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去新加坡读幼稚园有什么好处?

幼儿园过万圣节引争议 中国孩子如何对待洋节日
发布日期:日 
共有人评论 
有4008人关注 共有0人投票
  万圣节前玩具店销售异常火爆。购物者几乎全是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有家长抱怨,幼儿园让家长准备万圣节的衣物,一根塑料魔杖15元,一片布做的斗篷最低25元,一套公主裙要200元。幼儿园的老师们说:“现在幼儿园不都流行双语教学吗,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有网友质疑,引导孩子们过洋节,会不会造成孩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记忆断裂?
  近日,各大小商品市场不少摊主卖起万圣节道具,骷髅、南瓜头应有尽有。
  万圣节将至,本来是个“不疼不痒”的洋节,却令很多家长叫苦。因为幼儿园要过节,家长忙着把自己的孩子打扮成法师、小鬼等各种造型。对此,有家长觉得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挺好,但有家长却表示许多装饰属于一次性用品,太过浪费,而且对给孩子过“鬼节”难以接受,幼儿园这么做实在不妥当。
  家长:孩子扮小鬼让人不舒服
  据刘女士讲,自打女儿上了双语幼儿园之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成了必过的盛典,其中最让她头痛的就是万圣节。每逢万圣节,不但要给孩子准备服装、配饰,还得有南瓜灯、糖果等节日必要物品,每次花销需要300元左右。开销还不是最大问题,刘女士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让孩子过万圣节。看到那些类似骷髅的标志或者其他奇装异服,好奇的孩子总会问这问那,可家长解释起来实在有些为难。“到了万圣节当天,一进幼儿园大厅,就发现那里布置得很别扭,耳边飘着闹鬼的声音,到处都是飘忽的蜡烛,孩子更是被打扮得跟小鬼差不多,让人很不舒服。
  记者走访汉口和武昌的多个商圈发现,今年万圣节想出这个“招数”的商场不在少数。有些专柜不仅要求戴上夸张的面具,还要求穿上斗篷、尖角靴,并在脸上化彩绘妆。一家潮牌服装的女营业员向记者悄悄大吐苦水,“第一天带妆上班时,委屈得想哭,感觉自己成了小丑。”采访中,不少营业员尤其是女性营业员都透露,自己或多或少有尴尬、出丑的心理感受。甚至有男性顾客要求她摘下面具看真人,“令我感觉到不受尊重。”
  商家赚“粉丝” 万圣节成了儿童节
  随着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万圣节也吸引来了不少“粉丝”。不过,万圣节的“粉丝”年龄偏小,而商家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些“小粉丝”,并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几家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看到南瓜灯、骷髅面具都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在大胡同一家销售万圣节服装的摊位前,一位年轻妈妈正在挑选巫师斗篷,她告诉记者,因为孩子幼儿园举行活动,所以特意为他来挑选一件“战袍”。在母亲看来,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外国文化,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不过,当记者就“万圣节”询问不少孩子时,得到的回答却出奇的统一――“不知道”。
  万圣节催生“鬼魅”经济 淘宝店主感慨打包打到胳膊疼
  与线下的销量相比,线上的销售几乎呈现“井喷”之势,淘宝网上的不少网店最近生意也是火得不行。
  输入“恐怖面具”4个字,出来的相关信息高达5790条,不同面具的价格跨度相对较大,从2元到35元不等,不过价格便宜的月销量更多。其中一家浙江的网店销售的面具为3.5元,老板说,最近一星期打包打到胳膊疼,半月内卖出去了近2000个,主要对象以年轻人为主,大多都是为了参加万圣节派对准备的,也有自己买着送人的。
  以万圣节的名义狂欢也要讲公德
  最近,武昌、汉口、汉阳等地的早教机构、商家等,发起了多场关于万圣节的活动,不少人响应。主办方在门口挂上黑布帘,甚至摆上涂了夜光粉的“鬼怪”,幽暗恐怖。有人还上传了活动照片。在一家幼儿园的化装舞会上,孩子们或头顶南瓜灯,或扮成蜘蛛侠,玩得很开心。可英语外教装扮的“吸血鬼”太逼真了,吓得小孩见了就躲。有一家商场,还请化妆师免费给游客装扮。一名女顾客的眼部周围,被涂成“滴血”状,自己开心不已,却把一个宝宝当场吓哭。一个黑衣白发、青面獠牙的“恶鬼”游街时,还把一位营业员吓得尖叫。
  以万圣节的名义狂欢,体验异域文化是不错,可吓到周围的人是不是就有点不讲公德?
  陈羽凡微博斥“洋节日”泛滥 反省民俗不振根源
  10月31日19:42,陈羽凡发表了一篇微博,表示“洋节”日渐受到国内民众的重视,但四天前中国传统的祭祀日“送冬衣”却被很多人所忽略甚至不知:“洋节在中国越来越受宠。是被洋文化吸引了?还是对本国民俗失去兴趣了?是温饱后所思?还是娱乐欲望受制?对于我就是借机篡个酒局朋友们小聚。明儿是洋鬼节,由宰杀祭祀演变为当今一年一度的化妆舞会……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四天前是中国民俗清明节外很重要的祭祀日‘送冬衣’呢?”
  “洋节”在神州大地上盛行之际,诸多国内传统节日却愈发不为民众所重视。陈羽凡于31日20:54又发表了一篇微博,反思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并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做好推广和包装工作:“如果有现代文化人及商客在民俗文化上用心包装,国家对所谓迷信与民俗有相应的界定管理和利好的推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想过节月月都有!”
  国人是跟着瞎起劲
  墙裳烟曲:许多洋节国人都能接受并过起来,但这万圣节不却水土不服,就是起不啦啊,群魔乱舞就不适合中庸之道的中国吧!
  HIGHLY傅海莹:万圣节不适合小孩子的老外都认真地把自己打扮成魔幻片里的人物,我们的小孩纸极少经历,会吓坏的。还是过好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吧。
  迟暮青年goya:就是呀 跟着瞎起劲吧... 我估计很多人大概连感恩节万圣节的定义究竟是哪一天都不清楚。
  万圣节有违中国文化?没那么严重
  关于外国节日中国人要不要过的争论历来有之,从圣诞节到情人节,喜欢的人觉得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反对的人则痛心疾首地认为洋节日取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实在不应该。其实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就意味着外来的文化和思想也会日益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与其压制和躲避还不如适当地接受,文化有了交流才会有更好的传播和保存。至于西方的万圣节是不是已经到了违逆中国文化的程度,想必也没有这么严重,年轻人的喜欢更多的还是觉得好玩罢了。
  不可否认,在这个文化渐次多元的时代,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拥抱异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这种碰撞交流中扬弃并革新,社会才能更好地契合时代诉求。从这个维度讲,包括万圣节在内的西方节庆文化,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只是,像上述新闻中那样,万圣节从幼儿抓起,仍然有些荒唐滑稽。首先,任何学习都不能以强制力为前提。否则,这一颇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就会让人想起那些更为国人所熟悉的“校服、教辅、补课、培训”等在“后幼儿园时代”教育界里的高频词了――而它们唯一的共性,就是指向校方和商家共谋的某种强制性乱收费。幼儿园里的万圣节“骷髅头套”下,会不会暗藏又一次心照不宣的分肥的消费盛宴?
  其次,文化的交融,必须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仍以万圣节为例,在成人世界,在各大微博、饭否、人人网等各种社交网站,三四天前“万圣节怎么过”就已雄踞热门话题榜榜首。与其说这是一个正在尝试着进行本土化的洋节体验,不如说是精致的节庆文化糖衣悉心包裹的又一重磅的消费炸弹。
  肤浅炒作的洋节不过也罢 吸收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
  这些洋节起初是深谙炒作之术的“外商”为营造购物潮炒起来的,这种做法契合了民间认为过节就是图个热闹的肤浅理解。于是,圣诞节的打折促销、情人节的玫瑰涨价、万圣节的玩具热卖带起了洋节的泛滥。而这种肤浅理解也在糟蹋着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其实有团聚、祈福、敬老、祭扫等内容,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目中,只剩下饺子、粽子、月饼了。前些年,同属于汉文化圈的邻国跟我们争端午节申报世遗,闹得不亦乐乎。可是有多少人反思,“正宗”的文化传统内容怎么在人家那儿比我们自家保存的还多?令韩国留学生不解的是,在家过端午节要在手腕上缠五色丝带,饮雄黄酒,燃艾香。而在中国,南方还有一些龙舟比赛,北方则与平日无异,粽子一年四季商家都在卖。笔者想,我们曾经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如果不下大力气整理、恢复的话,那么复兴将是一个长过程。笔者非常赞成大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但是先进外来文化的精华是什么?是科学、民主、法制、理性、平等、责任、诚信等。我们要加快对于这些精华的汲取,为了下一代,我们也必须摒弃外来流行文化中那些喧嚣、肤浅的消极成分。
  万圣节的由来
  古时候人们认为恶灵在每年10月31日的夜晚重返人间。为了驱逐恶灵,他们会将房子里的炉火和烛台熄灭,将房子弄得很荒凉,好像没人居住一样,这样恶灵就不会进屋去。他们也会故意穿得很邋遢,看起来很丑,这样恶灵就不愿意接近他们了。另外,他们还知道恶灵害怕噪音,于是他们穿着奇形怪状的服装(cos上街游行。这就是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像今天这样有趣,是因为异教徒没有听从教会。他们在万圣节继续沿用许多缩温节的仪式,有些仪式现在仍然存在。
  如果你知道,万圣节的由来是因为天主教会试图以一个让异教徒感念天主教圣人的节日来取代异教的"缩温节",你可能会感到惊讶。缩温节是一年中很特别的日子,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在这个时候悼念他们死去的亲友。这些人相信, 死去的灵魂会在这一天来到人世间,因此每年10月31日他们燃起篝火,举办盛宴以求好运。
  因为想让异教徒庆祝他们的"诸圣日"(也就是天主教圣人日),天主教会把诸圣日改到11月1日,缩温节的第二天。然而,异教徒除了在诸圣日对天主教圣人表示尊敬之外,仍继续在10月31日庆祝缩温节。
  西方怎么过万圣节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新理念、新产品,打造全行业同台互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万众瞩目的品牌盛会!
赞助商家广告
(604)..()(1170)..()(366)..()(347)..()(2098)..()(2730)..()(3345)..()(3155)..()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的差别
&今天早上,一位爸爸在送了孩子后向我问道,“中国娃儿和外国娃儿相比,有什么差别?”这个问题我被问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次了。当家长们看到外国孩子早上在学校乐颠颠的到处跑的时候,新生家长常常会问我这个问题。本质上我觉得孩子没有差别,除了身体特征的不同,他们都是普通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家长眼中的差别呢?想其原因,大多数还是父母的教育、育儿理念、方式的不同给了孩子不同的成长环境而产生的不同。有些家长们自责地说“我的孩子带得太娇了”,这说明家长其实是意识到问题在哪里的。在博赞,很多家长都有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了很多育儿书籍,了解很多不同派别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也在家里为孩子营造理想的氛围,如蒙特梭利的氛围。
作为老师,我们跟学校的外国宝宝接触较多,应一些家长之托写点所见所闻,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分享,不做中西孩子之对比。
&& 坚持原则,绝不溺爱。
很多道理我们大家都懂,但是具体到怎样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执行可能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学校的Penny刚来校的时候,某天Penny
爸爸来接她,Penny 跟爸爸说要抱着走,Penny 爸爸告诉她自己拿着东西不能抱她,小丫头不太愿意,就躺在了地上哭。Penny
爸爸跟她再说了一次不能抱她之后就转身走了,这次Penny
看着已经走出去几步远的爸爸,迅速地转身爬了起来跑着追上了爸爸。这个例子说明,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都有提无理要求的时候,达不到要求后都会“耍赖”。但这时,家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像Penny
的爸爸这样做,孩子在试了几次后就会知道,这样的方式不好,得不到自己的要求。事实上,我们之后也没有再见Penny这样要求她的爸爸了。
博赞蒙特梭利儿童之家也曾有几个这样的孩子,给老师提要求都连哭带滚,如果老师不能满足她们,她们就会一直躺在地上。老师对孩子进行了引导,在我们和家长沟通后,家人也坚持用老师的方法引导孩子。一周后孩子就能平静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了。
这样的孩子或情况,我们还遇到了不少,只要家长认识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孩子在几次之后完全能理解她/他的方法不对。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大多数时候,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心里都是有数的。有时候无理取闹是为了试探父母的底线。父母如果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拒绝与约束,也是爱的内涵之一。
&&&饮食崇简。
&&&很多家长在看了博赞的外国孩子后都会啧啧称赞,这身体真好,大冬天的只穿两件薄薄的衣服。在吃的方面,外国家长其实一般比较随便。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孩子的午餐一般都放在妈妈准备的Lunch
Box里,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呢,大多数时候就是三明治,草莓酱,花生牛油酱,鸡蛋,吞拿鱼酱等等换着吃。在博赞的外国孩子里面,我们发现向Ethan
,Grazi这样比较大的孩子,他们的口味大概养成了习惯,比较不喜欢吃中式午餐,但这两个孩子的弟弟和妹妹们年龄比较小,很快就和其他宝宝一样吃中式午餐了。Ethan的妈妈为了让大儿子能学习吃中餐,坚持不给儿子带午餐盒,如果带,也是带1/4片三明治,而且特别嘱咐老师不要单独为他弄三明治之类的午餐。老师们都说这是逗他胃口的。看着孩子饿,又不肯吃中餐,老师既心急又心痛。而孩子就这样渐渐的吃上了学校的午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博赞,如果孩子没有或者正在学习某项能力,如吃饭,穿鞋子之类的事情,老师一般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技能,老师一般会鼓励自己完成。Linus的爸爸在孩子会吃饭后,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撒娇不吃,要求老师喂,Linus的爸爸坚决回绝了老师给予的帮助。博赞有位昊昊宝贝的外公也曾郑重地给老师说,“让他自己背书包,太重的时候帮助一下,平时应该自己背”,而博赞也曾有奶奶看到自己的孙女放学时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出来,对老师说,你怎么不疼我的孙女,帮她背下书包。这也正说明理念一致下,中外孩子没差别。在背书包这个事上,这位外公和那位奶奶如果都坚持自己的理念,那孩子在自理能力上可能就会表现出差别来。
注重孩子品格成长,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有摩擦非常正常。孩子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收获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ico和Ethan妈妈在这方面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尤其严格,在老师这方面,他们一再要求老师不能特别照顾他们,相反应该严格要求他们。Nico
和Ethan虽是还朋友,但也有为了喜欢的玩具闹意见的时候,两个孩子有时会大吵一番,有时甚至拳脚相向。我们的老师都会中立而公平的了解事件,帮助孩子们处理这样的社交难题。两位家长也都会很严肃的批评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礼貌友好谦让,直接指出自己孩子不足指出并向对方道歉。在幼年,孩子的道德观,是非标准还没有完全建立,家长的要求和老师的影响就会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良性建立正确的道德和是非观。很多家长在国内、国外是著名的小学、中学及大学的老师,但对博赞的老师,他们除了信任我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之外,还表现出相当的谦虚,对于我们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非常的重视和配合。Leo和Jack家长也会开家庭会议讨论孩子在校的表现,并根据老师建议要求孩子。让人欣慰的是很多的家长都以身作则的为孩子做榜样,“尊师重教”这个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完美,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非常重要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严格要求是更深更远的爱。
&&&&博赞许多家长也有很多在育儿方面智慧的做法值得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写点文章,我们将收集来和大家分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孩子在美国幼儿园
大年初一上来给各位拜个年,过年好!
大洋彼岸的这边,我们的日子却是照旧,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看不到一丝节日的气氛。不过今天小玉米穿了一身喜气,大红的上衣领口缀着小蝴蝶结,黑色的裤子边角上绣着几朵小红花,虽是圣诞装束也算是过节。我给幼儿园里的每个小朋友还准备了一份礼物 - 红包!红包里面装啥呢?自然不会放钱了,恰好在中国店里发现有金币状的巧克力,包装上印着福字,正好拿来充当钱的角色放在红包里。
礼物虽小,但也希望能借此传达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和风俗。
小玉米上幼儿园已是第四周了。一直想着来这儿汇报汇报,可是最近发生的事让人没功夫也没心思上博客来。上幼儿园后才一星期小玉米就开始流鼻涕,感觉是感冒,但也不排除过敏。至上星期一仍未好转,更糟糕的是,又得了中耳炎。医生给开了阿莫西林,现在症状已经好了许多。
第一次上幼儿园,生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可是,我没有想到来得如此快。
而让我开始担心的,不仅仅是生病。小玉米出生在美国,可是一直生活在中文的环境,虽然会说不少英文词但从未说过完整的句子。非常明显,她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听不懂说不了的地方感觉很不舒服。不止一次,小玉米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今天不上幼儿园好么?"
虽然第一天的表现出人意料。那天,小玉米虽不至于高高兴兴倒也是心情不错。走进教室里,她竟然还冲着老师说了声:Good
Morning! 把老师乐得笑开了花。老师问她要不要和别的小朋友玩什么,她竟然答了声Yes. 意外的表现让我这做妈妈的真以为自家孩子非同寻常呢。
为了以防意外第一天给她穿了尿不湿, 之后没有再穿。在家的时候已经反反复复教她用英文怎么说需要上厕所,
问了老师却说她从未主动提出过。 当然也许不需要,
因为老师会每隔两小时提醒一次。&意外仍然发生过两次,
此外碰翻牛奶一次。看来常备两套衣裤非常有必要。
中午吃饭的问题是意料之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完全靠自己独立使用叉勺, 吃多吃少老师不会过问,
到时间没吃饱就只能自己饿肚子。这对吃饭不积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令人担心的事, 但是我可以理解,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孩子迟早需要面对现实。
两星期下来, 从老师的反映来看, 小玉米基本上能明白该做什么, 但是比较腼腆, 没有主动交流而只在一旁观望。 我知道,
假如是在中国, 假如老师说的是中文, 她适应的过程会缩短许多。
每天早上, 看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小玉米, 我问自己: 这种痛苦的适应还要多久呢? 两个月, 三个月? 半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只是对不争气的自己感到抱歉。”昨日,事业、爱情一向顺风顺水的董洁突然在微博上如此感叹。
  原来,董洁两岁的儿子顶顶因为是“中国籍”而无法进入某双语幼儿园就读,这让当妈的她很是郁闷。随即,潘粤明也在微博上感叹,“一些办幼稚园的也该上上幼稚园了!可悲!”
  这件事随即引来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内的双语(国际)幼儿园都存在。
  董洁 微博:孩子因是中国籍被拒入园
  2009年出生的顶顶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董洁、潘粤明夫妇也在积极为孩子寻找幼儿园。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却让夫妻两人犯难了。
  昨日,董洁在微博上透露,自己为儿子找幼儿园,不料还没入门便先被某幼儿园保安询问起来。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是否为外国国籍。在得到否认的回答后,保安又询问起孩子是否外国国籍。再次得到否认的回答后,“保安羞涩地慢慢开口:我们这儿不收大陆的孩子……”
  保安的话让董洁很是无语,她在微博上无奈地表示,“其实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我只是对不争气的自己感到抱歉。”
  潘粤明 微博:国产原装没人待见很可悲
  不久后,丈夫潘粤明也转发了此条微博,并自嘲说,“看了几家双语幼稚园,貌似都只收外籍小孩儿……给人感觉国产原装的都没人待见,也许这样才显得更够档次吧。”同时,潘粤明也直言,“建议在国外开办不是更便利一些吗?一些办幼稚园的也该上上幼稚园了!唉……可悲!”
  这两条微博发布后,立即吸引了众多网友前来围观,并就孩子入园读书一事展开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理解这对年轻夫妻的心情,“做父母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其实不用这么跟自己过不去,也不是世界上只有这么几所幼儿园。”同时也有热心的网友发出邀请,“来我们幼儿园吧。”
  不过,也有网友愤怒表示,既然这些幼儿园是在中国开的,为什么要拒绝中国孩子呢?简直有些“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相关回应 下一步找个符合条件的
  天府早报记者昨日联系上董洁的宣传总监赵先生。对于董洁、潘粤明的“牢骚”,赵先生坦言,“这个我们不作回应,也没法回应。”
  赵先生解释说,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幼儿园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董洁、潘粤明和普通夫妻一样,虽然顶着明星的光环,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依然会遇到这些难题吧。”同时,赵先生透露说,董洁现在也非常无奈,“不符合就读条件也不能强求吧。下一步应该会去寻找一个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吧。”
  一个疑问 为何明星都爱双语幼儿园?
  马伊琍:为了让孩子不被过多关注
  因为顶顶的入园问题,很多网友也表示出了疑惑,“为什么明星的首选都是双语幼儿园?”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明星为孩子选择国际幼儿园并非是为了让孩子显得与众不同,相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中去。
  马伊琍曾透露,“我们为爱马(马伊琍的孩子)找幼儿园的时候,就想过是不是要找那些所谓的国际幼儿园,后来决定应该是要去。但不是由于虚荣。之前早教课的时候,老师知道爱马是我和文章的女儿,就会对她莫名地非常好,她明明什么都没有做,老师也会不停地夸奖她。听到这些我很害怕,我希望孩子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样长大。如果去一个国际幼儿园,那里的老师也好,其他家长也好,根本不知道马伊琍是谁、文章是谁,爱马可以普通地成长。”
天府早报记者雍铃子
编辑:鲍凌&&
【 娱乐频道 】最新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云蓬 中国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