等物体,让学生从物体上寻找长方形的面和正方形的面,与已有的直观认识相衔接,引出例题要教学的内容。2. 安排操作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表现在它们的边和角上。为了让学生有针对地研究图形特点,教材细致安排学习活动。一是要求“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准备操作活动的材料;二是提出“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要求,并且通过四张照片,示范了怎样量、怎样折、怎样比的操作;三是指出“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明确研究的内容。这些细致的安排,能帮助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活动,发现图形的特点。3. 组织学生交流,从边和角两方面分别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的发现往往点滴零星,有人看到了边的特点,有人看到了角的特点。因此,十分需要相互交流,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吸纳别人的发现,共享成果,全面了解图形的特点。学生的交流往往不成系统,需要整理。整理的主体仍然是学生,由他们把自己的点滴认识系统化。一般先整理长方形的特点,再整理正方形的特点。每种图形都先整理边的数量与特点,再整理角的数量与特点。教材里“萝卜”“辣椒”两个小卡通的对话是众多学生发现的概括,是教师帮助下整理的知识结构。例题还要求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具体些说,这两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长度相等;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概括地说,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全部特点,是特殊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这样想象: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一组长边逐渐变短,变得与一组短边一样长,图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短,图形就变成了长方形。这些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例题最后教学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这是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学生发现或创造的。4. 回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组织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是数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的环节。过去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小结和总结,让学生记住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注意知识内容的归纳,还关注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增加,更是能力的提高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会解数学题,更是会学习数学。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应该喜欢学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并乐意应用数学。经常组织学生回顾数学学习过程,反思数学学习的收获,是培养学习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渠道。例题要求想一想,“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这就是对曾经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回顾和反思。应该体会到认识图形需要“探索”,“量”“折”“比”是探索图形特点的方法;应该体会到相互交流的好处,在交流中可以讨论、互补、共享成果;应该体会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有利于记忆和表达;应该体会到……5. 动手做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依据自己对图形的了解,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够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设计安排。第1题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下册曾经安排过这项活动,那时学生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操作,看围出的图形像不像长方形或正方形。现在围这些图形,要紧扣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操作,并根据图形特点对围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作出评价。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实现教材编排这道题的意图。第2题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个活动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拼出。用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有时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时拼成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说说,为什么像这样拼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像那样拼出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利用正例和反例,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体验。第3题照着教材图示的样子,用长方形纸剪出正方形。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对“折”“剪”的过程作出解释,能再次体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想想做做”第4、5、6题,在继续认识图形特点的同时,练习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等知识。第4、5两题再现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什么是正方形的边长,并结合测量和估计,凸显长、宽与边长都是线段的长度,都可以测量。第6题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并说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长、宽与边长等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也为接下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准备。(二) 联系实例教学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由线段或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周长定义,而是让学生联系实物的某个面以及简单的平面图形,直观体会周长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操作,表达对周长的理解。1. 从实物表面到平面图形,教学周长的含义。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涉及周长的现象和问题,学生有接触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机会。如,沿着环形跑道走一圈,所行的路程是环形场地的周长;给镜子做一圈边框,边框的长是镜子面的周长;给台布缝一圈花边,花边的长是台布的周长……联系身边的实例,有利于理解周长的含义、形成周长的概念,有助于解决关于周长的实际问题。例2教学周长的概念。教材呈现三张形状各异的书签,每张都有很清晰的边线。教材要求学生“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并告诉他们“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很具体地讲述了周长的含义。显然,关于周长意义的教学,采用了“一边操作、一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这段内容,首先应操作到位,指出每张书签的边线,要用手指沿着边线移动一圈,体会一圈边线有其长度。然后应准确体验,明白这样一圈的长度是书签的周长,每个书签都有它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初步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以后,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使周长含义进一步数学化。例2给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问学生“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引导他们把物体表面周长的含义向平面图形周长扩展。这个问题包含两层内容: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简单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两层内容相连贯,理解了图形周长的意义,就能得出图形周长的求法。所以,要把前一层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时,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指着每个图形的一周边线,突出一周边线的长是图形的周长。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开展量边长、算周长的活动,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深入体会周长的本质属性是线的长度。“试一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教材的画面上,用细绳沿着树叶的边围一圈,用尺量出一圈细绳的长度。这是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并能主动使用的方法,应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操作,体会树叶周长与一圈细绳长度的关系,体会其中的“化曲为直”策略。2. 联系更多的实际事例,加强对周长的体验。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列举了许多常见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消化并巩固新知识。第1、2两题加强对物体表面一周边线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认识。在学生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尺等物体表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等平面图形一周边线时,应要求他们用手指沿着“边”移动一周,一边操作一边口述“这就是××的周长”。像这样的动作和语言相结合,就是具体对象与数学概念相联系。第3、4两题求图形的周长。通过计算每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总和,体会周长的意义。根据周长概念求各个图形的周长,要做到不遗漏一条边的长度,也不重复某条边的长度。求几边形的周长,应该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在有相同加数时,可以用乘法使计算简便些。观察画在方格纸上的图形,根据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得出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技能。他们在第4题首先接触画在方格纸上的图形,以后还会经常遇到。第5题测量圆形桌面、凳面的周长,引导学生应用周长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时的测量应该有别于学习周长之前的测量,即带着周长概念去理解什么是桌面的周长、凳面的周长;去选择和采用测量圆形面周长的方法;去解释“围一圈”“拉直”“量长度”等活动的意图,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三) 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具有解决与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属于小学数学里的基本技能,它的概念与思想方法适用于其他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所以,教科书精心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加强形成周长算法的探索过程,重视周长知识的实际应用。1. 改变求周长的教学方式。例3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其有关的知识主要是周长的含义和图形的特点。这两个知识都已经教学,学生具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算法的基础条件。而且,让学生探索算法,改变了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会远远超过知识内容本身。篮球场是学生很熟悉的场地,他们知道篮球场是长方形。例3提出“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以后,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有些学生会根据周长的意义,采用把长方形各条边的长度连加的方法求周长;有些学生会联系长方形的特点,或者先算出两条长的和与两条宽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长,或者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学生交流算法,相互评价、相互理解,从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法,优化自己的算法。在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时,要注意四点:第一,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明确求篮球场的周长是求长方形一周四条边长度的和,为评价各种算法确定基本标准。第二,评价每一种算法都要抓住“求四条边长度总和”这个基本点,突出各种算法在概念和原理方面的共同点。第三,找出每种算法的个性特点,看到它们的差异在于有没有充分利用和怎样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个特点。第四,由于尚未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求长方形周长暂时还只能分步列式计算,不列综合算式。特别要指出的是,能想到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的学生不会很多,对这种算法的评讲要多一些,使尽量多的学生理解并喜欢这种方法。这种算法不只是新颖、简便,对以后的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也会产生较大的作用或影响。“试一试”通过求手帕周长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由于有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学生会联系正方形特点,顺利得出“边长乘4”这种算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其中,“正方形周长=边长×4”只有一步计算,现在得出它没有困难。但“长方形周长=(长+宽)×2”涉及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现在还没有条件给出,教材会在适当时候安排出现。2. 改进练习题的编排。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和整个单元的练习六,有几点设计值得注意。(1) 知道长、宽或边长是求周长的基本条件。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周长,如果长、宽或边长不都已知,一般应先找到它们。“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形上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直接计算图形的周长。第2题只给出图形,没有标注边的长度,需要先量出有关边的长度,才能计算周长。练习六第9题,已知长方形的宽6厘米,长是宽的3倍,应该先算出长,再算周长。(2) 结合实际应用计算周长。教材选编了一些求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如,求正方形镜子一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求长方形花圃四周栅栏的长度,求围成长方形菜地的篱笆长度等。这些题能使学生明白,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不仅仅是数学中的问题,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解答这些题,应该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求图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再应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会根据已知的边的长度求周长,有时会利用已知的周长求边的长度。如果说前者是正向应用计算周长的公式,那么后者是逆向应用周长公式。练习六第6题在方格纸上给出一个长方形,根据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能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周长。题目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和长方形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这就需要先求正方形的边长。从已知的四条边的长度和,计算每条边的长度,加强了对正方形周长的理解,锻炼了逆向思维的能力。(4) 在图形变化中体会周长的变化。练习六第11题,用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2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分别求拼成的图形的周长。这是一道渗透图形变化,培养空间观念的题。怎样把2个图形拼成一个较大的图形?怎样拼成题目要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原来2个图形一共有8条边,哪几条边不在拼成的图形的一周?不同拼法形成的图形周长相同吗?拼成图形的长、宽或周长是多少?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动手做”。教材给出五种形状各不相同的图形,每个图形都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学生可以从这五种图形中任意选择一种或几种,拼出一个4×4(4行,每行4个小正方形)的正方形和一个4×5(4行,每行5个小正方形)的长方形。这些拼图活动中,蕴含着图形的转动和移动,蕴含着图形之间的互相拼补。学生从中能感受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当然,为了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需要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这也就加强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体验。这次“动手做”需要较多时间,可以向课外延伸。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会自觉这样做。
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以上是《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的详细内容,《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感谢支持!
与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相关的精品文章
无相关信息
& |& & |& WAP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
教学目的:
1、& & & & 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 & & & 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 & & & 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 &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 & & & 计算练习
1、& & & & 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 & & & 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 & & & 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 & & & 解决实际问题
1、& & & & 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 & & & 第 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 & & & 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 & & & 找规律
&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 & & & 课堂小结
六、& & & & 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 &3 + 4 =& && &7 – 1 =& && &2 + 2 =& &&&4 – 3 =
& &7 – 2 =& && &6 – 0 =& && &6 – 3 =& && &0 + 4 =
课题: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 & & & 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 & & & 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 & & 知识探索及延伸
1、& & & &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 & & & 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 & & & 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 & & & “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 & &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 & & &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 & & & 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 & & & 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 & & & 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 & & &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 & & & 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 & & & 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 & & & 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 & & & 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 & & & 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 & & & 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 & & & 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 & & 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 & & & 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 & & & 知识的总结
五、& & & & 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 + 2 =& & 8 – 4 =& &&&7 + 1=& & 5 + 3 =
4 + 4 =& & 8 – 7 =& &&&3 + 5=& & 8 – 5 =
2、( )+ ( )=8& && &8 -( )=( )
1、9 – 2 =& &2 + 7 =& & 9 – 1 =& &3 + 6 =
& &9 – 6 =& & 8 + 1 =& &4 + 5=& &9 – 5 =
2、( )+( )=9& &&&9 — (&&)=( )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的:配合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安排的内容,同时带着练习前面教学的加、减法,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本练习分两个层次安排,
& && && && & 第一层次(1——3题)重点在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都能算对。
& && && && & 第二层次(4——6题)重点是解决问题,其中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投影片、实物图片、学具 等。
教学过程:
一、& & &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 & & & 计算练习
1、& & & &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看图,相互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列出四道加、减法算式。使学生巩固加、减法的初步概念,进一步领会加、减法间的关系。
2、& & & & 第2题摆卡片组成算式,重点练习和是8 、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课前要指导学生制作数字卡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名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 & & & 第3题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正确率,要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 & & & 解决实际问题
1、& & & & 第4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以及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2、& & & & 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凭经验说说第5题左图中一共有多少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摆学具帮助理解。(第1人& && && & 8人
& && && && && &&&△∣△△△△△△△△
& && && && && && && && &?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右下题图中三角旗上的8人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前面有7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
3、& &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图中画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根据图意,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就要肯定。
四、& & & & 练习小结
五、& & & & 知识训练
&&小黑板出示:
&&( ) + ( )=8& && &( ) + ( ) = 9
8 — ( ) = ( )& &&&9 — ( ) = ( )
6+3=& & 9 – 3 =& & 9 – 8 =& & 2 + 6 =
9 – 4 =& &8 – 5 =& & 4 + 5 =& & 8 – 2 =
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 & & & 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 & & & 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 & & & 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 & & & 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 & & & 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 & & & 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 & & & 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 & & & “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 & & & 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 & & & 知识巩固及应用
1、& & & &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 & & & 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 & & & 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 & & & 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 & & & 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四、& & & & 课堂总结
五、& & & & 能力检测
8 +2=& &&&10 – 4=& && & 4 + 6 =& & 2+ 8 =
10 – 8 =& &&&1 + 9 =& && &10 – 2 =& &5 + 5 =
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 & & 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 & & & 知识探索
1、& & & & 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 )=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 – 8 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 & & & 知识应用
1、& & & &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 & & & 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兔拔萝卜)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上剩的萝卜和放在篮子里的萝卜,想每次是几加几得10。使学生初步体会:( )+( )=10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3、& & & & 想想做做的第3题。式与数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第3题用上、下两式为一组题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
四、& & & & 知识总结及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 & & & 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 & & 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 & & & 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 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 &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 )里,再把( )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 & & & 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 & & & 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 – 2 – 4 =3: 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 – 2 –3 = 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 & & & 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五、& & & & 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 & & & 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 & & & 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 & & & 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 & & & 学生列式。
三、& & & & 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 & & & 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 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 & & & 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 – 2 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 & & & 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 & & 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 & & & 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 & & & 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 & & & 课堂总结
五、& & & & 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的:
1、& & & & 复习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 & & &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安排。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 &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 & & & 计算练习
1、& & & & 做第1题(出示挂图)通过一图四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 & & & 做第2题。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挂图。让学生在练习10减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 & & 做第3题(小黑板出示)
8+( )=10& &&&6+( )=10& & ( )+5=10
( )+7=10 5+( )=8 7+( )=9
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法”打好基础。
4、& & & & 做第4题
着重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6+2& && && &10 – 4 +3& && && & 8 +2 – 6
7 – 2 + 4& && & 5 +5 – 3& && && &&&10 – 1 – 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 & & 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5题,出示挂图。分组讨论。
交流各人列出的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 & & & 课堂总结
五、& & & & 作业
小黑板出示。
10 – 4 +3& && & 10 – 1 –4& && & 2 + 6 +2
8 +2 – 6& && &&&5 +5 – 3& && &&&7 – 2 + 4
课题:复习(1)
教学目的:
1、& & & & 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 & & & 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 & & & 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 & & 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 & & &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 & & & 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 & & & 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 & & 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 & & & 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 & & & 总结
四、& & & & 作业
3+4& && & 4+6& && &7 – 3& && & 10 – 2&&
3 +5& && &2+7& && &9 – 4& && &6 – 2&&
课题:复习(2)
教学要求:
1、& & & &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加减口算速度能力;
2、& & & & 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熟悉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 & & & 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 & & & 应用练习
1、& & & & 做第5题。在做这一题时要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2、& & & & 做第7题。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涂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涂出的图象像什么(绿叶映托的荷花)
3、& & & & 做帝题。可以用接力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赛。
4、& & & & 做第9题。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
三、& & & & 复习总结
四、& & & & 课堂作业
3 +1+6& && & 8 – 2 – 5& && & 3 + 4 – 2& &
1 +8 – 7& && & 8 – 4 + 3& && &&&9 – 1 – 3&&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课题:丰收的果园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 &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 & & & 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 )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 )棵。苹果一共有( )筐,梨一共有( )筐。
树上有( )只鸟,又飞来( )只,一共有( )只。
三、& & & & 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 & & & 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一)& & & &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 & & & 教学目标:
1、& & & & 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 & & & 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 & & &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 & & &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 & & &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 & &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 &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 & & & 教学过程:
一、& &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 & & & 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 & & & 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
四、& & & & 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  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   16   17   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1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 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