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礼仪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武汉教育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小学生课堂心理需求及辅导策略研究》成果公报----钢城第十二小学课
11:09 作者:钢城第十二小学课题研究组 点击:
页面功能 【字体:
】【】【】【】【】
“小学生课堂心理需求及辅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基于“九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在“九五”市级课题《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为目的,又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方法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的实验。实验和研究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并促使广大教师用诚心面对学生,用细心观察学生,用童心了解学生,用真心关怀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耐心辅导学生,而且“情感渗透法”、“兴趣刺激法”、“创造思维法”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帮助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师生共同达到心理平衡,让课堂成为心理沟通的常规途径。此课题也已经结题,其成果被专家组定格为市级领先水平。反思这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们感到其中还有许多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与探索。
&&& 儿童进入小学后开始了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新生活。目前,许多家长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上,而忽略了影响成绩好坏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学习目标达不到,需要得不到满足,困难又无法克服。由于受挫折后引发的不同反应,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由此可见,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超出或落后于我们通常可预料到的具有同等智慧的个体,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健康。所以我们的研究课题一直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着手。研究到后期,我们又进一步思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课堂。即在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时,立足于“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的课堂学习心理辅导。但是这样的研究,在“九五”和“十五”课题中并没有完成。
&&& “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同心理需求,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辅导满足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需求。让课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使学生由心想学,由心乐学,产生学习的心动力,创设一种自然、自由、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师生双赢。
&&& (二)基于课程和课堂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思考。课程和课堂是学生输出和输入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和要获取知识进行真实交际的主要阵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怎样牢牢抓住这个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来帮助学习上有困难有差异的学生是我们课题思考的重要部分。我们提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用最佳的教学流程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课堂上也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如有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形式,忽视学生认知需求而游离教学内容之外;有教师在课堂上只重传授不重交流,忽视学生的交流需求而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习;有教师在课堂上只允许学生有同一种答案同一种声音,忽视学生的创造需求而无探究性学习等等。我们此次的研究主体就直指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努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最大积极效应。&
&&& (三)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认识和思考。一些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会超出或落后于我们通常可预料到的具有同等智慧的个体,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健康。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抑或是一个批评,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在学习上他们更是有强烈的需求想要去获得知识,获得教师的认可,获得同学的尊重。学生的这种需求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需求,不管是什么都绝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是有规律可循,有窍门可迎合满足其需求而使用的。我们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的研究就是要通过教师这些“无痕的”关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基于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厌学是受学生心理影响产生的最糟糕的结果之一,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厌学的心理条件也是复杂的, 但无视学生的课堂心理需求而实施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最直接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就特别强烈。”现在的课堂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发展,重教轻学。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容器的认识大于将学生当成活生生的生命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孩子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由于许多教师不懂得或忽视了学生学习心理需求,错过了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就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长久甚至不可挽回的伤害,给其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忽视精神需求就等同于情感虐待。课堂上要满足学生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显示出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我们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能使学生展开活动的教学。这样学生主体得到认可, 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就会冒出闪电式的火花,从而使教师也受到启发,沟通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也不断形成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五)基于理论向实践推进的分析和思考。目前,中国教育学界虽然较之心理学界更为关注素质教育的研究,但对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则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系统和课堂教学操作指导系统的指引。客观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人类的认识就没有止境。实践不停顿,理论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实践探索,为理论探索提供源泉和动力。理论探索反过来指导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实践探索的深化和科学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理论向实践更推进一步。由单纯的实践方法研究细化到方法的具体运用策略,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 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及近期相关期刊和网络资源,发现只有对初中生和大学新生辅导策略的研究及一些从小学生心理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性研究,还没有针对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强调具体辅导策略的研究。
&&&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第一要务,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有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亟须作心理辅导的心理问题中,有七项与学习有关。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国外心理学家对学习心理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西方极具影响力的两大研究中,无论是布鲁纳的教改运动还是1992年梅耶教育心理学已从研究乏味的实验室人工任务转向对自然情境中从事学习任务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他们都逐步将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问题相结合。国内的学习心理研究也经历了从动物实验到实验工作的完全停顿再到自然实验,像卢忠衡主持和自学辅导实验和冯忠良的结构一定向学习理论与试验等。这些研究都形成了许多方法与体系,无可质疑,它们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来讲,专业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尽管现代认知理论提倡学习的应用研究,但许多研究长期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局面,与教育实际具有较大差距,难以解决一些教育实际问题。而对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研究,则涉及的更少。国外还没有系统地对课堂学习心理调试策略的研究;国内虽然有一些相关研究,但多半是以学校心理辅导为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这些研究必须由教师辅导,通过学生的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 我们此次的研究主体则直指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运用有针对性的调试策略,让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段情境都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因为满足而愉悦,因为愉悦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一种由心而生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动力。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让学生上课时,拥有饱满的情绪,用自己的自然情感带动学习。这样语言、动作、眼神老师在上课时容易操作,而针对学生制定的调试策略具体明确。因此,可行性极强。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活动简述
&&& (一)研究的目标:
&&& 1、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有哪些及成因。
&&& 2、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学习心理需求辅导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
&&& 3、利用科研推进课改,提升教师教学与教研水平。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的对象
&&& 选择一(2)班、一(3)班、二(3)班、三(3)班、四(3)班、五(2)班、六(4)班作为实验班,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 这六个班有四个班是课题组成员所带班,有三个班是教学骨干教师所带班,各班特点不同,教师有实验能力和积极性。
&&& 2、研究的方法
&&& 探索我校学生课堂心理需求及成因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对于研究课堂心理辅导策略主要采用案例法、比较法,并结合教学情境,采用实验法。
&&& (三)研究主要过程、活动:
&&& 我们首先是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接着针对我校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设计调查表,并且在试验班级进行集中调查,分析和整理数据。根据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找出我校学生课堂学习主要心理需求。然后依据需求研究学生形成各种课堂学习心理需求的原因。最后制定具体的课堂心理辅导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特色活动有:
&&& 1、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 为了让老师在研究中更全面地掌握当代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研究观、知识观,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加强学校课题研究方案的学习,另一方面进行教师培训,确立教师科研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培养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 1)请进来。学校请区教科室王建国主任到校做《走进教育科研》教科研知识讲座。王主任把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与我校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报告内容切合教学实际,深入浅出。学校还专门邀请了“知心报告”团来作主题为“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报告。课题组教师和学校其他教师都受益匪浅。
&&& 2)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最大限度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种学习教研活动,督促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研讨活动。老师们在各级培训学习活动中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后期的实验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 3)互动交流。学校课题组也搜集了一些和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如: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等。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教导处每年向老师提供一些书目,帮助老师自学,提升自身的素质。
&&& 4)中期展示。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市、区级教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具实践性,我校将课题研究中期成果进行了展示,不仅有校长亲自在全区作报告,推广我们的阶段研究成果,也有从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出发设计的展示课《我的座位我做主》……都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获得专家中期评价是“优”。同时,到会专家也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后期研究和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 2、规范研究制度。
&&& 1)为了规范管理,由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课题研究管理,编制各子课题的课题研究实施手册,各子课题组在课题组长负责下,以总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步骤为指导,设计各子课题的研究小方案,抓住研究本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并开展研究实施活动。
&&& 2)制定课题组长例会,实施交流互动“半月谈”制度。每半个月各子课题组将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困惑相互交流讨论,并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
&&& 3)制定学校年度汇报、检查、考评工作制度,完成学期研究汇报和学校对实施手册的年度考核制度;
&&& 4)制定教科先进个人和先进课题组考评条例和量化标准,实行学期评优制度。
&&& 3、构建多级课题研究网络体系。
&&& 在课题负责人、课题组长的全力负责下,构建两个板块。第一个是“行政领导挂帅――科研室指导――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个案研究方案设计板块,第二个是“教研室领导――教研组长推行――全体教师参与”的个案辅导实践研究板块。两个板块相互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学校立体课题研究网络体系。通过研究前的设计,研究过程体验和辅导后的效果反思,不断摸索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有效策略。做到相互磋商,不断调整,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有效推动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骨干实验教师率先行动,带动了全校教师,制定学期个案研究目标,主动开展并通过收集获取和整理好实验过程的有效资料,充分体现研究的过程性、操作性、详实性和科学性,形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各课题组定时开展信息交流,及时准确掌握各课题研究动态,以确保切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四、成果及成果分析
&&& 小学生有哪些课堂心理需求以及根据这些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辅导策略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所在。换言之,如何让孩子乐学爱学,如果能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去实施辅导策略,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也在研究中去从学生的天性着手,更在实践中去寻找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
&&& 在研究初期,我们面对全体学生,设计调查表找到学生课堂上的共性心理需求,然后分层次研究,有按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的研究,分析低中高段学生不同的课堂心理需求;有按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的研究,分析不同学习能力学生不同的课堂心理需求。接着对有代表性的个体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研究中期我们则是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归因分析和讨论,也不断通过分析比较案例,以及实验来更清楚研究各种可能性。在研究后期我们就整理资料,得出辅导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着重研究的是课堂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后的变化过程。下面作具体的成果小结及成果分析:
&&& 成果一: 获得研究工具
&&& 为了把课题实验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达到实验研究效果,课题组从了解当年学年度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出发,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实验教师访谈的方式,采用百分数计算的手法,着重调查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通过几百份的真实数据和访谈,课题组的教师精心整理,细心归纳,最终得出了钢城十二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的研究工具,找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哪些共性学习心理需求和个性心理需求,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 1、学生课堂心理的四种需求及影响因素:
&&& 2、低、中、高年段学生课堂心理需求的不同及共性:
&&& 3、同一年段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
&&& 在访谈中,实验教师有意识关注学习成绩优异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不同学生群体。访谈对象分别是4-6年级各班学习成绩靠前的三名学生和成绩靠后的三名学生,受访者共72人。通过访谈发现:
&&&&&& 成果分析:我们的研究工具来自于我们大量原始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以上表格呈现的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主要是认知、交流、尊重和创造需求。这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提出来的五大需求论,也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五大需求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上则表现程度有不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认知需求所替代,这也是由课堂的功能性和学生求知的普遍性所决定的。各个年段的学生不同需求的层次也是完全不同的。就认知需求来分析,低段学生喜欢通过有趣的游戏学习新知识,比如认识生字时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老师说“这些生字宝宝谁认识它们?会叫出它们的名字?”“春姑娘悄悄的来了,她把谁也一起带来了?”等等。中年级的学生喜欢学习新知识时问题直接明了一些,比如认识生字时直接指名回答“谁会读这个字?”高年级的学生更习惯于有挑战性的知识,同样的识记生字环节上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识记有特点的生字。在尊重需求上表现的年龄差异也有,但局限于对老师同学的表扬批评外在反应上,单纯的学生就算是在高段也会偶尔出现和低段学生一样的外在反应。在交流需求上最明显的不同是越高年级的学生越觉得交流的基础是在独立思考或者是调查数据后有清晰的答案时,这样的交流他们更乐于参与。创造需求的直接表现课堂是在数学课上,特别是在“数学广角”一类的补充教学课上时学生思维表现尤为活跃。同样的年级不同差异的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类学生大多不自信,渴望关注怨恨批评。课堂上教师一旦“让他下不了台”就会对教师非常抵触。这种抵触会从课堂一直延续到课外甚至影响其他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学生,一切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心理,往往会在不合情理中表现出来。孩子肯定有他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理性。教师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表现,在课堂上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加分析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毫无意义,否则,学生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实质上是一种与教师对抗的逆反心理,多因教师初始没有理解和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所致。所以,教师应该多了解孩子的课堂心理,从而理解和接受孩子的课堂心理需求。
&&& 调查过后,课题组明确了我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需求,为课题的下一步辅导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找到了依据。明确了目标,树立了信心。
&&& 成果二:教师课堂教学更加娴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改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脆弱,学生、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值也逐步提高,不少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课堂教学上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部分教师无所适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研究并给予最适当的辅导也是迫在眉睫的。我们通过课题的学习、讨论、实践和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以及课题的示范课和经验推广,使得本校以及区内越来越多的教师又多了一个学习观察的新视角,又多了一个教学发展的新渠道。
&&&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牢抓住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课堂教学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而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表现出的某种需求进行有效的辅导,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启动了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具体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表现在:
&&& 1、教师们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本,教学研讨活动如火如荼。
&&& 1)开展了“我看我的常规课”活动。回放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在课堂上忽略的学生,感受他们内心的需求。在以后备课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环节,给予这些孩子“无痕”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帮助教师找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推进常规课各环节的落实,提高常规课的水平,强化了教学常规工作的到位。
&&& 2)“同课研究”活动.我校以“同课研究”活动为载体,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巧妙进行教学资源融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
&&& 同时还借助这一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辅导的初步尝试。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认真分析归纳,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
&&& 2、更注重在课堂上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关注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其明确认识到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他与教师、学友、教科书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步地、有目的地满足这些需求,并利用和调控这些需求,达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们的认识从以前的重教材到现在的重学生,更新观念为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
&&& 经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需求后我们整理入册。从调查资料的结果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研究初期我校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需求,并完成了《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研究》的课题报告,为开展课题研究作好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进行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辅导策略的研究,探索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 成果分析:教师们通过研究也更明确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研究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是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长期的学习失败遭遇使得他们在学习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及人格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与困扰,这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不了学习困境,而且还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还有天赋,智力超出或在其他方面明显强于其他学生也有特殊的课堂心理需求。班级均衡下的个性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课堂心理需求以及辅导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各学科开展研究活动的根本方向。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实施情况,对所取得的研究收获以及碰到的疑惑展开讨论,经过专家分析和指点,加强案例分析,更好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后阶段逐步进入个案研究阶段,即坚持做小、做好原则,抓住典型小案例研究,进行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需求辅导策略的深层探索。
&&& 成果三:关注数据研究,促成辅导策略生成
&&& 罗杰斯对人性有一种深沉的信任。他认为,人有其本性,人生而有一些特定的心理倾向;他说:“我没有发觉人在其基本属性上全然没有本性,人不是白板,可以在上面任意涂写。”我们也在研究中去从学生的天性着手,更在实践中去寻找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我们也认为意义学习在某些方面正是课堂心理需求更高理论的指引。如何让孩子乐学爱学,如果能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成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 满足需求主要是立足学生。课堂上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当然他们的需求客观讲分为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对于不合理需求,教师可以制止批评。我们主要看看合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有认知、被尊重、和大家的交流,创造力的实现等不同需求。这些需求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热情的基本条件。课堂中只有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生的以上心理需要,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得出以下策略:
&&& 1)调整课堂知识结构,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时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立马吸引到课堂上。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就要把握学习起点设计问题。学习的起点主要有知识目标起点和个人实际起点。学习的知识目标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个人实际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般来说,学生的个人实际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知识目标起点。又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个体又有差异,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起点也就各不相同。面对学生,上课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思考:(1)学生是否具备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经或部分掌握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他们已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讲解?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例如在教学鄂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一》,课题研究教师吴丹就在开课时这样设计: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过哪些动画片?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就继续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就有很多卡通人物要来我们的教室呢!咱们可以一边看一边和他们打招呼。随即就播放课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都很集中跟着老师进行学习活动。在学习起点设计上,也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人尽皆知的动画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和动画人物打招呼中初识生字,看清读音,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这个实践操作也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研究结果之一:1-2年级的认知需求是喜欢在游戏中接受新知识。
&&& 2)针对学生设计提问,满足获得成功需求&
&&& 课堂上少不了老师的提问。在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个人实际起点进行过调研后,提问设计就有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把握学习起点,提出的问题要略微拔高一些,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不至于出现因提问简单使学生无浓厚的兴趣或因提问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的受抑现象。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就发现语文课中对爱国一类的教育文章其实很难把握,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常常老师充满激情的提问,面对的是鸦雀无声的回答。例如在鄂教版二年级的《升国旗》,五年级的《向五星红旗敬礼》等,学生其实比较容易回答的是英雄人物之类的感触和具体英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将抽象的感情升华具体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或者身边大事上,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才有明确的方向性,也就不会鸦雀无声了。之所以学生不会回答,教师提问方向很重要。精选课本知识,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本才是课堂上创造学生成功体验的根本。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 3)课堂凸显其生成性,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
&&& 在新理念的学习下,原来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意识到倘若教师还像以前一样仅仅是把预先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我们将看到的表面现象学生聚精会神的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课堂的热烈气氛主要是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在“可喜的”表面热闹情境下,让我们感到可悲的无视学生自主的学习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我们通过研究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需求,感到的是:生成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也只有在随他们主体生成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才是有效的。因为教师的设计提问是随学生思路在微观调节,不是固定生成永远不变的。这其实是基于儿童自身开展的系列学习,每个儿童由于生活经验,背景,环境的不同都拥有解读事物的独特观点与方法,这就会引发学生多样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指令和行为也会因此进行调整。例如在研究课堂上试教鄂教版第二册《糖果雨》时,按照备课思路是按部就班,顺着自然段上课,可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生硬:我读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在皮昂比诺小镇下起了糖果雨,还有糖果雨五颜六色。第二次教学就改变问法,顺着学生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在哪个自然段读懂的?你读给我们听听!”学生的回答就变得有趣味多了:“我知道糖果雨的味道,我也想尝一尝!”“我晓得糖果雨的颜色,我读给同学们听”……在后来很多次试验课上,也许学生的打断是那样突然,或者说和老师的设想显得是那样突然和扫兴,但是当教师心平气和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完自己意见后,老师不仅是给了一次机会给学生,也是给了一次机会自己,因为每一次的课堂生成背后总有意外的惊喜。还有许多的课例都证明了,只要巧妙利用学生的“意料之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生成课堂证明了很重要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关注学生。学生说“不”就说明他在思考,学生讨论就是源于探究,上课的时候就要心中装着学生,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对学生的主动需求做出恰当反应,真正投注进去才是珍视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应声虫”,而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成长,针对学生的课堂心理需求追求生成课堂。
&&& 4)课堂组织有序合作,满足交流表达需求
&&&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素质为宗旨,使每一个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知,共同分享中获知。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研究实践中都已尝到了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小学生课堂心理需求研究中,我们关注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操作性强,而且也很有效,可以说是经济实惠的教学策略之一,在实施时要力求
&&& 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 ②学生表达观点时,要懂得欣赏同伴的观点;
&&& ③学生在汇报自己想法时,应先关注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与一般水平者,鼓励强者修正,弥补同伴间不完善的观点。
&&& 在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维持纪律、施加压力的监工,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在合作过程中能“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看法→补充帮助→完成目标”。 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敏捷,操作熟练,速度快但爱干扰人,重点是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使“吃不下”的学生能够分享人家的长处,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学有所获,增强兴趣。也就是教师要将弱势群体放在心上,从安排分组开始,就要有意识将学生按照特点合理分配,强调学生的倾听,在汇报想法时关注弱势群体。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例如“要多学习别人爱学习、爱发言、爱思考的优点,不要光挑人家的毛病”。教师要求学生交流的内容也有具体的要求,最好是学生接受理解的问题,决不是深奥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能感悟的。例如围绕“还剩多少盒”适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请看一段师生对话,师:“你怎样数出饮料共有13盒”。生:“剩下多少盒,就是箱里和箱外一共有多少盒”。师:“你是怎么数的?”生甲:“我是一盒一盒地数”。生乙:“我是接着箱子里的九盒数的”。生丙:“我是用凑十法数的”。从而揭示出:1、点数法;2、接数法;3、凑十法。这一片段的教学,由于教师合理的决策和师生共同的参与,使学生在动手摆、动嘴说、动脑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理解了用“凑十法”算出9+4=13的道理。
&&& 5)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快乐学习需求
&&&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中课堂强者与一般水平学生在自探性的课堂学得生龙活虎,课堂弱势群体却是越探越不会探什么了.发展到后来,学生弱势群体在探究中显得很被动,只是无目的在探究中摆弄材料,参与的真实性不强,实效性不高。
&&&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课堂教学的这层局限,由于我们在研究中切实关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参与中表现出了少有的投入,特别是课堂弱势群体,也能在课堂中提出精彩的问题,模仿出有趣的动作,阐释出惊人的创意.课堂教学由外在形式走向内在朴实.怎么可以做到这点呢?除了前面说到的在分组上动脑筋,让强弱分配优化以外,还要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掌握教师知识和完成教学目标是学生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一项工作,而"教学活动"却巧妙的把"认知对象"转换成了"行动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把耍着知识,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似乎不是认知,而是一场好友间的游戏.此时,知识被巧妙地予以隐藏,学生则在看似无意的环境中求得认知. 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感情色彩是愉快的,获得的认知也是相对长久的.故而,面对教材中的知识我们一定要设计出与知识相匹配的课堂活动,以利于学生快乐,高效率地获得知识.例如苏琳老师在研究课《提高记忆力的小窍门》上,就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活动:
&&&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到记忆训练营,看看谁在这个营地训练收获大。
&&& 1、眼明手快
&&& 1)出示一些食物和动物的图片,一分钟后将图片收起,请同学们记忆图片的内容。
&&& 2)请学生讲记忆的方法。(分类记忆)
&&& 2、数字密码
&&& 1)出示自己的手机号码,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 2)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谐音、音符、顺口溜等)
&&& 3、全身运动
&&& 1)出示一连串的动词,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按顺序记下来。
&&& 2)说说记忆的方法(肢体动作帮助记忆)
&&& 4、联想世界
&&& 1)出示没有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记下来。
&&& 2)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展开联想,把这些字符合为一体来记忆。比如编故事,用上这些词句。)
&&& 5、记忆擂台赛
&&&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记忆语文书上的指定段落、图形相似的国旗、小组同学的生日,看谁记得快。并要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
从以上的设计不难看出,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喜爱的,乐于从事的,还能调动学生口,手,脑,身体等各个器官都参与进来。而且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学习从无序到有序,童真到标准,无意到有意,闲聊到辩论等特点,甚至还给学生反复学习的机会。最后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参与是非常不错的。
&&& 6)课堂耐心鼓励独特,满足学生创造需求
&&& 教师应该坚持正面教育,立足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引导,使学生心悦诚服。但是,有时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比较急躁,不能容忍。这不仅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乃至严重后果。对于教师来说,宽容和自律,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课堂上,就要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好好爱护学生,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是愉悦的,他们课堂上就会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学生大都说到:春雨好舒服。春雨好漂亮。可是却有一个学生说到:春雨不好,我讨厌春雨!这时老师如果当头棒喝,就会抹杀这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敬的是教师放下姿态,蹲下来问这个孩子:哦,你的见解不一样,也是可以的。老师能知道为什么吗?那个孩子说道:“因为我奶奶有白内障,下雨就更看不清了,上次下雨买菜就摔了一跤,所以下雨不好。”老师连忙说到:你真是个懂事贴心的好孩子。的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自尊心的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在课堂上全情倾入,不游离课堂,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五、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
&&& 通过三年的研究,从实验班到非实验班,师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共同成长。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试能力,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能力都获得了提高。自信心逐步增强,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兴趣爱好更加浓厚;教师的自我调试能力也得到提高,对于学生身上的种种问题不再是心急如焚,也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有更多的心理辅导策略来解决。
&&& 通过课题组的实验,实验班级的课堂回答率从35%到约87%,交流合作面从40%到约85%,经过在校内的推广,非实验班级的课堂回答率从36%提高到约70%,实验班级五(2)班的学生语文成绩优良率从56%提高到约87%,推广后,全校各年级的优良率比如六年级语文从43%提高到约71.2%。
&&& 在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和成绩逐步提高的同时,教师也是同步成长,成果突出,三年中,我们坚持结合课题,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收集研究数据,有方法有目的进行课堂研究,并且致力于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的课堂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还将这项工作延伸到在校的每位教师身上,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更了解学生,更了解自己,经常组织开展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参加写论文、案例、课例、说课、评课等学术竞赛活动,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参与率占教师总人数的91.3%。其中心理健康、数学、综合实践等教学案例获国家级奖项的有12次,我校彭娜教师撰写的《巧设情境 快乐学习》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论文获国家级奖项的有31次,我校苏琳教师撰写的《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心理,让师生发展双赢》以课题内容为载体的论文获全国教育学术优秀论文三等奖;录像课获国家级奖项的有2人次,我校陈颖教师和李立红教师的录像课都在 “全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国家级二等奖;另在省、市级案例、论文获奖有28人次。
&&& 学校在2009年12月被评为“武汉市青山区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合格学校”。同年的备课组建设工程中,我校获“优秀学科备课组”荣誉称号。同年参加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研究项目,我校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学校在2008年被评为青山区先进学校。在2007年被评为“教书育人示范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研究(实验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作为市教育科研五十强单位,从来都是将课题研究放在首位。我们教师树立了 “课堂即科研,问题即课题,提高即成果”的教学观和科研观。打破神秘化,关注自己的课堂实践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积极行动,在校内外开始形成影响。课题的研究使老师对关注学生课堂心理需求有了认同,达到共识。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 1、由于教师的能力、水平、素质的差异,在研究中还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讨。
&&& 2、在教师工作的过程性管理上,我们今后还要考虑到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工作量的控制,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两方面去思考。
&&& 3、有的调试策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要在实效性上动脑筋、下功夫。也要试着向课外延伸。
&&& 4、将课题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推广,并不局限与仅仅在学校和区内,还要将眼光放长远,持之以恒,还要在教师的接任换代中也要做好交接工作。让研究成果可传递、可持续。
&&&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回顾总结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课题虽然做完,但所研究的好的调试策略应继续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使之成为与课改理念紧密结合的教学常规。在学生课堂心理需求的调试策略上有大胆创新,有意识摸索出更多更好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新更活,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人员:钢城第十二小学课题研究组
执&&& 笔:吴丹
页面功能 【字体:
】【】【】【】【】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主管:  主办: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兴趣班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