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领导给你安排的低价值没有成长的工作呢?

【工厂管理课堂】为你解答:突然从员工变成领导,对你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你临危受命说明部门正是困难的时候,如果在新的岗位上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容易落得吃力不讨好的结局。职场中有很多被临时任命为领导,但因为无法达到上司的预期而被再次降为员工,最后碍于面子不得不选择离职的例子。

你临时受命成为领导,不能只看到权利的增加和薪水的上涨,有几个方面的危机需要提前清楚,避免后续的工作陷入困局。

你被任命为领导之前大家都是同事,级别也相同,工作之余大家都在一起吃饭、打麻将,现在你突然之间成为大家的领导,成为了顶头上司,员工的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同事彼此之间会认为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可为什么提拔你为领导而不是自己呢?员工在心里暂时难免无法接受。

见过不少平时相处融洽的同事,当其中一个被提拔后,大家的关系就开始疏远的例子。

一个部门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下属的心理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工作的配合度和执行力。

上司临时提拔你为新领导,说明你的能力得到上司的认可,上司提拔你的最终目的希望你能解决部门目前遇到的问题

通常你的上司临时提拔你,留给你解决问题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如果你上任之后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问题没有得到好转或者解决,你就会非常被动。

上司施加给你的压力会直接影响你的工作状态,也非常考验你的心理承压能力,如果不能正确的看待上司的压力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安排,最容易出现急功近利。

很多人成为领导后就想着大展拳脚,在新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得到领导的认可,但往往事与愿违。

实际情况是每天有干不完的事情,加班更加是家常便饭,很可能被被其他部门投诉你没有配合好他们的工作。

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工作的优先级和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很难提高工作效率。

既然被推到了领导的位置那就不要退缩,你的领导前期肯定也跟你做了沟通,征求了你的意见,你同意就说明你接受挑战。

  • 自己不自信:事发突然,自己又没有当领导的经验,各方面问题又这么多,不知道工作总哪里开始,感受到全是压力,自己能不能干好心里也没底,不自信就不敢管
  • 面子抹不开:你和大家由同事变成领导,给大家安排工作怕别人说你摆架子,下属不配合或者工作没有做到位你也不好意思说

所以,选择成为领导,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要敢管、敢做、敢提要求只要你对事不对人,一心为部门、为公司,下属和领导都会支持你的。

一定要和领导再谈一次,并且是越快越好,因为找准工作的方向比埋头干苦干更加重要,也许你现在干的事情也很重要,确实是部门现在的问题点,但可能不是领导现在最需要解决的

例如:新上任的生产主管第一件事就是对员工进行大清理,平时不愿意配合加班的、工作效率低的扣绩效、开处罚单等等,员工抵制情绪很高,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员工离职

上面员工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生产主管却被领导批评还被人资投诉,为什呢?

因为领导心中最迫切的问题是把产量提升去,保证订单交付,而主管却把员工都赶跑了,人都没有了产品谁来做?这与领导的要求整反了,领导肯定不满意

人资的意见是,今年招工人本来就很难,好不容易找回来一些人,现在一下子走了这么多,去哪里重新招人?用人单位在用人方式上要反思。

所以,新上任领导都怀有满腔热血,想着干出一番成绩,而弄清楚领导希望你快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部门领导就相当于当家人,开展工作之前先摸清部门的家底很重要,主要从四个方面,人、财、目标和流程。

  • 要了解下属的基本情况:你可以查阅人资保存的人员入职简历,了解员工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还可以和下属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员工的能力和心中对公司的要求。
  • 要了解部门的费用管理:涉及到钱的方面一定要慎重,部门购买物料或者办公用品、出差报销费用的审批流程和标准是什么?部门经费还有多少等等。
  • 要清楚部门工作目标:要清楚部门的KPI指标指标,有哪些关键项目在推进,项目进度如何,存在哪些困难。
  • 要清楚部门工作流程:不要小看这一点,你要清楚你的权限,你的责任,哪些该干,哪些不能干,哪些要走审批。

所以、只有掌握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才能帮助你做出准确、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工作中踩雷、犯错误。

刚被提升为领导,不能每天只在位置上安排工作,一定要深入现场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发现问题。

很多问题你没有做领导之前有一些了解,但不在领导的位置你了解的可能只是表象,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下属告诉你产品测试遇到问题了,不要只是在办公室听汇报去现场自己看去和员工了解情况去和技术部做沟通,这也是你快速成长的方式。

所以,新晋升领导一定要走出办公室,深入问题的现场,才能了解问题的真实原因,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领导给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忙,每天都加班,这说明新领导干劲十足,想干出成绩,但掌握下面三个方法会让你事半功倍。

  • 工作安排要有轻重缓急:不要被每天大量的工作冲乱了阵脚,也不要被淹没在琐碎的工作中不能抽身。工作要抓大放小,抓住重点工作,小事要适当放权。不要所有工作都自己揽下来,结果天天加班都干不完。
  • 工作要有闭环思想:作为领导,不能只重视工作安排,更要关注工作的进度。要善于使用好戴明环,就是大家常听到的P-D-C-A工作法。要不断的更进工作的完成情况,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协调解决。
  • 建立有效的工作汇报制度:要求下属的工作要主动汇报,也可以定期组织部门工作会议,例如部门周例会。

所以、每天都有新的工作,产生新的问题,作为领导要抓住重点,善于利用整个部门的整体力量来分担自己的工作,同时做好工作跟进和协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作为部门领导,上传下达是你职责,也是你最重要的工作。

突然提拔为领导,问题肯定很多,这点你的领导也是清楚的,你大可不必担心领导听到你汇报问题就认为你能力不行

领导最希望看到的是你能发现问题,汇报问题,这样领导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如果你对于汇报的问题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你要勤向领导汇报,主动汇报,带着你对问题的想法去汇报,想领导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得到领导的帮助和支持。

新成为领导一定要放平心态,不要因为晋升而沾沾自喜,更不要在下属面前炫耀,这样只会引起下属的反感,最重要的是要自信、敢管、敢说、敢做。

在干工作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目标,不要蛮干、不要乱干,如果方向歪了、工作干错了会损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

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像做员工时只要把自己工作干好就行了,作为领导更重要的是要带动整个部门把工作干好。

晋升为领导是好事,但绝对不能只懂埋头苦干,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我是工厂管理课堂,十年以上运营管理经验,用心回答每一个问题,关注我,一定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助你成长。




『职同心合』为您答疑解惑:被突然间推到领导位置的职场人,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之举。从个人角度出发,会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对于从未从事过管理工作的职场人来说,就犹如被架在火炉上烤一样,是真金,就会被越炼越光彩夺目,是木材,很快便会化作灰烬。

在中小型企业,各方面机制不完善的情形下,没有规范化的人才运作体系,极容易导致人才短路,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短路,这种短路导致企业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就会从内部匆忙选择一个人自认为差不多的员工来主持某一部门的工作。

职场人,假如真的遇到这种情形,对自己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挑战远胜于机遇,需要在开展工作之前,进行角色转变,团队认知和坚持正确的行事原则。

很多职场人被突然推到领导的位置,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逻辑思维会有一段时间的错乱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从哪里下手,容易导致自我角色认识不清。

对于从未接受过管理训练和从未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来说,一时之间,会在喜悦与忧虑的交织中不知所措。喜悦的是自己不经意间获得职场的跃迁,忧虑的是该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针对这种情形,首先要进行自我的角色转变,要想更好的进行自我角色的转变,就需要从主观角色和客观角色这2方面进行转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一旦遇到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的祸福的时候,突然之间,在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等到自己的主观思维意识到祸福是客观存在的时候,才能够正确的面对。

作为职场人,被突然间推到领导的岗位,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谓是一种福气,但这种福气之下,自己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具备担当精神的。

基层员工到领导岗的突飞猛进,要求职场人在主观思维意识上必须要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要具备统领全局的思维意识

A.从“小我”到“大我”

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身处基层时,你的关注焦点很多情况下只在你自己身上,只需要将自己管理好,努力的完成个人的业绩目标就行。当你被推上领导岗位时,你的关注焦点就不能只放在自己身上了,而是要关注你所领导的整个团队。

此时,你的关注焦点应该从“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从“个人业务”到“团队业务”的转变。

a.“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

在基层岗位时,你基本上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只要独善其身就行,不用过多的考虑整个团队的事情。而当你被推倒领导岗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发达了,达则就要兼济“天下”,这个天下就是你所带领的整个团队。

“独善其身”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心态,又称“自我控制”,是一种与自我的关系处理,只要你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良好的管理,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控好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最终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公司把你突然推上领导岗,对你个人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越,是一次职场跃迁之路的发达,达则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就是一种“团队管理”的心态,无论你是否具备团队管理的能力,都需要从心态上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期能够适应接下里的新岗位,新工作。

b. “个人目标”到“团队目标”

晋升前,个人只需要以个人的任务目标为最最核心的关注点,做好自我管理,只要完成组织赋予的个人任务目标,就是好的。

在晋升后,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个人的目标将会一去不复返,接下来你要承担的是整个组织的目标,组织的任务目标绝不是依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而是要你充分的利用手中的职权,资源,方法,工具等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去完成,即你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这就是个人目标到团队目标的转变。

自我管理与个人目标,都是一种局部性的思维,是小我,而非大我,成就的仅仅只是你个人,而非整个组织。

当被推倒领导岗以后,你从组织成员一跃成为组织的领导者,自我管理和个人目标已经成为过去时,个人的主观思维意识也必须从局部到全局,从狭隘到广阔。

全局思维要求领导者能够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战略性的眼光来总览全局,并统领全局。能够从全局思维出发,正确的处理个人与团队,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要求新晋领导者能够抓住组织的主要矛盾, 进行合理性规划。

全局思维既是一种主观意识,也是一种思维能力,他使新晋领导者能够从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高度出发,来抓住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进行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从组织的基层成员被突然推举到组织的领导者,从客观上看,个人的职级层次与职权大小都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在主观思维需要改变的同时,个人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清楚的认识到个人职级和职权所要发挥的作用。

一个组织中,基层成员一般处于最基础的操作层,是组织的底层业务操作人员,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上司负责。

当被突然推到领导岗的时候,从表面上看,组织成员的职位层次发生了改变,实则,是组织成员的业务操作层次发生了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或是根本性的。

职级层次的转变,直接导致组织成员责任的改变,从此,作为组织的中坚力量和中间力量,需要对己,对上和对下全权负责。这是职级层次所导致的责任面的转变。

作为新晋领导者,在职级层次提升的情境下,需要对自己的责任作出全面而又客观的认识,以便为接下来的领导执行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职级层次的提升,伴随着个人职权大小的改变。俗话说:“权利和责任是相对应的。” 即你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作为新晋领导者,个人的晋升可能只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但是也不要被职位晋升所带来的的权力而冲昏了头脑,需要客观冷静的认知自己的职权作用。

新晋领导者,一定要明确,领导者的职权是组织赋予的,既然可以赋予你,也可以随时拿走,职权是用来为运营整个组织提供的权力支持,而不是个人的“承包地”。

被突然间提拔为领导,在欣喜之余,要想让自己能够稳定,持续的坐稳领导的位置,就需要从主客观的角度上来及时的进行角色的转变,以便适应晋升后的岗位。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要想充分的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顺利的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就需要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所在组织成员进行一定的认知。

在团队认知上,需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个是团队特质的层面,另一个是个体成员的特质层面。

在企业内部,每一个团队,都会因为分工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目标角色成果,这些构成了整个团队的特质,为组织的发挥着推动和支持的作用。

每一个组织都必将会有其目标,目标决定着一个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当下所要执行的任务目标。

在团队整体特质中,目标特质主要指的是战略目标和执行目标,作为新晋领导者,一定要从这两方面出发去进行探究。

在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某一个团队的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分支或分解,是为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

作为新晋的团队领导者,需要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了解,明确企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然后根据企业目标分解的所在团队的战略目标,看看自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如何进行战术性的规划,组织与指导。

在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框架下,根据所属团队要完成的战略目标,进行执行上的战略到战术的转化。

战略是一种虚拟的思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目的,它是伴随着战术目标的达成而自然的达成。作为新晋团队领导,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转换出正确的战术执行目标,以便使组织成员能够按照正确的,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团队,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的实际需要,都会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从大体上看,企业内部的团队一般扮演着核心角色支持角色

具有核心角色的企业内部团队,是企业核心业务的推动力量,肩负着核心业务运营管理的责任,企业的生死存亡都会掌握在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团队手中。

假若新晋团队领导者接受了核心业务团队,个人的挑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将会中途夭折。

具有核心角色的业务型团队,讲求的是务实主义的精神,他们的一切行动都要以最终能够为企业换取金钱价值成果为前提条件。所以,这样的团队在企业中是直接创造价值成果的部门。

企业为了能够使核心业务团队顺利的达成业绩结果,一般都会设立支持性部门来为核心业务团队提供各种资源性的支持。

比如,在以销售为主的公司,销售部门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为了使销售部门顺利的推进销售工作,人力资源部提供人力支持和政策性支持,采购部门提供物质资源的支持,财务部门提供财务性资源的支持。

假若新晋团队领导属于支持性部门,就需要明确自己团队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本团队的主要业务就是为核心部门提供资源性的支持。在上任之初,就要与核心部门进行业务上的对接,了解核心部门现阶段需要哪些资源支持,以及需要资源的标准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容应对,有的放矢。

在一个团队内部,从管理学的角度上来看,领导正是利用了不同员工的特质差异,来实施管理工作和任务目标的完成。

作为新晋团队领导,要想更好的开展工作,在了解了团队整体的特质以后,就需要对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特质进行逐一的了解,主要从团队成员的心理特质个性特质上来进行把握。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心理特质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个体的心理特质随着成长和成熟,在没有外界重大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一般在活动中会表现出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

比如,有的人观察力很强,有的人反应迟钝;有的人头脑灵活,思考问题极为深入;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的人性格外向,善于交流;有的人果敢,有的人怯懦。

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心理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心理上差异导致了个体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新晋领导者,一定要对这些个体的差异做出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根据不同个体的特质,进行合理的人员组织。

个性特质与心理特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个性特质更多的是个体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一般在表现出来的时候,甚至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

比如,有些人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表现出喜怒哀乐。

个体的个性特质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作为新晋部门领导,可以仔细的对团队成员的个性特质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预测成员在执行过程中的个体行为,针对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个被突然间推到领导岗位的人,要想带领好团队,并且顺利的实现企业既定的任务目标,就需要对团队做出一定程度的认知。

新晋领导,刚开始在心理上有很多障碍要克服;在行为上,因为职位的跃迁,不能和以前保持一致;在语言上,因为要面对上级,平级,下级,需要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

一个人从基层岗位被突然间提拔到领导岗位,其心理上在一起时期内会根据外界不同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升职后的刺激因素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与自己相熟的同事,他们会因为你的升职而对你在态度上,行为上,语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刺激。作为新晋领导岗的个人来说,需要调整好心理的距离,保持谦虚的态度。

心理距离放在职场上,主要指的是,当团队中的某一个成员在内部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后,如升职加薪后,由于身份,地位,职权的差异,会导致两者的心理距离自然而然的被拉大。

比如,当你的某位同事成为了你的领导以后,你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和他在工作期间嬉戏打闹或者随意开玩笑,你们两者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够和谐共处。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作为升职者本人,也不能因为和团队中某一个人之前关系好,而继续在工作中保持原有的相处状态,必须在心理距离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之保持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以便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相处。

升职者,由于职位的升高和职权的增大,如果对自己的心理不加以控制,极容易自我膨胀,轻视或看不起过去的同事,尤其是哪些与自己关系相处较好的同事。

作为职场人,不论做到多高的职位,一定要懂得人情世故,必须要保持一颗谦虚的态度,才能赢得人心,获得支持。

试想一下,你升职后,要想稳定的,持久的,更好的做好新岗位的工作,就必须要有人来协助你或支持你。如果众叛亲离的话,估计新职位也不会做长久,很快就会被替代。

职场人,尤其是在自己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公司突然之间就推到领导岗上,此时,内心不禁慌张,而且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以何种行为方式来面对新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新晋领导者要有正确的行为原则,以应对当前的不适。

作为新晋领导,由于之前一直处在基层的岗位上,工作上有很多事情都会得到领导的支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此时,上升为一个组织的新领导,很多决策都需要你独立去做,并且对于下属的很多意见和建议,你也需要做出独立性的判断与思考,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容易陷入被动。

新晋领导者,在自身的心态上,要做到沉稳冷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外表沉稳冷静,二是做事沉稳冷静。

作为管理新秀,已然成为团队的领头羊,需要执行组织赋予的各种职权,要想更好的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实现团队的管理和业务的推动,外在表现上不可轻浮,随性,必须要具备一幅沉着冷静的面孔。

在做事上,新晋领导者,一定要给其他员工做好榜样,切不可在做事上毛毛躁躁,给人一种很不稳当的印象。这不仅不能使自己在下属面前做好表率,也会使下属对你这个领导没有信心。

新晋领导者,最重要就是要在下属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威信树立起来了,影响力就有了,有了影响力,领导力就起来了。要想树立威信,就必须要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分为制度执行业务执行

在新的管理形式下,过去依靠“人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的组织管理,需要的是“法治”。

所谓“法治”就是管理者利用制度去进行合理化管理,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权威来对下属进行管理

尤其是新晋领导者,一定要在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否则,在后期想要再去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就是难上加难了。

除过严格的制度执行,新晋领导者还需要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协调。切不可松松垮垮,觉得自己刚上任,就对下属的工作执行过程使用“松懈化”管理。

实行“松懈化”管理的后果是,只会让下属在执行中越来越松懈,越来越找更多的借口,最终,导致组织的任务目标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有70%以上的事情需要去沟通,在针对不同的职位层级时,需要遵守不同的语言原则。

A.对上级,价值性语言

在与上级领导的沟通过程中,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是做战略性工作的,他们比较注重结果。所以在与上级领导沟通的过程中,要多使用价值性语言。

比如,在做工作汇报的时候,先要说工作的结果,然后在描述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多列数据,以数据为汇报的准则。

B.对同级,专业性语言

在与自己的同僚交流时,由于要进行相互的协同和支持,需要多使用专业性语言,即以业务专业性语言和团队管理专业性语言作为交流的语言原则。

比如,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交流时,为了交流上不出现歧义,对实际回收的营业款,都统称为“销售额”。

C.对下级,通俗化语言

由于上级要对下进行任务的计划和分配,在与下级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使下属能够对任务目标理解的更透彻,或出现下属理解上的偏差,就必须要使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下属进行交流。

作为新晋领导者,要想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就必须要从心理上,行为上,语言上进行一定的原则坚持,否则,将会使自己的管理工作举步维艰,甚至自己放弃。

【结束语】:总之,被公司突然间推到领导的岗位,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领导岗工作的职场人来说,确实有些唐突,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怎么样。但是只要自己能够及时的转变角色,对团队做出一定程度的认知,然后坚持正确的行事原则,比定能够带领团队做出优秀的业绩,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上级突然间把自己推到领导位置,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要珍惜机遇,迎难而上,以实绩实效,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官上任,可通过三种渠道了解情况:从领导机关了解情况。通过听取汇报,从中可以了解面上综合情况,做到对全局工作了然于胸。从基层了解情况。通过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从中可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做到亲知真知。从文件及来信、来电、来访中了解情况,学习掌握文件精神,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线。

其次,理清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三个清楚”,即:单位底数清,对单位人财物等心中有本大账;工作重难点清,对工作的重点、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做到心中有数;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情况清,对好的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的症结、解决的举措等情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三,统一思想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统一领导层面的思想,提高站位,明确任务,步调一致,抓好落实。统一执行层面的思想,围绕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职能分工,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统一全体人员的思想,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决策部署,宣传经验做法,凝心聚力,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第四,稳妥推进工作。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对于重大工作推进,领导要亲力亲为抓好落实。对于重要矛盾化解,要坚持依法破解难题,凝聚多方力量,运用多种手段,积极主动化解。对于民生实事,要实事实办,落细落小,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新官上任,工作头绪多,各方面关注度高。必须求真务实、少说多干,在积极有为、稳妥有序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上见成效。

静观花开花落,笑谈时代新声。欢迎【+关注】




作为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人,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开展好工作,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思维模式的转变:没当领导的时候,只需要考虑自己怎么把分内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管好就行了;而领导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让团队变的更好,独善其身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所以,当上领导后的第一要务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原来的自己应该怎么干转变为团队应该怎么干,要有全局意识的思考问题;原来有不懂的事情、做不了的事情都可以推给自己的上司,而自己当了领导之后,很多的事情是不能推给上司的 ,而要靠自己去解决;领导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的

二、角色扮演的转换:公司或单位的各个岗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一种角色的扮演,扮演的好坏当然跟自己的能力息息相关。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行其职、担其责、扮其相

走上了领导岗位,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从队员转换成队长,从运动员转换成裁判,从执行者转换成决策者,从台前转换成幕后,从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转换成“尖酸刻薄”的大坏蛋。

三、琢磨人要多于琢磨事领导不一定是干事的高手,一定是琢磨人的高手;没走上领导岗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可以了;而领导必须是八面玲珑的人,要识人、知人、善于用人;

要从三个层面,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三个层面是:个性、权限、关系;即个人的脾气秉性、耿直还是阴柔,所处位置的权力大小、职能范围,以及明面或潜在的关系网;红楼梦里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虽然荒唐,但却就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三个维度即:上面的领导(自己的上层)、平级的同僚(各平行协助部门)、和下属的同事(自己的团队成员);要争取上层领导的信任,同级部门的协助,下级人员的支持

四、务虚更要务实,业绩才是王道:事实胜于雄辩,作为领导,尤其是新任领导,如果上任一段时间后没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上层领导会看不上,同级同僚会看不起,下级同事不会信服于你;

前述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为开展具体的工作,取得实在的成绩所做的铺垫。走上领导岗位,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要十分的清楚、明确,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待自己,对待团队成员;

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带领团队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出来,才能稳定自己的位置。

五、先稳后动、外松内紧: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个人的建议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刚走上领导岗位时不要急着烧这三把火,引火烧身就得不偿失了;

新任领导对团队过去好的规则、传统可以采取萧规曹随的策略;对不足的地方,要审时度势的逐步修正;

六、虚心请教、大胆工作、外柔内刚:这是个人对新任领导的十二字方针;

刚走上领导岗位,切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老子天下第一,对自己的上层领导要虚心请教,对同僚的前辈要虚心请教,对团队中的老同志、技术骨干要虚心请教;

在虚心请教的基础上,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所带领的团队有了清晰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后,要敢于大刀阔斧的开展工作,不能总是瞻前顾后,行动是最好语言;

外柔内刚就是表面圆融,但内心有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见解,既能广泛听取意见,也有自己的主张和判断,不人云亦云,也不独断专行。




老主任突宣病休,我被推到了领导的位置!我拿了两瓶茅台向他请教:该如何开展工作?他送了我3步共12个字,我觉得价值百万。

我跟老主任的关系一直很好,他也有意培养我接他的班,但他有一段时间血压持续高位,医院里的专家要求必须彻底安心静养。老板本来想让我先做一段时间代理主任,等老主任回归,但他综合考虑以后决定,直接辞职。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匆忙上位,到底该怎么开展工作,心中一点思路都没有

我拿了老爸珍藏的两瓶茅台去老主任家里,他一看我去,就知道我目的是什么?他说:快,把酒给我拿回去,你怎么也学会来这一套了呢?我说:这是我爸爸专门让我来的,也让我感谢你这几年的提携之恩

老主任推辞之下也就收下了,他示意我坐下,还泡了他珍藏的白茶,慢慢跟我说:你这次接班呢,确实有点突然,但完全不用怕,你直接按我说的三步走,就完全可以顺利接手了!

老主任的三步,就是12个字,我听完也确实觉得他的这套方法确实十分可行

  • 第一步,局部突破:根基未稳,不要有大动作,但可以局部创新,逐渐建立信任与影响;
  • 第二步,完善系统:逐渐完善部门内,新的运营管理模式,系统布局,并且不断优化;
  • 第三步,鲜明风格:要形成鲜明的管理风格,降低沟通损耗,逐渐建立个人管理权威;

这样的工作节奏框架,我还是能接受与理解的,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对于相应的细节如何做完全没有概念。老主任知道我的问题就是这里,他就慢慢给我展开详细地说明了起来。

老主任说,本来还想着要一年时间,我帮你做一些铺垫,你也有机会做几件漂亮又有影响力的事情,这样的中间就会有一个缓冲,而是突然接手,最重要的就是稳定中有亮点

这一步的两个关键点是:

  • 追求稳定:各方势力较为均衡,不给其他人抓住弱点进行攻击的机会,才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
  • 创造亮点:突出个人特色,展示个人能力,逐渐让团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带领好团队的;

老主任要求我马上总结他过去做事的一些管理方法与习惯是,还要尽量详细

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就是能够快速整理一个我在任时的管理方法与体系,虽然不够健全,但建立一个系统结构,为下一步创造亮点提供地图;第二个,就是减少因为管理人员的更替,带给员工的不适感,减少自己接任的工作阻力

老主任给我列举了几个分类:1,每周、每天做了什么事情?2,处理相应事情时,他所用的应对方法;3,对部门内部人员的管理、沟通方式,尤其是几个颇有员工影响的人;4,遗留下来还未解决的问题;5、部门内发展及公司要求的战略性层面的工作及要求。

老主任这样一说,我心里瞬间就通畅了很多:先沿用老主任的办法,即可以快速适应这个角色,还可以在发生问题时,以“老主任都是这样做”作为借口,给自己赢得转圜的时间

这个后来,我用两天时间,紧急整理了一遍,足足整理了五六千字,让领导都说我颇有老主任的工作风范。

老主任说这里的亮点,又要分成“对上对下”两个部分,具体的来说:

对上呢,一定要有功绩,就是要完成一两件漂亮的事情,让领导对自己有信心;对下呢?则是让员工感觉到新领导帮他们争取到了利益,用利益来创造

其实关于创造亮点,我和老主任在以前就沟通过一些想法,他点了几件事情让我可以重点考虑:一个是总经理一直在问的关于A公司的合作方案,这个我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创意点;第二个就是老主任在争取的,提升员工绩绩奖励点的方案,老板已经基本同意,再跟进一下就行了

老主任总结说:通过“追求稳定+创造亮点”,基本可以获得很好的缓冲。

这一步主要的关健就是去“老主任”化,形成个人的运营管理思维与系统。

老主任强调,要做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必须把部门做成一个独立的机构,也就是一个小公司,这样才能真正带动部门持续发展。老主任还问:你看一家公司需要什么?他见我回答得比较散,就帮我梳理了一下:

  • 内部:部门的运行确保职能运行正常,麻雀虽小,但运行功能基本类似,比如说,人才系统、管理系统、绩效系统、学习系统等等;
  • 外部:能够明确公司对于部门的职能定位、战略要求;

内部系统就像一个人体一样,各个器官协调统一,才能发展。基本的内部系统包括:

  • 产品系统:我们部门主要提供的是创意产品,具体形式是方案及展示;还有一个产品就是整体的作风与团队品牌。全部门上下都要有这种产品意识,这是部门沟通的基础。
  • 营销系统:如何把方案展示出去,并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同,包括前期的调研、方案、服务等;
  • 人才系统: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各岗位的要求,人才匹配度及人才储备的问题,这要了然于胸,并且未雨绸缪,否则就会受制于某些能力强的人才;
  • 绩效系统:要有大绩效和小绩效的概念,大绩效当然是是公司对于部门及员工的考核,而小绩效概念,就是部门要有一定的可控奖金或资金,用于内部二次分配,这样可以保持绩效系统对于员工的激励性;
  • 学习系统:这部分包括能力的与时俱进、能力的持续操练等等;

一个部门不会独立存在,公司成立这个部门是要达到公司的要求,管理者就是实现它,两个要求:

一是要求要彻底弄懂公司对部门的短期、长期要求,并保持与领导的沟通;第二则是,要跟团队成员讲清楚,弄懂、弄透,并且与部门内的运营管理系统相整合

老主任的一番话,让我迅速对于部门运营管理的内容,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从更高的视角再看部门工作,果然会通透很多,这也是领导能力的分水岭

老主任的一句话,让我受益颇多:

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无法对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他们能够通过他们的印象或理解,来给你贴个标签,这样会让他们更容易支持你、配合你。

第三步,建立个人鲜明的风格,就像他们要给你画一幅像,通过几个明显的特征,就会让别人一看画得就是你。如果不能这样,这样做部门领导就是失败的。

老主任建议我,至少从三个维度上,建立自己的风格,让自己更加立体化:

  • 执行风格:在做事执行的过程中,比如,立即执行、无条件执行等等,主要是让团队能够体验并形成这种风格,团队成员就会持续强化,形成明显的部门执行风格,这样就减化了管理的压力;
  • 待人风格:主要是自己对员工、对客户、对领导的明确风格,要立足于“利他”的角度,或者其他风格;
  • 思维风格:这里强调的是比如,结构化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这有助于自己在管理中系统化,而不会顾此失彼,形成更大的管理障碍。

当然,我当时一听,就有了自己很多的想法。从这一点,我也理解到领导的与员工的区别,更强调用鲜明风格,来影响与带动团队

我从老主任身上也看到一点,为什么老板会对他如此依赖,他有一个风格就是:无论什么事情交给他,他都出色地完成

老主任说:关于这一步,就看自己的选择,并且要持续强化。

老主任的一席话,让我如获至宝,我认为它价值百万,即使是一些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也缺乏这样的结构化认知。

有几点总结,特别分享一下,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①领导是一个系统:凡是不能从系统角度,思考如何做领导,就会走很多的弯路,有的人甚至一生不得要领。学做一个领导,先学这套结构,是最快速的方式;

②做好领导、管理,就是要掌控好节奏:明确了领导、管理是一套系统,但系统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是需要基于整体系统的掌握,然后来规划现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

③职场需要贵人:贵人一句话,自己要悟很久。老主任在位的时候,我是一个工作努力、要求成长、并且处处理解与支持他工作的人,这也让他认为我是一个可以给予机会的人。要遇到贵人,就要先做自己的贵人:努力、自律、成长。


我认为这套思维结构价值百万,你怎么看呢?至少两瓶茅台酒是值得吧。




【蓝色宝宝观点】俗话说位置决定脑袋,坐在领导的位置上,请像一位领导一样去作战部署、未雨绸缪,带领团队成员共发展。

首先,恭喜题主升职。领导的称呼对你来说既是机会,也充满了挑战,所以,要发挥自身价值,你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

到了新岗位,你如何来开展工作呢?相信题主大致已有想法,我只需稍提三点:

一、盘点团队成员以及重点工作

1、盘点团队成员,是要你了解下属,他们近一两年的绩效如何、能力怎样、潜力如何,你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尽量发挥下属的优势。

2、盘点重点工作,是需要你了解团队总目标以及重要项目的完成进度,抓住重心,有的放矢。

二、主动沟通,挖掘需求

在新岗位工作,你需要360度主动了解信息,包括上级、下属、平级以及客户,从不同渠道了解他们的评价以及期望,了解的信息越多,经过你加工整理后,越有利于你的工作开展。千万不要闭门造车,坐上领导位置之后就得意忘形。

三、培养能力,尽快上手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你需要培养自己如下能力:

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转变自己的工作理念,以前是单兵作战,现在是团队共创,所以你的言行举止、工作业绩会成为大家是否认可你的判断依据。

题主也是有能力之人,不然不会坐上领导的位置,抓住三点:做好目标管理、改变工作理念、锻炼能力,你会越来越厉害。




对于你个人来说,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克服恐慌、畏惧……,等情绪,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然后积极主动跟领导、下属沟通,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只要自己能够及时的转变角色,对团队做出一定程度的认知,然后坚持正确的行事原则,必定能够带领团队做出优秀的业绩,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穷者思变,有时候,无路才有新路,穷途末路之时再坚持一下,往往就能柳暗花明。

有竞争才有发展:有了不服输的决心,才会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




再谈谈具体事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从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某科室做负责人的时候,没有人看好我,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这个大科室情况有些复杂,人员各有特色,出了名地难管理,而我相对年轻,三十出头,怕到了那里压不住阵脚;二是科室业务性强,专业度高,临阵学习难以投入,有被人蒙蔽的可能,同时接触的服务对象多,没有经验,打交道打不好会出问题。

首先说说该科室的基本情况,两个副科长,一个四十二岁、一个四十九岁,都曾谋求过科长职务,肯定对我的到来相当抵触;两个负责审核资料的女同志,一个三十五、一个四十岁,一个慢节奏反应迟钝,一个则相反、小心思很多;三名男同志,一个二十多岁富二代就好玩,一个三十来岁特立独行,另一个五十多岁比较倔。

针对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展开工作,我是怎么做的呢,篇幅所限,简单说说自己的经历,且看我如何破局:

一、“下马威”。一是利用两次开会(这个次数看具体情况,不宜多)快速熟悉情况,科室全体人员参加。第一回是见面会,先照惯例寒暄客套几句,然后借尚方宝剑,说明局里要求自己尽快进去状态等等,借此要求每个人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材料,写明自己负责的职责事项。第二回是工作交流会,每个人提交文字材料后,尽快召开会议要求作具体的面对面汇报,在会上每个人逐一发言,可点名让个别人说明看法意见,观察每个人。当然,自己的言语上要做到外容内刚,话可委婉但话意不容置疑。这个算是个“下马威”,一般单位只要提开会都会引发职工的反感,这是正常现象,却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我过来不是走过场的。

二是分别约谈双管齐下。利用方便的时间灵活的形式,和科室每个成员进行“谈心”,再次深入了解科室职能和工作业务,以及他们的想法,这里面可能会有人敷衍,但可以与开会时信息相互印证。总起来,这两个手段,会让你初步了解科室工作和每个人的性情,也会引发他们对你的正视,觉得你不是好糊弄的。当然熟悉业务是为了掌握权力点,这需要之后加强书本和培训学习,加强日常工作亲临一线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

二、“怀柔”。恩威并施能让人信服,当然我更认为,科室人员能够聚到一起共事就是缘分,要以诚相待为基础,每个人都是感情动物,没有感化不了的人。组织开会不久,我提前向科室人员打了招呼,约定某个周五晚上进行科室聚餐,由我个人来安排,这个一般不会有人拒绝,谁会得罪刚上任的科长呢。聚餐时,菜肴丰盛,酒也不错,气氛十分热烈。我对每个人都比较尊重,无论年轻也好,年长也好,千万不要摆什么架子。

后来,又分别和两个副科长,和男同志单独凑了凑,酒是融合剂。他们体会到了你对他们的尊重,相应的,也会尊重你。人心都是换来的,请记住一点,只要你尊重了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就这样,我的工作顺利开展了。当然要去除内心里的隔阂和不平衡,要有一个相处的过程,还是那句话,工作安排上外柔内刚,工作态度上以诚相待,很快就会换来好的结果。并且用一个人,要看一个人的长处,人无完人,不要盯着他的缺点,要用他的长处,鼓励他激赏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把手,要学会放权,“慎独”,要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的“动能”,才能进一步激发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我在2008年,就突然被推到领导岗位。当然,说一点迹象都没有是不对的,在我被推到领导岗位之前,还是有一些征兆的。

我在单位里并不被待见,主要领导和单位里的红人对我很不待见,他们排挤我,挤兑我。2003年的时候,我还是单位里的一个科室主任,但是在非典时期,他们就以我“打不开工作局面”和“应对非典不力”为由,把我的主任一职给免了。

2005年,上级知道我是个人才,而在单位里又不被重用,整天无所事事,于是借调我到上级部门工作,就是到了组织部的电教办。2008年,我又借调到宣传部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2009年,我又被借调到组织党办。2010年2月,我回原单位工作,一般干部。5月,我就被提拔为单位的副职领导。

从单位里一个边缘人,一个被打击、被排挤的人,一下子成为了单位里的领导,我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呢?

我一上台,就是单位里的分管业务的主要领导,基本上也就是单位里的二把手了。这时,单位里的原一把手也退居二线了,新的一把手是从其他单位调来的。单位里的红人依然在位。

但是,原主要领导和单位里的红人,对我都很有意见,处处和我作对。每次开会讨论业务的时候,他们都从中作梗,我提的看法,他们都进行抨击和歪曲,这让我十分难受。

当时我想,要不要和他们对抗,报复他们?还是顺从他们,放下过往的恩怨情仇?

我决定,放下过往,一心一意地把心思放在工作。

为了能做到心无旁骛,我决定求助于我的主要领导。他也是刚来我们单位的,我工作打不开局面,也相当于他工作打不开局面。

果然,他找了原来的一把手谈心,直接击中他的要害。还有,直接免掉当时的红人,把他雪藏起来。

我的直接上级领导就是我们单位的一把手。他对业务一无所知,而我在这个单位多年,对业务非常熟悉。

我处理和一把手的关系,主要是三条原则:

1.到位而不缺位。我负责的业务工作,只要是我的责任的,我都尽心尽力去完成。每次开展工作之前,都跟主要领导请示,让他知道我的想法和做法。

每一项业务工作,都做得如何,我知道主要领导很关心,因为他的第一次来我们单位,他很着急,也想弄出点成绩来。所以,每一项工作的进度,我都及时汇报给他,让他明了,让他放心。

2.服从而不盲从。主要领导所作的指示,我一般都服从,即使他说得不对,我一般都不会当堂反驳他,我会给他留足面子。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我还是十分小心,对于他不正确的指示,有时候我还是灵活机动地去完成。举个例子,他要求我,某个培训班一定要安排什么什么课,我默不作声。但是在真正安排时,我还是按照上级的课程体系要求进行排课。年底的时候,上级来检查我们的课程安排,看到我们安排的课程,主业主课非常清晰到位,赞扬了我们。这时他才看到,我并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来排课。这时,他才意识到,他那样子的排课要求是错的。

从此以后,他更需要听从我这个专业人士的建议了。

这就是对主要领导“服从而不盲从”。

3.尊重而不逢迎。但凡当领导的,你是尊重他还是阿谀逢迎,领导清楚得很!但是,有时候为了保住部下的面子不戳穿你而已!

所以,我和一把手之间的关系,几乎不会刻意地去逢迎他,而是以尊重他为主。

怎么体现出对他的尊重?就是凡是他的讲话,他安排的工作,都要认真去完成。但是,除了工作之外,不会刻意去迎合他的爱好。比如,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就十分喜欢喝酒,他曾经说过,要经常在单位里面练喝酒,要做到“对内搞翻,对外搞死!”我就不配合他喝酒。平时和他喝酒,我也是能喝就喝。不管能不能喝,我都要敬他一杯。喝完一杯就走人,不和他贪恋杯中酒。

我们单位有四位副职领导。我们每个人各负责一块或几块工作。我是负责教学和科研的,还有一个是负责党建的,有一个负责后勤和群团工作的,还有一个是负责办公室工作的。我作为新任领导,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则:

1.积极配合不越位擅权。我是和教学和科研的,我们单位就是一个培训机构,教学和科研是我们的主业。我分管的工作,和分管办公室的副职领导有很多交集。有很多时候,上级要求我们报材料,都是由办公室来和我们要材料的。但是,我都是把材料整理好了,报给分管办公室的领导。我虽然是新任领导,但是在领导权重上,我是分管主业的,我的权重明显高于分管办公室的领导,但是我并没有越过他,直接报材料,而是每次都在报送的材料上,请他审定,让他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权力感。

2.明辨是非不斤斤计较。还是以上报材料为例,上级要求我们上报材料,分管领导直接要我们形成材料报他那里。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是我们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数据,由办公室形成上报材料。但是,分管办公室的领导直接要求我们写材料,我也就不和他计较了,写一份材料也是不什么困难的事情。

另外,他分管办公室,就是对材料审核的权限。有时候,我明明觉得应该这样写,但是他偏偏要删掉其中我认为必要的、最精彩、最能体现我工作成绩的部分。真的气死人了!

后来想想,他管办公室,我不能和他斤斤计较,他有他的权限,他要对上报的材料负责。所以,从此以后,我只负责提供给他,至于他怎么修改,那是他的事情了。

有些事情,别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对别人的看法才会斤斤计较。

3.见贤思齐不嫉贤妒能。我是从业务起家的,也就是说,因为业务突出才被提拔,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有学员说,某人上课比我好,或者是某人发表了文章,我心里都十分难受!感觉有人超过了我,这是一件十分打脸的事情!

后来我想想,不对呀!他们的成绩,不正是说明,我领导有方吗?!

以前我是以业务见长,现在我当了领导,手底下的人也成才了,笋高过竹我殊荣才对啊!

并不是自己当了领导,别人就不能超过自己。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已经当了领导,而自己依然在业务上占据第一的位置,证明自己是不适合当领导的,而是适合当业务员。

领导是什么?领导是引领方向,带领下属完成组织既定的目标!只要完成目标,不管这业绩是下属完成还是谁完成,你都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如果目标不完成,你领导在业务上成绩再突出,你也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

4.相互沟通不怨恨不猜忌。我在当副职领导的时候,有一个副职领导最喜欢拆我的台,好像证明我无能,才能证明他有能耐、他聪明一样!

我找了一个机会,把我遇到的问题和主要领导说了。

有时候,借助主要领导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在一次班子会上,主要领导终于说了,大家共事,互相拆台,一起跨台;相互吹捧,共同进步。他要求,同志之间,有问题可以提出来,但提出来的同时,必须给出解决的方案。如果只提问题,不给出解决方案,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你对问题研究不够;二是你故意刁难人家!

从此,我们副职之间,相互埋怨、相互猜忌少了,而相互之间信任得多了。

突然被推到领导位置上,最难处理的就是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你想想看,昨天你还和他一起,是同级关系,今天你就跑到他头顶上去了,管他了。他心里能舒服吗?!

我新任领导,处理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三条原则:

1.一视同仁不亲疏远近。

刚提拔上来,最容易的,就是对自己的部下特别关爱,而对不是自己部下的、属于别的部门的,就十分苛刻。

我是管教学和科研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后勤的同志就十分苛刻,我对他们的要求,可以说是达到了部队般的严格。

后来,管后勤的分管领导跟我说,他知道我关注后勤工作的细节,如果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后勤就那么几个人,按照我对细节的要求,那几个工作,就算一天工作25个小时,也达不到我的要求!

我冷静一想,确实是这样。我对我的下属,谁上课好,谁科研厉害十分清楚,但是我对后勤是一无所知啊!不能对他们太苛刻了,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要以人为本,有人文关怀。

2.民主团结不独断专行。

不得不承认,刚当上领导,意气风发,确实有点独断专行的味道。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同志们对我提意见少了,关心集体少了。为什么?因为我听不进他们的建议。

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尽量发挥民主,听取同志们的意见。这样,同志们又开始关心起单位来。大家在一起,一天到晚开开心心工作,这种氛围,是独断专行争取不来的,只有发扬民主,让人人参与到单位的工作中来,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作用,这样才会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3.关心爱护不推诿卸责任。

我看到,管后勤的同志,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本来,管音响的工作人员把一个台式话筒递给领导,按道理,领导应该用手托住台式话筒的底座,他没有,直接用手抓着话筒的颈部,结果,“咣当”一声,底座砸到地上,烂了。要知道,那可是一个名贵的话筒!五千多块钱。

后来,分管领导开始推卸责任,他说工作人员并没有把话筒交给他。

当时我在场,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也不好意思说。

但是,我立即给出解决办法:别再找责任,买一个是来不及了,立即到别的单位借一个过来,先顶着用。

我发现,管后勤的领导,和后勤的同志们关系并不融洽,这和他平时不关心爱护下属,出事了喜欢推卸责任有关。

作为一个领导,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要有担当负责的精神。

我是犁子,职场精英培训师。这是我一点职场感悟。今后,我将持续输出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喜欢的,请点赞、转发和关注!




对于这个问题,结合我的经历,谈一谈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经历过从普通员工突然就任命为副职领导的经历,后面又突然从副职领导直接调任到另一个有200多员工的部门,担任正职领导,当时副职也有好几个。

说实在话,每次这种情况虽然心里很高兴,但是对自己也的确是很大的挑战,每一次变化内心也发慌,焦虑,并焦虑得失眠,担心稳不住大局。

但是通过自己的调节和处理,均很好稳住阵脚,得到良好发展。


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历,给你一点建议,供参考:

一、迅速完成从员工到领导的角色转变。

从员工到领导,思想和行动都要变:

  • 要认识到从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员工讨论和关注的焦点,不能像原来这么索性随意。一定要多想少说,因为说出去就收不回来,与同事之间没有经过思考的玩笑话就不要说了。并且,领导知悉的很多事情都只能存在心里,不能到处说,特别是向下属。

  • 要认识到员工才是完成业务工作的主体,自己要干领导干的事。自己要谋事、管人,向上级要资源,这才是领导的本事。天天冲到一线和员工一起干一线业务,而看不准方向、管不住人、要不到资源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 所有行事要更加稳重,即使表现出来的冲动,也是你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故意表现出来的冲动。比如,为自己部门的利益,和其他部门争资源时的冲动和霸道。

  • 当上领导后,对所有下属都要保持一定距离,即使是你的左膀右臂,要树立自己的威严。只能让你的左膀右臂尊敬你、佩服你、感激你,不能让他感觉你是他哥们。


二、尽快找骨干员工谈话,培养自己的左膀右臂。

上任后,尽快找骨干员工谈话,注意是自己考察过值得重用的骨干员工。

并且谈话不要随意,要先跟他说好时间,比如两天后的上午9:00,一定叫他到你的办公室,有仪式感和威严感。这两天内,就先让他内心不断翻腾、思考:新领导究竟要找我谈什么?比较厉害的骨干员工会非常认真的准备这次谈话。

谈话时,要注意恩威并施,听他的意见,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次谈话,找出和培养自己的左膀右臂。


三、尽快找老资历员工谈话,树立自己的口碑,稳住大局。

一定要找资历老的员工谈话,不管他们能力怎么样,因为这部分员工在部门很有威信,在部门影响力大。

和这部分员工谈话就不要叫到自己办公室了,也不要提前说,就走到他们办公室,随意聊即可。主要表示尊敬和关心,以及客气虚心多向他们学习经验。把自己的口碑树立起来。


四、厘清思路,烧三把火。

上面的事做完了,就该烧三把火了。上面的谈话不是白谈的,花了这么多时间,和这么多人交流,就是要对部门的特点、业务、不足了然于心。

这样,自己抓住重点和薄弱点,迅速厘清思路,烧三把火,做出成绩,让领导、员工都看到,特别是让提拔你的领导看到。

出了初步的成绩,提拔你的领导会不断地、很自然地宣传和表扬你们部门。

这个时候,“新上任”这个阶段的大局就算基本稳住。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建议,供参考。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谢谢!

V先生讲职场——每天专注讲职场。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使用上建议书的情况与日俱增,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建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司建议书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此刻人才的竞争,仅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获得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高薪外聘,另一是挖掘内部员工的潜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而员工培训是公司投资小而收益最大的投资,是提高员工素质和本事的重要途径。

  1、目前现状: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公司追求高速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认识不够,公司不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而又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入到行政或后勤事务中。不设立独立的人事部或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内部培训根本就不够重视或重视不够,异常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即使开展培训也往往是走形式,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和考评制度,对逃避培训的员工而不受到任何处罚。

  2、个人观点:就公司现状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员工对岗位本身的理解与认知的问题(比如前台人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对自我的工作岗位是怎样理解的?等),其次要解决的是岗位业务技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则是: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与标准作业流程。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从制度和流程开始,仅有在员工对公司制度到达完全理解与认同的情景下,公司制度才能对员工产生有效的约束力,接下来还必须针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动作(异常是直接接触客户的这些人员,比如客户经理、前台和会签等),并对员工进行规范化培训,直到员工能够一丝不苟地完成本职工作为止。这样的话公司的一切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仅有在这个时候公司才谈得上规范管理。

  ⑴、完善公司员工培训制度。我始终认为培训应当是长期的、持续的、不间断的企业行为。所以公司必须建立长期的员工培训计划与培训制度。创造一个适合公司培训发展的环境,使员工更好地融入进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景,合理地制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式。对于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而言,培训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层管理者担负的是整个企业兴衰荣辱的重任。其管理思想如不能与公司管理意图坚持高度一致,其知识结构如不能应付日常工作,其胸怀气度如不能超越自身,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诚恳建议:公司应当把提升管理层综合素质当做首要培训任务来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管理者自我都无法严格要求自我,那如何去要求员工做到呢?

  ⑵、加强培训中的沟通。培训前应当瑟培训教师及受训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受训员工在哪些方面不足并期望在本次培训中得到提高,带着问题进行培训,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培训中,由于员工具有不一样的学历、经历和背景,在理解程度上也有所差异,所以,要留必须的时间与培训师进行讨论研究。而培训后要进行对本次培训进行评估并要求每个受训员工总结。

  我是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在进入集团2年多的时间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集团目前存在许多管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但是希望洪总您能再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一下一个普通员工的意见!

  这是集团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首先。人事方面的缺点在于人员的引进与升迁缺乏制度,常凭个人好恶与私人关系决定一切,使无人情关系的优秀人才无法久留。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吸收、培养、塑造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

  集团需要有专门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负责人才招聘。企业应设立人力资源管理员,管理人才招聘、培训等事务。

  一般来说,招聘人才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步,由部门负责人提出岗位需要的人才,以及标准,经人事专员评估,评估招聘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人才标准;

  第二步,由人事专员对应聘者进行测试,这个测试需要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第三步,部门负责人对经人事专员推荐的应聘者面试,主要考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

  第四步,由总经理或者主管副总根据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集团发展要求和应聘者的发展潜力,确定最终的人选。

  得人为第一,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就一定要严格严谨,讲求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得人之后,接下来就是合理使用人才。“人尽其才”,要让每个人都在他适合的岗位上,也要让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个适合它的人才。给每个人一个定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岗位也定期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上岗。集团设立一定的制度,对人才奖惩分明,优胜劣汰。不但让每个人所拥有的聪明才智得以完全发挥,而且还要让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得以发掘。使用人才的同时,注意不断培养人才。鼓励和敦促员工充实专业知识,去经历各种事务和环境,积累经验;提高道德水准,增强责任感。一方面,集团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并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逐渐有意识的培养这种学习和竞争的氛围。

  其次,集团的管理层混乱复杂,简单的一个生产部,就出现车间主任-主任助理-工段长-工段长助理(副段长)-班组长-副班长.

  在这里建议生产部的组织架构为:生产经理、车间主任、段长,组长四阶管理组织架构,这样的管理组织是最合理、简便、增值的。我们集团根本没有必要设立助理,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分给几个人来做。办公室人员及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例远远不成正比,集团的利润被极大的消耗。因此,必须精简机构及人员,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为集团创造效益。集团要向更精简更有战斗力的组织机构发展才是集团赢取利益及壮大的根本

  再次,集团的裙带关系太过明显,管理层中有多少人没能力有关系的!管理层对我们普通的小员工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不是没能力而是没关系!一个班长,一个段长,甚至一个普通的A类员工的评选只要你有关系,就能上,再有能力没有关系没有“送礼”,你都不行!

  希望集团领导能够给我们普通员工设立晋升制度和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让我们员工看到成长,上升的空间!

  二,工资-这是集团最善变的环节。

  工作,对于我们员工来说,目的,一是为了挣钱生活,二是为了满足事业追求。而有一个稳定的薪酬考核制度是保证员工稳定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集团的薪酬制度每年都会变,甚至一年变2次,而且每次改动会使有的员工工资一下涨1000元,有的员工工资会大幅度下降,从而使一个员工的工资在一年里出现两样。这样没有保证的薪酬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

  每一个员工他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环境等因素,来追求工资最高化,希望自己的工资越多越好;同时,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力和智力可以“值多少钱”,让自己的智力或劳动力价值和工资有一个配比关系。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个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有一个心理价位,工资达到或超过这个价位则乐于接受,工作有动力,反之则心里不满,效率低下。集团与职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交易和合作的关系。集团向职工购买劳动力和智力,而职工则将自己的能力出售给集团。优秀的价格才能购买到优秀的劳动力。所以,我觉得集团工资管理的原则是:集团付给职工高薪,集团要求职工高效率、创造更多价值。只有高薪才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薪才能激发职工的工作激情,促使职工提高效率;只有高薪才能提高职工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责任心;只有高薪才能促使职工优胜劣汰;只有高薪才真正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本质。在提供比较高的工资的同时,集团也应该要求每个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众的能力,优秀的品质和团队、服务、管理精神。只有人才的强强联合,才可以为集团创造更大的价值。

  再这里建议集团能够采取考核薪酬的方式,从业绩,效率,责任心,特殊贡献等方面来考核员工。

  我们集团设置的部门不少,但是到底有几个能真正起到促进企业成长的呢? 1.技术部

  技术部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部门,没有技术的支持那这个企业就是一个“死”企,没有任何价值的企业。我们集团的技术部除了会下单子,没别的作用,就练最基本的工艺流程都是照工人的操作来制定的,遇到真正的技术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胶的配方,工艺的改进从来就没下过心思研究!

  销售部是一个企业生死命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我们集团的产品70%的是机械厂的配件产品,可以这么说,我们厂主要依赖于机械厂!做个假设,如果没有机械厂我们厂的销售部能不能接下单子?我们厂的销售额会不会有现在的样子?我们厂销售人员手中的订单能不能养活我们厂300人?

  人事部是给企业注入生命力的部门,然而我们集团的人事部只是一个摆设部门,集团人员的任命和调动单凭“关系”两个字.你和段长的关系好,你可能就会被任命为班长,你和集团内部和高层关系好了,你就可能成为段长,这样的任命屡见不鲜,难道这些都是通过人事考核调动的吗?

  集团新进的员工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不管你有没有技能,只要有领导一句话你就可以进来,这样的人事部留有何用?

  生产部是企业动力机。是要求最简单,最合理,最增值的部门!而我们的生产部繁琐的不能再繁琐了。管理层的人层层带助理,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忙?忙到需要助理来协助工作吗?

  质检部是企业对客户,对自己负责的部门!对一个企业来说,质量永远第一!质检人员应该严格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把关,要了解和熟悉每一道工序!做到对产品的真正的了解,而不是只知道这里有个泡,那里有个露布或者缺胶!也不是每次都等产品到现场出了问题后才知道质量不过关,然后回来追究责任!

  1..现场管理:原来实行的5S管理扔到一边了,物品摆放杂乱。更好的现场管理是做好生产管理的根本。

  2.工艺流程及操作流程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极大浪费,合理安排,运用适当的人员,货品的摆放位置(半成品),技术不熟练所导致的浪费(材料、人力、管理)

  3.现场品质控制能力低下,大量的不良品出现:

  A、首先,管理人员的品质意识不够或根本没有以集团为家的思想,得过且过。

  B、管理人员的品质宣导能力差或本身的工作能力不够,任由员工自生自灭。

  C、员工的品质意识低下或根本不了解自己怎么做才算合格与不合格;

  D、品质管理措施及制度不健全,让员工在心底里没有产生一种如果把货做坏了将要受到怎么样的处理,及会造成或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E、品质标准不明确,什么样的货品需要什么样的标准等级,因此要建立明确的检验手法及允收标准;

  4.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低落,浪费现象严重,乱丢产品、脚踩货品、随意的做坏货品等现象:

  A.均为管理工作跟不上,教育宣导的深度及力度不够。

  B.集团在这方面也存在问题,企业文化的创造氛围性不够:比如集团的厂刊,没有主题,这期厂刊是以品质、效率、成本还是安全等等为主题呢?

  C.管理人员是员工的老师、是员工的榜样,洪总你可以在车间观察观察,看一下我们集团的管理人员,大到副车间主任、小到组长,有那一个管理人员会给员工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员工能有学习的机会,管理人员到车间照样和员工一样,乱拿乱丢货品,对掉在地面上的货品视而不见,叫人看到心寒!这样员工能做好吗?能会养成以集团为家的思想吗?管理人员要以实际行动感化、感动、带动员工。管理人员要做到对员工: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人师表才是管理员工的根本。

  6.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团队精神太差。各自为政,部门组别抗争集体,个人利益大于集团利益,不团结,工作原则性不强,管理能力低下。有些管理人员根本就不够管理人员的资格,这样将如何把生产部的工作做上去?效率能提高吗?管理团队精神能建立起来吗?

  7.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时常不在作业现场的现象时而有之,这样将如何把生产工作做好?效率、品质、安全及人员管理都处于失控状态(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是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亲自动手能力及亲力亲为的思想才是管理的最关键之关键!

  8.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车间不但有员工存在不安全的作业现象,而且我们的有些管理人员同样违规作业,实为令人担忧,这样将如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在此方面:

  A必须加强安全意识的强化管理,出现工伤事故务必及时、严肃、彻底的处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预防措施。

  B时刻宣传因不注意安全所导致的工伤事故的实例及后果,让员工在心理上产生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C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以层层责任制的管理方法来保障安全生产,为集团降低安全风险。

  9.车间的不良品、剩余品、半成品等太多,大量的占有生产现场空间,导致生产工作非常被动,现场管理混乱,不良品大批的出现,工单欠数无从查找,补单现象多的吓人,严重的提升仓储积压,浪费大量的库存空间。因此建议:急需立即清理积压品、仓存品、废品、不良品,降低集团无形成本的浪费。

  以上是我在集团工作了2年的体会和意见,希望洪总您能斟酌,同时也希望我们集团能够真正成长成橡胶行业的领头军!

  我想集团领导不会因为一个员工的意见书就开始调查,开除员工吧!

  经与贵司人事部孙巧梦经理沟通,就贵司在员工考勤、年休假管理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贵司考勤、年休假管理现状

  1、现有员工不足20人,贵司以前未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全体员工均未有享受过带薪年休假待遇;

  2、贵司尚未建立考勤管理规定。现有员工均采用标准工时制,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每天午休1.5小时;

  3、贵司采用指纹打卡考勤方式,但考勤表未经员工本人签字确认;

  4、贵司计划集中统一安排员工休带薪年假。

  基于贵司以上管理现状,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相关规定,针对贵司员工带薪年休假管理建议如下:

  (一)每年初制定本年度员工年休假计划,年休假可统一集中安排,也可参考附件1《带薪年休假计划表》;

  (二)员工应休带薪年假具体标准如下:

  1、带薪年休假假期

  可享受带薪年休假15天

  注意:以上工作年限是指员工累计工作年限,而不限于本企业工作年限。

  2、员工不享受当年年休假、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情形

  (1)寒暑假天数≥年休假天数

  (2)未扣工资的事假≥20天

  (3)病假≥2个月(1年≤工作年限

  ≥3个月(10年≤工作年限

  (4)职工因本人原因书面申请不休年休假,该书面申请可参考附件二《不休带薪年休假申请书》。

  (三)做好员工享受带薪年休假的记录,具体可参考附件三《员工带薪年休假登记表》,该表应在员工享受完带薪年休假后,连同该期间的员工考勤记录,经其本人签字确认后,由贵司妥善保存。

  (四)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贵司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具体数额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计算。该报酬项目应在工资表中单独列出,并经员工签字确认后,由贵司妥善保存。

  (五)经员工本人签字确认的《不休带薪年休假申请书》及《员工带薪年休假登记表》应由人事部保存至员工离职后两年。

  xxx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5月4日晚,中国头部市场化母基金盛景嘉成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彭志强作为特邀嘉宾,围绕价值投资、幸福人生、慈善公益、家族传承等方面,对巴菲特做了全方位的深度解读。

彭志强先生,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研究院院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致力于推动盛景成为中国领先的新经济平台。彭志强先生管理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30亿,投资了国联股份、汇通达、完美世界、分众传媒、沃尔德、康龙化成等明星项目,是中国、美国、以色列众多顶尖基金背后的投资人。彭志强先生著有《商业模式力量》、《低成本创新》等畅销书。

1、伯克希尔哈萨维:多元化实业控股集团+保险业浮存金双轮驱动

2、巴菲特首先是多元控股实业集团的企业家,“股神”只是副业

3、类伯克希尔模式的探索:丹纳赫、3G资本、高瓴

4、巨人成长史: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历程

二. 如何向巴菲特学习?

三、企业家和投资人如何学习巴菲特

(一)企业家如何学习?

1、12个宗旨审视自己的企业

2、学习巴菲特的二级市场长期策略

3、做一级市场优秀基金的LP

(二)投资人如何学习?

迈向控股型实业集团,走向资本市场

四、幸福人生、慈善公益和家族传承

1、工作中追求卓越,生活中知足常乐

3、巴菲特的子女教育和家庭传承

一个多元控股实业集团的企业家,领导力大师,投资只是他的手段

(1)本质进取极强的保险(控股投资)公司和实业产业公司双轮驱动的公司重构了保险公司商业模型,由参股投资走向多元控股实业公司

(2)伯克希尔基本盘各行各业实业资产和保险业务,然后才是非控制性投资业务伯克希尔基本盘就是美国的基本盘,只要美国基本盘不崩,伯克希尔就会持续地稳健地发展和成长

(3)员工总数伯克希尔只有一个不到30人的极小投资总部真相截止2021年底,伯克希尔及其合并子公司全球雇佣了37.2万名员工,其中77%在美国。

(1)只有站在价值链的顶端,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2)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他等待机会时像猎手一样等几年、几十年。进行谈判的时候,往往一周两周就结束战斗。

(3)绝对没法抄巴菲特作业,成功难以复制。但智慧可以传承,关键在于你能否战胜人性,战胜自己。

(4)一致性原则十年几十年以来,一直这么讲,一直这么干。

(5)贝索斯“你的投资策略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没有人复制你呢?”

巴菲特“因为没有人想要慢慢变富”。

今天这个时点讨论巴菲特有重大意义。为什么?因为A股又跌破3000点了,移民搜索的关键词热度也出现了指数级增长,企业家和投资人面对当下的环境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疑虑。

我们做创投,属于典型的长周期投资,短则7+2(年),长则10年以上,是重仓国运、重仓中国未来,这一点和巴菲特非常类似。我们认为当下恰恰要坚定对国运的信心,在这个时点学习和研究巴菲特具有重大意义。

一. 伯克希尔的本质:

1、伯克希尔哈萨维:多元化实业控股集团+保险业浮存金双轮驱动

巴菲特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控股实业集团的企业家,投资只是他的一种手段。从早年的参股型投资,到今天的控股型实业并购,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成为了价值投资的典范与标杆。

他早期的参股型投资目标是烟蒂股、差公司、价格便宜,后来逐步进阶到投资优质公司、净资产有很大折扣的价值性投资,成功的关键则是控制了美国经济各类基础设施企业。

大家过去可能更多关注到的是巴菲特股东大会谈到的投资观点,但伯克希尔最大的优势是超大规模、几乎没有成本、长周期的保险浮存金。

超大规模是多大呢?到去年年底,伯克希尔保险浮存金的规模是1470亿美金。现在巴菲特的保险集团由数十家保险公司构成,去年的营业收入规模是751亿美金。这样规模的保险浮存金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在覆盖了保险赔偿金额以后,保险资金就可以用于投资。保险公司每年有赔偿支出,同时不断有保费滚入,金额不会有大规模的下降,所以保险浮存金可以做长周期投入。

这是巴菲特巨大的发动机、巨大的优势来源,是很多人学不了巴菲特的重要的背景。

巴菲特除了做控股型收购之外,还进行参股型、高股权占比的股权投资,这样他才有话语权、对这个公司才有影响力。伯克希尔不断通过持续扩大的保险浮存金、投资收益,以及它旗下企业的经营利润,不断壮大投资和收购能力。

因此,伯克希尔的商业本质是一家进取性极强的保险(控股投资)公司和实业产业公司双轮驱动的公司。

我们在中国看到很多保险公司做投资,都是一些非常保守的小股权比例投资,投资回报率低得惊人,只有3%~4%。而巴菲特做投资,主要精力放在控股型收购上,即使是参股也是追求高股权占比。

这和传统保险公司完全不同,他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保险公司商业模型。一家VC/PE投资公司,难以获得像保险浮存金这样超大规模、超长周期、超低成本的资金,所以伯克希尔不是一家传统认知意义上的投资公司。

再来看伯克希尔哈萨维的股东架构,它是使用了美国很多公司使用的A/B股结构,B类股票可以获得的股息和分配权相当于A股的1500分之一,投票相当于A股的1/10000。

巴菲特拥有16.2%的整体股东权益和32.1%的投票权,查理芒格拥有0.3%的整体股东权益和0.6%的投票权,保险业务主席和非保险业务副主席持有的投票权和股东权益均不到0.1%。

伯克希尔现在的收购中通常使用纯现金收购,不太喜欢用换股型收购,巴菲特觉得伯克希尔股票的价值远远大于被投公司股票的价值。他曾经在收购一家鞋业公司的时候采用了换股,后来发现如果用股票折算,收购那家公司实际支出了150亿美金,非常不划算。从那以后,巴菲特原则上使用纯现金的方式而不是换股的方式收购。

2、巴菲特:多元控股实业集团企业家

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后来竞选了国会议员。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实习了几年。

5岁的时候,就从祖父的杂货店批发可口可乐零售给邻居,做报纸投递生意,可以说是家学渊源。

客观地说,巴菲特本质上是美国的顶级企业家,投资只是他经营企业一个手段。2019—2021年,伯克希尔的保险和实业企业每年贡献可用于投资的净现金流达到了390亿美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即使在扣除铁路和能源业务相对庞大的资本性支出后,依然有非常充足的现金流可以用于未来投资。

我们看看伯克希尔的年报,从它的业务构成就更好理解伯克希尔为什么是一家实业公司了。

资料来源:伯克希尔哈萨维10-K

伯克希尔重仓了美国的基础设施,遍布各行各业且资产庞大。

比如铁路业务,巴菲特认为北伯林顿铁路业务如果改成卡车运输,美国的碳排放就会爆棚,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被取代。这家公司在去年创造了60亿美金的净收益,这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伯克希尔花了260亿美金重仓收购的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实业公司。

再比如能源业务,这块业务贡献了9%的营业收入和10%的利润。它是个公共事业的集团,在风能、太阳能这些新能源领域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公司。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的主要工作是看年报,要看到伯克希尔控制公司的年报、季报,同时还要看5—8家竞争对手的财报。

大家可能对规模没有概念,下面来看一下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

先看伯克希尔的制造业,收入和利润贡献则更是双双超过25%。涉及了60多个国家、全球将近660多个工厂,包括工业品、建筑产品、消费品,多数是隐性冠军企业。

工业品领域代表性企业IMC是切削刀具公司,是以色列伊斯卡的母公司。我们带着企业家LP去以色列考察时,他们下午3点多钟就下班了,都去海滩玩儿了。中国的企业家问他们为什么工作这么轻松?他们的回答触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只有站在价值链的顶端,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工业品领域还有马蒙公司(Marmon),这一家公司就有10业务群,涉及到餐饮、水处理、汽车后市场等等。还有金霸王这样的电池品牌,也是伯克希尔收购的制造业的公司。

再看一下分销业务,麦克莱尔(Mclane)是给各种各样的便利店、销售商、药店等提供杂货配送、餐饮服务、饮料配送,即供应链服务。给沃尔玛提供的分销业务16.5%,7-11占13.9%,百胜品牌占11.5%,大客户占了麦克莱恩业务的40%。

第三块是服务和零售业务,比如说NetJets,是共享包机航空服务,这家公司还是非常有特色的,让大家可以共享私人飞机的航时,是比较早的共享经济。当然还有比较熟悉的DQ冰淇淋。零售业里面有非常多的企业,国内用户熟悉的企业比如喜诗糖果。

一定程度上,巴菲特不光投资大师,更是领导力大师。能够把各行各业的这么多企业领导好是非常有难度、非常惊人的一件伯克希尔的基本盘是各行各业实业资产和保险业务,然后才是他的非控制性投资业务。

如果说巴菲特是个企业家,很多人会认为和我们中国人关系不大,但当传播他是“股神”的时候,就一下受到了上亿股民的关注,就“出圈”了。

在伯克希尔的主要持仓中,占美国运通公司股份的19.9%,在苹果持股5.6%。苹果现在持有的股票价值达到了1610多亿美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么大体量,赚了5倍。过去说巴菲特不投资科技股,但投资苹果他作为消费品看待的。苹果到底是科技公司还是消费品公司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再有就是股民们津津乐道的投资可口可乐,占比9.2%。另外他最近连续买入了日本的几家公司,伊藤忠、三菱、三井等等,这都是非控制性投资业务。

伯克希尔持有了美国众多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等,是美国的基础设施企业,各行各业的产业毛细血管。很多人在问,如果巴菲特不再担任伯克希尔的董事长或者CEO,退休了,伯克希尔会怎么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克希尔的基本盘就是美国的基本盘,只要美国基本盘不崩,伯克希尔就会持续地稳健地发展和成长。

伯克希尔2021年缴纳的联邦所得税是33亿美金(美国财政部报告企业所得税总额是4020亿美金),每天交税900万美金,这还没有包括其它各种各样的州税金。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巴菲特在年报上表述用词都是“你的资产”,“你所投资的公司”,对股东来说很能体现主人翁精神,同时,他将美国政府定义为“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创造了非常高的税收。

中国很多媒体上传播巴菲特是“股神”,为了实现传播效果,说伯克希尔以小博大,只有一个不到30人的极小投资总部,以此创造神话一般的传说。其实截止到2021年底,伯克希尔及其合并子公司在全球雇佣了37.2万名员工,其中77%在美国。

真正的伯克希尔是一家多元实业控股集团,伯克希尔的基本盘是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和实业资产,几乎可以等同于美国的底盘。巴菲特要做的就是让控股企业独立经营自运转,而巴菲特专注负责做好企业的资本配置和CEO选择。

当我们这么认识伯克希尔、认识到巴菲特的时候,对于巴菲特不再担任伯克希尔的董事长或者CEO,担忧就会少了很多。反过来说可能你才会发现,巴菲特也许有更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不是当一个“股神”去崇拜。

当“股神”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难度极大,但是实业企业家、创业者是大家可以驾驭、努力的事情。

3、“类伯克希尔”模式的探索

伯克希尔拥有了保险业浮存金这个独特的发动机,使得他在投资过程中形成了更强大的规模、更快的发展速度。我们研究伯克希尔的时候,发现这个模式不只是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独有的,它是一个可以探索和研究的可复制的模式和模型。

DANAHER是我们经常给盛景企业家LP分享的经典案例,早年它是靠杠杆收购起家的PE公司,随后进化为控股型实业集团,历史上累计并购了400余家的公司,专注在泛工业领域收购整合。和巴菲特不同的是DANAHER进行了DBS强赋能的运营和提升,非常让人震惊的是它的失败并购,只有一次。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源自于巴西的3G资本。关注投资领域的企业家应该有所了解,3G资本控股的百威英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甚至很多所谓打着中国品牌的啤酒公司,它们的大股东早已经是百威英博。另外3G资本还收购了汉堡王餐饮品牌、收购了卡夫亨氏。在收购成功后,都会采取强硬的手段,削减成本、降本增效。

DANAHER、3G资本和伯克希尔一样,都是从一家参股型的投资公司起步,初步进化为一个控股型实业公司,进而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估值。核心的差别是伯克希尔有巨大的保险业务,用巴菲特的话讲是“永不停止的奶源业务”。

中国的投资公司能不能这样发展?

高瓴资本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数百亿私有化百丽,2019年拆分滔博上市,今年“百丽时尚”也递交了上市招股说明书,同时高瓴成为了格力的第一大股东。高瓴迈出这一步,也是在向巴菲特学习。未来各行各业随着提升产业集中度、企业更迭、接班人更替,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整合这一趋势。

4、巨人成长史,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历程

刚才讲到了伯克希尔现在的业务,我们再倒回去看看它的整个发展历程,可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当你看到今天庞大的伯克希尔,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事我也学不了,这事实在太大了”。但是任何大公司都是从小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伯克希尔也是如此。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在1956年他26岁的时候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合伙,把亲戚朋友的钱募集起来,投资组合业绩非常好。当他运作了十多年以后,他发现美国股市涨得非常离谱,买不到便宜的股票,就把合伙企业解散了。

1965年巴菲特收购了伯克希尔哈萨维,当时这家公司是做纺织业务的,给巴菲特造成了很大的烦恼,当时纺织业务江河日下。这次收购,好的方面是奠定了巴菲特控股实业集团的萌芽,当然他也反思不能再去捡“烟蒂”、不能只捡一个便宜货,而是要找到一家优秀公司,在它价值低的时候购入,这个投资难度就大大提高了。

这里要非常重点地介绍巴菲特控制保险业务的过程1967年他用860万美金收购了国民保险公司,在这之后,1976年起伯克希尔收购了Geico三分之一的股权,这是伯克希尔的关键转折点。

收购过程凸显了巴菲特的才华和坚韧,是他长期主义的典型案例。

Geico是非常有趣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曾经就是巴菲特的恩师、价值投资开创者格雷厄姆。巴菲特19岁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著作后,就不断搜索导师投资了什么公司、跟随买股票。

巴菲特自驱力非常强,在1951年21岁的时候,当他知道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的董事长,他就非常好奇,于是独自拜访了这家保险公司。因为他是董事长的学生,公司副总裁就和巴菲特聊了4个小时,当时巴菲特把所有的资产1万美金买了Geilo的股票,一年赚了50%。他也把这个公司推荐给他爸爸的证券经纪公司。

巴菲特1951年就独自走访Geilo保险公司,直到1976年开始批量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斥资4570万美金购买了公司1/3股权,再到1996年23亿美金完成全资收购,中间历时40年,这就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典型案例,也可见巴菲特的起点之早,21岁时就已经独自走访调研企业,并用很大部分个人身家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

2022年3月21日,巴菲特以116亿现金收购了保险公司Alleghany,一家“迷你”版的伯克希尔,他跟踪了这家公司长达60年之久,直到伯克希尔的一名员工到Alleghany担任CEO以后,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出手。所以他会非常长周期地观察,寻找合适的时机,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去购买优秀的公司,他是非常有耐心的一个投资人。

看到巴菲特,我就想到中国的古话“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他等待机会的时候可以像猎手一样等待几年、几十年。他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往往一周两周就结束战斗。

在中国,当下很少有机会收购一家保险公司,但是在事业与投资方面,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耐心?值得思考。

伯克希尔当前的市盈率8.5倍,巴菲特认为当前股价是被低估的,所以他在过去两年用570亿美元回购9%股份。最近几年美国上市公司大量用回购股票的方式推高股价,巴菲特非常鼓励这种上市公司回购行为。苹果公司更加极端,连续七八年巨额回购,推动了股价大幅上涨。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家公司发展历程的时候,你会发现巴菲特也不是第一天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也在不断地进化和进阶智慧加上上天的眷顾,踩中了美国七八十年发展的国运,同时他还把握住了对伯克希尔极为重要的保险业务控股机会,最终在投资端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二.如何向巴菲特学习?

成功无法复制,智慧可以传承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抄作业”,背后体现了一种吃快餐、图省事的急躁心态。每个人所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各种维度因素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全球疫情中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怎么能抄作业?你没有一家1470亿美金浮存金的全资保险集团,抄巴菲特作业难于登天。

但是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绝对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无法复制,智慧可以传承。比如前面提到的DANAHER、3G资本、高瓴资本,都参考了巴菲特的发展策略。

对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位企业家、每位创业者、基金管理人来说,巴菲特的智慧是可以传承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战胜人性?能否战胜自己?

巴菲特每年的年报、股东大会,我看完后都感觉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老爷子几十年说的观点很类似,看几份年报、股东大会就差不多了。他并没有什么新东西,讲的都是常识。

巴菲特特别推崇的理念叫做一致性原则,十年几十年前讲的话,今天还这么讲、还这么干,不是每天变来变去。但是恰恰这种常识被很多人忽略,或者说选择性忽略。我们希望巴菲特告诉我们一些“神技”、“神”的信息,但是我们往往会本能地忽略巴菲特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

回归到巴菲特几十年来原则性的理念和智慧,一定对你的企业事业、家族的传承、幸福人生等方方面面有所启发和启示。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底层逻辑是:长期主义。

我们看到他会持续60年观察一家保险公司,会用长达40年的时间从调研到参股、最后全资控股Geico保险。所以他一再强调,如果你没有持有一家公司股票十年以上的预期,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钟,根本不要买它

对应中国股市,很多人叫“炒股票”,快进快出才叫炒,不能快进快出的人就闷里头了,“炒”股票的这个“炒”字起得非常传神。巴菲特买入后一般不会有如此频繁的调整,过程中一旦出现调仓,往往意味着是不成功的投资,巴菲特买入股票是不愿意卖出的。这跟中国多数股民买股票、炒股票的出发点是完全相反的。

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好公司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既然全世界的好公司这么少,决定投资时就要重仓,就要通过高股权比例确保话语权。前面提到苹果公司的回购问题,是把大量的闲置资金用于股票回购还是不回购?这对于苹果市值影响非常大,在当年苹果股东里的争论、争议非常大。这个时候你有话语权,才能确保你的投资收益更为主动。

长期主义关注企业内在价值的长期性和护城河,市场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会背离,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忽略掉市场价格的噪音

为什么巴菲特要待在奥马哈那样一个小镇上,远离华尔街?不仅是他的个性使然,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想关注长期的事情,屏蔽掉短期干扰。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是长周期的成功,源自于他的思考:这家公司看着好像是普普通通,但是它是有护城河的、它是能够与时俱进共同演进的。

巴菲特对科技公司,或者狭义上说对互联网公司比较保守,就是这些公司看起来不太容易构成护城河。不仅要关注内在价值、护城河,还要相对低点买入,这个时候就把大多数企业淘汰掉了。按照巴菲特导师格雷厄姆的原则,要低于净资产的2/3买入,这种机会太难等了,除非遇到股灾、天灾或者人灾。

巴菲特说这几年没有什么投资的机会,因为他的标准要求太高了。

我在十年前也研究巴菲特,在这十年来,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企业间的历练越来越多,真的发现巴菲特的投资纪律太严格太苛刻了,所以也造成了他在投资这家公司以后,管理是相对宽松的,他没有像3G资本那么强调铁血的降本增效,没有像DANAHER那样强调赋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巴菲特苛刻的选择标准保障了良好的开端。

伯克希尔所投资的公司,不仅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同时还获得股息的收入,是双重收益。

伯克希尔的长期主义投资这件事情,看着难,但我认为通过理性思考、不懈努力还是有可能实现的。相比之下,短期判断宏观经济、股市、公司股价都是超高难度的决策,几乎和掷硬币掷色子是一样的,我认为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他给你讲出一堆模型,但也是掷硬币碰运气。

巴菲特长期主义的投资哲学,经过长期的修炼有机会学手,是一个不断修行、修炼的过程,等有一天像巴菲特一样老成精了,可能你就掌握这些本领了。

当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经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你的投资策略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没有人复制你呢?”

巴菲特讲了一句非常睿智的回答,“因为没有人想要慢慢变富”。

如果这句话放在美国是非常恰当的,我想放在今天的中国则是振聋发聩了。

国人过去这些年一直热衷于挣快钱,上到企业家、下到年轻人,慢慢变富不是大家想要的。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投资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性,这也是恰恰学巴菲特既是最难,也是最容易的地方。

今年巴菲特表示说:“我91岁了,但仍然很健康。芒格98岁了,相比来说我还只是个孩子!我们在做着继承者的准备,但我还没有准备要退休,我目前仍在加班工作,从来没有觉得累我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这段话很有意思,一个快92岁的、在世界富豪榜上排名前五名的老人,还是每天加班工作不觉得累,觉得自己做的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

为什么?就是做这件本身。

我们看到的是热爱,说不出为什么,就喜欢做这件事情。你生来就是做这件事情的,你做这件事情你是最擅长,这种成就感让你觉得最有意思,既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我们找到这种感觉,无论做投资、做企业、做慈善、做政府公务员、做教师,都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用巴菲特的话讲“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今天的年轻人衣食无忧,怎么样找到这种做最有意思的工作、这种feeling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对于企业家、投资人,肯定会面临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怎么样能够让你在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依然还能够做你的事业,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大家都不要那么早就退休了。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第二层,叫“复利”。他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搭档芒格说过:“当你认识到复利的价值和难度,你就明白了一切”。

这里有段故事是伊斯兰教学者在1256年记载的,巴菲特在各个场合都讲过这个故事,听着像个成功学的故事,但巴菲特真正相信这个故事背后的复利逻辑,并且终生实践着复利的底层逻辑。

传说古印度的国王想要奖励发明国际象棋的宰相,宰相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金银珠宝,你只要在我的棋盘上奖励一些麦子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此类推后面一格是前一格麦子数量的2倍,一直这样放满64个格子就行。

那么放满一个棋盘需要多少小麦?5500多亿吨,2021年中国小麦产量也只有1.37亿吨。

很多人把这种像成功学的故事当作垃圾扔掉了,其实我们要理解的是故事背后的哲理和逻辑。

巴菲特听到这个故事是怎么想的?他觉得他找到了商业的真经。

在伯克希尔哈萨维1962年年报里,巴菲特又讲了一个故事:1492年西班牙女王支持哥伦布航海用的财政资金,大约为3万美元。如果她没有把这笔资金用于支持航海,而是以每年4%的复利投资于某个具体项目,到1962年这笔资金将会增值到2万亿美元,到1999年就是8万亿!

巴菲特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是真正用复利原理赚到钱的人。

我们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每年在10%—15%之间,经济总量增长了数十倍,我们是受益者,身在其中。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80%,只要再有10年的时间,即使每年只有大约5%的增长率,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能超过美国,因为通过复利公式是能算得出来的!更何况中国按照平均购买力计算,现在已经是美国的115%,按照5%的增长速度再给我们10年,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中心之国。

我们各位企业家,如果未来的十年按照每年30%的复利增长,到时的规模就是今天的13.79倍,今天一家5亿的公司,在10年之后就是一家60多亿营业收入的公司。所以我们想的事情应该是企业未来十年能不能实现30%复利的增长,即使是20%增速,十年后也会有今天的6.2倍,同样是很振奋人心的数字。

所以说复利,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又那么神奇,只是它需要长周期,需要时间。

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觉得,巴菲特老爷子过时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治理、股市的打击和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回想巴菲特的话,会觉得更常态化、更具普适性。在15、16年,互联网思维高歌猛进的时候看巴菲特、在疫情之后看巴菲特,我想可能每个人感悟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1965—2021年伯克希尔的股票表现与标普500指数对比,57年之间标普500指数10.5%的年化复合增长,累计增长30209%,即300倍,表现出色。但是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历史上不同时期美国的股价动荡非常大,越战、石油危机、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新冠疫情都对美国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短周期惨不忍睹。但是长周期看标普500表现非常亮眼。所以巴菲特说“如果你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股,就买指数基金,尤其要买标普500的基金”。

与标普500指数对应的是,伯克希尔哈萨维股价在同一时间段内实现20.1%的复利增长,累计增长3.6万倍。每一年的年化差距,一个是10%,一个20%,每年差得不多,但是以57年为周期,一个是300倍、一个是3.6万倍。

2015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大家不太在意巴菲特的长期主义和复利逻辑,但是在今天这个时点上,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事情,我也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慢慢变富,因为你只能慢慢变富,过去快速变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再看一个例子,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复利的理解。

一个纸板后只有1厘米,对折20次最后的高度是多少?会达到飞机的高度,10485米。如果每次对折完以后消掉30%,最终的厚度会急剧下降,只有406米。

由这个例子引出的话题是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投资原则中非常核心的一条,“本金安全”。

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长期的复利,要尽最大努力去避免中间的亏损,可以少赚钱,但是原则上不要亏钱,一旦亏钱对于复利进程的损耗远远大于想象。

我们注意看巴菲特这些理念是一环连一环,是自成体系、逻辑自洽的,成为了可以闭环的投资理念和哲学。

要长期主义,关键在于复利;在追求复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你的“本金安全”,中途不要有大的亏损和折损。

3、专注自己的能力圈

坚守长期主义、期待复利奇迹,不仅要看到今天公司的价值,更要看到公司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内在价值和护城河,所以你对行业和企业要有深度的研究才能赚到这笔长期主义的大钱。

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则是说凡是在能力圈范围里的钱就应该赚到。超出了能力圈范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份钱本来就不该我赚。如果你在能力圈范围内的钱没有赚到,那叫遗憾;如果超出能力圈范围内赚到了钱,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早晚会赔回去。

要识别自己能力圈的范围,要确认你自己是不是真懂。正是对能力圈有敬畏,所以巴菲特很少介入科技公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互联网公司”。

不是说科技公司不好,是因为他的能力圈有限,驾驭不了这些投资。

当然,人的能力圈可以拓展,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乔布斯去世之后,巴菲特选择投资苹果公司,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孙女一直玩手机却不和他聊天。同一时间,他的投资助手推荐了苹果公司。从消费公司角度巴菲特理解了苹果公司,最终做出了投资决策。另外,我相信未来巴菲特的接班人会增加科技的投资。

还有一种拓展能力圈的方式是,通过委托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巴菲特把他的主要财富委托比尔盖茨基金会做慈善,而不是自己做。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巴菲特非常有特色的投资理念——拥抱国运。

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今天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乃至股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愿意阅读巴菲特2019年年报中的原文,与大家共同感受。

“到今年3月11日,是我首次投资一家美国公司77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是1942年,我11岁,花了114.75美元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3股优先股,同时动员姐姐也买了3股,后来也赚到了钱。在1942年的春天,美国及其盟友在三个月前才卷入的一场战争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坏消息天天传来。尽管有令人震惊的头条新闻,但几乎所有的美国人在那年的3月11日都相信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们的乐观也不局限于这一胜利,撇开先天的悲观主义者不谈,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孩子和后代,生活会比他们自己的要好得多。我们国家几乎难以置信的繁荣是以两党合作的方式实现的,自1942年以来,我们有7位共和党总统7位民主党总统。在他们任期内,这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病毒式的通货膨胀、达21%的最优惠利率、代价高昂的战争、总统辞职、房屋价值全面崩溃、导致社会瘫痪的金融恐慌以及一系列其他问题,所有这些都产生了可怕的头条新闻,而现在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查理和我高兴地承认,伯克希尔过去77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应该被称为‘美国顺风’的产物,在未来77年,我们的主要收益几乎肯定将来自‘美国顺风’

我想对“中国国运”的投资也是这样,大家很彷徨、很迷惑的时候,长远看,当下的困难也会成为历史。我们终将迈过今天的挑战,因为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巨大市场的国家,一定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这是一个历史必然。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烦恼、忧虑,每个人也会有生死离别的各种忧愁。从个体来讲,它确实是座大山;但是从国家来讲,它真的是一粒尘埃。历史的车轮,一定会向前发展的,从国家的整体大势上来讲,一定会不断进化和进步。

中国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的财富,未来只有一个可能,多数企业只能立足于中国本土市场,这是我们的Home market(母市场),国外市场更多是母市场的延展和外延,所以我们应该热切地企盼“中国顺风”。

即使有些企业家选择了移民,但是你的员工、客户、事业都在中国,我相信未来你的财富将依然主要来自于中国。这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就决定了的。

巴菲特说他作为一个美国男孩出生是80分之一的概率,所以人生中第一张彩票是卵巢彩票。在这个时点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大家可以抱怨,但是抱怨之后,还是要投身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之中,更重要的是建设性建言献策,是亲手创造未来的财富。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太一样,这是我思考后的一个结果。

投资人和企业家如何学习巴菲特

企业家如何学习巴菲特

1、用12个宗旨审视自己的企业

首先是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眼光,审视自己的企业。每一个企业家都是自己最大的投资人,你把自己的金钱、家族的金钱、你的时间、你家族的时间都投资在了这个企业里,所以要学会用投资人的眼光看这个问题。

●企业是否有一致的经营历史?

●业务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层是否对股东坦诚?

●是否会抵制惯性趋势的诱惑?

●关注ROE净资产收益率;

●每1美元的留存收益,确保创造至少1美元的市值;

●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多少?

●能否以大幅低于价值的折扣价格购买企业?

2、二级市场学习巴菲特的长期主义

除了企业经营之外,巴菲特投资二级市场的策略,也是我们企业家进行资产配置时可以学习的。

二级市场投资,巴菲特会选择具有长期护城河、高ROE、高净利润水平的公司并长期持有,至少十年以上。在二级市场赚长钱,看似难度大,其实有机会。伯克希尔公司前十大持仓公司里,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是神一般的存在,ROE达到了143.6%,净利润率达到了27.94%。一方面是苹果公司较为激进的回购,导致ROE水平有点异乎寻常的高,推升了股价;另一方面也确实因为苹果公司一年净利润1000亿美金,是真的赚钱超级机器。

前面提到了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80%,但是中国A股市值只有美股市值的1/5,这就是中国未来经济的成长空间,国人未来财富的主要来源。中国A股何时市值能够大幅跃升,有赖于更多的好公司涌现出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市场从快速变革到成熟期的演进中,会有类似符合巴菲特投资逻辑的上市公司出现。

3、拥抱一级市场新经济投资做优秀基金的LP

对于企业家的资产配置来讲,20%的长期复利回报还可以通过一级市场实现。

从美国和中国等新兴国家来看,风险投资前1/4分位的GP机构可以获得20%~50%之间的回报水平。一家一线的一级市场基金,20%左右的年化回报率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高净值的企业家群体,一级市场投资是一个捷径,不用自己费心费力选股票,也不用每天辛辛苦苦做企业运营了。但是它的挑战,第一是这类投资针对高净值甚至超高净值企业家群体门槛比较高、流程比较复杂;第二是周期较长,七八年起,需要企业家有长久的耐心;第三是总规模体量比较小,每年一级市场优质项目的投资机会也就在几千亿元,在百万亿的金融产品中只能是一个“小而美”的细分市场。

总结一下:对企业家来说,向巴菲特学习、思考长期主义的投资,第一条把你自己的企业做好,你就是你企业最大的投资人,所以你要对照巴菲特选择企业的12个宗旨和标准,让你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好;第二,在二级市场投资用巴菲特选择股票的方法,长周期地持有那些有护城河、高ROE、高利润率的企业;第三,成为一级市场优秀基金管理人的LP,委托专业人士帮你管理。

中国和美国的差异、跟巴菲特的差异在于,中国的传统产业今天是下行的,新经济是在不可逆转地上行。我坚信中国资本市场将有远大前程,只有权益性市场发展才能对冲房地产市场下行,同时,在权益性资产中,新经济占比会大大超过传统经济占比。巴菲特投资苹果公司的种种理由,在美国已经发生;而在中国,会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陆续发

所以要借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哲学,而不是照搬;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综合考虑。

投资人如何学习巴菲特

今天在座不少朋友有投资人背景,或者是一家GP管理人、或者是一个产业集团CVC、或者是一个家族办公室。对大家来说,控股型并购是早晚要走的路。对于有进取心的、不仅仅满足于做一家VC/PE的公司,在可预测的10年周期内,控股一家中国保险公司几乎不太可能。既然控股保险公司在短时间有难度,那么作为一家管理公司,怎么样能够低成本地获得更多的资金,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命题。

在全球,在最近几年掀起了VC/PE公司上市的浪潮,在中国还没有破冰,一些主流管理公司还没有走向资本市场。作为有强赋能能力的投资平台,只有获得了低成本资金,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投资和实业双轮驱动的新物种。

四.幸福人生、慈善公益和家族传承。

1、工作中追求卓越,生活中知足常乐

巴菲特的人生哲学:工作中追求卓越,生活中知足常乐。这句话是我早年对自己、以及我团队的希望和要求。巴菲特做一份事业的时候,全力以赴,而在生活当中他非常简朴、宁静、简单,这样一种反差,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生活中也追求卓越,弦崩得太紧,可能会断。如果在生活中知足常乐,在工作中也知足常乐,则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而如果在生活中追求卓越,在工作中知足常乐,则会非常痛苦。

巴菲特说,他每天早上下床之前就在盘算如何挣钱。

他真正想赚钱吗?他的钱都捐出去了,我想是他追求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工作状态。他要阅读大量的年报,涉及美国各行各业这么多的公司,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同时还要读竞争对手的5~8份的年报。只有当你真正沉浸其中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累。

所以工作中追求卓越,真正的障碍在于——你是不是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找到了,再高远的目标都不难做到;如果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可能就是一种煎熬。

巴菲特喜欢吃汉堡,他住在奥马哈,上班的车程只有5分钟,他经常自己开车,路上经过麦当劳的汉堡店,如果今天股市比较好,就奖励自己3.15美金的汉堡,如果股市不好就买一个2.65美金的汉堡。我们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吃汉堡,不管你吃什么,都要能够感到很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你吃着松露、戴着奢侈品手表还这不满那不满一肚子抱怨,这就没有必要了。

巴菲特的办公室相比国内很多老板的办公室,寒酸很多。我们并不要求中国的老板都把办公室装成这样,但是我们要看到:巴菲特在这样一个简朴的办公室里,让他有更多留白、更多思考,让他能够更专注于商业本质的东西,而不是一些浮华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几年前,我们带着盛景LP去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时候,大家都到巴菲特的房子前合影留念。在他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巴菲特才买下一套包含5间卧室,现值大约300万人民币的房产,很多参观者房产的价值都远远超过了巴菲特的房产价值。

他的座驾也让我们大跌眼镜,不是豪车,只是几十万人民币的大众车(凯迪拉克)。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话说,每年驾车只有5000公里,不会购买新车。

巴菲特的简朴,有很多家族传承的因素。早年,巴菲特在爷爷的杂货店里打工,爷爷给他的工资比其他人低,甚至会从里面拿出钱来交保险,以此告诉他:钱,来之不易。

我们不需要照搬巴菲特这种节俭的外在表象,这些更多是在提醒我们:工作、人生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内在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专注于我们的能力成长,专注于我们的价值增长,其它都是次要的。

我希望以我的价值观来总结巴菲特的人生哲学:工作中追求卓越、生活中知足常乐。

巴菲特承诺捐赠99%的个人财富,他曾经来中国做了一个中国富豪慈善晚会,想动员中国富豪把50%的个人财富捐赠出来,但是当时没有知名企业家给予反馈。

今天回看这件事,如果当时参会的中国富豪响应巴菲特慈善的号召,也许很多事情可能都会完全不同。

巴菲特的善款主要捐给了比尔盖茨夫妇,这个决定和他的第一任夫人有关。巴菲特年轻时就奉行简朴的生活,不善于社交,而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热心社交与公益事业、喜欢奢侈品,愿意享受旧金山这样的繁华世界。所以在巴菲特的第三个儿子成年以后,苏珊就到了旧金山。苏珊去世以后,巴菲特最终决定把99%的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今天,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富豪如果像巴菲特这样更主动地拥抱慈善和公益,社会美誉度和公众认可度可能会更高。

巴菲特年轻的时候,性格也不那么讨喜,外人看来每天想着挣钱的他基本上是钻进“钱眼儿”里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活得更圆润了,对世界的看法更通达了,所以他才会说:那些真正把时间贡献给公益慈善的人,比他自己只捐钱更重要、更伟大。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弘扬的社会价值观和理念,不仅仅是唯金钱论,而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时间的出时间。他说“如果我和我的家人继续用我1%的财富来改善自身的生活,我们的幸福和生活质量都不会得到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剩余99%则可以对他人的健康和福利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实现让我和我的家人明确了行动路线:保留我们自己所能想象所需要的一切,并将其余的分配给社会,以满足其需求。

3、巴菲特的的子女教育和家庭传承

巴菲特一直都是非常节俭和抠门的人,对子女也是如此,也许巴菲特家族多年经营杂货店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巴菲特祖辈早年经营杂货店,是相当不容易的营生。后来他父亲开股票经纪所也是特别艰难,遇到了1929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巴菲特的节俭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对他的孩子,巴菲特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子女:一切都是来之不易,这样孩子才能自立。

说起来可能有点残忍,但是对子女严格的爱,可能才是更加长久的。巴菲特胖胖的二儿子是个农场主,他致力于给非洲提供各种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巴菲特的二儿子当时想租一个农场,巴菲特出了28万美金,但是这个农场不是送给他儿子的,是租给他儿子的,租金是土地价格的5%,再加农场总收入的一部分。非常有趣的是,租金的比例跟他孩子的体重挂钩,体重控制在182.5镑以下,就提取22%的营业收入;如果超过这个体重,就提取26%的营业收入。

巴菲特的几个孩子,现在都有各自的事业,也都在公益慈善领域非常活跃。他的大女儿跟他关系最好,现在管理着巴菲特基金会,在早教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三儿子是音乐家、演奏家,大家熟悉的《与狼共舞》等很多音乐作品出自于他的三儿子。他曾经来中国大陆,他的书在中国非常畅销,因为他有一个有光环的爸爸。巴菲特给每个孩子10亿美金做他们的慈善事业,既解决了这些子女未来的财富基本保障问题,也解决他们事业成长和发展承载。

对子女的教育,可能我们未必要像巴菲特那么严苛,但是基本逻辑是应该更多着眼于给孩子一种能力。现在子女教育比较两极化,有的特别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矛盾很尖锐、不可开交,我想中国第一代家族企业家都应深层次探讨家族传承的事情,子女教育依然是今天这代企业家最关心,也最应该关心的话题。

总结起来,今天用了两个多小时和大家分享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人生哲学、公益慈善和家族传承,对我自己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一次总结,也能帮助我自己在未来更好地实践巴菲特的投资和人生哲学。

总的来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这四句话可以总结和回顾。

第一,在企业经营或者投资上要追求可持续的中长期复利回报,要接受一个现实,在今天中国所处的环境和发展之下,只能慢慢变富。投资我们这个国家,有可持续、中长期的复利回报支撑,是让人非常振奋的未来。

第二,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在生活中知足常乐。千万不要搞反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人生哲学以后,会过得更幸福、更潇洒。就像我微信的名字叫“宁静以致远”,我们既要内心安静,又要看到远方。

第三,保留生活所需的一切,其余帮助他人。未来我们更多的财富是帮助需要的人,现在也叫共同富裕,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享受生活,因为这些财富是经过我们努力打拼创造出来的,包括子女未来发展成长需要的资源都要给予充分考虑。实现家族财富的传承是我们所应承担的责任,未来应更多地参与到ESG之中。每个企业、家族,在你力所能及的时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整个社会环境更好了、不撕裂,企业家才会更安全。

第四,给予子女所需的资源,但不要给过多。在家族传承子女教育上面,钱要准备好,发展的资源要准备好,但是不要过多。我们要更多培养下一代的能力、传承家族价值观和长期主义的精神。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传递给子女不要被浮躁社会干扰的人生哲学,是最有价值的家族传承。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核心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八、【圆石共创汇和盛景信息】:

圆石共创汇——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圆润通达,安如磐石。一线投资机构盛景嘉成发起高端社群品牌,汇集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创新创业关键要素,对内,链接国内数量众多的一流投资机构、创业者、孵化器、地方高新区等;对外,联通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全球创新高地。有圆石沙龙、圆石路演大会、圆石酒会等多个服务线。

盛景嘉成母基金/直投基金,在管规模超过130亿人民币。覆盖中国、美国、以色列超60家顶尖VC。投资覆盖全球超2000家新经济企业。其中投资后实现海内外上市的企业197家。美国《福布斯》2021年“全球最佳创投人”百人榜单(The Midas List),“全球最佳创投人Top10”中盛景嘉成覆盖其中5席;“全球最佳创投人100强”中,盛景嘉成覆盖其中12个机构的28位投资人。

鸣谢本次活动合作机构与合作媒体:

主办方:盛景网联、盛景嘉成

合作机构:大成律师事务所、晨瓴、大国消费、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

合作媒体:亿欧、融资中国、钛媒体、创业邦、铅笔道、三言财经、今日人工智能、投资家、野马财经、奇霖传媒、正和岛、金融界、《中国企业家》杂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