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由于翻译造成对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的误解?正解又是什么

德语原文:Was vernünftig ist , das ist wirklich , und was wirklich ist , das ist vernünftig .
人伦之理,何来?在人类启蒙前期,有你所谓的人伦之理吗?你知道人类在背地里做了多少违背你的人伦之理?存在即合理的理,不是你所谓的道理,而是物资的合乎天理的,即使是违背你的人伦之理他也是存在而且一直都存在人类社会,只是你不想面对、不想承认罢了。
私以为既然这句话打着黑格尔的招牌,要去理解它,首先要做的是把它带到黑格尔的语境和体系中去理解。在理解之后,才能对其是否合乎事实进行评价。原句在黑格尔著作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20 ,即《法哲学原理》(《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序言,第11页,1979年,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 译)的序言部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后来他又在
中详解,引述如下:§6……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只是就对于世界的经验的观察来看,也已足能辩别在广大的外在和内心存在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只是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什么东西是本身真实够得上冠以现实的名义。对于这个同一内容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既然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我的《法哲学》的序言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两句简单的话,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诧异和反对,甚至有些认为没有哲学,特别是没有宗教的修养为耻辱的人,也对此说持异议。这里,我们无须引用宗教来作例证,因为宗教上关于神圣的世界宰治的学说,实在太确定地道出我这两句话的意旨了。就此说的哲学意义而言,稍有教养的人,应该知道上帝不仅是现实的,是最现实的,是唯一真正地现实的,而且从逻辑的观点看来,就定在一般说来,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都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当我提到“现实”时,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为我曾经在一部系统的《逻辑学》里,详细讨论过现实的性质,我不仅把现实与偶然的事物加以区别,而,“实存”以及其他范畴,也加以准确的区别。认为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颇与一般的观念相违反。因为一般的表象,一方面大都认理念和理想为幻想,认为哲学不过是脑中虚构的幻想体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认理念与理想为太高尚纯洁,没有现实性,或太软弱无力,不易实现其自身。但惯于运用理智的人特别喜欢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他们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并且尤其喜欢在政治领域中去规定“应当”。这个世界好象是在静候他们的睿智,以便向他们学习什么是应当的,但又是这个世界所未曾达到的。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已经达到了“应当如此”的程度,哪里还有他们表现其老成深虑的余地呢?如果将理智所提出的“应当”,用来反对外表的琐屑的变幻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那么在某一时期,在特殊范围内,倒还可以有相当大的重要性,甚至还可以是正确的。而且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不难发现许多不正当不合理想的现状。因为谁没有一些聪明去发现在他们周围的事物中,有许多东西事实上没有达到应该如此的地步呢?但是,如果把能够指出周围琐屑事物的不满处与应当处的这一点聪明,便当成在讨论哲学这门科学上的问题,那就错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而前面所说的那些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黑格尔首先强调的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绝对理性要先于现实性,而且会表现出其必然性;其次才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是绝对理性的发展是必然性。两个命题的顺序不能颠倒。看了正经的原文和正经的翻译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作者和译者都没有赋予这句话任何曲解的空间,但是这句话还是常常被上半身高位截肢后广泛误传误解,并被当做颇有来历的谚语警句讹传于大众话语圈。通常的表述形式有:存在即合理甚至干脆就是 凡是存在的都是正当的/正确的。What is,is right.在这些荒谬的论断中,「现实」被偷换成「现存」,「合乎理性」则被等同于「合理/应该/正当」,对此罗素说道「(黑格尔)将现实的与合理的相等同,必不可免地会导致某种与「凡是存在的都是正当的」这种信念分不开的欣然自足的心境」(罗素《西方哲学史》)。过去人们曲解它是为旧的制度辩护(他们认定这个命题「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现在它降格为一般人的口头禅之后,则往往沦落为偷懒/逃避/不作为/瞎作为的借口。========至于正解嘛,说在没有哲学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本着求教的态度,和不懂的多说两遍也许就懂了的精神,还是想勉为其难说两句。有不当处,盼指正。首先,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显然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在黑格尔的体系里,「现实」和「存在」并不是等同关系。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他「用(现实)这个名词的意义」,注意他对「现实」和「存在」所做的确切的区别,因为并非一切「存在」都是「现实」的。「现实」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发展了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黑格尔所谓「现实」并非指「经验主义者」通常所说的东西(存在的事实);至于「合乎理性」,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指的是「绝对精神」其次,黑格尔的这个公式并不只是纯粹的哲学玄思,在其时有革命性的的现实意义的。对保守主义者是保守的言论,而只有最激进的头脑才能读懂其真实的含义,或者说才敢解读出真实的含义。其前半句,新生事物比旧事物更「合乎理性」,于是具有必然的现实性,这不就是在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吗?至于后半句稍做变换就成了「凡是不合乎理性的都是不现实的东西」。恩格斯简单明了地戳穿道「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啧啧,两句话加在一起螺旋上升,要革命的节奏呀。黑格尔本人是完全清楚他自己的这个命题的革命意义的,有事实为证:海涅在1844年所写的《论述德国的书信》中说过「我有一天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感到不高兴时,他(指黑格尔)怪笑了一笑,然后对我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他连忙转过身来看看,马上也就放心了,因为只有亨利希o贝尔听到了这句话。只是在稍后我才懂得他这套话的意思。」(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61页)以上。
我觉得对非哲学专业也不是黑格尔爱好者的朋友来说只要知道这句话是个误解就够了,正解是什么意义不大,可以说在没有哲学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我觉得我来纠正误解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人们忘记这句话、抛弃这句话,不要再用了,因为大多数人用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既不符合黑格尔的原意,也不合逻辑。如果再有人按照「这种现象既然能存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这类意思使用这句话,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驳斥。 首先可以说这句话是被普遍误解的一句话,根本不是黑格尔的原意。接着可以反问他如果夜深人静的时候邻居大声吵闹,你睡不着,你会不会说只要存在了就是合理的,所以不会去干涉,让他「合理地」吵得你睡不着。通过类似这样的例子,证明我们可以纠正某些行为,而不是因为它存在就完全认同它。
合理在这里的意思是不清楚的。「合理」既可以表示有原因,情有可原之类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无需纠正、理应如此的意思。很多人把这两个意思弄混了。往往前者是可以认同的,你可以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但认同有原因不等于认同理应如此、不可纠正。偷东西有原因不等于理应偷盗、不可纠正。
- 接下来是对这句话本义的一些尽可能通俗的解释。这个问题下有两个专业答案(颜逸 和 陆丁 的答案),在此推荐一下。只不过我觉得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答案并不容易看懂。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对应的那句完整的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Hegel,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Frankfurt am Main 1972, S. 11)参见德文维基(我不懂德语)英译是:What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Hegel,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Preface. Translated by S W Dyde, 1896)完整中译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虽然原文是现实而不是存在,但大家可能也没觉得这两个词有多大的区别,误会并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误会是,你看着黑格尔写的是「现实」「理性」或者「存在」,其实他用这些词和一般人理解的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对于不了解这些术语的读者来说,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圈圈是叉叉」或者「凡是叉叉的东西都是合乎圈圈的」……换句话说,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而不是凭自己对日常语言的理解想当然地理解它。那么黑格尔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黑格尔在他自己的著作里定义了什么叫「现实的」(wirklich),具体的定义我也不清楚 [1],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个「现实的」并不等于日常所说的现实存在的、现存的、与「虚构的」相对的那个意思。要对这个概念有所理解,除了啃原文之外,相对容易的方法是简单介绍一下哲学史背景。我选择要介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哲学的大框架。[1] 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清楚还要来答这个题,因为我第一次答这个题的时候其他答案太离谱,所以我最开始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只说了我的「圈圈」「叉叉」比喻,起初只想强调大家不要再字面理解了。后来因为有朋友在评论里追问我才勉强写了解释。再后来又重新修订过。尽管我没读过黑格尔的原文,但现在我写出来的这个解释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对于柏拉图来说,他认为(人们日常所说的那个)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不是这把椅子、那把椅子,最真实的是「椅子的理念」,是那个最完美的椅子。换句话说,个体(殊相)是虚假的,共相才是真实的。(殊相和共相可以理解为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最真实最完美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和模仿,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拙劣的。 柏拉图做了这个区分之后,后世的西方哲学家至少有一半都抬高理念世界,贬低现实世界。他们认为理念世界才是那个完美的、属于哲学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把平常人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称为「现实的」「实在的」,我们所谓现实的只是变化无常的「现象」和「意见」,理念世界才是「实在的」、是「真」的。 对于黑格尔来说,他倒是关心(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按照抽象的理念世界的运动逻辑来完成的。黑格尔就像上帝一样观看、解释整个世界的发展,他提出的「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Mind/Spirit/Geist),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理性」理解为一个更原始的、更独立的、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世界,或者说是处于「上帝」那种地位的东西。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变化发展演化生成的。「绝对精神」就相当于世界的源泉、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本来面貌。说到这里,你应该就知道他说的「合乎理性」和你最开始理解的那个「合乎理性」差得很远了。 至于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它指的是符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那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运动的逻辑)。「现实的」就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也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理性和辩证逻辑是一致的)。但日常意义上现实的、现存的事物不一定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甚至有可能是按照辩证逻辑必然被淘汰的事物,所以黑格尔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在为现存事物辩护,甚至其中还有改变旧事物、有革命的逻辑在里面。但是黑格尔本人的哲学总体上还是保守的,这又与他关心类似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世界而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里的革命的、破旧立新的逻辑,马恩的看法是黑格尔本人虽然有一个革命的辩证法但却得出了非常保守的结论。到这句话来说,这句话并不是一个保守的结论,但是这句话即使在母语环境也被很多人理解成为现实辩护的意思,因为他们没有从黑格尔定义的「现实」来理解。- 第一次回答 重新修订 最后修改 未免误解,把第二段「如果再有人引用这句话」改成了「如果再有人按照『这种现象既然能存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这类意思使用这句话」“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估计没什么人能回答,那是否有人能谈谈“哲学不是什么”呢?关于哲学家、哲学专业、哲学著作、哲学流派的误解也可以说。以下是我看到的知乎上关于哲学的一些热门或有争议的问题,其中的回答和评论不乏各类误解和偏见。这些就当是本问题的原始材料吧,也欢迎补充: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比如,忽然发现自己嗓音很好,不当赵忠祥很可惜,忽然发现自己尿尿和泥捏弄的那些小玩意儿很抽象很前卫和罗丹米开朗琪罗都差不多了。这样的情形,人生都会遭遇一两次的,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过: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大部分人,经过了艺术的分岔路,仔细的想了一秒钟,然后带着这些非凡经历走向平凡的生活,一部分人,决定百折不回九死不悔的走下去,成了艺术家,哲学家。
在这个分岔路口判断失误的人,成了悲剧。
我写几个关于怀疑主义的吧:不论是从《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这些电影中,还是从“缸中之脑”这种思想实验中,很多人对“怀疑主义”(又称“怀疑论”)都应该有所了解。但是在人们对怀疑论的这些理解中,有很多都是误解。下面我就针对其中一些误解进行一下澄清:误解1: 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不论在《黑客帝国》还是《楚门的世界》中,世界都分为“真实”与“虚构”两个。而一开始主角所习惯生活的那个,被认为是“真实”的世界,也都被证实是“虚构”的。或许有些人就会因此而认为,怀疑主义就是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所以怀疑主义等于不可知论。这种理解实际上有两个错误:1. 怀疑主义并不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在学术界,“怀疑主义”(skepticism)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哲学上的怀疑主义”(philosophical skepticism)。而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则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鼻祖。古希腊哲学家塞克斯都·恩皮里柯(Sextus Empiricus)的《皮浪主义概要》中对与追求真理的人进行过如下分类:(1)那些认为他们已经发现真理的人(2)那些承认他们没有发现真理且断言真理不可被发现的人(3)那些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的人怀疑主义者认为,前两种人实际上是“独断主义者”。而怀疑主义者,就是第三种人。他们并不否认找到真理的可能性,也不否认人类经验的基本事实。怀疑主义是一种持续研究的过程。如果放在“世界是否真实”这个问题下,那么第一种人就是坚信世界是真实的,或者坚信虚构的;第二种人就是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即所谓的“不可知论者”;而第三种人,即怀疑主义者,则认为世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可能能够得知,也可能无法得知,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探索。“我以消除独断而结束”,塞克斯都如是说。2. 所谓的“不可知论”应该被称为“学院式怀疑主义”(Academic skepticism)“不可知论”的英文翻译是“Agnosticism”,而这个词通常是与“无神论”(Atheism)、“有神论”(Theism)放在一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可知论实际上是针对上帝(或者其他的“神”)的存在而提出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类是无法得知神是否存在的。尽管“Agnosticism”根据构词法直译过来确实是“不可知论”,但是由于西方历史文化的原因,实际上是在特指对于上帝存在这个问题的不可知论。那么哪一种理论是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呢?实际上是“学院派怀疑主义”(Academic skepticism)。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但是学院派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塞西劳斯(Arcesilaus)更进一步,他说:我甚至连我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否定一切知识的存在,这就是学院派怀疑主义。误解2:怀疑主义是自相矛盾的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既然怀疑主义怀疑一切事物,那么‘怀疑主义’是不是也应该被怀疑呢?怀疑主义者怎么知道‘怀疑主义’是对的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怀疑主义反对一切独断,那它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独断呢?”这个问题塞克斯都在《皮浪主义概要》中也有解释:怀疑主义是否存在“学说上的规范”?如果将“规范”定义为坚持遵守一系列根据现象而制定出来的教条,那么我可以说,它并没有一个“学说上的规范”。如果将“规范”定义为一种指导人们生活的思维过程,那么我可以说,它确实存在一个“学说上的规范”。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怀疑主义并不是一个判断性的命题,而是一个过程,所以也是无所谓对错的。误解3:怀疑主义是脱离实际,毫无意义的。也许会有人认为,怀疑主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毫无用处的。就算我是个“缸中之脑”,就算我在“楚门的世界”中,那又怎样呢?有想这些事情这时间,还不如去打打游戏看看电视来得实在。其实,如果你能够分清“怀疑主义”和“学院派怀疑主义”,那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释的。“学院派怀疑主义”否定了一切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在生活中实践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人,该如何生活呢?至于“怀疑主义”,实际上它确实是可以实践的。而怀疑主义最初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人们去实践的。在当时的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带领下,各种哲学思潮迭起。古希腊四大学派也随之出现:提倡出世的犬儒主义学派,提倡顺应自然的斯多葛学派,提倡享乐的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提倡人神合一的新柏拉图学派。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有些人不免会感到迷茫。面对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观点,究竟应该相信哪个呢?这个时候,怀疑主义就产生了。怀疑主义的鼻祖皮浪告诉人们:你们啊,哪个都不要信。那些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独断罢了。他用他的观点能说得通,那我用与他相反的观点,照样也能说得通。所以吧,我们不能对事物妄下评判。既不说他对,也不说他错,先把他放在那搁着,就别管了。如果你能够抛开这些观点的干扰,达到心灵的宁静,自然也就不会为这些矛盾而烦恼了。最后,我想引用一段对于皮浪的怀疑主义的评价作为结尾:有人问皮浪,没有理论和信仰的生活如何可能?能保证幸福吗?皮浪的回答是:有理论、有信仰的生活就一定意味着幸福吗?事实证明,人们感到不幸的原因恰恰在于想法太多。当你认为一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更有价值的时候,烦恼、焦虑、不幸就从此开始了。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就拼命追逐,无论得到与否,心灵总是处于不安之中。皮浪开出的药方就是规劝人们搁置一切萦绕心头的说教。他的哲学是不要任何主义、理论、信仰的哲学。当心灵超越了各种独断理论和信仰的束缚时,皮浪的哲学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像泻药随着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也如蜡烛烧毁了他物也燃尽了自己。
关于哲学的十大误解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误解的状态。官方更是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宣传为唯一正确的哲学。普通大众对哲学的一知半解更是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话语。让我们来看看,对哲学的十大误解吧。1.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宇宙真理。来自宇宙的奥特曼哲学家们并不来自M78星云的宇宙人,他们并不研究所谓的宇宙真理。况且,也并不存在所谓的宇宙真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确有一些仰望星空的自然哲学家。他们研究天文现象、也研究植物、研究气候。传说,泰勒斯还因为走路时抬头夜观天象,掉到了井里。不过,这都是久远的过去了。那时并没有科学,所有的学术性研究都被纳入哲学的范围,物理和天文也自然不例外。2.哲学系的人精神不正常容易自杀。生命诚可贵这更是对哲学系的污蔑!是历史系的人故意造谣,企图挖走好学生(大雾)。其实,并不存在学某个学科的人容易自杀。每个大学生入学时,都要做一套几百题的心理测验,用以检查有没有心理疾病。如果没有患有重度抑郁症,一般人是不会想去自杀的。其实,一些社会学研究指出,相当部分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试图通过自杀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达到自己的其他目的。统计上讲,更是不存在哲学系的人自杀率更高。其实,大学生的自杀率非常低,只是媒体的集中报道给公众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有人觉得,学哲学的人会思考许多问题,容易走极端,感到人生的虚无。这些其实都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系的学生们只有在期末考试前才会感到人生的虚无。3.哲学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思想。红宝书指导一切很可惜,哲学还不具备如此高大上的资格,能指导科学的发展。虽然哲学里有一个叫做科学哲学的领域,专门研究科学。但科学哲学是去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理论的预设,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思考科学的本质。这并不是为了指导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反思科学本身。其实,科学的发展也不需要任何人或者任何学科的指导。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前沿问题。数学只是科学家们用以分析数据的工具,而哲学则只是一个进行概念分析的学科,它们都无法指导某个学科的发展。相反,反而是科学的发展给哲学反思提供了不少素材。也许,现在的科学在回答最早的那些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但他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早已不是哲学的方式。4.哲学需要悟。悟道在今天,哲学研究主要分三步:1.看一大堆论文。2.写一篇好论文。3.把这篇论文发表出去,每一步其实都不涉及“悟”。看论文需要你有一台电脑,然后连上文献库。写论文自然要构筑各种逻辑模型,或者与同行们交流。发表论文的话,只要你写的论文够好,总能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哲学不需要你半夜还不睡觉,坐在竹林里打坐。你可以坐在图书馆里,那里没有蚊子,还有空调。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试着找同侪们交流一下,思想总在激烈的交锋中体现,而不是面对着一块石壁,独坐十年。5.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X主义之争其实,这话不能简单地判断为对或者错。就像这句话,“你停止殴打你的妻子了吗?”你说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大家长期受官方宣传教育的影响,一直以为唯心主义就是扯淡,唯物主义就是真理。但在哲学史上,这两个概念其实一直在变化。况且,今天的哲学家,根本不会有人对哲学思想做出唯心或者唯物的区分。大部分哲学家都是物理主义者,认为世界中真正实存的只有物理实在,比如物质、能量、场等等。心灵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不是在同一种本体论意义上说的。被官方划分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其思想也有诸多洞见。而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也会犯诸多错误。我奉劝大家不要在哲学人面前说这话,就像是在数学家面前讨论计算小学级别数学加法时,究竟是列横式好,还是列竖式好。6.哲♂学就是兄贵。伟大的哲♂学王:比利·海灵顿兄贵是来自日本的汉字词语,原本是指“大哥”,又用来指肌肉发达的人。但在ACG圈子内,兄贵可以专门指一位传奇人物:比利·海灵顿。比利原本是健美界的新星,后来出演男同志色情影片。但在这些Gay片中,他常常和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摔跤戏。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动作片,但真的有必要加入摔跤这种动作吗?摔跤就摔跤好了,为何途中还要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呢?每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总是不免陷入深深的沉思,这就是大家称呼比利为哲♂学王的原因。但是,此哲♂学非彼哲学。真正的哲学,不仅仅需要沉思,还需要读论文。(好像更苦逼了)7.学哲学的找不到工作。某种熊?有个哲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出去找工作,实在找不到,只好到动物园干活。动物园狗熊不够,就让他穿上狗熊外套,假扮狗熊让游人观看。突然,他发现有另一头狗熊出现了,吓得惊恐万状。但那头狗熊慢慢向他走近,在他耳边轻声说:“别怕,我也是学哲学的。”这是著名的用来黑哲学系学生就业率的笑话,但这个笑话的原版是用来黑历史系的,我也看到数学系的人被黑过。虽然不可当真,但哲学系的专项对口就业,确实较少。学哲学的唯一对口出路,就是进入学术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大部分人其实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当中生存下来,毕竟有一批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学神在。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哲学训练能让你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框架,培养你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只要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想找其他工作,也不难。8.哲学不需要学,人生经验多了以后,自然就懂了。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老人如果你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读论文当中度过,那多读些总是没错的。但在一般意义上,哲学仍然需要专业的训练。要有阅读和理解原著的能力,要有逻辑学基础,要有哲学史常识。要写出足够好的论证,实在是不容易。当然啦,为了和国际上的朋友们探讨学术问题,你至少也得懂英文。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不能给你的哲学研究提供多少加分,更不能代替学习。9.哲学无法证伪所以不是科学。浩克的牛仔裤非常不科学首先,是否具备可证伪性并不一定就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可证伪性是波普尔提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基本划分,这背后牵扯到他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证伪主义。这个证伪主义虽然受到了一定批评,但在科学界却十分受欢迎,被一些科普砖家当作真理在宣传。但科学哲学不是我想谈的内容,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叫“这不科学”。科学在日常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某种人类活动的名字,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一种是作为“正确”的同义词,例如“科学发展观”。所以,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意思其实是“这不正确”。但科学真的就能是正确的同义词吗?数学呢?逻辑学呢?关于科学是否正确,还是交给做科学哲学的人来研究吧。科学家们其实不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辩护,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已经震撼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心。10.哲学已死。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者。当他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时,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想说,哲学没有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无法为人类创造新知识。但哲学的目的是生产新知识吗?在古代,那些原本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自然界,比如动植物,比如生命体,比如人。现在都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科学好像抢走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但现实情况是,哲学不断在思考,不断在发问,它很少回答问题,却在用犀利地眼神拷问着每一个不清晰的定义。当今哲学的工作,主要是概念分析,而不是做实验、研究自然或社会。霍金的话,可以换成是“古代哲学已死”。但是,难道“近代科学“就没有死?哲学未死,它依然在学术圈内,创造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