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菇长月球上有水啥模样样?怎么吃最好

清晨特供!各个国家早餐都长啥模样?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往往是人们开始新一天的最重要一环,好的早餐甚至能影响一整天的心情。无论你喜欢的是传统英式,还是小资的意式,还是分量很足的德式,又或者你只钟爱中式,都没关系。只有这一份小小的早餐,在心中的分量从未改变。
作为知名度很高的英式早餐,不一定要去英国也可以饱尝的美味,香肠、熏肉、茄汁h豆、鸡蛋、吐司还有烤番茄是固定角色,部份英国人还会配上蘑菇和血肠,吃完无敌饱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英式早餐热量很高。
意大利早餐
意大利有之国之称,这里的美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不过对比起正餐和小吃,早餐貌似&简陋&很多,配羊角包,饱肚提神而小资。不要以为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很小气,羊角包和咖啡可是令当地人自豪的美食。
如果说美式早餐有什么?一定会很多人提起培根。培根是美国人早餐桌上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食物,事关美国人真的是超爱这种高热量的美味肉制品,据说每年消耗量就高达上千万吨,不过除此之外,Pancake、煎蛋还有谷类早餐也同样受欢迎。
瑞士的美食大家也许都很陌生,瑞士的早餐是什么估计就更少人知道了,其实瑞士的早餐对大家并不陌生。Muesli
原本是瑞士营养学家Maximilian Bircher Benner为病人设计出的早餐,只要将燕麦片混合牛奶/酸奶/果汁,再上乾果、果仁、鲜果、蜂蜜等自己喜欢的食材和调味便可食用。制作简便、营养丰富,早晨空余时间不多,但又希望吃得健康的朋友不妨尝试。
和意大利一样,古巴人的早餐也是咖啡配面包,不过细节上还是有差别的。古巴人喜欢将这种有着一定长度和切法的牛油面包沾在撒上一点点盐的甜咖啡里食用,提神而且味道特别,有机会的话记得一试哦!
对一般人来说,埃及早餐跟其国家一样,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在埃及,Pita饼、鹰嘴豆泥,还有炸鹰嘴豆饼是再常见不过的早点,不过除此之外,像杂烩一样将水煮蛋、蔬菜、蚕豆、鹰嘴豆、芝麻酱、橄榄油和柠檬、大蒜、辣椒搭配食用的传统餐点Foul Madamas也是经典的选择。
摩洛哥早餐
摩洛哥的早餐并不怎么华丽丽,但是色彩却是很丰富。主食是各式传统烤饼和烤面包,然後配上酸辣酱、芝士、黄油或果酱即可食用。
由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原标题: 美食 清晨特供!各个国家早餐都长啥模样?
编辑: 叶莉 &&
文章地址: /life/chihewanle/041R.html
下一篇:没有了
爱美丽编辑推荐:
爱美丽网内容精选
爱美丽专题热点
热点推荐HOT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原经济区啥样 五笔勾出中原经济区大模样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原经济区啥样 五笔勾出中原经济区大模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今年中超啥模样|赛季|中超_凤凰资讯
今年中超啥模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0轮过后,上海申鑫终于赢球了,真不容易,前9轮联赛只拿到1个平局,这比去年中超升班马哈尔滨毅腾还差,真不知申鑫今年拿什么保级。这个赛季中超在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个别弱队也不可避免地成了炮灰,他们只要在引援和赛季前的战略思路上出了偏差,目前的困境就很难摆脱。
原标题:今年中超啥模样打完第10轮联赛,2015赛季正好完成了三分之一。在这个号称群雄竞起的赛季,它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对比过往的赛季,2015年中超最大特点是什么?BIG4抢得好凶作为中超史上竞争最剧烈的一个赛季,首要特征就是中超BIG4之争最胶着。昨晚,随着国安和鲁能双双赢球,让本赛季10轮过后积分榜上的前4名之争如火如荼,已呈现白热化状态。四队之间仅差3分;第二和第三的积分并列,他们和第一名只差1分,这种状态近几年没有过,简直是杀红了眼。目前,上海上港以10战6胜4平,积22分占据榜首,不过他们只比同样都是6胜3平1负的恒大和国安多了1分而已。至于山东鲁能,虽然亚冠小组赛中一路惨案,可回到中超也还算是条汉子,1比0击败了绿城后,6胜1平3负的他们积分也达到了19分。凡事怕比较,过往的几个赛季有这么打得头破血流吗?没有。两个赛季中,虽然第一和第二名也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刻,但是前四名都这么有竞争力的情况还真没出现过。2014赛季,广州恒大和北京国安算是比较胶着。10轮过后,恒大的积分为27分,排在第二的国安则为24分。至于富力和鲁能,则全部只有19分,分列第三和第四。也就是说,上个赛季,第一和第四之间的分差达到了8分。2013赛季,情况只差不好。排在第一和第二的是恒大和鲁能。前者28分,而后者为25分。接下来,就开始跳水。排在第三的贵州人和只有20分,而第四名的国安只有16分。所以2013赛季,10轮过后,第一和第四的分差居然达到了12分之多。分数只是一个侧面。净胜球同样说明问题。在这个赛季,排在第一的上港进19球丢6球,净胜球仅为13个。而2014赛季,当时的广州恒大进31个球,丢9个球,净胜球数达到了22个。2013赛季更夸张了,恒大当时进了33个球,仅丢了5个球,净胜球数达到了惊人的28个!同样是在2013赛季,排在第三和第四的人和与国安,净胜球数居然只有3个而已。肯花钱的黑马多群雄多,今年总投资超过5亿元的中超俱乐部有六七家,因此热闹肯定不局限于前4名。今年中超肯花钱的黑马们一个个冒了出来。少赛一场,石家庄永昌依然妥妥地拿到14分,暂居积分榜第7位,堪称是最大的黑马。永昌的黑马姿态从首场客战恒大就已显露端倪。当时永昌还率先进球,最终恒大侥幸以2比1绝杀逆转。能让卫冕冠军赢得如此艰难,永昌的实力可见一斑。果然在后面的比赛中,他们再接再厉,打完9轮后,已经是4胜2平,打进了13个球。至于为什么永昌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自然和他们舍得投入有关。本赛季关于永昌的奖金一直是个传说。比如首场明明输给了恒大,结果老板高兴,直接发了100万元的拼搏奖。而第5轮永昌获得赛季首胜后,赢球奖金也从固定的100万上升到了300万元。一切的底气自然来源于老板的舍得。永昌集团总资产近百亿,当然发钱有底气。至于其他的队,但凡有良好表现的基本都是投入比较大。比如排在榜首的上海上港,没了孔卡、没了主帅埃里克森,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压过恒大。至于申花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前几个赛季半死不活之后,本赛季终于底气重来,表现也是一路平稳。弱队越来越弱10轮过后,上海申鑫终于赢球了,真不容易,前9轮联赛只拿到1个平局,这比去年中超升班马哈尔滨毅腾还差,真不知申鑫今年拿什么保级。这个赛季中超在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个别弱队也不可避免地成了炮灰,他们只要在引援和赛季前的战略思路上出了偏差,目前的困境就很难摆脱。本赛季最让人跌眼镜的不是一直在榜尾无力挣扎的上海申鑫,而是前几年号称“中国皇马”的贵州人和。上赛季该队还打了亚冠,本赛季却突然短路。目前仅仅拿到1场胜利和2个平局,今晚他们将对阵上海申花又是异常凶险,如此表现也是保级堪忧。细究一下三个赛季的对比就会发现,弱队更弱是本赛季的一大特点。上个赛季10轮过后,排在倒数第二和第一的分别是上海申鑫和哈尔滨毅腾,从分数上说没多大区别,但上个赛季有个特殊天气原因,毅腾打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七连客,被中超前7名轮流虐了一个够,所以该队前10轮过后只拿到4分可以理解;而去年排在倒数第二的申鑫10轮过后拿到9分,相当不错。2013赛季最后两名的成绩拿不出手,但是这也有特殊原因,当年天津泰达因为2003年踢假球而被罚了6分。2015赛季的中超确实竞争得更激烈了,其后遗症是两极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名次球队场次胜平负进球失球净胜球积分1广州恒大1091033528282山东鲁能1081121912253贵州人和1062215123204北京国安1044215123165辽宁宏运1044219181166青岛中能10442990167杭州绿城1034314140138大连阿尔滨1032513130119上海申鑫102441217-51010江苏舜天10244914-51011上海申花1036113130912上海东亚102351115-4913广州富力102261018-8814武汉卓尔101271118-7515长春亚泰10046518-13416天津泰达101541116-52名次球队场次胜平负进球失球净胜球积分1广州恒大1090131922272北京国安108021156243广州富力10541221012194山东鲁能106131266195上海上港1044214131166贵州茅台104331284157杭州绿城104241618-2148江苏舜天1034314122139上海绿地10244913-41010辽宁宏运10244812-41011大连阿尔滨102441117-61012河南建业102441017-71013长春亚泰102351013-3914天津泰达10235916-7915上海申鑫10235513-8916哈尔滨毅腾10118719-124名次球队场次胜平负进球失球净胜球积分1上海上港1064019613222广州恒大10631261115213北京国安106311798214山东鲁能1061322139195广州富力1043314113156江苏舜天943216160157石家庄永昌942313121148上海申花94141316-3139辽宁宏运103431318-51310河南建业103341214-21211杭州绿城1024469-31012重庆力帆102351319-6913天津泰达92341114-3914长春亚泰91441315-2715贵州人和9126514-9516上海申鑫101181127-16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88227
播放数:317595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316092
48小时点击排行以下内容摘自《唐朝穿越指南》(作者:森林鹿)共五个部分:官府食元日团圆饭荤蔬菜辣味万字长文,慎入【官府食】  同志们,朋友们,吃货们,老饕们……咳,很多读者十分期待的唐穿美食团现在开团啦!报名从速哦!不过有个消费提示要预先公布一下,免得客人骂俺们欺诈,就是美食团的团费比较昂贵,是随机穿越团的三倍以上……什么?您问为啥?   哎,咱先不说品尝唐代顶尖美食要花费多少额外的物料费和人工费(您去打听打听名厨们的工价哟),就说这穿越落点选择吧。   首先,既然是美食团,那肯定不能穿成唐朝人数最广大的普通农民。唐代跟工业化社会之前的历朝历代一样,就算是全盛时期,普通农民能够三餐无忧、终年温饱已经很不错了,离“美食”的距离实在有点儿远。您大老远的好不容易穿越回去,顿顿吃小米干饭就咸菜,不跟俺们急眼才怪。   其次,就算穿成富人甚至首领,还得注意落地点。唐朝疆域广大,您要是不小心出落成了贝加尔湖旁边的游牧族长,隔三岔五啃羊肉干……或者更悲惨,落到唐高宗年间的朝鲜半岛上,名义上也是大唐蕃臣贵族,食案上却只有泡菜、泡菜和泡菜,嗯……   第三,您以为落到长安城里、穿成全国顶尖的皇亲贵族,就能享受最好的美食了么?错啦,那些穷奢极欲、穷凶极恶的高官宠臣们,就跟现在成天上豪华酒店大啖鲍脯鱼翅的暴发户一样,才吃不到什么真正美味的好东西。   给您举个例子,武女皇的男宠张氏兄弟,发明了一种自以为高明的食物烹调法,就是把活鸭鹅关在大铁笼里,笼当中生一堆火,旁边放盛有调味汁的铜盆。鸭鹅被火烤得受不了,就去喝调味汁,来回奔走……一直持续这个状态直到被烤熟烤焦,毛皮脱落,于是可以吃了,但是您觉得这玩意会好吃么……o(?"?)o   所以要享受真正的唐朝美食,咱们要么穿到长安洛阳去当个出身大族的中高级官员,要么穿到成都扬州去当个世代豪门的富商,这两种人是最有机会满足自己口腹之欲的。开团第一单,咱先选择长安贵官这条线吧,坐好启航喽……   穿越成功,东方既白,您在自己家里床上睁开眼睛,婢仆过来伺候,新的一天开始了。   起床后想的第一件事:今天早晨吃什么?(有点出息行不……)   下人就问啦,郎君是在家吃还是出去吃啊?在家吃的话,一大早的没太多时间慢慢做饭,可选择的食物比较少,一般也就是吃馎饦或者吃粥了。   粥,您当然明白是啥,咱就不细说了。“馎饦”听起来倒还挺新鲜,您来一份尝尝?   一声吆喝,奴仆很快用木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放在食案上。您梳洗完毕,走过去跪坐下来定睛细看,白瓷碗盛满的浓汤里,沉浮着一些拇指大小的柔软……面片?   原来“馎饦”就是面片汤啊……这种唐朝人也叫做“汤饼”“索饼”“水溲饼”“不托”的食物,比较象现代北方叫“猫耳朵”的那个东西。制作方法也很象,是把锅里的水烧开以后,用手指在锅边一下下挼面团,一次挼下来大拇指宽、二寸长、极薄的一片,丢水里去煮。或者也可以揪成筷子形状、一尺长的面片去煮,就接近于粗韭叶汤面了。   白水煮面条可太难吃了,还得往里放些辅料调料。放啥呢?这就看您的个人喜好了,唐朝人留下的记载里,有放猪油葱花的阳春面,有放鸡肉鸡蛋的亲子面,还有放鸭肉的、放羊肉的、放姜汁的、放茱萸的……那边谁说要放辣椒?&_&您追杀了多少页还没声讨过瘾哪?来人给我叉出去!   呼,真烦人……客人您说啥?这面片汤虽然不难吃,但您堂堂一条北方大汉,得生噎点干粮才能饱,否则根本不算吃过饭了?唉,早说啊,早说咱们出去吃,既方便又省事而且节约时间,您今天吃完饭还得去官署办公呢,可不能迟到哦,否则会被打屁股哟……   对不起,KFC的6元早餐没有,M记的汉堡咖啡也恕不提供(费这么大劲穿到唐朝来还吃这些,客人您脑子有恙乎?)您问唐朝的早餐店都提供什么食品?那可真不少,咱就拣着最流行的几样说吧。   您先穿好衣服,骑着马带着随从出家门。这时候天还灰蒙蒙的,您住的里坊门还没打开呢,但是坊门旁边的几家早餐店已经升火点灯开炉做生意啦。您想吃异域风味的早餐是吗?那边那家,门口干活的师傅高鼻深目满脸络腮胡的,那是家胡饼店。   过去看看,原来跟我们现在吃的芝麻烧饼一样嘛……白面做好饼坯,抹上油,撒点芝麻,放进炉子里烤熟,刚出炉时味道又香又脆迎风飘八里,趁热赶紧吧您!假如您住在辅兴坊,那更口福不浅,辅兴坊那家店里的胡饼是全京城闻名的,白乐天同志就曾经山寨过他家的产品。   您嫌胡饼太油腻,一大早想吃点清淡的?也成,那边有家店是卖“蒸饼”的。唐朝人说的“蒸饼”包括了现代咱们说的馒头、包子、花卷、烧卖、蒸饺等等,反正都是发酵过的面皮,可能包着各种馅料,上笼通过水汽蒸熟。   有口轻的就会有口重的,您这边嫌胡饼油太大,那边那位客人还嫌胡饼寡淡没味呢!没关系,咱花色齐全品种丰富,比胡饼更加油腻的也有,那就是“煎饼”。   那啥,不是天津老乡用来抹酱裹油条、裹薄脆的那种煎饼= =。这里说的煎饼比较象油炸大丸子,杂菜和面揉成一团下油锅煎,捞出来冷却以后可以放在掌心里的。这种食物可以当早餐,但更流行的是当夜宵吃。   您担心这个摊主是用地沟油在炸煎饼?= =||||这我可真没法了,您让我去哪儿找食药监局的执法人员来检查哟……不不,这可不是花生油(谢谢花生是明朝才从美洲传入我国的),也不是橄榄油好吧,金龙鱼调和油?您这就穿回去算了……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动物脂肪,肥猪肉炼的油啦,羊肉也会出点油啦……炼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红蓝等等。   好了,快把买的这一堆食物吃掉,咱要上班了——您最好就在店里吃,打包外带在街上吃的话,如果被御史看到,会认为您“有辱官缄”,一状告上去弄不好要丢官。  早饭吞完,午餐打算吃点啥?——我说您这也太馋了吧?好歹也得先上半天班,再想吃中午饭的事啊?谁告诉您穿越美食团是可以光吃饭不干活的?   而且呢,今天上午去哪里工作,也跟您的午饭地点和内容很有关系哦。   简单地说,只要您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那么在工作日,中午这顿饭都是公家请客,您可以、而且必须跟同僚们一起公款腐败。不过对于京城的官员来说,这顿工作餐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   朝参日,也就是要进宫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大家都理解吧?唐朝是规定三品以下的官员(不含三品)每个月逢一、五日朝参,也就是如果您穿越上身的这位是个七品官,那么每个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日要上朝。   如果是三品(含)以上的大官呢?那是要每月一、五、九日朝参。另外,有一群倒霉蛋……咳,有一群位置比较重要的官员,理论上是每天都得入宫参见皇帝的,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他们被称为“常参官”。   好啦,今天是您的朝参日。您呢,最好半夜三点就起床穿衣服……为啥?因为按照规定,您早晨五点半就得进入皇宫大门,否则算迟到哟亲,上朝迟到后果会很严重哟亲~   您知道长安城有多大吧?如果您家里有钱有势,在离皇宫不太远的坊里买了房子,那还好一点,三四点钟起床穿衣服吃东西出门,等晨鼓敲响,坊门一开,赶紧往皇宫跑。如果没下雨没下雪路也不太黑,大概能顺利按时跑到宫门,报名验鱼符打卡上班。   在朝殿里站一上午,听各级各部门领导絮絮唠唠说事儿,好不容易等到日中散朝,您肯定已经又累又饿兼头晕脑涨只想躺倒了。   唐朝的制度这时候显示出比较人性化的一方面,从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每次朝会结束以后,公家都会让上朝的官员们在宫殿飞檐下、廊庑上坐地吃顿饭,这顿饭就叫“廊下食”。   “廊下食”都有什么东西可吃呢?唉,公款备餐,露天明吃,也就“四菜一汤”这种标准吧,不会简陋寒仓到丢皇帝老儿的脸,但也别奢望山珍海味。反正“常参官”们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头羊,分到每个人嘴里的羊肉应该不会太多。   不过在日常供应以外,夏季还有防暑降温餐,冬季有烤火餐,各个节日也有加餐。   如果您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儿上朝,退朝以后又在西北风嗖嗖的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饭,那么负责办食的光禄寺会依例给你们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热“汤饼”,其实就跟您早上吃的“馎饦”是同一类食物,算是高级工作餐。另外冬天的加餐还有“黍臛”,应该也是一种加了黄米的肉羹,趁热开吃。   如果您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上朝、吃廊下食,端上来的会是用凉水湃过的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水果。   特殊的节日,比如寒食节上朝,会给甜米粥喝;正月七日(人日)和三月三日加赐煎饼;正月十五、三十赐糜糕;五月端午赐粽子,七月七赐斫饼,九九重阳节加糕,十月一日加黄米羹……这些都是在日常餐点之外另加的,算是额外福利,您老老实实跟着同僚们一起叩谢皇恩吧。   象这种吃环境的工作餐,食物好不好其实倒在其次。有人比较看重其中的荣誉和政治意义,觉得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顿饭光荣得不行(拜托,皇帝早走了,你以为人家会坐在里面看着你们吃饭流口水么?人家也饿啊……)那个写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就曾经为寒食节的“廊下食”赋诗一首: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哎客人您可千万别乱跑,不要这么激动嘛。这顿工作餐真不是容易好吃的,因为吃饭的礼仪要求特别严格,坐错了位置、走错了方向、遇上熟人开个玩笑,都有可能被御史弹劾,犯一次要罚没一个月工资T_T   您先在这张食案这儿坐好,我给您讲个真事哈。话说某一年,朝廷里最大的官、宰相严绶参加退朝以后的廊下食,皇帝派宦官马江朝赐樱桃给官员们。严绶在京外当节度使的时候,认识马江朝,见面说话时脑子一乱,宰相屈膝向宦官行了个拜礼,旁边一个不明真相的围观御史也跟着拜了一下。这种违背礼节的行为算是闯了大祸,当天御史台弹劾,严绶、马江朝都受处分,马江朝降级,严绶罢相贬官外任。   就因为礼仪要求严格,唐后期政府又越来越穷,廊下食的食物越来越粗劣,有些上朝的官员就找各种借口中途溜号,宁可自己出去吃,也不受这份活罪了。以至于朝廷专门下诏,硬性规定朝臣必须参加午间公款吃喝\(╯-╰)/   以上说的是朝参日的廊下食情况,您又问啦,不上朝、到办公室办公的日子,公家管饭么?   当然管啊,咱这就一起去瞅瞅唐朝政府的公务员食堂哈。   按照我国自古至今奉行不悖的规矩,公家管饭,灶大灶小,菜多菜少,那是要按行政级别来供应的。您要是想吃到最高级的食堂饭,那请您努力工作迅速升官,尽早做到“宰相”这一位极人臣的级别,就可以进“政事堂”去吃饭了?---这乃是大多数唐朝人的终生梦想。   什么?您说我骗您?您翻遍了唐朝官员的等级名册,就没有一个官职叫“宰相”?= =||||   唐朝确实是没有“宰相”这个官职,但是上至皇帝,下至农夫,大家都经常说起“宰相”啥啥,而且也都知道这个官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级最大的官”。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也就是三省里不止一位高级官员,可以通过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衔,被承认为“等同于宰相”,进入“政事堂”参议国家大事以及——吃到最精致最高级的小灶饭。   “政事堂”是在哪里呢?基本上这是一间专供宰相们一起使用的办公大厅,位置在皇宫里面,靠近上朝大殿和皇帝办公室的地方。您要是还不能理解,可以参考北京紫禁城里的养心殿和军机处之间的位置关系,当然,唐朝的宰相比清朝的军机大臣们权力大得多,性质完全不一样。   您呢,熬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可能有一天会拜相进入政事堂。跟着其他宰相们进一起,各自坐到自己的书案后,就一些政事议题聊啊聊啊商量啊商量啊,工作到午时,外面有杂役禀报:   “列位相公,天子赐食至。”   就有御厨的杂役挑着食盒进来了。您这新晋的宰相还怪兴奋的,可是一看同僚们都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当然谢恩还是必须的……原来皇帝隔三岔五地把自己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赏给宰相们的“堂厨”,都算是一种制度了,这也是大boss努力搞好与下属关系的一种手段,意思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你们吃了俺的饭,对俺打猎泡妞等等私生活就睁一眼闭一眼少管点吧……(某魏姓宰相:你做梦!)   于是大家开饭吧!不用换房间,就在政事堂大厅里,自有下人布置食案、放坐席、抬水来伺候各位宰相洗手,“堂厨”里的厨役也会把一道道菜肴和餐具抬进来在食案上放妥。   一切布置完毕,张相公请请,李阁老走先,王尚书不必过谦……大家按心照不宣的次序入席坐定,举筷开餐,边吃边聊。   这顿在办公室吃的午饭,气氛要比“廊下食”轻松融洽很多。朝廷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宰相们边吃边谈工作,大家肚里有食,心情会比较好,很多棘手事务就在吃吃喝喝中解决掉了……如果您长期只吃饭、不谈工作不干活,还会被别人讥笑为“伴食宰相”,意思跟“尸位素餐”差不多。   就算不谈政务,各位相公在吃饭时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也有助于增长见识、促进感情。当然,昨夜您在平康坊小娘子家的香艳经历还是不要拿到政事堂来聊最好。( ̄﹁ ̄)   此外,聊天内容丰富、气氛轻松,可不代表礼仪要求不严格,毕竟“政事堂食”是一种政治待遇,跟狐朋狗友们下馆子喝酒吃烤串还是区别挺大的。   最基本的礼仪要求——您不能随随便便地进政事堂蹭饭吃,必须有了宰相资格以后才能上桌;然后,您还不能随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门,别的宰相必须停筷等着,人回来齐全以后再继续吃。   曾经有一回,宰相们正在政事堂吃饭呢,某个权臣把自己的一个同党宰相叫出去商量事,商量完俩人就一起弄了点饭吃。政事堂里正等着继续吃饭的宰相们听说这事,有两个老臣当场摔筷子,飞马回家告病不起,闹着要辞职,朝野大哗,纷纷谴责权臣不守规矩丧尽天良……您看这乱吃饭的事故是多么严重啊。   您问这顿饭里都有什么食物?唉那就太多了,详细的咱留到下回再说,反正您只要知道这个“政事堂厨”每年耗费的开支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以至于某些宰相看了都肉痛。曾经有不止一位宰相不止一次提出来,说国家财政挺困难的,俺们老这么大吃大喝,影响太坏,要不把这块的预算经费消减点吧?   您猜怎么着?别的宰相群起反对,其中一个姓张的说了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大家听了都服气。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意是这样:   “皇帝拨出这么多公款给俺们吃喝,是为了优待人才、希望俺们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国家治理好。相公您要是心虚,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配不上这顿美餐,那您闪闪,靠边让位,自有别人能吃能干。国家大事您不操心,尽在这种小节上唧唧歪歪,不是沽名钓誉是神马?何况省了这顿饭钱对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也不起啥作用,您努力工作办好一件大事,就能造福国家百姓,那吃顿好饭根本不过分。”   如果现代公款吃喝的官员们拿这种歪理来辩解,不被网民们砸死才怪,但是唐朝人(特别是文人)居然都很认同这个说法,所以政事堂的豪华午餐也就一直持续下去了。   上面说的是宰相们的午餐,官员能做到宰相级别的,毕竟是少之又少。那么非宰相的普通官员,午饭又是怎么吃的呢?   宰相们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因为是在政事堂里吃饭,所以叫“堂厨”。别的官员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叫“公厨”。他们不象宰相那样有集中办公大厅,所以很多部门要在正衙大堂旁边,另建一座“食堂”,能容纳所有在校大学生……啊呸,能容纳所有上班的官员同时就餐。   这个食堂的建设规格,也有一定标准,大致是在各部门财力范围内,力求宏大严整,随便搭个茅草棚子瞎凑和可不行。食堂内部装饰也得花心思,有的供文殊菩萨像,官员们开饭前先拜菩萨:“感谢菩萨降福赐我卤煮火烧……”(喂),有的是在墙上写与工作相关的文章、诫语、圣训等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啊咳,正经的说,最象国家机关的,还是主管司法判刑的大理寺,人家的食堂墙壁上写满了常用法律条文,我叫你们这些法官不看书不学习业务……只要吃饭,你们就给我老老实实看《永徽律疏》去。   开饭的时间大都是午时,官员们集中到食堂(那谁谁,您不用叼着饭盆啊,我大唐供应官员们的餐具还是有这钱的……),也是按规矩位置坐地或者坐床,等着杂役们在食案上摆好饭。   至于就餐的仪式,管理的严格程度,吃饭时让不让说话谈笑,各个部门有自己的规定。管得最严的可能是御史台,约等于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开饭前主官要训话,各级工作人员固定坐位,吃饭时不准走动也不许说话谈笑……   拍肩,御史台在唐朝可是人人羡慕的肥缺部门,您要是三四十岁就进了御史台,那就忍受几年主官的扑克脸吧……您说这么吃饭会肠道梗阻? = =||| 那咱走走门路,求外放去州县当官?除非赶上了一个活阎王似的刺史,一般外官的官场气氛都会比京官轻松随便。   如果您去比较富裕的州郡,象现在江南一带的扬州杭州,或者蜀郡益州,那么同等级官员的收入,要比京官强得多。反映到工作餐上,京外州郡的工作餐成本,是由地方财政列预算,有时候是财政直接支付所有支出,有时候是财政上出一部分钱当“本钱”,由相关管理部门拿着“本钱”去做生意、放高利贷,以利息收入来支付“公厨”的消耗。   而首都里各部门的“公厨”预算呢,几乎全是以朝廷赐“本钱”、各部门自己去营运收利的形式来应付。也就是,比如说国家财政给你这个部门一次性拨付了二百万钱,但是这二百万钱你不能花,而是找一些“捉钱人”来,把二百万分成几部分借给这些“捉钱人”,叫他们拿了这些本钱去做生意,按月或者按年交多少利息给我本部门,部门用利息来买粮买菜做饭供应公厨。   捉钱人未必个个都能做生意成功,能不能还上利息完全没谱,所以京中各部门时不时叫苦,公厨本钱又没啦!朝廷不给补贴点,大家都没饭吃啦!没饭吃的话,公务员都不上班哦!不上班就没人工作哦,国家机器要瘫痪啦……   您不信?唉,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和财政收入都乱七八糟,实在没钱供应官员们天天公款吃喝,皇帝也没辙,只能下诏叫官员们隔天上班,也就是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后,第二天你在家歇着,自己解决伙食问题,这样来省钱……为毛俺觉得这个制度真不错现在也可以实行实行呢…… =   =#   所以,百官工作餐的质量,跟国家经济运行形势、财政收入那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您不幸错穿到了唐代后期,又在一个没啥油水的衙门当中低级官员,那么在食堂的中午饭里吃到了一块肉,大概都能热泪盈眶地奔走相告了。   当然,如果您自己家里有钱,中午不乐意跟同事们一起吃糙米饭就咸菜,那么咱就找个借口……溜出官府下馆子去?   (本文主要参考书 & 深度了解推荐: 《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 by 拜根兴) ——————————————————————————————————————————【元日团年饭】  唐朝人过年都吃啥呢?这似乎是一个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过其实当家里人开始吃元日团年饭的时候,首先上席的,并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元日要喝几种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细辛、干姜等多种药材混合制成,喝法嘛,有的人是把这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元日从井里打水上来喝,也有人是用这药来浸制药酒来喝。   “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想必味道是十分之古怪离奇的……   仆人把酒端上席,一一倒好,您闻着那味,正在皱眉头,思考怎么才能偷偷倒掉免喝,却见家里所有长辈都在笑眯眯瞧着您,一家之主更是出言呼唤您的小名,叫您先喝了这酒“得岁”,别人才能喝呢。   这是什么道理?自古上酒席的,不是都敬老尊贤年长者为先吗?哪有年龄最小先喝的道理?这群唐朝人在欺负哥这个穿越者吧……客人您这就想错了,元日饮屠苏椒柏酒,规矩还真是从小孩子喝起,您听家长说了吧,“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虽然不给压岁钱,可一家子都在这里祝贺您又长大了一岁呢。   没办法,喝吧……果然是咸涩苦辣难喝得要死啊哈哈……您正苦着脸咂嘴,又一盘气味奇怪的食物端上来了,这个叫“五辛盘”。   您定睛看去,食案上陶碟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北方人叫“芫荽”或“香菜”)。过年吃“五辛盘”就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来来,动筷子吧,小孩子不准挑食,不吃不行哦!想学蜡笔小新,门都没有……   好啦,好啦,过年的食物也不是都这么奇怪难吃。五辛盘吃完,这不又端上来一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胶牙饧”么。   “饧”是什么?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当时也叫“石蜜”)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客人您别着急伸手,“胶牙饧”可不是屠苏酒,不能先让小孩子吃,这个主要是给老人吃的,“胶牙”也就是“固牙”,一方面是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祝愿老人牙齿永不脱落长生不老。   喝了苦酒,吃了辣菜和一点糖,肚子难受咕咕响了?这就上主食……端上来的这一盘,您看了肯定觉得既熟悉又亲切,白腾腾冒着热气的——饺子!   真是饺子哎,捏成一个个半月形状,面皮里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趁热赶紧吧,要醋要蒜也都有哦!不过呢,一碗吃完,如果您大喊“再来一碗饺子”,下人们就晕了,不知道您在说啥,因为唐朝的饺子不叫这名字,叫“汤中牢丸” ~( ̄▽ ̄)~   看来客人您真是饿了,这大口大口的……其实不用着急,就算在家里吃不饱,一会儿就要跟家里大人出门拜年去了。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的时候,都可以一路吃将过去,这叫“传座”。 ——————————————————————————————————————————【荤】  继续我们的唐穿美食团之旅。   穿越到唐朝当了个小京官的您,在休假不上班的日子里,跟朋友同僚脱下官服,一起去逛东市西市。逛累了,肚子也饿了,就近走入一家叫“张家楼”的食店,体验一下大唐首都餐饮业的服务质量。   拣个靠堂口的食案坐定,您张嘴想说的第一句话是啥呢?   ——谁请客?= =|||穿成唐朝官员还这么小气您不如去穿严监生算了……   ——倒壶茶?踢飞回去看前面的唐穿喝茶篇……   ——拿菜单来?谢谢直到晚清民国时期饭馆里都没有现在的纸质菜单,顶多柜上挂个水牌写明今日特供,您要点什么菜,全凭跑堂的口报菜名,相声艺术那是来源于生活滴……   ——小二!上五斤牛肉十碗好酒?   过来俩彪型大汉,先打量您几位的长相——不是熟面孔。再瞅瞅店外街上人来人往一片平和,似乎也不象埋伏着梁山好汉。相视一点头,伸出蒲扇般大手,揪起您衣领,我丢——   踉跄出店,您又满头雾水了吧?这开饭店还怕大肚汉?就算说得哪里不对了,过来纠正就是,怎么又随随便便踹人啊?唐朝人做生意这么不讲究和气生财么?   咳,唐朝人比较凶残有个性是真的,不过正常情况下,做生意的也不会这么得罪客人。您惨遭驱逐的原因是——说了当时很忌讳的话,人家食店主人怕被钓鱼执法╮( ̄▽ ̄)╭   什么话犯了忌讳呢?   《唐律卷十五.厩库》: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主人杀掉自己养的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国家禁止杀死这两种大牲畜,当然更禁止吃牛肉。您那句“上五斤牛肉”,一不小心就要把食店主人送去服苦役啦。   所以呢,您穿越到唐朝以后,不用指望在饭店里能看见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灯影牛肉、香辣肥牛、西红柿烧牛腩、干煽牛肉丝、土豆炖牛肉、腓力牛排……统统不供应哦。   什么?您说您吃巨无霸长大的,非牛不欢,没牛肉吃活不下去?= =|||这都是惯出来的毛病……好吧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办法。  最简单的,去乡村私下买点牛肉,或者自己家养几头牛,趁黑夜里偷偷杀掉,关起门来自己弄熟了吃,别让别人看见。就算有邻居闻着味道不对,一推门进来了,现场抓到您家吃牛肉,您也能强词夺理地辩驳:   “我杀了牛没错,不过是误杀!误杀!一时失手而已!”   唐律明文规定,杀自家牛马徒一年,但是“误杀,不坐”。至于怎么证明是过失杀而不是故意杀……赶紧把煮好的牛肉盛一盘送给邻居,那就肯定是误杀啦哈哈哈哈,今天天气哈哈哈哈……   如果您的厨艺水平跟作者鹿差不多,那么就不建议自己在家烹饪牛肉,八成会糟蹋了这好不容易弄来的珍品顺带毒死自己。拎出门去,交给相熟的食店整治吧!注意,一定要“相熟的”,跟店主交情特别好才行,否则人家没准儿也会向官府告发您呢。   普通的食店,整治牛肉的方法大概就是清水煮,放些葱姜酱之类的调料。再高级点,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烤(当时叫炙)牛肉至八成熟,焦香味道飘出来后,再撒些胡椒,就是罕见的美味了。   要说唐朝的牛肉名菜,给您郑重推荐一道“牛头褒”。   这道名菜主要在南方地区流行,天高皇帝远,长安管不着的地方才有牛肉名菜的生存空间嘛……制作过程如下: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头,先在火上烧一下去掉毛,再用开水烫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净。锅里下酒、豆豉、葱、姜,把牛头煮熟,剥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块,跟酥油、花椒、酸桔等一起调好味,塞进瓶瓮里,用泥封住瓮口。最后把肉瓮埋进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热烘出风味来……   这种菜品在唐朝叫“褒”,也不知道跟现在岭南地区的堡仔饭有什么关系没……总之呢,唐朝人想吃到牛肉挺困难的,所以疯牛病也传染流行不起来。   那么,唐朝人最经常吃的肉类提什么呢?  说错了吧,不是猪肉哟,是——羊肉。   忍不住又要羡慕嫉妒恨一下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这些家伙只要做官做到了五品以上,那么每个月公家就给免费发好多肉吃。亲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个月供给二十口羊、六十斤猪肉,三品官每个月只给十二口羊,四品五品官每个月给九口羊,都不给猪肉,可见羊肉要比猪肉普及得多。   您嫌羊肉膻味大么?没关系,咱们在烹调方式上多注意点,精益求精,高手是能把羊肉做得很好吃的。   普通唐朝人吃的炙羊肉、蒸羊头、羊肉面条,就不多说了。单说某天您的同事请您去家里吃饭,说宴客主菜是“过厅羊”,这可是当世名馔,您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   到了宴会的日子,您和其他被请的客人齐聚主人家里大堂上,一番推让以后,德高望重的主客坐了上位,是在靠近堂口的食案边。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没有墙的,只用几根柱子支起来檐顶。南面需要挡风时可以用屏风行障之类围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们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贵客坐在堂口的位置,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时先敬给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观看歌舞——那时候举办正式宴会,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节目佐餐。   酒过三巡,菜献数道,歌舞告一段落,主菜要上场了。   只见一名庖人牵着一头活羊,走到堂前阶下,向堂上行礼毕,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尖刀,熟练地插入活羊颈子,杀羊放血,剥皮斫肉。   这时候主人请众宾客下堂,也来到刚杀好的肥羊前,客人们觑来看去,瞅中哪块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来。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颜色不同的彩锦,把自选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时间到,蒸好的羊肉一块块送回来。您可要认准自己选的那块彩锦,接过来打开,把羊肉放进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洒上胡椒浇上杏酱,大家开吃吧!   也正因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膻味很重,所以能去膻的“胡椒”这种调料,就特别受重视。这玩意是来自西域南亚的进口货,卖得很贵,如果您哪天听说当朝宰相被治罪抄家时,家里抄出来一百石(8000公斤)胡椒,不要吃惊哦。   那边又有客人说啦,老子又不是信真主的,不爱吃膻腥的牛羊肉,老子就要吃猪肉,不供给猪肉就投诉你唐穿团宰客……唉唉至于嘛,客人别鸡冻,谁说唐朝没猪肉啊。虽然不象牛肉那么金贵,也不象羊肉那么普及,但猪肉也算人们常见三大肉食之一,不会没供给哒。   唐朝人吃猪肉,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着吃。《西游记》里动不动就弄个大蒸笼来伺候师父和二师兄,那是有生活基础滴^_^。   吃牛羊肉要撒胡椒,吃猪肉则一定要就着蒜。您在别人家做客蹭吃的,主人端上来一套热腾腾的蒸猪肉,您把肉片搅碎了,浇上蒜汁蒜泥,再来点豆酱,用刚出炉的金黄明亮的面饼卷裹起来,送嘴里一咬,顺边流油,别提多美了( ̄﹁ ̄)  除了猪羊和牛以外,唐朝人也吃驴肉、狗肉,另外还时不时能吃到些野兽肉。当时自然环境好、人口少,到处都是山林野泽,唐朝人又喜欢打猎,所以象兔肉、野猪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狸肉都曾经进入唐人的食谱……您问这些野味里最经常出现的是哪种动物肉?&_& 我才不告诉你是鹿肉呢!   不过这又有个问题了,比如说您跟几个朋友外出打猎,忙活半天放倒了一只大野猪,找柴生火剥皮切肉原野烧烤,哥几个美美搓一顿,然后……然后野猪肉还剩下一大堆呢!叫下人背回家去也一顿吃不完,这要是放坏了怎么办?暴殄天物是要遭天打雷劈滴。   同理,过年前大规模杀猪杀羊,也会有很多肉一时吃不完。这时候就得动用科技手段了——人工防腐剂神马的弱爆了,古人用盐、醋、酒、花椒等各种调料,加上风干、烘干、发酵等制作技术,就能做出脯、腊、酢、菹等各种纯天然无公害保质期又很长的食物,而且很好吃哟。   事实上,如果是一般的平民人家或者中下层士族,吃这种腌制类肉品的数量,要多过吃鲜肉……因为鲜肉真的是很贵很贵啊。   贵到什么程度呢?   贞观年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朝廷为了弘扬八荣八耻……咳,为了树立勤俭节约的清廉政风,下令所有御史外出巡查的时候,各地不准给御史供应肉食吃,以防扰民。   那么苦逼的御史们就只能枵腹从公天天吃素了吗?嘿嘿,那也未必。   一个小报告打到皇帝李二面前:“陛下明告天下御史外出不准吃肉,但有人顿顿都叫州县杀鸡给他吃,这个御史就是——你的心肝小秘书马周!”   李二陛下脸不红气不喘,御笔一挥:“我下令不许吃肉,马周吃的是鸡!吃鸡又算啥事?离间君臣关系的,拉出去打!”   这算是李二偏私护短么?事实上可能算,但理论上不算,因为在唐朝人的概念里,狭义的“肉”,就是指兽畜肉,而鸡鸭鹅等等那叫“禽”,也可以叫“荤”,咬文嚼字的话,吃鸡还真的可以说没犯“肉戒”。   而且呢,跟猪羊牛等畜肉相比,鸡肉在唐朝要便宜得太多了,基本上普通农户家家养鸡,您要去农村里看望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人,投宿时遇到了比较热情厚道的人家,那么主人家杀只鸡来招待,都是很正常的事。   一锅新蒸出来的黄澄澄小米饭,现杀的放养土鸡肉或煮或蒸,如果自留地里种着菜,薅一把韭菜或者豆叶烫一烫,再配上自家酿的浊米酒下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唐朝“农家饭”啦。如果您穿越前认真培训过,边吃饭边吟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那就更有风味了。   家禽类里面,鸡是占了绝大多数份额,仅次于它不是鸭,而是鹅。   跟现代正相反,唐朝人养鹅多、养鸭少,吃鹅也比吃鸭子普遍,所以您想在长安吃首都烤鸭那可不容易……不过长安另有一道禽类名菜,叫“浑羊殁忽”,比烤鸭更鲜美更名贵,您信不信?   这道菜,也得在有钱人家的大宴会上才能见得到。几个仆人共扛一张大木盘上厅,盘子里放着的是一头完整的冒着热气和焦香的烤全羊……   等等,您说咱们要吃的是禽类名菜,为啥端上来的是羊?唉,客人您继续看下去啊,厨子拿出刀来,把被缝合起来的羊肚子剖开,原来里面藏着一只烧鹅呢!   这鹅肚子里还有东西哦,是用调味品拌匀的肉和糯米饭。把收拾干净塞填饱满的整鹅塞进羊肚子,一起在火上炙熟以后,咱们只把烧鹅取出来,切开一一分着吃,烤羊作为容器就扔掉了,当然一般会扔给仆人们去享受……为啥我觉得这道名菜肯定是奴仆们发明出来的呢?(⊙_⊙;)   跟野味肉同理,唐朝人吃的禽类里,也包括山鸡、鹧鸪、斑鸠、竹鸡等野禽,大多是打猎打来的。禽类也可以做成脯腊等用来保存。  这说了半天您在外面吃别人家宴席的事,差不多的时候,您是不是也应该在自己家里设宴回请一顿?什么?您说没钱?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别说猪肉羊肉,连只鸡都买不起?= =|||您这个唐朝月光族真是……   算了算了,没关系,咱有得是办法。没钱买肉,自己去弄呗。就算您住在长安城的廉租房里,没场地养羊、养猪、养鸡,又手无缚鸡之力不会打猎,您总会钓鱼吧?   带上一两个下人,趁早街鼓刚响坊门初开时,拿上鱼竿鱼网,咱出城去。唐朝自然环境好,别说南方,连华北西北地区都是遍地河湖沼泽,“八水绕长安”您听说过没?总之在长安城外找个有鱼的水面是很轻松的,主仆几人折腾半天,怎么也能扛回一篓子鲜鱼来。   有荤食有饭,可以请客了。您家的厨子手艺还不错的,等客人都来了坐好,很快端出一碟碟又白又细的东西来奉客。   您定睛一看,碟子里的食物,大多呈丝状,也有小片状,片状的都是半透明白色,极轻薄极细嫩,碟边还堆着嫩绿色的葱碎,另有芥末、豆豉、蒜泥、橙丝等调料。拿筷子夹起来白丝,就着葱芥送进嘴里一尝,又滑又凉,鲜腻中带着甜味,这种食物,您穿越前只在日本风味餐厅吃过,是标价贵得要死的生鱼片哟……   怎么样,您觉得很有面子么?当下就喜气洋洋地向客人们炫耀“这可是稀罕的日式刺身”?唉唉,您看客人们瞧您的眼神,一副看乡巴佬的样子,“是切鲙吧,做得不错,鱼够新鲜”?-----这已经是挺高的评价了。   没办法,生鱼片这种东西,在唐朝人的食谱里确实很常见。不仅如此,唐朝的贵族男子一般是看不起厨艺的,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在人前亲手表演“切鲙”的技术,是一种时尚流行风范呢。您说您那灰孙子辈炒作出来的“日式刺身”,有资格在唐朝人面前炫耀么?   那边又有个不太厚道的客人,一边嚼着鲙丝,一边故做天真地问“这是啥鱼啊”——客人打住!您可别这么老实,顺嘴就道出实话“是今天刚捕的鲤鱼”。要知道这可是在“李”唐王朝,官府几次下令禁食“国姓鱼”,当然民间大部分人还是照吃照抓不误,不过好歹给官府点面子,就别在公开场合说了。   除了鲤鱼,其他常见的鲂鱼、鲫鱼、鲈鱼、鳜鱼……凡是刚出水的鲜鱼,都能切鲙生吃。如果您这个穿越者还是不适应冷食,那么另一大流行鱼肴,是做鱼羹,刮鳞拆骨切块下锅煮稠汤,别忘了多加醋,以酸克腥最有效。   另外提醒您这个做主人的,既然主菜是鱼,那么主食最好上白米饭。如果捕鱼时能顺便再摘点水葵,用来做汤,那就更好了。唐朝人也讲究食性搭配的,吃羊肉时就面饼面条比较合适,要是吃鱼也就着面食,那些美食家就会嘲笑您没见过世面不懂规矩了。   喜欢吃生猛海鲜的客人,穿越到唐朝,大概会快乐并痛着。快乐是因为基本上现代常吃的水产品,鱼、虾、蟹、贝类、乌贼、水母、蛙鳖……都已经走上了唐朝人的食案,特别是如果您穿越到长江以南地区,这些水产品都非常丰富,吃到不难。   痛呢?那是因为唐朝人的口味跟现代人不大一样,烹调方式也不一样,做好的海鲜您可能眼睁睁看着摆在面前,却一口都吃不下去。比如说,唐朝人吃螃蟹,流行“糖蟹”,把好好的螃蟹用糖蜜腌成甜的再吃……`(*&﹏&*)′   最后说,腌鱼干也很好吃哟……跟肉类禽类一样,做咸鱼腊鱼什么的也是唐朝人家的必备技能,有些水边人家甚至拿这些当主食吃了。   大鱼大肉就说到这里,问一声,您渴了吗?下回咱们去要点喝的东西吧。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王赛时《唐代饮食》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蔬菜】  好消息!好消息!某位热爱穿越事业的女客,主动提出要招待本次唐穿美食团一顿她亲手烹饪的美餐!不过,妹子们喜欢清淡口味,这顿饭会以素菜为主。什么?她说食材需要本团提供啊?那么说说看,这位穿越女士,您都打算做什么菜呢?   西红柿炒鸡蛋?现代我们吃的大西红柿明朝才从美洲传入,而且传入以后一直当观赏植物,因为大家都认定它有毒,到清末才逐渐有人敢吃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朝,您让人用什么横渡太平洋去给您找西红柿去?   醋熘土豆丝?又一个原产南美洲,明朝才传入中国的物种。我说您是不是清穿团的客人误进唐穿队了?友情提醒,烤红薯和煮玉米您也不用考虑了,都是跟西红柿、土豆一起从美洲传进明朝的。   青椒炒洋葱?不错,终于离开明朝了,这俩是清朝才引进的,青椒(以及辣椒家族)原产地美洲,洋葱原产西亚、南亚。要不然美女您穿越到唐朝以后,开金手指组建个无敌舰队,专门环球航行去给您采集食材吧?   穿越女秀厨艺,果然不靠谱。别说食材了,就现代人惯用的“炒”菜技术,到宋朝才有明确记载呢,唐朝人还是以水煮、汽蒸、火烤为主。您要穿唐去发明炒菜技术,光找合适的锅灶、铲勺就能找死您了。   老老实实的,我们还是去瞅瞅唐朝的饭店里都供应什么菜吧。上回在西市喝酒的时候,不是路过一家有皇帝题字写广告的“魏家菜”吗?这可是唐穿食客很喜欢落脚的地方。当然,也是本公司唐穿团的长期业务合作伙伴,店里有专门的地陪导游介绍种种菜色,我可以偷偷懒。唉,这种穿越团的潜规则,客人您就不要再说什么了嘛。   娘子们,郎君们,各位唐穿团的贵客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正宗河北醋芹老店,本店专营魏家菜。   在大家入座上菜之前,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本店的历史渊源和特色菜肴。   请贵客们先欣赏墙上这首小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醽醁”的发音是“灵鹿”,“醽醁”和“翠涛”都是古代的绿色名酒。传说唐开国名相魏徵魏玄成,家藏西域酿酒法。魏相公—那边客人您别笑,相公是我们唐朝人对宰相的尊称,跟同性恋无关—魏相公自己在家酿成的两种绿酒,分别取名为“醽醁”和“翠涛”,曾经进贡给太宗文皇帝品尝。   文皇帝是当世一流的品酒大家,尝过魏家酒以后,给予极高评价,当即挥毫写下了这四句广告词……嗯,是随笔小诗。诗里的“兰生”是汉武帝喝过的百味旨酒,“玉薤”则是前朝隋炀帝的宫中名酒,文皇帝认为魏家酒比它们都强。   至于“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我想就不用解释了吧。文皇帝的诗句就是这么雅俗共赏、浅近亲民。   明白了这首诗的来历,想必客人们对本店的来由和特色也就能猜得一二了。本店第一代店主,正是魏相公玄孙的表姐的二舅的侄女婿的异母妹夫,跟魏家关系近密,所以才花了很大代价,从魏相公后人手里拿到了各种正宗家传秘方。   好了,请客人们进店,按照“博士”的导引依次入座。坐好后,“博士”们将先为每位客人送上一盏魏家酒,请空腹品尝,才能感觉出它的妙处。   对不起,本店没有侍酒胡姬。魏相家风严肃端正,魏夫人不准妖孽进门。客人想见胡姬,请出门右拐,街左第三家就有。不过那是全自费项目了,您先考虑清楚。   魏相不但家风严肃,而且家境贫寒。虽然文皇帝前后赏赐魏相的财富数以万计,但巨额财产去向不明,魏相临终时家无正寝,布车载柩。因此,本店供应的魏家菜也以蔬食为主,在此事先说明。   现在端上食案的,是本店的招牌名菜“河北醋芹”。   魏相公祖籍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魏家是当地有名的士家大族。唐立朝之前,中原几百年兵荒马乱,各地的士家大族一代代聚集乡民守城自保,族中都有贮藏、制作耐储存食物的秘法。魏相公喜欢吃腌酸的芹菜,跟他的出身很有关系。   客人们不妨夹起一些醋芹来品尝品尝。我们唐朝人吃的芹菜,还是以水芹为主,不过本店的醋芹里,也掺杂了从西域传入不久的旱芹,这种菜更加粗壮、水嫩,风味独特。   本店使用的老醋,也是用魏家家传秘方酿造的,涉及商业机密,恕不公布细节。   另外提醒您注意本店盛放醋芹的食具。这种大白瓷杯,是本店向邢窑定制的,名称就叫“醋芹杯”,也是非常有来历、有说法的。   太宗文皇帝陛下平易近人,虽然经常因为种种事故挨魏相公的批评,但还是想方设法和诸大臣搞好关系,为此还根据魏相公的相貌特点,给他起了一个爱称,叫“羊鼻公”。听说羊鼻公爱吃醋芹,文皇帝特意在一次宴会上,给他准备了三大杯醋芹,结果宴会还没结束,魏相公就把三大杯醋芹吃光了。   面对文皇帝的善意调侃,魏相公严肃地指出,他爱吃醋芹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因为芹菜能降血脂,腌酸以后更能清肠,我们唐朝人叫“收敛物”。这象征着执政者应该清心寡欲、节俭自奉,对精力过剩的太宗陛下很有参考意义。   当然,对于广大唐穿团客人来说,这道菜“收敛胃袋”的作用可能更加突出。我们已经听到了各位肚子咕咕叫的声音,这就上下一道菜。   现在为您奉上的,是我们唐朝人的当家菜—葵。本店特选秋季采摘的秋葵,佐以新鲜的井水和纯天然无添加粗盐,做成这道“秋葵汤”,敬请享用。   我们了解到,在各位穿越前的那个时代,葵这种蔬菜,只在湖南、四川、江西等一些南方省份还能少量见到,当地人叫它“冬苋菜”。但是在我们唐朝,葵的地位相当于北方的大白菜,种植普遍,非常重要。   请细品碗里的葵叶汤。完整的葵叶形状圆如猪耳,叶梗正绿,吃在嘴里感觉黏滑,有点儿像莼菜的口感。本店一会儿还会再奉上一碟烹葵,是给各位就着白米饭吃的,这是我们唐朝人最熟悉的家常味道。   现在上席的,是另一种在我朝很普遍很常见,但在各位的时代几乎销声匿迹的蔬菜—薤。   我高兴地听到,有几位客人表示很熟悉这种菜,在当地—岭南地区是吗,叫作“藠头”?是的,薤其实是指这种植物又细又长的叶子,但是我朝人吃薤,也主要是吃它的根部,就是客人们说的像蒜的藠头。   薤本身容易保存,可以越冬,我朝人还喜欢把它腌成酸辣的菹菜,或者干脆投入食锅里当调味料,口感很好。各位结束旅程回家以后,也不妨去买些藠头来尝尝。   按照旅游团的一般喜好,我们先为您奉上的是有本地特色的和客人们不熟悉的食物。下面上席的将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以及将就能填饱肚子的几种蔬菜。   说到大块根茎类代食品,客人们可能首先想到马铃薯和红薯。这些,那头导游鹿已经说过了,原产美洲,我朝没有。我朝有的能当主食啃吃的大块菜蔬,有萝卜、蔓菁、芋头、茄子、嫩葫芦等等。此外竹林里可以挖笋,荷塘里有藕,没饭吃的时候,这些都可以暂且饱肚。   不过,刚刚端上桌的这两盘萝卜和蔓菁,不建议客人们放量大吃,因为这已经做成咸菜了,一会儿配饭吃的,白嘴吃太多会齁死人。   对不起,我好像说晚了。来人,把这几位抬出去。   跟着上来的这两盘菜,都很有内涵。这一盘蒸的,客人们别看不起眼,它叫菘,现在个头还小,等再种植变异个一千多年,它就会变成黄芽白,也就是北方的大白菜。怎么样,您吃在嘴里是不是有熟悉亲切的味道呢?   另一盘,是凉拌菠菜。客人们不要小看这一盘东西,在你们的时代可能很贱价,但在我唐朝,这是太宗文皇帝开西域之后,刚刚从天竺引进的新种“波棱菜”,很珍贵的。民间刚刚大规模种植时间不久,成本挺高。   凉拌菠菜是今天本店的特供,不是每日都能吃到的。昨天一个唐穿团,吃到的特供是炙野菌。本朝的蘑菇主要以野生采摘为主,摘得到摘不到要看运气。   客人们少安毋躁,这就上主食了,不会让各位在我盛世长安的名食店里活活饿死的。   主食有两种选择:黄米饭和白米饭。黄米又叫粟,类似于各位时代的小米,是我朝北方人民的主食。白米饭是水稻的产物,各位客人都很熟悉,就不多介绍了。   对不起,本店不供应面饼和面条。这些小麦制品虽然很普遍,但是耗费人力较多,比粒状的饭食昂贵,不符合魏相公的俭约个性,所以本店向来不做。   口重的客人,如果实在咽不下这些饭菜,本店可以免费供应一种调味品。您可以选择腌韭菜、葱花、蒜酱、姜末中的一种,多要请自费加钱。   最后,本店再免费赠送各位一碗豆叶汤。豆叶在我朝叫“藿”,跟葵并列,都是最常见、最大众的蔬菜。豆叶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还富含钙和磷。因此,在蛋白质饲料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大豆叶喂猪是补充蛋白质的有效途径。   客人们吃好走好,本店期待各位下次光临。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王赛时《唐代饮食》)——————————————————————————————————————————【辣味】  加辣的问题,当然唐代没有“辣椒”这个东西,那是明代才传来的。  但是“辣”字早在明代以前就出现了,可见“辣味”不等于“辣椒的味道”哟。  辢,辛也。——《广雅》(三国)  辛甚曰辣。——《通俗文》(东汉)  江南曰辣,中国曰辛。——《声类》(三国)  那么在辣椒传入中国以前,古人用毛调料调出“辣”味捏?吾友“坚决要潜下去”做过小考:  主力是姜与芥末,还有一个现在很少作调料用的茱萸。当然还有花椒、葱、蒜、韭菜、扶留藤,汉代张骞通西域引入中原的胡椒也可以提供辣味。  有一句山东俗语叫“葱辣口儿蒜辣心,韭菜辣断脖子筋”,说明这三样常用调味蔬菜如果真当菜吃起来也是很辣的。葱与韭菜有多辣没有体会,蒜到是有一次。一回在海边吃炭烧大蚝,烧蚝上蒜茸又鲜又甜,吃了几十个下肚,就感到胃里与脸上火辣辣的,猛灌冰啤酒也压不下去,的确是很厉害。  茱萸还有个别称叫“越椒”,在辣椒没有进入中国前是古人的主力辣味之一。用作调料的是芸香科食茱萸。《本草纲目》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扶留藤,古名蒟,属胡椒科,产于云贵川、两广等地,“气特殊,味辛辣”。最早见于史记,在《唐本草》亦有记载,是古代制作蒟酱主要原料,蒟酱也用于代指扶留藤。蒟酱是古代非常珍贵的食物之一,甚至达到要走私的地步,蒟酱制法在明代后失传。现代的蒟指的是蒟蒻,也就是MM们最爱的减肥极品——魔芋。
我发现我的思路跟大家不一样……虽然我也是无肉不欢星人,但真要考虑古人吃什么菜,第一反应还是「蔬菜」而非「菜式」。菜式的变迁当然也是相当重要的,但菜式的变化也是建立在原料、调料、烹调方式的演化之上的,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做也很难模仿出古味来。怎么找古代的蔬菜呢?这时候不得不「称赞」一下咱们古代的植物分类了:《植物名实图考》当中提到了如下植物类别——谷类、蔬类、山草类、隰草类、石草类、水草类、蔓草类、芳草类、毒草类、群芳类、果类、木类。基本上,想要找古代蔬菜,在「蔬类」的卷册当中找寻,基本上就够了。以下正式提及,哪些蔬菜是古代常见的。百菜之王:冬葵 Malva verticillata上两图作者。冬葵的食用历史,非常非常非常早。有多早呢?《诗经·豳风·七月》当中有这么一段: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葵指的便是冬葵。当然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想必在学此诗之时,大家都一再受到告诫:这个葵不是向日葵,是葵菜!没办法,如今向日葵的知名度,比起冬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再往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三有「种葵第十七」的章节,可见葵在当时在蔬菜当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节当中,有「凡掐,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这样的记载;以此看来,「朝露待日晞」这一句,不仅仅是状物,更是描述习俗与种植技术。冬葵至今都是常见的蔬菜,我的家乡对其有「冬苋菜」的称呼,应该源自其「冬寒菜」的别称;而湖南话当中,「苋」的发音与「寒」仅有音调的区别,「寒」为阳平,「苋」为阳去。其实冬葵与苋菜差别颇大,应该是读音相近导致讹传了。历史上有那么一段时间,冬葵从蔬菜的名录当中消失。譬如李时珍有「今人不复食」的说法;王世懋「菜品无葵,不知何菜当之」,以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看法,「此语出而不种葵者不知葵,种葵者亦不敢名葵」,只是名字与蔬菜对应不上而已。【顺便再鄙视一下度娘百科:「学名:Callirhoeinvolucrate」——首先,学名格式是属名+种加词,不可能连写成一个词;其次,学名格式应该用斜体;其三,Callirhoe involucrate 拼写错误,应该是 Callirhoe involucrata;其四,Callirhoe involucrata 这东西,根本不是冬葵,而是罂粟葵,是锦葵科花长得像罂粟的一种植物。而冬葵的词条,甚至配图都有问题。信谁都不要信度娘。】蔬菜变野菜: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荠菜说来也是古今皆食的蔬菜。《诗经·邶风·谷风》有言: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荼」是苦苣菜一类的东西,相似种类颇多,不大好确认具体是哪一种;不过似乎都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味道是带苦味的,有一点回甘。高力士曾有一首《感巫州荠菜》,「力士谪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荠菜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这样看来,如果高力士没有认错东西,唐时荠菜是作蔬菜,上市出售的。陆游是一个荠菜控。光是《食荠》就写了三首: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蒪丝。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挑根择叶无虚日」,简直是一日无荠菜不美啊;「直到开花如雪时」,指的是荠菜开花就老化粗糙,不堪为蔬。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传夸真欲嫌茶苦,自笑何时得瓠肥?看来放翁眼中,蕨、薇虽然也是好吃的野菜,却还是比不过荠菜的甘美啊。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荠菜凉拌,加点盐加点醋,加点姜加点桂皮,真是好滋味啊。七绝不够,还要写七律,《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常惜授厨人。午窗自抚膨脝腹,好住烟村莫厌贫。荠菜粥又叫东坡羹,大概跟苏东坡这位美食家也有渊源吧;只是除开「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这一句,也找不到更多苏轼与荠菜的交集。七律写得还不过瘾,还有《食荠十韵》:舍东种早韭,生计似庾郎;舍西种小果,戏学蚕丛乡。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采撷无阙日,烹饪有秘方,侯火地炉暖,加糁沙钵香。尚嫌杂笋蕨,而况污膏粱。炊粳及煮饼,得此生辉光。吾馋实易足,扪腹喜欲狂,一扫万钱食,终老稽山旁。看来彼时荠菜并非培植的蔬菜,而是「天所赐」;但陆游仍然吃个不停,「采撷无阙日」,加米煮粥,「烹饪有秘方」。话是大白话,对于荠菜,也是实实在在的喜欢。于是他在《买鱼》当中也提到了荠菜:两京春荠论斤卖,江上鲈鱼不直钱。斫脍捣齑香满屋,雨窗唤起醉中眠。能论斤卖,即便没有培植,也因为常见并且味美,算得上时令鲜蔬了。(好像突然明白为啥陆游能写近万首诗了……)荠菜则自古就以甘著称;并非其味道有多甜,但确实是我吃到过最美味的野菜。之前写过一个关于荠菜的回答:是的,就是猪肉荠菜馅儿饺子的那个荠菜。我的家乡那儿,每逢过年,恰巧是荠菜刚刚长得正肥,又还没开花的时节。儿时最盼着过年,奶奶家在城郊的村庄,可以肆无忌惮地玩烟花,可以跟平时见面不多的堂表兄弟姐妹们一块玩,还有一点,就是盼着年夜饭里透着鲜甜的清炒的和下到火锅里的地菜子(荠菜)。荠菜在我家乡并不是栽培的蔬菜,但田间地头极为常见,也是野菜当中难得的美味,清鲜,不带一点苦涩酸腥的杂味,口感不像家养的蔬菜那样松散,而是紧致、有嚼头,稍稍有点粗糙,比较容易塞牙。每当有机会吃到野荠菜,炒的都会夹上满满一筷子,那是连蒸腊肉都比不上的美味;若是涮火锅,也一定会在刚刚下锅,将将重新煮沸的时候,赶快夹起,品尝难得的清新滋味(别看我写得闲适,夹慢了就都没了)。一开春,荠菜就要抽薹开花,这时候的荠菜,作为菜蔬,老而柴,难下口;但煮汤仍有清鲜的味道。其他地方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我的家乡则直白更多,“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一大把抽薹了的荠菜,不加其他配料,熬煮成汤,加入洗净的农家蛋,煮熟之后,鸡蛋剥壳,放入碗内,添上一碗茶色的汤汁,就是一份时令的家乡小吃;或是撒上白糖,就成了阳春时节难得的甜品。唐时种薤实为藠?薤白 Allium macrostemon薤白这东西,带上个难写难读「薤」字,让人觉着陌生而遥远。实际上呢,跟其他几种蔬菜一起,薤白其实是《黄帝内经》当中所提的「五蔬」之一。然而现在这东西已经沦为野菜,少有培植了。「五蔬」,所指的是葵、葱、藿、薤、韭;前文已经介绍了葵,葱和韭菜大家也都十分熟悉,至于藿,是指豆类的叶子,后文介绍薇的时候也会提到;而「薤」这东西,应该算是如今生活当中接触得最少的。说起来,葱、韭、薤这三种古蔬,其实是同一个属——葱属 Allium 的东西,可算是不太远的亲戚;不过比较之下,三者味道还是颇有区别。葱味香而辛,如今更多是作为佐料,起去腥提香的作用,大葱则肥厚味甜,不过古时的葱指的是小葱;韭菜生食辛辣,烹熟之后味道变柔和;薤则又有不同,我曾经生吃过薤白的叶子,有不太浓烈的葱蒜气味,但没有辛辣的口感,很适合生食。薤白的学名,Allium macrostemon,其种加词意思是「长雄蕊的」,其实说起来并不比其他的葱类植物有更长的雄蕊。以上三图分别是薤白、葱 Allium fistulosum、韭 Allium tuberosum 的花,雄蕊相对比例并无显著区别,甚至可以说葱的雄蕊比较长。学名的内容还是不要那么较真了;说起来,薤白在外观上的特点,在于它的花序,一来相比葱蒜韭菜等常见的葱属蔬菜,它的花序更显得稀稀拉拉,花不算密集;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伴生在花序当中的珠芽——就是最开始图当中棕色像花苞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跟花苞可没啥关系;要说起来,每一个小小的珠芽,其实倒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大蒜头,剥落下来,掉到地上,又可以长出一棵新的薤白。而这东西的气味也跟蒜头颇为类似。所以这伸出来的不开花的长长的怪东西,其实跟开花确实没有关系:不过是珠芽提早萌发,还没脱离母体就长出叶子罢了。关于薤的描述,古诗文当中也不算罕见。曹操、曹植父子皆有《薤露行》的乐府诗作: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从文风也可以区分出父子的诗作究竟是哪一篇。杜甫也有《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畦蔬绕舍秋」,秋丛绕舍的是满畦的蔬菜;这蔬菜当中有什么呢?「盈筐承露薤」,装满竹筐的是还带着露水的薤啊。「束比青刍色」,扎成一捆的薤,有着青草的翠色;「圆齐玉箸头」,另一边呢,根茎显出白嫩的颜色,像是玉做的筷子头一样。还有《佐还山后寄三首》,是杜甫辞官下秦州后为解决生计问题,向族侄杜佐求援所作的诗: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说起来,藠头也算是南方常见的蔬菜,扎成一捆,也颇有这样的外貌。到底是藠头就是培植的家薤,只不过这唐朝以来的蔬菜变了个名字,如今的薤白是山薤,是野生的薤;还是以前的薤白不再种植,而重新变成野菜,如今的藠头又是另外培植而来?这些东西,已经不大容易考证。或许能找到关于薤白的珠芽的描述,会有更明晰的证据吧。另外,汪曾祺先生有《葵·薤》一文,也写了关于此两种蔬菜的考据。伯夷叔齐中毒死:各种野豌豆 Vicia ssp.其实这一节的内容,我在关于蔷薇名字的考据的一个回答当中有提到,当时是查证「薇」这个字的内容,写了相关的东西。以下是原回答中相关内容,懒得再写了:薇这植物,大概由于《诗经》当中《采薇》一诗,以及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而为大家所熟悉吧。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而《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薇:菜也。似藿。从艸微聲。 ,籀文薇省。無非切。藿这里并非指藿香。《康熙字典》引用《说文》:作 ,尗之少也。“尗”就是“菽”,五谷之一,指豆类。可见藿指的是豆类。现在也有这种用法,如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而《说文》对薇的解释则是:似藿菜之微者也。也就是像豆类,但是比较小;这与薇常见的解释,野豌豆属植物Vicia sp.,在外形以及分类上,是相符合的。野豌豆确实是一类果实比较小的豆类。Vicia sativa 救荒野豌豆/大巢菜。全国均产。为绿肥及优良牧草。Vicia hirsuta 小巢菜。产陕西、甘肃、青海、华东、华中、广东、广西及西南等地,为绿肥及饲料,牲畜喜食。Vicia tetrasperma 四籽野豌豆。产陕西、甘肃、新疆、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为优良牧草,嫩叶可食。据《植物名实图考》:薇薇,《尔雅》:薇,垂水。陆玑《诗疏》:蔓生似豌豆。项安世以为即野豌豆之不实者,《本草拾遗》始著录。《礼》:铏芼羊芐豕薇。汉时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而《字说》以为薇者之食,何其谬耶!古今南北饮食不同,地黄叶唯怀庆人得食之,亦将谓在下者之食耶?薇,垂水,《注》云生于水旁。考据家以登山采薇,薇自名垂水,不可云水草。今河畔弃壖,蔓生尤肥,茎弱不能自立,在山而附,在泽而垂,奚有异也?杜诗:「今日南湖采蕨薇」,蕨有山、水二种,薇亦然矣。《说文》:薇似藿菜之薇者,形义俱足。陈藏器以为叶似萍,亦与豌豆叶相类,而释者或曰迷蕨,或曰金樱芽,或曰白薇,宜为前人所诘。此菜亦有结实、不结实二种,结实者豆可以充饥,不结实者茎叶可茹,余得之牧竖云。野豌豆野豌豆生园圃中,田陇陂泽尤肥。结角长半寸许,豆可为粉,与薇一类而分大小。《野菜谱》谓之野菉豆。既然有图,我们就来看看细节咯:可以看到,救荒野豌豆的小叶,主脉和侧脉都比较明显,与野绿豆的图片相符。而小巢菜的叶子明显细弱很多,看不清小叶的侧脉,隐约可见主脉。(才不是对焦不清楚花拍糊了,就(bù)是(xiǎo)要(xīn)拍叶子)至于四籽野豌豆,显得相当杂乱(太柔弱了),但叶形倒是比较接近《植物名实图考》当中的“薇”。至少《植物名实图考》的意见是,薇应该是小巢菜一类的植物,其图片果实的外形(图中植株左下方)也与小巢菜类似。而野豌豆则确实是指现在的野豌豆Vicia sepium(没拍到照片),根据《中国植物志》的描述,野豌豆果实长约2.1-3.9cm,与“结角长半寸许”符合;而救荒野豌豆果实长约4-6cm,怎么也称不上半寸许。个人的意见:古代人对于植物并没有特别系统的知识,相似的物种可能共用一个名字,因此常见的野豌豆属植物可能被统称为“薇”。而根据“似藿菜之微者也”的说法,相对于本身已经不太大的野大豆的花,能够从各方面称得上“微”,并且足够常见,特别是在商周人们活动范围的,似乎更可能是小巢菜或者四籽野豌豆这样的种类。至于其他的常见种类,譬如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也可以找到不太符合的特征。多说一句,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都说是饿死首阳山,在我看来,可能不完全是饿的:救荒野豌豆这种野菜,在花果期是有毒的,种子也具毒性,伯夷叔齐有可能是有毒的救荒野豌豆吃太多,加上吃不饱,营养不良抵抗力弱,才死在首阳山。这告诉我们,认种是能救命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啊!暂时更新到这里吧……
某人穿越到先秦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吃面!” “那抱歉,这位客官,面条可是要到宋朝的款式才能定形呢,小店现在还没有”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这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那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抱歉,咱这是关中,水稻啊,得过了长江才能种,咱这也没有……” “要死了,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轻点声!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罪过,万万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得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这儿也没有……” “你他娘的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可以沾肉酱,烫白菜。” “敢情你这开的是麻辣烫的店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那个铁锅得到宋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那个菜油呢,得到明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了小店才供应 的上。”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客官您别走啊!===========随便复制黏贴个段子也能这么多赞,泪流满面,我给你们跪了=============
此人多半有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菇放氧几次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