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名鼎鼎照样子写词语 和谐 佩服 神韵 诗稿等词语写一个小故事

[转载]大别山纵队:用五部圣曲谱写的五彩圣典(一)
大别山纵队:用五部圣曲谱写的五彩圣典
——《大别山诗刊》创刊五周年巡礼
  写“巡礼”,到现在为止,这是第二篇。
  第一篇写于日,题为“《独树一帜的鲁地奇葩》——《江北诗词》创刊一周年巡礼”(15000字),刊发于《江北诗词》(2003年第4期·总第6期),后收编于“银河杯”全球诗词大奖赛诗集《银河颂》(2009年6月版)。莱芜市市长李玉妹,副市长魏春香,莱芜市政协主席杜焕常、副主席朱应铭,莱芜市人大副主任谢宜民,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殿玲,宣传部副部长陈君业,莱芜市莱城区区委书记张作平、副书记武树华读完《江北诗词》(总第6期)后,纷纷打电话给我,感谢我写出了莱芜精神和旖旎风光,写出了莱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牌,写出莱芜的理想追求和优良传统,美得令他们淘醉不已。副市长魏春香在电话中说:“谢老师,写得太好了!一直很忙,没有时间特别关注,读了这篇巡礼,我感觉到了莱芜的美,莱芜的真善美。谢谢!谢老师。”这篇巡礼在莱芜市和《江北诗词》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令我感动。同时,我亦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文朋诗友打来的电话和写来的信,说通过“巡礼”看到和感受到了莱芜,感受到了心目中理想的莱芜,据说,因为那篇“巡礼”,许多文朋诗友还特别去莱芜感受一下“巡礼”中的意境和人文风光,当莱芜人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让我再一次感动。
  2012年9月中旬,青年诗人碧宇寄来了她的中英对照诗集,请我品评,我很喜欢这类版本。之后,我写了一篇评论“《天罡:天赋与天资的天赐》——试评青年诗人碧宇的诗集《中英对照碧宇短诗选》”(11000字)。碧宇说《大别山诗刊》已创刊五周年了,想请我为《大别山诗刊》写点什么。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九年前曾为山东莱芜《江北诗词》写过一篇“巡礼”,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我说那就写一篇“巡礼”吧,碧宇很兴奋。于是,我立刻找《大别山诗刊》来读,还缺几期发短信告知碧宇,她用特快专递补齐。于是,我开始构思写作这篇“《大别山纵队:用五部圣曲谱写的五彩圣典》——《大别山诗刊》创刊五周年巡礼”,也是我写作“巡礼”中的第二篇“巡礼”。
  其实,写这篇“巡礼”时,我很激动。虽然,我没有去过大别山,但在初中的教课书上,我读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序幕”的文章,一直让我崇敬不已。另外,我作为《大别山诗刊》的文学顾问,也该写这篇“巡礼”。可以说,我是《大别山诗刊》成长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次,我很荣幸将一个肩负着诗歌使命的《大别山诗刊》艰难困苦的历程呈现给读者,这将是我的自豪和幸福。
  一、人性的光芒:黑赫色的奏鸣曲
  丁亥(2007年)秋,《大别山诗刊》在安徽六安,悄然诞生。创刊号既没有创刊词,也没有领导题辞,只是一朵寂静的花,静谧地绽放在皋陶的封地,其创办者就是青年诗人碧宇。在《大别山诗刊》封二之处,我“认识”了碧宇,那临窗而坐的碧宇在寂静地思索着,那半杯的啤酒已经品味出了诗的醉意,顿悟成碧宇的选择,这是由于她曲折艰难困苦的经历所历练出来的信心和毅力。她说她“想参加青春诗会,想写出自己的风格,在创作中注意深入生活,感悟人生”。
  当我收到诗人碧宇寄来《大别山诗刊》创刊号和她的信后,让我感到震撼,一个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诗歌的使命,这就是信仰使然,为了这个信仰,她将她几年经商挣到的钱投入到刊物的出版,可以说,这朵悄然绽放的花朵清香怡人,令人敬佩不已。
  青年诗人碧宇在来信中说,一定聘请我为《大别山诗刊》文学顾问,并请我对刊一定要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我就从开本、装祯、版面设计、栏目设置、选诗标准、辐射区域、大赛举办、诗歌评论等等,提出了建议。在回信中,我给《大别山诗刊》题了词,即“传承光荣历史,再创辉煌业绩”,并与安徽省人大副主任、诗人周本立,原安徽政府副秘书长、安徽省咨询委主任、诗人陈树良,著名诗人、《诗刊》社社长王清风,著名诗人、《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著名诗人、文化部《文化月刊》副社长孙毓霜,文学博士、《诗刊》编辑部副主任、评论家杨志学,著名诗人时红军的题词一起刊在总第二期《大别山诗刊》上。
  而从总第二期到总第五期则是戊子(2008)年的艰难跋涉。
  其实,我们在《大别山诗刊》创刊号上的“本期头条”栏目上就看到“名家名作”栏目的大气磅礴。其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史红雨的长诗《六地放歌》拉开了《大别山诗刊》的大幕,而当代著名军旅作家、解放军出版社科技部主任徐贵祥的评论《百姓文友史红雨》以凝练的笔墨、幽默的笔触、深邃的意境和质朴的语言,刻化了一个“百姓文友、民间文豪”的情感追求和艺术形象,真是行文犀利、想象新颖、生动自然,真可谓是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样的扛鼎之作,让人读得心怡气爽,生机盎然,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鲁荒是走进《大别山诗刊》的第一位黑龙江诗人,他以组诗《东北大雪》呈现了东北汉子的粗旷和豪爽,他用诗“穿越大寒”,他用诗“生旺炉火”,他用诗在岁末的雪中守住爱情的寒夜,他用诗在雪季斟满古典的情怀,踏着不染俗尘的精神,披着吉祥的大雪,走向新春,这就是诗人鲁荒穿越的永世吟诵。
  而安琪和红萼无语的诗令人感动,尤其是安琪的《打扫狂风》和红萼无语的《与一朵紫菊对语》更是令人心颤心动不已。
  安琪在其诗《打扫狂风》中写到“……这一年邪恶几乎击倒了她/这一年她继续相信善的力量……//天降大任于她了,顺便把狂风/暴雨、雷霆,降了下来/无可抱怨/这一年是公平的,她吞下了生铁/以便使自己站得更稳//……此刻,她鼓励自己//”
  红萼无语在其诗《与一朵紫菊对语》中写道:“……回望八百里黄河古道,水蓝色月光下/曾有黄花憔悴,三千发丝/低垂成我熟悉的泪行/……//哈尔滨,一个我从没到过的地方/曾有一只丹顶鹤,在江北的村庄/苦苦地向南眺望,多少丁香雨啊/多少紫色的忧伤,多少泣血的凝望/……//你的神话,结束于一盏灯光/一朵徘徊在深夜的花妖/掠走了你的藕郎……”
  这是诗人特别挖掘的一个文字陷阱,一朵臆想的桃花,被诗意灌醉,被寂寞喂养,被柔情诱惑,那的确是人生的意外,而这种意外,让一个人的行走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来,诗人的孤独是诗人一笔十分难得的财富,不是说“愤怒出诗人”吗!其实,“孤独”也是造就诗人的温床,是成就诗人的毡房,是铸就诗人的力量。其实,孤独也出诗人。
  在“创刊号”中,其“诗人在线”和“短诗三十家”及“六安方阵”是值得一读的栏目。
  可以说,《大别山诗刊》的创刊,送给诗坛一个特大的惊喜。
  其实,青年诗人碧宇不仅扛起了《大别山诗刊》这面旗帜,她还传承了大别山光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诗人碧宇用五年的艰苦跋涉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她还信心满满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可以说,诗人碧宇的这个“起点”很高,在中国诗歌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在大别山传统和精神的召唤下,这面诗歌的旗帜在大别山麓的六安高高耸起,高高飘扬,亦可以说,这个“起点”很重要,她开创了六安诗歌史上一个新纪元,成为了六安的一面旗帜,成为安徽的一面旗帜,震撼了诗坛,令全国嘱目。
  我们有理由说,青年诗人碧宇是六安的骄傲,也是安徽的骄傲。
  戊子春,青年诗人碧宇又出刊了2008年第1期总第2期《大别山诗刊》。
  这一期,除了“本期头条”、“名家特稿”、“先锋时刻”、“诗人在线”、“诗歌评论”、“六安方阵”等固定栏目外,根据我的建议,将“短诗三十家”栏目改成“短诗三十六家”,此栏目暗契“三十六天罡星”;将“古体风采”栏目改成“古体神韵”,此“短诗三十六家”和“古体神韵”亦成为后来的固定栏目。后根据诗稿特点和诗群特征而临时特设栏目。
  在总第二期“头条”,刊发了青年诗人碧宇的诗,组诗《丰源湖》(15首诗)和蔡启发先生撰写的评论“《丰源之水清如碧》——解读碧宇《丰源湖》组诗”。蔡启发先生在其评论的结尾段有这样一首诗值得玩味,如:“丰源之水清如碧,宇洁玉波池环翠。净化心灵情操陶,群芳独霸诗意澈。”
  且不说平仄韵律是否正确,就意境和技巧而言就十分新鲜和独特,这四句诗是将诗人的笔名“碧宇”和原名“陶群”相嵌其中,而且是两句顶真法,看得真真切切。作为一位水利工作者,对这组“水利诗”的由衷赞美,是发自心灵的振奋,在本文结尾处,蔡启发先生肯定地说:“我已经预感到了碧宇享受生活,才华横溢,挥笔作诗文。这颗大别山上升起的诗星,将一定辉映神州大地。”
  碧宇的这组诗,的确让人感慨万千,虽然,我未去过“丰源湖”,但透过字里行间,仿佛我就伫立在丰源湖畔,那里的美真的令人陶醉,于是,我写了一篇11000字的评论,其题目为《撩拨幻影的庄重指印与冷颤飘摇的眩目喟叹》,其正文如下:
  &&&&&&
①、苏埠镇上的感慨与丰源湖畔的感悟
  &&&&&&
②、镜中目光的祝福与紫贝葵花的喟叹
  &&&&&&
③、晒月相册的痕迹与白云苦楝的钥匙
  此评刊发在《中国文学》(2008年10月·总第128、129期合刊)上。
  后来,碧宇来电话问我去过“丰源湖”几次,我说还未曾去过,这让碧宇惊讶,当然,我透过碧宇的字里行间,我已经“去”过了,而且还“真”的不止一次,在我的想象中,丰源湖就是那样,而我的想象却与碧宇眼前的丰源湖吻合成她心中的感动,这也令我感动。
  在总第二期的“名家特稿”栏目中,刊发了著名诗人、当代乡村诗歌代表性诗人之一祝凤鸣的诗,他就出生在安徽省宿松县,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毕业后,曾在黄山、马鞍山等地中学任教,后调入安徽社会科学院,后又兼任安徽电视台国际部编导,虽然他也曾著述《油画家洪凌评传》、《当代安徽简史》,也有电视纪录片《我的小学》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大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关一等奖及最佳编导奖,但让他响誉文坛的还是诗,他用诗诠释了他的人生和理想,而他的乡土诗尤为突出,他用质朴的笔墨书写其故乡的感受,其忧伤、神秘、唯美的内心景象打动了无数感恩故乡的心,他的表述方式和理念追求使乡土中国的现代表达得以进一步完善,这组诗则是最好的证明。从《河湾里》到《枫香驿》,再到《青桑地》,我们在祝凤鸣的《流星纪事》中,感悟到祝凤鸣的《归乡》那《荒地》的《音讯》,那《荒地》的《白夜》和《凌晨》,这一切仿佛是一个暗示,是一轮新月的呼唤,是理想,是希翼,是《大别山诗刊》的理想和希翼。
  在总第二期中的“先锋时刻”栏目中,除云抱(黄玉明)有些陌生外,其他如晓音(肖晓英)、老巢(杨义巢)、陈衍强、唐力、梁积林也真是大名鼎鼎。而我与老巢还有过一面之缘,晓音、老巢的诗我在许多刊物上读过,而选刊在本期“先锋时刻”的诗则代表了“先锋时刻”的那种感觉。
  诗人晓音在一首“《罂粟花开》——兼致茨塔耶娃”诗中写到:“就那么一下,你就开了/开得那么的红,开得那么的艳/就像岗上的那些铺在草地上的牛羊/放肆,浅薄并且淫荡//……”真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这并非是桦树皮上的记忆,它记载着那一年烽火到来的消息。而“放肆、浅薄并且淫荡”之句真是恰如其分,真有无可替代的感觉和抒写,这种感觉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的注释和范畴,这种超越,给人以感染和感动,感怀与感激。
  诗人老巢是安徽巢湖人,现居北京,曾出版诗集《风行大地》、《老巢短诗选》。他原名杨义巢,又是巢湖人,他的笔名老巢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老巢的“诗观”更是贴切而别具一格,曰“信手一指,便有时刻凝结成‘冰’,赶在它们尚没融化之前,用文字记录成篇,俗名叫‘诗’。阅读自己和被自己阅读构成我日常生活的进与出,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文字更适合栖居的老巢。”写得很真实,很实在,也很先锋,正如他的诗一样先锋。
  陈衍强、唐力、梁积林的诗各有特色,然而,他们那“先锋”的表达方式却有相同的感觉顿悟,他们用感慨写感悟中的感觉,用感触写感怀中的感激。如诗人梁积林在其《走过雪塬》诗中写到:“……夕阳西下了/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一个线团啊/缠走了/最后的光线/和一声,莫名其妙的/嘶鸣//”;如诗人唐力在其《弹奏》诗中写道:“……守夜人的孤独/用撕裂的声音,迸溅血和火的声音/喊出:爱//”;如诗人陈衍强在其《空虚》诗中写道:“……他本身就是一句越来越假的话/每天躺在病中,说一大堆病句,虚脱得身上只剩一件宽敞的衣裳//”,他们用非同寻常的感悟书写非同寻常的情感经历,渲泄着灵魂深处,灵感禁区最想暴发的感慨和感悟、愤懑和愤怒。
  而诗人云抱的《时光书》却很特别,他在这首诗的“题记”中说:“命运就是一艘风雨飘摇的破船,而我,有幸成了它的一张帆。”这张“帆”让他的“时光”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诗写得很明智、很睿智,写出了生命的感悟,写出了人性的感悟,他在他的“诗观”中这样表达说:“至情至性是诗歌的真美所在。诗歌理应表达人性,诗歌最终还应是我们面对生活时的一种勇气与信心。”这种“勇气”和“信心”让他的诗走进诗刊和网络之中,成为读者的另一种感觉。
  陈有才是我熟悉的一位诗人,他出版的二十余部作品集都寄给我收藏,他虽然是河南诗人,却是个北京通,你站在北京的任何地方给他打电话说想去什么地方,他就会告诉你该乘几路车到哪儿下车,我曾去北京拜访过他,他的五言山歌很有特色,而且,他写完了他还能吟唱,他写作速度很快,其诗集《我是首都农民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了三百余首,后又用很短的时间又写了二百余首。在本期刊登了陈有才的60首山歌。同时刊有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徐惟诚,著名诗人、《诗刊》编委刘章撰写的“读后感”,给人以很新鲜的感受。
  在总第二期“特别推荐”栏目里,推出了“寿州四杰”和诗人江耶撰写的“《七十二水归正阳》——对寿州诗群生态考察的报告”,值得一读。
  其“寿州四杰”是高峰、樊子、鹏子、熊德志。
  在2007年2月号《诗歌月刊》(合肥)“诗版图”栏目上就曾推出过“安徽诗歌巡展·寿州卷”。这次在《大别山诗刊》又推出了“寿州四杰”,让我们对寿州诗人真是刮目相看,诗人江耶说“集中展示了寿州地区诗人的实力,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幅画卷,向阳花欠呈现出这一块古老土地上悠久的文化气质和当下焕发出来的新鲜气息。”这个地域有着中国典型的诗意气候,使寿州诗群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得到诗意的熏陶,从寿州诗群的诗人诗作中,我们感觉到了这种从容的气息。寿州的诗人们沐浴楚文化的源流之中,那肥沃的土壤和厚重的底蕴给诗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寿州有着源远的历史,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城,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有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古建筑,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贱墓等名人古墓,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古遗址,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进八公山,以及早在清代就载有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寿州自己的独特的乡土文化,给寿州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给诗坛带来了一祯旖旎的风景。
  在总第二期“古体神韵”和“微型专业”栏目中的诗很特别,值得一读。
  在总第二期“诗歌评论”栏目上,刊登了两篇评论和一篇点评,即:
  其一、冰残:《点评王瀚伟微型诗二首》。
  其二、寒山石(崔利民)撰写的评论“《写无限的美在有限中抒》——唐淑婷微型诗欣赏”,寒山石说:“微型诗是一种限制在三行以内30字左右的独立诗体”。当然了,这是一家之言,但“微”者“短”也则是微型诗者的共识。用有限的行数(字数)创造无限的蕴涵则是诗人的追求,这才是微型诗的真谛。
  其三、谢幕撰写的评论“《夜半偶思的欣然命笔与人生感悟的抒情言志》——试评当代诗人丁芒先生的《丁芒文集》(诗词曲卷)”(13300字)。此期《大别山诗刊》,后被“江苏省南通丁芒展藏馆”收藏,后又被南通展藏馆发在网上,上“百度”即可搜到。这也是我的评论第一次走进大别山。
  在总第二期,其开本和风格有所变化。开本从正16开改为国际流行本的大16开,而且,刊物封面采用了黑色,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预感,然而,后来的“5·12大地震”给了这种色调以更真实贴切的诠释。
  戊子年,真的撞痛了中华民族的心,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年份,也是一个人性光芒释放的年份。这半年,真的让人痛哭失声,让人恸哭无泪。而诗人碧宇以诗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作为诗人的天职和义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就出刊了两期《大别山诗刊》。
  其总第三期《大别山诗刊》为“纪念5·12四川大地震特刊”。
  其总第四期《大别山诗刊》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牵手松潘’六安抗震诗歌专号”。
  在总第三期《大别山诗刊》刊登了164诗人的351首诗,而封二处题写的“众志成城,天佑中华”和封三处题写“大爱无边”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那么,就让我们记住那些用手中的笔,心中的诗为“汶川”祈福的诗人们,他们(以诗人音序排列)是:
  A:安琪、爱月;
  B:碧宇、碧青、碧杨树、八零;
  C:陈树良、陈有才、蔡宁、陈衍强、成都小春、重庆子衣、车延高、陈忠、川北藻雪、曹必胜、晨曦、陈德根、程东斌、刺桐飞花、陈宗华、储若昆;
  D:丹妮、丁燕、朵儿、朵渔、断见、大畜;
  E:二无居士;
  F:梵高的麦子、风的声音;
  G:高峰、高低、高作苦、古井;
  H:华海、黄芳、寒山石、黄晓玲、胡有琪、黄运丰、黄凡、韩晨曦、河东、惠建宁、花盛;
  J:吉狄马加、解、江玉中、姜维彬;
  K:克文;
  L:李轻松、权小洛、老巢、刘春、凉秋野、李聿子、鲁川、鲁荒、刘忠、刘豫洲、老淮、罗林、冷巉(chan)、李俊德、刘文彬、龙玉纯、林忠成、刘良伟;
  M:孟胜利、慕白、木易沉香、苗地、牟海静、马云飞、马也;
  N:娜仁琪琪格、南岩、聂时珍;
O:欧阳白;
P:漂泊客、彭三县、潘建设;
Q:七月的海、千山鸿、千江月、晴宝儿、曲甘霖、祁鸿升、曲明城、羌人六、清风寒月;
R:柔刚、若与、如水人生;
  S:苏善生、时红军、沈浩波、桑克、苏兰朵、瘦西鸿、疏桐鸿影、沈明贤、山君、孙庆丰、时东兵、三弦儿;
  T:凸凹、唐凯、唐果、汤养宗、唐婌婷、田斌、涂建忠;
  W:王晓琴、吴昕孺、吴玲、王竞成、邬云、王洪发、王九城、乌衣婷、汪立盛、韦炜、无边的蔚蓝、晚飞的鸟;
  X:谢建平、谢幕、晓音、许礼荣、星儿叶子、溪边芳草、馨怡轻舞、心如镜、向阳、邢剑君、夏雨、徐业华;
  Y:原野牧夫、衣米一、夭夭、一度、云抱、远观、烟雨春秋、余锦、月亦下弦、杨建华、叶墓、雨晓荷、杨经梅;
  Z:周本立、赵丽华、郑小琼、知闲、赵雅君、曾宪林、张世明、庄之谐、章洪波、仲彦、朱良德、周承强、周启根、周大强、哲夫。
  其黑龙江青年女诗人晴宝儿的《从汶川大地震管窥当下诗坛的重磅复苏》一文,撰写于5月25日,在汶川大地震后,晴宝儿不仅写诗《让我拉住你的手》,而且还就当下诗坛的诗之复苏试论诗歌的发展,可谓是俯仰诗坛,管窥论之。
  其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的312行长诗《感动:在废墟上凝固永恒》,写于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中午,谢幕接到写一首长诗的邀稿电话后,用一下午和半个晚上的时间写就,第二天按约定时间发给《中国文学》主编明杰先生,一刻钟后来电话说全文录用,并说一周内出刊并进入到四川,据说《中国文学》是首个进入灾区的大型刊物,首次入川二万本,而又应四川要求,又加印了八千本。而《大别山诗刊》出刊后,谢幕的这首长诗《感动:在废墟上凝固永恒》,随《大别山诗刊》第二次走进四川。
  其诗人碧宇的《2008:人民诗歌的再次惊现》则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观点,来论证这次席卷全国的澎湃诗潮。在中国诗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唐诗、宋词、元曲的骄傲和自豪,但之后的“诗潮”多少留给人们以更多的“苦涩”。尤其是中国当代诗歌,更有一些苦涩中的酸楚。中国当代的第一次诗潮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诗歌”,其个人崇拜和共产主义的幼稚病让诗歌变了味儿;中国当代诗歌运动的第二次诗潮出现在1976年至1986年间的“新时期诗歌”,这是一场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动员人数最多、艺术成就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诗歌浪潮,之后持续而至的是以“天安门诗歌”为先声,以“朦胧诗”为高潮,以“汪国真诗歌”为余音的“新诗歌时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这一诗歌浪潮的经典诗句,而“思”是这一诗歌浪潮的显著特征;中国当代诗歌运动的第三次浪潮,便是2008年这次汶川大地震之后喷发出来的诗歌成为了全民之声。抗震诗歌是中华民族自发和自觉的一场救助运动,也是中国当代诗歌一次自发和自觉的“自我救赎”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迷失自我二十年后,再次向着“诗言志”和抒情传统回归,中国诗歌再一次与苍生疾苦,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汶川不哭,四川不哭,中国不哭”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则是这一时期诗歌灵魂,而“感动”则是这一时期诗歌浪潮的情感基调,碧宇的这篇文章用简法的语言,生动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轨迹。
  总第四期《大别山诗刊》是“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牵手松潘’六安抗震诗歌专号”,日,六安市举办了“牵手松潘”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四川松潘县是安徽省六安对口支援县,当晚市领导喻廷江、梅万钧、曹承芳、王世雄、刘连生与市直有关部委和单位负责人及群众代表400人参加了“‘牵手松潘’六安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诗歌朗诵会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由六安电视台六安广播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六安供电公司、安徽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省六安中学协办;由六安市文联、皖西日报社、六安市文化局、大别山诗刊社援办。朗诵会分为序诗、震殇篇、救援篇、同心篇、崛起篇和尾声(《致松潘》等六个部分组成,所朗诵的诗歌都是六安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艺术地再现了6000多万江淮儿女和灾区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的深情厚意,朗诵者那慷慨激昂、富含真情的朗诵感动了每一位观众。四川松潘县的藏族歌手扎西尼玛为革命老区六安演唱了歌曲《扎西德勒,爱在人间》,松潘县文化体育局局长窦华代表松潘县委、县政府向六安市委、市政府向六安市赠送锦旗。
  四川松潘与安徽六安,远隔千里,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都是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有着大量丰富的红色文化,红四方面军在六安大别山诞生,红军长征时,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后在松潘召开过历史上著名的毛儿盖会议、沙窝会议,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雪山草地是在松潘走过,有“中华第一金碑”之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就矗立在松潘元坎山顶。
  晚会在朗诵《致松潘》中结束,但大批的救灾资金和物资募捐,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发往四川灾区,长长的献血队伍依然看不到边际,松潘的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皖西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四川、支援松潘。而刊发在总第4期《大别山诗刊》上的诗则是在朗诵会上朗诵的诗歌,其诗人诗作者是:诗人碧宇、刘俊林、史红雨、王晓琴、梁晓明、乔茜、卞国福、夜雨蔷薇、李忠诚、老淮、陈玫、王爽、孙振华、辛明、唐书钧、何小明、荣治平、胡传宏、张文圣、黄挺、张明海、周进、张守锦、沈丽珍、陈学义、陆瀛元、赵敦伯、涂瑞林、黎克玉、冯明窍、朱红、疏桐鸿影、林德江、高峰、余锦、周启垠、张火、黄传军陈巨飞、朱显才、姚弼、鲍家骅、庄有禄、刘道春、贾国运、刘运济、王本华、六安卫校、李艳、周钢、黄运丰、刘启亮、许志、江玉中、管扬中、祝家明、周泽荣、邢春波、范恒美、赵华坤、刘珉、姜淑琴、王行、许礼荣、鲍传龙、程东斌、丁文新、翁怀龙、文之正、杜娜、黄静、桑叶、王强、千江月。诗人用人性的光芒奏鸣了黑赫色的奏鸣曲,那一瞬间令人难忘,那一瞬间永载史册。
  虽然这期《大别山诗刊》六安抗震诗歌专号只有80个页码,但其内涵却是十分重要,重得如千钧雷霆,重得如肺腑之言与灵魂之声。
  《大别山诗刊》总第五期(2008年第4期)是戊子年的最后一期。
  在这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发在“名家特稿”栏目中“李小雨的诗”和“韩作荣的诗”;以及发在“本期头条”栏目中“高峰的诗”和“桑叶(蔡金华)的诗”;《特别推荐》栏目中之“查结联的诗”、“七月的海(李云)的诗”;《先锋时刻》栏目中之“吴玲的诗”、“邬云(邬红英)的诗”;“六发方阵”栏目中之“周启垠的诗”、“李艳的诗”、“黄圣凤(追月星、蓝朵)的诗”、“张雷的诗”;“短诗36家”栏目中之“望水的鱼的诗《一个人的荒原》,啸西风的诗《那个夜晚》、白钰的诗《秋雨》。
  在本期中,引人注目的是“诗歌之乡”栏目和“古体神韵”栏目。
  在本期中,值得特别一读的则是“永远的沈河”。
  在本期中,最重要的则是“诗视角”栏目中的《诗者的呼唤与表白》,这是青年诗人碧宇写给六安市市长的一封信,可以说这封信对《大别山诗刊》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就像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一样重要,这封信从此改变了《大别山诗刊》的命运。诗人碧宇在信中真情地写道:
  “……创办《大别山诗刊》是要承担责任,接受阻力,需要奉献的。起初,社会的不认可,家庭的不支持,朋友的不理解,曾经挫伤过我的锐气和勇气,但是我这些外来的压力没有打消掉我展翅飞翔的愿望和决心。因为我相信所有的阻挠带来的苍凉都是一时之感,之后,依然风雨,依然阳不;我相信在大风之外风依在,阳光之外阳光依在,所以我知道,所有的挫伤,只应该保存那么一瞬,于是,我向自己挑战,向朋友挑战,向社会挑战,向困难和逆境挑战……
  我和盘托出自己的心声,诚恳的说出自己面前的处境、愿望和决心。我的执着和拼搏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最终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谅解,让许多人愿意站出来帮助我,支持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这当中有企业的老总给我经济支持,有诗坛的名家给予我厚重的高源,有政府领导给予我展示的舞台,有家人给予我创刊、办刊的机会和充沛的时间……
  虽然《大别山诗刊论坛》才开通两年多,虽然《大别山诗刊》才出刊四期,但是,这才出四期的《大别山诗刊》已经作为一种品牌和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形成了《大别山诗刊》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气质。《大别山诗刊》生于六安,但已经飞出了六安,飞出了安徽,飞向了全国,然而,这只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路途遥远而曲折,我们不能被眼前的美好现象所迷惑,我们必须看到未来路途的艰难和险阻,但是无论多么困难,我都会想办法去克服,用力去拼搏。众人添柴火焰高,因此,我写信给您,寄刊物给您,让您知道在六安的一个小角落里还有一位弱女子,正在努力创造着六安诗歌史上的奇迹,让您知道她正期待着您的帮助和扶持,等待着您的关爱和援助……
  ……《大别山诗刊》的办刊目的是:以六安文化为中心,以大别山的文化环境为依托,联合各地的诗歌创作力量,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诗歌交流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厚的研究资料与丰富的诗歌文学信息,从而共同将当代诗歌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终办成有特色的大别山诗歌文化产业。本刊自创刊以来,以探索、前卫、包容性的生命姿态;自由、开放、与时俱进的精神高度,高贵、高尚、高雅的诗歌品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虽然只出刊四期,但是《大别山诗刊》已为诗坛所瞩目,为诗人所青睐,为社会所关注。并先后得到安徽省委相关领导和六安市委相关领导的关怀和勉励题词,现由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诗刊社编委朱先树,中国著名诗人陈有才、时红军、祝凤鸣、谢幕等诗坛名家担任顾问。他们的关怀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在建业的艰难中看到了希望和感受到了鼓舞。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尘世里,拥有诗,无疑是给疲惫的心灵提供了一块小憩的绿地,这块小小的绿地就是我的理想家园,也是许多和我一样立场文学、爱好诗歌的朋友们的理想家园。在创办《大别山诗刊》之前,我误以为诗歌只在六安以外的地方繁荣,通过办刊让我知道诗歌也在六安以内的地方默默发芽,并欣欣向荣。我曾在六安文学网上读到过这样的文字‘六安无新诗,六安无诗人’,其实不然,六安有新诗,六安也有新诗人,只是因为六安没有新诗纸刊的载体,去承载他们的作品,所以,才让六安写新诗的诗人们蒲公英般地飘到外地和网络上,然后,生根发芽在四面八方。
  古往今来,六安的土地英才辈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享,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近代和当代更有蒋光慈、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李和林、望冶秋、艾煊、金克木、徐贵祥等诗文大家在文坛熠熠闪光。六安文化源源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化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地区。伴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而产生的红军文化热情高亢,形式活泼,独树一帜。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的熏陶下,在大别山的骨骼和淠史杭的血液的共同孕育下,六安能不出诗歌和诗人吗?……
  是的,六安曾经是安徽诗歌的荒芜之地,六安的诗歌在安徽这样一个诗歌大省里,曾经一度形单影只,封闭落后。但是在这几年里,六安的优秀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在各种年选和集子里,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六安诗人而已……
  ……写到这里,我心里有些发酸,眼眶有些发热。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反思,那么,还会有人反思吗?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茶余饭后,六安人对打牌赌博作为一种消遗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对作诗习文却不屑一顾,六安的赌场繁荣昌盛,文坛却萧条冷清,这种对比,这种讽刺,是否刺眼,是否逆耳呢?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六安依旧涌现出大批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他们保持着心中的净土,不被世俗的左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六安的诗歌现象一定会得到改观。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呼呈,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只要我们的文化带头人起到带头的作用,这一天离我们不会太远!在这场六安诗歌的革命中,我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我必须诚实交待,我只是六安市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一位失业者,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妇女,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我,心中却装着整个六安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我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惊天之举,只希望能够从我做起,能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因为我太普通,因为我只是六安街市的一位普通市民,淠河岸边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大别山脚下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渺小生命而已。我沉没在滔滔淠水里,埋没在悠悠皋土中,挣扎在湍湍的皖流中,我的愿望和宏图大志靠一个个无法实现,我需要融入到六安文化的大环境里,我需要被打捞,被冲刷,被援救,被重视,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光有满腔热忱不能发光发热,国灰要想把《大别山诗刊》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特色,必然离不开市政府的扶持,因为要想发扬大别山诗歌文化必然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当地企业的援助。
  ……《大别山诗刊》是六安唯一的一份纯诗歌刊物,虽然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关怀下拿到了准印号(皖内13—009),成为合法刊物,但是《大别山诗刊》依然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生存。至今,《大别山诗刊》还没有正式的编辑部,尽管市文化局想为《大别山诗刊》提供一间办公室,并准备为我们组织挂牌仪式,但是到目前依旧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的家还是临时编辑部,《大别山诗刊》的编委们还是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作酬劳,她们不但陪我一起贴工、贴力、贴钱,还贴应酬。在全国的诗坛上形成影响,为六安、为安徽、为中国的诗歌做出一点贡献,创造六安当代诗歌的新奇迹。因为我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与尊敬的市长您取得联系,所以,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您求援,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这的确是六安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一位普通市民的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市长、市委宣传部的批示,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支援、帮助。改变了《大别山诗刊》出刊难等状况,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以说,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则佳话,这也充分证明了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和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有了这样的高素养,高瞻远瞩的领导,何愁地域文化的发展呢?六安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例证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六安诗歌文化,在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正在健康蓬勃地发展。
  六安诗歌文化,的确是个奇迹,在诗歌这样低迷的大环境里,六安却绽放着一朵奇葩。
  二、精神的高地:翠绿色的随想曲
  己丑(2009)年,《大别山诗刊》共出刊四期,分春、夏、秋、冬卷。
  己丑春之卷《大别山诗刊》(2009年·总第六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加了评论的版面,以前几期,每期也就在三四篇左右,可这期就有十六篇,如:
  樊子:《余怒的悖论》——浅析余怒匠作;
  樊子:《现代禅诗的途径》——浅谈释雪尘法师的诗歌;
  樊子:《这些古代的东西,只有这些》——浅谈邵勇近作;
  樊子:《我沦陷,我诞生,爱开始》——浅谈邵勇近作;
  郭献文:《恣肆汪洋入大江》——浅谈徐红的诗歌;
  蒋楠楠:《张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沙鸥:《乔延凤诗选》的文本解读;
  星儿叶子:《黑马:点亮生命理想之火》;
  立极:《无边的温暖与明亮》——娜仁琪琪格诗歌印象;
  梁平:《和诗歌一起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陈忠村诗歌印象;
  剑熔:《将自己内心的鸟金抱得更紧》——黑马煤炭诗歌印象;
  时红军:《邬云和她的诗》;
  黄叶舟:《走进大别山》;
  时红军:《中心位置的生活与边缘精神的追求》——读周本立诗集《山水行吟》;
  晴宝儿:《走自己的路,办民间的刊》——散谈《大别山诗刊》及诗歌刊物的发展定位;
  碧宇:《风雨飘摇中的人生祈望和价值追求》——再给六安市市长的一封信暨《我的世界骤然变黑》组诗的读者回复;
  另外,在“四海之声”栏目里,就有诗人晴宝儿、猎狼族、南往耶、唐凯、娜仁琪琪格、雨荷绿漪、青色荡漾、周大强、追月星、乌衣婷、张平、重庆子衣、蔡启发、许礼荣、星儿叶子、90后醉着的佛、小荷才露、张典中等致碧宇的信,还有诗人盛中、鲍家骅、程东斌、南杉儿、庐州风荷、天涯浪子、秋水之舸、丰乐河子、郭兴军、谢幕、雨荷等致碧宇的诗。
  本期总计120页,而评论就占30页,占四分之一,这在《大别山诗刊》出刊中,也是十分少见的,这样加大评论的力度,其实也是更大程度地提高诗之质量,给诗把脉,这种理念很好,凡是有品味,更注重诗学修养的诗人,希望更多地读到评论,这是找别人优缺点,找自己差距更直接、更有效的捷径,找到别人的不足,便可以引以为鉴,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快地进步。因此,作为引导,评论可以起到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显然,《大别山诗刊》主编碧宇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才辟出四分之一的篇幅发评论,对此,她在给我的电话中,提及到此期时,她感到很兴奋和满足,她说她特别喜欢评论,她把评论比作诗人的灯塔,我觉得诗人碧宇懂得了评论的作用和评论的真谛。这一点,让我感觉到心慰。
  在“古体神韵”栏目中,刊发了诗词大家,著名诗人、诗词家、书法家、评论家、书画理论家丁芒先生的诗词,我与丁芒先生有一面之缘,那是我应邀作为嘉宾与丁芒,著名诗人汪国真,著名诗词家、书法家王学仲,著名诗词家秋风等嘉宾出席山东莱芜举办的“银河杯”首届全球诗词大奖赛并给获奖者颁奖。丁芒的夫人在问及我的名字寓意时,我回答说:“谢幕非谢幕,谢幕岂谢幕,谢幕寓谢幕,谢幕会谢幕,谢幕亦谢幕,谢幕乃谢幕也。”成为一则佳话,每到聚餐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声吟之,之后会声而笑,令人愉悦。丁芒先生提笔成诗,挥毫成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别山诗刊》能读到丁老的诗,深感亲切。
  在总第六期《大别山诗刊》上,有一母女诗人同刊一期,这也应该是个佳话。
  刊在“先锋时刻”栏目中的,娜仁琪琪格和刊在“新星90后”栏目中的苏笑嫣是母女,其苏笑嫣也曾和我的女儿郭紫莹同时在《诗林》(2010年第4期·总第123期)上发表诗歌,因此,有极深的印象。苏笑嫣的这三首诗写得很大气,这应该是得到了她母亲的严传身教,然而,她又与她母亲娜仁琪琪格的写作风格和意识有所不同,这应该是90后的新型思维,苏笑嫣笔下的“爱恨纠葛”以及“小火焰”、“一只猫”具有个性超然的情感向度,而吸浮在文本中的式样则是理念的别裁表达,其生命状态也在“离开或者不曾离开”的徘徊中徜徉,这也就是90后的特质。
  发在总第六期“先锋时刻”栏目中的陈忠村之《短夜》八首诗是从青年诗人陈忠村诗集《短夜·152》之152首诗中选出,我应邀给陈忠村诗集《短夜·152》作序(此诗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题为《问夜:心灵煮苦的笑靥》(6200字),从2000年开始,我就关注陈忠村的诗歌创作,我曾给陈忠村三部诗集写过两篇评论,合计在三万以上,陈忠村对诗对画都很酷爱,对于诗歌,他说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他体内流淌的血液,他把诗歌当作佛来洗涤世俗的心灵,他以善良、宽阔的内心去亲近自然,他在诗歌中找到了家园和生命的根,生活的源泉和生存的空间。
  《大别山诗刊》总第七期为“一笑堂六安瓜片专刊”。
  这一期很特别,对我而言,茶比酒重要,因为我不喜欢喝酒,我喜欢喝茶,而且又不专一某一种茶,我喜欢品各种茶,而我喝茶的历史应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还不到十岁的我就争着喝父亲的茶,那时茶很金贵,是因为工资少的缘故,父亲也不喝酒,茶成了他生命中的最爱,这一点让我给传承下来了,以至达到不想喝白水的程度。在这一期上,我不仅感受到现代诗人对茶的理解,也找到古代文人对茶偏爱的理由,有诗为证。如张载的《登成都楼》,为陆羽《茶经》选录的中国古代第一首茶诗,如左思的《娇女诗》、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陆羽的《六羡歌》、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茶歌》、欧阳修的《大井茶》、苏轼的《汲江煎茶》、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唐寅的《题〈事茗图〉》、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和《凤鸣山茶》、文徵明的《煎茶》、高鹗的《茶》、毛泽东的《和柳亚子先生》、郭沫若的《初饮高桥银峰》、朱德的《庐山云雾茶》。而“咏茶诗词联句”更是给人以更清新脱俗、淡雅逸趣的联想,并得到许多专业的知识和艺术的享受,真是幸哉美哉。
  在“茶诗联句”栏中,有这样一则轶事,如:有一日,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人结伴同游,至泰顺(今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
  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及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
  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其联句如下:
  &&&&&&
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
  &&&&&&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
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徵明)
  &&&&&&
好问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老板令伙计取来四包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老板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播,于是泰顺茶叶也就顺之名扬四方。
  茶诗联句更多的是在茶宴或茶会上的即兴之作。茶客往往围绕着一定的中心,规定一个韵字,每人一联或一句,组成一首诗。这种创作方法往往被友情诚挚的故旧知友们所选择,以增进沟通、理解或表达离情别绪等等情怀。
  再如唐代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任浙江湖州刺史时,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五言月夜啜茶句》,曰:
  &&&&&&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陆士修)
  &&&&&&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荐)
  &&&&&&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莹。(李& 崿)
  &&&&&&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万)
  &&&&&&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颜真卿)
  &&&&&&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叶& 昼)
  &&&&&&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
  其诗之首联“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已成为千古的名句,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淡,使人畅所欲言,增加交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品茗谈心,清新脱俗,逸趣淡雅,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而联诗联句是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见的风雅之举。
  安徽是茶的故乡,我就曾品过诗人碧宇寄赠给我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霍山黄牙”和“舒城小兰花”,以及来自大别山的特产、将军故里的“天然野生茶”,安徽的茶也真是好喝,每每品过,余香溢口,回味无穷。
  “六安瓜片”原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地有金寨县的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的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产地有六安县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其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一带,旧时为六安管辖,现属金寨县境内。尤以金寨县齐头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极品。齐头山高耸云霄,云雾弥漫,林木参天,山泉潺潺,蝙蝠群栖洞中,撤下富含磷质的粪便,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因此,叶片均匀,鲜嫩厚大,毫毛多,色泽鲜绿,香气浓。用开水沏后,雾气蒸腾,清香朴鼻,所以,齐头山所产的“齐山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六安瓜片”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六安茶始于唐代,扬名于明清,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云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誉,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们所知的名茶之一,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之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给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在清代“六安瓜片”在朝廷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在其旷世之作《红楼梦》中竟有80多处提及,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有“浙杭龙井,徽六瓜片”之说。1949年后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历来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
  《大别山诗刊》能以家乡之特产“六安瓜片”为题专出一刊,可谓是“名茶搭台,诗歌唱戏”,而且唱得精彩而专业,唱出了品味,古代人用心品茶,以诗入茶,可谓趣谈。而现代亦以心品茶,以诗代茶,品得畅然爽快。
  如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诗词家、书画理论家丁芒在一首《饮茶歌》中写道:
  &&&&&&
“人生似一杯,万事恍如水。其中酸辣甜,日日沉腑肺。
  &&&&&&
逞欢将进酒,抒郁喝咖啡。茶水清且纯,独能隔百味。
  &&&&&&
一杯润齿频,香气透脑醉。两杯方入肚,暖意叩心扉。
  &&&&&&
三杯荡回肠,隐隐声如雷。一壶日三续,品透人生味。
  &&&&&&
澄志向明日,轻帆痴如飞。”
  丁芒的诗富有灵气,而又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读丁谍的诗时不时被意外惊喜,而对一个喜欢品茶的人而言,品茶诗也真是一种享受。
  如溪边芳草(江苏)的一组《茶韵》,就分别以《茶事》、《茶趣》、《茶心》、《茶缘》咏之,现以《茶缘》为例,如:
  &&&&&&
“待月依窗一笑堂,半帘葱翠卷清香。
  &&&&&&
浮生空瘦遇知己,晓露浅斟道短长。
  &&&&&&
身外浪花逐梦呓,心中意气动川江。
  &&&&&&
佳茗尽饮四时醉,地北天南不老荒。”
  以前读了许多溪边芳草的现代诗,这次读其古体诗还真有另一番感觉,写得很有味道,意境也好,很感染力。另外,还有一些诗,也值得一读,如:
  王朝仁(安徽):“雨前青叶鲜,典籍多称赞。采制众人欢,品尝闲胜仙。”
  刘豫州(新疆):“六安瓜片透芬芳,极品贡茶名盛唐。”
  李正华(重庆):“齐山缈仙雾,谷雨升漫阳。纤指拈新翠,茶歌醉陆郎。清溪月归晚,瓜片铫生香。一笑纷繁尽,六安思梦长。”
  刘尚泉:“形同瓜子气香浓,采自南山云雾中,齐喜紫砂融翡翠,卢仝七碗腋生风。”
  鲍家骅:“醉客何须酒?请品瓜片茶!入唇香色味,迷醉忘归家。”
  天涯浪子(缅甸):“沏泡香茗玉露微,神气清芳意忘归。”
  朱显才(六安):“大观园里品佳茗,都说六安瓜片精。”
  黄挺:“绿水青山好地方,齐山云雾味清香,片茶常品齿留香。”
  云水禅心:“陌上山花皆失色,瓜片清香入巷扉。”
  张文圣:“六安瓜片流芳远,茶博称王又夺金。”
  洪祖东:“问汤哪得浓如许,道是家乡瓜片茶。”
  槟屿孤家:“六安茗香播,瓜片声誉隆。儒释道一笑,乐堂茶公卿。”
  盛中:“融入心香精选叶,六安瓜片酣豪杰。”“瓦壶泉沸沏瓜片,春在清香一笑堂。”
  周进:“六安瓜片散清香,沏入杯中碧玉光。千百年来名不朽,当今世界誉茶王。”
  邹成之:“古进皇宫称贡品,今拿金奖走天涯。”
  剑影孤鸿:“齐山云雾堪极品,六安瓜片属桂冠。”
  雨荷(上海):“书香引墨客,瓜片邀友人。诗意融笑语,满堂皆儒生。”
  顾静(六安):“饮尽半杯清泛绿,识得兰花醉清魂。”
  郑萍萍:“三五知己共青庐,唐风汉骨煮风骚。”
  胡六毛:“齐山云雾沐仙草,六安瓜片千古缘。茶品珍奇禅心净,香溢八方慕客轩。”
  古人写茶诗咏之,现代人亦写茶诗咏之。虽有心境不同,却意脉相通,可谓曰“唐风汉骨煮风骚”之感,让人尘心尽洗,东篱菊下,坐饮香茶,谓曰仙境。
  古体诗如此,而现代诗亦如此,如:
  羲若寒易(黑龙江)的《一笑堂六安瓜片》(藏头诗);
  晴宝儿(黑龙江)的《水煮人生六安茶话》(组诗);
  周大强(安徽合肥)的《一笑堂六安瓜片》(组诗);
  刑剑君(河北)的《六安遐思》(组诗);
  桑叶儿(安徽六安)的《六安瓜片》(组诗);
  驰(上海)的《六安瓜片饮》(十一首);
  黑马(江苏)的《六安瓜片:禅茶诗语》(组诗);
  南往耶(贵州)的《关于六安瓜片》(组诗);
  邬云(安徽合肥)的《六安瓜片》(外一首);
  碧宇(安徽六安)的《六安瓜片》(外两首);
  月亮如水(安徽安庆)的《吻,你唇间的沧桑》(外一首);
  钟惠娟(上海)的《再次亲吻你六安瓜片茶》;
  牧笛(济南)的《六安茶香》;
  夜雨蔷薇(安徽六安)的《六安瓜片,碧绿的心事》;
  东方之林(辽宁)的《六安瓜片:禅茶诗语》(组诗);
  刘芊(北京)的《六安瓜片》(组诗)。
  好茶好诗,好诗人咏好诗誉好茶,真是禅诗一味,茶诗一绝。
  好事好心,好心情唱好心称好事,谓曰月掩半窗,悦萦半杯。
  好汉好感,好日子享好景赖好运,实为独擅胜场,美不胜收。
  好话好说,好人家偏好客获好评,乃若恰如其分,叹为观止。
  品茶是高雅、安祥、和谐之社会的精神体现,而六安瓜片的确是饮中之珍品,不仅如此,六安瓜片还有极强的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而被视为珍品。而六安瓜片的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铅、钙、钠、铁、铜、锌、硒等。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说这些是想说好茶好饮品好心情,这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重要,我不反对喝酒,但我觉得品茶要比喝酒好。
  可以说,这一期,不仅给人以好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大别山诗刊》走进了乡土的根脉之中,呈现出来的则是乡土的芳香,令人感慨和感悟。这一期真好!
  《大别山诗刊》总第八期和总第九期的风格基本相同,同是黑色调的封面底衬,都是一幅山水图画,其栏设置,除“本期头条”、“特别推荐”、“诗人在线”、“短诗三十六家”等固定栏目外。总第八期增加了“六安方阵”固定栏目和“新星90后”、“颖上诗群”、“立场”、“茶诗赏析”及“中国诗人明杰”等临时栏目;而总第九期增加了“古体神韵”固定栏目和“霍山诗群”、“龙舒诗群”、“视角”及“高校走廊”等临时栏目。可以说,《大别山诗刊》的栏目设置是比较灵活的,每期都会给人以异样的感觉,而这种异样的感觉会激发阅读的情绪,这是办刊者良苦用心得到的回报。
  在总第八期中,“特别推荐”和“中国诗人明杰”栏目均为山东设人特设之。
  当然,在“特别推荐”栏目中,还推出了四川诗人杨然的诗。杨然在中国诗坛上极其活跃,在很多刊物上都能读到他的诗,主编大型诗歌民刊《芙蓉锦江》,曾出版诗集《遥远的约会》、《雪声》、《杨然短诗选》(中英对照)等八部诗集,而评论杨然诗歌创作的钱刚,与我在很多年有过电话交流。杨然的诗写得娴熟深刻,钱刚的评品得到位,可谓是相得宜彰。
  诗人、作家魏东建是70后,山东济阳人,曾出版文集《行走在思想的边缘》、诗集《行走意或飞翔》两部,一直致力于“社会转型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的架构”课题的研究,他的诗和他的文一样属于另类,其风格和形式及臆念都很标新立异,正是他的追求。诗人魏东建很挚诚,也很勤奋,与他相处,有一位推心置腹,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的人格魄力让人难忘。而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朱多锦对魏东建的评论则是一语中矢,入木三分,魏东建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诗人”。被誉为“文革研究第一人”的朱多锦曾是《山东文学》的诗歌编辑,他的文学梦曾被“文革”粉碎得千疮百孔,可他却在遍体鳞伤后自慰自屹,从废墟上,从情感负值站起来的朱多锦,其目光之锐利,其文章之犀利,其见解之独到,都是他被挫折后的财富,这种财富成为诗人的欣慰和荣幸。
  青年诗人明杰,十四岁开始写作,已出版个人专集十五部,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阿拉伯等文字,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乌金奖”。曾出版中英对照诗集《生命本色》、《生命驿站》、《生命之门》三部,并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礼品赠送给所有的运动员及外国来宾。先后就读西北大学、鲁迅文学院、山东大学。现居北京,任《中国文学》杂志总编、被誉为“沂蒙骄子”,诗人明杰的作品研讨会先后在北京、临沂隆重召开,刊在本期中的除明杰的诗外,还有宋颖、刘淑娟、亚兵、康桥、也果、谢幕、陈代、罗小凤、崔庆蕾、谭杰、刘瑜、聂国艳、冯雷、冯强、占爱群、龙扬志、吴云松、张立群等诗人、作家、评论家的研讨发言。诗人明杰那生命的吟唱给评论家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为明杰写过三篇评论,总计三万余字。
  “颖上诗群”是本期特设的栏目。
  关于“颖上诗群”的特点,诗人许礼荣有这样的总结:“是团结、务实、勇于自我剖析、敢于创新、坚持对外交往。尤其在安徽各大专院校的文学社团全面展开对话。”
  许礼荣说:“老镜的诗歌肯定了其对人生的坚定姿态,让我们这些流浪心里和社会边缘的人获得了些许感动;月满西楼的诗歌温婉而不失雄浑,在她的诗歌里你不难探究了一些日常的基本元素,发现生活之美;网之虫的诗歌永远是那么富有哲理,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的最基点开始,又回归到最开始的地方,读之有莫名的冲动;王瑾的诗歌是真正的,他的诗歌天赋隐藏在文本的叙述中,细心的读者很容易挖掘,并油然心动;陈伟的诗歌乡土气息浓郁,应该算是最原生态的,最有活力的;指尖沙的诗歌一直是张着那双迷离的眼睛,使我们读者不由自主地朦胧起来;谢和是个年轻的诗人,他总是抱着感恩的心情去抒发对身边人事的热爱,这一点,不是年长的诗人容易做到的。”
  我赞成许礼荣的观点,这次,在《大别山诗刊》重点推出“颖上诗群”的七位诗人,其实是对颖上诗人的肯定和支持。对以上七位诗人,我们除了对其文本的诗性价值予以肯定外,还要明白,诗歌群体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同时要关注诗的特色和诗的含金量。
  刊发在本期“先锋时刻”栏目的凡墨的诗给人以大气雄浑之感,完全不像出自女诗人之手,这位供职酒乡迎架的女诗人凡墨,却醉在诗里,她的诗乘着歌的翅膀飞翔,那种“绝迹”则是今生前世之缘,蜕变重生之叹,而凡墨的《今夜,乘着歌声的翅膀》则是值得一读,而且会引发思索和联想的诗。凡墨,原名李德红,高中时就开始写诗,她说“世间若仅有一双诚挚的眼睛凝望我,那么我的诗情就不会枯竭,我的诗心就不会停滞。”说得好,你的情不会枯竭,你的心不会停滞,因为,凝望你的不仅仅是一双诚挚的眼睛。
  在《先锋时刻》栏目中,读到新疆诗人熊红久的诗,很亲切,认识熊红久是在“淄博笔会”上,在去淄川区蒲家庄的蒲松龄纪念馆的路上,在去孙子故里、登马鞍山的路上,熊红久的歌声在车厢里回荡,他为人豪爽,说话直率,声音洪亮,他那种新疆风味的歌,令人愉悦,他就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联副主席熊红久。而他的诗也如他的歌声那样悦耳,像他的性格那样清爽自然。
  总第八期给人绿色随想的感觉,尤如站在思想的高地,精神的高地腑瞰诗和自己,自己的灵魂和灵魂深处的隐匿。
  总第九期《大别山诗刊》最引人注目的是“霍山诗群”、“龙舒诗群”和“高校走廊”三个临时特设的栏目。
  “霍山诗群”刊登了北魏(卫慈)、管亚伟、浅水(郑汉臣)、刘金瑾、但俊、张宏雷(王子)、凡墨八位诗人的诗。
  “龙舒诗群”刊登了杨定祥、张广洲、宋志发、乔茜(乔金敏)、陈世慧、松山居士(陈泽)七位诗人的诗。
  这两个诗群各具特色,特别是创作理念和叙述方式均有所不同,这也是地域与环境的影响,然而,他(她)那盎然的激情澎湃着理想的追求,他们用心来感悟,用灵魂来吟唱,那种谦诚和自觉,令人崇敬。
  而“龙舒诗群”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诗歌创作群体,他们大部分诗人以乡土为背景,以难以割裂的亲情和友情为基调,带着“最底层的意识”和最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诗歌创作,只是他们还固定在舒城,好在《大别山诗刊》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对舒城诗人而言,这是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就可以乘胜前进了。
  在“高校走廊”栏目里刊登了余一(余宏超)和熊德志(叶落不扫)的文和诗,刊在本栏目的诗,含金量很高,也就是说诗写得很成熟、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和经历。余一的《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一瞥》,很有大家的“范儿”,站位很高,论证严谨,例举准确,论述合理,既有层次感,又附合逻辑,是一篇好文。而熊德志的《在河畔诗社成立五周年庆典上的演讲》,生情并茂,在总结过去的同时,着眼于未来,在展望未来的同时,反醒过去,语言生动,叙述得体。既没有“空洞”的呐喊,也没有“无奈”的垂头丧气,更没有“愤怒”的声嘶力竭,很平和很自然的娓娓道来,犹如一缕春风拂面。这两位80后,还真是好生了得,值得关注。
  在“本期头条”栏目中,刊登了著名诗人李轻松的七首诗,值得特别的一读,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职业编剧的李轻松,让她著名于文坛的还是“诗”,虽然诗是她的起点,我相信她最终还要回归到诗歌里,李轻松可谓是当今诗坛的宿将了。虽然她现在是职业编剧了,但一提及李轻松,想到的还是她的诗。在李轻松诗后附有罗小凤的评论“《穿行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李轻松诗歌写作的精神探索”,则是对诗人李轻松更加深入了解的一把钥匙,读完李轻松的诗,再读罗小凤的评,可以在瞬间悟出李轻松的诗间文里的隐秘;读完罗小凤的评,再去读李轻松的诗,则更轻松地走进“轻松”的世界。两种读法,两种感受,两种体验,两种收获,值得一试。
  己丑年,《大别山诗刊》出刊了四期,却在精神的高地寻觅着一片翠绿,并在绿色中奏鸣了一首《翠绿色的随想曲》,随情感而想,随意识而想,随希望而想……
  2009年,是安徽诗人碧宇值得难忘和幸福的一年,两个大奖载入了她生命的史册。
  其一是“2009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奖:其获奖诗人是〈排名按姓氏笔划〉:小西(山东)、方思入(香港)、王彩霞(浙江)、龙扬志(北京)、安源(辽宁)、阿凌(黑龙江)、刘琼(新疆)、陈怡霖(福建)、段政(英国·拉夫堡大学)、碧宇(安徽)。
  其二是“2009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由海南网、访谈中国网、长江日报汉网、文化中国网、80后之窗网、扬州晚报网、旅游资讯网、山西科普网、长三角城市网、三亚网、东方视窗、河北企业新闻网、每日甘肃网、中华教育在线、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等近百家知名媒体联合主办的“2009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诗人”揭晓,经过组委会推选,入选的诗人是:何三坡(贵州)、远观(河北)、沈浩波、碧宇(安徽)、于坚(云南)、周瑟瑟(湖南)、丁成(重庆)、林萧(湖南)、郑小琼(广东)、许多余(付强,安徽)。此次评委会由百名网络读者,十名批评家组成。评委会经过对参选诗人作品的认真讨论,以无记名投标的方式,最终选出十位2009年中国最有影响力诗人。
  在“2009年度最有影响力诗人”中,安徽就占两位,与湖南相同,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青年诗人碧宇、许多余为安徽争了光,成为安徽的骄傲。
  三、寂静的风景:淡紫色的回旋曲
  庚寅(2010)年,共出刊《大别山诗刊》五期,其中总第十三期为“2010年‘正东杯’庆六安撤地建市十周年全国原创诗歌大赛专列”,总第十四期为“2010年大别山年度诗人暨十佳诗人特刊”。2010年的《大别山诗刊》,其装祯设计更具时代感,更具清新和自然,其色调也变的明快和淡雅。其总第十期和总第十二期,其封面风格相同;其总第十三期和第十四期,其封面的内容相似;而总第十一期的封面独具特色,是五年中二十四期中唯一的一座建筑群。
  《大别山诗刊》2010年春之卷、秋之卷则推出了两个大展,值得特别关注。
  其《大别山诗刊》2010年春之卷推出了“中国女子诗歌”,刊发了赵丽华(河北)、荣荣(褚佩荣,浙江)、施玮(江苏)、三色堇(郑萍,山东)、黄玲君(安徽)、郑小琼(广东)、古筝(江苏)、金铃子(信琳君)、邬云(邬红英、安徽)、苏兰朵(吉林)、王晓琴、姚园(重庆)、杜绿绿(安徽)、重庆子衣(何春仙,重庆)、白梦(安徽)、刘琼(新疆)、寒馨(董梅,安徽)、夜雨的蔷薇、章闻哲(章文哲,浙江)、黑眼睛(邹彩芹,辽宁)等20位诗人的诗。
  其《大别山诗刊》2010年秋之卷推出了“中国男子诗歌”,刊发了潘洗尘(黑龙江)、商震(辽宁)、谢建平(北京)、大卫(江苏)、郁葱(河北)、王明韵(安徽)、卧夫(黑龙江)、余怒(安徽)、陈先发(安徽)、樊子(安徽)、陈衍强(云南)、铁舟(覃文平,湖北)、王竞成(山东)、梁积林(甘肃)、冉冉景(重庆)、许敏(安徽)、周启垠(安徽)、鲁荒(黑龙江)、燕庄生铁(李相龙,辽宁)、韩玉光(山西)、哨兵(王少兵,湖北)、孙慧峰(吉林)、王琦(河北)、李亚伟(重庆)、李潇(皖梓,安徽)、高梁(王树彬,河北)、叶邦宇(安徽)、陈思楷(广东)、张远伦(重庆)、单峰驼(刘晓鹏,安徽)等30位诗人的诗。
  两次大展,可谓是阵容强大,既有驰骋诗坛的老诗人,又有小荷初露的诗坛新秀,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心在写作,写他(她)们心中的诗,抒发着他(她)们灵魂深处的情感,可以说,这是2009年一次诗歌的大阅兵,在这女子和男子诗人方阵中,我们看到了诗歌的希望和未来。
  赵丽华的诗在探求诗歌感性与知性,内在复杂度与外在简约形式的切点上,有超乎寻常的把握和悟性,其写作姿态随意、自如,毫无矫情造作之态,而有时的淡定、从容,有时的大胆、前卫,给她的诗歌涂上了神秘之感。2006年9月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由于波及之广、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被媒体称之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而这个事件的中心就是指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梨花体”。而刊在本刊“女诗人方阵”中的诗,却很不“梨花”。当时,我给赵丽华打过电话,也问起过炒炒得沸沸扬扬的“梨花体”,她说:“发在网上的许多诗都不是我写的,是有人有意而为之。”
  可想而知,当时的“赵丽华诗歌事件”也是诗潮的一朵“浪花”而已,真的是有人借机炒作而已。
  荣荣的诗,属于那种自然情感的描摹,评论家吕进说:“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她的诗就落脚在小的生活入口处,通过对现象的穿越,写出‘上升的蔚蓝’。”
  郑小琼的诗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呻吟,而刊在本期的《回乡记》则写的大气磅礴,写出了生存的感觉,写出了生活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她从思索生命的意义入手,在现实中找到比对的参照物,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和弥合可性能和重要性,而且,她并没有坐在废墟上,在情感的负值上自怜自叹,而是挺起生命的意志,昂起自信的头颅,来寻觅未来的路,可以说,对于时代而言,这首诗将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和路标。
  古筝的诗很沉重,是那种对生命的追问,对临界关怀的沉重,那首《虚构的死亡》和《最后来临的日子》给以深度的思索,而《词语的丢失》则在“过程”中感受词语的真谛,那种扪心自问的自觉和剖析,真诚而睿智,自然而得体。
  刘琼的诗令人感慨,曾在“淄博笔会”时,有过一面之缘,在合影照时,她急急跑来,就站在第二排的边缘,她这一跑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还是第一次读她的诗,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虽然她生活在新疆克拉玛依,但这组诗却写的是山东地域,虽然是走马观花,但给她的印象极深,这组诗就是证明,她是一位善于观察的诗人。
  寒馨的诗《面对琳达》很特别,值得一读再读,那种厚度绝不是一读便可以知晓内涵的,可谓是很浓的茶,越品越有味道。
  黑眼睛的诗很空灵,是那种敞开心灵的咏唱,她可以坐在你的对面对你说,来吧,俺们喝一杯茶吧,或者喝一杯咖啡,或者跳一支舞,那种笑靥会让你难忘,就如读了她的诗一样,你甚至可以听到音乐低音区的奏鸣和高音区的铃声,她用眼睛问“好听吗”,你亦可以用眼睛回答,此处无声胜有声。
  商震的诗是一种灵魂的叩问,他用心在证明他的诗的纯洁性和自然性。他用心在观察和体验事物的过程,在《七夕》的日子里,他可以《转身》,去看生命第一现场的故事,在诗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瞬间的燃烧”,而那“未燃尽的炭”,正在“驱赶着寒冷”,他是这样地想着,也是这样地做着。
  谢建平的诗,有一种使命与担当的意识,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的宽阔,他可以站在《海滩上》思索,但想着的却是《另一个岸边》的现实,而且,他所观照的事件,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根据,在现实中找到答案,面对人生,他可以冷静,淡定,坦然,他有自己的见解,他用他的诗证明着他的见解和主张。
  郁葱的诗,彰显着对现实的拷问和对历史的反思,在想象中,他可以张开痴情的翅膀,在追索中,他却以对诗歌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理解,融合在神韵和宿命中,他将文字置放在生命的过程,细腻的体验,他用苦难的步履给诗以新的生命和灵魂,他用爱和恨演绎着生命的篇章。
  王明韵的诗具有“还乡”之感,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诗意还乡,那生命意识的呼唤,灵魂濯洗的拷问,寓予在精神还乡的寻秘之中,他是一位诗歌的朝圣者、守护者,他用诗歌去寻找通往灵魂的路,他在生命的绽放中找到未来和希望。以此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境界的崇高维度。
  王竟成,山东沂水人,曾服役海军,为潜艇兵,他的诗与“潜艇”的“潜”字很有关系,很朦胧,也很有内涵,他对“意象”的关注给诗以新的生命力,在他的诗中所呈现出来的那坚硬品质和生命的落差,在咀嚼中,品味苦涩,在灵感的高地营造寂静,并在寂静中完善其心其身。
  许敏的诗,给人以轻松自然和风趣活泼的感觉,没有理念的限制和没有界限的约束,给读者更自由的想象,你可以轻松地走进许敏的诗中,将每个字像茶一样煮在水里,之后在与友人畅谈中品味诗的真谛,亦可以直接咀嚼,像一串熟透了的葡萄,甜中带酸,却生津止渴。
  孙慧峰的诗具有语言的智慧与精神的质感,正如他的诗观所言:“诗歌是一个人内心对现实的吞吐与筛选,是一种精神的直觉,更是一个人对世界表达态度的直接方式。因此,写作者应该有这样的品质:透澈、清醒、意志坚定。只要坚持这样的品质,才不会被时尚和浮华的东西所侵蚀,才能抵抗现实同化,通向精神独特和艺术自在。”这种表达则是他的诗歌品质,而且,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在“中国女子诗歌”大展的20位诗人中,我特别品评了七位诗人。
  在“中国男子诗歌”大展的30位诗人中,我亦特别品评了七位诗人。
  而我所评论的这十四位诗人带给我们情感上的震撼和视觉上的冲击是强大的,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用诗征服了读者,而他们那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情感寄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益和启发,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50位诗人非常在意的是诗歌文本的情感承载和视觉呈现以及内涵质量和外延维度,而他们的生命书写则是别具一格的,是本土意识的守护和东西文化交融的扩张和伸展,其实,这就是这些诗人的灵魂和生命、情脉和血脉。
  在《大别山诗刊》总第十期,特设了“肥东诗群”和“叶集诗群”,即:
  “肥东诗群”刊发了许泽夫、汪抒、宇轩、墨娘、在水中央、水明月、汪菲菲、闲云、察兴乐、王光中、沈光兵、木木每每、杜鹃、康信德等十四位诗人的诗。
  “叶集诗群”刊发了猎狼族、李静、李艳、黄圣凤等四位诗人的诗。
  在《大别山诗刊》总第十二期中,特设了“霍丘专辑”,刊发了胡世远(白天鹅的情人)、土也(刘海)、张振旭、江玉中等四位诗人的诗。
  在《大别山诗》总第十二期封二、彩一彩二页上刊登了“中国十佳女诗人”照片和简介。据海南网访谈日消息,由海南网远观访谈录、中国《城市印象》旅游杂志、汉网、文化中国网、中国国际产业文化网、80后之窗、中国西部开发网、长三角新闻网、甘肃在线网、中华教育在线、朝闻天下网、一诺知客网、天津在线、品牌通新闻网、风云资讯网、河北企业新闻网等联合支持的中国十佳女诗人名单揭晓,即:安琪(福建)、春树(北京)、蓝蓝(山东)、晓音(四川)、碧宇(安徽)、赵丽华(河北)、舒婷(福建)、翟永明(四川)、巫昂(安徽)、郑小琼(广东)。海南网访谈深度阅读栏目是具有极强文化品味的栏目,而且对中国诗坛现象和重要诗人跟踪关注。中国是个诗歌大国,而中国女诗人更是中国文化中最强悍文化的代表。可以说这个荣誉很重要,对安徽而言,诗人碧宇是个奇迹,是安徽的骄傲和自豪,是六安的骄傲和自豪。
  《大别山诗刊》总第十一期的封面是五年来出刊24期中唯一的一幅高楼耸屹,很雄伟,很壮观,正如“大别山”一样,正如“大别山”的“诗”一样雄伟而壮观。在这期中,很重要的一个栏目,则是“中国女子诗歌方阵”,刊登了安琪(福建)、晓音(四川)、徐红(白雪,安徽)、苏笑嫣(辽宁)、朱巧玲、清荷铃子(祁宏玲,江苏)、若荷·影子(胡夏群,江苏)、水晶花(邓易珍,四川)、李成恩(琳达,北京)、紫穗穗(梁文静,安徽)、朵儿(许晓华,河北)、林莉(江西)、花语(徐华,湖北)、海灵草、秀水(山东)、丛微(谭雯月,安徽)、溪边芳草(邰凤琴,江苏)、汪光华(阿洋,安徽)、海烟(罗晓玲,重庆)、紫竹(王娟,安徽)、苏浅(辽宁)等22位诗人的诗。加上《大别山诗刊》总第十期刊发的20位女诗人的诗,总计42位了。这个女子方阵,可谓强大,而且在涉及地域之广和诗歌质量之高,应该是诗坛大展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
  在《大别山诗刊》总第十一期,在特设的“金寨诗群”栏目中,还刊发了京隆、蒋旻、黄运丰、小小唐、许多余、张落、许勇、周拥军、张帆等诗人的诗。诗写得很上档次,诗群队伍很整齐。其中京隆、黄运丰、周拥军的诗值得一读和品析,那种痴情般的执著,让人敬佩,而诗人那自由天赋的想象和智性幽默的表达给诗涂就了一层神秘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那敏锐的目光,透视在诗中,成为超验的诗性表达,那地域的特征性是其诗的灵魂,而诗中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照耀了读者的心,成为折射,成为互动,成为灵犀与理解,其实,这就值得诗人的自豪,就值得读者的欣慰。
  在此,我还想特别推荐“特别推荐”栏目中龚学敏的诗。龚学敏生于四川九寨沟,居于成都。刊在本栏目中的《紫禁城》(四首)真是浑然天成、浑然大气,如:
  诗《交泰殿:关于桑与蚕的一本书籍》,有一种心安静谧的感觉。
  诗《御花园:一朵诗词的花落进叫紫雪轩》,有一种古朴古色古香的感觉。
  诗《顺贞门:在风中晃动的瓷一样的秀女》,有一种寂静孤寞孤独的感觉。
  诗《神武门:他们说,关上吧》,有一种魔幻的感觉,令人苦思冥想。
  祁鸿升在赏读龚学敏《紫禁城》诗时,认为龚学敏的诗“正是以一种天才诗人的‘疯狂’,析解了我们心目中庄严神圣的皇家宫殿,并以新锐自由的诗歌意象,重构了紫禁城的诗意构架。”
  诗人以平民的视觉,看待这座庞大的代表着皇家建筑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彰显了诗人诗艺上悖逆于常规出牌的能力,从这组诗歌的表达技艺上,看得出龚学敏诸多方面的天性才华。
  在《大别山诗刊》总第十一期“视角”栏目,刊登了两篇评论,即:
  谢幕撰写的评论“《境界:夜陪灯下深忘倦》——试评当代诗人魏力生先生的诗”。
  溪边芳草撰写的评论“《纵横诗笔见高情》——魏力生先生诗歌赏析”。
  魏力生的诗,刊发在《大别山诗刊》总第九期的“古体神韵”栏目上,同期刊发的还有两篇读后感,如:
  谷朝光撰写的“《一方古砚,一壶春茶》——读魏力生诗集感怀”。
  浮木撰写的“《室外秋雨》——读魏力生兄的诗”。
  谷朝光和浮木可能读魏力生的诗更多一些,而我与溪边芳草也只读了刊发在《大别山诗刊》上魏力生先生的42首诗。
  谷朝光先生说:“力生的诗意总是盎然的,诗意是多变的,如同他的工作,也是多变的,从寿县到六安到山区再回六安。”
  浮木先生说:“力生兄的诗作成功是根植在这样大的文化沃野,司徒越、朱鸿震等寿州前辈的博学与品格无不是古体诗后来学习者的楷模,寿州年轻一代的文化人的亲密无间的友情乡情也是建构寿州当今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
  溪边芳草说:“魏力生先生行文用笔历练精准,字里行间都溢出一种神采,一种超然,一种大气。他的诗歌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高亢,有的低徊……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托物言志,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不知不觉流连其中,情感与情神都会受到感染,得到升华。”
  我与魏力生素未谋面,又无交往,所得感受也只是从那42首诗中生发出来的感受,我喜欢读古文古诗,我喜欢古诗古文中的一字千钧和深涵蕴意,我可以在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最大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我喜欢古诗古文的原因。
  《大别山诗刊》总第十三期、总第十四期都是专刊。其总第十三期为“2010年‘正东杯’庆六安撤地建市十周年全国原创诗歌大赛专刊”,其总第十四期为“2010年大别山年度诗人暨十佳诗人特刊。”对诗人而言,这是一次庄严而神圣的检阅,是盛宴。对六安对安徽而言,这是秋收的季节,是收获,是喜悦,是幸福,是骄傲,是自豪。
  在六安诗歌史上,“正东杯”庆六安撤地建市十周年全国原创诗歌大赛,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下面,我就将“正东杯”大赛获奖名单抄录如下:
  一等奖:王晓琴(安徽)、李元业(青海)、天一(安徽)。
  二等奖:川北藻雪(四川)、八零(安徽)、海灵草(山东)、小小唐(安徽)。
  三等奖:刘小雨(山西)、许礼荣(安徽)、程东斌(安徽)、凡墨(安徽)、何伟(安徽)。
  优秀奖:杜文瑜(安徽)、杜南阳(江苏)、徐斌(黑龙江)、孙庆丰(河北)、黑马(江苏)、周启银(北京)、李晓泉(辽宁)、张宏雷(安徽)、汪光华(安徽)、高梁(河北)、周大强(安徽)、月满西楼(安徽)、蔡启发(浙江)、高山松(湖北)、黄圣凤(安徽)、张文圣(安徽)。
  提名奖:陈泽、老镜、张斌、浅水、天祥腾、陈跃、许岚、姜越、韩墨、姜红伟、碧杨树、庞小东、赵大海、龙小龙、梅雪、徐业华、陈忠龙、石辉、闻雨、张振旭、陈忠涛、唐家苗、史初明、潘孝贺、马强、冰岛、史艳君、宋军、张康、东北浩、陈宗华、侯加阳、北荒、西土、夏贞玲、山里红、凹凸、喻文、高原、陆秀红、王俊宇、罗书銶(qiu)、杨建华、贾旭磊、刘运济、陈艳、藤儿青青、涅阳三水、月色江河、往事如刀。
  撤地建市,是六安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在十周年的庆祝中,以诗咏之,则是六安的高雅方式,大别山是革命老区,而称为“将军”家乡的梅县,曾走出108位将军,令人崇敬。而“正东杯”诗歌大赛给六安的历史涂就了一层别样的光彩。这些感觉和视觉的冲撞均来自于《大别山诗刊》,其功绩不言而喻。
  此次“特刊”分“开卷”及“十卷”,刊登了参赛诗歌,即:
  第一卷:序诗。刊发了碧宇、子衣、清荷铃子的诗。
  第二卷:六地放歌。刊发了红伟、史艳君、史初明、陈忠涛、刘韶星、周大强、海灵星、黄圣凤、藤儿青青、冰棱儿、徐夕林南、于祥腾、马强、一潭、陈跃、沈奕军、朱应召、长天秋水、王俊宇、闻雨的诗。
  第三卷:锦绣六安。刊发了高梁、天一、贾旭磊、赵大海、王晓琴、陈宗华、徐业华、吴基军、张侗、张山松、杜南阳、华贝、碧杨树、王迩宾、山里红、陈章华、天风、徐赋、老镜、小可、龙小龙、月满西楼、孙淑娥、陆秀红的诗。
  第四卷:皖西流芳。刊发了黑马、李晓泉、杜文瑜、周启垠、周启发、罗书銶、程东斌、小小唐、八零、姜越、谢耘、喻文、北城、毕子祥、陈泽、李家庆、姬再明、东北浩、陈艳、
西土、许岚、唐家苗、朱国亮、孟祥云、杜冬生、张斌、杨建华、张康、月朗昌谷、江浪、江玉中、潘孝贺、何伟、庞小东、唐会、韩墨、高原、秋风冷夫人、安昌礼、华意情诗、侯加阳、张士奎、往事如刀、张振旭、黄守启、高群、石辉的诗。
  第五卷:茶香四海。刊发了刘小雨、玉上烟、冯燕文、刘星元、月色江河、陆承、孙庆丰、李元业、李献、王兴伟、梅雪、平平、张之、汪光华、涅阳三水、凹凸、夜鱼、张勤咏的诗。
  第六卷:酒赢天下。刊发了凡墨、浅水、许礼荣、张宏雷、雨阳漠北的诗。
  第七卷:古皋今辉。刊发了何宗新、洪文虎、张典中、朱善云、朱显才、黄挺、荣治平、陈家灼、刘尚泉、田维其、姚弼、杨从群、赵华坤、周进、胡传密、鲍家骅、张明海、张坛、张文圣、刘运济、王本华、张希贤、陶东海、高先元、易水寒、时莫武、李松柏、耿森林、陈亮、刘献琛、饶楚亮、林牧、吴文生、邹成之、严曲雅、张翼、夏贞玲、和西典、周炜才、洪祖东、丁欣、刘世昌、张书圣、李满喜、冯国英、谢传书、朱华炳、周增儒、唐永才、王泽明、武光新、刘育铭、禅雨的诗。
  第八卷:绿色行版。刊发了段伟、川北藻雪、冰岛、北荒的诗。
  第九卷:采风旌旗。刊发了陶守宏、海灵草、山里红、月满西楼、溪边芳草、往事如刀、松山居士、张宏雷、寒烟儿、蔡启发、石辉、李元业、陆秀红、程东斌、汪光华的诗。
  第十卷:诗赛视角。刊发了松山居士、陆秀红、老镜、往事如刀的文章。
  总第十三期《大别山诗刊》之封一封二及前彩一至彩六刊登了大赛合影、照片、获奖者、领奖照片、诗友合影照片、迎驾采风照片、六安瓜片公司采风照片、金寨采风照片;后彩一为正东集团简介及照片;后彩二为巢湖名郡简介及照片;后彩三为金寨凤凰城简介及照片;后彩四为兴美花园简介及照片;后彩五为滨河御景简介及照片;后彩六与封底为正东·凯旋名门简介及照片、透视图;封三为六安滨河御景二期夜景透视图。
  总第十四期《大别山诗刊》为“2010年大别山年度诗人暨十佳诗人特刊。”
  被授予“大别山年度诗人奖”是:许多余、凡墨。
  被授予“大别山十佳诗人奖”是:高山松、李建军、夜鱼、清荷铃子、蔡启华、寒烟儿、郭金华、天一、丑己、张锐锋。
  被授予“大别山十佳新锐诗人奖”是:阡陌、紫竹、熊德志、三峡浪子、一果、凹凸、江浪、老镜、程东斌、楼兰女子。
  被授予“大别山十大实力诗人奖”的是:盘妙彬、鲁绪刚、子衣、殷晓媛、樊子、汪抒、王海云、孤雪、柳歌、蓝晓宇。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老区,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抗日战争、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大别山地区人民无所畏惧,勇于抗争,为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这次举办如此大型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大别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中国市场经济论坛《大别山诗刊》杂志社、《中国大别山》杂志社、《大别山》杂志社、《九头鸟》杂志社联合举办,旨在共同谋划大别山区域合作,推动大别山经济文化发展,其活动得到了新华网湖北频道、《香港商报》湖北办事处、中国窗网湖北频道、商务时报、《中国招商引资》杂志、湖北日报、信阳日报、随州日报、安庆晚报、黄冈日报、皖西日报、孝感日报、鄂东晚报、黄冈电视台、浠水电视台、大别山旅游网等媒体支持和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个“圆满成功”也给《大别山诗刊》的庚寅(2010)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的确,热情高涨的诗人给寂静的大别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大别山寂静的风景凭添了斑斓的色彩,那用情脉与血脉奏鸣的淡紫色的回旋曲,在大别山激情地回荡,成为难忘的回忆,成为永恒的记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名鼎鼎照样子写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