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雀成凤今天首创是涨还是跌。

思维科学为你支招——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思维科学为你支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键盘左右键(← →)双击鼠标自动滚屏,再单击恢复。
字号默认12px14px16px18px20pt24pt
底色默认蓝色白色淡蓝淡灰灰色深灰暗灰绿色明黄
字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棕色
行距默认特大大中小
燕雀成凤 文 /
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是它们一直在飞——飞着飞着就染上了太阳的颜色,其中,雄鸟成凤,雌鸟成凰。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由燕雀变成的凤凰。
郑建军和他的自选集《郑建军诗文集》
建军兄是我的同乡、同事,但我更愿意视他为文友、难友。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俩都出生在湖南;八十年代,我在营口市委政研室做科长,他在沈阳市委政研室当处长。九十年代,我俩分别是省国际信托公司企管部的经理和办公室主任,后来我做证券总部的常务副总经理,他做上海证券部的经理。有段时间,他的后院“起火”,我去做“消防队长”,“平叛”后,他希望我再“镇守”一段时间,正是在那段时间,我俩于工作之余吟诗作文,游山玩水,将工作中的苦闷和烦恼统统抛撒在山水书画之间,却也逍遥自在。总结起来,我俩都是那种在官场上不甘寂寞,在商场上又不甘沉沦的书生,虽不文弱,却很迂腐,那就要看身处的环境怎样了。后来我俩双双落难,尽管害人者最终难逃法网,可以企业被搞垮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那段时间的灾难和涣散,我们都无奈成了散淡之人,于是我有闲出了本《听剑集》,他也开始整理自己的文学作品,后来就出了这本诗文集。如果踌躇满志,这些集子都没有。
除了吟诗赋词,建军兄还有几手绝活,一是能够用湖南口音惟妙惟肖的模仿毛主席讲话,即便在婚庆致辞的时候,他也给新人送上“伟大领袖”的亲切祝福;二是写了一手非常漂亮的硬笔书法,当初我把在江南拍的风光片配上小诗,然后由他把那些诗句抄写在照片背后,美景、美文、美字,相得益彰;三是首创“主题个性明信片”,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购买当地的明信片,然后在上面写诗题词,邮回家里后再配上自己于当地拍的照片后收藏起来,现在,这项收藏之多之美之珍贵,足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言归正传,还是来说他的诗文集吧。这里也有个纪录,就是这些诗文写作的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七十年迄今四十年,五百首(选编三百首),除了文学价值,还有史学价值。即是个人成长历程的脚印,也是当代中国历史的见证。所以我告诉它,好好留着吧,像“女儿红”,像“状元红”,年久愈香,年久愈珍啊,将来肯定能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
先说说建军兄较早的诗,读来不禁哑然失笑,它们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青涩稚嫩的感觉,比如“猛擂跃进鼓,怒放革新花(1974)。倒也充满青春气息和革命干劲,把经历过的人一下子就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可那又有什么不好?若我说,宁可诗青涩,也要人青春。再看看建军兄较晚的诗:淡饭粗茶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六旬。爬山涉水动体健,息事宁人静养心(2006)。两首诗,一个人,于是读懂了沧桑。再选选我们做“战友”和“难友”时期的诗句:溪临悬崖依平缓,松处危石仍从容。每临大事有静气,只缘海纳气度弘(1995),当初,他的属下造反时,这首诗就题写在他的办公室里。我却没有他的“气度”,去了就给那帮“反贼”好顿收拾,证券部,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后来他被革职,又赋诗到:桃花已谢刘郎去,山中空余梁父吟(2000)。落寞之情,溢于言表。最后选首和我有关的诗吧,题为《读阿明[听剑集]》:笔走龙蛇书生累,刀劈易水剑客愁。云飞烟灭千古事,书剑恩仇录风流(2001)。还是文心相通,直契精微啊,当时我写《听剑集》的心情的确如此,正是:“逆胡未灭心不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再次读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其实,建军兄的好诗大都留在山水风月之间,最为生动的是那些“无题”诗,说是“无题”,实则“有苦”,苦水酿诗,焉有不醇之理。在这里就不一一评判了,我也没有评诗的资格,说多了肯定露怯,就此打住,见好就收。窃以为,若是建军兄的诗词后面都放些注解,甚至写段小文,让读者得知更多的人生故事和诗词背景就更好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
遥祝上海滩头的建军兄以文养心,以心养生。
韩晓时和他的民俗文集《物华天宝——辽宁特产、奇观和传说》
晓时和我同毕业于辽宁大学,可人家是正经八本的文学硕士,我是死皮赖脸的研究生班,学的还是政治。所以,当我们俩同在《北方旅游》杂志社供职的时候,他是行家里手,我是彻彻底底的门外汉。但是,这豪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友谊,甚至还有助于互补。他教我怎么办杂志,我提醒他别总扛上。后来我做了一本理论杂志的主编,他去了社会科学院,因为稿件往来,我们俩仍然走的很近。我常把他介绍给我的朋友,他常让我分享他的学术成果。
这次“分享”的是由一位副省长做编委会主任的辽宁地域文化丛书,他写的这本是《物华天宝——辽宁特产、奇观和传说》,我知道,这是他的主项,也是他的强项,不用看,肯定写的好。说是不用看,我怎么能够忍得住呢?还是把它放在了我的床头,后来又放到了厕所里。我有个理论,新书到了新主人手里,就在等待五种命运,最差的命运是随便一丢,不了了之;稍好一点的命运是放到书柜里,一动不动;再好一点的命运是放在案头,随手翻翻;更好的命运是放在床头,通读一遍;最最好的命运是放在马桶旁边,每日一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回晓时应该满意了吧,省得总说我不重视他。
关于辽宁的特产,我不是很感兴趣,而且觉得作者把每一类特产都归纳成十种,未免有些牵强。我也记不住那么多,就采取了优中选优的办法,了解和记住那些最主要的宝贝,免得有一天因为不识货而错过了淘宝的机会,比如,辽宁十大奇石我只记住了“四大”:岫岩玉、阜新玛瑙、抚顺的琥珀和煤精,(好像这几样宝贝我家都有)。再比如,辽宁十大珍禽,我只记住灰(中华龙鸟化石)、红(丹顶鹤)、黑(黑嘴鸥)、白(白鹳)四种颜色。如果说记住“四大奇石”主要是为了“要”什么的话,那么,记住了“四色珍禽”主要是为了“不要”什么——千万不要破坏和滥捕,更不能吃!
关于辽宁的奇观,我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天生就是个旅游迷,因为外地的朋友比较多,因为写作时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是印象模糊,不能较真。现在我可说准了,辽宁最有特色最为壮观的自然奇观是我们沈阳的陨石山(这样下次给外地的朋友导游就不用走太远了),还有本溪的水洞(这个离得也不算远,一个小时的车程),还有朝阳北票的鸟化石群(其实我觉得这是最最可以称奇的奇观,因为年代久远,因为资源稀缺),还有盘锦的红海滩(我曾带领巢友们多次去过,确实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而且蔚为壮观)。于是这一“石”一“洞”一“鸟”一“草”也输入了我的记忆库。
关于辽宁的传奇,我是最最感兴趣的,我以为这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可是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需要就越得不到,气死猴!当我兴致勃勃的往后翻书的时候,却终未找到“传奇”的内容,连忙打电话给晓时,人家告诉我正在编写,我说没写完的内容怎么就题到书皮上了?回答是,你好好看看书皮,那是上集。
韩晓时啊韩晓时,我算服从了你。可我也告诉你,编写辽宁传奇的时候,可别胡编乱造,更不能再弄出个曹操墓什么的。记着啊,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多少稿费也不能写啊。他说你就放心吧,这出书的钱是省长兜里的,不是旅游局和开发商的。
期待《辽宁传奇》,比如我的家乡熊岳望儿山的故事……
封威和他的自选集《文花六瓣》
封威是体育学院的文学教授,封威的夫人是我夫人和我的歌友,而且是非常好的驴友、球友和酒友,于是,我和封威也成了朋友。封威多才多艺,至真至诚,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已知天命的人了,依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人感到毫无城府可言,天真到可爱的程度。他教的是文学,爱的是音乐,可以写词写曲,可以伴奏伴唱,还可以指挥大合唱,还可以策划组织大型团体操,无论哪个地方聘请他去做这些事情,性价比都是最高的。封威在家里不怎么做家务,经常在老婆烧饭的时候打架子鼓,要么就把老婆孩子看的各类画报随机剪贴成各式各样的动画人物,活灵活现,精彩纷呈。封威的兴趣广泛,不定性,想起一出是一出,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你有出版社的朋友吗,我要出本书,一本文学类的书。于是我给他请来了我的朋友崔春昌老师,崔老师又请来了他的老师王向峰先生,王先生又恰好与封威同出一个校门。几个月后,一本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可用性都极高的自选文集《文花六瓣——文学写作一席谈》便放在了我的案头。
作者小照是封威在舞台上做主持人的照片,雪白的衬衫,鲜红的领带,挺拔的身姿,略微上扬的下颚,还有那稍显凝重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激情和自信的封威。作者小传是这样写的:1954年生于沈阳,1970年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当狱警,1996年调沈阳体育学院先后任院报编辑和新闻教研室老师,主讲《艺术概论》《现代汉语》《文学写作》等课程,是大学生合唱团、军乐团、话剧团、锣鼓队的指导教师,曾荣获学院先进工作者、沈阳市优秀教师等称号……看到这份简历,知道封威的年龄、工龄和“文龄”都和我差不多,但是各方面的成就却让我望尘莫及了,我们之间的重要差距,不是天赋,不是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努力程度,而是“态度”:心态的态,气度的度,在这一点上,我的确不如封威“爷们儿”,在封威眼里,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就没有什么理由半途而废。
书名所以叫“文花六瓣”,主要是因为书中的六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名叫“长言一笸箩”,是封威诗歌辑;第二部分名叫“无曲词亦歌”,是封威歌词辑;第三部分名叫“真情水中火”,是封威散文辑;第四部分名叫“练习当记者”,是封威通讯辑;第五部分名叫“故事与小说”,是封威小说辑;第六部分名叫“大幕开与合”,是封威剧本辑。在这五光十色的封威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他的聪敏,也看到了他勤奋,更看到了他真情、深情和豪情。这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集,而是几十年一个文学爱好者和艺术追求着的心血描绘和汗水凝结。所以,在我心目中的“文花六瓣”一瓣是天赋,一瓣是机遇,一瓣是能力,一般是贵人,一瓣是勤奋,一瓣是态度。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本文集既可以作为文学作品和艺术成果欣赏,也能作为范本或教案辅助讲授《文学写作》和《艺术概论》,因为在这本文集里,几乎每篇作品的后面都有“补记”或者“解说”,进一步讲解作者的文学观念、创作手法和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和学生进行透视性的阅读和全方位的学习。可以说,这又是封威的创新及其“专利”:一本文学作品集,同时也是一本文艺理论集,谁见过这样的文学“两面衫“?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总是要出头、出新、出彩。这一次,这本书,他果然出了大彩!
辽宁美学学会会长、博导、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王向峰听过封威的自我介绍才知道他们是吉林大学的“学友”,这次欣然给他的小老弟作序,除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之外,最后热情呼吁:“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作品中的天然和朴素、本分和纯真以及幻想和幽默吧”。这么说,还觉得意犹未尽,结尾落款之后又赋诗一首:封威可与论文章,诸体追求无一量。艺品风格堪俊赏,当年憾与未同窗。
《中国诗人》名誉主编,辽宁散文学会副会长崔春昌本来是我的朋友,这回与封威走的可要比我近多了,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本书,是“爱屋及乌”。他说:“封威的《文花六瓣》,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思想超拔,贴近时代,忠于生活,文字精美,风格清爽,情趣盎然。我从《文花六瓣》中看到了作者的‘六个大爱’——爱世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艺术、爱真理”。这样的作者和作品,谁又会不爱呢?
然而,封威是清醒的,封威是谦逊的,他在自序中以绝大部分篇幅追忆他的恩师公木先生,甚至全文转载了公木先生的《做人与作诗》,他反复强调:先做人,再作诗。他在三尺讲台上牢牢记住四句话十六个字: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封威也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在《后记》之后,他除了感谢所有为了这本书付出心血汗水的领导、师长和同事,还特别“感谢艺术带给我人的感觉和知觉”,“感谢夫人马跃的敦促和鼓励”,“感谢读者朋友们用信任的目光检阅这些黑字仪仗队”。这就是完整的封威,这就被我感觉特爷们儿的封威,这就是一方面从不低头认输,另一方面甘做文学之奴和艺术之仆的封威。
谢明明和他的散文集《心中的高原》
在一次全国政研系统有关信息和刊物工作的座谈会上,我提前来到了会场,刚刚坐下,就发现面前紧挨着的两个桌牌上分别写着:谢明、谢明明。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情?哑然失笑。其实我小时候就叫谢明明,是参加工作前自己改的,当时觉得改成两个字才像大人。现在看幸好改了,要不一个桌子前竟然并排坐着两个谢明明。
谢明明来了,是江西省委政研室的办公室主任,于是,会议工作人员管他叫谢主任,管我也叫谢主任,闹出不少笑话。我们便开会边聊天,越来越多的知道了,我们不仅同名而且同龄,不仅是政研系统的同事,而且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于是我们互相留下地址,会议结束后,我把散文集《检索黑人阿明》寄给他,他把散文集《心中的高原》邮给我。
书名所以叫作《心中的高原》,是取自一篇文章,更是取自一种境界:“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贫贱富贵、如意还是失意,都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固守淡泊宁静,这样就自然能够进入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精神境界。这,应该就是心中的高原。”真是无独有偶,我还有一位文友给自己起的网名叫“高原小行星”,又是一个“高原”,我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过这样的比喻,也心仪着精神的高原。为什么呢?也许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陷低谷。我们三个都是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不薄,衣食无忧,显然不是“身”陷低谷,准确地说,是“心”陷低谷,是在许多反差面前的惊诧、疑惑、忧虑、愤懑、彷徨、无奈......无法兼济天下,只好独善其身;无法反腐倡廉,只好洁身自好;无法达到理想的顶峰,只好固守心中的高原。
明明长的没有我高,却比我白,眼睛没有我大,五官却比我端正。我们都不属于那种美男子,也不属于那种奶油小生,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会让人感觉有点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出生在江西九江,后来随父母下放到老家修水县,曾经在老家工作过多年,2001年调九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 年调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2000年出版随笔散文集《遥想笛音》——这样的简历让我开始有了一些距离感,我们的人生道路还是有所不同的,尽管都是干部子弟,现在都是机关干部,但是明明经受的苦难和锻炼显然要比我多,所以心智和情感的成熟程度也要比我高,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他的话不算多,但是沉默中显得异常冷静和坚定,这是我还要好好向他学习的。首先就从这本书学起吧。
序一的作者刘华与明明从未谋面,他是通过明明的文字认识作者的。他有几段话说的特别好:“这世上很少有人不愿意照相的……用胶卷留住了生命的精彩时刻……文字也有类似的效果,所不同的是,照片保留的是人的体貌标本,而文字保留的人的精神标本”。“本书共分‘心灵吟唱’‘生活品味’‘故土情愫’‘城市写意’‘灯下漫笔’五个小辑……以此代表了人生的深度、温度、浓度、宽度和发散度”。“在我看来,人的一切技能都是业余的:绘画、歌唱、医疗、建筑……人类自古至今最重要的专业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生活”。我喜欢这样的序言,尽管序者并不太了解作者,但是他了解文学,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所以也能在宏观和方向上给予作者以启发和指引。
序二的作者朱法元显然非常了解明明,他对明明的分析和描述非常准确:“谢明明是一个平淡的人”:工作很平淡,家庭很平淡,生活很平淡,然而他平淡不平庸,接下来他的笔锋一转,进而深入都明明的内心世界,“于无声书听惊雷”,他将明明的“不平淡”归纳为“超然”、“深情”、“高士”、“大局”。于是,他也最后完成了对明明的摄影和透视,让我们就看到一个外冷内热的明明,一个犹如“冰岛的地热”的明明。这也是我需要很好的向明明学习的地方,不要信怒形于色,应当爱恨蕴于心。
明明的散文大都很短小,语言也比较简洁,而且看得出来,他善于思考,勤于写作,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那种稳步向前不急不躁却也不松不懈的思想者,像我,情绪大起大落,观念大开大合,写作大急大缓,就连我的博客也是一样,有时候一天好几篇,有时候好几天也没一篇。总之,看到明明这五个单元散文随笔,让我在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上都收获很大。
还有个意外的收获,这就是文集中有篇文章题为《关于同名同姓者的奇思妙想》,他在网上查询过,与他同名同姓者全国有好几百个,于是他想建立个谢明明同盟,甚至召开各同名同姓者的联谊大会,接下来,他又做了种种猜测:男谢明明,女谢明明,老谢明明,少谢明明,丑谢明明,俊谢明明,好谢明明,坏谢明明,富谢明明,穷谢明明,精谢明明,笨谢明明……于是他突然觉自己应该满足,比较乐观,估计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写完这篇文章好几年后,果然邂逅了一个准同名同姓者,甚至还互换文集。世事难料,缘分奇妙啊!
至于写作的动机和目的,谢明明和谢明又想到一起去了,这就是他在《后记》中说到的:想通过文字,给这个自己匆匆走过一遭的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更确切的说,是自己拜年之后,无能力、也不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姑且把属于自己的一些文字,权当微博的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记得我也曾在一篇“后记”中写过这样的观点,大意是书也是作者的一条命,即便人死了,这条命还在。显然,谢明和谢明明都不愿意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后干干净净的,一点来过的痕迹都没有。
最后谢明想对谢明明说:还是以“心中的高原”来划定不同“海拔”的人群为好,至于姓什么叫什么,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世上有多少同名同姓的人——有的在高原,有人在低谷,有人是天使,有人是魔鬼,有人此刻正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有人这时正在黑暗里撬门破锁……
电话:010-
Copyright (C) 1997 - 2014 榕树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为什么会涨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