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骑枕头摩擦是怎么回事?

原标题:宝宝爱摸“小鸡鸡”是怎么回事

三岁男孩阳阳最近出现一个“坏毛病”:妈妈发现他经常揉搓自己的小鸡鸡,用手、小枕头,甚至用正在吃的水果。妈妈向阳阳所在幼儿园的老师了解情况,却意外地被告知,班上另外两个男孩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孩子得了什么病?是不是在追求性快感?”妈妈担心阳阳的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

“幼儿爱摸生殖器不是病。”性医学专家指出,在幼儿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会在某个阶段特别关注、爱探索性器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家长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在孩子身心发育过程中留下阴影。

女童摩擦阴部,叫妈妈“等会抱我”

三岁半的静静最近坐得很不老实,老爱在小板凳上,夹紧双腿来回蹭阴部,表情专注。有一次,她变本加厉地拿一只小熊在两腿中间蹭来蹭去。妈妈见状,赶紧让她起来吃水果,想借机转移她的注意力。谁知,静静不加理会,妈妈只好伸手要抱她起来,她竟然说:“妈妈,等会儿再抱我!”妈妈当时就惊呆了。

在网上妈妈聊天群里,经常能看到哭笑不得的妈妈反映“小宝宝爱自摸”。一岁半的乐乐早上起床后,发现“小鸡鸡”竖了起来,摸了摸很高兴。被妈妈发现后,他还得意地指着“小鸡鸡”让妈妈看。还有一些两三岁的孩子爱在公众场合脱裤子、掀裙子,亮出自己的生殖器。妈妈们反映,在探索自己身体方面,似乎男孩比女孩更积极,表现也更张扬。

幼儿摸生殖器就像“摸鼻子”

“孩子每一个习惯的形成都有心理的和生理的原因。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对探索自身有好奇心。对他们来说,触摸性器官和触摸鼻子一样,只是在探索身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张滨教授指出,就像孩子发现自己有手、有鼻子一样,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性器官。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论,儿童在1岁前处于口欲期,通过口部的活动来获得快感。约18至36个月大时则进入肛欲期,感受到刺激肛门时产生的新奇感觉,会因自己能产生粪便而感到兴奋。3~5岁会转入性器期,对生殖器感兴趣,尤其喜欢皮肤的摩擦。一些孩子在性器期还爱让父母抚摸他的全身,仿佛有“皮肤饥渴”。

张滨指出,大脑中有不同的感觉区域与身体各部位相对应,抚摸、按摩时会带来特别的感受。抚摸生殖器时,孩子会感到舒适、快乐。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抚摸生殖器获得的感受,与成人脑海中的“性快感”有所不同。幼儿触摸生殖器所带来的感受,预示着性意识的萌发,更主要的是出于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一般会自然消失。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摸生殖器就急着制止,要求孩子一定要改正。其实,这种过度反应,反而会让懵懂的孩子意识到摸生殖器与摸其他部位的差别。“如果家长用激烈的态度制止,可能会起到‘强化行为’的作用,引起孩子对生殖器的特别关注。”张滨指出,家长不能套用成人的概念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更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嘲讽、粗暴喝止甚至打骂,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伤痕。

性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年幼时对性的认知和探索活动,会对他们成年后的性行为产生影响。国外有研究认为,如果孩子在肛欲期的探索活动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容易出现吝啬、顽固、倔强、洁癖等。

张滨建议,遇到孩子摸“小鸡鸡”,首先家长要淡定,不要愤怒,也别大惊小怪,也不能把孩子的举动当成好玩的事。其次,对年纪小的孩子,可以用新玩具或者其他游戏、食物转移注意力。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知道,“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正常的,但这是隐私部位,不能在公开场合进行,更不能亮出来给别人看。”

也有妈妈表示,当孩子抚摸私处时,不妨温柔地摸摸他的胳膊、背,这种肌肤接触也能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责骂或嘲笑孩子,以免引发孩子的罪恶感或厌恶感,留下后患。

触摸生殖器要防哪些病?

有些情况下,频繁触摸生殖器可能提示疾病或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需要警惕。

如果年纪较大的学龄儿童频繁抚摸生殖器,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尤其是幼年时曾因触摸生殖器被家长严厉责打过的孩子,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

10岁的锋仔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拨弄自己的“小鸡鸡”。父母越阻止,他玩得越厉害,有时甚至会把“小鸡鸡”摸得通红。父母带他到性医学科就诊。“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中,我觉得他孤僻,很难沟通。”张滨说,细细询问父母后才知道,原来锋仔两三岁时,有段时间也很喜欢摸“小鸡鸡”,在外面玩耍时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觉得他的行为不雅,令大人蒙羞,多次制止未果。有一次,父亲气急之下打了锋仔,令孩子受到惊吓。

上学后,锋仔不爱和人交流,学习成绩较差。一遇到心情不好,他就会频繁抚摸生殖器。医生认为,他的表现疑似儿童精神分裂症,将他转诊到精神心理科,以接受进一步治疗。

有些家长担心:“穿开裆裤,孩子就更容易摸‘小鸡鸡’吗?”张滨指出,开裆裤未必导致孩子触摸生殖器,但如果在室外穿开裆裤,孩子随地坐,或用脏手触摸生殖器,会增加感染的风险。需要提醒的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摸男婴“小鸡鸡”的习俗,寓意吉祥,但这对孩子生殖健康和身心发展不利,属于陋习,应予摒弃。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江澜

  有枕秃不一定是缺钙,大多是宝宝自己蹭出来的。

  孩子后脑勺有一圈没有头发,家长们都知道,这叫枕秃。可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家长都认为是缺钙了,甚至有些家长靠是否有枕秃,来判断孩子是否缺钙。

  那么,有枕秃,真的就要补钙了吗?

  见枕秃就说缺钙,不靠谱

  有人说,枕秃就是得了佝偻病。

  柯海劲医师介绍,常见的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初期常有睡眠不安、烦躁、夜惊、多汗、枕秃等表现,活动期可有骨骼的变化,比如颅骨软化、囟门加大或闭合延迟、方颅、肋骨串珠、O形腿、X形腿等,而出现枕秃并不代表就得了佝偻病。

  要想知道是不是佝偻病,需要在结合临床症状、喂养情况下,再辅以骨代谢、骨密度检查、营养元素等检查。

  不能光靠枕秃这一个表现,就判断宝宝是佝偻病了,更不能盲目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和补充不必要的钙。

  这一圈头发,多是蹭掉的

  柯海劲医师表示,一般来说,枕秃的发生与汗水的刺激有一定关系。

  小宝宝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又活泼好动,容易出汗,特别是刚入睡的半小时内出汗较多。再加上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宝宝着凉,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的,愣是把孩子憋出一身汗。

  汗液刺激头部皮肤,宝宝感觉不舒服了,脑袋又热又痒,但还不能自己爬起来,也不会自己抓,所以只能用头来回地蹭,时间久了,便把枕部头发磨掉而出现枕秃。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睡眠姿势会很多花样,会翻身不用一直躺着摩擦后脑勺之后,枕秃的现象便会慢慢消失了。

  跟枕头的软硬也有关系

  另外,枕头的质地也跟枕秃有一定关系。

  曾有实验发现,枕头的质地越硬,宝宝在来回摇头摩擦枕部时,越易发生枕秃。那是不是说,给他们配一个棉质软软的枕头就好了?

  相对硬邦邦的枕头来说,棉质的软枕头的确没那么容易摩擦出枕秃。

  但其实,新生宝宝一般不需要使用枕头,因为使用枕头时,会使宝宝的头部高出身体而使颈部被动形成一个弯曲,不仅不利于宝宝的呼吸顺畅,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以后骨骼、脊柱的发育。

  保持室温适宜,减少出汗。太热了会让宝宝感到很不舒服。

  另外,新手爸妈平时可以尝试着让小宝宝多趴一趴,不要总让宝宝躺着,这样可以减少头部与枕头接触的时间,还可以锻炼宝宝颈部的力量,让宝宝可以更好地完成抬头等大运动发育。

  总之,看到宝宝枕秃时,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就给宝宝补钙。是否需要补、补什么、怎么补,最好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判断。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摩擦头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