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岗镇政府市下面那个镇最大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蜀山区井岗镇社区
大家还关注井岗概况 - 合肥市井岗镇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栏目导航
井 岗 镇&概 况
&&&&&&& 井岗镇位于合肥市西部,原名蜀山镇,1990年10月,由郊区划出,作为合肥市副县级直辖镇计划单列。1996年,为支持高新区建设,划归高新区管辖。2002年3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蜀山区管辖,更名为井岗镇。辖1个村、6个社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
&&&&&& 建制沿革&1955年11月,肥西县山北、山西、小铺、双墩4个乡合并,成立蜀山乡。
&&&&&&&&&&&&&1958年8月,蜀山、红星、金斗和丰收4个高级社合并成立蜀山人民公社。
&&&&&&&&&&& &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时划归西市人民公社。
&&&&&&&&&&& &1963年7月,蜀山公社所辖的井岗、南新庄、油墩、卫星、邓店、西十八岗和田铺等7个大队复归肥西县管辖,并成立井岗人民公社。
&&&&&&&&&&& &1963年8月,郊区区公所恢复,蜀山公社重新划入郊区。
&&&&&&&&&&& &1964年9月,井岗人民公社又划归合肥郊区管辖。
&&&&&&&&&&& &1968年冬,蜀山、井岗、五里墩3个公社合并成立郊区蜀山人民公社革委会。
&&&&&&&&&&& &1983年4月,撤社建乡,原蜀山人民公社撤销,成立蜀山乡人民政府。
&&&&&&&&&&& &1987年3月,撤乡建镇,原蜀山乡人民政府撤销,成立蜀山镇人民政府。
&&&&&&&&&&& &日,蜀山镇从郊区划出,作为合肥市直辖镇计划单列。
&&&&&&&&&&& &1996年,蜀山镇划归高新区管辖。
&&&&&&&&&&& &2002年3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蜀山区管辖,更名井岗镇,
&&&&&& &井岗镇区位优势突出。东望合肥主城区,南接高新区和政务文化新区,西连蜀山产业园和南岗镇,北临科学岛,位于合肥西城区重要节点,处于高新区、政务文化新区、科学岛和中国(合肥)科学城的连接点和过渡带。交通快速便捷。长江西路高架穿境而过,火车西站座落其中,合宁、合淮阜高速和合肥客运西站近在咫尺。即将开建的轻轨2号线将我镇与主城区、高新区、科学城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极佳。南依蜀山森林公园,北濒董铺水库,山水交融,环镇皆绿。依托&绿化大会战&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增绿化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建设涵养林近万亩,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产业结构合理。现有工业以电子信息产品、医药、烟草、食品为主导,企业总数540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农业土地完成整体流转,形成了以园林文化产业、苗木花卉生产、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1912街区、江南茗茶城、北京华联、沃尔玛、皇冠假日酒店、福乐门国际广场、大溪地商业街等一大批新项目已经或即将投入运营。对外形象良好。镇跻身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被评为全国综合水平发展千强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镇。连续三次蝉联合肥市十强乡镇第一名,连续三年获得区目标考核第一名。
 |  |  | 
版权所有:合肥市井岗镇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13 本站网址 www. 推荐页游览分辨率
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990号 联系电话:6 邮政编码:23001
技术支持:2011年第三期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井岗镇为例张乃昌&& 胡艳君&& 李凝玉&& 赵书一&& 陈&& 实&& 冀英强
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和特征
1.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张云飞、潘琦(1998年)对城市边缘地区的定义:“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和乡村地域之间,由于城市与乡村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其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自然人文景观和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是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也有异于典型的农村的地区”。
1.2、城市边缘区的特征
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
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
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
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2、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2.1、城市用地的使用与控制
李和平等(2004)认为城市边缘区应采取有秩序的集中和疏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间隙式用地布局、混合用途的城市用地控制等规划手段;邢忠等(2003)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分期拓展的思路,应按照自然资源特定的生态价值和不允许建设的次序进行土地使用与控制,从而使城市边缘区的扩张循序渐进,始终处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之中;郭春娥(2005)对天津中心城区边缘区的空间发展,提出了圈层控制、均衡布局、适度集中的规划策略。
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业用地过渡地带,土地利用转换的机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陈浮(2001)等认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外资大量进入、城镇人口增长等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陈晓军(2003)以北京等城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换的动力机制作了研究,认为“市场力”和“政府力”的综合作用是推动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的宏观动力。此外,陈佑启(2000)也就城乡过渡地带土地利用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做了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内容。有多位研究者以重庆、福州、北京等城市为例,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原则、重点与土地利用模式。陶陶(1999)等认为应通过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城市的扩张提供“保障”、“疏导”与“控制”作用;韦素琼(2000)认为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土地利用稳定性差、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应该具有独特性,提出规划编制应遵循供给制约与引导需求、耕地保护、服从城市功能定位等三项基本原则。
2.2、村镇布局规划
大城市的空间扩张不仅涉及城市边缘区的用地性质转换,而且影响周边村镇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改造。刘韶军(2000)以河南省为例,从区位、农业、用地、人口及社会、工业、第三产业、景观空间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提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胡智清等(2003)则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州、杭州等大城市为例,提出了分类改造、分区管制、分期实施的规划策略,认为城边村的改造不仅需要规划引导,还需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李瑞霞(2004)等针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策略作了探讨;赵蕾(2005)等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导向问题。
2.3、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龙开元(1999)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资源,提高结构层次,通过加强规划力度以达到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目的。有多位研究者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农业发展问题,韦素琼(2001)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农业正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宋虹(2002)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重点培植观光农业精品、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城市边缘区的观光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大城市城郊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吴必虎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适合发展“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王云才等(2000)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此外,庞振刚(2001)等多位研究者也都对此做了研究。
3、井岗镇发展的现状
井岗镇位于合肥市区的西部,目前的管辖范围东邻建成区,西连肥西县的南岗镇,南部基本上以长江西路为界与大蜀山森林公园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邻,北到董铺水库岸线,隔水库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相望。镇域总面积为27.17平方公里,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用地。镇辖2个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约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9万人。镇政府驻地大铺头,位于镇域中部,距合肥市中心8.5公里,历来是大蜀山地区的商业、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
3.2、土地利用分析
3.2.1、概况
目前共有各类土地2862公顷,土地利用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1144公顷。主要分布在东起七里塘西到大铺头的长江西路沿线的北侧地区,在七里塘和大铺头地区已经集中连片形成建成区,主要有工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居住用地、商贸服务用地等。由于井岗镇紧邻市区,区位、环境优越,城市建设用地正在逐年增加中。
农村和其他用地共1591公顷。主要分布在西二环路以西董铺水库南岸和樊洼路地区,其中:农村用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其中有菜地73.3公顷。
3.2.2、变化趋势:
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业用地的过渡地带,井岗镇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占极大比重。如何将农村建设用地合理转换为适应城市中心区发展的用地是土地利用分析的关键部分。
(1)土地利用结构:井岗镇城市建设用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在二、三类保护区内结合地形向西以及向北适当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大规模的生态观光农业、退耕还林、农村居民点改造、游览景区开发等也即将开始,从而带动农业用地结构的调整。目前全镇林地面积较小,树木质量一般,在一、二级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林网。
(2)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井岗镇的城市建设用地受周边成片开发区域如高新区、蜀山经开区和农村建设用地及保护区的影响,原境内的可建设用地正在被逐渐征用、取代,可支持自身发展的建设用地十分有限。
(3)土地的利用与供需: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过大,且全部位于水库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居民点形成了多、散、乱、占地面积过大的格局,全镇有110多个居民点,共占地279.3公顷。今后保护区域内拆迁农村居民的安置问题也将影响土地的供应。
3.3、产业结构分析
3.3.1、概况
井岗镇经济主要以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6:41.6:54.8,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据较大比重,第一产业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到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5%;税收总规模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3.3.2、变化趋势
根据“141战略”,合肥将全力将井岗镇所在的西部组团打造为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基地为核心,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的科教城。而井岗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 0.2:39.2:60.6”的目标。
同时,整合资源、实施“退二进三”,发展都市型工业,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增值最大化,坚持招商推动,加强城市和周边企业合作,大力引进工业配套产业。合肥现代农业示范园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功能,打造“4A”级景区。在服务业发面,大力引进大型商业业态和物流企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
“十二五”时期,井岗镇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有较强的基础和动力,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不强,工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3.4、环境保护分析
3.4.1、概况
井岗镇镇域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合肥市市域西北角,是一个紧邻合肥市的城镇,在发展中受到合肥市蜀山区以及高新区两大快重要区域的影响,北靠董铺水库,全镇在环境保护上紧密结合合肥市总体规划。
(1)水环境质量
董铺水库是合肥主要的水源地,根据监测,各项指标均值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水质。
(2)大气环境质量
由于井岗镇境内无重污染企业,空气环境质量现状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三类。
(3)声环境质量
镇域内无大型噪音企业,同时也无大型建筑活动,符合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三类,声学环境质量良好。
(4)固体废弃物治理质量
由于镇域地理位置紧靠合肥,由镇区向镇外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也由好到差,靠近合肥市的部分,紧密结合合肥市总体规划环卫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到位,但靠近水源地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卫设施数量偏少,不能满足整体的固体废弃物治理的要求,尤其对水体影响较大。
3.4.2、变化趋势
经调研发现,董铺水库、南淝河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生活以及农耕。2011年合肥市蜀山区将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南淝河、十五里河、董铺水库这些重要水体,今后全流域都将处于受监管状态,该区将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严密监管入河的37个排口,并对其进行分类登记管理,发现有污染物排放的,立即“追本溯源”,严厉查处向河道排污行为,确保水库安全。
与此同时,加强河道(饮用水源地)沿岸500米的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加快实施沿岸500米范围内的环境综合整改工程,规范生活垃圾处置,加强生活垃圾的清运,取缔非法养殖,强化规模化养殖污染监管,确保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另外,该区还将开展2011年度环保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着眼于董铺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独特地理区位,将饮用水源保护地污染隐患排查与执法监察、医疗废弃物等集中清理整顿工作等作为重点整治内容。
3.5、镇域与镇区交通分析
3.5.1、概况
镇域交通运输及有关设施发展相对较好,公路运输目前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目前为止,井岗镇镇域内有1个货运站——合肥西货运站(西二环路东侧,东流路附近),在镇区外部西侧长江西路上有一个合肥汽车客运西站。
井岗镇内主要道路沿线均设有路灯等基础设施,并在各交叉口有红绿灯设置,交通运输通畅,整体通行率较高。
镇区内缺少公共停车场,现有停车场均为宾馆、旅店、住宅小区等附属停车场。
由于公共停车场的缺乏,道路停车占用现象存在,如创业大道(此为西二环延伸出的支路,道路两边被挤占,影响其原有使用,交通效率低)。
望江西路与合肥西站交接处处理不当,站前交通疏散性场地面积不够,易造成交通拥堵。
西二环(环湖东路)东侧缺少路口,从黄山路到南二环一段,道路东侧并无一条道路与其连接。
3.5.2、变化趋势
在上位规划中打通了望江西路,从而解决了出入口少,缺少横向沟通的问题。但是合肥西站的站前衔接没有看到具体的解释。
3.6、基础设施布点分析
3.6.1、概况
从现状调研看,公共设施中的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井岗镇主要文娱设施都分布在离市区最近的区域附近,而镇西半部分的文娱设施主要以文化设施为主,娱乐欠缺。 割裂现象十分严重。而公共的体育设施,仅有的两处体育设施,一是主要针对科学岛,服务范围受限,服务人群单一。
镇域内医疗设施较多,基本满足要求,但是镇村的范围内缺少村级的医疗站点,且离靠近市区的医院交通联系不变。
镇域供水,给水管网普及率不能覆盖镇域内所有建设用地,问题表现为部分农户的生活生产用水(灌溉、盥洗、饮用等)直接来源于董铺水库或南淝河,未实现集中供应,主要集中在水库保护区内以及南淝河沿岸的城中村。
镇域排水系统,雨污水排水系统覆盖率不足,未建成区和村庄内几乎不存在系统排水管道,造成雨水未经净化直接流入水体,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南淝河,造成水体污染。污水处理厂规模和数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 在未来规划目标内,需增设污水处理厂或场内处理污水规模,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3.6.2、变化趋势
从现状调研的情况看,问题集中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比平衡,靠近市区的部分与远离市区的部分割裂严重。市政设施无统一规划,由于过度开发和规划没有到位,导致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不足,造成了不完善的局势。
在合肥市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一些问题得到了解答。合肥市到2020年的总体规划中取消了乡村建设用地,集中处理,并入城市中,并在远离中心区的半边加建了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商业中心,在滨临水库处设风景节点并在其边上设立现代人文景观节点,以这种方式在保护水库前提下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这种过于理性的解决方案可能对于当地民众的心理适应和根本利益与保护当地文化方面可能欠妥。 3.7、空间结构分析
3.7.1、概况
镇区内空间结构圈层分布明显,内圈近城市部分已基本具有城市形态,建成良好,有比较完善的居住区,少量城中村和农田混杂其中,中圈,基本已经建成,但是基础设施相对,城中村较多,规模较大,空间架构性对混乱。外圈,基本还维持着自由生长的自然村落形态。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过大,且全部位于水库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居民点形成了多、散、乱、占地面积过大的格局。基本符合城市空间的自然扩展模式,规划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3.7.2、变化趋势
上位规划规划的结果是成片规划,集中整合,大范围内将零散的用地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形成统一又富于变化的城市风貌。
4、井岗镇的发展策略
4.1、井岗镇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
4.1.1、发展定位
井岗镇域是合肥市的一个特殊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其次是“两湖一山”风景区,第三是城市建设区。
★ 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区域生态系统重要节点,恢复和重建的自然生态区,城市生态景观区,董铺水库水源保护区。
★ 可控制的生态建设区
保护与利用结合,控制与引导手段相结合,协调发展矛盾,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城市创新功能区
结合镇情,发挥优势,以科技、服务、旅游为龙头,构建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城区。
4.1.2、规划目标
★ 全局& 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指导董铺水库南侧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
★ 长远& 获得发展的持续性;
★ 综合& 取得各方利益的平衡;
★ 动态& 应对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
亦即为井岗镇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建立起城乡协调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框架。
4.2、井岗镇的发展策略
4.2.1、服从城市功能定位——创新型分区
伴随着综合经济能力的提高,合肥市正面临着城市功能更新的挑战。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将使城市的概念、布局、内部结构等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城市规模扩大必将使建设行为向外延伸,触及到城市边缘。井岗镇正是“城市边缘”的一部分。
位于合肥市西部蜀山风景区的井岗镇,在合肥市的发展规划中,既是城市西大门,又是一个田园风光的山水相连的广袤之地,同时又肩负保护合肥市水源地的重任。
针对井岗镇土地混合使用和用地功能频繁变迁的现象,既要发展又要控制的矛盾尤为突出,如果以数量控制为核心的传统规划,就会失掉空间规划的特色与应变能力。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认为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创新土地分区就是解决此矛盾的最佳途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交错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进行土地规划分区时,既要控制建设用地的无限制蔓延,又要使土地利用格局协调、生态良好。边缘区分区时,搭配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比例,营造和谐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同时应引入绿图规划思想,以土地适宜性和景观生态原理为前提和依据,给边缘区土地利用制定大的绿色发展构架的同时,使用科学合理的分区规则调控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合理引入弹性规划思想,即只勾划出分区的骨架,具体内容则根据现实的变化、市场规律和分区规则的制定在骨架上添加。
4.2.2、正确处理增长与发展、结构问题与环境保护、建设改造与基础设施布置之间的关系。
(1)增长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是量的增长,数量的扩张;发展是质的改善和提高,结构的变化和转变。我们谋求的是有发展的增长,而非有增长却无发展,或发展缓慢和发展不明显。因此,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始终要有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转变,这样才能达到增长与发展并举的目的。
例如,在边缘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只讲数量和速度,缺乏质量概念和结构目标界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其结果只能显示平方米的单项指标,虽建设总量庞大,但因投资项目的决策失误或因结构、比例、质量欠佳,往往会导致下列结果:形不成地区性或区域性的建筑群空间效果和景观效果;因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发展脱节,而不能形成新的市场效果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边缘区中一些主要矛盾、困难和痼疾未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或因新的建设不当反而使旧有的矛盾越加突出。
(2)结构是指组成边缘区各功能要素(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结构和土地配置结构)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都有一定的关系,要做到合理化、高度化和协调化三层内容。结构的合理化,着眼于发展的近期利益;结构的高度化,侧重于发展的长远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必须兼顾,才堪称优化。结构的协调化,是指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功能要素之间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内在联系。
在边缘区的发展中,在保留和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需对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及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结构调整和土地配置的旧的不良结构进行更新与改造,进行调整、重组,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结构和新关系。
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支撑,环境与人是共生共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土地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超过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危及和破坏为保持人们具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所需的生态系统。
优美的环境是一种资源,它不仅能产生一种吸引力、凝聚力,而且是具有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发展空间。环境改善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环境建设可以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不仅对生命支持系统具有不可缺少的价值,而且对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具有支撑和服务的价值。
(3)边缘区建设改造是城市发展必经的途径,是为了改变现状中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配置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快促进城市发展。
在井岗镇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 综合考虑现状基础设施的数量、现状布局以及服务半径,结合规划涉及到的人口变化和用地调整,在现状基础上对基础设施进行调整和重新布置。
② 拆迁安置问题,尤其是现状村落的拆迁安置,需要综合考虑现状村落布局、耕地的分布、交通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布点。
4.2.3、开发模式——点片结合,“小尺度渐进”与“成片、整体的考虑”
我们认为井岗镇建成环境的改造应该采取点片结合的模式:宏观上确定统一的规划策略对区块进行用地性质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改善、道路的疏通以及功能空间的重组等;落实到空间上则选择具有“活力”的点(例如交通的节点、已有的商业中心)进行重点打造,以点辐射周边,吸引人群、创造效益、提升空间价值,同时起到示范作用。
不同区块的具体改造策略如下:
① 城市的生态功能区:保护为主,对已有的村庄聚落进行改造,扩建规模大的、交通便利的,其余则拆,拆除部分并入扩建部分。
② 可控制的生态建设区:秉持限制建设的原则,引入低污染、低能耗的文化、娱乐产业,在建设区外沿性新建城市道路。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 城市已建成区:以调整为主,对象是已建成区的用地性质、道路交通、功能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
由此,通过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井岗镇应有自己特色的一套渐进式梯度开发模式-----依据原有城市功能、适应用地结构的重新组合、利用土地级差效益而改变土地低效益利用的一种开发活动。按土地开发布局和调整土地使用功能的角度,梯度式开发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结合井岗镇的细致情况做出优化选择:
第一,以点连成片,相对集中开发改造。
第二,以点带面滚动梯度型开发改造,即集中对某一地段、地区重点先进行开发改造,提高其使用功能和区位价值,然后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带动相关周边地段和地区的开发改造。
第三,以项目为契机,分片开发改造。
第四,以城市边缘地区有效规划为指导思想。
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建设不仅涉及到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还包括了生态、景观、旅游、用地、交通、市政等方方面面,更受行政管理与政策影响。本文从规划控制角度对井岗镇的土地开发方式、村庄布局规划、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对交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布点设置做出初步的策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云区石井镇鸦岗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