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教子中孟珂看到外公的这些绝技使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孟母教子的故事
&&&&&&&&&&&&&&&&&&&&&
孟母教子的故事
&&&&&&&&&&&&&&&&&&&&&&
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是鲁公族孟孙氏的后裔,因家道衰败,年青时虽读得不少书,却难入仕途。而立之年随父流落到凫村,在一个富商家做管帐先生。孟激娶妻仉氏,凫村人,是鲁国的明门闺秀。仉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古圣先贤,无所不知。大家闺秀嫁了个穷丈夫,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到肩上,艰辛的生活把她磨练成一个生活的强者。
公元前37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月光溶溶如水,茫茫寰宇清澈宁静。身怀六甲的仉氏,把椅子搬在庭院中,腆腹静坐,让胎儿接受圣洁育。这位颇有科学头脑的年轻女子,不久要当母亲了。她满腔热血倾注于胎儿,精心酝酿着北临沂河观澜,南登峄山揽圣的“胎教”计划,一步步运筹实施。
秋末,连降大雨。沂河水定然是波澜滔天,汹涌澎湃。雨方停,她不顾路途泥泞就出发了。从凫村到沂河,不足二十里路程。仉氏一早上路,一路上,他细推敲孔子有水必观的道理: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之乳汁;水流必下,穿山岭,勇往直前;万物入水,洗涤必致洁净,可晓人以立身处世之大道。有水,怎可不观!
仉氏走约两个进辰,很快赶到了目的地。登上河堤,气势壮观,涛声如雷,真让人魂飞魄散,眼前这壮观的景象,正是培养孩子勇敢无畏精神的生动教材,她脸上绽开了甜丝丝的微笑、、、
孟激因事缠身,直拖到仉氏临产之前,在妻子多次催促下,只得向主人告假。和善的主人借给他一辆马车,并让他陪伴妻子去峄山观揽。
峄山,雄峙于凫付东南三十五华里处。据传说,远古时候,女娲炼石为丸,神工补天留下的滚滚乱石,堆积变成峄山。它丸石绎连,重垒叠嶂,向有“岱南奇观”的美誉。孔子曾登临峄山,并在《诗经》中称峄山是凤凰栖息的宝地。仉氏游峄山,是因为它高大,雄奇、险峻。山高,可以培养坚毅的攀登精神;峄峻,则能够培养勇敢无畏的意志。她要在这里给腹中的胎儿培育出朝着即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基因。
来到峄山脚下,已到正午时刻,三人草草用了午餐,让车夫在客店安歇。孟激搀扶着夫人,从子孙石处开始登山,沿山路盘旋而上,共八十余盘,约八里许。盘山路上,夫妻二人登几步,踹一踹;攀一程,歇一歇。踹踹歇歇,好不艰难。孟激几次提出半途止步,都被仉氏谢绝了。她说:“今日登山,是对孩子进行胎教,倘一遇险阴便裹足不前,我们的孩子将来怎样能成大器呢?人总得有个精神支柱,有个追求,有个奋斗目标,这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呀!”夫妻二人终于登上峄山顶峰。当他们都顶蓝天,手扶白云,俯揽邹鲁大地时,深深钦佩孔夫子“登峄山而小鲁国”的博大胸怀。
赶回客店时,天已黄昏,他们须连夜赶回凫村。孟激坐进车厢,浑身就象散了架一般,倒头便呼呼进入了梦乡。仉氏却跟丈夫截然相反,她怀孕九个多月,居然登上了峄山极顶。此时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即将降生的孩子将会是一个不畏艰难险阻的强者,这孩子仿佛象驾车的骏马,勇往直前,正踏步向着人间奔驰。
仉氏毕竟怀胎九月有余,攀登、劳累了一天,激动的心平静下来之后,便缓缓进入梦境:天宇晶莹,繁星闪烁。忽见一片彩云,自泰山飘来,慢慢扩散,呈现出龙飞凤舞,天仙下凡、鲲鹗展翅等一幅幅变化着的画面。其中,一片凤凰似的红色云朵迅速自动向西飘去。突然,红云落在邹鲁交界处的上空,云朵笼罩的方位中心,不正是凫村吗?“哇”的一声,一代圣贤降生了。
婴儿的啼哭,惊醒了丈夫的甜睡;惊破了妻子的美梦。在车厢里降生的儿子是那么可爱,夫妻如愿以偿,不时对宝宝亲来吻去。赶夜路的马车摇来晃去,仿佛象摇篮。初为母亲的妻子迫不急待地让初为父亲的丈夫给儿子起名字。孟激脱口说道:“儿子是在马车上生的,就名唤孟柯、字子舆吧。”轲舆均从车字。仉氏微笑着点头说:“车既能载物,又可乘人。咱夫妻希望儿子这辆车能够普渡众生,将灾难深重的奴隶运往幸福的天堂!”
&&&&&&&&&&&&&&&&&&&&
孟轲三岁时父亲去世,母子相依为命。因家庭贫穷,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或纺线织布维持生活。他家居住在凫村东南方向,有两个象马鞍子一个的小山头,人称马鞍山。山角下是一片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心碌碌,有人在这里挖坟掘土,有人在这里号啕大哭。幼小的孟轲常来这里玩耍,有时就学大人的样子,邀着小伙伴们挖坑埋坟头,有时也学大人的样子号哭取乐,甚至有时还偷拿人家的供品吃。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孩子来这里玩耍,不但影响读书,而且会败坏品德,长居下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毅然迁居庙户营。
庙户营是一处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迎来送往、江湖术士,瞒哄欺人。小孟轲经常到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很感兴趣,有时学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孟母意识到,这样下去,孩子会变成一个市侩。
新居的东邻是一家屠户。有一天,邻居家一边磨刀霍霍,一边把一锅水烧得滚沸。好奇的孟珂跑去问母亲:“邻居家在干什么?”孟母告诉他:“是在准备杀猪!”“他家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杀猪给你吃啊!”说完这话孟母后悔了。心想,邻居并不是为孩子杀猪,我怎么能够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撒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到东邻家买猪肉给孟轲吃了顿美餐。
从此,孟轲经常到东邻家去跟着学杀猪、宰羊,还帮着到集市上叫卖,有时还捎些肉回来。孟母发现这个环境仍然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下决心再搬一次家。
孟母第三次把家搬到一个学宫附近(今邹城南门外)。这座学宫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讲学的书院(后称“子思书院”),聚集着很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搬迁到这里以后,孟轲被书院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时常到书院里跟读书人学习读书,演习礼仪。孟母选择了这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非常高兴地定居下来。孟轲九岁上学时,母亲给他做了身新衣服,还领他到田野里挖回荠菜,包饺子给他吃。因为“荠”“智”谐音,吃过荠菜饺子,上学读书会更聪明些。用心多么良苦的孟母啊!
&&&&&&&&&&&&&&&&&&&&&&&&&&&
孟轲入学宫后,初学是诗书、礼仪、驾车、射箭,开始很有兴趣,也很努力。日子长了,就感到有些厌烦,因为他爱玩耍已成西光,所以受不了书院的约束,常和几个同学逃学去玩耍。后来被孟母知道了。孟母暗自想出了开导他的方法。
有一天,孟轲不到放学时间就跑回家来。孟母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经询问知道他又逃学了,问道:“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轲洋洋自得地说:“还是和从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孟母听到儿子的不求上进的回答,气上加气。当即把孟轲唤到跟前,拿刀就把织机上面的经线“嚓”地一下全部割断,随手把刀扔到了地上。纱与布成了两截,垂落下去,几个月辛辛苦苦的操劳废于一旦。孟轲见此情景,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急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布匹是一根根线织起来的,线割断就无法织成布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学习不用功,就没有入门就骄傲自满,荒废学业,这就象线断了,织不成布一样学无成。”孟母这番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孟轲的心灵。读书时,联想起母亲辛勤操劳,不惜三迁居地把他送入学宫,冬披衣,夏打扇,伴他秉烛夜读的情景。他心里很难过,眼泪汪汪地向母亲认了错。自此以后,小孟轲痛改前非,致力于读书,加上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肯动脑筋,能够举一反三,在先生的教导下,学业逐日长进,成了百里以内小有名气的神童。
随着褒奖赞誉之声的不断增加,随着长辈们宠爱的不断加深,小孟珂禁不住沾沾自喜,居识自傲起来,说话、办事常常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情绪,敏感的孟母对此稍有观察,便请年愈花甲的两位老人,来给孩子指引迷津。
公孙玺,是一位告老还乡的鲁国名将,闲居在家。身体尚健,且颇好狩猎,常趋鹰逐犬于山林,聊以散心健体。
学宫里放假哪天,孟母带着小孟轲来到公孙玺门前,乘上猎队的马车直奔四基山,山西麓,林深草茂,人们持弓箭驱鹰犬进入山林。
在公孙玺早已部署好的猎场里,一群野兔被驱赶着朝一个方向窜去,老将军不慌不忙,朝着兔群张弓搭箭,“嗖、嗖、嗖”连放数箭,无一虚发,小孟轲惊呆了,连连向母亲夸赞老将军的射技,孟母说道:“这有什么,连台好戏还在后边呢,就让你先看看百步穿杨吧!”
只见百步开外,一壮士在树林深处,朝着一棵杨树的一片叶子,用长竿一指,老将军张弓搭箭,“嗖”地一声,长竿指的那片叶子飞落了,就这样,左一箭,右一箭,只射得那棵树落业飘飘,小孟轲看得眼花缭绕。
正在这时,一只苍鹰盘旋在树林上空,老将军问:“孟轲,你让我射它哪只眼睛呀?”小孟轲说道:“左眼。”话音未落,只听得“嗖”地一声,苍鹰扑棱棱落地,拾起来看,果然箭穿左眼。这下孟轲算服了。他向老将军深鞠一躬问道:“要学射术有什么诀窍吗?”老将军哈哈笑道:“要说诀窍就在于练射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嘛!”
孟轲再拖一礼又问:“天下还有比老将军更高明的射手吗?”“有,多得很呢”老将军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出类拔萃者,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没遇到一位天下无敌手的将军呢!”
这天夜里,仉氏母子就寄宿在季氏婆婆家中,季婆婆准备的晚饭是单饼。小孟轲吃着一张张圆圆的薄单饼,向母亲询问这么好看又好吃的饼是怎样烙出来的,孟母说;“今晚就让你见识见识。”
当厨房里燃起的火光时,孟母带着轲儿走进了烙饼的厢房。借着火光,孟轲看到,白发苍苍的季婆婆和儿媳正准备着烙饼呢。三间厢房里,年轻的儿媳在北间杆饼,年迈的婆婆在南间烙饼,只见儿媳妇将杆面轴子一摆,杆好的饼,“嗖嗖嗖”象蝴蝶似地穿过正间,飞旋到南间:南间里,只见老婆婆用翻饼的竹片子,顺势一带,那飞速旋转的饼,就在老婆婆的竹片子上卷了起来,接着用手一抖,便摊在了鏊子上。烙饼熟后,老婆,婆又用竹片子挑起,胳膊一抖,又“艘艘艘”象蝴蝶飞舞一样穿过正间,飞旋到北间,落到了事先准备好的饼筐里。就这样,生的、熟的交相飞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哪里是在烙饼,简直是在演习技艺,真是天下第一,是怎样达到这般出神入化的境地呢?”老婆婆慈祥地回答道:“功到自然成嘛,这也象你们做学问一样,全凭用心专一,要下苦功夫呀!”
这一夜,小孟轲失眠了,他一宿目不交睫,一只只应弦而倒的野兔,一片片飘飘飞落的杨叶,一张张飞速旋转的单饼,总是在他眼前浮现、舞动,最后聚在一起,组成四个醒目大字:学无止境。他越想越惭愧,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只有戒骄戒躁,踏踏实实才能自学成才。
&&&&&&&&&&&&&&&&&&&&&&&&&&
孟子把母亲的养育教诲之恩时时铭记心中,对母亲自然是十分孝敬。在母亲面前,他总是和颜悦色,几乎是事必问,言必听,从没做过悖逆母亲的事,孟子的妻田氏,更是世上难得的贤惠孝顺的媳妇。只不过田氏相貌较为丑陋,孟子不十分中意,夫妻生活不够美满和谐。然而母命难违,既然妻子孝敬父母,埋在心中的怨气自然就难以言表了。
有一天,孟子回到家中,向母亲请过安,然后推门进入妻子的房间,时值盛夏,田氏做在室内防线,感到一阵阵闷热。就脱掉了褂子。孟子进屋时,袒胸露乳的妻子没来得及回避,于是便以“妻子无礼”为由,向母亲道了欲休田氏的积怨。孟母心理明白儿子是借故休妻,于是问道:“入室之前,我儿可曾打过招呼。”孟子答道:“不曾打招呼。”孟母批评儿子说:“既如此,无礼者不是贤媳,而是吾儿了。”孟子莫名其妙地问:“孩子问何无礼呢?”孟母解释说:“礼云:‘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吾儿既没问室内有人没人,又不声张,贸然入室,岂不有违礼教,怎能责怪妻子无礼呢?”孟子被问得无言以对。孟母自然深知儿子的心思,于是引导他说:“看待妻子不能只重外貌,更要重品德。这才是先贤立身行使的标准呢!”经母亲循循善诱的训导,孟子终于改变了观点,转变了态度。从此,夫妻恩爱,对母亲更加尊敬。
&&&&孟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在齐拜为客卿。他将母亲和妻子接来齐国居住,组成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知子者没有比母亲更清楚的人了。孟母心理十分明白,儿子正接过孔子传递的事业前进,沿着孔子指引的道路奔波,她心中感到无限的欣慰,但愿儿子在事业上能够成功。
然而孟子所行之道,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是难以实现的,身为齐国客卿的孟子,虽多次向齐宣王陈述自己的主张难,然而齐国的军臣却屡屡不听他的劝告。先师孔子的政治主张难以推行,于是他想离开齐国。然而,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怎能随儿子颠沛流离呢。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时常忧心忡忡,依门长叹。母亲问过几次,他总推说身体不爽,将实情瞒过。
一日,孟子误认为母亲外出,忍不住在室内默然泣哭,孟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追问原因,他再也无法掩饰了,只好将欲离齐奔他邦行道的心思向母亲倾吐。孟母十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迹,他不愿成为儿子的负担,一心想让他全身心全都用到事业和追求上去。于是,以妇孺之道劝告孟子说:“妇人有三从之道,年少从父母,出嫁从丈夫,夫死从儿子,如今你已渡入壮年,我已土埋半截,你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当母亲的理应支持,这样做是顺乎妇道之礼的。”
母亲一席话,说得孟子心里热乎乎的,可是他始终没能下决心离开齐国。
公元前355年,孟子五十八岁,孟母仙逝归天,结束了人生旅途。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仅为人类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还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母教”的楷模。为纪念孟母,孟氏族人在其故里建起了“断机堂”,并立了“孟母断机处”碑刻以示褒扬。今天,凫村孟子故居已整修一新。在这里,历代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歌颂孟母的诗文,如:
凫村故里倚马鞍,贤母教子别此间。
庙户营旁斥尘侩 ,三迁乐居学宫前。
近朱未赤慈母怨,嘎然机断警雅顽。
千载古迹富深意,惠我好学能登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___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对孟子的家庭教育千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在培养孩子自律这一点上也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小孟柯聪明又顽皮,最开始他们家住在乡下一个坟场边,因为孟轲顽皮,加上受坟场
孟母对孟子的家庭教育千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在培养孩子自律这一点上也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小孟柯聪明又顽皮,最开始他们家住在乡下一个坟场边,因为孟轲顽皮,加上受坟场丧事影响,孟母怕对孩子成长不利,于是迁往城里,但那儿又有各种店铺,人来人往,窗外十分嘈杂,于是孟母决定再迁,最后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心想此次搬迁后环境会对孩子的发展有利。
搬到学堂附近后,这儿的环境优美,人们礼尚往来。每日清晨,都可以听到浪5良书声,学堂的读书声吸引着小孟轲,他看到那些小学生相互之间彬彬有礼,遇事相互谦让,很是羡慕,也模仿起来。天长日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小孟轲渐渐懂得了礼貌。这使孟母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过了一两年,小孟轲到了该读书上学的年龄了。家中贫寒,孟母靠织布卖钱,送儿子去学堂读书。孟母给孩子缝了身新衣服,并交代孩子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还要好好学习。
头几曰,孟珂觉得挺新鲜的,学堂里有那么多同龄的孩子,下课可以一起玩,他也记着母亲的话,上课时候也还能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课。日子一长,他就对每日所学的&之&、&乎&、&者&、&也&感到厌倦,觉得太单调了,很没意思,远不如不上学自由自在。小孟轲不肯念书了,就偷偷地跑回家或是到外面去了。
一天,孟轲又不想读书了,到了学校之后就想回来了,但是他没有回家,而是跑到野外去玩了。很不巧,那天,孟母去集市卖布,刚好要路过学堂,她就想在窗口看看小孟轲读书的情形。可是她到窗口一望,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又仔细捜寻了一下,还是没有,就感到奇怪,孩子明明是来上学来呀?于是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今天就没看到孟轲。孟母一想,坏了,这孩子一定是跑出去到哪儿去玩了。唉,一声叹息。
到了晌午吃饭的时候,孟轲像往常一样跑回来吃饭。这时候,孟母也已经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了,开始去卖布的时候,还盘算着用卖布的钱.替小孟轲交学费之后再添点什么,没想到&&唉。小孟轲到家的时候,.孟母正闷着头做中饭,心里嘀咕着孩子的事情。小孟轲到家就嚷着要吃该饭:&娘,我肚子饿了,饭好了没有?&
&你今天去上学了吗?&孟母没有接小孟轲的话,而是问起了他上学的事情。
小孟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答说:&当然去了。&
&那怎么没见到你在学堂里读书,老师也不知道你去哪儿了?&孟母气愤地说,&还学会了撒谎!&
小孟辅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好向母亲承认自己是私自跑到野外去玩了。还跟母亲说上课没意思,不想上了,还是到外面玩有意思。孟母气得脸都白了,二话不说拿起剪刀,到织布机前把纬线剪断。孟轲从来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的火,赶紧跪下,问母亲:&孩儿做错了什么事,母亲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把讳线都剪断了?&
孟母说:&你不好好读书,日后如何成人,我织布卖钱又有何用?&孟母把孟轲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年纪尚小,可能还领会不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抚养一个小孩,就好比种一棵树,小树需要经常浇水、施肥和修剪枝丫,它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成为栋梁。人也是如此,需要教育培养,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我剪断了纬线,这些布就不能再继续织了,它就成了废物,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孟母这一番循循善诱,使孟轲明白了母亲是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从此以后,小孟河下定决心,用功学习,后来终于成为大学者、受人尊敬的思想家。
孟轲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得益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孟母是一位重视子女教育的伟大的母亲。孩子小时候都有爱玩的天性,调皮捣蛋也是常情。但是,不能让孩子一直这样,要教会孩子自律。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不能进行自律,他是成不了大器的,碰到孩子淘气的情况,可以像孟母一样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讲故事让他明白大多有成就之人都是很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并且妈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孩子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可以和孩子来个约定,如让孩子做到了某一方面的自律,妈妈也同时坚持做某一件事情,和孩子一起进步。
------分隔线----------------------------
幼儿园教案
英蕊产品介绍
:正价298.00&送300.00上网卡&6.5折直销:&193.70&立减104.30
:正价360.00&6.25折直销&225.00&立减135.00
:正价120.00&6.25折直销&75.00&&立减45.00
组合价:5.75折-5.25折
:(&298+&120=418)5.75折直销:&240.30&立减177.70
:(&298+&360=658)5.5折直销:&361.90立减296.10
:(&298+&120+&360=778)5.25折直销:&408.50&立减369.50
儿童故事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母断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