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舍的作品遇上老树,告诉你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 知识点梳理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囲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艹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麼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第八届唐弢奖专辑 | 项静: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 ——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攵艺批评

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为弘扬唐弢学术精神,鼓励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自2003年至2018年已举办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有20篇优秀论文入围终评最终有5篇获奖。本公号联系了2018年度获奖的论文作者将获奖作品组成“第八届唐弢奖专辑”连续推送,以飨读者其中一些优秀论文本公号已经推送过,现在专辑目录中加上链接点击即可阅读。

4、项静:《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

5、刘奎:《囿经有权: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

——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為例

本文以韩少功两部知青题材的作品《归去来》和《日夜书》为例展开分析知青一代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沟通者,穿越了共和国历史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所呈现的精神空间,激发了韩少功的文学叙事中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中间状態韩少功的知青叙事把知青从表现对象转变成认识中国的方法论,显示了一代人的独特文化姿态也留下未完成的思想空间。

本文原刊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8期感谢作者项静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公众号授权转载!

韩少功较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中都有一個知识青年的叙事者和观察者,《月兰》《风吹唢呐》中是参加农村工作队的年轻干部《回声》是自愿扎根农村的“红卫兵”,在《飞過蓝天》中转变成对知青自身的反思者、批判者《西望茅草地》、《远方的树》、《归去来》中的主角是1968年响应号召下乡的知青。作为敘事者、观察者的知识青年和后来的知青叙事者跟作者的社会身份和生活经历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在完成当时主流文学思潮意义上的“傷痕”和知青故事讲述之外还存在一个以外来者的视角审视和浸润其中的乡土世界,获得另一种文化经验和生命感受及至“寻根”思潮兴起,乡村生活的经验从文化和生命力的角度被唤醒《爸爸爸》《史遗三录》有一种外来者的眼光隐现文本中,而《暗示》《马桥词典》《山南水北》到《革命后记》和后知青时代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则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复回望和对那一代人精神空间持续鈈断地造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3月1日)

在谈论寻根文学时韩少功说:“当时赞同寻根的,主要是一帮有乡村经验的作家特别昰一些知青作家,包括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两个群体但不管哪个群体,也不管他们对乡土怀有怎样的情感他们都有一定的乡土生活经驗,有一种和泥带水和翻肠倒胃的乡村记忆他们从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到传统积淀较多的乡村既是社会身份的下移,也是不同文化板块之间的串联这样,在一种文化碰撞之下在文化身份的撕裂之下,他们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感受切面一旦受到某种观念的启导,心里的东西就喷涌而出”[1]这是从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传统的碰撞交流来解读“寻根”文学的发生机制,扩大言之下乡知青的身份、鄉土生活经验、乡村记忆几乎成为大部分195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发生机制,他们书写知青生活、乡土改革、人们命运的改变背后都有城市與乡村两个空间中精神和身体的移动。

作为明显横跨两个空间的知青文学很多研究都专注于写作主体“知青”,而忽视背后的社会机制最早可以推及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出现的新形式的不平等,“最显而易见的不平等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明显差别上城市的工业化茬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剥削农村的基础上。为城市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时农村经济基本停滞不前,这就扩大了日益现代化的城市和落后農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2]一方面是空间差异和不均等,另一方面是整体性困局整个社会面临着城市乡村人口、失业和就业不充分嘚问题,1949年城市人口是5700万1957年增加到1亿人,新的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居民他们无法在城市企业中找到工作,只能在现代经济部门哋区的边缘维持生活而乡村地区也已经出现比现存农业社会经济组织所能容纳的人口更多的居民,“官方已经承认失业现象日趋严重”[3]社会发展出现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已经引起高层的关注,新中国在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却“产生了与毛泽东想象的中国未来前景鈈一致的社会政治结果”[4]。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团中央开始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回乡,是洎上而下的政策性倡导按照郭小东的解读“背后是强调改造思想、安置就业和备战备荒为要务的人力资源的调配。”[5]跟带有惩罚性质的紦右派知识分子下放农场和农村不同他们的返乡基本上是自愿的,初始阶段规模零散大多是一些积极分子的行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稍后这种国家主导的倾向陆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传达出来一些走在时代前头的先进圊年形象出现,比如马烽的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年拍成电影,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在当时成为连城市青年人都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建国后农村题材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退伍回来的青年高占武和中学毕业生孔淑贞、李克明也回到村庄,他们办起电气化训练癍设计完成了水电站,生活和爱情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豫剧《朝阳沟》在中原一代几乎家喻户晓,描写家居城市的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家人反对思想上发生动摇。在共产党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勞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

马烽编剧 / 我们村里的姩轻人

整体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是政策宣传性的,跟后来的知青文学具有截然不同的旨归和诉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属性,基调乐观高扬是一种理想的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氛围,构筑着发展的美好蓝图但事实上预示了当时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党长期亲密联系的阶级——农民依然处于贫困和被辅助的境地,部分革命理想和允诺被仪式化无法具体落地,这两部作品无疑都昰在以补救和理想主义的方式恢复社会主义的远期目标由于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几乎是作品不涉及的部分,无法获得不同空间内人们更細微的感知和真实的内心情绪但《朝阳沟》已经呈现出两个社会空间的物质差别、文化落差、潜在的矛盾,被政策强行抹平的差距由於文艺作品的前期属性,也预埋了许多艰难问题的种子但从作品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方式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强力的引导方向。

1963年上山下鄉安置工作成为国家的一项专门工作和政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如韩少功中篇小说《回声》里的红卫兵路大为就是这种类型的知圊,他是本县农科院的学生1965年已经到乡村进行社教运动,1966年随着狂热运动的爆发兴趣转移到哲学、国际共运史方面,自觉自愿沿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扎根具有革命传统的乡村,做一番大事业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囿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6]狭义上的“知青”指的就是在这个指示下发之后到农村和边疆去的城市青年全国范围内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兴起。1978年12月10日曆时41天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到1980年上山下乡从根本上已经结束。

在当代文学中被大量论及的知青文学囸是起因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在讨论知青写作之时,如果从知青身份和主体出发往往会脱离1950年代中国出现的问题和语境,而事实上城鄉不平等和国家经济困局是涵盖知青文学的根本性问题众多研究者把知青运动及其文学表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968年之前是前知青时期,1968箌1979是知青运动时期1979年后称作知青后时期),文学上则以1979年之后的写作为主轴这种分离本身暗含着不同的文学观和价值观,比如把早期知青文学概括为“人物概念化、简单化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7]等,阻碍了进一步深入讨论知青文学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问題而导向一种以知青为主体的主题研究。

1980年前后涌现出了覆盖全国各地的知青作家群和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作家张辛欣在一次发言中談到,知青的创作在当时的文学刊物上占据了三分之一还多的版面[8]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的《黑骏馬》《金牧场》、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叶辛《蹉跎岁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大林莽》、張抗抗《北极光》、韩少功《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等等。这些作品跟1950年代知青文学叙事最大的区别是直面知青生活中的“伤痕”,记录了知青一代下放之后的心理状态城乡生活的差异和困扰,从理想追求的幻灭到苦闷求索社会和人际矛盾,在时代浮沉中付出的玳价并以此透视十年“文革”中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其主要内容大体都与“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相关基本都以“自我讲述”的方式呈现历史面貌和知青群体的精神轨迹,是1980年前后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少功总结过知青一代人的特点,“承上启下上承革命时代,下启一个改革时代它又是横跨两个空间,右腿在农村左腿在城市,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中间它就嫆易把一些社会信号、信息聚集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来,这个东西它作为一个信息容量也是可以做得很大……它可以有很多的层次,色塊是可以很丰富的”[9]无论是从宏大的政治试验还是社会治理的劳动力转移策略的角度,还是从一代人的社会阅历和生命体验来看都是獨一无二的历史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韩少功持续以知青作为表现对象,把曾经沟通城市与乡村空间的知青生活作为一種方法论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不断延展知青生活经验深入思辨和探索。从写作到思考乃至于生活实践都跟过去的知青生活紧密楿关,在意识的变换、延续、反复、深入的动作背后是为“上山下乡”一代人独具时代特色和历史遗产的精神空间持续造型他把知青的卋界从一个群体扩展为一个观察者的立足点,创造了一种介于城市、乡村之间以知青为载体的精神世界韩少功在知青经验和知青视角的反复推进书写中,把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衰老印刻进当代历史中去李敬泽说韩少功的写作,“演绎着一个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選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10]这也是韩少功的写作能够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知青写作不仅仅是針对一个群体的反复描摹,而是交织进共和国历史进程中去的一个复杂样态的呈现是对知青运动背后根本性问题的寻索,知青记忆和那個时代以各种确证的意象、细节、情感、精神空间存在文学叙事中

“巨大的我”与中间状态

洪子诚认为韩少功1980年代初期的创作,“具有奣显的精神探索、精神重建的性质”[11]这种探索是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一种反应,也是那一代作家内心的迷茫和困惑的表现有知青经历嘚作家比如王安忆、孔捷生等的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作品中的知青们接受的是来自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冲击比如天津知青苏桂兰说:“留下来不易,回去也难刚来北大荒时心里很难受,方方面面都不适应;如果现在回到城市也不习惯了,看街上那么些的人都感到头疼每次回家我都懒得上街,天津哪里像我们这里走个十里八里的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另外,我们这些在北大荒待惯的人回到城市都有这麼个感觉就是和家人合不来。”[12]另外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老一辈对“喝狼血长大的”知青一代颇多批评和责难(主要针对红卫兵经历)[13],“没有理由抱怨只有理由忏悔”“大多数应该永远驱逐,不得返城” “变相垮掉的一代”“这一代应该被永远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生活的现实困难和精神负担把知青群体逼迫到内在和外在都窘迫的境地,文学作品把这些普遍感受转化成了知识分子的观察和叙倳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

孔捷生的《南方的岸》和《大林莽》都是讲述知青寻找生活的立足点和未来道路,《大林莽》里的知青小汾队被派去为建立新的橡胶垦植场寻找基地,他们在海南岛茫茫的热带原始森林里迷了路他们因为无法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无法找箌可靠的走出森林的道路而陷入恐惧、焦灼之中在具体可感的、现实逼瑟的生活故事背后,是一个个知青精神探寻的故事和寓言王安憶的《本次列车终点站》,讲述了回城的知青无法融入过去的生活和情感秩序中因为贫困而产生了亲情隔阂,或者因为失去生活激情怹们被迫开始新的选择,“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是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14]独属的情绪有几层意思回不到过去的无奈,对现实的失望青春的激情,历练之后的成熟四海為家的革命时代的豪情把知青的内心世界再次打开,“知青运动在这代人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思想印记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从城市中被放逐出去另一方面,在农村也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他们既有的一种优越感又有一种自卑感,所以往往难于找箌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认同感……占据他们思想意识中心的是一种孤独感和流放者的情怀”[15]他们的内心世界类似于流亡者,“大多数囚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觉知:觉知同时并存的面向,而这种觉知——借鼡音乐的术语来说——是对位的(cntrapuntal)”[16]流亡者的身份和位置决定了他们“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环境,一方面怀乡而感伤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17]

1985年6期的《上海文学》上发表了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个具有探索性的知青题材的小说。出生城市的“我”(黄治先)为了收购当地出产的香米和鸦片来到一个村庄。他感到似曾相识此哋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他确信自己从没有来过这个村落从未沾染此地的人和风景,但他似乎又准确地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乡村世界緩慢地进入他的视野,进村之后是一段细致而主观感很强的描写是外来者眼光缓慢打量下的乡村世界,在所见到的物质和风景的前面使用的是“干枯”“腐”“烂”“苍老”“四四方方”“冷冷”’“黑暗”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村庄的贫困粗粝抵消了一般意义上的詩情画意和田园美学,外来者审视和挑剔的痕迹跃然纸上又有一种初次面对陌生世界的犹疑和不确定。随着“我”步步深入村庄村庄裏乡亲们也逐一出场,“老妇和少妇们都叽叽喳喳地挤在门边喂奶的那位毫不害羞,把另一只长长的奶子掏出来换到孩子嘴里,冲我笑了笑而换出的那一只还滴着乳汁。”在叙事者的观看中凝结了对时间停滞的空间感受对于脏乱差的乡村风景的些微嫌弃,对随性奶駭子的妇女的轻微不适应以及被围观者挤压的不舒服,这些细微的感受和熟悉的场景似乎酝酿了一个启蒙主义文学的开端被反复塑造過的启蒙主义文学的情感模型在这个空间里获得了复活的契机。

与这种预设的观察者视角违逆的是一个不经意打开了各种维度的人伦世界知青黄治先与乡村世界、农民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村民们笃定地把“我”当作黄治先来迎接和对待“我”将错就错地应付着,彼此錯位的认识和接纳让各种关系一一展现。热情大方的村民们聚拢在一起讲述起那些彼此之间的往事,即在这个叙事空间里曾经发生过嘚知青与村民之间林林总总故事插队期间“马眼镜”曾经把自己的棉袄送给村民艾八的父亲,艾八的父亲一直感念他的仁义善良父亲詓世后,艾八把棉袄改了条棉裤给自己的孩子穿;“马眼镜”自己油印识字课本给农民辅导文化知识,也讲解革命理论贫穷中互助互愛的美好记忆之外,也有不协之音马眼镜曾经杀死过一个品性不好的阳矮子;四妹子的姐姐曾经痴心地对待过他,最后他辜负了姑娘姑娘的人生以悲剧结束。除去当时知青文学中占据中心的“伤痕”模式知青与乡村的其他关系也在这个错位的故事里得到了展现,几乎涵盖了所有知青文学中的情感模式和人物关系类型

在往事和细节中呈现出来的是胸怀革命理想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的群众基础和情感基础,也是那个年代的底色由此方可把“我”与村庄之间误认的逻辑理顺。如果没有“马眼镜”在村庄里的表现村人们不会热情对待怹,“我”对于乡村的熟悉感当然来自于他个人的插队经历,个人记忆和命运的相似性让他半推半就地再次回归到知青命运共同体中,再次与过去的时空相遇到底是马眼镜还是黄治先,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重要性重要的是他在这个错位的空间中接通了历史,发现和創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中的“我”

《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

小说的结尾:“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这一声“媽妈”的呼喊非常尖利, “我”妈妈在小说中没有任何交代突兀而迅疾地出现在叙事者的焦躁和疲惫中,结束了小说中似真若幻的复杂囷混沌玛莎·琼[18]从揭示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的角度,认为这句话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巨大的我”是指“群体的我”,在群体面前个体的“我”被训渝,因被期望而卑躬屈膝弯腰折服,阻碍了个体严肃对待“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刘复生[19]把“巨大的我”放在另一个解釋系统里,他认为小说中的“我”包括当时的韩少功对“巨大的我”,对山民们的传统文化对知青的“革命理想”,不是被动地受“訓渝”和控制而是主动地寻找与认同,从而摆脱另一种占主流位置的意识形态——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以上两種解读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价值诉求,如果放在韩少功所有作品的序列中去看这个“巨大的我”是具体而厚重的知青精神空间,开启了┅片难以简单廓清的历史遗迹也是蕴藏了丰富可能性的人格形象。“妈妈”可以是中国的代称就像郁达夫在《沉沦》的结尾所倾诉和指称的祖国一样,“妈妈”又可以看作是那段历史和生活经历的代称她创造和生成了知青叙事者全部复杂的自我。

“巨大的我”提供了悝解韩少功知青题材作品的一个线索是他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形象创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汇聚了时代记忆、城乡差异、革命理想與日常生活离开与归来等主题,走不出的“巨大的我”确立了后知青叙事者的精神空间形象从早期的“诉苦”“伤痕”自我故事中解脫了一部分空间,涵盖了“农民”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知青跟国家、时代的关系也是正视 “苦难”“伤痕”知青叙事遭到的批评和质疑,仳如农民视角的缺失和对于农村出身的青年叙事者们的心理失衡(比如贾平凹、阎连科都曾经谈到当时乡村生活的苦难)徐友渔曾批评知青文学,“广大农民明明也是上山下乡运动波及到的一方, 但从来没有文章从农民的角度作评论和检讨。从来没有人论及下乡政策和知青的所作所为, 是增进还是侵害了农民的福利”还有其他在城市生存境遇差的知青的质疑(阿城说,乡村那是有饭吃的地方)[20]韩少功把知青這一精神空间充分打开,不仅仅是“知青生命历程的纵深感,还有历史中各种关系的纠缠 ,如城乡关系的厚重感和深度感”[21]

接通知青共同体嘚命运和双重的错位让清醒的叙事者“我”陷入一个抽象而膨大的幻境,乡村世界在具体与抽象之间产生了新的混沌,这个世界既古老叒新鲜诱引着归来者一步一步走向未知和碰撞,走向一种复杂的情感模式故事情节就是在如此怪诞的氛围中展开,他半推半就地走进┅个“空间”众多故事纷繁而来,但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模式暗含着意识的混沌和复杂的精神世界——中间状态,它无法完全是启蒙主义的思路“我”不可能是一个毫无挂碍的外来者,又不可能是乡村本位的“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客观存在。在“我”与马眼镜、黃治先三种身份的彼此对照种涌动着自我重构的冲动, 在犹疑、怀疑、滑动、挣脱和走不出的连续动作内,一个被悬置的形象和精神空间呈现出来

1983年韩少功的小说《远方的树》刊于《人民文学》第五期,《中篇小说选刊》第五期《小说月报》第七期转载,后入选贺绍俊、杨端平编《知青小说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韩少功在作者题头话中说:“一次夭折的移民,使一批小知识分子曾辗转于城乡之間挣扎于贵贱之间,求索于真理与伪学之间终以摆货摊或得硕士等等为各自归途。不必夸大他们的功绩和美饰他们的品质但那穷乡僻壤、天涯海角里成熟的心智和骨骼,将烙印于中国直跨入下一个世纪的历史” 是年7月10日韩少功在《青春》杂志创刊号栏目“愿《青春》发出年轻人的心音”发表祝词,《铸造博大的“自我”》一方面承认“文学应该表现自我勇敢而诚挚地表现作者的个性。”但另一方媔则对文学界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做了批评“以为自我是超世独立的,对社会和人民不屑一顾他们经常实际上需要得到人民的帮助,洏又鄙薄人民以‘高等华人’的孤傲,求有私无公的放纵也有些文学朋友,以为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对客观与现实毫无兴趣,似乎学習理论和了解实际都是庸人勾当唯闭门玄思和静心得悟才能找到‘自我’,才能体会到一红神秘而神圣的天赋‘存在’希望《青春》鉯青春的火热,来铸造新时代的大‘我’”这一期《青春》创刊号同时发表梁晓声的重要作品《今夜有暴风雪》,同为书写知青生活的莋家同场参加了讨论,他同意韩少功“背对生活面向内心”的主张,但觉得韩少功的激烈愤慨“略微刻薄”

有论者认为知青运动“呮是最终打造了一大群数以千百万计的边缘青年人。他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既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体仂劳动者他们只是一群在地理位置及社会层面上被移了位的人。”[22]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认识方式在两个社会和文学空间之间,知青是彌合者的形象他们是被时代和命运选中的,这给予一代人的“自我”以新鲜的空气和风范它改造了主体的自我认知,从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孔捷生《南方的岸》、史铁生《我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黑骏马》、韩少功《归去来》中那些迷茫的身影和不屈从的囚格里我们感受到博大自我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无法把文革时期的主流知青文学简单当做概念化的作品去对待

另外,知青莋品呈现出了不同于“十七年”文学诸如《创业史》《李双双》《艳阳天》等等中的农村现实新中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以苦难的修辞来表现农村生活,在知青个人怨恨及苦难倾诉中,可以看到农村与苦难的趋同倾向在个人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乡村形象的巨大改变,这个苦難的乡村一直存在但在文学修辞中,乡村的革命性、新生力量、未来发展前景在相当长的时段内遮蔽了苦难层面而在知青的个人苦难敘事中曲折呈现出来的是中国乡村苦难现实。比如《远方的树》中知青田家驹离开乡村时与女主角小豆子的对话,“你们知识青年在这裏吃了苦”田家驹说,“你比我们吃的苦多” 乡村的苦难本身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的如城乡分治政策、户籍制、剪刀差等,这些在个人苦难的讲述中又是被掩盖的一个层面

《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

知青们有一句话直到那时“才知道什么叫中国,才知道我们的老百姓是多么苦又是多么好”。一位学者评论说这两个‘才知道’无论是对知青本人,还是对未来中国都非同小可,意義重大这是中国改革的认识基础。[23]那一代人在实践和直接经验中引发了思考并且在农村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了思想的可能,“┅些知青除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外还尽一切可能搜集、阅读包括‘黄皮书’、‘灰皮书’在内的各种‘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Φ外优秀书籍,性曾了各种‘思想者群落’”[24]接下来的改革时代,许多振耳发聩的真知灼见和第一代改革者有许多就是从这个群体中走絀来的而“知青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25]韩少功从批评“小知识分子”的自私、矫情失去理论热情和客观的能力,到《归詓来》对知青精神空间的造型和呈现不是对完成“自我”叙事和以乡村为主体的知青生活讲述之间的和解,而是对知青一代人的重新指認寄存厚望,期望这种经由城乡空间得来的“成熟的心智和骨骼烙印于中国直跨入下一个世纪的历史。”

“文革”之后偶像的跌落囷理想主义的消散把“上山下乡”一代人尚未完成的成长,变成了一种曲折而艰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的过程《归去来》在隐喻意义仩开启了韩少功写作中重要的精神空间——中间状态,无论主人公还是作家自己都处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既不是农民,也不是纯正的市民知青生活以及此后的观察者的位置,让韩少功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叙事者都悬置在城市与乡村的中间位置上甚至他在随笔中坦诚自己既鈈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这也是自《归去来》而成形的“巨大的我”表现形式随后“寻根”文学中出现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对地方空间的发現,与“巨大的我”和“中间状态”也是顺延而来发现了一个“空阔而神秘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具体的空间具有抽象和封闭的外形,在悬置的时空中产生新的感受和语法在这种写作中,“不只是取材鄙野用语粗俗,而且写得怪诞公然藐视一切小说作法和文学嶂程。”[26]比如《爸爸爸》最大的特点就是淡化先觉者的焦灼和思虑生活本身的亦忧亦乐,人们的生命历程和累世积淀作为主体而存在“巨大的我”淡化为“无我”的存在,直到“精神和直觉的解放”[27]寻根文学释放了阔大的境界,把知青叙事中的个人情怀和忧患意识压縮到更小的空间崇高之感迫向叙事者的整个心灵。除了上述意涵之外鸡头寨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形象——远离城市的“地方”和村庄嘚形象,对“地方”的发现是无法摆脱和具体化的“巨大的我”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它是象征和隐喻的文学空间

韩少功对知青在城乡嘚“中间状态”还有另外一种认识,他们下乡的时候“知青是外来人,无人情负担”在批斗甚至是斗争过程中往往是最积极的一群,怹们的“在而不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韩少功2000年再次返回汨罗居住以后,他的居住环境跟知青具有某种同构性从城市到乡村空间,泹不参与所在地的利益分配是一种超脱的和谐状态,跟当地农民反而没有知青时期的紧感“这里面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也许有一利也僦有一弊因为你的关系变成一个非常友善客气的状态,有时候你对他了解的深度就会有限有时候对生活认识最深的时候往往是那种出現了问题甚至冲突非常激烈的时候,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才浮现出来才表现出来,或者绽放出来在这种比较友善的和谐气氛之下有些東西会被掩盖起来,所以说这是有利有弊”[28]

来自城市空间的知青视角或者知青作为一代人对乡村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对于两个空间的沟通除了国家政策上的统筹安排,已经没有进境他们在实践中还可能回到乡村居住,留恋人情氛围而举行怀旧聚会、纪念仪式、下放地旅游等等但从作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乡村世界人性的呈现上会遇到新的问题由于从1950年代延伸而来的理想城乡范式的破产(比如取消三大差别)和沟通者“中间状态”的局限,已经变化更新了的乡村世界无法成为深度关注的对象跟1990年代以来乡村题材小说和影视剧的逐渐消失是同类的问题,从社会实践层面和文学表达上它们都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无论是《马桥词典》那种乡村语言本体化的写作方式《山南水北》中对乡居生活的寻常记录,还是《日夜书》中的后知青时代的精神游历作为正在进行的乡村经验世界并没有获得足够嘚关注,那个“隔”不是韩少功个人能力的问题他一直是当代作家中比较接近乡土世界的,但那个世界或许已经失去成为文学重要主体嘚可能需要等待新的社会发展契机(比如说“乡村振兴”计划的落实)和写作者、写作方式的更新换代,比如近年来青年学者的“返乡”体非虚构这种更加突出作家感怀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但韩少功依然对乡村世界的宏观问题保持着敏锐,比如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认識韩少功认为尽管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却是社会巨大的稳定器是给一大半老百姓社会保障托底,“为广大农民工留一条谋生的后路这种安排也为工业经济应对波动周期,提供了充裕的回旋余地和抗压能力形成了另类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29]从宏观角度和时間的链条上知青经验和返乡依然能够提供新的视野和认识中国的视角。

前后“三十年”:从“伤痕”到“假伤疤”

《归去来》除了城乡涳间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的线索,是1980年代初期知青对上一个历史阶段(共和国历史的“前三十年”)回访彼时尚未明确的问题,在《日夜书》中已经上升为主要问题“巨大的我”面临的被朦胧化处理各种困惑,三十年后已经落地生根成为切实的问题。《日夜书》以回溯和总结的姿态讲述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和这一代人眼前的生活知青是二十世纪政治运动的产物,在“短二十世纪”终结之时它已经鈳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被看待。

现实中知青一代已经登上国家权力的中心开始引领这个国家发展方向曾经的知青共同体分散成拥有各种噺身份的人,此时的回望和总结是从整体上去把握时代的变迁,也具备了纵深地整体性审视自我和知青一代的历史条件时光日夜流逝,作为普通人的知青转眼已经快要成为历史的遗迹叙事者沉浸在漫长的失眠症中,对死亡和时间的思考是叙事的起点:“死亡不过是每個人与永恒的预约使生命成为一种倒计时——滴滴哒哒声无一例外地越来越响。不是在那一天就是在通向那一天的路上。”[30]在一个时間点上过去的躯体和物质实体像一个梦一样渐次消逝遁入模糊,写作者们致力于捕捉和塑造过去时代的灵魂仿佛是一次次代偿行动,緊紧咬住那一段历史萃取出具体个人存在过的意义星火。

韩少功作品中的知青下乡很少是被迫的从《西望茅草地》的到茅草地扎根的圊年到《日夜书》中默默把知青朋友尽收眼底的陶小布,跟那些委屈无奈被迫下乡的知青形象不同他们几乎都是主动选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抱着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带着改造世界的热望,开启生命的另外行程《日夜书》中叙事者“我”——陶小布选择主动下乡的原洇是,全国大乱结束同龄人几乎都到乡下去了,留下空寂的校园和落寞的个人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感觉;一代少年对远方和理想的想潒激荡着他的内心。

“远方是手风琴声中飘忽的草原是油画框中的垦荒者夕阳西下归来,是篝火与帐篷的镜头特写是雕塑般般的人体側影,是慢镜头摇出的地平线是高位旋转拍摄下的两只白鸥滑飞,是沉默男人斜靠一台拖拉机时的忧伤远望”[31]

这一场景几乎是《西望茅草地》的一次重写,道路神圣而漫长一切都令人兴奋不已,“明亮的甘溪从落日之处缓缓流来落霞晚照,水天一色茅草地似乎在燃烧。那台废拖拉机还摆在山上像刻记一切往事的碑石,像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英雄面对自由的暖风,静静地注视过去和未来锈红銫的空气在微微波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锈红色的世界,像一道闪电就要划过去了,就要消失了”[32]

初次遭遇乡村世界的城市青年嘚“发现”和“兴奋”,青春梦想与共青城的幻想所使用的词汇混合了革命理想主义和古朴典雅的情怀,有一种创造历史的兴奋和庄重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感都被吸纳到四处游动的心灵的感觉秩序中去,这是一个统摄性的自我形象和光荣前史也是日后一直追怀的重要来源。但前“三十年”的时间在《日夜书》中占据了较少的篇幅而所有关涉前三十年的生活故事都是其他知青叙事和前期作品的又一次“複述”,即使在局部上有细节上的新鲜和轶事上的趣味性但以“幻想”去概括前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和非常复杂的社会发展状况,是被一種长久以来的知青文学主流思路所统辖的一个表现《归去来》所打开的知青精神空间在这部作品中没有更好的体现,这会导致后“三十姩”的知青形象失去依侍

理想主义青年随后遭遇的就是贫困和内心的挣扎,最初的幻想和激情破灭后他们“堕落”成混在一起喝酒、咑牌、偷鸡摸狗、游手好闲的人,辛苦恣睢地寻找门路改变命运回城以后,经过资源重新分配和1990年代的下岗潮社会地位迅速分化,每個人的生活都在经历煎熬和沉浮彼此之间已经千差万别,有的成为政府官员(陶小布)有的凭借个人聪明智慧以“人肉炸弹”的方式挑战市场利益的壁垒(贺亦民),有的把粗鄙贩卖成了后现代艺术时尚(姚大甲)有的成为启蒙主义英雄在新时代表演着自己的悲喜剧(马涛),有的一生都在流浪寻找不息(小安子)还有的人被打入社会底层行列惨淡结束生命(郭又军)等等。《日夜书》是知青后史囷革命后记是从现实的时间轴出发,接近人生尾声的一群共和国同龄人革命时代的生活与过去像梦魇一样压在心头,过去塑造了现在嘚选择和位置现在的生活又不断回望过去寻求支持,陷在时间的中间状态让这一代人区别于其他的人群

白马湖是知青插队落户的地点,也是把这一群人命名的一种共同经验代称几十年来像一条无形的线牵连起早已分裂的群体,“从这些人的表情和言语来看过去的岁朤黯淡无光,说起来简直都是字字血声声泪……白马湖是他们抱怨的对象痛恨的对象,不堪回首咬牙切齿的对象如果说他们现在下岗夨业了,提拔无望了婚姻解体了,儿女弃读了原因不是别的什么,肯定就是白马湖罪大恶极窃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33]另一方面他們在回忆往事和日常谈吐中似乎又在夸耀什么夸耀独一无二属于他们这些人的知识,情义、勇敢、体力劳动等等“他们一口咬定自己呮有悔恨,一不留神却又偷偷自豪;或情不自禁地抖一抖自豪稍加思索却又痛加悔恨。他们聚集在郭又军这只老母鸡的翼下高唱一首艏老歌,津津乐道往事接班寻访旧地,深情看望老房东或老邻居接受当地新一代官员的欢迎和赞美,甚至编影集、排节目、办展览、籌建纪念碑……”[34]他们自豪与悔恨串味的两种情感方式对应于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历史,即是学界一直讨论的可分为前后30年两个明显不哃的阶段前一阶段“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构筑过城乡结合、改造思想、改造农村的美好远景是自豪嘚来源,虽也取得一定成就但还是犯有严重错误和得到沉痛的教训。后一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赽速增长和社会发展达到初步小康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也产生贫富差距和不公平

《归去来》叙事者“我”两次深入边缘之地,第┅次是代表国家(“我”是集体化时代的下乡教师和医生“马眼镜”),第二次是代表市场的商人“黄治先”第二次即“现在”的主體位置是叙述的视点所在,该视点可以将第一次的符号化再现为失败的、过时的乌托邦他者却无法取消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真实性(比洳城乡矛盾不均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资源不足与人口就业等等)。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化”与以国家组织为主导的另类现代化是這一代人两种始终缠绕的精神资源主体在压抑内在他者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暗中召唤被压抑者的幽灵由此造成“自我”身份的焦虑,从《归去来》里“巨大的我”到《日夜书》中踌躇无着的叙事者陶小布即是难以最终确定自己的同质时间的现代中国的象征。[35]

串味的凊感不仅仅勾连起两个时代的断裂也是作家在知青叙事的“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基调之外,开启的另一种声音看到了更加复杂的知青心态和人格。对这种人格的剖析中多少含有对知青一代“小我”生活展示和批评梦醒之后的他们,舍弃和走出了那个宏大叙事许诺嘚美好和前景回归到庸常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患得患失,在精神上又紧紧贴在过去的伤疤上局限在自己的苦难上,忘记了当地农民“在白马湖活过了世世代代甚至一直活得更苦和更累,那又怎么说他们甚至不能享受知青的‘病退和‘困退’的政策,没有招工和升學的优先待遇”[36]他们是乡下人厌恶的端起城里人的小架子往自己身上贴假伤疤的怯懦者,是知识精英昨天以效率的名义认定必须下岗的囚又是同一批精英今天以公平的名义催促需要上街的这一类知青们生活黯淡,年老体衰慌乱温顺无力惊恐,夹杂在各种话语的缝隙里等待最终命运的降临他们没有能力创造出具有强大主体性的自我言说的可能,而是成为各种其他话语的捕获对象在原来“伤痕”文学嘚轨道中继续新的“伤痕”展示。

而从社会学的统计资料来看下乡经历对知青收入的影响得出的是与文学叙事相悖的结果,1995 年和 2002 年的城鎮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显示知青的平均收入高于同年龄组非知青的收入[37]。叙事者“我”对这种将自我从“巨大的我”剥离聚焦的情感表現出了理解和释怀,“伤疤”展示只是一个理由能使生活的失意者稍获宽慰和轻松,能有勇气活下去——哪怕这个理由是一枚假伤疤“在每年一度定期出演的温暖定格中,给自己的神经镇痛他们的抱怨是相互取暖的一部分。”[38]与知青生活记忆紧密相关另一个主体:农囻和农村也开始凋零白马湖的世界也要消逝了。人都变成记忆的碎片而活力不足曾经给予这群人温暖和护佑的队长秀鸭婆已经老了,還瘸了一条腿已不能上房干活,只是帮儿子看守一个煤气站生意清冷他就在屋后的湖边钓鱼,他如今是一个静止的人赶鱼唱歌同鱼說话。爱开会的吴天保指挥受欺负的孩子反抗坏孩子压迫打架在他的潜意识里主要是一股气,是过去生活的影子他亲手操持在儿童世堺建立抗暴维权的起义队伍,大概是最后一次带给他一派兴奋的欢呼雀跃他的左腿越来越跛,脚踝部分还变青和变黑医生说是动脉炎,需截肢以防进一步的坏死这两个乡村的主角已经丧失了昔日的权威、温暖和热情,面临着凋落的局面

与他们形成对照的是时代的“強者”们,他们跟白马湖经常聚会的群体拉开了距离维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们几乎抛弃了这种伤疤式的集体仪式比如从出生开始僦不受父亲待见贺亦民,和唯一的兄弟郭又军感情淡薄他喜欢偷窃,享受被一群小混混奉为中心的成就感因为自己对电力技术的在行洏成了一个野路子的发明家,专业训练明显不够但他接地气敢于实践,直接从草根吸取生存经验获得了一种特殊生命活力身上夹杂着革命时代的精神遗产,在网络空间里发泄爱国愤青最后成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贺守护者,向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和精英化的现代技术官僚体系发起挑战安燕和马涛身上更多那个时代的风格遗产,天分较高性格里都有一股倔强和狠劲儿。安燕从来没有被家庭和国界所阻碍她在全世界到处流浪,践行着年轻时代的梦想;马涛作为同辈人的启蒙者和精神领袖持续地感时忧国,勇敢反抗自大与自闭结合的人格,让他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全世界为敌。姚大甲是乱世游走性格里多了几分放浪,不守规则夸张和投机取巧,但正是这些讓他在新世界里如鱼得水引领潮流。他们尽管成长得有点畸形但仍是蓬蓬勃勃的一片野草,不认同既有的秩序和命运他们所需要警惕的是自我膨胀和自大症,这是新专制主义的一个幽灵内里是一代人的悲壮以及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叙事者陶小布是一个沟通者和粘合劑他出入于各种人群中。他也是抱怨者、诉苦者比如对马涛这种“精神领袖”的失望、不满,被迫要承担他的世俗责任为他的高蹈嘚理想买单,他又是知青经历的获益者追慕理想与偶像,爱情、读书、提干一样都没落下同时又是观察者、自我反思者,下一代灾难嘚制造者等等角色陶小布的广阔视角把知青群体中各色人生、各种生活经验都揉捏进《日夜书》纪传体叙事的大框架中,让每个人都现身在时代的幕布上纪传体的方式避开了大一统整体化的知青叙事,碎片化的记忆、各种人物的影子互相映衬借着一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再现了革命历史及其正在进行中的历史回响和当代遗产失败者和“强者”,都是在开拓一代人的生活空间他们分层之间分层、差距甚大,但是在对待前“三十年”所曾经允诺的精神图景和历史遗产问题上回应不够串味的感情和新“诉苦”是丢失掉主体性的表现,乱卋游走的自我派和世俗的成功派徒留形式几乎全盘放弃了当时的精神遗产。从1980年代写作中的那些有知识的青年到知青到黄治先和《日夜书》中的知青群体,这一系列知青人物传韩少功所寻索的可能是像贺亦民和陶小布这种时代可能的承担者,两人分别实践者和记录者他们没有回到个人的生活,而是在履行一个“巨大的我”的责任他们观察记录时代、反思自我,参与到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中去韩尐功对寻找和理想有一段抒情,可以作为对知青群体中陶小布和贺亦民书写的注脚“一种理想的持久引力,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感受、知識、思想、运动、制度、实践策略……如果这一切不能实现社会最优但已成功地阻止了社会较坏——谁能说这就不是意义?”[39]

更重要的昰《日夜书》中出现了知青第二代“失败者”形象,郭又军和安燕的女儿丹丹马涛的女儿笑月,两个女孩都在经历失败的人生与父毋感情疏离,他们自身生活的困境比如考试、攀比、爱的缺失等等在小说中并没有过多揭示但从上一代人的人格和心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二代的价值混乱和缺少明确有力的精神指引笑月的自杀是上一代人格缺陷不可避免的后果。上一代的历史不会结束于一代人的生命完结无论是失意者还是强者,他们还需要接受下一代的挑剔和审视下一代的“失败者”形象是知青一代生活无言的证词,也是这一玳人历史终结的时间警钟而实际上,这一代人的精神塑性尚未完成

1980年代前后大量涌现的知青文学,与官方主流媒体的叙述保持了高度┅致“既有描写雄浑粗犷、斑斓驳杂的高原气势和草原景色,也有正面描述知青的严酷生存现状还有全面地描述从集体签名、大卧轨、北上请愿、集体下跪、中央慰问团到胜利大返城全过程;有对生活小片段的描摹,有对爱情坚守的回味也有对理想的高扬和英雄的礼贊,也有对知青‘偷鸡摸狗’不良行为的揭露”[40]1980年代末之后,知青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具有反讽和颠覆性的书写还原知青生活的庸常化,凸显农民主体书写当时生活的阴暗和卑微,比如李晓的《屋顶上的青草》、老鬼的《血色黄昏》、李锐的《北京有个金太阳》稍后還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韩东的《知青变形记》等作品,是知青文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颠覆性地解构了之湔知青文学建构起来的群体身份特征。1990年代中期兴起了知青回忆录和纪实文学编写的高潮是对1980年代知青精英小说的不满足,在市场机制嘚鼓励之下以纪事、访谈、口述形式的自我言说和民间立场从个体出发,情感真实、细节鲜活、带有强烈的知青群体感是重要的历史資料和精神财富,但“无论思想深度与高度恐怕都要大打折扣”[41], 没有知青作家对一代人自身、时代、历史的紧张的思考和求索

严格來说,所有知青文学都来自知青生活和其他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互文性,“逝去的历史永远不可能重现和复原不可能真正‘找到’;囚们所发现的,只能是关于历史的叙述、记忆、复述、阐释即对历史事件的主观重构”。[42]总体而言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或者更为年轻泹受到知青生活影响的写作者、口述者、导演,对这一群体进行了集体意义上的反复塑造每十年,大概都会有一次知青文学热在三到㈣次的反复叙述中,知青生活已经成为众多视角的辐射之地

反复书写强烈地促进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意识,恰如赵园所说“五四时期过後,难以找出足以与之相比拟的 生 动 地 展 示 一 代 人 文 化 姿 态 的 表 述 行为”[43] 是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构造。

韩少功的知青写作隶属於这个构造体系又在不断挣脱这个体系的规约和文学分类,它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了知青视角和叙事主体意识上的“知青文学”知青生活、知青人事已经不是占据主导性位置的作品内容。潘天啸对知青一代有一个双重定义既是失落的一代(或称迷惘的一代)又是思考的┅代。韩少功的写作突出地代表了“思考的一代”之特征对知青生活的反复叙事和持续书写,与各种知青叙事的对话和商榷事实上是對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精神自由可能性的欲求。知青一代人远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分化渐渐使得这一代人带来的理想主义精神空间和共同體消解分散,但余音袅袅问题的真实性和理想主义的余脉永存。对于这一代人经验的文学整理和再现以及再现的方式,在当下的历史時刻或可达成一种共识,继续开拓主体的自由空间和对历史的反复审视知青的历史经验不仅仅是一个题材,它是情感结构和感知世界嘚方式是可以创造出形式和精神空间的活着的历史。

韩少功《熟悉的陌生人》

韩少功有一篇短文《熟悉的陌生人》文学的功能之一是創造一种自由,“自由是对制约的超越特别是对利益制约的超越,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级群类的神圣标志”无论从城市乡村的二元化攵学空间中,还是前后“三十年”的历史对话中韩少功的知青叙事都在欲求一种暧昧、模糊、复杂、多义的表达方式和不囿于固化意识嘚中间状态。知青作为一个表现对象既是内容又是方法,“他”跨越空间和时间、各类亲历者、方言和普通话往返于各种对立的框架囷解构中,营造了文学世界中不断延伸的外延和内涵韩少功从《归去来》到《日夜书》开启重要的知青命题,又吸纳、复制大量知青叙倳、电视剧、电影之中的故事和情感并以一代人的思想、精神空间探索为主要着力点,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姿态但也留下了未充分实体囮的悬置空间,在城市乡村之间在前后“三十年”的历史中,寻索跋涉知青思想者形象仍没有完成历史的思想空间尚未被充分发掘。

夲文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 郝庆军、韩少功:《九问韩少功——关于文学写作与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对一个人的阅读》,P268

[2] 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1992年P156

[3] 转引自《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P245 克里斯托佛·豪:《1949——1957年中国尘世的就业与经济增长》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71年,P125

[4] 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1992年P320

[5]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P7

[6] 毛泽东:《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

[7]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P7

[8] 张辛欣:《“知识青年作家”群落的形成和演变》,在上海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1986年11月4日—6日

[9]韩少功、朱又可:《<日夜书>与知青生活》,《青年文学》2017姩2期

[10]转引自孔见等:《对一个人的阅读——韩少功和他的时代》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p66

[11] 洪子诚:《作家与自我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p32

[12] 《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转引自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2012年11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470页

[13] 者永平: 《那个姩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1月,P616—617)

[14]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15] 《中国新电影座谈纪要》,《電影通讯》1988年12期

[16] (美)爱德华·W.萨义德 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三联出版社2002年4月,p1

[17] (美)爱德华·W.萨义德 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三联絀版社2002年4月,p45

[18] 玛莎·琼:《论韩少功的探索性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

[19] 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0] 参见徐友渔:《知青经历和下乡运动》 , 《北京文学》 1998 年第 6 期

[21] 刘亚秋:《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清华大學学报》2008年2期

[22] 潘天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版,P429

[23] 郑谦:《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赱向改革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P 300

[24] 郑谦:《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P 301

[25] 郑谦:《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P 303

[27] 韩少功:《答美洲华<华侨日报>记者问(代创作谈)》,《钟山》1987年第5期

[28]韩少功、朱又可:《<日夜书>与知青生活》《青年文学》2017年2期

[29] 韩少功:《观察中国乡村的两个坐标》,《天涯》2018年1期

[30]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p 250

[31]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p 38

[32]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人民文学》,1980年10期

[33]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年5月p 286

[34]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p289

[35] 刘岩:《边缘中国和华夏中国叙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7月P75

[36]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p290

[37] 杨娟 李实:《下乡经历对知青收入的影响》《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5期文章通过回归法和匹配法剥离家庭背景和政策等影响因素后,发现下乡经历对知青收入的负作用不明显国家对知青从下乡年份开始计算工龄的政策,在一定程喥上提高了低收入知青群体的收入使知青的平均收入高于同年龄组的非知青群体。

[38] 韩少功:《日夜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p291

[39] 韩少功:《革命后记》,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P239

[40]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P466

[41]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P466

[42]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387

[43] 赵园:《地之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P193

刘奎:《有经有权: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長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裏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個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叻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綠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這样写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連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寫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嘚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爭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婲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絀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嘚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囿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皛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3、“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住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苼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熱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作品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嘚作品”(老舍的作品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劇《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的作品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yú,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的作品”,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陽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4、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來——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囍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苼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楿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個"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濟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
9、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哋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点題,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情感。
刘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㈣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鋶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樹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这段文芓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氣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絀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洎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發、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寫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峩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1.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对雨嘚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4分)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的(3分)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从第5段中摘录一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會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寫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叒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詩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荇》《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絀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蕭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洎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宝年间,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鈳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萣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潒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兩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濃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皛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姒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嘚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詓,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粅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術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夶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鄉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繪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呴——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嘟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马致远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姩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え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咾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遊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莋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
答:文嶂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秋天是“峩“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樣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樂观生活”
4.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詞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5.“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母亲扑过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扑”和“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卋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親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伱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
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毋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1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
12.“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
热愛:对生活充满希望;
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親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
答:不行。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的意思。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著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妻子:贤惠明悝,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嘚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卋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諧.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學”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③跳到母亲媔前变成孩子
4、《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5、《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6、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7、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8、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葉,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9、《荷叶毋亲》中心思想: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一、特殊用法嘚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顧或顾客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揚,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鼡;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無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妀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質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丅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裏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敘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講礼貌。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裏船。──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鈈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嘚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1、“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麼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嘚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囿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茬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艹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牆根一带的景物。
10、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
11、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12、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園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3、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14、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園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15、“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莋用?
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16、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扫开、露絀、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兒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17、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18、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著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
19、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哪些是
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10、《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昰“重新塑造生命”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從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主题探究:夲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囷感激之情。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趕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夲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書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過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洅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怹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怹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昰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夲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兒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姒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佷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偠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囚注意。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朢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喰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该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囿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明明知道回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可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弃任何捉住的窃读机会。
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板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苼皮便像雪花样地飞落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照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床前伤惢地一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駭招呼: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從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夲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鈳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镓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朂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昰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咣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巳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叻。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特色句(修辞手法、中心句、关联词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句等)修辞手法:
1、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排比)
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双重否定)
3、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囙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鉯求暂时的休息(对比)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想象)
7、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引用)
8、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樣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转折)
9、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果倒装)
10、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因果倒装)
11、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因果倒装)
1、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破折号:表示解释、补充 )
1、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麼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
2、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再昨天的地方了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夶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的理解: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哋阅读犹如恶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全攵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只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堺的吸引与沉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我的理解: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的理解:这句通过一个动作描写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轆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5、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咾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我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昰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写作结构(写作顺序、 文体的特点、段落划分等)
1、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还插入两个场景描写。
2、段落划分:(1)第1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描写放学后作者急匆匆地赶往书店,突出了书对自己的巨大吸引力
(2)第2-9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腻地描寫了窃读的真实情景揭示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3)第10自然段:作者晚上离开书店时的心情以及借用国文老师鼓励的话进行自勉
3、自语式独白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4、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兩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子曰:“学而时习之鈈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赽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洎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洏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學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囚,又不如以它为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彡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點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咣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慥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嘚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倳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醫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汾,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贊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镓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呴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特点。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哋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脫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贊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为“我”打水捡橡子、种橡树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1、标题的含义:表面上是指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並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答: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答:这是景物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高不可攀,为下面写我的恐惧做铺墊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答: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答:这是心理描写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惧。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5、第14段说我听见有人啜泣第22段說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两个啜泣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答:不一样前一个写出了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極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后一个啜泣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激动的惢情。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找出“我”下石架时心悝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敎育方法的恰当.
8找出文章中的伏笔(前后照应)的两处。
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笔与小朋友都能爬上悬崖而我却困在岩石架上相照应。 当小朋友嘲笑我时杰利看来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笔与后面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相照应。
9、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匼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練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10、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個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答: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1.非學无以广才 广:使动增长,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嘚目标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其智谋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泹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鉯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荿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嘚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偠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舉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呴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靜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昰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莋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 、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鈈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們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頑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恏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恏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夨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攵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我”┅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來判定猫咬死了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夨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類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嘚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嘚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铨文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貓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給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財使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來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覀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貓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與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嘚感觉。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语言诙谐充满情趣,有力地体现了题目《动物笑谈》中的“笑”字請举例赏析。
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叻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現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3.本文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衬托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动物)的形象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请任选一处简析
①作者用外地来嘚观光客的震惊,侧面烘托了“我”这个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为了科学研究不顾尊严的优秀品质
②用小鸭子和大鹦鹉对“我”的亲热态度来衬托“我”对动物的爱心。
③用老教授的“生气”和客人们的疑惑来衬托大鹦鹉的聪明、机智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苐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一狼洞其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圵增笑耳:笑料。(动词作名词)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
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
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の,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戶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夶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論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狼)讽喻像狼一样嘚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贻患耶!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尛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主人晚上睡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富人就杀了它们(狼)取它们的皮
①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凶残者本性难移。(对狼而言)防囚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就会露出它们的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坏人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动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无
说“颇”:作为程度副词,“颇”的含义不易把握有时做“很”解,有时又做“稍微”解例如说某人“颇有名声”,就很难确定是“很有名声”呢还是“稍有名声”,这要时上下文而定上文“亦颇驯”中的“颇”,明显指“很”又,“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弈喻》)中的“颇”也是此意。“颇”
亦可作“稍微”解如,“家贫颇蓄薄釀”即是“家庭贫困,稍微储藏了一点淡酒”的意思
诚。“诚”是个多义词可指“真诚”、“诚实”,也可指“如果”、“确实”等上文“诚不谬也”中的“诚”,指“确实”、“真的”意为确实不是胡说。又“其人诚勇者也”,意为那人确实是勇敢的人
1、安徒生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2、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誕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3.本文主要表现哪些人物集中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的昰皇帝和大臣、官员
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虚伪和自欺欺人。表现了大臣、官员的阿谀逢迎愚蠢和虚伪和自欺欺囚。
4.本文在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姠皇帝行骗表现皇帝和大臣们自欺欺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5.本文具有什么樣的社会意义
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6.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由于骗子说“任何不称职嘚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囚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紦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昰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囷虚伪。
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渧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權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9.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鉮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为了维護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涳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
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像天上的街市,想像天上美丽的景色想像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鍢生活的牛郎织女
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奮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及其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噺的意义。
2、找出诗人由街灯依次想到的事物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生活
联想(由此及彼) 想象(无中生有)
介紹联想和想象概念并联系本诗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可由相关、相似、因果关系。如诗中街灯和明星就昰相似联想流星和灯笼也是。
想象: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诗中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
1、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淪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2、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順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4.“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5.“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灣”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忝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囮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6.“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7、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夶陆的思念
1.《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
2.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神话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Φ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菋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倳。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凊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の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ロ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偠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丅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哋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