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服装中的有害物质质的"安全标准"是怎么来的?》,完成15-18题

[转载]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之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0分)
蜘蛛的智慧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液汁,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牵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这就是准备好了意想中的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第一根线(这是整个网圈子最牢固的一根)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这些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在这个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以加固之,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不禁想到这个昆虫在新居过活,一定欢乐无。它在周围往返地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地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汗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下去。我观察到那个胜利者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它的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它伪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并且,同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知识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即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恐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他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一个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北京电视台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的原则,制伏击了的对手,它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一下网的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个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个又一个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个又一个。当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果然不能再织网了。它赖以维持生存的这种技艺(尽管它的生命已被耗尽!)确实令人惊异无比。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22.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答:&&&&&&&&&&&&&&&&&&&&&&&&&&&&&&&&&&&&&&&&
23.文中用了“织网艺术家”“俘虏”和“侵犯”“欢乐无比”等词语来写蜘蛛和它的对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
24.蜘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25.从蜘蛛的智慧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2分)
答:&&&&&&&&&&&&&&&&&&&&&&&&&&&&&&&&&&&&&&&&
(二)(10分)
22.①照应题目。②统领全文。(2分,每点1分)
23. ①赋予昆虫以人的特点,将昆虫世界的生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②更加富有情趣。(2分,每点1分)
24. ①能织出经纬线交织的有黏性的网并会加固易被毁损的部分。②与强敌战斗时,假装休战,毁坏新网,反败为胜。③面对猎物,不急于出击,耐心等待。④能根据量力而行原则,放走强大的对手。⑤知道网已不可修补时,果断放弃。⑥不能织锦网后,静待时机,捕获猎物。(4分,答对四点即可,每点1分)
25. ①必须学会本领,才能把事情做好。②面对困难,既要有勇,还要有谋。③对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要学会放弃。(2分,每点1分)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苏州园林》里的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对第一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6.第二段“这是不足取的”一句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C.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17.对这两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配合。
B.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自然之趣。
C.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D.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整齐划一。
18.第一段第⑩句引用了诗句“鱼戏莲叶间”,对引用这句诗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更好地表现了苏州园林池沼的布置合乎图画美这一特征。
C.增添了诗歌知识,使说明内容更加丰富。
D.充满诗意,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三、[8分]15. A& 16
.B&& 17. D&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独具风韵的脸谱
①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如今,脸谱这一古老艺术不但没有因世事沧桑而消失,相反,缤纷绚丽、气象万千的彩陶、邮票、国画、剪纸、木偶、竹刻等脸谱艺术品,不但成了人们家中常见的挂饰物品,而且还成为人们所钟爱的收藏品。
②《乐府杂录》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打仗都戴上形状狰狞的面具。脸谱到了唐代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歌舞时的专用道具。这种戴着面具的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的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演出时就不戴面具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演员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出现“抹”、“搽”两种面部化妆方法,油彩多用灰、白、黑几种;到了明代,面部化妆色彩更加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和蓝脸等。各种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就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就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就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就勾画蓝脸;此外还有神怪一类人物,化妆则用金色、银色等。
③我国古老的戏剧如徽剧、昆曲、秦腔、川剧等,绝大多数都有各自的脸谱形式。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脸谱多达上百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④脸谱在谱式、图案和颜色上,有其既定的格式。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其中,整脸和三块瓦脸是最基本的两种谱式。“整脸”是指脸上只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这种谱式多用于刻画面带笑容、内藏奸诈的权贵。“三块瓦脸”是用黑色或其他深色夸张地表现眼睛和鼻子,类似三块瓦,这种谱式用途较广,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可以用。“十字门脸”的底色为白色,自鼻子到脑门上画一黑色立柱,又在黑眼窝中间画一横线,两眉画两个椭圆形黑点,形似“十”字。“六分脸”的脑门上为白色,从鼻子到脑门上画一深色立柱,又以同色画眉毛以下至两颊,在眉间画两个深色椭圆形的点,整个脸白色与深色大致比例为四六开,因而称“六分脸”。
⑤脸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领域,如彩塑、剪纸、竹刻、烧瓷、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和装饰包装等。脸谱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年代久远和名人制作的脸谱,其收藏价值就高,尤其是名人的国画脸谱、古代戏曲人物的古壶和瓷瓶脸谱等,无不成为收藏者追寻的收藏珍品。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中国脸谱艺术展”,展出的彩塑立体脸谱、戏剧人物的国画脸谱、蛋塑脸谱、社火脸谱、有机玻璃脸谱等,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并深受好评。
⑥脸谱作为装饰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它自然古朴,典雅新奇。收藏脸谱,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并且还可以投资增值,热衷于脸谱艺术的收藏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中华阅读》)
29.结合第②段内容,谈谈脸谱是如何演变的。(4分)
答:&&&&&&&&&&&&&&&&&&&&&&&&&&&&&&&&&&&&&&&&&&&&
30.举例说明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2分)
答:&&&&&&&&&&&&&&&&&&&&&&&&&&&&&&&&&&&&&&&&&&&&
31.脸谱对观众理解和欣赏戏剧艺术有什么作用?请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4分)
答:&&&&&&&&&&&&&&&&&&&&&&&&&&&&&&&&&&&&&&&&&&&&
32.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谱艺术会消失吗?谈谈你的理由。(4分)
答:&&&&&&&&&&&&&&&&&&&&&&&&&&&&&&&&&&&&&&&&&&&&
七、[16分]
29.【答案】北齐时是打仗时用的面具;到了唐代成为表演歌舞时用的道具,后来将面具的花纹画在脸上,成为了化妆艺术;宋元时期,出现了“抹”、“搽”两种化妆方法;到了明代化妆色彩更加多样化。
【评分】共4分,共4点,每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30.【答案】分类别,例如: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作诠释,例如:“整脸”是指脸上只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这种谱式多用于刻画面带笑容、内藏奸诈的权贵。
【评分】共2分,每种说明方法及举例得1分。作诠释也可举对“其它脸谱谱式”的解释。
31.【答案】有利的方面:有利于观众理解、欣赏戏剧,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等;有弊的方面,脸谱化、程式化,形成欣赏定势,不利于观众对人物性格展示过程的体验。
【评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2.【答案】不会。脸谱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领域;脸谱作为装饰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许多人收藏脸谱;戏剧艺术不会消失,脸谱艺术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评分】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以上两点即可。只答“不会”不得分。
(三)说明文阅读(10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这样的死猪肉,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
②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砷元素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多数使用的两种有机砷制剂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计,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摘自果壳网,有删改)
16、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
17、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2分)
&&&&&&&&&&&&&&&&&&&&&&&&&&&&&&&&&&&&&&&&&&&&&&&&&&&&&&&&&&&&&
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
19、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
20、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
(三)(10分)
16.①引出说明对象(砷╱有机砷╱有机砷制剂);②从社会热点入手,引发读者关注;③使文章更贴近社会,实用性更强。&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17.①灭菌杀虫;②促进生长;③改善品相。评分:共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答对两点得1分,全对得2分。
18.“长期”说明信用时间之长,“大量”说明摄入量之大;(1分)如果删去就变成短期微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评分:共2分。
19.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数小时后”90%以上会排除体外准确地说明了“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评分:共2分。
20.示例一:补充说明,在得出结论后,又补充说明猪排泄的有机砷会转化为无机砷污染环境,使文章内容更全面。
示例二: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为改善生存环境不懈努力。
评分:共2分。如从使文章表述更严谨、客观等方面回答也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1题。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易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分)
&&&&&&&&&&&&&&&&&&&&&&&&&&&&&&&&&&&&&&&&&&&&&&&&&&
12.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
1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
14.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4分)
&&&&&&&&&&&&&&&&&&&&&&&&&&&&&&&&&&&&&&&&&&&&&&&&&&&&&
11.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说明:本题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阅读文段,把握关键语句即可。
12.“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
(说明:本题4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
13.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
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
(说明:本题4分。)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
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
(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说明文写作和说明文分析中。这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14.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
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
(说明:本题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3分)
奇招击退红潮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
1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18.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三)说明文阅读
15.(3分)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答对一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3分)
16.(4分)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答出说明顺序2分;说明理由共2分,其中结构1分,分析1分)
17.(3分)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8.(3分)B(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这个共振率是项圈藻浮力细胞的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桥之美》的节选文字,完成5~7题。&
①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③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5.第②段列举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开阔疏朗的特别感受。
B.桥之美,美在细弱的柳枝与坚硬的石桥创造出阴柔与阳刚不同的景致。&
C.桥之美,美在宽阔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D.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的人们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
6.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五次之多,从这一点可以说本文具备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C.选文先总说画家对桥欣赏的着重点,然后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一方面着力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另一方面又以画家的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B.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卧龙一般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具有了生命。&
C.为了找到作画、拍摄的理想位置,画家和摄影师们有时在风景宜人的风雨桥上不顾激流飞瀑展开一番互不相让的争斗。&
D.正因为有山岩、树丛、急流、行人等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才使得原本孤立的桥具备了独特的生命力。
6.D&& 7.B&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五官并非“各自为政”
①我们的五官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前,我们通常觉得它们是“各自为政”的,实际上
情况不这么简单,我们的五官工作时并不是在“单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几种感觉
常常会发生“交叉”,甚至是听觉和嗅觉、听觉和味觉这类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知觉.也会令人惊异地“互相辅助”。
②航班上提供的饭食常常成为乘客的投诉对象。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高分贝背
景噪音影响人的味觉敏感度,导致人在进餐过程中觉得食物没有味道。实验结果显示,随着
噪声增大,受试者感受食物甜度和咸度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他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降
低。噪音可能影响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或者仅仅因为噪音分散食客的注意力。研究
还表明,嘈杂的噪音使人的味觉变迟钝,愉悦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用餐体验。这一发现能够
帮助各类餐馆有的放矢地选择背景音乐,让食客充分享受美食。
& ③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
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人员发现当噪音强度达到90分贝时,有近40%的人出现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当噪音达到115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地减退。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音还会使人的色觉发生改变。如美国的明尼苏达矿业及机械公司曾对过去在9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下作业满5年的46名员工进行视力检测,发现他们中94%的人不同
程度地出现了双眼视敏度下降、眼痛眼花、怕光流泪、视物模糊和辨色能力减退等眼科病理
④噪音对视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反映,且大部分人都有亲身感受。比如在安静
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而在吵闹的环境下
购物,往往烦躁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
⑤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颜色和人们的食物之间也有很大关联。在一次实验中,
研究人员分别将3个房间喷涂成红色、黄色和蓝色,然后让3名测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房间,并给他们提供等量的食物。实验结果表明,三人在相同的时间吃掉的食物量出现
了明显的差别,蓝色房间里的测试者吃掉的食物只有其他两个房间里测试者的三分之一。心理学家解释说,在自然界中,红色和黄色的食物不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蓝色食物更多,于是这两种颜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选自《百科知识》
17.简要概括文章写了五官之间的哪几种影响?(3分)
答:&&&&&&&&&&&&&&&&&&&&
18.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及机械公司的
& 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的?(3分)
答:&&&&&&&&&&&&&&&&&&&&&&
19.具体说说“五官并非‘各自为政’”的含义。(2分)
答:&&&&&&&&&&&&&&&&&&&&&&
20.根据文中的科学道理,给一些餐厅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害有毒物质一览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