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防军事高科技六大特点是和军事新变革作业

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全部选择到部队建功立业_网易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全部选择到部队建功立业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记者李宣良)“这是与国家的协议,不容亵渎。”在13日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赵志升的发言,用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56名即将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清华大学国防生的心声。
  胸怀民族振兴宏志,投身国防建设大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重价值观、多重思潮的冲击,清华大学首届56名国防生,全都坚定地履行了协议——携笔从戎、到部队建功立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将穿上军装以军人的身份继续攻读研究生。
  作为全国首批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国防生,古老清华园里的这群年轻学子,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
  清华大学选培办主任牛亚军告诉记者,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的违约率为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自觉地把个人设计纳入国家利益之中。
  事实上,他们学的都是热门专业,如果到地方工作,年薪可以拿到十几万元,甚至更多。但选择了军营的他们说:“我选择,我无悔。”在与毕业生们的交谈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国家利益”四个字。在清华学子心中,国家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选择到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工作的赵晓林,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扎根西部40年的一对将军夫妇对他说的一段话——“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普通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小赵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说:“我也曾想过留在北京工作,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从这对将军夫妇身上,我懂得了个人成才必须要有大舞台,西部军营有我们年轻人建功立业的广阔空间。”
  回忆起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到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工作的冯新建说,与同龄的其他大学生相比,清华国防生的青春少了一份潇洒和浪漫,多了一份“兵味”和“军味”。他说:“我因为敬慕而选择了清华,因为热爱而选择了军营。我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激动。”
  从普通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是一个积极地融入军营并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过程。四年来,清华学子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国防教育周”“新世纪论国防”演讲、国防教育橱窗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展……在潜移默化中,国防生的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准备继续读研深造的45名国防生,无一例外全部选择了军事高科技领域的专业。
  “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一场场现代战争告诉我们: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依靠掌握高科技武器的高素质人才。”主动要求到南京军区基层部队工作的赵志升说,“时不我待,为了国防现代化事业我们必须刻苦攻读。”
  强烈的使命感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刚入校时,分数并不拔尖的国防生,毕业时保研率高达83%,比清华平均的保研率高出了20个百分点;在淘汰率高达10%的清华园里,国防生的淘汰率不到1%;清华大学300多名在校国防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获各类奖学基金,其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生。
  他们注重书本,更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每年暑期,他们都要参加各类“军事夏令营”,到军营体验生活,参与军队科研单位的课题研究。航天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飞行表演现场、高科技知识装备展会、航空博物馆以及全军许多科研院所,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部队的训练场成为学子们的“第二课堂”,未来作战的需要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毕业前一年的暑假,电子工程系学生钟山、王进超等4名同学到空军某研究所毛遂自荐,承担了一套本应由研究生来完成的应用软件设计。4名在校本科生在短短一个星期就拿出来的成果,令研究所专家赞叹不已,这套软件也迅速在航空兵部队推广应用。
  “两弹一星”的23位元勋中,有14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在这些朝气蓬勃、热血沸腾的清华学子中,又会走出多少位元勋呢?清华园在期待,人民军队在期待。
东方肾病医院违法用药误人病情大肆敛财
印控克什米尔雪崩造成300多人死亡
小伙求婚玩浪漫20米条幅示爱
中国空军强击机远程机动实兵演练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22:41:43 )
网易通行证:
您的发表的评论将在5分钟内被审核,请耐心等待
快速订阅网易新闻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清华大学国防生:艰难而自信的成长  视点提要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一项重大举措。截至目前,签约为军队和武警部队培养国防生的普通高校已达116所,这些高校多数都是国家部委直属和省属的重点高校,清华大学是军队首批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试点高校之一。3年前,该校首批国防生班51名莘莘学子满怀激情迈出校门,踏上了从军报国之路。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写了通讯《火样的年华,火样的激情》,报道了这件事。转眼3年过去了,他们的军旅之路走得好吗?他们是否完成了从高校国防生向合格军官的转变?作为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首批试点成果,他们的成长经历又可以对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作的发展完善以及更多国防生健康成长提供哪些有益的启迪?为此,本报记者辗转数千公里,探访一座又一座军营,追寻这批清华学子的足迹,写下了这篇调查报告。二○○七年毕业的清华国防生参观空军机场二○○四年毕业的首届清华国防生赵志升和覃文强现在已经双双成为某集团军的连长  在军营历练中破茧羽化  ——“充分体验了什么叫痛苦和挫折,你看我脸上是不是很有沧桑感”  3年之后见到冯新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自信了,开朗了。没有了当初青涩的学生味儿,军装旧了,肩上的红牌换成了一扛两星,在一个有20多个大学生干部的队里,他自称“是老同志了”。问他干得怎么样,他笑着说:“不错吧。”   2004年夏天,记者在华北的总参大学生集训队见到冯新建时,他正面对新的一轮心理失衡。他原以为可以大显身手的工作单位——总参某新装备部队,竟然“基本是技术支持,专业可能都用不上”,给雄心勃勃的他浇了一盆冷水。他从高考误填了志愿书,撞进国防班,郁闷失落,到坚定不移走从军报国之路,在毕业前3天光荣入党,是清华首届国防生班里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角色。记者采访他本来是想高调收尾的,却没想到留下一个悬念:下面的路他怎么走?   “差不多有一年彷徨期,但这让我成熟了。”3年后的冯新建一边快乐地带记者参观他负责维护的装备,一边说,“都以为从清华出来发展会很辉煌,那是因为并没见过风雨。这3年我专业是没对口,但我学会了怎样面对人生,我对自己挺满意的。”   二炮装备研究院应该是清华国防生就业的理想目标,段振亮也认为自己能进这里特别幸运。但他来这里之初却傻了眼,正赶上部队体制调整,没课题做,没奖金,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有硕、博学位,本科等于没学历,想读研,政策规定工作不够3年不能读研。“我来这里干吗?”段振亮非常郁闷。3年如何过来是后话,现在的段振亮自信和自豪溢于言表,手里做着课题,在职读研已开课。“其实一开始不顺利并不是坏事,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平和地笑着说,“我现在又回到了刚毕业时的状态,有期盼有目标,感觉特别好。”   一眼看上去变化最大的,是在南京军区某集团军装甲步兵师的赵志升和覃文强,黑了,壮了,短茬小平头,口气中多了几分深沉,一身晒褪色的迷彩挂着刚从训练场下来的烟尘味。两人都刚刚当了连长,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给来请示工作的部属干脆利索地交待事项。   3年前,记者在该集团军的大学生集训队见到他们,个个白净、文静的孩子脸,挂红牌的军装簇新,说话带几分羞怯。尽管是集训队里的佼佼者,集团军各级唯恐爱之不够,给了他们充分的褒奖,但对他们能否胜任作战部队基层指挥员角色谁心里都没谱。   “清华4年虽努力让我们接近军队,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基层部队是什么味道。”赵志升说,3年中他们两度被送进陆军学院学习,去兵种训练基地培训,排长、副连长、副指导员、参谋都干过,多种经历复合。“充分体验了什么叫痛苦和挫折,你看我脸上是不是很有沧桑感?”他和覃文强对看大笑。   尽管他们谈自己都低调,但3年来的成绩还是很耀眼。覃文强,重大演习中成绩突出,荣立了三等功;赵志升,被集团军评为“优秀大学生干部标兵”。   的确,他们长大了。他们已经度过了破茧期,初步完成了从地方大学生到合格军官的蜕变。这个蜕变的过程,是记者更感兴趣的。   直面理想与现实对接的心理落差  ——“高温冷却的淬火过程,高空速降的失重过程,你能否承受”  记者手里有一张照片,是首届清华国防生大三暑假到西安的科研院所见习,刚参观了空军工程大学,在古城墙上的合影。身后一天彩霞,脸上是前程似锦的欢笑,有高举“V”字型手指的,有双手叉腰的,好一幅热血澎湃图。   记者面前还有首届国防生班毕业前集体写给军委主席的信:“……新军事变革呼唤人才,我们生逢其时,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军队给了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我们愿做国家的脊梁,愿做脊梁中的一块小骨。”   这照片,这信,是当年这批天之骄子远大抱负与热血激情的经典写照。   而3年后,记者再见到他们,他们多数都实话实说:跨进军营之初“后悔过”。   “从军报国,对许多同学是一个追求的梦,清华学生走军旅之路基本都是奔着这个梦去的。”在国防科大读研究生的清华第二届国防生刘泽新说。他举例同班同学张美玉“学分绩全班第7,可以保送清华硕博连读,但他就是认定了去海上擦甲板!”   正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攻读航海专业研究生的张美玉说:“上清华,是小时候追求的目标,做一名军人,是真正想一生做的事情。现在社会价值导向偏向物质评价,我认为,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后,考虑的应该是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我很明确,做一名海军舰长。”   今年清华国防班应届毕业生中有5人选择作战部队。准备去二炮某基地的乐焰辉说:“选择二炮,是认为这支部队既能实现我的理想,又能发挥我专业的优势。”乐焰辉的宿舍床头,挂着一幅中国地图,抬头必见,“我知道国家安全和统一不一定动武,但一定要有坚强的武力做后盾。”为了提前了解所向往的二炮部队,大三暑假,他自费找到了深山里的这个部队机关驻地,拿着学生证自报家门,可惜门岗没让进,一位干部干事在传达室接待了他,表示真诚欢迎他的加入。   乐焰辉听说记者要去采访首届国防生,就托记者带去一个问题:你在部队最想不到的困难是什么?以便做好心理准备。   师兄师姐们的回答非常一致:心理落差。从理想到现实,高温冷却的淬火过程,高空速降的失重过程,你能否承受?   “半夜3点突然惊醒了,心里的委屈一点一点往上涌,眼泪疯一般地流出来。”今年获得国防科大硕士学位的首届清华国防生孙扬,谈她最初进科大的感受:“陌生的学校,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却又不得不服从的各种规定,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非常不愿接受的。我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为什么命运要让我经历了最好之后,又让我经历平凡?”   覃文强坦陈自己到作战部队有几个阶段不好过。进陆军学院之初军事素质差,400米障碍过不去,攀绳网恐高,爬上去下不来,大家索性把他晾在网上都去吃饭,“清华生不是‘牛’吗,就看你的笑话。”他很有挫折感;刚当排长不会管理,情况不熟悉,个别老兵还故意出难题,在大学干过班团支书和宣传委员的经验,到这儿全用不上,心情苦闷;到机关当参谋,参谋业务和协调上下关系的事都不行,只好边干边恶补,压力大。   “入伍时我以为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基层后的心理落差还是预料不到的。”覃文强说,“有大半年时间思想斗争很激烈,怀疑自己:当初好不容易考上清华,结果选择基层部队,这是不是少年轻狂?”   赵志升刚下连时,几乎所有单兵课目都是全连“副班长”。“其实吃苦我不怕,军事技能可以练,但没人说话,没有互联网和同学聊天,寂寞、压抑,精神上痛苦。那期间接到在地方工作的校友的电话,说谁又加薪了,谁又出国了,我就想:我脑子进水了,跑来当什么兵?”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认为这不奇怪:“清华学生不论到哪儿,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生活是浪漫的、单纯的,而现实生活是多样化的。还因为清华学生成功的经历很多,一直在被欣赏被重视的环境中,现实生活与他们的理想有差距,他们需要锻炼,这是个很正常的思想和心理过程。不在于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关键是他们战胜了,成长了,成熟了。”   赵志升说:“走过这段路回头看,才明白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   覃文强说:“告诉学弟学妹们:从军报国不是唱高调,只有激情是靠不住的。”   从忘掉“清华”二字开始  ——“有了重新站在起跑线上的勇气,就不存在失落”    最困惑的时候怎么办?   “咬牙扛。”覃文强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心定了,就坚定不移走下去。”   段振亮的手机开机问候语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毕业3年了,他的手机上始终留着这8个字,他说:“就是为了随时提醒自己,要无愧于清华首届国防生。”   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有同样的体会:只有走出校门才更懂得校训的意义。但他们又在实践中不约而同地要求自己:忘掉“清华”二字。赵志升说:“有了重新站在起跑线上的勇气,就不存在失落。”   覃文强和赵志升刚下连当排长时,老兵班长们会用两种眼光看他们,一种是仰视:你头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与我们心理上有鸿沟,我敬而远之;一种是俯视:你再“牛”基层没你用武之地,军事上还得我调教你。另有一类偏见:你要是学得好,到我们基层来干嘛?   “老班长们这些想法都能理解。”覃文强说,“‘行重于言’,这是清华教给我们的生活态度,我们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首先当好新兵。体能和军事素质差,苦练。6连4班长孙鹏说:“夏天中午暴热,覃排长一个人在操场上跑,水壶、子弹带全挂着,天天晚上他自己练跨障碍、俯卧撑,跳晃动旋梯。真不容易,他的进步非常快。”去年春天岗位练兵大比武,覃文强的成绩名列全团干部第3名。   和战士交流有障碍,那就积极适应和融入环境。赵志升说:“聊天,向班长、排长学,从战士的兴趣爱好聊起,聊得多了,就发现每个战士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种菜,跟着老兵干,掏粪施肥,不怕每天一身臭汗;指导战士学英语、解决电脑网络难题,自己的优势都派上用场。老兵退伍,赵志升自己动手为老兵们拍摄制作了一套光碟,老兵们拿到光碟个个流泪。“战士信任你了,什么都跟你说,没人再看到你脸上写着‘清华’二字。”   甘当新兵肯定不够,各级领导还要求他们发挥清华生的特长。覃文强到4连当连长,第一天就搬到排房睡,很快发现,早上起床3分钟内集合,很多战士来不及上厕所,于是,他规定,起床3分钟内不准集合,所有人必须在出操前“排除故障”。战士提干的4连指导员龚杰说:“覃文强的科学带兵,确实显示出了名校大学生的人文优势。”   领导和战友们的感受一致:清华生为人老实、低调,但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仅知识、文化在连队开新风,而且对搞好军事训练也有点子。新式步枪下发,制式检查镜尚未配发,夜间练习不能进行有效检测,赵志升带着3连几个射击能手搞科研,3天就把老式步枪上的检查镜改装用于新式步枪,成效立竿见影,全团射击5个课目中3连稳拿4个第一。   “正因为智商高,心高,他们更需要学会平凡。”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说,他在每一届国防生毕业时,都阐述清华的“好土豆”理论,“只要是好土豆,不论放到哪个筐里,倒出来总能看见。我不说金子,土豆更实在些。”   冯新建就学会了做个“好土豆”。“这套装备对他技术上没难度,说白了就是清华生干高中生的活,但他兢兢业业。”冯新建的中队长孙希刚说起自己的清华“兵”很是喜爱:“他聪明,刚接手的新装备维修,我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不用厂家教,说明书拿来就行。”记者采访时,中队刚完成了一次铁路装载,工作地是个风口,当日狂风大作,“重体力活本来是战士干的,冯新建表现非常好。”孙希刚说,甚至从他脸上能看出一丝怜惜,“我问过冯新建你怎么不考研,你应该到更大的舞台去发展。他说,我现在还是摸索阶段,积累一些经验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学。”   记者请冯新建谈谈他的平凡观,他说:“清华的教育主张‘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国防生班的辅导员李刚博士也在BBS上给我们留言,引用《道德经》中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说为人处世要有‘屈己待人’的宽广胸怀,有安心平凡、踏实做人的品质。我能不能做得好,不知道,但我没给清华丢脸。”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一场接力赛  ——“要成长为军队的栋梁之才,还需要部队接着打造”  说到如何度过“断奶期”,每个长大了的清华国防生都怀着一分感动和感激,军营投向他们的关爱是他们不曾想到的。   孙杨在进入国防科大读研一年后给陈希的汇报信中说:“这里给我的是巨大的包容与关怀。报到第一天打扫卫生,是班长陪我一起干的;从军训开始,队长就经常找我谈心,关心我生活上、学习上一切不适应的地方;进实验室,导师安排了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给我……难道我还要自怨自艾?我开始用宽容的眼光对待曾经不满的事物,开始虚心地向周围同学学习,我不敢说为清华争光,但会尽我所能让我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进了研究院先“打零工”的段振亮,现实生活中没见到舞台,心灰意冷。“我们室副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给我讲他的经历。他是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分到西北高原的阵管营,专业用不上,天天看着空阵地和设备。但他说军人完成任务不讲条件,从看阵地到做科研,他都干得非常好。”段振亮说,“我很受震动,什么是舞台?就是把自己放到祖国的事业里。”   “清华是培养国防生接力的第一棒,要成长为军队的栋梁之才,还需要部队接着打造。”二炮装备研究院政治部主任于正泉说,“对地方大学生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我们的科技干部队伍能否担当起我军历史使命的问题,我们除了加强系统筹划和组织领导之外,老科研们也以自身榜样影响着他们。”   覃文强和赵志升从陆军学院毕业下基层当排长,师、团两级党委就对他们的培养使用做出了周密计划。   传帮带,两个团的党委专题研究,营连党支部分层落实。覃文强进了全军有名的“硬骨头六连”,赵志升被分到有着光荣传统的“坚守英雄连”。覃文强说:“我的‘导师’是个三人组,地方大学生教导员、被军区评为‘小老虎’干部的连长、‘军区百名优秀士官标兵’班长,他们负责教我带兵管理和提高组训指挥。”   练本事,压担子,两个团党委都有意识地结合重大任务锤炼他们。赵志升说:“去年东海演习锻炼特别大,被推到任务一线,我被逼着快速提高指挥、技术、组织领导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胆培养使用,师党委坚持对地方大学生干部“想干给舞台,能干给岗位,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优先配备到连主官和机关重要岗位摔打锻炼”。覃文强被破格提拔为全集团军最年轻的连长。对他的任用意见不统一。师领导认为,好钢就得这么炼。年轻?战争年代的将领们都多么年轻!不给他锻炼的机会,永远不会成长。   但要帮他,“扶上马送一程”。师党委研究专门从“硬骨头六连”调来优秀指导员龚杰和他搭班子,龚杰比覃文强大8岁,战士提干,有丰富的带兵经验,既是有力的辅佐,又形成连队主官优势互补的黄金组合。   覃文强上任首次组织连队实弹射击,由于没经验,打了全团倒数第一。团政治处主任汤炜说:“覃文强很冷静,认真查找原因,这是检验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关节点。团里专门开会,帮他分析训练中组织指挥的问题。半个月后第二次打靶,覃文强的4连打了个良好。我们不怕覃文强一开始摔跟头,谁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我们对他说,你第一年跟着大家干,第二年理清思路干,第三年带着连队干,这3年什么经历都会遇到,你熟悉了基层,又有清华的底子,你还缺什么?”   随着覃文强、赵志升这样的名校大学生进入部队基层,他们所在军、师党委开始深入探索大学生干部培养使用的现代理念和方法,建立大学生干部成长关键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育才体系。   师政委白吕认为,师领导应该从战略高度思考名校大学生入伍的问题。“我们以往偏重干部管理层面的能力,长期起作用的文化素质被忽视,这种态度应该从根本上端正。什么是素质?除了政治素质,首先看文化,然后是管理能力,军事素质基于文化素质。名校大学生恰恰具备了较好的文化素质,具备了被打造成优质钢材的潜力和后劲。”   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好他们?白政委说:“关键是过好适应期。这个过渡期大体是3年时间,是一个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的过程,遇到的情况、矛盾都是新的,会有思想反复,甚至有被淘汰的,这3年过好就进入快车道了。”   “能不能按照大学生干部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培养设计他们,是过好这个过渡期的关键,”白政委说,“我们能否保护好他们从军报国的积极性?能否避免人才成长的雷同,让他们保持个性的活力?这些都是新课题。对他们的培养,领导头脑中应该有前瞻意识和风险意识,你总是‘不放心’、‘不信任’,怎么让他们脱颖而出?对他们培养的机制应该落实到鼓励政策、使用、荣誉和培养目标上。”   从清华国防生来到这个师,白政委几乎每个季度找他们聊一次天,了解他们的全面情况,和他们交朋友。白吕承认,这是在种一块试验田。作为第一批进入该集团军的清华学生,他们的成长个案为高素质干部群体的发展提供着新鲜经验。“覃文强和赵志升已经进入快车道,”他说,“我们可以慢慢放手了。”   国防生教育渐入成熟期  ——“首届,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清华国防生的第一志愿率是100%”  自2000年以来,全军累计招收和选拔国防生6万多名。近年,随着国家对军队投入的加大,全民国防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国防生政策的跟进,国防生热不断升温。到2005年,清华大学在河南、吉林等11个省招收国防生的平均分已经高出当地清华招生线十几分。   7年,国防生教育渐趋成熟,却依然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清华就业办公室主任祁金利博士告诉记者,清华在学生就业选择上一直引导到京外去,到基层去,选择基层的国防生一届比一届多,自愿到西昌、马兰这样偏远基层单位工作的学生也在增多,今年应届毕业国防生京内和京外各一半。即使如此,国防生就业指向仍需要探讨。   记者从海军、空军、二炮人才办了解到,这些大单位的京内科研院所都基本饱和,人才的新老交替节奏又并不与大学生干部的招收进度同步。   一面是作战部队指挥岗位对一流人才的渴求,另一面是军队科研院所的编制员额有限。清华大学近年每届130多名国防生,他们从军报国该往哪里去?   陈希说:“清华有责任为国家、为军队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的学生到部队需要的地方去,对军队建设和学生成长都有好处。我们一方面在毕业分配上精细化,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一方面鼓励国防生拓宽发展之路,特别是向作战部队拓展,希望清华国防生未来不仅有院士,还有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从精密仪器改读行政管理研究生的刘泽新说:“要换一个角度看‘专业对口’。大学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你可以到非常广阔的领域去发展,没有什么不对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适合未来战场的要求。”   在清华首届国防生中,也有个别人遇挫折“扛”不过去,最终选择告别军营。   “刚开始,政策不完善,经验太少,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到国防生班的,后来有人出列也属正常。”军队驻清华选培办主任牛亚军说。   从2003年开始,清华率先尝试国防生招收列入提前批录取,与军校招生同步,效果良好。2004年这一经验被推向全国。牛亚军说:“提前批录取,给国防生多一次选择的机会,降低今后后悔的概率。首届,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清华国防生的第一志愿率是100%。”   在国防生教育的具体环节上,清华不断推出相应的新举措:加大体能锻炼和军事技能训练,今年新生入校,将把军校的军体训练内容纳入国防生班训练计划;加强军营见习,深化国防生对军营的感性认识;对毕业班进行抗挫折教育;鼓励读研和分到科研院所的国防生先到基层部队工作两年。   在校国防生精神和物质的准备也更扎实。应届毕业生中,以陕西省高考第25名的成绩进入国防生班的楚科纬,早就瞄准了陆军某机械化师。“我一入学就开始为以后的军旅生涯做准备了。我们辅导员也是个铁杆军事迷,他把多年收集的上百本军事杂志都送给了我。”楚科纬说,4年里,他每周一、三、五练俯卧撑,二、四、六长跑,是清华“马约翰杯”长跑冠军、65公斤级散打冠军,“这些准备肯定会帮助我顺利地走好军旅生涯的第一步。”   确定去海军航空兵的王世英说:“我修习了当代国防系列讲座、新军事变革与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等课程,参加清华大学国防知识竞赛,与队友共同取得了第二名。作为未来的军官,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我大一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王世英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2007年夏天,对于清华应届毕业国防生来说,有些不同寻常,建军80周年的荣耀,媒体国防热的升温,都让满怀激情奔赴军营的他们更加热血沸腾。也看得出,这激情中多了理性色彩。   我们的军队正张开怀抱迎接青春的他们,他们也正雄心勃勃地走上师哥师姐们踏过的征程——一条艰难而自信的蜕变之路、勇敢并开拓的光荣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