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狂洒,风夺命狂呼4,江水涛涛,迷途芒芒,绿水本无忧,狂风皱面来.青山原不老,为雨愁

公考,家教,作文,写作,阅读,诗歌,散文,答案,中考,高考,语文,英语,培训,教师
&>&&>&作文面面观
作文面面观
作文面面观
作文·成语
作文·诗文
作文·名人
作文·情感
作文·自然
作文·描写
作文·联想和想象
作文·历史场景再现
作文·文化
作文·音乐
作文·思想
作文·境界
作文·成语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优于其他任何语种的一种形式,这既源于中国优越的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汉文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健的生命活力。所以作文中不能缺少成语,更应该尝试尽可能多地使用成语,中学生尤其如此。我对成语的理解是“成人语言”,这当然是望文生义,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具有成人的表达和思想的话,是很可喜的。积累一点成语,让自己能够在运用的时候恰如其分,呼之欲出,手到擒来,岂不快哉。
比如形容人的性格的成语:直率:心直口快、胸无城府、襟怀坦白、仗义直言;聪明:见机行事、当机立断、足智多谋、 兰心蕙质 、冰雪聪明、聪明伶俐、才思敏捷、韬光养晦、运筹帷幄、明察秋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勇敢: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知难而进、屡败屡战。善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急人之困、仁心佛骨、慈悲为怀;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伶牙俐齿、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三寸不烂之舌等等。形容人的好的品质的还有:高风亮节、德高望重、虚怀若谷、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冰清玉洁、冰壶秋月、德才兼备、不耻下问、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文韬武略、德艺双馨、高山仰止、厚德载物、怀瑾握瑜;恶劣品质的有: 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卑鄙无耻、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见利忘义、见异思迁、始乱终弃、 犹豫不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放荡不羁、放浪形骸、胸无点墨、坐井观天、孤陋寡闻 等等。
比如形容自然景象的成语有: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百花争妍、繁花似锦,含有“花”的成语有:妙笔生花、闭月羞花、风花雪月、洞房花烛等等。草:草长莺飞、风吹草动、疾风知劲草、奇花异草,还有沾花惹草、草行露宿、草菅人命、草木皆兵、打草惊蛇、斩草除根等等。树木:枝繁叶茂、树大根深、参天大树、玉树琼枝、枯木逢春,还有树倒猢狲散、火树银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玉树临风、蚍蜉撼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瓜田李下、树大招风等等。水:水到渠成、水涨船高、水泄不通、水落石出、水乳交融、水火无情、水深火热、水性杨花、水月镜像、水中捞月、饮水思源、逆水行舟、流水不腐、细水长流、顺水推舟、混水摸鱼、萍水相逢、覆水难收、车水马龙、似水流年、万水千山、滴水成冰、滴水穿石、杯水车薪、山青水秀、山穷水尽、山重水覆、山高水长、镜花水月、如鱼得水 一衣带水、高山流水、行云流水、望穿秋水、拖泥带水、穷山恶水、落花流水、跋山涉水、蜻蜓点水、蛟龙出水等等。山: 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巴山蜀水、山重水复、穷山恶水、湖光山色、山穷水尽、山呼海啸、千山万水、气壮山河、排山倒海、开山鼻祖等等。
比如形容动物的词语: 饿虎扑羊、香车宝马、马不停蹄、人仰马翻、马到成功、马瘦毛长、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狼心狗肺、驷马难追、驽马十驾、骑马找马、鱼龙混杂、鸡口牛后、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犬升天、鸡飞狗跳、鸡飞蛋打、鸡鸣狗盗、鸾凤和鸣、鹅毛大雪、鹤发童颜、鹤立鸡群、黔驴技穷、龙争虎斗、龙凤呈祥、龙吟虎啸、龙潭虎穴、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一石二鸟、三人成虎、与虎谋皮、两虎相斗、丧家之犬、中原逐鹿、临渊羡鱼、为渊驱鱼、为虎作伥、惊弓之鸟、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养虎遗患、功薄蝉翼、动如脱兔、势成骑虎、卧虎藏龙、噤若寒蝉、声色犬马、如狼似虎、如虎
添翼、如鱼得水、如鸟兽散、妖魔鬼怪、守株待兔、小鸟依人、得鱼忘筌、打草惊蛇、投鼠忌器、抱头鼠窜、指鹿为马、放虎归山、斗折蛇行、暴虎冯河、杯弓蛇影、枯鱼之肆、殃及池鱼、水清无鱼、沉鱼落雁、浑水摸鱼、犬牙交错、犬马之劳、狂犬吠日、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狼吞虎咽、生龙活虎、画蛇添足、瞎子摸鱼、鬼斧神工、笔走龙蛇、笨鸟先飞、缘木求鱼、胆小如鼠、虎口余生、虎口拔牙、虎头蛇尾、蜂拥而来、调虎离山、谈虎色变、过街老鼠、金蝉脱壳、首鼠两端、骑虎难下、鬼使神差、鬼哭狼嚎、鬼迷心窍、鱼传尺素、鱼贯而入、鱼龙混杂、鲍鱼之肆、鸟尽弓藏、鸟语花香、鹿死谁手、鼠目寸光、兔死狐悲、声名狼藉、尖嘴猴腮、引狼入室、木雕泥塑、杀鸡儆猴、河东狮吼、狐朋狗友、狼吞虎咽、狼奔豕突、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管中窥豹、飞蛾赴火、蚕食鲸吞、蟾宫折桂、鸦雀无声、莺歌燕舞、虾兵蟹将、蝇营狗苟、鹏程万里。
其实成语不可能完整列出,这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作为一个语言学习的人不可能不对其重视,积累成语,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大有益处。没事的时候翻翻辞典也是一种充实。有时候看到这样多的成语,感觉自己的积累太少,正是那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作文·诗文
中国古文化的精髓就是诗词,诗词是文化的园圃中鲜活着一群生命,经久不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心地诗一样的聪慧,他们的表达水一般地流畅。这片园地滋养了多少文学的生命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给人无限的享受。
诗歌更讲究的是意境,我们无法透过高速公路和现代信息透视到那一颗颗鲜活的心灵,但总感觉有一种共通的情感和审美情结萦绕在心间,穿透时空,仿佛我们就在那一群人中间,一起端杯赏月,一起吟诗作画。耳鬓厮磨中浸染着唐风宋韵,心中最向往的那个时代不假思索地填写上了“唐宋”。
作文中少了诗歌的浸润便缺少一点灵性。心灵缺少了诗歌的滋养也便多一份嘈杂少了一份安宁。一首好诗好词常常就是一篇作文佳作。 而营造作文的意境和诗歌的意境又在某个切合点上不谋而合。欣赏的作家不计其数,读过的作品琳琅满目,有些直逼心灵的咏叹会缠绵好一段时日。就像当年看着几部电影的怀想童年,总是缠绕其中追随着电影放映员的步子走村串巷,没完没了。
歌曲流行容易,但宋词如果流行,那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抄写、传送不容易。而在这不容易中却有一个人,“凡有市井处皆歌柳词”,简直就是奇迹。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柳永就是当时的明星。 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画面之中。景语情语,字字如泣如诉,难舍难分。古今离别,概莫能外,独有柳永愁心难寄。这一番情景叫人怎能不落泪。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也强如海誓山盟,古今恋情莫不如是,爱之深,思之切。 离情别绪竟然让这样的须眉演绎得如此缠绵婉约,人的心怎不细腻又执着!
黄沙尘土中行进着南逃的帝王官员和百姓。逃难队伍中也有一位很是特别的女子。她或许还在捡拾着自己的书籍,把玩着自己和夫婿的收藏,但是滚滚烟尘淹没了漫漫古道,她和夫婿的收藏也散落在路上。看看天上的归雁,鸣叫着凄婉的孤单。薄酒难以忍受夜晚的清寒。她张望着,倚在窗前,两眼迷朦。她就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看李清照,书香门第,少女英才,郎才女貌,夫唱妇随,人生得意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南逃夫死,遭遇乱世,寄情何处?于是“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孤雁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离乱家破国亡,一个女子的情怀有谁哀怜,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尽管也有“九万里风蓬正举”《渔家傲》,“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武陵春》”,终究是“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凝眸处,从今而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一代女中豪杰遭遇乱世,其才情渗透着个人悲苦吟唱,道出了一个朝代的衰落,成了最后的绝唱。 总是女子的歌哭更牵动人心,而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词家的感叹更让人落泪。
好在我们能从婉约词中走出,去享受山东大汉执铜牙板唱大江东去。 看苏轼,总忘不掉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吟唱,的确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胸襟浩荡,气势豪迈。 乌台诗案牵连了诗人,却造就了他宋词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能够理解他“ 老夫聊发少年狂 ” 的书生意气,也能够理解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请缨情怀,更能理解他“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和超脱。想念兄弟就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凄冷之中感受“高处不胜寒”,思念妻子,便哭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性情中人,歌一般的情怀,古今传唱,还有比这更永恒的吗?苏轼是聪明的,但有时更表现出文人的一种聪明,因此也就经常被王安石以一种文人的教训而体验生活。我想如果没有乌台诗案,还会不会有今天印象中的苏轼。余秋雨先生说他最喜欢苏东坡,并
且还写了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文章。其实在政治和时事的磨砺之下,东坡先生的诗词才更加有了韵味,更有那种开合和超脱的张力,也更能表现出文人的一种天地情怀。
无独有偶,词人中我还喜欢辛弃疾,作词的人中能够拿起武器疆场杀敌的人不多,而少年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辛弃疾一直不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辛弃疾,总给人英雄断肠的感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又总是那样痴心不改。正是这样的“报国无门,无路请缨”情怀造就了词人的豪迈和不屈。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境开阔,深远,责任感和使命感力透纸背,似批判,似揭露,似哀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不能有战死沙场的机会,也必然会有决战沙场的勇气。仿佛听见鼓角铮鸣,呼唤男儿赶赴疆场,壮志难酬,也不免发出一声消极的感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青玉案·元夕》 描摹细致,结语出奇,更有王国维其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治学三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千古流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栏杆排遍,何等的勇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总是有一颗男儿的心,我们能读出他的豪迈和雄心。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出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偃仰啸歌的豪侠,即便婉约,也是那样的缠绵细致,哀惋凄厉却又追求意境的美好。我们不需要再写古诗,但我们不能丢弃那一颗诗心。每一首诗都构造出独特的意境,都选择了世间最恰当的意象。我们要的就是这样一种造象能力,把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情感美妙地表达出来。
作文·名人
乍看题目,谁都会感觉作文和名人有什么关系。作文的确和名人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现实。名人比老百姓更受重视。名人比老百姓有钱,有地位,有人缘,有声望,就连那个药品的广告都得名人去做,老百姓做没有效益。
作文就是说话,说什么话,说谁的话。我自己都很矛盾,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写自己的作文》,但是在这里又似乎开悟地痛彻心扉地说作文和名人的话题。其实也不矛盾,像名人一样地说话和写作,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名人。
马克思说:人类必须首先解决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应该是马克思的发明,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准则。 虽然有很多认为“心态决定一切”,但毕竟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很难解决。温饱是否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能作为辩论题目,却很难找到答案。
为什么一谈哲学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了那些大家,像苏格拉底,像柏拉图,像亚里士多德,像培根,像老子和庄子等等。恐怕这又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明星现象。他们是始祖,他们是站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也站在了后时代人的高度,没有他们哲学依然在黑暗中探索,有了他们,便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不想用他们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也不可能充实头脑,但却可以用他们点亮自己的前路。他们经过了思辨经过了跋涉,给了我们相对正确的观点,也就免去了我们历经的许多苦难,在感恩的同时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更没有必要在他们摔倒的地方再摔一次。
作文的技巧有很多,作文写出写不出关键不是技巧,因为很多名人都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我们需要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然后才去考虑怎样写。如果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永远也不可能研究“怎样写”。又有很多名人诸如鲁迅先生深刻体悟自己生活过的村庄塑造了那几个人物:闰土、阿Q、祥林嫂等等。就是那几个不出名的却鲜活的人物也是有蓝本的,如杨二嫂。当然也有自己的曲意:夏瑜、金心异等等。如老舍写出京味十足的《龙须沟》《茶馆》等等,算是对老北京的一种祭奠和保存吧。像曲波写的《林海雪原》,如果没有冬天在寒冷的牡丹江的体会,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样的林海和雪原的,更别说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像张贤亮、刘心武、宗璞等当年在文革结束的时候兴起了一场“伤痕文学”的创作之风,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灵与肉》,宗璞的《我是谁》,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 等等,几乎都是以文革十年为背景的题材作品,这一代人经历了那些苦难,稍为清醒的几个拿起笔记录了那个时代。这是真实的生活给人的教育。
如果不说作文的话,当我们谈到数学的时候,也总会说起欧几里德、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圆周率、勾股定理,会说起钱学森、钱三强吧。这不算追星,因为这些里程碑式的人或事正是串连起科学和进步的纽带。我们也很难忘记,写文章也总不能有割裂,要创新但不要割裂,不要违背规律。谈到物理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谈到牛顿的三大定律,会谈到焦耳棱次定律,会谈到波意耳马略特定律,会谈到阿基米德,会谈到伽利略等等,如果非要跨越避之不谈,不见得是博学,更可能是无知。谈到化学的时候,不能不谈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能不涉及摩尔,不能不涉及苯环,这些都无法从科学上抹去的,是很多学习者无法跨越的高山,那就只好面对。作文虽不是科学,但必然要反映一些科学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在作文中也是不可能颠覆的。
当我们说起诗歌的时候也必然会联想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总会想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总会想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地空留马行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然也会谈到“李杜”,即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还有晚唐时期的“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当然也会谈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谈起白居易的《卖炭翁》,尤其是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当然也会想起“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当然也会谈起绝唱式的人物,比如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登幽州台歌》而立于繁华诗歌神坛的怪杰陈子昂。也有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立足诗坛的张若虚等等。诗歌的天地是繁盛的。更为繁盛的就是宋词,是很多人都希望生活的中国十一世纪。
我们欣赏泰戈尔的那句话: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我们还欣赏他那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即便是人生感悟,我们也距离大家有一定的距离。
美国的爱默生说:“要想获得成功,应当以恒心为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护者。”他就是比我们说的要权威,也更有逻辑性。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千古掷地有声的话语。
写作是一种重建,也可以说一种创新,但决不是将过去的一切打翻了重来,写作跟阅读是决然不能分开的。像某些年轻的作家写了一点什么就开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目空一切,有些人竟然还要颠覆鲁迅,说说可以,简直是以卵击石,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
写作又不仅是重建,更是继承和扬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其实我们只需阅读多一些,便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作文·情感
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懂得爱吗?
爱就是一种情感,是人类乃至一切动物的亲和力。有感情的文章耐读,更容易拨动心弦,引起共鸣。情感不仅是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她还应当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喜、怒、哀、乐、惧、忧都是情感。古人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谈的就是感情。
文章必须有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而这种观点和立场实际上就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倾向。同样是地震中的教师,谈起谭千秋,人们感慨震惊敬仰心痛哀悼,谈起范美忠,人们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骂声四起,人人喊打。
央视每年都要推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有地方台效仿。当一个个感人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遭遇了极大的震动,我们流泪了,我们咀嚼一个个故事,我们谈论着这些鲜活的人物。网上曾一度流行一篇叫做《我们永远爱着你——亲情小妹》的文章,让多少人以泪洗面。不是我们的内心强硬到情感不侵的顽固不化的地步。而是这样的优秀作品太少了,一是生活中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冷酷和冷漠,一是有情感似乎就是弱者的代名词,这样的潜规则扼杀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是篮球场上的冷峻的裁判,我们的作文可能表达一种情感倾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无法判定生活中的现象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可以谈自己的看法,目前已经到了“尊重个人言论自由”的开放民主的境地。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可以骑墙。即便是议论文,也会有情感的成分在内,像哲学家那样讲理,也是要唤起人的同情和认可的。
读鲁迅的杂文,便能感觉到这位大家的情绪。时而批判,不留情面;时而辩驳,针锋相对,时而怀念,如在目前。他总是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放在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看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争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责任和忠诚。论战是不轻松的,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不必拐弯抹角,就应该迎头痛击,当头棒喝。
杂文和议论问尚且能够充满情感,那么散文和叙事类文章就更容易一些。情感作用的文章使得文章必然波澜起伏,跌宕有秩。即使是每天早晨都吃着母亲煮的方便面,也应该是很有味道的,即使每天听着母亲的唠叨,也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即便是每天都面对父亲的背影,也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即便是家庭之间的争吵也会有很多智慧和情感在里面。就看怎样去挖掘,重要的还是去感悟。记住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理智地发自内心的,都是你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思考之后的一种抉择,对便是对的,理直气壮,旁征博引。错便是错的,条分缕析,证据确凿。切忌不痛不痒的隔靴搔痒的表达。
很多同学以为自己以前经常写,写过了便不再有新意,岂知老调翻新也是写作功夫。同样的生活一旦时间改变,情景改变,心境改变,那么原来的故事便会另有一番滋味了。就像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一样。认为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是顺理成章,那么就没有故事也就没有作文。
世界上对你最好的那个人,你们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亲情关系,能够包容你一次的是朋友,但包容你一生的那个人一定是亲人。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盼着你长大,长大后盼着你学习好工作好成家立业的那个人,一定是你的父母。出门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你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的那个人,也一定是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实你不必认为经常发生就可以忽视,天经地义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你知道每个人生活着都不容易,那么首先最不容易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一个人如果不能建立起来对父母的一种情感,那么他的世界必然有很多倾斜。你也知道交友的前提是诚信,但是有成千上万的人的交友原则是“一个人如果成为朋友,首先他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的,我们见多了一部分人嘴上说着孝敬父母亲,行动上差强人意,做着孝敬母亲的文章欺世盗名,背信弃义。见到这样的人内心中必然有一种反映,我们叫它情感波澜。如果你能忍受,说明你很理智,说明你见多识广,但如果写文章,毕竟需要一种
明确地表达。如果你不能忍受,说明你爱憎分明,立场鲜明,而这也必然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不是骂娘就解决的。看到很多网上的文章像是在骂街,我首先肯定它是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观点,有着鲜明的立场,但写文章的表达还是区别于口头表达。说你想说的,在自己家可以,写在纸上的文字就有责任。看到韩寒批判那些大家,看到王朔骂鲁迅,很佩服他们的无知和勇气,骂固然是一种情感,如果真的能够论据充分也好,如果连原著都是一知半解便来骂人,有多可笑!会让人感觉这骂声中似乎有一点摇尾乞怜的味道。
很羡慕会讲故事的人,很羡慕那些能够把别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的人,更羡慕那些能够让人陪他很多眼泪的人。世界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即使像希特勒这样的纳粹分子都可以兜售他的战争主张,还有那么多忠实的信徒为之赴汤蹈火。像拿破仑·希尔,都是有着很高的情商和智商的心理学家。他们有很多读者,他们很会兜售自己的观点和解说。聪明的销售是把握住消费者心理的销售,而把握心理最重要的还是注意情感的合理调配。
读别人的文章感动,用眼泪湿润一下干涩的泪腺,再洗涤一下心灵。感性的心灵也必然是感性的累积,尔后沉淀为理性。给别人的文章应该是感动别人的才好。假如不能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成语一般的经典,不能变得诗文一般的美丽,不能变得名人一样地有影响力,我们还是可以追求一点真情实感。表达清楚我们的立场和观点,表达清楚我们的爱憎。
写作与讲故事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我们正是通过文字达到让别人认识作者认识观点认可论据等等。写作的沟通是相对严肃的,它不是面对面的随意沟通,所以作者的世界观与审美观点在文章中是有着明显的倾向的。我倒是赞成,不愿意写的时候可以不写,但写的时候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由此而慢慢积累,厚积而薄发。
作文·自然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是自然的儿子,哪有写文章不写母亲的。所以好的文章总是自然的反映和反映自然。然而现实生活恰恰是我们重视了城市,习惯了城市的霓虹灯红酒绿,习惯了车水马龙的拥挤与喧嚣,站在地上抬望眼高楼大厦迷失了方向。我们在城市的街心摆放花草,叫做绿化,仅有的绿地也在开发之列。
我们逐渐远离自然,于是我们对仅存的自然风光是那样的小心翼翼倍加呵护,然而保护和重建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消失的速度。河流在瘦身,山脊在弯曲,绿地在萎缩,植被在破坏。我们在检讨自己罪行的时候依然疯狂地开采和发掘,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我们是从子孙那里在借用这个地球和资源。
真的,什么时候人心变得这样贪得无厌了呢!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已经远比战争和自然灾害来得更加残酷更加血腥。
心中总是有一片绿地,那是留给故土的美好回忆。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更加纯洁的是人的心灵,仿佛触手可及的清纯,不忍心沾染泥沙灰尘。享受自然的日子也许不是什么纸醉金迷,或许还略带些清贫,但却是绝对的毫无污染。我们的富裕基本上都是表现在物质上的:车子、房子、票子、孩子、位子,也算得上五子登科了。然而我们中有很多人便也迷失在这种物质追求中。
真的想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寻求一些生活的本真的东西也不是很难,只要你能够放弃对物欲的特殊感情。把自己的心情放归到自然当中。
看看小草吧。无论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还是满眼铺绿的热闹的时光,那生长着的绿色着的生命总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无论是怎样的环境无论是怎样的季节,他们都毫无怨言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没有计较,没有报酬,点缀生命的沃土就是他们的责任,所以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着。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描述是写生的赞美。那石缝间的旺盛曾鼓舞着多少人重新认识生命勇敢地面对生命。
看看鲜花吧。无论是有人看或者没人欣赏,她都静静地开放,展示给人的是张扬和艳丽。花是生命的色彩,开放是花的使命。他们原本是不存在任何情感的东西的,是我们赋予了她们许多的内涵。就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爱荷花,唐人爱牡丹一样,清高也好,富贵也罢,坚贞也好,庸俗也罢,她们依然绽放着,无论是在园圃中还是在野地里,他们的笑脸曾经唤回多少失落的心情,她们的哲理曾经唤醒过多少迷失的心地。
看看流水吧。如果你没有闲情逸志去垂钓,也可以站在湖边欣赏一下湖光山色。看鸥鸟翔集,看鳞片熠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水下滩非有意,逝者如斯,抽刀断水等等都是对人生的哲理启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又是多少经验总结。不禁想起《红楼梦》: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总是感觉那样的地圣洁又是那样地轻柔和顺,又是那样地摧枯拉朽。有了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沙漠上的水源就是绿洲。让水滋润一下干旱的天地,就会生长出绿色,让水滋润一下心田,就会生长出春天。
看看星空吧。最是神奇的夜里,仰头夜里的星空,任思绪翻飞。看银河里的牵牛织女星想那一段缠绵的人神故事,银河就像一条玉带,铺在我们的头上,头上三尺有神明嘛!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数星星的经历,每个人都在星光下听着一个个关于星月的传说。这样的启蒙注定了我们会关注头顶的神奇。就像对着流星许个心愿,有多少个做梦的孩子曾经虔诚地双手合十进行祷告:求爱、祈福、祝寿、追求快乐、祈祷健康。星月有知,定不负这一番苦心吧!多少个梦中,缠绕着心底的理想轻轻地诉说着,说给星空,说给月亮,说给夜,这样静静地守护着的这份虔诚,让我们有了心事,让我们把心事轻轻地讲给自己,讲给明天。 看看竹林吧。它不茂盛,但有气节。那节节攀升的姿态,那虚怀若谷的内心,总给人一种节操坚守的明谕。郑板桥爱它画它:难得糊涂!我也曾经想过自然界中的树木大多神奇,可自己偏偏不知道喜欢哪一种,直到有一天在看过一片竹林之后突然有了感觉,竹的品格跟人多
么类似,于是确定喜欢这样一种树,于是也关心起跟竹有关的事物。有人喜欢杨树,源于那种自然的生命力。有人喜欢胡杨,因为它是沙漠上的一种神奇。有人喜欢歌颂柳树,因为人生处处有离别有相聚嘛。也有人喜欢松树,是岁寒后凋的那一份坚守吧。有人喜欢榆树,小的时候还吃过榆树钱,那里面有了一种深刻的记忆。
任何一棵树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看看天空飞翔的鸟,是自由,是寻找,是快乐;看看地上行走的鹅,是悠闲,是富裕,是散步,是稳重;看看河里游泳的鱼,是刺激,是轻松,是闲适,是浪漫。有时羡慕白云的无忧无虑,自由来去,有时羡慕鸟儿蝉儿的快乐鸣唱,无拘无束毫无牵绊。有时羡慕森林的静谧安详,充满神秘色彩,有时想象江河深处无限的谜团就像平静的大海下面的奇异和深邃。人类的灵感很难从人类身上获得,人类的写作激情与领悟也应该辐射到大自然中才能使自己更加惬意更加自如更加有文学喂有人文气息。躺在草地上晾晒一下自己的心情,你会忘掉俗世的诸多烦恼。你的耳朵会变得如此的灵敏,能够听懂大自然的声音,你的嗅觉也是如此的敏感,能够饱尝花香。自然之情流露才是真情,不是矫揉造作,也是人类的至高至纯的境界。
真的很是怀念那一片芦苇滩,扬花漫漫搅天飞,天空顿时呈现一片白色的飘絮。还有那里的许多故事,最贫穷的日子,我们在芦苇丛中寻找着鸟蛋,偶尔惊起的水鸟也会给我们以震惊,随后便是注视和寻找。在浅浅的水中,我们快乐地捕鱼,鱼儿跃起的地方,就是我们快乐的所在。父亲站在岸边,欣赏般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脸上写着满意的笑容。偶尔一家人也坐下来,回忆起那样的岁月,只是这种回忆再也很难唤回。于是在贪婪的回想中我们的脑海里依然活着那片芦苇荡。
只有打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自然去体会自然,才能使人的写作感觉更加通畅,开放自然的大门,主动地走进去,物我两忘,他人合一,这不仅是哲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写作的至高境界。孩子没有了自然,接受了世俗也接受了叛逆,承认没有了自然就剩下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互相猜疑残酷竞争了。这种肉搏式的争斗无异于把人类又还原为动物的原始属性。竹为树中君子,鹤为禽中高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不要总是以为一谈到生命就只是人的生命,其实任何一种生命都和人类一般无二。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样态何其相似。人类有的,自然都有,自然有的,人类未必都有。自然拥有的是很自然的那一种,而人类势必遮遮掩掩,还不能尽情地放开。因此写作文的时候,我想假如不能够把人类的问题暴露和批判,或者赞扬和讴歌,那么就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更新颖更能够体现文学的味道。
作文·描写
如何向别人介绍一个人或一件东西,一般来说不是评价语,而是描写性的语言。通常说书人的嘴巴就是能够把一个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往往就是掺杂着描写的功夫,所以说书的嘴唱戏的腿,历来被人描绘成快捷敏锐形象逼真。
我们习惯接受了一些观念,套用一些现成的定理和公式,这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缺少了求证的过程,就会使自己的大脑和计算机一样经常是储存和记忆而缺少自己的创造。所以我们需要自己去描绘一些生活的场景,让鲜活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示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也展现在你的听众和观众眼里心里。这样我们还是需要一些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进而调动自己的文字积累去把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手脚触摸到的描写出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在走我的路。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有听觉的述说,有颜色的描写,自己的儿时的梦和今天所见所闻交杂在一起,作者仍然难以忘怀开朗的热情的好奇的童真的乐观的纯净的闰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在那样的经历之后,闰土已经变得迟钝、固守、麻木和习惯,这一些仍然不能抹去,使得小说也有了更深层的含义。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起;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这就是说,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看两段细节描写的例子:
东海浩荡,潮动惊天。自古道,百川归于海。天下之大,莫过于海,而东海位列四海之首,更是惊涛暗涌,鬼神莫测。东海多古岛,且多是洪荒遗岛,荒无人烟,浩瀚的海面终年氤氲着腾腾水雾,朦胧而飘渺,令这东海平添了几分神秘。是以,自古至今,在这神秘的东海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
东海神秘就在于它多年的无人问津,在于它的浩淼无边。氤氲的水气,朦胧的海面,无尽的遐思,难以追究的神秘。
夕阳已经半落在凤凰池上,在他的位置,可以看见整个南淮城朦胧在雾气一样的夕照中,而凤凰池上的水光粼粼,像是撒了一层碎金,隐隐的可以听见远处高台上敲击云板的苍苍声。 一声清利长音,象风裂开了云际,象剑离开了黑暗的鞘,他悬在感觉的虚无之中,四肢张开,象怒放的花一样舒展,这个时刻,他的背后迸发般喷射出了两道蓝芒,象遇风就立刻凝结一样,一双羽翼——展——开——了!
这段描写借用光与波和声音等诸元素,利用比喻将声音对他的感觉写得逼真,淋漓尽致。
描写就是能够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乃至肖像做必要的适宜的恰切的准确的描绘,给人以鲜活的印象。也可以透过景物、环境等的勾勒把人物的心情、活动衬托出来。
“外面安静得很,但他的心理却很难平静,而且这种宁静更增加了他的烦躁和恐慌。”这样情绪肯定也是真实的。我们跟学生介绍写作知识的时候常说运用烘托和对比,其实这样的反衬才是真正的知识的注解。
“外面吵闹得几乎连房顶都要掀开了,但他像没事的人一样,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依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氛围里,尽情地享受着。”这段描写也应该是成立的,这种反衬的手法也可以尽展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箍桶匠的描写简直是到家了,“扑向梳妆匣,就如同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就是守财奴对金钱的执着的占有欲望的生动描写。看见自己的女儿 “仿佛金铸的一般”,是不是也只有守财奴才会这样认为。无独有偶,《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时的执着和顽固,强撑着生命的延续,竟然是舍不得两根灯芯燃烧着的浪费,经典到了极致。
《套中人》,在自己活得战战兢兢的时候也让他身边的人活得也不自在。“政府有什么文告吗?”“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这样的经典台词,就足以使别里科夫这样的小人物控制整个小城,不是他这样的人,而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小公务员之死》,夸张的描写和主人公胆战心惊的忧虑最终导致忧郁而死。就是那样一个喷嚏,在有意无意中表现出当时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和内心的孱弱。让我们在嘲讽中看到了同情,在欢笑中感受到了辛酸。
《警察和赞美诗》,苏比的多次故意犯罪在警察那里居然都会有合理的解释而不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使他得到布莱克威尔岛上的“享受三个月的假期”的梦想破灭。而当赞美诗的纯洁和高尚洗涤了这位浪子的心灵的时候,他也决心自食其力,改过自新,这时“警察那双可爱的手”(这曾经让苏比是无尽的向往)却搭在他的肩上: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警察不会相信流浪汉会听懂赞美诗,他在教堂门外一定是有什么企图,这样的有着企图的人一定会让警察麻烦,于是逻辑就成立了。欧·亨利式的小说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也构成的他小说的风格。
其实不见得一定是写小说的时候才会用上描写的手段,任何写作都可以,即便是议论性的文章,依然可以出现这样柔和的精美的段落,既不害意,又能增色文章,何乐而不为呢?我曾在读《合欢树》的时候,看到作者写自己的母亲是被上帝招回了,因为母亲太痛苦了,写道这里的时候,作者写“风从树梢走过”,我想当时这样一段描写是再合适不过了,作者怀着痛悔的心情在回忆与母亲的相处的岁月,而今,自己能够写出文章来纪念自己的母亲,可识字的母亲已经看不到了,在作者来说,这是怎样的痛楚。所以我认为这个景物描写,就是在告诉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字欲养而亲不待”啊!
我们经常会板起面孔说理,其实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写作就更是感性和理性的杂糅。不要总是在论述一个道理,有时我们也应该走出书斋,看看蓝蓝的天,听听婉转的鸟鸣,看看流淌的小河,读读深邃的夜,闻闻沁脾的芳香,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全方位地展示我们的收获。文字是一种感觉,写作也是一种感觉。
作文·历史情景再现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手法,将梦中与仙人同乐的情景奇妙地展现。近观许多优秀的作文也在使用联想和想象,但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历史场景再现。
先看下面几个段落:
在那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悬中天。按说,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亲人赏月、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然而,你却因为反对变法,被贬至密州。在那里,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其时,妻死别,子生离,兄弟天各一方。你对着那轮明月,你发出了亘古奇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你期望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希望朝廷派来钦差,赦免你,重用你,然后你好“挽雕弓”,“射天狼”,抵御外敌,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同时,你又想到那朝廷里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想到仅仅因为观点不一,而受排挤,被贬谪,贬到这远离京城的密州,所以你“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在这天上月圆、地上人离的中秋之夜,你想起了故去的爱妻,想到异地的骨肉兄弟,你便对这明月发生了怀疑,怀疑它是否公道,怀疑它是否厚道,偏偏在最叫人思念的、最叫人愁肠寸断的夜晚圆满。但是,你毕竟还是伟大的你,胸怀就是比任何人更开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月依旧是明月,离人毕竟是离人,两者之间本不存在什么“恨”字,这一切仅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仅仅是一种人间常态。于是,你唱出了让天下人都钦佩良久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写苏轼的文章,作者把对苏轼的了解写入文章,透过苏轼的诗文透视词人的胸襟,既有倾诉般的亲切,也有交流式的平等,展示苏子的人生境遇,理解词人的浩瀚胸襟。
再看下面的例子:
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得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流行到山中隐居,他就到山中隐居,皇帝闻名招他出山,他既不自命清高,作不屑状;也不受宠若惊,连夜写皇恩浩如荡的颂歌。而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看来,皇帝招他,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感激涕零;从此可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他是高兴的,于是他就“仰天大笑”,让周围的人尽被他的快乐所感染。千载之后,每读此诗,都感受到他孩童一般纯真的感情。他曾千金散尽,官至翰林,在他的诗歌中,对过去的富贵与荣华,却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留恋,他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绝不回顾与彷徨。
中学课本中李白的诗作不少,对李白的认识和了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学积累,而作为中学生有能力将李白做一个研究和积累,在自己的文章展现出来,并且能够这样深透地发掘和设身处地地思考,很是难得。李白就是一本书,是一本无论如何也读不完的书。
再看下面的文字: 国亡了,家破了。我们都在逃,,,,历经沧桑的逃难,刻在心理是一辈子的耻辱。百姓没有了家,我一生的心血也丢在逃的途中。
想,收集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了,真是无奈。深爱自己的丈夫也病死任上,晚年却是眼前这般的孤独。万般艰辛过后又能怎样?无奈的惆怅,满目的酸楚,哪只是一个“愁”字能写尽。
听,窗外疏雨,淅淅沥沥,敲打梧桐、窗儿,敲击我无助的心灵。国破、家亡、留下我一人独守青灯,两行清泪,无语泪先流,,,,,,心痛的愁升华到了及至,握笔一曲《声声慢》,暂时舒展一下心中的悲愤情怀。我不是在写词,是在流血,字字血泪把我击透,永远的嵌在眼前、未来耻辱的历史岁月里。
雨声、梧桐、泪流、何止只是愁。真是点点滴滴,撕开了我不愿去回忆的日子。
李清照的确值得一写,其一生曾有过浪漫的青春年华,有过短暂的婚后幸福,有过收藏的乐趣,有过写词的心境,当然更有晚年的离乡背井和国破家亡的不堪回首。中国女子的才情占尽,人世的苍凉感深重。许多文章都会使用这样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三段文字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学生如何使用自己的积累。我们反对写假大空的文章,主要是内容上偏差太多,一味地空谈。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高考作文中学生很少用到自己学过的文章,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类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些还是俗和滥的。反倒是教材上课堂上成了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证据。调动自己的积累又不可以是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必须吃透自己的材料,变成多功能。像上面三个例子,可以这样认为,对于这三位作家,作者肯定是如数家珍般地能够道出其曼妙之处,于是优美的文字也从笔底汩汩流出,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文化积淀。
二是学会沟通,如果一定要现代社会给出一个重要的素质的话,那我想恐怕沟通的地位应该是靠前的。写作也是一种沟通,也是将自己的沟通能力展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与生活中的人沟通,我们感觉快乐,与古人沟通我们在这种向往中也会享受到乐趣。这种沟通也是与大家的交流,也是对大家的敬仰和尊重,更是发展自己的重要素质。“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而这种近乎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亲切感,更容易让人理解你就是这样的情怀。
三是语言的表现力要求。这些诗(词)人的语言是通过诗歌去感受的,我们定会通过诗文解读去熟悉索要表现的人物。作文的文化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喜欢诗人,必然会提及诗作,喜欢词必然也会涉及词作,这样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起干瘪的词汇,空洞的说教,这种方式妙处不言而喻。
四是扩大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的视野,即便是做一些功利性的收集和模仿,也必然会对自己的内心和精神是一种熏陶和涵养。文章应该有一种“文气”,恐怕古诗文的浸润更让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样的“气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从实用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文章有人读,并且能够给读者以某方面的启迪或收获。而从文化的视角,从历史的视角,无疑是最佳的一个角度。
郑重地走进人物的心灵,便会使自己的灵魂也高尚起来。营造一定的文章氛围,在恰当的氛围中传情达意,也是文章的要义。
作文·联想和想象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需要想象,书斋中话天下,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必是作者人生经验的累积和对万事万物的充分揉和而成。见一芽萌而绘春光如海,看一叶落而只天下之秋。这说的都是想象。
人的最伟大之处莫过于能够对自己经历的(直接的间接的)再现,还能够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进行合理的想象。想象为人类插上飞翔的翅膀。莱特兄弟的勇敢试飞让人类的飞机航行成为现实,穿云破雾,巡天遥看早已不是梦想。史蒂芬逊的火车终于跑得比马车还快,使得全球铁路承载了亿万人的奔波劳苦,把距离变得不再遥远。贝尔的电话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声音如同在耳边,网上视频传输让人觉得你我就在目前,从不曾离开和也从没有阻隔。嫦娥飞天的故事让中国的飞天梦实现,从飞翔天空到太空漫步的飞跃正式是飞天梦的动力支撑了几千年的探索。人类的发明和进步与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一些精英们的想象使得科技与自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青山绿水本没有感情,加上了人思考和感觉便有了这样的美好诗句。感叹时光易逝,岁月不饶人。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这是朱自清《春》中的句子,他好就好在利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鸟儿春天的鸣叫写得活灵活现,没有想象的功底恐怕很难做到,也正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表达,使得文章也也有了色彩,流传甚广。
《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就在苏轼与苏小妹之间的故事。苏轼以“未出前庭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戏说苏小妹额头高,以“几回拭泪深难到,留下汪汪两道泉”戏说小妹的眼窝深陷;苏小妹以“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边”笑说苏轼脸颊长,以“几回口角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嘲笑东坡大胡子。——苏小妹额头突出,燕窝很深,东坡脸颊长胡子重,这是原有的形象。这几句诗都借助夸张方法夸张地创造了新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古有“蛙声十里”的经典测试,也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传说,也有“山深藏古寺”的韵味。看见了蝌蚪就一定会想到上游肯定有青蛙,看到马蹄上的蜂蝶,你就知道曾经有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听见钟声,你就会猜到古寺的存在。奇妙都是因为独特的构思中调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读书的时候需要想象,记得金圣叹读水浒的时候,看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回中林冲冒着大雪面临绝境的时候,一句”那雪下得正紧!“不仅泪要涌出。完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感同身受。经常也有感到紧张时刻,我们也曾用“毛骨悚然”“毛发竖直”“双腿直抖”,经常也有轻松时刻,那时也想高歌一曲,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欢呼,为剧中情节而洒脱,也常被感动得泪眼模糊,其实这就是因为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一个人夜晚在家感觉害怕,这是常有的事,胆小是因为自己的想象力太丰富。在别人眼中很正常的事情,到了你眼中便是故事。平日里的阅读和见闻瞬时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中出现,增加了黑暗中的恐怖,安静中的喧嚷,怀想中的阵痛,空旷中的寂寞,如何不怕?
一个人在家可以享受家带来的宁静安逸和舒适。其实宁静安逸舒适都是一种个人感觉,在有些人来说是享受,在有些人来说恐怕就是寂寞,这除了跟人的生活境遇有关之外,我想也和人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感觉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东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宁静之于喧嚣的好处,安逸之于劳顿的好处,舒适也不见得每个人的感觉都如此。因此主观的东西实在是很难说清楚的。就像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都有差异。我们常常看见一个人笑得前仰后合,而她身边的人一脸的茫然——有那么可笑吗?。
情绪可能由外界环境而生,但多由联想和想象来完成。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背景,一种情景,都可能产生很多联想和想象。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吧。
琼瑶女士可以根据公主坟的传说写成《还珠格格》,斯汤达可以根据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而写成《红与黑》,而小仲马也可以根据一则报道写出《茶花女》,作家的非凡的创作天赋也得意于超乎常人的感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有写实的成分,但其哲理也需要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完成。我不好定义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是联想和想象的共同作用效果。看见云在天上行走,你的心里就落雨;看到繁华盛开,你的心里也盛满了春天;听见悦耳的鸟鸣,你的心里享受那一片无边的宁静。听见雨打芭蕉,你就暗自神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尤其是秋赋予人的一种情绪,古今认同,虽也有像刘禹锡那样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毕竟凤毛麟角。
联想的前提还是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我们应该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意识,直接或间接地感受生活的赐予。创作需要联想和想象,不论是相关联想还是相似联想,都需要有心人对生活的积累。当然形象创造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诸如机器人、如《西游记》、如《聊斋志异》。人说写作会让人细腻给人享受,其实写作更会让人聪明。会思想的人毕竟是聪明的嘛!
作文·文化
现代社会比较流行“文化”这个词,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文化,帝王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字典上对于“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的精神层面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论如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学而优则仕,克己复礼等等,都有它与时俱进的意义。仁者,爱人。我们现在也强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是永远的真理,不会有任何错误,这是一种伟大的修养与节操,如果做到,难能可贵。义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它的解释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就是说,没有谦辞礼让的心,不能算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是说,没有是非善恶的心,就不能算是人。人应该有明辨是非之心,否则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礼,就是懂礼貌,有礼节,知礼让。任何社会都会以此为最高文明标志,所以中央也颁布了“八荣八耻”以警示社会,有很深刻的意义。“智”就是有智慧,用智谋,长才智。“信”就是讲诚信,有信守,守诺言,有信用。越是现代化成都高的社会越发呼唤这样一种精神,呼唤人才,呼唤诚信。
“温”则是温和、和顺、不急不躁,平和稳健。“良”,就是善良,“恭”就是谦恭,真心,“俭”就是节俭、节约、节制,“让”就是礼让。虽然封建统治者在提出这些规范的时候都是想维护自己的统治,更加强化管理职能,有些愚民政策之嫌。但今天看来,这些内容作为人生修养依然是一种高境界,很难有人企及。我们不是要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而是应该是拥有良好的品格,拥有较高的修养,内心平和,做事稳健,有涵养知书达理。
学而优则仕,也曾被批判过,但学不优而仕,不是更危险,克己复礼,也曾被诅咒过,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品格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也没有什么错嘛!头上三尺有神明,我们总应该有些敬畏,有些固守。当这些东西都远离我们而去,不用多想,我们也能看到怎样一个暴力残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包藏祸心,人人自危的环境。当生活都无法恢复正常轨道,道德建设也就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当一群没有了精神的人在这样的空壳中群居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人性,而触目惊心的都是动物性。
否认了儒家文化,我们就是剪断了自己的根,而现在真的有人就是这样无知地做着,仿佛自己是一个创新的大师。实际上是一个割裂历史葬送未来的罪人。
当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未必是中学生甚至某个专家能够解说全面的。像道家学说,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主张“天人合一”。当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到家思想也不可能精准科学地阐释世界和社会,有他的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而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就是我目的当代人应
该做的。虽然我本人对于像易中天,于丹等人并不怎么认同,但是他们做了一些传统和经典的解释和普及工作,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意义的。而法家更强调以刑治人,儒家以礼治人。法家的思想核心是“反对礼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家提出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由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最终呈现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文化是有继承的,是需要扬弃的,有时也需要辩驳,但切不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我们无法让自己的黄肤色改变,无法改变自己的黑眼睛,于是我们必须承继一些。创新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改造,对于精神的东西可能更是如此。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自然构成了中国古文化的一座座丰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斯汤达、歌德、泰戈尔、普希金、狄更斯、勃朗特姊妹、海明威、马克·吐温等等这些文学大师曾用自己的文学巨著滋养了全人类,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培根、罗素、老子和庄子等一大批哲学家带领我们走出黑暗,奔向光明。像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带领我们走出荒原,进入科学时代。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可以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还可以提供给我们诸多的例证。拥有这些,不仅是感觉到自己充实,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写作和文化有了一些不解之缘。既然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一部分,那么写作思路苦涩,素材缺少便是不能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还不能融会贯通。作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记录和书写文化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往往是会作文的人,别人也一定认为是有文化的人!
作文·音乐
我至今遗憾自己读不懂音乐,当年选择《音乐欣赏》的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看看音乐怎样能够欣赏,看看何人能把音乐欣赏讲明白。听课之后发现,我的老师很值得敬佩,他真的让我感觉到了音乐的神奇和魅力,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了音乐的境况。说句实话,对于中文系的人语言表达能力我不敢恭维,就像是学中文的人未必能够把文章写好一样。学音乐的人能够把音乐讲明白的就更少。这不是学习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我感到震撼,老师把我带进了音乐里面。那时第一次接触陈钢与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出现,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诉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人为什么凭感动生死相许,拥抱前离别后是否魂梦就此相系,人为什么有勇气一见锺情,人海里这一步走向另一段长旅。给你承诺一句如果生命在这秒化灰烬,可还我原来天地在相爱那一季。梦里蝴蝶翩然舞起,我也愿意因感动生死相许。拥抱前离别后与你魂梦就此相系。思念和犹豫后来此恨绵绵无尽期,给我承诺一句就算生命在这秒化灰烬,可还我原来天地我们相爱那一季,梦里不只蝴蝶翩然舞起。
很久沉浸在这首曲子当中难以自拔,也不愿自拔,音乐是能够培养人想象的,故事在音乐中需要猜测,音乐在故事中需要推敲。
后来接触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响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它的岸边。在月光下水仙女们唱着蛊惑人心的歌曲在它的波浪上嬉游。,,,,沃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冲出,在岸边轰响并掀起浪花飞沫。在美丽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宽阔,带着涛涛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的旁边流过,,,,”。从来没有一首曲子像这样细腻的描写一条河流,它让捷克人引以为傲的沃尔塔瓦河更富灵性。也被成为捷克的第二国歌,每当旋律起来的时候,我依然能够附和,最主要的是我感觉到音乐是有记忆的,不仅是过去的时光,还有彼时彼刻的心情,音乐是流淌的,在记忆的缝隙又是相互弥合的充实的,今天的感觉与昨天的记忆叠加,使得音乐在原有的立意上又有了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后来又欣赏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听到渐渐走进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一队土著的商队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穿过广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东方古老的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草原的上空长久地萦绕回荡,最后在草原上空逐渐消失。” 乐曲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俄罗斯军队的第一主题,气息宽广,具有俄罗斯歌曲特有的舒缓悠长的风格。另一个主题是代表土著商队的第二主题,悠扬迷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乐曲一开始,单簧管和法国号依次吹出第一主题,而小提琴在空八度的持续泛音表现出草原的广漠无垠与空旷寂寥。随后,双簧管吹出了第二主题,在原先的背景伴奏下,加入了弦乐的拨奏,仿佛是商队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当乐队以多种手法对两个主题进行反复展开时,结构大为扩展,力度也大大加强,在乐队的伴奏下,形成乐曲的高潮,随着乐曲的发展,两个主题由并置关系转而为融合,表现出军队与商队之间的融洽关系。最后乐曲渐渐归于平静,在长笛悠扬的旋律中结束全曲,表示在军队的护送下商队平安穿过草原,渐渐远去。乐曲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声区轻轻持续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创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背景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由单簧管和圆号相继奏出了俄罗斯歌曲的主题,其旋律轻悠宽广、辽阔空寂。随后,在弦乐器拔奏出马和骆驼的脚步音乐背景中,由英国管奏出了一支平稳、安详而迷人的具有古老东方情调的旋律。紧接着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单簧管加快速度再现了俄罗斯风格的曲调,这一主题在多次反复中渐渐增强力度,直至乐队全奏这一主题,使它显得庄严、宏大,气魄雄伟。之后,在草原辽阔的背景和马蹄声中,东方歌调多次反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随后是作者运用对位手法将两个不同民族风格的曲调巧妙地放在一起同时演奏,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好融合。在反复四次后,音乐逐渐减弱,商队已渐渐远去,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及其他片断在断断续续地再现,音乐越来越轻,最后乐曲在一片寂静中结束。
后来自己购买了部分交响乐的音乐带来欣赏,总能感觉到大学的积累的延续。我至今不识谱,但对音乐的情结始终浓厚。看见街上音乐茶座的地方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想象怎样听怎样沉迷的样子。许多经典的东西未必只是文字一种记录方式,我认为音乐也是很好的方式,完全可以说是高雅的艺术,其高必然是和寡了。今天的社会中音乐制作人多如牛毛,好作品却如凤毛鳞角。像“西北风”,“校园民谣”等歌曲的也是遵从了一定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天的音乐流行起来困难很大,是因为审美的多重性还是产品的数量剧增而质量锐减,我说不清原因,只感觉到经典的音乐就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少而精。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便不会唱歌也必然要熟悉旋律,即便不能欣赏音乐作品,也一定让自己不要拒绝音乐。像《伙伴》《快乐老家》《中国娃》《回家》《白狐》《精忠报国》《离家的孩子》《野百合也有春天》《情网》《甘心情愿》《你到底爱谁》《离歌》《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酒干倘卖无》《常回家看看》《青花瓷》等等,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好处。写作能够在音乐声中进行,或者写作者的思维本身就符合着音乐的节拍,相信思维是有节奏的有美感的,文字也必然像音乐一般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作文·思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支芦苇,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也是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
写作追求语言的优美固然有其形式的完美主义的追求,“人是衣服马是鞍”“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也有形式方面的追求,所以语言的丰富多彩就是思想的丰富多彩的表现。但是如果为形式而形式恐怕就陷入了写作的误区。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像有人提出写作就是思想的论辩和展播。所以我们会喜欢很多小故事。因为小故事中含有大道理,且不说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成语,诸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愚公移山、狐假虎威、胸有成竹、退避三舍、闻鸡起舞、汗牛充栋、买椟还珠、指鹿为马、悬梁刺股、朝三暮四、莫须有、破天荒等等,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丛书就是在赶超刘墉而成为老少咸宜的故事。
比如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后会代自己的城市,走到城门口,看到一片荒地,苏格拉底就问他的学生:你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除去这片荒地?学生们回答说用锄头除去,用镰刀除去,用除草剂除去,用火烧掉。苏格拉底没有肯定和否定,他说:好吧,就按你们每人认为的最好的方法,大家回去试验,明年的今天,我们到这里聚会。第二年,学生们都来了,惟独老师没有到,但学生们看到原来长满荒草的地方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故事不长,却反映了深刻的道理,人生缺少了这一课,是否也缺少了很多东西呢!
培根被誉为思想家,他有很多经典的思想言论,如谈读书,论智慧等等,他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全篇充满思想的光辉,沉入书中,你便得到了阳光的照耀,每个人都会在其中获得启迪。西方人也说,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去寻找孔子,言外之意也是儒家的思想光辉将普照二十一世纪的地球和人类。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也是思想家人才辈出的时代。但是我们无法走回到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咀嚼先人们留下来的光辉的思想。思想的光芒永远不会刺痛那些勇敢追求的人,而我们愿意接触和亲近那些思想的大师们。其实很多作品就是大师思想的载体,于是阅读生活就是我们亲近思想获得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思想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忧郁的王子的内心独白表露出来,于是善良与邪恶,爱情与名位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演绎。
善良的人纵然在追求中迷失,却终将意识到一条正途。《浮士德》中歌德就是把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的认识通过浮士德这样的诗剧展示给我们。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话都曾经被作为一种思想接受,但是,世易时移,有很多看来是完全正确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推移也越发现出其绝对性,绝对便是错误。张扬个性与谦虚究竟哪一个更受欢迎?稳定与创新究竟哪一种品质更值得拥有?
再比如,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毕业生的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对于清华的学子来说,方向、能力、健康、生活、情商最重要,这里是有陷阱的,清华学子本身就不缺少努力,不缺少智商,不缺少文凭,所以更应该强调其他的方面。
我曾经给学生们讲四川大地震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地震塌陷了一个地区,却凝聚了一个民族。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认识。这个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得这样紧密,坚强勇敢团结,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名人的流毒,在中国较为厉害。但纵观许多中国的名人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名人空有其名,一旦成名便是全能。仅就余秋雨先生来说,他就做过央视歌手大奖赛的评委,也做过名目繁多的嘉宾。其实的可不必,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
堪称当代文化一绝,但其他方面也许不是他的特长。名人做广告是世界消费病,很多人专业水平与广告水平差异很大,但收入水平是节节窜升,于是我们发现:很多名人都是被我们宠坏的孩子,有很多人已经不会讲话,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念。于是谈名人和谈老虎一样,让我们感觉害怕。
读过刘亮程的作品,感觉很亲切,农村的很多物事他记得那样清楚,写得那样亲切,院子里跑着的,土街上走着的,树下卧着的,墙根下躺着的都是那样逼真却又震撼人心。于是他说,人心中活着的,必是巨蟒大禽。人身边活下来的,却只有那些温顺之物了。这里所包含的就远不止百姓家长里短了。
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一位乞丐行乞,很感慨于是想帮他,可是翻遍全身也找不到一枚硬币。(当然故事到这样,本身也是故事,意在嘲笑诗人和乞丐一样穷困潦倒,当诗人连自己的生活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于是他很不好意思地跟乞丐说:不好意思,兄弟,我今天没有带钱,所以不能给你帮助。不料想乞丐却深深地感激:叫我一声兄弟,你已经给了我世界上最珍贵的。
拿破仑的军队气势如虹,大军行进在路上,路上出现了一位负重前行的人,挡住了大军的去路,于是拿破仑下令“请尊重负重者”,在拿破仑看来,地位的高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肩头的分量。这些都是有思想的人作出的举动。
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正因为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触角触碰到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加之作者的语言功力和其思辨的严谨,于是他写出了“他们必将成为我们”这样一种既是必然也是前景的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就是思想吧。
与其哼着前朝的歌曲,吟诵别人的诗歌,抄袭网上的作品,还莫如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值得骄傲的,值得感谢的,对己有反思作用的。有思想的人是不会局限在事物的表面,不会局限在故事的热闹中,会在故事中讲自己的道理,会把思想蕴含在自己的故事里。
作文·境界
关于境界,有很多种说法。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作文,这两者都合适,但都必须有作文的理解。
首先,作文应该讲究真。写真话,写真感情,写真事,写真人。恐怕所有教授作文和对作文有认识的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从早晨太阳升起到晚上星辰满天,从早晨上课到晚自修结束,从上车到下车,从出生到死亡,从开始到结束,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真实的事情,是不是都可以写到文章里,是不是都可能获得高分,显然不是这个道理。必须写出自己真正的体验,而不是流水帐式的记录。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可以是压缩式的,把一天、一个季节甚至一年压缩在一个时段来写,把季节特点,天气特点,心情体验完美展示,才有可能写好一篇文章。
真情绪,就是喜怒哀乐惧忧皆有根源,无端地情绪化即便生活真实也给人虚假的感觉。真实还要把握一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有人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于是就写总想找一办法将父母置于死地,这便是不真实。感恩父母,很多动物都能做到,作为灵长的人类怎么可以弃之不顾。创新是遵循规律的产物,违背伦常谈道德,道德便是空中楼阁,所写必然背道而驰。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野、自己的感悟放得开一些。旅游的时候多看看当地的风物自然人情世故,所谓入乡随俗。
艺术讲究“这一个”,即独特性,离开了这样一种境界便不复存在。白杨树在西北是极普通的树,西北的农民也是极朴素的民族,于是杨朔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象征点,进而进行描述,这就是《白杨礼赞》。海燕是一种搏击风浪的勇敢的鸟儿,高尔基感觉到了面对黑暗面对恶势力时那些革命者的拼搏精神,这样的契合点使得《海燕》成为世界优秀名篇,而那样的海上环境正是一种象征。人有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乐趣,人有精神追求带来的执着,余秋雨先生在《垂钓》中很好地把两位老人的垂钓写得如此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你我他尽展文中。白山黑水的衬托将精神追求的老人衬托成一座雕像,永恒地安静地矗立在那里,给人更多的思考。花红柳绿,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雨打芭蕉,雪舞满天,旭日东升,微霞满天,古道西风,小桥流水,寒鸦栖树,都是一种自然环境,而在这样中完全可以升华为一种境界,所以王维孟浩然陶渊明乐在其中,陶然怡然欣然沉醉。所以毛泽东放歌《沁园春·雪》,所以苏轼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
很多时候,我们的真都表现在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上,但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依托在自然景物,依托在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之中,就会使得这种情绪有着浓厚的感染力,这可能就是作文对意境的追求,否则便有“干巴巴”和无病呻吟之嫌。
其次,作文应该表现善。好人怕坏人,坏人也怕坏人。因为即便坏人不是善良之辈,但他也不希望看到比自己还恶的人。善良是人的本性,不论是“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论辩到底哪一方获得胜利,最终的价值取向都是“善”。父母能够容忍自己的子女不孝,心甘情愿地当牛做马,毫无怨言地为其全身心地付出,源于善。人间最大的善莫过于此。于是我们感动父母亲的付出是那样一种天经地义,就像一种纯自然的毫无理由的法则。感恩是一种善,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我们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体会和理解。即便是擦肩而过的缘分,蓦然回首时我们也会有心灵悸动的那一刻。写作是需要情感的,需要会心的领悟,需要自得其乐的涵咏。于是我们理解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那是写给母亲的,是母亲不能看到的文字。于是我们怀着怅惘写着《感受母爱》《移动的故乡》,母亲没有福分享受大城市的繁华,她的根不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都市,而在踩着踏实看着亲切的黑土地。于是我们坚决支持央视的年度人物《感动中国》而津津乐道,并为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愿意做义务宣传而使得家喻户晓,我们愿意奉献我们的眼泪和感动,因为那样的善——善良、
回馈、坚持、守候、永恒、牺牲、勇敢、奉献、创造等等难能可贵的品质,人虽普通,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论是《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也不论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歌颂着人类美好的情感,让你我在吟唱的时候百转愁肠,缠绵缱绻。有了善,再苦涩的日子也会品出甘甜。有了善,即便白水般的岁月依然绽放思念的蓓蕾。有了善,我们目光即便再浑浊,也清楚地看见来路上的蹒跚的身影相扶而过的甜蜜。有了善,身边的苍白的自然也会花开遍地,芳香满屋。
再次,作文应该塑造美。谈到美,总是外表美和心灵美。其实美也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且不可认为谈到物质就是俗气,谈到精神就是高雅。小沈阳说“其实人生就和睡觉一样,闭上眼睛,第二天早上睁开,就是一天,第二天早上不睁开,就是一辈子”,很是形象,又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接“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他们俩在不约而同地谈论物质和精神的问题,我们无法判断哪个对哪个错。因此这恐怕就是审美,因此审美不是纯精神的,当然也不是纯物质的东西。网上有很多图片,发布者都告诉你他们最美。无论是美女图片,还是生活场景,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辨识。因为即便美女图片再美,那也只是一张图片。有一组图片拍摄人的角度选择很绝,比如寒冬时节,一位父亲在清水边给自己的儿子洗脸,比如一位拾荒者在往乞讨者的碗里放钱。所以鸟美在羽毛,虎美在背,人美在心灵。我们不能做物质上乞讨的精神圣人,但我们认同“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骨气。这是一种痛到骨髓的美,有时我们也会表现激扬的青春之美,深沉内敛的纯净美,灵活机智的智慧美,哲理探究的思考美,唇枪舌剑的论辩美,怡人情趣的自然美,崇高美好的心灵美。
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刻画了一尘不染的女主人公翠翠的纯真,与安谧宁静的环境相得益彰。鲁迅先生在《药》中将坟场描写得阴森冷酷肃杀缺少生气,与两位老太太的心情与境遇巧妙切合,恰到好处。铁凝的《哦,香雪》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的内心与追求的变化,抓住了那一个特定时段,一个铅笔盒如果放到今天,断然不会引起思考。我们说这是美的,既符合人物个性发展,也符合时代气息,也符合作者的人生主张。而看到杨绛女士写的《老王》,总感到有一段描写不是很恰切: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的文字来写老王,的确是可笑,一是对人物的情感把握,一是所选择的喻体,怎么看都觉着别扭。生活上的美丑概念与写作中的美的概念还不是完全相同。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处在一定的境界之中,真的善的才是美的。
从美学上讲,袁隆平或许很难说是美,但是田间地头的他硬是把杂交水稻变成了艺术,塑造了神话。其农民的朴实的韧性,其几十年如一日固守的执着,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和使命,无出其右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这能说是不美的吗,还有能够找出当今世界超越其人的美吗?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当成毕生的使命,勇敢地扛起来并且身体力行,还能找出比他的境界更高的人吗?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夺命狂呼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