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树立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动症患儿的自信心?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儿童慢性抽动症健康教育与家庭护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简称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或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征候群。抽动症可以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病,患病率为0.05~3%,其中的慢性病例表现出症状的多样性和病程的反复性,治疗上也同样存在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1]。国内外研究认为,抽动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性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2]。本文对79 例慢性抽动症患儿开展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门诊2008 年6 月~2010 年12 月慢性抽动症儿童79 例,其中男64 例,女15 例,最小6 岁,最大15 岁,平均年龄8.4 岁。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为诊断标准[3]。 患儿主要表现为挤眼、眨眼、摇头、抽鼻、皱眉、清嗓、耸肩、喉部异常怪声、秽语、面部肌肉抽动、上下肢体和躯干抽动等。 1.2
方法 主要通过与患儿和家长的交谈及就诊前必填的详细资料,了解患儿心理、行为状态和家庭及社会环境,分析发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从而制定较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方案,教授家长施行家庭护理的方法。 2
健康教育 2.1
针对家长 ①了解疾病的特点及转归:抽动症是儿童生长发育期的常见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只有极小部分病人可因严重抽动症状或伴有强迫行为、品行障碍等而影响学习生活;同时要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纠正青春期自愈的观点,只有通过正规系统的治疗,才能使抽动及伴随症状得到控制,从而改善患儿的学习和生活状态。②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由于患儿无控制能力,责骂或殴打会使病情加重或反复;要认识该疾病易反复、波动频繁的特点,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③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正确认识药物副作用,去除恐惧心理,配合医生寻找一种合适的药物和剂量。④配合医生观察症状的变化:症状频率、强度、伴随症状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因素等。 2.2
针对患儿 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儿童容易理解方法,让患儿积极主动配合家长和医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认识自己的不可控制症状是因疾病引起的,像头痛时捂头一样自然,不是自己的错,别人同学是可以理解的,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增进友谊;当发现疾病影响学习时提醒自己仅仅是暂时的,通过努力可以追上和超过别人;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片,避免情绪激动。 3
家庭护理 3.1
帮助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制定护理计划 ①作息时间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②饮食调节:避免刺激性、辛辣、咖啡等易兴奋的食物;③避免生活中的强刺激:观看激烈的比赛、恐怖片;重大突发事件的打击;④保持正常的学习作息时间和规律。 3.2
督促家长密切关注患儿反常情绪及行为,多用温和鼓励的语言,营造和谐安宁的环境,引导他们向良好状态发展。
3.3
用药护理 抽动症患儿常需泰必利、可乐定等药物治疗,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药物的名称、用药时间、方法、剂量、药物作用和注意事项,指导他们按时按量服药,防治少服、漏服或多服,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告知处理方法,减轻患儿及家长对药物治疗的顾虑及产生副反应时的恐惧心理。 4
结果 观察发现,通过对患儿和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及家庭护理, 并结合医药治疗,患儿症状普遍得到控制,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家长的焦虑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5
讨论 儿童慢性抽动症是学龄前及青少年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除对患儿身体造成影响外,更多的是对患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儿严重的自卑感,影响学习、生活质量及正常的身心发展;同时,由于病程长、症状的反复、波动性使在治疗过程中的家长和患儿难免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使治疗的依从性差,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患儿抽动症症状。家长在孩子患病后常常表现明显的焦虑紧张,过多的关注或干涉孩子的症状,对患儿的治疗不利[4]。除了要做好家长对本病特点、性质的解释与宣教工作外,对患儿出现的抽动症状给予特别注意或提醒,努力造就患儿良好的性格,保持稳定的.情绪。由于抽动发声常常引起别人的关注,患儿表现为自卑;因此要主动和患儿交流,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使患儿充满信任感和自信心。对年长的患儿还要辅以奖励的正强化法,以增强患儿的自知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争取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让老师多给予正面引导,让同学多给予帮助。不要让同学或周围人对患儿有歧视,让患儿感觉得到温馨和安全的环境及生活快乐感,从而消除自卑心理,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5]。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与家庭护理的治疗方法可以加深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认识,稳定患儿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给患儿营造一个适合疾病康复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对症状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减轻患儿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增加患儿的自信心,缓解抽动症状,使患儿能够继续巩固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45. [2] 樊继凤.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0,14(4):67-68. [3] 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C—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1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0. [4] 田素英,范继美.家庭护理干预对抽动症患儿疗效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08,6(23):2092-2093. [5] 朱琴,杭 杲 ,周辉.护理干预对儿童Tourette综合征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2):2045-204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2022-07-26 16:25
来源:
长沙小米熊儿童咨询
陈彤医生科普:诡异的多发性抽动症,药物心理齐抓共进,身体心灵不再颤抖
基本信息:女性,13岁
疾病类型:抽动秽语综合征
就诊时间:2020年10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9次(10个月)
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情况/身体恢复情况尚可
门诊的一个下午,一位母亲带着一个瘦高的女孩小美进入我的诊室,女孩面色略显得疲倦,眼神有些许不安,不时的会出现耸肩的行为,母亲进入了诊室,孩子还在门口停留,并发出叹气样的声音,患儿母亲的眼神中透出无奈和焦虑,她开始叙述孩子的病情。
原来孩子的病情已经有两年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轻微的眨眼睛和肩部抽动,有时会吸鼻子,家长在开始还认为孩子恶作剧,稍加责备也没有当回事。
陈彤医生之后患儿的情况呈现出逐步加重的趋势,不仅仅在写作业的时候会肩部抖动和反复眨眼睛,并且在上课的时候喉部也会出现发出一些不自然的声音。学校老师察觉出了孩子的不同,当询问孩子以后得知孩子也无法自己控制这样的行为,于是联系家长并叮嘱家长必须要带孩子就诊。
母女两曾去上海求医确诊为“抽动障碍”开始时予以口服“某种药物1”但效果不明显,又更换为“某种药物2”剂量逐渐增加至每日20毫克,小喻的抽动症状有所好转,但家长觉得服药治疗担心副作用,孩子略有瞌睡疲乏和动作缓慢等表现就感觉担心,在症状好转以后自作主张停药两个月。
患儿的症状开始没有反弹,但在一次考试的过程中,患儿又开始从咽喉部发出声音,并且伴随着肢体的抽动和肩部的抽动。家长意识到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带着孩子再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但这次的病情没有那么容易改善,母亲继续带孩子在上海就诊,住院治疗两个月仍存在身体抽动,只是频率略下降。
出院后继续口服“某种药物3”,患儿不能去上学,看到同学就会感觉自己是病人,不能正常与其他同学交往。为了方便就诊,开始在我院门诊配药口服,考虑患儿是女性青少年,月经不规律,于是停用了某种药物3,并适当增加了某种药物2的剂量。尽管这次没有停药,抽动的症状似乎比首次治疗更为顽固。我建议家长让孩子接受定期的松弛心理治疗,一开始患儿无法静坐,随着治疗关系的巩固,患者开始逐渐能配合,在治疗过程中正面暗示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为期四个月的治疗过程中,该抑郁症患者从开始的不主动配合治疗,到配合服药依从性良好,抑郁情绪在改善的同时也兼顾了学习,患者在药物治疗中思维迟缓和注意力不集中均有明显好转。最终患者能够在战胜抑郁情绪以后继续克服一些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陈彤医生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还需要协调上述两者之间的平衡。一般来说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数医生都持有谨慎态度不愿意多用抗精神病药物,但从患者的缓解状况来看,如果不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和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症状通常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家长课堂:
1、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通常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2是效果最佳的药物之一,氟哌啶醇要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家长日常应注意孩子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静坐不能、情绪恶劣、嗜睡、肌张力障碍等。
但有相当多的家长在发现患儿较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以后都不愿意患儿继续服药。小喻的母亲就是这样过于担心孩子的用药安全,未经过医生允许中断服药,导致病情出现波动,出现反弹病情还比之前更加严重。
2、作为抽动症的患儿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坚持服药治疗的重要性。由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本身就是一类预后欠佳的疾病,在病情的复杂程度上远超过一般的短暂性抽动和单纯慢性抽动。抽动障碍本身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疾病,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没有统一的病因学验证,因此只能进行对症治疗。
患儿在焦虑的过程中,症状会出现更大的波动性,特别是亲子之间的互动处于相互抵触和对立的过程中,抽动症状更容易得到强化。因此大多数的抽动症患儿应该接受定期心理治疗。
3、日常生活上饮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煎炸、肥腻食物,戒烟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的食物,牛奶、鸡蛋、瘦肉、胡萝卜等。
用药上,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服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家长不能无端指责、打骂、孤立患儿,要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状态。也可以通过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家长平时带孩子进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脸部不自觉地抽动,看起来像赵四似的。或者孩子总是无缘无故地发出一些怪叫声或者其他的无用的声音。亦或是老师总是向你抱怨,孩子上课总会搞一些小动作之类的。那你可要注意了,也许孩子正饱受一种疾病的伤害。许多人都听说过多动症,只要家里的孩子一乱动,很多大人们就会条件发射的说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实际上同样都是‘动’,有一些孩子表现出来的‘动’虽然也不正常,但却不是多动症,而是另一种与‘动’有关的疾病——抽动障碍。小儿抽动症全名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多发于5-12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小儿抽动症的患病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孕期脑损伤、环境刺激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抽动症不会对人体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家庭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家长朋友们只有了解小儿抽动症的症状,才能够在患病初期尽早辨别,帮助孩子及时就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儿抽动症的表现吧!一、运动性抽动。患者表现为眨眼、点头、撅嘴、伸舌、皱眉、缩鼻、摇头晃脑等,还有耸肩、跺脚、甩手、握拳、扭腰等,一般从头部抽动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和躯干。患病时间越长,运动性抽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二、发声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可大致分为简单发声性抽动和复杂发声性抽动,前者会使患者经常发出“嗯”、“啊”、“哦”、“噢”等声音,或者出现咳嗽声、吸鼻声、清嗓声、犬吠声、呕吐声等;后者表现为无缘无故的尖叫或者骂人,说出的话语大多与所处环境没有太大的联系。三、多发性抽动。患者表现为刻意重复别人的语言或者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表情,甚至出现秽语症和咒骂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出现强迫症、多动症、自残行为和精神障碍等。一、心理转移法经常有家长留言问,为什么孩子在疫情期间、或开学时抽动症状表现更频繁!答案其实是因为,抽动症状能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抑情绪。即做挤眉弄眼、耸肩等动作,能让孩子身体肌肉有暂时的放松,这也是孩子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当孩子出现抽动行为时,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强制去控制,采用转移法。发现孩子抽动厉害时,可以有意识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做些轻松愉快的事。以此来通过肢体有目的活动来逐渐减轻和缓解孩子的抽动症状。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去寻找导致孩子抽动症加重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学习压力过大、自己过于严厉等,来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情绪压力。二、鼓励孩子融入集体心理学家认为,成长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巨变的时期。他们感受到的友谊是人们相互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重视友谊,而且还会形成一定的情感色彩认识。换句话说,他们的友谊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人格养成的内驱力。对于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给大家2点建议:一是真诚的和那些,可能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正能量的同龄人沟通,让他们清楚自己孩子的情况,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接纳;二是在平时教养中耐心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控制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两方面的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三、家庭行为疗法儿童抽动症的行为疗法通常包括:消极练习法、自我监督法、松弛训练、行为反向训4种。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孩子的焦虑情绪,减少抽动频率,增加孩子自控力的目的。01、消极练习法消极练习法是行为治疗里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此方法的原理是,根据多次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后引起积累性抑制。将这种方法具体运用到小儿抽动症的干预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一段时间内(15~30分钟),故意重复做某一抽动动作(例如眨眼、撅嘴等)。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会逐渐感到疲劳。这种疲劳感会不自觉的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抽动频率,使孩子的抽动症状有效减轻。小贴士: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抽动症的改善,还能有效改善强迫症;如对于强迫性洗手者,他们可能会每天强迫自己洗手十几次。那运用消极练习法治疗,我们可以让TA有意识的增加每次洗手的时长;例如原来只洗手3分钟,现在延长至10~15分钟,这样也能有效减轻强迫行为。02、自我监督法自我监督法一般更适用于成人抽动,和年龄较大且有一定自控力的孩子。该方法的原理是鼓励孩子通过自我监督来达到减少抽动的目的。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可以让孩子自主设置一个固定时间,然后让TA每天按时将自己抽动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如当天抽动了几次,抽动的频率是多少,哪种环境加重了自己的抽动等。03、松弛训练大多数抽动症患儿伴有紧张、焦虑的情绪。而松弛训练法,就是通过让孩子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从而达到减轻抽动的目的。在开始松弛训练之前,我们先引导孩子以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处于紧张状态。一分钟后再将牙关松开,这时咬肌就能产生完全放松的感觉。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后,引导孩子将头部各肌肉都放松下来。再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到两手上,先用力握紧双手,直至发麻,或有一点酸痛感为止。然后再逐渐松开,使全身一定时间内维持在松软状态。每天定时的松弛训练,不仅能够缓解抽动症状,而且还能改善的孩子的焦虑情绪。04、行为反向训练行为反向训练是应用一种与抽动症相反,或不一致的对抗反应来控制抽动的方法。科学指出,行为反向训练是现目前被认为,减轻抽动严重度最有前途的行为干预技术,它能使83.3%的重复行为完全消失。参考文献:国际儿科科学杂志2015年1月第42卷第1期这种训练方法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出现抽动症状的前期表现。例如,有的孩子抽动症状表现为清嗓子。那在发出这种声音之前,他们喉部通常会感到发痒。依据这个特点,让孩子及时清楚地识别这种先兆表现,再进入下一步练习。训练的原则是,让孩子用一种与目标相反的动作,来对抗相应的抽动行为。注意,在使用行为反向训练法时一定注意遵循3个原则:☆ 选择的对抗反应必须与抽动行为相反;☆ 对抗反应必须持续1分钟以上或直到抽动欲望消失;☆ 选择的对抗反应最好不引人注目。最后健脑止动医师组温馨提示:在给孩子实行行为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训练期间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使孩子生活规律,松紧适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