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髓不充则精神将夺,精神夺则生命功能低下而不能化生精气营血,进而导致形体脏腑受损?

经名:至合二总。题会稽禹穴道士范伦然撰。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云夏七签》,收入该书第三十五卷。

#1至言总目录:此目录原无据本书正文标题辑补。

夫入静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

《南华真经》云:颜回曰: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颜回曰:回家贫,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可以为斋乎?曰:是祭杞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孔子问至道。老子曰:汝斋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拮击而智。夫道官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玄元皇帝圣纪》云:按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斋,以精。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论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拮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元欲则乐道,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日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夫斋者,齐也;齐整三业乃为齐矣。若空守节食,既深识未齐,又唯存一志,则口无贪味。谓兹二法,表裹相资。

《大诚经》云:夷心静默,专想不二,过中不味,内外清虚是也孔子虽薄闲节食,未解调心,故示斋法令其受道,而末学之徒孰能虚心一志哉!夫鄙乎祭祀之教,自谓得心斋之理,盖啧嘀怠慢之夫矣。虽口谈空寂,无解其自#2,是自务也。

第一,上清斋。有二法#3:一、绝群独宴,静气遗形,三.清坛肃倡,依太真仪格,二、心斋,疏沦其心,澡雪精神。

第二,灵宝斋。有六法:一、金录斋=,教度国王;二、黄录斋,救拔世祖;三、明真斋,忏悔九幽;四、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五、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六、自然斋,为百姓析福。

第三,洞神斋。精简为上,绝尘期灵。

第四,太一斋,以恭肃为首。

第五,旨教斋,以清素为贵。

第六,徐炭斋,以勤苦为功。

此诸斋自古及今,登坛告盟,启誓玄圣,或三日、七日、九日、十五日,皆昼夜六时行道,转经礼忏,仪格甚重,条列上清,绝群独宴,静气遗形。心斋之外,自余皆是为国王民人、学真道士拔度先祖、己躬谢过、禳灾致福之斋。此时移代异,不无详略。於灵宝斋中,或为半景之斋,既无宿请,亦无言功,唯只一时或两时忏悔,亦不三时上香,步虚礼经并阙,或小小斋中三礼叹愿,随时去取,逐便制宜,既非大集,心达而已。

《三元品戒经》云:正月、七月、十月,天地水三官检勾之日,可修斋。

《圣纪》云: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上会斋。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斋。

十月五日,名建生下会斋。此三会斋,三官考核功过,依日斋戒,呈章赏会,可析景福。

《明真科》云: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

《八道秘言》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斋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腊日名王侯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杞先祖。

《明真科》云:月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偶、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为十直斋日。庚申、甲子八节,太一八神下司察人过咎。修斋,太一欢悦。庚申日,人身中三尸上天言人罪过。本命日,受法人身神吏兵上天计人功过。又甲子日半夜时,甲戌日黄昏时,已上天星真官下日。甲申日哺时,甲午日日中时,已上地星真官下日。甲辰日食时中,寅日平日一时,已上人星真官下日。其日,五岳四读神君各依方位纠察善恶,无不上闻。又丁卯日日出时,丁丑日鹦呜时,已上天皇真官下日。丁酉日日入时,丁亥日人定时,已上地皇真官下日。丁未日日哺时,丁巳日禺中时,已上日人皇真官下日。其日修斋,五岳真人各遣五神营卫,记名仙录。

《三洞奉道科》云:正旦为献寿斋,初七日为延神斋,二月八日为芳春斋,四月八日为启夏斋,五月五日为续命斋,六月六日为清暑斋,七月七日为迎秋斋,八月一日为逐邪斋,九月九日为延算斋,十月一日为成福斋,十一月十五日为启福斋,十二月腊日为百福斋,二十八日为迎新斋,立春为建善斋,春分为延福斋,立夏为长善斋,夏至为朱明斋,立秋为遐龄斋,秋分为谢罪斋,立冬为遵善斋,冬至为广庆斋。如此等斋,各具本经仪格。故学道不修斋戒,徒劳山林矣。

夫斋者,正以清虚恬静,谦卑恭敬,战战兢兢,如履冰谷,若对严君,丹诚谦苦,必祈灵应。检劫内外,无使喧杂。行斋之人,特忌斩衰孝子、新产妇人、月信未断、及害疮疥诸废疾等,并不得升斋堂庭坛驱使,如愿苦求预斋,乞解过咎者,任投词为其陈忏悔谢,不得杂坛堂宇应行法事等,仍迁令别坐,兼忌六畜。盖此等人秽触真灵,贤圣不降,乃修斋无功也。

凡修斋,主虔诚,斋官整肃。至如香灯不备,亦曰疏遗。启圣析真,莫先於此。香贵在沉水旎檀,依上清香珠丸合和,不得用甲麝。招真致灵,务存精志。如寒栖学真,道士修斋,单贫不可致者,亦宜以少为信,无令顿阙。若杂以乳头,非道家所用也。初登斋,静看焚香气向东南西北直上者,五帝依向而至。

《登真隐诀》云: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只绿斯以达言,非论斋洁。祈念、存思必烧香,左右侍香金童必为招真达意。

《登真隐诀》云:真人摄日晖以通照,役月精以朗幽。故然九光之微灯,晃八方之静夜。

《四极明科》云:立春、春分然九灯於庭,立夏、夏至然八灯,立秋、秋分然六灯,立冬、冬至然五灯,本命日十二灯。自此陈乞谢过,祈恩,用灯於庭。法与修诸斋,自有灯数於庭记。依讫四时向王,唯本命向太岁,叩齿二十四,通祝日:

高上太真万圣帝皇五帝四司总仙监真,今日吉辰,八节开陈。阳罪阴考,绝灭九阴。於今承此,拔释七玄。免脱火乡,永离刀山。三涂五苦,不累我身。得同天地,长保帝晨。五愿八会,靡不如言。毕,解巾叩头百二十过,当令额向地而已,勿令痛,竟复巾,仰天,心念:我身今日上享天恩.赐反形骸,受生飞仙。毕,仰咽二十四气,止。如此三年,宿愆并除,身与真同。

《初真诚》: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独拔常伦。若慎终如始,精至修炼,当福七祖,庆流一门。所谓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故於开度之时,宜受初真之戒。其有十尔,当而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密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元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邕和。

第五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差,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七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能保此十戒,始终无亏,则天道佑之,神明辅之,欲求凶横不可得也。若朝为夕替,泄慢正真,自贻其殃,无怨咎於高灵也。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勖之。

《朝真仪》云:每月一日、十五日、三元日中。庚申、甲寅、甲子、八节、三会、本命等日,并须朝礼。若与戊辰、戊戌、天父、天母杀害日、帝日杀同者,即不可为之。凡朝礼,先一日以桃汤澡浴。法在解秽篇中。并不得食葱、韭、蒜、乳酪等。至其日,更洁衣服,执香炉,至静户,叩齿三通,微祝曰:

守静玉女,四明功曹,今欲朝礼,愿通达上闻。

便开门,先前右足,至香案前,置炉案上,执简平立,临月叩齿三通,存思玉童玉女在香案上左右,即长跪,三捻香。讫,起,平立,又微楼身,发炉祝七曰:

太上玄元,五灵老君,当召功曹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使者、三气正神,急上关启三天太上玄元道君,臣今正尔烧香朝真,愿得九天正真生气,降臣身中,令臣所启速达,径御太清紫微官至真玄元大道君几前。

毕,起,存心若至今阙前,再拜讫,又长跪,叩齿二十四通,祝曰:

正一盟威,弟子某稽首,归身、归神、归命。太清玄元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天帝丈人、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等百千万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臣幸资宿庆,得奉道真,窃不自揆,辄希长生,誓以立功改过修德,乞愿赦臣积生已来至於今日所犯元恶重罪,咸赐荡除,许臣自新,补复前咎。令九祖父母幽魂苦爽皆下拔九幽,上升天衢;令臣修道,克合诚请,削除死籍,注上玄录,阖门之内共保元吉,生成之惠,实在於此。臣某叩头,便以简即叩头。谨启。若更有他事,任随意言之,但不得烦之矣。讫,又再拜,便於礼处伏地,以简叩头搏颊。讫,复炉祝曰: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使者、三气正神,当令朝真之所,自然降金液、丹玉、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香火前,令臣修道,克合至真,闱门受福,天下蒙恩。仙童玉女,侍卫香烟,传奏所启,径御至真帝前。烧香时勿反顾,顾则误真气置衰应,又勿令嚣喧,使至平明须了矣。

夫神气清虚,真灵所守。身心混浊,邪气害人。入静思真,要须清洁。不履众恶,吉祥止焉。道士女冠,受法已后,特忌腌秽。诸不宜者,不在履限。

《玄都律》曰:民家掩污,不过晦朔不得入,治哭亦三日秽。三年之丧未满,百日并不得书符奏章,朝真入静。违,夺算一纪。

太极法师曰:道士女冠,先无掩秽,哭亦不掩,唯须佩录着身,被悬系臂。出后,香汤沐浴解腌秽。三日已后,始得入静。

《三元品戒》曰:常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平日一、中夜沐浴,束#5向以杓回香汤,左转三十二过,闭目思日光在左目上,月光在右目上,五星缨络、五云盖体,四灵侍卫。讫,便叩齿三十二通,祝曰:

天澄气清,五色高明。日月吐晖,灌我身形。神津内澳,香汤炼精,光景洞曜,焕照上清。气不受尘,五府纳灵。罪灭三徒,祸消九冥,恶根断绝,福庆自生。今日大愿,一切告盟。身受开度,升入帝庭。

毕,仰咽三十二通止,便洗沐。毕,冠带衣服,又叩齿十二通。祝曰:

五浊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炼,罪灭福生。长与五帝,齐真上灵。便出户入室,依法行道。夫每经一掩,皆须沐浴。修真致灵,特宜清挣,不则多病。侍经真官,计人罪过。

沐浴香汤,用竹叶、桃枝、柏叶、兰香等#6分内水中,煮十数沸、布囊滤之去滓,加五香,用之最精,解秽。夫掩忌临尸、产妇、丧家斋食。产家三日并满月食之。丧车、灵堂、见六畜生产、抱婴儿、胎秽、哭,不得言死亡事及不祥事。

午前忌之,不得见血肉、死禽兽。寝卧、栉发、饮食、便曲,并不得向北。便曲,不得视三光。

餐十二辰肉、鱼躁、五辛并忌言。

妇人有经通不得近,亦不得与同房户寝卧,并造醮食及近道场。

若见死尸、丧车,速存火从己心中直下,往烧之赫然,死柩丧车并为灰烬,便想烈风吹之。又闭目内视,令火自焚,举体洁白,见秽气消灭即解矣。

又存一真官头戴录中九凤真官,口中含水喷洒,秽亦消解。

又朱书解秽符,书时三叩齿,秽合明天帝日闭气书之。置水中,以刀子左搅水三匝,想见北斗星存水中,咒曰:

百掩之鬼,速走万里,不走斩死。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则含水喷洒,秽气都散。

岁除日勿得浴,元日勿得沐,寻常五日一浴,十日一沐。皆用桃竹。

#1精:《云笈七签》作『积』。

#2自:《云笈七签》作『因』

#3二法:原文夺心斋援,今据《云笈七签》拟补。

#4三:疑为衍文,《云笈七签》无。

#5东:原夺,据《云笈七签》补。

#6等:原夺,据《云笈七签》补。

严君平《老子指归》曰:游心於虚静,结志於微妙,委虑於无欲,归计於不为,故能违生延命,与道为友。

《神农经》曰:食草者壮健多力,食肉者勇悍轻疾,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者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黑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良药与天相毕,日月列导,中经地不灭。

《孔子家语》曰:食水者善浮水而耐寒,谓因水而食也。食土者无心而不息,蚯蚓之类。食木者多力不治,熊象骆驼之类也。《准南子》曰:多力而拂之,戾戾不治之类也。食桑者有绪而蛾,是也。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是也。食谷者智慧而夭,人是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锺焉,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愈塞年愈损矣。

《道机经》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泱无度,作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而病萌生,故不能终其寿也。

老子谓文子曰:理身者太上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肚腹,开嗜欲,养生之末也。人能养其本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而邪黑无由入。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爹。是以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神得其安,其谓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经年,可谓体道焉。

《玄妙内篇》:老子曰,木黑至则骨节强,土黑至则肌肤充,金黑至则齿爪严,火为至则五体温,水黑至则润泽丰,风黑至则气息流通旋行体中;风黑退则气息逝,水黑退则润泽竭,火黑退则温暖歇,金炁退则齿弱,土炁退则肌肤虚,木炁退则骨节弊。勤导炁养性,以保六合者也。老子《西升经》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又曰:人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元为也。

又曰: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而所不安矣。盖天道恶盈满补虚空J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是以天下上孝,可谓养母,常爱其母,身可长久。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老无穷。

《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炁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

《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炁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即百脉不定,多好即专迷不治,多恶即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唯无多者,几近真人矣。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元物,终受炁於阴阳,载形魄於天地,资生长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於胎炁充实,生而乳哺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炁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而合足,加之以道养,年未可量也。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神形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所托者,形也。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动而曲会,但思与之俗反,与俗反则暗胜彻,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青牛道士封君达曰:其养性之,法即可施用。其大略: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元过虚,去肥脓,节咸酸,静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则可几於道矣。

颖川胡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元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约念,靖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啬神之一术。

《黄帝中经》曰:夫禀五常之炁,有靖有躁,刚柔之性,不可易也。靖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靖。靖者躁者,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故靖之弊在不开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慎其性,因其分#1,使抑引随宜,损益以渐,则各得适矣。然靖者寿,躁者夭。靖而不能养喊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靖易御,躁难将,尽慎养之宜者,靖亦可养,躁亦可养也。发者,血之穷也;齿者,骨之穷也;爪者,筋之穷也。千过梳头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

《中经》曰:语笑欲令至少,不欲令声高。当虚心下黑,与人不竞,若过语笑,损肺伤肾,精神不定,一二。语过多则肺伤口燥,笑过多则肾转腰痛,此其效验者也。射猎捕搏,喜而大笑者,绝藏黑,或有即恶

者,设令当时未觉,一二年后发病,良医所不能治。夫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切口。切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若延年者,道之所宝。

《素问》: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及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血气而壮。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卫数,房中交接之法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元节,故度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别藏府,正络脉,经#2合遇六合,各从其经,黑穴所发各有处所,各有分部逆顺,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裹,其信然乎?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数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3,避之有时,恬淡虚无,其心真黑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心闲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黑顺欲从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4相慕,故日其民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贤愚不能惧於物,故合於道数。故能年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德全而不危也。

黄帝箴经曰:愿闻邪淫浮衍之道奈何?岐伯曰:邪从外袭内,而来有定舍也。反淫於藏,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外不得安而梦。黑淫於府则有余於外,不足於内;黑淫於藏则有余於内,不足於外。阴黑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黑盛则梦涉炎火而墦媾,阴阳俱盛则梦相救。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盛则梦怒,肺盛则梦恐怕飞扬,心黑盛则梦喜笑恐畏,脾黑盛则梦歌乐、体重而不举,肾黑盛则梦腰脊两不属。厥黑客於心,则梦见山丘炀火。厥黑客於肺,则梦见飞扬,见金铁之黑奇物。厥黑客於肝,梦见山林树木。厥黑客於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厥黑客於肾,则梦见临渊没於水中。厥黑客於膀胱,则梦见行。厥黑客於胃,则梦见饮食。厥黑客於大肠,则梦见田野。厥黑客於小肠,则梦则聚邑街衢。厥黑客於胆,则梦见斗讼自剖。厥黑客於阴,则梦见接内。厥黑客於顶,则梦斩首。厥黑客於鉼,则梦见行走而不前,及居深地弃中。厥黑客於股肱,则梦礼节拜跪。厥黑客於胞,则梦见搜便。

黄帝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黑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於肝,夏为寒为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黑交,万物华实,夜外早起,无厌於日,使志元怒,使英成秀,使黑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黑之应也,长养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疚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黑以急,地黑以明,早卧早起,与鹦俱兴,使志安宁,以缓利形#5,收敛神黑,使秋黑平,无外其志,使肺黑清,此秋黑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伤肺,冬为餐泄则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匪,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无使黑极夺,此冬黑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是以圣人顺之,故身元其疾,万物不失,生黑不竭。逆春黑则少阳不生,而肝黑内变;逆夏黑则太阳不长,心黑内洞;逆秋黑,则太阳不收而肺黑焦满;逆冬黑,则少阴不藏而肾黑浊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黑也。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藏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沉浮於生长之门。

肝色青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也;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也;肺色白宜食甘,稻米、牛肉、枣皆甘也;脾色黄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也;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鹦肉、桃皆辛也。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濡。

凡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黑味合而服之,精黑长益。此五味者,辛甘苦咸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此四时五藏所病,五味所宜也。久视伤血,久卧伤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谓五劳所伤也。凡贵脱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死亡。非妖祸外至,直由冰炭内结,则伤崩中呕血而亡者也。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屈筋,委辟,内为率。贫富之於人,利害犹轻於权势,故疾病止於形骸而已矣。

夫养性者,欲使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而无不利也。性既自善而外病皆悉不生,祸乱不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食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玉酒金丹,未能延年寿。故《老子》日陆行不畏虎兕者,此则道德之佑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和药者,以救无行之人也。故不悟过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病没齿,终元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长游,彭附永归,良有以也。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徙,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免夭其年。五者元於胸中,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祷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此亦养生之大经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奉之累者,抑亦亚乎!曰: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养,阴黑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委,黑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之则老。故曰:同出而异名。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须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乐恬淡虚元之境,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始,此圣人之理身也。

真人曰:虽当服饵而不知养性之卫,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外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欲少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循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劳动故也。人不可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十数里往来,饱食即外生百病,不消散,久成积聚。食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善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后饮,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食元病。暮外当闭口,口开即失黑邪入。外欲屈膝侧卧,不欲如尸,慎之!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正,极情肆力。不营持久者,闻此言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於流连之中,黑绝於绮执之问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哉!匪唯不纳,反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明镜给於蒙瞽,丝竹娱於聋夫者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黑,犹民也。故能理民,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黑,以全其身。民散国亡,黑竭则形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元事之前,不追之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危,黑难清而易浊。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黑,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寿延焉。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恒以深心至诚,恭敬於物。慎勿诈善,以悦於人。

《道基经》云:枕高则肝缩,枕下则肺骞,以四寸为平,枕席令软,其息乃长。《道林品》及《观门经》:行黑,枕高二寸半。

《太清经》曰:下卷,神枕法云:五月五日,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为枕,长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令广三寸五分,柏心赤者为盖,厚四分,盖上为三行,每行四十孔,凡百二十孔,孔容一黍粟,乃取药内中用之也。

芍穷、当归、白芷、辛夷、杜衡、山苏、药本、木兰、肉徒蓉、柏实、苍芭人、帘芜、款冬花、白鲜、秦椒、桂心、乾姜、飞廉、防风、人参、桔梗、白敛、刻实、蜀椒

右二十四味以应二十四气,又加八毒药以应八风。

乌头、附子、华芦、皂荚、茵草、誉石、半夏、细辛

右共合三十二味。皆吹咀,以毒药居草香下,按次满枕,中为布囊以衣枕。枕之百日,筋骨劲强,面有光;一年,身尽香;四年,白发黑,落齿生。常别作一章囊,卧起辄盛覆之,勿令黑泄。年易新药,令三十二种药,令得一斗二升者。一种转取屑三合七圭八撮五分之四也。且药有体重虚实,又应·飘两率取之。今按大散家品药一石:木十两六铢得一升四合,乾姜三两二十铢得五合,桂心三两十四铢得五合,防风二两四铢得四合,桔梗二两九铢得四合,人参一两二十铢得三合,黄苓十七铢得一合,细辛一两二十一铢得三合,附子十九铢得一合,狭苓十八铢得一合,誉石一两六铢得一合,牡蛎十六铢得一合。此并诸药之旧率,合应至分等,枕药先各各依式量之也。

#1其分:此二字原倒,据文义乙正。

#2经:《素问》无此字。

#3夫上古圣人之数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素问》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4不:原夺,据《素问》补。

#5利形:《素问》作『秋刑』。

王泯山人《养生方论》云: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酸咸以时,礼医具也;补泻以性,草经明也。性调乎食,命延乎药,断可识也。蕨寥害筋,蒜韭伤血,生荤损气,葱躁炙神,理生之明戒也。白蒿芣音下苗地黄苗也、恶实、牛劳、苜蓿四物,济身之要也。

退与不退,寡之於思虑;进与不进,在秉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药力,又熏人神气。

凡桃、李、芸、薹、蒜、韭等,不宜丈夫,亦宜少食渐断。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补丸散,为阴气尚未足,阳气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就补中有延缓和通者可矣。

酉后不饮食。若冬月夜长及性热,少食温软物,食讫,摇动令消,不尔成脚气。

入春,宜#1晚脱绵衣,令人伤寒霍乱,不消食,头痛。

冲热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外不用着灯及被覆头面,兼不用开口。冬夏不用枕玲物铁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液於长谷者,不能服药物,不失三百岁,但不得仙耳。不知其术者,古人方之於冰逐之拒盛汤,羽苞之中蓄火者也。且又才所以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以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患,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忧,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外,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阳至尽,至尽则亡,非道也。是以养性之方,唾不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慎,慎,居致反,冀;强也,直也。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渴而饮。食不过多,凡食过多,即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玲,不欲饮酒当风外,不欲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求,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种温,夏不欲极冻,不欲露星下,不欲外中见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露,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外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杜#2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於此矣。

黄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饱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岁之忌,暮莫远行。终身之忌,暮莫燃烛。行房勿得起恨於常以息怨仇#3。一切温食及酒浆,临上看不见物影者,勿食,成卒病。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诸热食咸物竟j不得饮食玲水、醉浆水,令失声也。

酒可以和诸药物,服气辟谷兼先有宿疾应下药,所须饮三二盏,可通畅。伤多则畅极醉,有腐肠烂脾溃髓蒸筋之毒,伤损寿命,五情昏乱,特宜忌之。颖川韩融字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损人。若服散药过饱满失,饥虚,犯风寒触雾露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消邪气却风御寒。药之效验,莫过於酒。血脉养性者,所宜慎也。又酒令人假健,醒时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强为之。积习转久,升量转多,酒热不腹为用,体气渐弱,精神昏乱,害性丧生之所由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外,外之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勿北向唾骂,犯魁呈神。勿北向冠带。勿怒目视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凡热食汗出,勿荡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泄饶外。

睡,勿歌,不祥起。外勿大语,损气力。卧时头边勿安炉火,火气蒸人目赤及鼻乾、目暗。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足脑俱冻,此圣人之常道。日一起勿慎志,日一下林勿叱呼,勿恶言,勿举足向火对鳌骂晋,勿咨嗟吁奈何声,此名请祸,特忌之。勿坚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清日一闻诸善事;闻恶事,即於所来方唾之,吉。恶梦旦不用说,以含水向束方喷之,云:恶梦着草木,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

凡上林,先脱左足履,或远行乘车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人。

凡一切邓飞蠢动,不可故杀伤损。至於龟蛇,此二物有灵,异於他族,或误杀他有灵者,或阴精害人,探宜慎。

凡行来坐外,常存北斗魁呈星在人头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身本命等肉,令人魂魄飞扬,家出不孝悌子息。

凡旦起,着衣误翻着者,云吉利,便着,无苦也。衣有光,当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则无害。

勿塞井及水沟渍,令人目盲。向午后阴气起,不可沐发,令人心虚、饶

诸应渡溪水,溪中先有沙虱水弩者,勿在水中浴,欲渡时待驴马渡后而渡。有射公者,射人影即死。先以物打水,水弩即发,发后急渡无妨。

夫山有乌土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瘦病,人不得喜,发卒疮。

诸山有孔,曾采铜宝者,唯三月九月可,余月山闭气,入者卒死。

老子《养生经》曰:人饮食,慎勿伏食,凶。热食勿令汗液流入食中,伤人。食玲物令齿痛,食热物令灼唇。食毕当摩腹二三百下以来,除去百病。水银不得近牙齿,发断肿,善落齿。

矾石不生入药,食之中破人心肝。

凡服仙药,常向本命服。毕,勿道死丧事、凶事,犯伤胎神,徒服无益也。服神药勿北向,亥子日勿服药。

沈义口诀云:道士结头理发及饮食施为,履屐枕褥皆勿令非道者见而

陈安世口诀云: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肉、犬肉。

黄石公口诀云:桂不可日日嚼之,损骨坏筋。

空腹不用见臭尸,尸气入脾,令舌上生白膜起,口常臭,宜饮少酒见之稍可。终不如不见。

触寒来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

凡铜器盖食,汗出入食中,发恶南阳张衡,字平子日:冬至阳气归,内中热物入胃易消化,夏至阴气潜,内物入脾难消化。距四时不欲食迎节之物,所谓不时伤性,损年。

颖川陈纪字元方日:百病横生,年命横天,多由饮食之患,过於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大,为恶且切。审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代,触其禁忌,便成疹毒。缓者,积而疹,急者,交而暴。至於饮酒啖枣,令人昏闷,此甚验也。

高平王熙字叔食曰:食不欲杂,杂则有相犯者,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又夏至迄缺分节,食肥腻饼跃之属,此物与酒水放果相妨,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寒气总至,辄多诸暴卒病厉,由於涉夏取玲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惑者,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

#1宜:《云笈七签》『宜』上有『不』字。

#2杜:《抱朴子》『杜』下有『疾』字。

#3於:《云笈七签》『於』下有人字。

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日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然后形质成立,而愚智不同,生灵之涯短长区别,盖因受纳元和,清浊损益也。世人多不能顺时和气,理藏安神,信其老衰,任其亡灭,甘为寿命之限,良可悲哉!

夫身之有气,若川之有水。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气能生身,亦能灭身。运深厚之水,则能载非常之舟;积深厚之气,则能持非常之命。水积深厚,必成泉源;气积深厚,必达精田。精田者,神明也。神存则身立,神去则身亡。故须积运气力,存养精神,长生之道也。

老子《西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无而和气归。故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见。故君子之治也,必先死於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若能知常,施行返。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夫天下大物甚绵绵,冥冥.混沌不可知。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元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黄老经玄示》曰:天地施化,与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化,精竭故衰。形本生於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以神化,故能与道同域。

又曰:道者,气之率;气者,体之充。善充者,遂其志;恶充者,丧其形。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因轻而上之勿过失,突复而还之,其状若烟。正体正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闲,神周形骸,涤,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且实,因而推之,众邪自出。

《老子》曰:食气咽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云门,下固灵根;如云无足,如水无根。元气混沌,变化太清;审而握之,久久自灵。知之甚易,行之甚难矣。夫修生之人,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形动德散,气越道叛,精消魂损,目动魂乱。是以圣人静形闭气,畜精爱视,道德虚凝,魂魄坚固,守形一神,万道乃成,就道变化,临危不惧。子能修之,得道大要。

夫生不再来,故道之以气也,保气得道则长生。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法正偃外,握固漱口,咽之三咽。行气鼻但内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莫极满,极满则难还。初为气之时,入五息己一息,可吐之也。每口吐气欲止,转一吐之,乃复鼻纳之,不尔或令人咳逆。

欲行气先安其身,和其气,无与息争。若不和且止,和乃为之。当守之勿倦,气至形安。鼻息和则气来至,自觉形热则汗出,且勿起,安养务欲久,久则三虫自去,意相分明也。常夜鹦呜祝曰:

束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三咽止。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饮以丹池,三咽止。

中央戊己昂昂,服食精气,饮以醴泉,三咽止。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三咽止。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三咽止。

如此三十日,虫皆死。正神正气自安定,伏尸不复还心中,子自仙矣。

《老子玉历中经》曰:养生之术绝俗事,约归清净养元气。和精蓄神还返生,审欲修道守自然。慎无导引劳尔形,辟谷不食饿子精,六甲阴阳勿扰倾,心狂意乱神去形,枯骨独立归黄泉,静处冥室养尔神,精熟思之道自然。其三一之篇,乃元气之祖,酌自然之和,其要在於抱一而无离矣。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谓帝曰:《太上真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为之一年则易气,二年则易血,三年则易脉,四年则易筋,五年则易骨,六年则易皮,七年则易貌,八年则易发,九年则易形。易形则变化,变化则道成,道成则位为仙人,吐纳六气口中甘香,饮食灵芝存得其味,则自然轻举矣。凡人为之亦得延年。

山人廖庠《服气诀》曰:凡学服气,先二时斋食,烧香左右,经二七日臧一食,每了良久即安坐闭气,息虑凝神。若不用心刻意,徒劳服气,终无益也。凡言闭气者,外气不入,内气不出,是於其中问自便调息,无令烦闷,·稍觉闷热,以口微微嘘出口中气也,日久月深,气如云行。气既行矣,亦自长久,从此宜令断谷。服气之法,临时口诀所古。闭气静虑,然后鼓口咽气,以饱为度也。不愈,再宿真气便行,更无饥渴。若自看经方必有疑误耳。先须入精思定门,不然者,纵得气皆浊而不精也。若气与心俱炼,一得真气永不失也。设使在官,理据都无所妨,神情不挠,信益清虚。如觉四体赢弱,即吃一顿美食补之,明日即止。服饵如初、常须作意忌咸酸之物、大蒜等,余淡味任吃,仍不得多也。每饮酒无令极醉。锺乳、云母等分,胡麻、地黄、枸杞、麦门冬、狭苓、黄精诸药煎酥蜜枣栗,俱可助气也。纵不俱备,但常得一味药,食即无虚损也。夫真气入口,便不觉饥。其初学之人,未得要妙,以不饥故成,即欲断谷顿绝麻麦,乃不知速受风虚,竟无所成,却招诸疾也。每食饱良久,即闭气,饥即服气,行住坐外,不妨修习。事须腹中常有药,食时时饮少许药酒,以助气也。所谓年月未足,饥肉常疏。若勤着功夫,四五年问谷精方尽,气精渐凝,久久真气自成。若愿住人问,自知道气成就,容颜不衰,志愿兼广,与俗有绿者,长年在人寰,物不能损也,遇食便吃无妨也,不食尤清虚。若速求升仙,必归名山修行道业,永绝攀绿,不过十年,白日轻举,升仙之日,使夫时人知见,无涉暗行之议,可谓真仙矣。

夫金浆、玉液并口中唾,名日华池,漱而作之,非求所致,亦名日自然金液玉泉也。语曰:炼气成真,识能通神。胎息守一,与天相毕。还丹胎息,延年无极。谷气实而腹虚,胎气虚而腹实。然初服气之人,语不高声,恐伤和气,三年之外,精气不少用,动无妨。若阳道辄起,欲想便生,未可近房室,且须正外,冥目闭气,嗜丧万物,须臾精气流布,悉遍骨髓及血脉、毛发以来。此贤圣至人忍力成就,能行此法也。然房中之术,学道先须知此为要,既此漏身必资阴阳之事,安可不知耳?恣色想欲动或於梦寝中失精,若能时时行之还却补脑,即能制得梦邪魅及玲热蓄滞及诸漏泄也。故《南华篇》云,圣人贵精,是其义也。

又晦朔外未起,即闭气,使气通流,犹如江河不暂停拥,拥则病生。常须作意闭精气,炼讫,即咽气液三五度补之,直至升仙之日,行气方伏。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斯之谓矣。

夫行气百日以来,肠犹有粪,宜作汤饼吃,半碗不足,更加,但勿极饱。勿向厕中,先拳两手当腹四边授捺之,乃闭气良久,宿粪自下。每日吃药食及胡麻缅,常依前法下之,去肠中积聚也。常含枣核,取津液数数吞之,其唾亦永不奔之。所谓涕唾为上精,上精不脱,下精不泄,自得长生。然睹一切色相,常须抑挫身心,无令欲情辄起,如觉起即作意安神定志,若能行心遍定,睹相不起,是谓得道者。当思气时,气清心湛,不求轻举而得飞仙,不求成道而道自然也。证学者寻此理,无以徒行哉!

卧取气者,微息两股,仍动两足指钩下,乍急乍缓,便纵四体,凝神寂虑,一如前法以送气。虽言送气,不必使心,心寂气融,其理自妙。气行之际形相显,如急有病处及诸毒所损,须微弩肠,握固闭气,作意长息以心服而攻其病处,良久即愈,不能为患也。每平明未起,即於被底热摩手熨面动目神光,挽耳及两鬓,鬓前后发际直至顶上以来,总须将手拔之,使血脉通流,能止白发也。

若气炼息长习为内息。为内息者,气不由於玄牝也一口尝不可入气,若鼻出入俱顺也。口入气者名为逆气,极损人,慎勿令气从口入也。若四体烦拥,五藏不调,闭炼讫即须导引,按摩嘘呵,了即须饮少药酒排风,於是息虑坐良久,任性所适。

夫学道服气之人,未得精妙,不得妄传受人,彼此俱损矣,殃及先亡耳,故亦先陨本寿,尸乃便求长生尔!

每朝先叩齿,吐故纳新二七遍,然始闭气服气也。日一夕气法曰:每日旦,旦夕者阴阳转换之时。凡旦五更初,暖气至,名日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玲气常出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六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然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朝夕,天地消息之道也矣。展两手於膝上,徐捺支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故《老子经》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是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事云云。良久,徐徐乃以手拓上拓下,拓前拓后,瞠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拔发,戾腰,咳嗽,发扬震动也矣。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手足仰展,数九十而止。抑下也。徐徐定心,精思内观,想见空中太和元气,下入毛发之际,渐渐入顶,如雨暗云行入山川间而入皮肉,至骨脑,渐渐下入腹中,四支五藏皆受其润,如水深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专存思,不得散乱。斯须元气达於气海,转达涌泉,若彻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屈,亦令林有声拉拉然,则若一通、两通,乃止,日别得三通,则觉身体滑泽,面色光莹,肤毛润悦,耳目精明,令人美食力健,百病皆去。年五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通,则仙道不远。

调气治病法曰:夫调气治病乃至大患,调气百日,眉鬓便生,余病不足言也。凡言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则名生气,可调服之。日中后半夜前名为死气,不可调服之。调气之时,仰卧,林席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分,引气从鼻入,至足即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之。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若患寒热及卒患瘫肿,不问日中夜后,患未发前一食问,即如调,未差来日更调之。若患心玲病,气即呼出之;肝病,气嘘出之;肺病,气咽出之;肾病,气吹出之;脾病,气嘻出之。鹦呜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食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

陶真人《握中诀》服三气法:常以日一。日一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栈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抱之九十过,自饱便止。此当一吸一咽,令三气入脏腑分明,流贯彻,数毕气歇。云:此童初府范监幼冲所受高元真君太素内景之法,事鲜而易验。

郑元明服气之法:气者,长生之术也。不患於无益,患不能行施,於俗之士则始矣。苟能行之,容彭之寿可舍而取之也。故禽虫之垫藏不食而自全者,盖用此道。夫欲有意,必俟其人游心於淡,合气於漠,少私寡欲,去智离形。六体未足存其形,万物安得干其虑?克意在位,从而修行,然后熊经乌伸,龟息鹤变,视松乔之俦蔑如也。故序其法列之於后。

诀云:初服气,偃卧闭口,鼓腮令气满口,即咽。咽之法,作意蹙,向后吞之,犹如食入。喉有三通,津液入肾中,一道气入腹胃中,一道气从五脏中出。若上热下玲,即先服暖气。暖气者,以口蹙气。春夏宜服玲气。初仰卧服,便之后无问行住坐外,咽鼓腮之时齿须开,气即下,若牙齿相着,气不下,唯宜审之。

凡服气,五更食尽消则为之,至食时乃忘饥。忘饥即是得力,得力之后觉饥即服,亦无时节。若觉得力即决定莫食,初觉体气稍虚,以酒茶蜜杳子汤及鼓汁等,任情量多少以助气气势。秋冬要暖服,勿令过热,春夏玲饮无妨。服气至七日,或五日,即有三数行痢,勿怪之,或有沫,或无沫,少顷赤色不须怪。七日之后,气渐通彻,方得体气安稳。七日已前,终有少弱,为气未通也。七日已后觉调和,加服气耳,不必更须吃物。七日内阳动,此量通之候,勿怪也。服气常莫使腹中欠,若欠不相续,即恐力弱。如服气过多,即令人噫,上噫下欲泄,亦非事耳。凡服气至三日以来,慎不用吃食及果子之属,欲得汤水而已,若吃诸物相兼,气即不行,后亦无成矣,为腹中泄秽故耳。凡服气气入腹中或上欲噫下欲泄,皆须抑遏之,无令出。若不能禁止,随泄随添,计数添之,亦以意运令散之。

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勿畏不得惧,若有惧气,即难行,必须欣乐,自不羡一切然,日胜一日,欢快无极。

凡初服气,未成,不得过劳乏,即损气,仍时时步少地,令气脉匀调也。夫以精於此道,央在丹诚无不得者也。

夫服气之人,先令内无攀绿,心与道契然,服之诸病尽愈,觉四体不和适,存气令向病处攻之,当自除耳。通成之后,永无疾病,体中轻健,行及走马,气力甚强,不殊吃食,行日至二三百里。

或云服气入触秽即损,此亦谬矣。

但清虚自守,不触秽恶为佳耳。

又《服气十日诀》云:一日之道,朝饱暮饥。谓未能顿断食者,以朝饱暮饥也。一月之道,不失盛衰。谓论其盛衰者,述房中意,若保息其精,则骨髓满,满则盛,盛则长生。贪欲即其精尽,精尽则骨枯,骨枯则衰死。一岁之道,夏瘦冬肥。谓其和气之长短节度,喻若胎息以成腹,似婴儿在母胎中,无出无入,自然肥悦也。百岁之道,节谷食枣。言其未能顿断食,故以药物食之。枣能益气,所以食之也。千岁之道,孤男无女。谓保其精,绝其淫色,永保长生之道,孤男也。

凡服气之法,呼吸咽之三百六十咽,积数以满十益佳,即不饥也。半夜后九九,鹦呜八八,日出六六,食时五五,禺中四四,平旦七七此在第三。凡此六服应节二十四气,春秋冬夏四时气皆备矣。

服气法:须正偃卧,散发,两脚相去一尺五寸,两臂各五寸,瞑目合口,徐以鼻内气,啄齿,蹴舌漱醴泉咽之,满二三咽止,须臾复为九咽为成,讫,竟瞑目咒曰:饮食醴液,百病除索。以养五神,保藏魂魄。无离己身,常在玄宅。长生久视,寿蔽金石。位为真一,太一奉籍,上名天君,昭然明白。

夫学道之人,皆闲安少事,不明补导,何以资生?是以知六籍娱神乃至人之役性;弹棋骋妙实王公之替劳。今撰彭老正经一十二首,用去众病,以俟津涯。

两手相叉相杳,共按陛,左右同。

两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两手作拳,向前筑虚三五度。

两手如拓石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状。左右同。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以手反槌背,左右同。

大坐,申脚三,用相当手反掣,手向后,左右同。

立地,反覆三举,起立,以脚踏前后,左右同。

大坐,申脚用相当手勾所申脚,着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捩身二十遍,两手捺陛,左右同。

两手抱头,左右抽腰二十遍。

一手挽头,一手拓膝三折,左右同。

一手拓膝,一手拓头,从下至上三过,左右同。

两手举头向下,三顿之。

两手相叉,反着心上,三过,曲腕筑助,挽肘,左右亦三过。

反手着膝,手挽肘,覆手着膝上,挽肘,左右三过。

舒手挽项三过,左右捩身,前后三过。

摸肩,从上至下,便三遍,左右同。

外振手三遍,又内振手三遍。

两手相叉,反覆搅,各七遍。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胁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屈脊上下三遍。屈者,指也。

《指诀》云:导引则气宣,气宣则神畅。内形於外,所以无应无方。自导引过一月后,百病并除。百日不报,眉鬓生。於静室中烧香,不散乱,然后为也。

一、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注云:左手为天,右手为地,天地和合,鼓动生化,则六府开通,百神归附。

二、两手浅相叉,翻向外覆向胸三过。注云:天地交泰,化生万象,反覆其道,自内形外,所以神同,通畅合德而不困也。

三、两手相重,共按陛上,徐徐捩身,左右同。注云:万物祖乎天,人祖乎气。阴阳交泰则流通,所以覆手向胸,捩身徐转,归本之义,於焉在兹。

四、以拳却去,此则开胸,左右同。注云:日月卷舒,顺时息虑为灵府,开则通神也。

五、两手抱头,宛转陛,左右同。注云:上黄庭与下丹田通也。

六、两手拒地,回头反顾如虎视,左右同。注云:拓地户,营目虎视则生神,通脉节,宣元气是也。

七、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注云:踏手中者,取其中和之义,和畅骨节之神明欤。然则人法天,以成形,气与道以合体。天有六气,以造达万物;人有六府,以度一身。动静适宜,用不过极。是以天道左转,日月右回,鼓之以风雷,通之以山泽,节宣不应,蓄则病生,邪气外侵,妄病内拥,夭折之理与清净之性交丧矣。是以君子黄中通理,顺时变通,安则闲居以存神,用则习妙以布气。反穷天理,胎息下元,身不病则形神安,道养适则妙物应,可以飞行自在与太虚齐其终始者也。

夫功过者,谓济生度死,自我惠彼者也。

《列纪经》曰:夫学道之人,欲得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危,度人厄难,轻财重道,施惠布德,不吝宝贿,投之穷地,启誓真圣,虚心跪请也。

《本愿经》云:学升仙之道,当立三十善功,故曰:功满三千,白日升仙者也。

《洞神经》曰:夫人有十善者,必生福子。二十善,神明护己。三十善,辟除恶鬼。四十善,人不枉死。五十善,一身无罪。六十善,道君自存。七十善,得与五岳相连。八十善,脱名太山。九十善,必为神仙。百善,必升九天。鲦然曰:此可谓自少及老,积行累功,无有分毫缺犯,纯白之人耳。若延三千善功,则未当之一毛之正矣。

太虚真人曰:饭百凡人不如饭一善人,饭千善人不如饭一学道者。

《老子》曰:道者,百行当备。故也千善者,当若息堕,虽有九百九十九善,不满中为利动,皆被折过,遂失前功。若治身关念,守戒不废乃得度世。

《太上科》云:令教可三过为一勤。勤谓心,常济物,孜孜不倦也。劝化三户为一功。功谓三户,举家敬信,道法长幼,孝慈也。济施路穷孤寡三人为一勤,爱推让财帛,有瞋不争,满三为一勤。凡如此等,以类求之。

元君曰:夫一切含气,未有无欲者。欲虽无数,大略有六:一曰五色,二曰五音,三曰五味,四曰五香,五曰五柔,六曰五达。达者,皆能辨明,悉如无碍。次能忘之,乃保长生。以此理身,身必成真,理家家和,理乡乡丰,乃至天下,其德乃普。是知求生必先行善,三业清净则万善备矣。

人有一善则心定体安,十善则气力强壮,二十善则无诸疾病,三十善则所求皆得,四十善则昌炽富乐,五十善则子孙繁息,六十善则遭厄得过,七十善则天神护之,八十善则得地之利,九十善则尊贤显荣,一百善则宝瑞降,二百善则后代名布,三百善则后代大富,四百善则后代清贵,五百善则后代寿长,六百善则后代贵孝,七百善则后代智慧,八百善则后代道德。九百善则后代贤圣,一千善则后代神真,二千善则身为众人师圣真仙灵将吏,三千善则为国师圣真仙曹局,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五千善则为鬼灵师圣真仙魁师,六千善则为神明师,圣真仙卿大夫,七千善则为诸天师圣,真仙卿公,八千善则为三千师圣真仙皇帝,九千善则为元始五帝君,一万善则为太上玉皇帝。

元君曰:万善之甚在於三业。三业,十善生万名也。以类相从,明者自照矣。凡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毛无失。自觉有善,与上相应,弥加精进,勿犯前功,则计日而仙也。故上士学真无倦过,谓己躬不谨,动违科禁者也。以此将前功而补后过,兹获延龄。若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矣。

《玄都律》曰:人身中常有神,随时上天曹白人善恶。人满百二十过为一病;病者,令人多凶少利。百八十过为一耗;耗者,六畜不蕃。一百九十过为一漏;漏者,善致疾病。五百三十过为一凶;凶者,破胎伤子。七百二十过为一吹;吹者,无男多女。九百二十过为一殃;殃者,暗哑聋盲。千八觔十过为一祸,祸者,暴夭死亡。千二百过为一残,残者,出逆乱之人。千二百六十过为一咎;咎者,绝嗣无子佺。千四百过为一基;基者,殃流於五世。千六百二十过为一谪;谪者,断无后嗣,千八百过为一患;患者,主为奴婢。千九百八十过为一横;横者,出颠病狂痴。二千一百七十过为一暴;暴者,家出兵刃逆死。二千三百四十过为一虐;虐者,家出反逆,父子兄弟自相攻伐。二千五百二十过为一曾;曾者,家出死肥恶病。二千七百过为一害;害者,家出男现女巫。二千八百过为一灾;灾者,家出骨肉中内乱淫悖。二千九百二十过为一暴;暴者,家出瘾残。三千四十过为一变;变者,家出讼狱死,门户诛族。三千四百二十过为一悻;悻者,家出都市乞丐,人既死骸骨弃捐。三千六百过却为一病;病者,满定应死者也。

《妙真经》云:罪莫大於淫,祸莫大於贪,咎莫大於惜。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残家。天下有富贵者三:贵莫大於无罪,乐莫大於无忧,富莫大於知足。知足为足,天遗之禄;足不知止,害乃及己。失之而忧,得之而喜。夫有排门之禁,必有折关之咎。身死名灭,归流子孙,事大以德,不以慢於人也。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元真曰:夫重长生,宝贵一身,身及家乡至於天下,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为上尽慈,为下尽顺。色味调和,音声不滞,怡神和志,与道合真也。若真藏一身独愿长生,久住无为,逃避上下,不营忠孝,不存兼济,背善乖道,自是失德,纵令弃吾我之欢,忘色味之适,即同枯木死灰,复何足贵乎?夫道所贵在适而无累,和而常通,永劫无穷,济度一切。此之长生乃可为重。又长生难得,得由忠孝仁义立者生自然长。无此德者,独守山林,木石为偶,徒自丧生!或先罪未释,今又无功,遂失人道,深可悲乎?

以能习善,生乐常存,运之涉恶,死苦无极。是以上士勤精勇猛,积善舍恶,永久长生,号为真人。天地有坏,真人无毁,超出三界之上,逍遥三清之中。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人能学之,必得成真人。有一恶则心劳体烦,十恶则血气虚盈,二十恶则恒多疾病,三十恶所求不得,四十恶则撼轲衰耗,五十恶则绝无子孙,六十恶则数得非祸,七十恶则鬼物害人,八十恶则水火墦漂,九十恶则贫穷贱困,一百恶则刑狱凶怪,二百恶则后世无名,三百恶则后代道路乞活,四百恶则后代为奴婢,五百恶则后代残夭,六百恶则后代不孝,七百恶则后代痴狂,八百恶则后代癫愚,九百恶则后代破家,一千恶则后代妖逆,二千恶则身充兵厮,三千恶则六病孤穷,四千恶则恶病流徙,五千恶则为五狱鬼,六千恶则为二十八狱囚,七千恶则为诸方地狱徒,八千恶则入寒冰地狱,九千恶则为入边底地狱,一万恶黝堕薜荔狱。夫万恶之基,特由三业,一一相生至千万恶,堕薜荔狱,永无原期,眇眇延康,无由解脱,不可古哉!夫人觉己有恶,急宜改之,则去道近矣。如有魔物乱人,当即清洁,夕夕悔过,自咎自责,乃可矣。老子稽首曰:当勖之焉。

裴君传支子三元八节谢过法:

立春日日中时,太极真君会诸仙人於太极宫,刻玉简记仙名也。立夏日日中时,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其求道者之功罪。夏至日日中时,五岳诸真人诣黄老於黄房云庭山,会诸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图灵药之事也。秋分日日中时,上皇天帝君登广寒上清虚宅太空之朗丹微紫台长绵玉楼,群真集於太微之观,上开九天之门,诣九天之真皇,中要太上三老君、北极诸真人及八海神下命五岳名山诸仙者灵尊万万并会於阳寥之殿,共集议天下万人罪福,记欲学道求仙者之勤解疏记功过、日月行善恶刑罚之科,生死之簿,必随所属条列。又地上乘奸吏部境诸官并纠奏所在道士之功过,及万民有罪应死生者根源,条列副命之司,命书乎皇录,罪福纤芥列於丹诚之籍,伏匿之犯恶,阴德之细功,无不一二缕引而察之焉也。立冬日日中时。众真仙方诸宫诣东海青童君,定众仙论金书内字。

右其日,日中夜半当出中庭,若於诤室北向脱巾再拜,长跪上启:

太上北极天尊大帝君,密自陈立身以来有罪多少,伏乞得原赦,从今日改往修来之言,言必使誓於丹心,盟於天地,不敢复犯万恶之行。毕,乃云所愿:

太上皇帝,削某罪名,移书三官,使神仙之录某厕玉扎,长生久视,通达诸灵。毕,又叩头四下,再拜而还,深自克责,并存念三元中神,令上启:

太上助己,自陈求恩赦也。又云八节之日,众仙极会,天命众真,皆当毕集。对未节一日万灵诣关,节日日中尊卑入谒,节后一日,罪福分别。三日三夕,大事乃毕。子其慎罪,务为功德,名可上真,列编太极。又云秋分日,日最重於七节。此日谢罪,罪必得除,而不可更犯十过,天地弗赦,不可复改。若未离人,则或恐涉普者,宜便秋分日誓改之,辞必须肃然,自挣乃可尔。君子曰:谁人无过,过而不改者是谓过矣。唯秋分众圣并会谢过之后,不可再犯也。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厌倦

3、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名誉,对我来讲如同天际的浮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天气越冷,就越能体会到松柏顽强的精神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坏了大事

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做事获得高效率,必须先使工具锋利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到远方来的老朋友,不是一种很高兴的事吗

2.关于孔子的学习名言和名言的意思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

3.论语孔子名言的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吗?人家不知道我的学识,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的君子的表现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的东西。‘’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后候有求学问的志向(懂礼仪,),三十岁能懂事明理,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别人说什么,就可以分辩真假,判断是非;到了七十岁,就可随心所欲,任何行为都不会越出规矩。”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们而不会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却不团结人们。”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好好思考,越学越困惑;思考却不读书,就没有什么收获。”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什么是知道和不知道的方法!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连信誉都没有,还可以干什么呢? 1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对季氏说:“他用给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庙堂上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1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歌,主题欢乐但是不过分淫靡,哀愁但是又不那么悲伤。”

1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评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拿出来争论了了,过去了 就不要再追咎。”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看重道义,小人只看重私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要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自己要反省自己。

‘’1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没办法雕琢成器,粪土做成的墙壁不能去掉污秽,我能把他怎样?”1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机敏又喜欢学习,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请教时,不会觉得没有面子可以称为文人了。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上学习,喜欢学习不如快乐学习。”

2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默学到心里,学习时,不会感到厌烦;教人学习时,不会感到疲倦,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吗?”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对他的缺点我有的一定要加以改正。”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25、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悲哀;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善良的.”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一定要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的责任重大,前路遥远。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奋斗一生,死了以后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着那个位置上的事情。”3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钱穆:先生说:“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3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什么事情都不要抱怨 当初既然那样选择了 就别后悔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厌倦3、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名誉,对我来讲如同天际的浮云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天气越冷,就越能体会到松柏顽强的精神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7、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坏了大事8、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事获得高效率,必须先使工具锋利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到远方来的老朋友,不是一种很高兴的事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

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答: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

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

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意:同臆,猜想、猜疑。

答: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

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

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

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

救药。亦作“朽木难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

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

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8.关于孔子的学习名言和名言的意思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

至圣先贤:《孔子名言录100句》附译文,值得永久研读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