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自怜自艾 就算跌倒也要爬起来 是什么歌好听

如何添加新设备?
登录 “百度音乐” 移动客户端,即可添加设备,刷新页面就可以看到新设备。
收取短信不会扣除你的话费,下载歌曲需要你支付相应的无线上网费用
百度音乐客户端听歌,随时随地
感谢您使用手机百度音乐
下载会在几秒内自动开始,如浏览器长时间没有响应,请点击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下载百度音乐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按投票排序
975 个回答
“小时候缺爱”,其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到底缺少多少算是缺爱,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不被爱”的感觉,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体验过,但每个人的转归又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早年曾经历过极端创伤体验的人,在成年后,并没有成为精神病性的人格结构;而另一些人,从小获得的现实方面的满足并不比别人少,但是成年后依然可能会适应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基础出生的,成年后的生活,既与曾经的外在成长环境有关,也与一个人自己内在的成长能力水平有关。如果在咨询室里与一个求助者去讨论“缺爱”这件事,其实会发现许多感受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有时,咨询师明明感觉面前的这个人缺少内在爱的资源,可是当事人自己却感觉“我从小就很被满足”;也有时候,咨询师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面前这个人有很多被满足过之后才能发展出的能力,可是当事自己就是感觉“太少了”。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一是因为每个人内在的期待不一样,所以对现实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每个人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让自己远离痛苦体验的方式也不同,这个保护方式,叫做防御机制。前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动用了一种叫做“否认”的防御机制,帮助自己排除掉痛苦的体验,好让自己可以活得轻松一点。所以,“小时候缺爱”这件事,真不是单纯凭感觉就能定性的。另一个层面,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N多的挫败性体验,恰当的挫败性体验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ta学习现实性的与世界相处。如果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保护,缺少挫败性体验,那ta可能就会缺少了很多适应现实的能力,成为“温室中的苗”那种,当这个孩子最终长大成人,当父母再不可能全面保护ta的时候,那个迟来的挫败感可能让ta连学习适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ta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这个社会对成年人不会像对孩子的失误那么包容,此时再经历别人小时候就经历过的挫败,对ta的打击会更大。所以,有时候“适当少给孩子一点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当然,这个“少”,是相对于过度而言。每个人的成长中,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都会有过“不被爱”、“缺少爱”,这样的体验。但同时,每个人内在成长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在长大,带着那些痛苦的体验。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发展的那个目标:允许痛苦体验存在,带着痛苦,不断成长,这就是人格不断完善和成长的过程。承认伤害曾经发生,承认痛苦的存在。我们只有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与它们相遇与它们对话,如果我们感觉那些体验太痛苦了,要远远离开它,那我们也就失去了去真正理解痛苦背后的需要,从而更好的管理那些痛苦的体验,并从另外的渠道满足自己爱自己的可能。比如,当一个孩子被小伙伴打了,如果妈妈抱住孩子,听一听孩子的委屈、害怕,孩子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释放;但是如果妈妈因为自己无法处理这些痛苦体验,或是无法承受焦虑,不允许孩子哭,或者假装没发生什么,只是不断告诉孩子“没什么,不要哭”,等等,可能就会让孩子在日后遇上困难时,难以让自己向他人求助,同时也会对自己感觉痛苦而羞愧,这就会让他试图逃开困难,而不是努力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缺少爱的体验,我们也需要有能力承认,曾经发生过的伤害。面对伤害性的体验,试着去理解这些体验背后的诉求。想想看,如果我们走在路上,被树枝挂了一下,很疼,但我们不会感觉特别生树的气,也不会感觉被树严重伤害了。但是,如果树枝换成了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呢?我们可能就会感觉被严重伤害了。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重要的人,会有很多的期待,当我们感觉被伤害时,我们也会有许多的恐惧,恐惧失去重要的人对我们爱。所以,当我们体验到不被爱,体验到被伤害时,我们需要试着去了解,这些体验背后的期待是什么。往往当我们知道了背后的期待后,我们就会找到更多的途径来满足自己,而不是停留在期待的世界里。放弃不现实的期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并不容易,在咨询室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要不是他们那时候伤害了我。。。。”,是的,责备父母与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比起来,要容易的多,当我们把所有的错误、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的时候,至少我们不必面对我们自己身上需要改善的内容,就可以觉得“问题都是别人的,而我是好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历史无法改写,所有的伤害性体验都成为历史发生过了,不管我们怎么恨那个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伤害并不能被抹去,倒是我们自己会陷进伤害感里感觉更加痛苦。所以,期待曾经的伤害没有发生是不现实的,不断抱怨父母曾经的伤害也意义不大,能帮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是斩断曾经的伤害,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发生一些变化,帮助自己离开那些伤害性体验,至少,不让那些感觉一直控制着我们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恰恰是我们自己承担起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的担子,将目光从盯着过去的伤害转移到“我自己能为自己的改善做些什么”上来。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理性是诸多人类痛苦的救赎和出路。理性的获得,靠的是系统的研究和思考。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很好地理解问题。怎样科学地理解小时候缺爱的问题?大家可以试着通过以下的三个心理学系论来思考。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目前被普遍用来解释童年经验的模型。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小时候和主要扶养人(一般是母亲)的情感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为人处世。不过依恋理论关注的是婴儿在6到30个月之间与自己的扶养人形成的情感依恋,同时依恋理论认为这种情感依恋会影响(shape or contribute to)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而非决定。很多人容易用焦虑型依恋来定义自己,然后宿命论般地认为自己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可是你知道吗,研究发现就算是最好的父母,也有一半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孩子做出错误的、不及时的反应。最终决定依恋关系是否安全的,是关系出现裂痕后是否及时修复。两点启示:1.我们对“缺爱”的理解,不应该仅限于依恋理论,因为它只关注了我们婴儿时期的发展。对于自己的“缺爱”,你需要在时间和生命发展阶段上有更清晰的理解,你是在什么阶段缺爱的?缺了谁的爱?这种缺从小到大是否有变化起伏?是否有旧爱的缺失和新爱的出现?缺爱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状态,也不是一个注定一生的影响2.安全感不等于十全十美,缺乏安全感的人会要求父母或者伴侣尽善尽美,从不伤害和令其失望。可是关系之所以安全,不在于是否犯错,而在于如何修复错误。很多相信依恋理论的人都会给自己贴上逃避或者焦虑型标签,然后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状况,却一直忽视了在修复关系上,任何类型的人都是大有可为的。构建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瑞士发展心理学者Jean Piaget(顺便说下,Piaget的读音不是pia-get,是pee-ah-jei,j那个音和法语Je一样)提出的,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Piaget认为人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构建新的知识,我们不会记住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选择,组织和整合知识。人都是认知动物,我们都需要对世界,对自己有一个有序的合理的认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会对过去的经历构建和赋予各种意义。可是这些意义的构建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是否合理客观就不得而知。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父母难以取悦,并且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好,因此不断努力取悦。可是这只是通过你的角度构建出来的对父母的理解,事实上父母对你的挑剔,可能是他们自己从小受到上一辈挑剔,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通过挑剔迁怒于你。两点启示:1.说缺爱不如说缺完善认识。我们对于自己“缺爱”的状态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角度和意义构建过程,而认为自己缺爱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构建认知过程中,刻板地站在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因而获得了一个非黑即白的,我VS.整个世界的认知。要改变这种认知,你就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要单纯地从缺不缺爱的问题来看待自己,而是要去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构建认知的方法。关于如何重建自我认知,我在这里有篇操作建议:2.儿童的认知构建方法受父母影响,通俗地说就是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孩子。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缺爱,很有可能这种认知的形成,也是受到了父母熏陶,而你的父母,多半也是在情感方面有缺失的,所以才会把缺爱作为一个重要的构建认知的维度。如果父母是很有爱的人,小孩子多半也不太会去考虑缺爱的问题,虽然这一家人也会有各种矛盾冲突,但是在理解关系的时候,情感缺失不会成为一个主要视角。所以说,如果你父母缺爱,而你也和他们一样带着缺爱的认知面对生活,那么最终你们都是一样的人,你们都只能看到缺失,看不到自己当下调整改变的机会。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识人的发展,并且区分了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层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和时序系统(chronosystem)。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生活的直接情景,例如家庭,学校。中层系统指的是多个微系统共同组成的系统。例如父母是大学教授,孩子在大学附小读书,一家人住在学校宿舍,那么这三个微系统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中层系统。外系统关注和小孩不相关的系统对小孩所处的系统的影响,例如上面例子里父母的工作受到大学扩招影响,从而间接对小孩产生影响。宏观系统关注的是广泛的社会价值,文化规范,法律制度等等。时序系统关注的是生命事件在世间上的顺序以及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启示:缺爱不是一个单纯的别人不给你爱的问题。缺爱很明显是一个存在于微系统里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同时也受到来自外界的其他系统的影响。感到缺爱也会和其他微系统(例如同学关系,亲戚关系),中层系统(例如父母工作压力导致的家庭不合),外系统(例如物价和经济形势对工作带来的压力),宏观系统(例如国人讲究孝道和服从),以及时序系统(例如母亲曾经有过流产,父亲是再婚)等等息息相关。这些更系统更宏大的视角,会很好地帮助你去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和父母的关系。我想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咨询过好几个自认为缺爱的女孩,通过与我探讨确认了父亲的同性恋身份,从而明白了缺爱的现象外部是型婚,再之外是与大家庭和周围邻居朋友的遮人耳目,再之外是社会价值观和法律系统对同性恋的压迫。大家可以试着套用这些理论去重读其他大大们分享的故事,尤其是构建主义和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你会发现你能够从故事中读出超越字面意思的内容来。以上还只是众多发展心理学理论里的少数。我个人认为要更好地理解缺爱的问题,并且发现调整改变的方式,你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成长经历。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等都是不错的学习探索方向。最后说一点我个人的见解:缺爱的缺失感往往是种难以控制的情绪,面对这种情绪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面对,而不是受情绪驱使用各种低效能的方法发泄和自我保护。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里就有不少“缺爱”的元素,这些缺爱的经历也让我在中学到大学这个阶段经受了很多的痛苦,并且有些影响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可是到了今天能够和父母重建亲密,修复关系,得益于一个执着的认知,就是过去发生的不可改变,但是未来的一切都还没写定,我还有机会去改变,去创造。因此我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去学习心理学,并且现在和未来也都将这作为我的事业。这种投入,现在看来是我以及我的家庭这辈子最值得的投入。
我不知道为什么前面会有答案说“小时候缺爱没什么了不起。”(总的意思)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我真心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是没有人愿意宠着你,但是不代表不值得被爱,你回答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过题主可能是多么难受才会求助于知乎,竟然还这么多人点赞,呵呵!desperate housewives S06E20就是专门写了一个自小缺爱的男生,Eddie.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依赖男人的女人,在他还是3 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爸爸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还当着他面对他妈妈咬牙切齿地说:我不想要这个孩子,是你想要!然后便扬长而去。她妈妈很不喜欢这个小孩,认为自己的生活被他毁掉了,并且把这种想法滴水不露地贯彻落实到日常相处中,认为他做的什么都是错的,完全没有任何欣赏他的地方。绝望主妇的几个主角分别在Eddie的童年,青少年,青年有过接触,这些主妇都是真心想要帮助他的,但是很无奈,每次结果都不尽人意。绝望主妇的几个主角分别在Eddie的童年,青少年,青年有过接触,这些主妇都是真心想要帮助他的,但是很无奈,每次结果都不尽人意。NO1她刚搬进来,因为老公非常忙一直都没时间陪她,所以她跟Eddie做了朋友,然后当老公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就认为没必要插手。NO2NO2Eddie喜欢上了她的女儿,她上他家找他妈妈谈谈两个年轻人的事,但是他妈妈只会嘲笑他NO3NO3他喜欢画画,但是他妈妈说一点用都没有,但她发现他的天赋并尽力去帮助他得到更好的指导。是前辈对晚辈的关爱,却被误认为是爱情NO4NO4他在她家玩游戏,还不到八点,他妈妈因为没有酒喝而来发酒疯,逼着他回去然后结果是怎么样你们知道吗?他对爱的渴望已经到了极限了,给妓女买花,爱上跟妈妈同辈的女人,一直都在寻找爱,但是得到的都是嘲笑。后来他:后来他:1.他专杀女性2.把所有女性的示好都认为是爱,如果后来发现不是就要杀掉从他扭曲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不难推出原因。但是当人们开始反省真的要插一脚帮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杀人的事情无意间被发现以后,他妈妈的态度杀人的事情无意间被发现以后,他妈妈的态度他把他妈妈杀死了。从小缺爱的人,这种爱来自于父母,新人力资本理论发现,在孩子早期心智发育中,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是说后天来个完美爱情就可以解决的,而且也像前面的高票答案中说到,对爱人的要求特别高。首先,还是用Eddie来说,他:1,没有爱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2,分不清爱的种类和程度3,对爱的渴望异常强烈4,不会逃脱所处的环境,极度自卑脆弱敏感所以,说什么用爱情友情勇敢去爱的放下包袱的都是纸上谈兵,因为他没有学会,根本就不会,这是前期的影响,后天是很难很难改变的(不要在这点上跟我争吵,文献自己去查)如果真的出现严重的问题,首先要寻求权威帮助,心理医生是个很好的选择,现在也有很多社工可以出一臂之力,选择信任的人倾诉,把自己的压抑的心情都倒出来,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也不要只希望别人帮助。然后,要慢慢地学会辨别身边人的出于关爱的行为,学会处理与同性异性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企图去改变扭曲的环境,离开也许是件好事,只能从自己出发,好好地爱自己,慢慢地建立对自己信心,承认自己是个值得被爱和去爱的人,而且要慢慢来。加油!最后感谢宿舍熄灯以后我的电脑硬着头皮支撑了快两个小时让我写完这个答案。
作为一个童年标准缺爱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悲观。童年长期的消极情绪会烙印在人的性格里,从而表现在举手投足,以及思维的每个片段里。不敢相信,不会包容,亦或是不懂得持久而笃定地做一件事。不过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如果人本身具有改善的愿望,而且客观环境愈发改善,幸福感会渐渐提升,会一定程度上冲淡痛苦的回忆,一定程度上填补心里的窟窿。这个过程中会渐渐觉得自己的人生新的页码翻开了,渐渐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在说笑的时候笑出同样频率的笑声,也很努力地朝着同龄人生活的一般范式活,并且开始展望心理愈加轻松的未来。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会发现自己的心碎得比别人快得多,也脆得多。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责难,真的会有分分钟毫不费力摧毁心理防线的力量。一旦坠入悲伤就会很悲伤,挣扎无力。有时候老天忘了给你的,就真的是忘了,再没有补偿的可能了。有时候我想,我一直想恋爱而一直没有恋爱,就是因为想被照顾但又觉得所谓的照顾分分钟易碎吧,心里空的撑不起任何的信任。归根结底,童年的缺爱,最坏的结果是,你永远缺少一股稳定持续的内心力量,支撑着你去相信,去付出,去坦然,去享受。
这个问题可能戳痛了很多人,引出了那么多悲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在前面常看到答案在此不重复了,想做点补充。
个人认为童年缺爱的人除了情感上的敏感脆弱和成年后无法填补的安全感空洞外,应该还有一种特质,常常被大家忽略。由于从小人际信任感底,很难与他人充满热情且内心坦荡地交往,于是常常会在其他方面衍生出一些补偿,即对客观事物或者思想的依恋。说通俗点,就是对参与人际的兴趣没那么大(当然偶尔陷入感情就会很极端),反而对物体或者思想理论之类有较强的兴趣,因为在物质或思想探索中完全不会有人际交往中的不安全不信任感。比如一个小孩,可能在与小朋友交往的时候会担心会不会被大家孤立,会不会有人不喜欢自己,但在玩弄一堆积木,努力建造一个城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而由于安全感好的小朋友不会感觉出物质探索相较于人际交往那么明显的内心安稳的感觉,所以缺爱的孩子很容易倾向于物质探索。也确实有研究发现家庭不太美满的孩子创造力更强。
当然也会有很多孩子纠结于自己无法获得小朋友的关注或关爱,而根本没有心思去发掘其他能够让自己内心安稳平静的活动。但是作为可以理性思考的成年人,是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的。个人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思想构建的世界中,通过书去跟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这里的读书并不是说要完全脱离人群,不参与人际交往,而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方式。既然人际交往中有种种不安,会让你敏感且小心翼翼,何不选择一种可以让自己内心宁静安稳的活动呢。
这里建议的读书也可以是一类活动的泛指,还可以是探索某个领域,哪怕只是生活上的小尝试,小到居家摆设,大到科学探索,只要可以发现一个兴趣点,在其中尽情享受物质探索的乐趣,都有助于摆脱面对人际关系时的不安。这有点像楼上几位说的,对人际保持完全的理性,不容易受到伤害。而且进一步来说,这些兴趣的发展会使人的内心充实而有力,还有可能在某方面获得超出常人的能力,这对于人际关系的不足是一种不错的补偿,不论是对于个人内心世界还是外部的现实生活。
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内心有饱满的热情(对事物探索的热情或者兴趣),那个人的气质也会发生改变。不论你是常常沉浸于书中还是经常在探索中充满乐趣,我相信在你周围的人看来,你是有魅力的。或者不一定你周围有很多人会欣赏你,但在你这样发展的道路中,总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不是由普通人际关系发展成的好友,但会从思想碰撞中获得心灵的沟通,这样的感情关乎兴趣,关乎思想,但会少很多普通人际交往的形式。
再来讨论下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发展途径。第一种是很常见的,你们是邻居、同学,或者因亲戚朋友而相识,当你们有很多机会接触时,觉得跟对方在一起玩得开心,友好相处,随着时间的发展,你帮我我帮你,你关心我我关心你,最后发展到一有时间会混在一起吃喝玩乐,彼此清楚各种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到此时一段不错的关系发展成熟。当然其中不乏会有小矛盾,有时会出现误会,或者撒小脾气,但对于从小获得过很好关爱的人而言,这些都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他们可以积极采取措施修补感情,难受过后可能还会像原来那样亲密。但对于内心本来就对人际怀有不安的人而言,一次小小的情感冲击都是难以承受的。那第二种人际发展轨道就比较合适了。这只适用与一直对某方面有浓厚兴趣或者非常乐于思考的人,这种人可以在独处的时候畅游于自己内心的那个小世界,那里有丰富的内容供自己探索,他们外表看上去安静祥和,对待周围的人有恰当的尊重但并不会很热情,一旦遇到了可以与自己交流内心世界的人,这种关系会迅速升级,几乎不会有上一种关系那样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可能会相见恨晚。这样的关系不需要一起吃喝玩乐,不需要很长的相处时间,但关系的亲密程度不一定会比上一种低,而且由于没有很多的相处,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可以说第二种人际发展途径是专为缺爱人士设计的!
如果从未尝试过此方法的孩子可能会有“人家都已经各种痛苦了,还要人家开心玩乐”的感觉。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努力摆脱自怜感可能是缺爱的孩子终生的修行!虽然本人一直兴趣爱好广泛,也不乏各种“臭味相投”的小伙伴,但还是无法避免偶尔抑郁然后强烈地自怜,孤单感时常袭来也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最严重的时候,只要想到,再不行就终生投身科研,不去依赖任何人,这样的人生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经常这么极端地相信自己永远无法获得普通人的幸福的,虽然看到朋友或者网络上讲到多么依恋家庭啊或者父母付出多么伟大之类的都只能像个局外人一样走开(感觉真的对家庭、家人没有太多依恋,他们对我也是),虽然在感情中有过各种纠结痛苦,但是,我依然享受探索中的新奇,享受遨游书中的乐趣,也感受过思想碰撞时的激动欣喜,感受过在独自奋斗的路上知心好友们给予我的支持,现在依然可以跟一个相互喜欢的人在一起。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不能掌控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我们能掌控的。对于童年的伤痕,可能是所有努力都无法祛除的,但这并不妨碍在一棵丑陋的枯树上开出一片美丽的小花。
对此表示悲观,不过回答的人是不是该多一点儿。。。可能很多人真的没意识到,自己现在在感情中遇到的挫折,原因都是根植于童年经历的人格障碍?缺爱是可怕的事,因为对任何事物的饥渴都会影响判断,对爱也是。总是急着想抓住一个人算是一种症状吧,哪怕理性地分析他不可能是“对的人”——而现实中你一定会跳过这个阶段,根本不去分析。有部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豆瓣上有篇影评这么分析道:松子的一生症结在于极端渴望爱,把所有的一生都奉献给爱却永远得不到爱。这种爱得过分的女人一般有以下几个症状:   1, 通常来自于一个机能不正常的家庭,在那里,你在感情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  2, 由于你自己很少真正受到爱护,你试图以替代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的给予者,来填补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情况下看来有这种需要的男人。  3, 因为你从来没有能把你父母变成你所渴望的和蔼可亲的保护人,你对自己熟悉的,情感上得不到的男人反应敏感,希望再次通过你的爱把他改变。   4, 自尊心很低,心灵深处不相信自己应该得到幸福,只相信自己必须努力去赢得享受生活的权力。   5, 由于喜欢被有问题的男人所吸引,或在感情中陷入混乱、不安和痛苦的局面,回避了对自己的责任。   6, 由于习惯于缺乏爱的人际关系,愿意等待,期望,愿意更努力地取悦于人。  7, 在任何关系中,愿意承担远远多于另一半的的责任、罪过和非难。  8, 由于害怕被遗弃,你愿意做出为保持你们俩关系不会解体的任何事情。  9, 只要能有助于你的男人,对你来说什么代价都无所谓,哪怕再麻烦,再昂贵,再费时间。  10, 在恋爱关系中,更多地是幻想那种关系能够如何,而很少考虑现实情况。   11, 对正常的和蔼的稳重的对你感兴趣的人没有兴趣,觉得这样的好男人令人厌烦。  12, 由于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你迫切需要控制与男人的关系。把控制人和控制局势的努力装扮成提供帮助。   13, 迷恋男人,沉溺于感情上的痛苦。   14, 在情感上,并常常在生理上易于对毒品、酒精或某些食品,特别是甜食上瘾。   15, 容易陷入抑郁,并试图通过不稳定的恋爱关系所带来的刺激以防止抑郁。 ()这算是比较犀利的总结了。很多人的问题与此相似,根源于童年。人能理性地认识到这点就相当不易,还要当自己出现种种不好的倾向的时候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是很难压抑的,有时候只能去适应它,也许有时候一个病人能找到另外一个病人,跟s发现m一样?但是这实在很难啊,遇到一个能量和感情都非常充沛,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来治愈你,就更难了。命运的残忍就在于此,被剥夺者不会得到补偿,反而会因为被剥夺后的残缺,而被剥夺更多。
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童年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死循环。这也是最高票的
的答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看上去似乎挺不错,但是从神那边得到的爱也没有办法转换成对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信任。仍旧以
的答案为例,他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0719——事实上,因为今天再看答案,觉得有点太负面,看大家的评论看得很难过,所以想了想,决定还是添加一部分给大家,给迷茫的,痛苦的,备受伤害的,心硬如铁或者不知所措的你们。1、关于爱好好地爱吧,真的,不要惧怕「爱」,不要不敢爱人,也不要拒绝别人的爱。因为——爱情真是非常美好、非常美好,是人这一生最值得体会的事。星空下一起散步,北风里互相取暖,开心时一起大笑,流泪时有人给自己擦眼泪……紧紧地拥抱,热烈地亲吻……一千里路十几个小时长途奔波就为了见十几分钟,这么不划算这么傻的事只有在爱情里的人才干得出来,激烈的心跳,上涌的血液,颤抖的声音,患得患失又甜蜜矛盾的幸福,也只有爱情里才有,不体会一次,这才叫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不起自己来这世上一遭。勇敢地爱吧,不管是爱别人,还是被别人爱。2、正确地爱别人爱是感性的,激烈的,爱需要燃烧、要毫不保留才带感;但,一段长久的关系正好相反,是理性的,冷静的,需要节制地对待,像一个守财奴守护自己财富一样精打细算。热烈地爱,冷静地相处。你们的爱再深,你们也只是普通人,不会因为爱就变成了圣人——谁都不可能。不要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以得到对方的爱,也不要强迫对方变得多么完美,以填补你缺失的部分。接受「一切并不完美」这个事实,包括爱情——它来到的时候,享受,它离开的时候,接受。3、正确地爱自己事实上,「爱自己」是最大的前提。但我想写在最后。缺爱的人,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爱自己,要么过分忽视自己。我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在哪一个极端,但我得说,其实并不缺爱的人也容易有这样的毛病。「不卑不亢」,是与任何人相处的王道,也是应有的持身之道。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要完全轻忽自己的感受。你没有那么重要,可是,你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要。相应地,不要太轻视对方的感受,及时给对方回应,但又不要太看重对方的感受,事事紧张。世间万物皆有平衡之法,最要紧的,是平衡自己的心。※※※缺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人幼年失怙,有人老来丧子,有人失去身体的部分,有人什么也不缺,但缺心眼……哪有什么都不缺的人?遗憾,痛苦,挫折……失去爱人,失去工作,失去友情,失去金钱……凡此种种更是俯拾皆是,人生本来就像四面漏雨的房子千疮百孔,本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憾。所以缺爱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无法解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失去了童年的爱,但得到了一颗敏锐的,善于体察别人的心。你那么容易被感动,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就可以撑得你满满的,别人对你一点点好,可以记在心里长久不忘记,你是那么可爱的人,值得被喜欢,被爱,被珍惜。所有苦难都有可能成为祝福。
作为一个出生在情况特别、关系复杂、事件频发到像港台狗血电视剧一样的家庭中的小孩,我也不想多介绍我的家庭情况了,有点像比谁更惨似的……总之大略浏览了一下答案,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下还是很有发言资格的。首先想针对上面答案说两点:(1)很不赞同有些答案说这个问题很矫情。虽然说我也不喜欢用“缺爱”这个词儿,但这个问题是现实且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成长的,总会有情感需求,但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会尽职尽责,也不是每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是对的,更何况情感需求的范围通常还不仅限于父母;我觉得提问的人能意识到儿时情感问题会影响到将来且去考虑解决方法,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2)上面有些答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说的其实没错,但这种思路忽略了个重要前提:这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能够正确对待来临的爱情OR这个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付出感情。然后我想说说自己这么些年来思考出的一些结论,虽然我还是没想出全面彻底的解决方法,但至少我自己在这些摸索中多多少少地受益了,也希望能帮助一些像我一样在这种事情当中挣扎的人。关于心态的认知我原本从来不看分析心理的书,总以为大部分很扯,直到我一个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给我力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面有一段话我看到后为之一惊,感觉一下子点破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下面细说),那段话大意是:“从小被虐待、或者身处的家庭关系极为恶劣的女孩子,会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或做出情感诉求,而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由于:(1)她长期不受关怀,所以倾向于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具有被人重视的价值;(2)她总是被外界否定,所以她极为害怕被拒绝,且因为第1个原因而认为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个说的是极端的例子,但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不喜欢跟外界有很多的情感交流,同时,即使想要增加与外界的情感互动,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正常地交流。关于朋友我的知己有两位,这个我很知足了,很好的朋友七八个,普通朋友不少,因为一直人缘很好,那是因为在各种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打磨出来的总先顾着他人、易向他人妥协的性格。普通朋友从来不会跟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的好朋友和知己却说:”你说’谢谢‘说的太多了!而且我有时候心血来潮送你个东西你还非要还礼什么的……我们这么铁的关系你跟我这么客气,立马就有距离感了,总感觉你把人往外推一样。”一开始我不当回事儿,觉得那是我讲礼貌,可是被人说多了,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遍,并跟他们说明了我的心理:连我亲爹都对我那么人渣——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应该对我好的——别人为我做什么,我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回报,否则,我就觉得心里不舒服,不安定。说白了,就是对于朋友关系的不安全感,因为不足够信任,这么说有点伤人,但这是唯一解释,其实对事不对人。解决方法:幸而我有非常知性、善解人意又温柔的朋友,每当我又特别郑重地道谢的时候她们就会故作生气地提醒我,于是我现在慢慢学会多信任朋友关系,让自己不要因为没有送等值的礼物而觉得惴惴不安,提醒自己她们是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愿意与自己交朋友的,让道谢不再那么正式到拒人于千里之外。总而言之,对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更信任一点,相处时更随意、自然一点。关于爱情在这一个领域,我才思考到刚好能把问题点出,却依然不知该如何解决。这里用“爱情”不用跟上面对仗的“恋人”是因为没谈过…《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说,男生喜欢“解决问题”,而女生喜欢“感情交流”。这就是为何男女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姑娘抱怨一下各种烦人的事情,男生却半天不说话,然后说:“你%&……¥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然后姑娘就生气了。男生会觉得自己帮忙想了解决策略为何姑娘要生气呢,其实姑娘要的只是倾听、理解和安慰而已,不是解决方案(不好意思歪楼了。。。)
总之,男生往往喜欢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乐意接受女生的一些要求。而我本科时候很多姑娘就是那么认识自己的男朋友的,修个电脑啊,搬个宿舍啊,排个队啊什么的… 而我上面说到了,我们这样的人,通常不愿意向人寻求帮助。我和我那个四川的舍友都这性格,去报到师兄来帮拎箱子的时候,都立马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没事,我拎得动,谢谢。“(我才不会说我电脑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学着修呢。。。)这只是小例子而已。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儿好小,但生活大体上还是由各种小事组成的啊。至今记得出国的飞机上碰到一个北大的学姐,她跟我分析说,我这样的人,内在的人格和从小的遭遇决定了我需要的是情感细腻的、温柔体贴的男生,而我外在的性格——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大咧咧(因为不愿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很多事情装作并不在乎),吸引来的却是喜欢神经大条、没多少细腻心思的姑娘的男生。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经典局面——“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遇到的人不合适是一个问题,但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很喜欢上面月奴同学引的影评,因为我正中了好几条……容易被看起来缺乏关爱的“有问题”的男生吸引,对喜欢的人的举动、情感反应过分敏感,会等待、期望、努力取悦他,愿意承担比他更多的责任和非难……结合上面,谈恋爱的状态和不谈恋爱的状态简直就是双重人格,我要是男生我也受不了。因此,又正中一条:不相信自己会获得幸福,只对自己说努力过得更好就好…… 所以我看到上面说“等你遇到一段好的爱情的时候“的答案时,只好苦笑。。。。且不说是否能遇上,真的遇上了,又能否抓住?有一段时间宿舍卧聊会说到感情问题,然后舍友会引用自己父母的成功例子。我发现,我没有例子可以引,因为我都没见过(或者严谨点说,长期见习过)一对夫妻如何相处,更别说一对和睦的夫妻了。现在我能做到的只有……处人处事上,不论是友情还是可能的爱情,都多一点信任,不要过分敏感,且要多一些坚持,过分的取悦反而让人失去自我。要多肯定自己,慢慢改变”自己不值得人付出“的看法,适时且适当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帮助。但也不要矫枉过正,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虽然不堪回首,但也让我们比同龄人成熟了许多,有一些方面的成熟是好的且应该保留的,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比如不把他人的好意当做理所应当的……心态上,一是不要总想着小时候的这些事情,有些人会无意识地拿此做借口然后把一些无关的错误归结到小时候的境遇上来逃避问题,而且总想着这些也不利于自己开心地活在当下;二是不要老以为自己最惨了,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惨更缺爱的,最起码这里回答问题的人里应该没有流落街头饭都吃不上还总被人白眼的孤儿吧,这么想着就知道自己得到的爱已经不少了,剩下的自己补足就好了,充实自己就好了;三是不要总觉得这些是长年累月又深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没有自己可以做出努力的地方,既然都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那么就着手解决吧。居然写了这么长…… 嘛…… 祝愿每个人都能无伤无痛或者治愈好伤痛然后快乐地活一辈子。
想了一下,还是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是个粗人,小学二年级毕业的农民,家里非常穷。父亲大概很有乡下说书人的潜力,总能把道听途说的故事减油加醋的说的更加精彩,这也导致我的童年其实一点也不苦闷,各种故事伴随我的成长。但是13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然后生活开始苦逼。但是当时似乎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因为那时候整天想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能够满足眼前起码的生存需求,内心已经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了,何愁之有?我那时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坚信生来就是乞丐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不幸,他只会觉得“卧槽,今天运气真他妈好,居然捡到半只烧鸡,今天太他妈爽了……”
我当时大概就是这么个心态。
不开心的事情不是没有,也有很多。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我突然必须和很多大人打交道了,很多事情,我以前那样做可以,现在你这样做就完全错了。曾经和村里的妇联主任的孩子打了一架,然后受到村长的严厉批评:你怎么可以打某某某呢?你吃着村里的低保,怎么可以打某某的孩子呢?后来上初中,有人拿我的床单擦皮鞋,结果床单上斑斑鞋油,在我床上吃饭,顺便还播种了饭菜,我一怒之下动了手,结果也被老师严厉批评,你这么个情况,怎么可以打架呢?怎么连你都这样了?后来我把一个废弃的木床框绑在我床上,想起个隔离作用,结果被副校长喊去痛骂一顿,满口他妈的,让我很倒胃口。第二天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我一顿,我记得原话好像是:有一个同学,是党抚养了他,是党供他上学,结果他把学校的床框绑到了自己的床上……”后面内容就是说我如何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云云,副校长嗓门很尖,声音拖的长长的,那次全校学生开大会我躲在厕所里没去,但是通过高音喇叭对这个声音印象深刻,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的感觉就是:你的存在严重的被人忽视了,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还有的,确实是不怀好意的。这导致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有意的哗众取宠获得别人的注意,高中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女同学说很讨厌我这一点,这话传到我耳朵里之后,我久久无语,后来还是慢慢的改掉了这个毛病。确实,人还是稳重一点好。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我的回答是:长大之后,把你因为缺爱而导致的一些缺陷补上来。当时我的生存环境,我的感觉,像一只小猫咪,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我确实搞不清楚人们对我,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好意还是恶意,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该不该接受对方的帮助。人时时刻刻活在这种环境里,不安全感是有的,这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我周围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我曾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琢磨副校长那张脸,为什么总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学校里挂有他的照片,我经常盯着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长了这么一张脸。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相由心生这种话,但是真正的领会到了这个意思。后来才知道,万法由心生,心识的潜力真是无穷无尽的。后来我再也不用苦苦揣测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了,这确实让我在后来的生活中获益无穷。
大概是中国人有这种古老而又善意的观念吧,就是如果某人从小吃了很多苦头,遭受很多不幸,那么这个人必成大器。这确实是一种善意的安慰剂。但是现实中,据我接触的,从小失去父母至亲的孩子,更容易的是堕落,扭曲,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我觉得我最幸运的大概就是一直在学校里,没受太多的污染。初中的时候确实被很多人欺负过。知乎上好像有个问题,童年时被欺负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具体是那个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类似的问题。当时我本来想回答的,但是确实有些事情,我不大愿意去回忆了,所以也就没说什么。这个确实是给人留下一些阴影。我初中那个中学,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没有过考上高中的人,我考上高中那一年学校还着实轰动了一下子,学生最崇拜的不是学霸,而是学校和社会上的混混,混混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学习好的当仆役使唤,很有优越感。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如果当初没有那些人欺负我,让我一刻都不想在这个学校呆下去(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我会去努力学习么?如果周围的人都对我很好,我一定会为他们两肋插刀,那我也就成为一个混混了。我并不是个勤奋的人,也缺乏上进心,可以说,我后来能够继续读书,完全是这些人逼出来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去恨他们呢?可以说是他们成就了我。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居然还拜师学艺,练武去了。说白了还是这种经历在作祟吧,不过练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同样我也想对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说,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你觉得不幸的事情,肯定有其“大幸”的一面,一切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在这些不幸的回忆中呢?只要你愿意,童年的阴影不仅可以完全消除,你还能够因此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让你一生受益无穷。
小时候的一些生存环境确实会给人的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我小时候基本上都是穿别人的旧衣服,这导致直到现在我都不喜欢买衣服,还是习惯穿别人的旧外套,我觉得花那么多钱去买那么贵的衣服基本上就等于是犯罪了。当然,后来为了工作,要见一些人,这样也实在不礼貌,那就买一身好点的衣服,权作是工作服吧,说实话,我觉得穿新衣服很别扭,不如旧衣服更自在一些。哈哈!
我后来从来没担心过因为衣着打扮而被人嘲笑,有时候我会把对方皱眉头想的话大大方方的替他说出来,然后笑眯眯的看着他。好像楼上有人说感觉孤独。我性格开朗,我也从来没有觉得孤独过。我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我。其实在与人的交往中,你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别人而无所求,那你就永远不会觉得孤独。确实,多奉献一点是对治孤独的最好办法。
人的高贵与伟大,就在于不断同自己的痛苦和阴影作斗争。不放弃,不自怜,对内心深处的怀疑和卑怯说不。从前,每当的我动摇的时候,就这样告诉自己。后来,我自己做了老师,才发现缺爱几乎是现代社会人人都会有的心理隐疾。家庭破碎、同学相处不顺、老师的忽视……还有很多原因,心理健全的很少。在关心他们的同时,我也在更深一步地认识自己。也有一些活泼开朗心理健全的孩子喜欢我。我就和他们聊天,观察他们,去学习他们身上的那些优点。在所有的优点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心无芥蒂,以善意与他人相处。而我在那个年龄的时候,一度阴暗,抑郁,偏激。有本书叫做《九型人格》,当时做测试的时候,看见那十多页的解读,心情好伤感。几乎全部命中了我的过去。而且还告诉我,我今时今日的优点、缺点都是拜我的童年所赐。其实我最内心深处最怕的是这样的经历大白于天下,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是个缺爱的人。哪怕这经历让我拥有了很多讨人喜欢的优点,也是一样。直到做了老师,直到帮助那些孩子克服自己的心理阴影走出来之后,才忽然醒悟:难道坎坷中生出的优点,便不是优点么?缺爱的人真正缺的不是爱,是自尊,以及自信。所以,还是回到开头那段话:人的高贵与伟大,就在于不断同自己的痛苦和阴影作斗争。不放弃,不自怜,对内心深处的怀疑和卑怯说不。 怎么样解决缺爱的问题?不是要很多很多的爱。而是相信你现在手中的所有,珍惜今日,宽容自己。觉得自己说得不痛不痒,犹豫了一下,反正都说了,还是发出来吧。
解决方式只有一个。我从6岁就跟爸妈分开,直到18岁考上大学,来了上海,才跟他们一起生活。虽然我现在很享受爸妈在我身边照顾我,但我还是觉得之前那些年(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缺失的爱和安全感,永远没办法弥补。放学了,别人都有爸妈来接,我没有,得自己走回家。别人开玩笑说,你是捡来的,不是爸妈亲生的。你可以跟爸妈哭诉求证,我不能。家长会来的要么是大伯、叔叔要么是爷爷,每次都不是同一个人。放假了,没人带我出去玩,只能呆在家里。过年了,你爸妈可以给你买新衣服,而我的旧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除夕夜,你们一家人吃团圆饭,我们家只有我跟爷爷奶奶。我记得有人问我,我是不是因此才是同性恋的。我嘴上说不是,可心里也有疑问。我非常非常没有安全感,我给不了任何人安全感,我需要别人给我安全感。任何爱我的人,我都会怀疑也许明天他就不爱我了。我非常没自信。所以我会无理取闹,觉得你不在意我了,你不爱我了,我要跟你分手。于是恋爱了又恋爱,分手了又分手。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我心理非常扭曲地觉得,如果你爱我,就该想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不离不弃,不管我做了什么,你都会容忍,都会原谅,都不会离开,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我明知道这种想法不对,可还是忍不住这么渴望。因为童年的缺爱,我总是期盼有成熟的男性像我爸一样保护我,像我妈一样照顾我。因为童年我爸妈的抛弃,我又非常厌恶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形象,喜欢年轻的男孩,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当年的我,当年需要被关爱的我,我爱他们的时候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得到别人的爱护,可我又没办法很好地照顾他们,因为我自己都没办法照顾自己。解决方式只有一个:成熟。否则你极有可能变的像我一样:渴望被关怀却又厌恶成年人、喜欢年轻人却又没办法给他安全感。update:评论里说:一个人从小缺爱恐怕早就成熟。我的回复:没用的。我这些年来处理这么多事,自己照顾自己不要太成熟。别人选个文理科、高考填志愿、找工作什么都要咨询父母意见的时候,我都能赚钱养家处理家事了。但问题是:在感情面前不成熟。我说的成熟,是情感上的成熟。一个人在外面独立惯了,非常容易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崩溃。
作为一个同病相怜,并且因此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今晚当我和父亲通了一个电话,他告诉我他和第N个准妻子又闹矛盾希望我帮助协调,我在争吵中情绪崩溃,今晚流浪在德克士一杯咖啡蹭通宵,希望好好给自己修复情绪的人,在情绪稳定之后忽然想到最近看到的这个问题,觉得有话可说,就开始手机码字了。我不知道当初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被命运开玩笑而嫁给了父亲,总之婚后四个月我出生了。当母亲发现自己与父母兄弟决裂的代价却换来一个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自己家庭的男人之时,这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了。
我在想,如果那时单纯双鱼座的母亲遇上了一个好一些的人,或许她本不该会也成为一个奇葩母亲,她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家庭爱子女的好母亲吧~可惜,父亲的自私和冷漠让她也对家庭毫不眷恋。我就在这样无爱的家里长大。你能想象一个孩子还不知道婚姻是什么就被母亲洗脑似的反复问一个问题“将来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你要跟谁?”并且反复要我回答直至可以脱口而出“妈妈!”吗?你能明白爸爸妈妈从来不会一家三口一起出门一起去逛街或散步或者做任何事,所以一家人有一天在楼下正好碰到一起回家,我们三个一起走了从一楼到三楼,一起开门和进门,当时把我幸福得多年之后现在的我还清晰记得那一刻吗?你能明白我喜欢去别的同学家里玩,不为什么只为了呆在一个像家的地方,感受一下正常的家庭是怎么样的,正常的家里父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怎么和孩子对话的吗?你能明白才10岁的我就可以听到一首歌把自己听到哭,那首歌的名字叫《我想要有个家》吗?然后父母在我初二的时候离婚了,很讽刺办手续那天是七夕情人节。或许母亲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她或许是在等我长大而已,觉得现在的我终于可以接受他们分开的事实了~而实际上这样长大,他们在不在我身边,又有什么区别?法院的判决把我给了妈妈,一如她多年的期盼。可是当她要再婚,要搬离曾经的房子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再随她过去了。我提出要留下来一个人住。
我忘记了那时候的我怎么会做这个决定的,爸爸搬走,妈妈也要搬走,我却除了这里再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了,即使什么也留不住了,我也不想自己真的一无所有。那时我太天真不知道一个人住意味着什么,就真的以不愿意转校的理由留下一个人住了,母亲对新家庭有所顾忌,也就顺我选择。
然后我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除了养活自己还靠他们的钱,几乎也自己解决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真是没人疼的孩子当自强)。洗衣做饭做家务,清理堵塞下水管,修理门窗换灯泡~过年还知道要给房子放串鞭炮换对联。在这期间我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恰恰相反我的成绩是从初三开始往上直线上升,我不知道是成长的某个阶段恰巧两者同时或是怎样。其实我一直悟性很高,只是曾经生活像是积满灰尘,我自然也发不了光~但是自己住之后反而像是开窍了,从几百名的平平无奇到中考前出现在首榜的黑马,到中考年级第三。
那时候别人问我怎么做到,我想我一点都不知道,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似的,好像把书念好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理由。高中进入重点中学,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亲情缺失的土地友情就茂密异常。因为房子就在学校旁,自己住而又有多余的房间,住校的同学经常有来和我一起住的。
最长的室友tt直接搬来和我住了一年,她教会了我怎么更好的照顾自己的生活。
那时候我是真的把她当做亲人的。我们一起布置房子,每当家里新添了一个小物件,或者重新安排了摆设,我就会充满成就感的说一句,“哇,越来越像个家了!!”高二升入尖子班,那时候我压力大,也不适应新环境。夜不归宿也无人会管的我,那一年有很多夜晚都是在网吧度过的,或者带着各自各样坏学生的朋友背着吉他来我家聚会练习。像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段青春,我一度被小区保安认为是不良少女。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也有我的目标,那么不管我迷失的错路会走多远,我都能走回正途上来。收了心的高三,顺利的高考。高考后和门口保安闲聊,他问我考了多少,我报上6开头的分数,凝固了他戏虐的表情,彻底粉碎他心里我不良少女的形象。说到这里我才算切入这个问题了(其实我就是今晚时间太多来抒情的。。)大学之后,从没住过集体宿舍的我开始群居生活,并且开始自己的初恋。于是三观的小歪就是在这时候开始让自己察觉了~我记得我看到过一句话说,你年幼时缺失的东西,你一生都会对它感到饥渴。那么对于我,恐怕就是被爱被爱被爱了!因此在感情上做过了很多伤人伤己的事情,比如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对爱人好~比如不顾男友发疯一样的心情和前来挖墙脚的第三者保持暧昧关系,只是因为贪恋被人爱,即使是不应得的。还有一点,人际交往中常常有一种索爱的心态,不知如何解释,经历过的人会明白。其实不只是爱人与被爱,年幼在缺爱环境里长大的我很多别人早早就领会的事情都要兜兜转转了好大一圈,才摸爬滚打着走上正轨。在这之前的每一步,都是受伤和眼泪。比如爱情,比如怎么与人结交朋友,比如自信心,比如宿舍关系,比如如今怎么看待家庭和孝顺。还好这个过程里我遇见了很多人,那些我不懂得的事情,我都一点一点去学,那些我能反思到的性格的缺陷,我都一点一点去改。从我的青春开始,有一个女孩教会我可爱。有一个女孩教会我梦想和骄傲,有一个女孩启蒙我最初的爱情,有一个tt教会我照顾自己,有一个男人教会我识人,有一个男人教会我热爱艺术,文学,生活和自由。有一个女孩教会我个性,有一个男孩教会我爱人和被爱,还有很多很多我羡慕过的人,都曾经是我的榜样。最初的我就是一只丑小鸭,毫无自信,也满是缺点。家庭给了我自卑顺从逆来顺受的性格,(包括今晚和父亲吵他说到我总是不会拒绝别人,我还毫不迟疑反问他,这难道不是因为小时候你让我害怕,所以你的话我从来只有服从不会拒绝吗?)但是这些年我始终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始终在改变改变,努力抓住每一个我生命中出现的人交给我的功课。今天的我依然三观未定,也依然还有很多不完美,当时留下的阴影,现在也尚未完全消去。大学的暑假从来不回家,每年只有寒假回去过年,每一次过年要见一些亲戚,对我而言那就像是每年老伤口要复发一次来折磨我。再碰上像今晚这种让我想起我有一个怎样家庭,怎样父母的夜晚,那就是一年多痛。也许这一切,等到我有了属于自己
的家庭,我就会放下,真正在心里与他们讲和。其实我常常会想家,但却不愿意回家。因为我想的那个家,我再不可能拥有它,又或许我从来都不曾拥有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就是我所能回答你的。接受一切已成的事实,放宽自己对爱的守财奴一样的心态。经常的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后遗症,然后用别人的经历帮自己成长,在对的人身上寻找对的功课,然后填平缺陷!最重要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努力想成为一个没有阴影的人,你就一定会让自己抓住每一缕阳光去成长!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缺爱,最好的办法少做自己不爽的事,和那个让你难过的人保持距离,卸下包袱,尽量和人在一起时候保持自己快乐的追求,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保持自己审美的追求。换句话说,让大家都开心是你和别人在一起的唯一理由,同时又必须给自己大量孤单的时光保持和训练自己的美感。只有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快乐和美的灌溉下,而不是轻易花在展露伤口,物质享受,廉价地消费感情追求量化的生活等等,我们才能真正地去追求并甘心要求自己心智成熟,才能真正地去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互助和感激,而不是把希望放在逃避人类或者天上掉一个无怨无悔包容自己,会舔自己伤口的人的两个极端中。如果你把在一起大家都开心作为一个标准,你会发现作为人类对于快乐时光的互相掌控真的很有限,你也会发现人只能是在心甘情愿的孤独中汲取力量,而不是廉价的抱团取暖。许多人因为缺爱,会过早地要求爱里必须包含对自己的忍受和谅解,认为这样自己才会有力量,他们对于爱的看法是牺牲式的,别人该容忍自己的不快乐,自己也该容忍他人的不快乐,爱变成一种过早的苦难的修行,然后只要有一方撑不住,那就是产生二次伤害。给爱赋予越多牺牲修行的孩子,越容易被苦难绑架,陷入困境。喜欢一个人,就去讨好他,保持一点狗性,摇摇尾巴,多甜言蜜语,多亲热,同时,也多提点让自己快乐的要求,任何时候只有快乐轻松自在才是在一起的理由,而不是太早考虑什么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不能让对方失望的责任什么的,如果对方用责任和牺牲来要求你,承诺这才是爱情,尽量抵制住诱惑,爱情不是那么快来到的东西,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培养自己的快乐敏感才是对自己负责,自己如果连哄自己高兴都不会就用爱情主义拉别人下水,这是对彼此的不负责。也许有些快乐就是肤浅的,但深沉这玩意,只需要在孤单时间对自己定要求就可以了。学会审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世界,充斥了大量时间杀手,他们让你在一个人时好像不那么孤单,但其实却让你丧失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审美的目标,就是你能一个人享受他们,忘记时间,而拥有这种能力的各种技能,也必定能经历时间考验,看书,绘画,音乐,建筑,运动,对知识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冒险。。。任何可以让你度过好几个小时,哪怕产生疲劳也不会产生空虚,哪怕产生痛苦也不会产生无聊的技能,就是你的审美特长。任何只要得到一个,那么在这个领域里,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欢喜。培养一种审美的爱好,知道这里面的妙处,这需要经常抽大量时间来让自己独处。当你能体会孤单的妙处,自得其乐的时候,也就不会害怕开始一段和别人在一起时快乐的关系,对爱情也就不会抱有盲目幻想,而奇妙的是,当这个时候,你反而有更强的自我协调能力,不在计较他人的行为,觉得自己生活的逍遥自在,这个时候,从前缺了多少爱?谁还会把这个当回事啊。
现身说法。本人从小无父无母,在我三岁时母亲被父亲杀害,至今无法找到母亲尸骨,也无法找到告父亲的证据,警察也无所作为,至今逍遥法外,由外公外婆扶养长大。我出生不是在医院,而是因我母亲喝酒要去肚子一疼自然生下来的,没有出生证明,我本人的户口是小学后才确认,我个人现在用的名字也是小学后才确定。(杀害之事都是由我外公外婆所述,没有证据,但我信,是是非非都看在眼里,母亲将近二十年没有音讯)严格来说我是缺少父亲、母亲的概念的,别人叫着妈妈爸爸,对我来说没有太多触动,所以相比于那些有意识之后丧父丧母的人来说,我跟他们有不同,我是从来没有那种感觉,纵使那位名义上的父亲还活着。五六岁的时候有段时间是跟父亲和他的姘头住一起,我从小有尿床的毛病,十一二岁的时候才自行痊愈,因为尿床,曾被父亲威胁过再尿床就杀死我,我心中有段记忆就是我在午夜,月光洒在大道上,我害怕地打开房门,一个人,想要尿尿的场景,屋里有一个竖着的卷席,暗色的环境让我感觉害怕。父亲的家族史也是异常黑暗的,听说是奶奶杀死了爷爷,不过我从来没跟他们有过太多交集,在那个地方有生活过一段时间,一些场景还能深刻的回忆起来,我一直是被那边的小伙伴欺负的,我脑海中还有一个画面就是被一个小伙伴过肩摔场景,已经十几年没去了。曾经要被父亲卖到马戏团,后来外公外婆把我接回来,全权扶养。还记得的一个画面是外婆把我领着,跟父亲亦或奶奶商量,我喊着要上学要上学。我没有父爱,母爱。但我得到的是一种另类的爱,就是我外公外婆的爱,我母亲19岁生我,所以我的外公外婆还算年轻,他们视我为己出,就想他们二老的小儿子一样。外公外婆生了三个,我舅舅,我妈妈,还有我阿姨,我妈妈排行老二。他们对我的照顾不是你们能想象的,可以说没有他们二老就没有我,从小到大受到的各种资助,学校的助学金,从小学到高中,从村里到镇上都是外婆亲自去苦口婆心的争取来的,师长们都对我很关心。但这也有心理上隐患,后面来会叙述。我本人也比较争气,初中成绩在初中数一数二,提前招生保送到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这是后话。在父亲那边有玩伴,在外公外婆的村里也有玩伴,我们一群小伙伴,几乎走遍了整个小镇,游泳偷东西打游戏都玩过,那段时期的童年是不空虚的,我也很调皮捣蛋。小学五年级,我因调皮,前臂主要的那根骨头骨折,外公外婆放下正在收割的稻子,陪我去医院,那晚我就睡了一个小时,打完石膏第二条看专家门诊,我还记得第一个晚上帮我打石膏的那位胖胖的小伙,打石膏的场景,还有第二天帮我接骨的梁医生,历历在目。外婆全程陪伴,接完骨回家休养之后,全班同学都来看望我,各种吃的,我带他们去后山看风景,鲜活画面,再不能感动更多。之后我成绩渐渐优异,小学六年级开始当上班长,初中一直被当作国宝一样被老师们信任宠爱,还记得一位初中老师说的话,成就一个人很简单,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毁灭一个人也很简单,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所以我很感谢那些伴我度过那段时期的那些人和事。以上为因,作为我心理分析的部分素材。下面我将说一下童年对我现在心理的影响。受过这样童年的人,自尊心比较强,同时自卑心也是很强,易敏感,也缺乏爱,这种缺乏不是说没有人关心你,而是别人越关心你,对你越好,你就会觉得越缺少爱,这些都被我亲身确认要我身上存在。我从小到大受各方资助,和关心,镇长每每来我家探望送钱,而我被要求做的是写一封感谢信。我觉得你们可以想象这种感觉,自尊心和被施舍感,你不是被当做一个普通人对待,处处受关照,因为你的家庭原因,你的双亲全无。自尊心和自卑心齐齐涌来。我谈过几次恋爱,都无疾而终,其中的表现可以这边叙述一二,恋爱中我是集我所能得去关爱对方,同时也渴求对方的爱,对于对方的行为很敏感。说我大一时候前女友的一段场景:我给女友买礼物,对方知道我的家庭状况,说我应该省钱,不要这么浪费,但我当时突然敏感,电话里说道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如此等等,自卑心和自尊心再次袭来。我当时的女友不是一个主动的人,我经常告诉她要主动,让我感受到你,缺爱索爱的表现,同时也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我初中时当了三年班长,大一时当过班长,但我现在仍旧不擅长在公共场合发言,缺乏自信,但又心有向往。缺爱的人还有一个表现我认为是,对于性这一点,或者说母性躯体的渴望是异于常人的,通常都会很强烈,渴望母性的关怀,被母性拥抱的感觉。这也是想要安全感的体现。我个人在大二下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本来还打算去看心理医生的,但后来还是选择自己去解决,找各种心理书籍,比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现在大三下,很多东西都能意识到,改善的很不错了,童年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很多性格障碍,都是源于童年,只有正视才能对症下药。自卑自尊易对别人的话敏感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理解他人,理清楚对方话中的意思,因为易敏感的人潜意识就会做出异于常人的应激反应,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理解,然后改善。内心缺乏自信这点我觉得解决的方式还是很明确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证明自己价值。多练习,多跟人交流,让自己成熟一点。缺爱这点比较麻烦,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缺陷,别人特殊的关爱反而会适得其反,伤害自尊。比如我从小没有父母,对于父爱母爱完全的概念空白,或许外公外婆的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但终归是有差异的,这是永远都无法再逆转的事情,所以正视是最好的解药,同时,人还有很多情感可以拥有,亲人的情感,女友的情感,所以我现在觉得没有父母固然缺少了一些寻常人所应该拥有的,但我们还有更多可以去珍惜的,我自身对于没有父母之事也不是太看重。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很好的家人,只要他人给的爱足够又不是太刻意,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弥补的。深夜用手机打的,我写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个人已经完全接受,并在主动自我治愈,我的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带给我了一些麻烦,我希望能给同样处于麻烦中的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你一个参考,有空可以和我交流。=========================第二天补充==============================童年有缺陷的人其实也不用太感到世事不公,天不我眷。首先这种事情无法逆转,其次这样的人的确容易走向极端,但如果利用得当,你的内心的力量会比他人强大,利用好自己的自尊心,培养好自己的自信心。我四年级第一次获得学习积极分子,对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我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猛的提升,到小学毕业考,在我们初中进去的时候是第一。还是那句话:成就一个人很简单,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毁灭一个人也很简单,就是摧毁他的自信。其实比我不幸的人更加多,从我节选几个经历的可以看到,我童年是有灰暗部分的,但也不乏温情和关照,所以我没有走向性格缺陷的极端,并且自身的文化水平有足以意识到这种性格在生活中的表现并加以克服和改善。我曾经认识一个人,即我童年时候的玩伴,我经常去他家玩,他的家庭很幸福,父亲有些地位,但中途发生了天灾人祸(有意识之后),母亲被父亲杀害,父亲不久又跳楼自杀,他由他奶奶抚养,但他的奶奶又不想养他,完全不管他的死活。等我若干年之后,再次回家看见他的时候,他的目光是闪躲的,不自信的,说话声音是没有底气的,他本人也在某个地方打工,未来可以武断地想像一下。正视是唯一的开端,这种事治愈还是需要靠本身,丰富阅历与知识,强大内心,再多的故事,再好的心理医生,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交流。=====================补充===========================我觉得还有一点有必要补充,那就是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自己关心自己。我不是太依赖别人,思想和行为比较独立自由,这与我的教育背景、所看的书有关。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普遍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况就是会容易过分依赖别人,需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需要环境给予的安全感,也有一些是畏惧与人交流。依赖不是错,这东西讲究火候,但说到安全感最靠谱的还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自身学识、能力、经济。
我想不是我这样长大的小孩,是不可能理解我们是怎么长大的。我妈怀我的时候我爸就出国了,三岁的时候我妈也去国外陪我爸,我先是跟着姥姥姥爷,堂弟出生后被送到奶奶家,再之后跟着保姆,直到高考。其实仔细想想,小的时候,我过的日子是挺富足的,但是我从来都没有过安全感。小学的时候,放学如果下大雨,校门口会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我从来出门之后直接就往家走了,因为是不可能有人来接我的,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这是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的现实,所以我从来不去期待。这就是恶俗言情小说里说的,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有失望。对于父母,我从来都是很有感恩之心,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小学毕业那一年,爸妈回国,我们一起去逛商场,看到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娃娃,88块钱,那是1999年,88块钱还是挺贵的, 所以我不敢说要,只是围着那个娃娃转圈,后来我妈看出来我喜欢,就给我买了,我一直搂着那个娃娃睡觉,直到现在。又有一次,我们那儿刚开始有那种鲜奶油的蛋糕,我在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吃过一口,回家之后希望再吃,也是不敢说的。我的策略就是,无意中跟我爸妈提起,啊,我同学爸妈给她买了蛋糕,很好吃啊blabla,于是我妈也在之后给我买了一块。是的,我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来都是这么诚惶诚恐的,我从来不敢去要,从来不敢大声说,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即使后来我已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不安全感还是如影随形。我常常会有那种控制不住的不相信他们的心情,我不敢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爸妈,不敢把自己的困惑无助讲给他们听,我怕他们会因此不爱我不要我。我们这种长年的,一年只见一次左右的状态,我总会想在他们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不让他们操心,让他们觉得我过的特好特会照顾自己。我一个人飘在外面,有一次生很严重的病,我也并没有告诉父母,直到姥姥说漏嘴,爸妈才知道。他们很认真地和我谈,说希望以后这种事要告诉他们,可是我知道,如果有下一次,我还是不会告诉他们的。小时候长年地寄人篱下,我发展出一个强大的功能——察言观色,不仅是对爸妈,也包括对朋友,对男朋友。对越爱越在乎的人,就越惶恐。我怕我点的菜他不爱吃,怕我说的话他觉得无聊,怕我穿的衣服不好看,怕我不够好看。我觉得骨子里,我就是不相信有人会真的爱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爱的地方。总之,我整个人就是处于那么一种高度警戒的状态,经年累月。你们见过受惊的猫什么样子吗?弓着背,炸着毛,这时候你的任何举动都会引起它特别大的反应。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我根本无法让自己相信,会有人觉得我好,愿意爱我。这种self disgust是一种可以将我吞噬掉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看着挺正常,挺开朗的,但是一旦面对承诺,面对要交心要有感情付出的时候,我的警戒状态就会开启,所以我采取的自我保护就是,推开那些会让我惶恐的人,这样就会觉得自在很多。最近我总在思考,所谓女要富养,并不一定是钱,而是安全感。是能让她感觉到,她是被爱着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她丑或者笨而有改变。父母是她在遭遇了困境时可以寻求帮助的,在父母面前她是可以放心暴露最不好的一面的是可以让她感觉到,姑娘,你是可以被爱的,你也不是那么差的
这个问题是我知乎潜水最久的问题,今天才觉得也许自己可以回答。在异常清醒的早上传递点正能量吧
因为小时候缺爱,长大以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缺少一种持续稳定的内心力量,支撑自己去相信,坦然的接受别人对你好。具体表现在:自尊心低,别人稍微对你表现善意就很感激,不计成本的付出,最大的成就感来自终于有能力为别人做点什么。不懂拒绝,害怕那种被遗弃的感觉。很容易厌倦,不知道怎么去维持一段长期的关系。在亲密关系里,不会表达,或者说表达手段单一,例如照顾他生活买各种东西,但不会交流感情。一旦感情上依赖某个人,哪怕再苦再不适合都能坚持,除非真的触及底线。
如果这一切的确是源于缺爱,那么在成长过程中的调试过程可以尝试这样:
1,如果可能,去向父母表达小时候觉得被忽视的感觉。面对内心最软弱的问题,虽然每一次追问都会在父母面前控制不住的大哭,但真的是一种释放。从最开始的放声大哭到后来再问这些问题时止不住的淌眼泪到最后虽然提起来眼泪有泪花,但是已经能和父母拿这些事开玩笑,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对恢复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感觉很有帮助。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有时他们只是不懂怎么爱,或者只是不懂自己的孩子异常敏感。想太多的人注定受苦。
2,如果已经没有机会去弥补这些,那就不要再回忆,不要再用各种佐证证明自己感觉不被爱的每一个瞬间。不要去印证,即使别人再来提起那些伤疤,也不要去相信,直接认为他们是在恶意的伤害你就好。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前总认为这个世界上人都善良,后来才明白,无论投胎模式是hard还是easy,善良都不是标配,而是稀缺属性。因为太想得到爱,所以有时会分不清什么样的关心是真的对自己好。
3,别太为难自己。 缺爱的人执着于寻找自己爱的,很多感情是开始于自己的付出。轻易无法爱上对自己好的人,即使他给过很多温暖。但是对别人对你好的感情,我的建议是说明白自己可能无法爱上对方,他还坚持的话,不要拒绝,好好享受别人对你的好,可以尝试在一起展开亲密关系。一个男孩爱一个女孩且无法真的得到她所付出的那种炙热甚至畸形的爱,能带来很大的被承认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别觉得自己自私,我不是卫道士,这条就是告诉缺爱的人要学会自私。小时候不能得到的,长大了用另一种方式补偿自己。只要能把自己的心悟热乎了,无论什么方式,都建议尝试。
4,对于自己主动开始的感情,如果过程是痛并快乐着,那忽略那快乐,因为缺爱的人在能付出时都是快乐的。而且特别容易知足。这个真的是难题。如果心里知道那个人没那么爱你,甚至只是享受你对他的好根本不爱你,但是依旧无法说服自己放手的话,那记住几点:1,不要一遍遍心里暗示自我催眠那个人爱你,正视对方不爱你的问题。2,明白有时候爱一个人不是要对方付出同样的感情,能得到当然幸运,但是没有,最该告诉自己的是,爱一个人终极的意义是,你爱着那个人时,对自己积极的认可。3,一旦触及底线,无论多痛都要放手。缺爱的人一旦依赖起一段感情来,那种韧性和坚持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真的触及底线,生活上无法切断这依赖,可以先从感情上切断。
5,不要急于付出,学会辨别学会拒绝。不是什么人都合适在一起,如果还沉迷在颜控或者迷恋某一特质的梦幻感情中,那么我说的这一切都不会有任何帮助。摒弃幻想,在生活工作中多接触那些成熟的人,成熟且内心强大的男人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他懂怎么照顾你的情绪怎么保护你的敏感,如果他想的话。这不是一般大学甚至很多对自我认知不深的男孩懂的。题外话,不要和已婚人士有感情纠葛。即使再好,已婚就该规避,这是不能触碰的雷区,如果你不想伤的无以复加的话。扩大交际圈哪怕在网上,找真正成熟的男人交朋友,不要轻易爱上,不要急于付出。
6,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最重要的一条,真正的自我成熟。正视自己的问题,去面对去改善。独立,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感情上随缘,如果始终不能放弃寻找真爱,那就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遇到那个懂你且愿意陪伴的人。别将就,不要因为年龄社会压力害怕孤独什么的去将就一段自己从内心无法爱上的关系甚至是婚姻。不爱是所有不幸的根源。哪怕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去努力去争取,即使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成长也受益终生。只是不要委屈自己去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小时候已经那么苦了,长大了就对自己好点,哪怕别人看来是任性。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独立,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培养自信,不断努力。
7,培养爱好。喜欢一件事情就慢慢培养这爱好,喜欢打扮就复古欧美韩范日系小清新各种尝试找到自己最爱的,喜欢装修就收集美式欧式古董现代觉得有意思的小物件,喜欢吃就尝试做喜欢玩就攒钱去旅行喜欢看电影就写写影评,总之挖掘自己真正爱的东西,并且展示出来,增加对自我的认可。如果爱小动物,尝试养猫或者养狗,这对学会建立亲密关系弥补情感帮助最大,但要有照顾它一生的心里准备和坚持。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了,有的话再补充。其实写完才觉得有些东西不只是对这个提问适用,但是缺爱的人在感情上真的太受苦,所以说的多了些。我真正明白这一些也是从25岁以后才开始,25岁才开始了第二次成长,现在也在学习中。中间经历了至亲车祸过世也曾经抑郁走进人生低谷,虽然始终不能释怀,但是比从前乐观很多。心重的人,很多东西,看淡点就是最大慰籍。我现在最常说的话是,人生不易,轻省点好。
愿一切都好,能自我满足。
长大后会变成《爱得过分的女人》下列特点在爱得过分的女人中是典型的 :1,通常来自于一个机能不正常的家庭,在那里,你在感情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由于你自己很少真正受到爱护,你试图以替代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保护者,来填补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情况下看来有这种需要的男人 3,因为你从来没有能把你父母变成你所渴望的和蔼可亲的保护人,你对自己熟悉的,情感上得不到的男人反应敏感,希望再次通过你的爱把他改变。 4,自尊心很低,心灵深处不相信自己应该得到幸福,只相信自己必须努力去赢得享受生活的权力。 5,由于被需要解决困难的人们所吸引,或陷入混乱、不安和感情痛苦的局面,回避了对自己的责任。 6,由于习惯于缺乏爱的人际关系,愿意等待,期望并更努力的取悦于人 7,在任何相互的关系中,愿意承担远远多于一半的的责任、罪过和非难 8,由于害怕被遗弃,你愿意做出为保持你们俩关系不会解体的任何事情 9,如果能有助于你的男人,对你来说什么都无所谓,哪怕再麻烦,再昂贵,再费时间 10,在恋爱关系中,更多地是梦幻那种关系能够如何,而很少考虑到现实的实际情况。 11,对正常的和蔼的稳重的对你感兴趣的人没有兴趣,觉得这样的好男人令人厌烦 12,由于童年时没有的到足够的安全感,你迫切需要控制与男人的关系。把控制人和控制局势的努力装扮成提供帮助。 13,迷恋男人,沉溺于感情上的痛苦 14,在情感上,并常常在生理上易于对毒品、酒精或某些食品,特别是甜食上瘾。 15,容易陷入抑郁的事情,并试图通过不稳定的恋爱关系所带来的刺激以防止抑郁情绪。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以上内容是摘自《爱得过分的女人(women who love too much)》,作者是美国的Norwood。拥抱点赞的各位,希望大家(包括我)都爱上正确的人。么么哒~
我曾经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越长越大后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知道很多人现在看这种长回答都烦了,而且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事。所以我有把答案归纳总结写在最下面。。中间想略过的人就随意略过吧。年幼2岁的时候就被寄存在别人家了。后来父亲一直长住在其他城市,最多一周回家一次,往往也看不到他。弟弟夭折,母亲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出轨了,自己一直很清楚,但是不敢捅破。后来家庭很矛盾,爷爷奶奶也和母亲之间矛盾不断,家里只有表弟和我两个人互称亲人。而表弟的家庭更悲惨,母亲在美国改嫁,父亲赌博消失,他一个人有着肾病综合症然后寄宿我家even till now。这个都比较无关了。。。从小自己就性格孤僻,到初中忽然不知道咋了就开始大大咧咧起来。13岁被我爹抛去瑞士私立的一个学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开始长达到现在为止都没完毕的留学旅程。。。我是建校以来的唯一一个中国人。英语法语一起从0开始。和家人的沟通只有email,那时候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只能用学校的网,一周一次。家庭开始分居,冷战,跟我聊天也只是说你一天就花多少学费请好自为之好好学习。之类的。后来他们离婚也是我自己回国偷偷发现的。。反正就是基本是发现了我爹有了个新女友,比我大9岁,然后全家都反对,我又努力说服全家,然后他们在我生日那天办酒席喜结连理,隔年生了个儿子,等等这种经典的八点档故事。我说这些是想说,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想的更透彻。我从小就清楚我的未来想要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感觉的人。我需要熬过什么样的日子,拿到什么样的文凭让家里人高兴,从而我才可以选择我的人生。所以我一直努力着。考去英国,到现在。然后在家里人说国外有好的工作offer的时候义无反顾的说要回国。人生对我来说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早就决定好了,而这个想要个自己的家的这个梦想,贯彻至今。我也一直觉得我肯定可以的,友情也没得说的,一群盆友从网内到网外,各种铁哥们姐们的妥妥可以累了就去躲着个把星期。感激感恩上天让友情常伴我左右。后来,让我意识到我情商有问题的,是爱情。愣生生的垮不过去那道坎了。有在一起的男友在伦敦买了房,工作稳定,他还有PR,还家长同意,就差我们好好的继续就可以结婚组建家庭未来仿佛一片光明了。可我就是愣生生的said no了。为什么?俺思考了一个夏天。因为我没意识到我的感情需求。就是缺爱这点的需求,不能具体化到房子车子等等。咳,继续说爱情。爱情是最好的镜子,这句真的是真的,可以直面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好和不好。甚至放大我们的好与不好。也不一定是不好,因为这就是自我组成的一部分,那些弱一点的地方,也是自己。我很同意之前一位亲回答的,是对于爱情方面的问题。所以那段不好的爱情,让我痛苦的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对方会跟人暧昧,网聊,各种过去和其他男人的情书,还有从不道歉和体谅人的性格。半夜冰冷的异国我一个人行走的街道。等等。我觉得自己差劲透了,我觉得特别的失败。我以为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不用再欧洲和亚洲奔波就够了。不用一个人没人在身边孤独的努力就够了。等等,我以为有物理就够了。实际上完完全全的忽视了自己。因为在他什么都有了以后,我发现我还是一样的空洞。变成一个越来越不开心的,装着很开心的,越来越空洞的人。开始讨厌自己。不过也得幸于此,我成长了成熟了,遇见了现在的男友。好的爱情可以改变你。并不是说,要不停从对方身上吸收他爱你的点滴。也不是说,要对方一直证明不离不弃。【这些我都干过,毫无用处只能让自己和对方更痛苦。好的爱情是,让你更爱自己。你会长大,你会学会体谅过去并且真正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你们都会互相感知彼此的成长,陪伴着对方,一起讨论任何东西都是一次治愈心灵和快乐。我知道缺爱,我寻求的就是一种安全感,而我有了安全感,这个来自于【为了彼此的未来,想提高自我的自爱】+【你愿意付出的爱】+【让你感觉到了被爱着正好对口的对方】。我有了这些,我知道他是真的时刻惦记关心我在想什么,想理解我爱着我,想让我开心的时候,我就释然了。那种哪怕我们异国我也安心的安全感油然而生有木有。总结一下我好像很不会写东西。。就是:拥有一份好的爱情吧。它可以让你自爱,让你感到被爱,让你知道你需要什么,让你直视你不好的地方,并且让你喜欢上自己。过去是不可改变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但是未来是自己选择的。其实我还是感激我的过去的,它们让我更加清楚以后的选择。没有它们,我不可能知道人生里什么对我最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们,所以我可以很清晰的活着。爱是本性,虽是一种需要锻炼的skill。但是你还是会爱人和自爱。人的人性是美好的。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想清楚和好好做选择。多经历感情让人成熟,让你越来越清楚自己。
都是自己治愈的,走很长的路治愈的。小时候缺爱的人不容易相信别人,容易否定自己的价值。情绪容易波动,想法容易偏激和扭曲。因为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他她会支持你,给你力量。所有的负面都会攻击对于自我的肯定。童年事情是最负能量最充满仇恨的时光。很多时候,学得的是: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愛我,但是我能让所有人都怕我。至少这样,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是最低的。当然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这还取决于家庭之外的人的态度和机缘。的确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就像一个富裕人家的小孩永远都不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明白金钱对生存的重要性。是的,是生存,不是生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缺爱和自己没有富二代的父母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没有办法改变因此造成的影响,都需要自救。也没有办法否认,那些不缺爱的人在一开始就不需要走那么多弯路,而受那么多冷眼活着的我们,自我救赎了很多年努力改变了很多年才换来的和他们一样人人都觉得理所应当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这段路走的多么不容易,才格外爱惜自己的生命。缺爱的人更相信自己,相信物质,相信工作。因为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你很难相信一个父母都不疼爱的孩子,怎么会还有其他人爱。也许会歇斯底里,但是一定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选择。未必会欲求不满而索取无度,可能会变成更为克制与隐忍。这看上去都是好事,其实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不是。看不懂以上和自认为自己看懂要评头论足的就还是别了。懂的人会懂,不懂的人也不需要懂。因为有的事情你自己没有经历过去揣测別人和否定别人本身就很扯淡。因为我说的就只是我。
成年后我买了很多玩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歌好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