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记得我么,外文翻译出处怎么写成英文怎么写

中学文理分班的时候,曾经纠结良久:虽然很喜欢英语,但总觉得语言是工具,技术含量似乎不如工程师来得实沉,更何况当时还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最后还是身为英语教师的老爸一锤定音:“英语就是一门技术”,于是报考了英语专业,而转眼就在翻译这一亩三分地就耕犁了十数年了。正是:一入江湖岁月催,“犁”园子弟白发新。    回首一路走来,从最初做陪同口译,资料笔译一直到现在做商务谈判和会议同声传译,在翻译这行有不少有意思的经历,也积累了一些感悟,待有闲时,慢慢道来。     这年头,随着英语教育普及,海归增多,电子词典在线翻译出现,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翻译这个职业也不那么好做了。更有意思的是,有不少老外中文水平也进步飞快。电视上的有大山和陆克文,身边碰到的也不少。你夸他中文讲的好,他马上回你一句“哪里哪里,马马虎虎”,道别还不忘说声“煞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记得有一次,我在杭州一个知名会所,为老外翻译中国文化讲座,诸如茶道、香道、书道、花道之类的,里面还夹杂不少古诗,颇有难度。光是这个“道”怎么翻译,我就琢磨了半天,生怕老外不能体会其中之意。口译如此,文学笔译尤甚,所以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啊。    茶歇期间我出去一趟回来,却见老外围坐于老师旁边正在品乌龙茶听讲解,老师讲一句中文,接着就有流利悦耳的英文翻译。正想去见见是哪位同行高手,却发现在抢饭碗的是刚才听众中的一个金发碧眼的正宗老外,把乌龙茶龙井茶红茶老子孙子孔子讲得明明白白,啊哦,幸好我准备还算充分功力尚属深厚,不然这场翻译有这样的中国通在场,压力可不小哦。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不过话说回来,每当有人向我咨询翻译职业的前景之时,我还是觉得,只要你喜欢语言且有语言天分,翻译这个职业是有技术含量而且有其吸引之处的。语言是个细活儿,机器翻译没法达标,而懂英语的人虽然多,但是能做好翻译的人还是少。国足这次为了西班牙语翻译不也是挺闹心嘛。行行出状元,只要做精做专,做翻译前景还是不错的。杭州话说得地道如阿六头都能吃得开,何况你还能精通一门外语呢。会烧菜的人多了,烧得好了就是大厨;会写字的人多了,写得好了就是书法家;会说话的人多了,说好了就是名嘴;会开车的人也多了,开好了就是舒马赫~~~    作为中外方交流的桥梁,翻译既熟悉两种语言,更能深入了解到文化差异,就相当于多了个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作为口译,还能出席各种活动场合,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否则我都还不知道科比布莱恩特原来是NBA如此出名的大球星呢。还有一般来说,翻译出国的机会也多,虽然现在出国也不像当年这样是啥稀罕事情,不过能和工作结合,走遍世界多看看也是好的吧,你说呢?    遥想当年我们大学里做翻译最牛的校友,之前曾经在校园一起打过乒乓球,后来他一直做到江总朱总的翻译,外派美国,早就是外交部最年轻的司级干部之一了吧。另有在上海选择自由职业专做会议同声传译等高端业务,一天就是四千五千的起步。当然不做翻译最牛的也有,远的如万国证券的管金生,近的有阿里巴巴的卫哲,更有无数在外贸、外企等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板和高管。反正人生的路千万条,翻译只是其中一条,路是自己选的自己走的,甘苦自承担。套用TVB的台词:做人哪,最要紧的是开心~~~  
  人生的第一次总是最难忘,是吧?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做翻译的场景。我指的是会场翻译,不是那种陪同翻译哦。那是好早了,反正当时1毛钱还有用,而100块绝对是大钞能买不少东西的。那次是去海宁盐官观潮,单位派我去做观潮节的领导讲话翻译,其实都是事先有稿子的啦,但第一次在台上站着,看台下黑压压一群人,腿脚很有些突突的。当时分管副省长L上台,朝我点头示意准备开始,他的神态我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得真真切切的,虽然翻译的内容老早就忘光了。十几年的时光,已经如潮水一般来来去去无踪影了,少年子弟江湖老啊。    第一次做同声传译,则是在将近十年之后了,也许恰合古人所说“十年磨一剑”吧。会场是在杭州乐园的水上会议厅,现在改建成了休博园,不知道是否还在了。之前对同声传译曾经感觉很神秘高不可攀,终于坐在同传间里,戴上耳机,对着麦克风,心情忐忑地发出第一声。当会议顺利结束,摘下耳机的那刻,我知道,经过不断的历练,在翻译的路上,我又向高处攀登了一步。
  什么样的口译最难?我觉得同声传译倒并不总是最难的,其实某些场合交替传译,即普通的讲一句翻译一句,难度比同声传译更高。试举两例,抛砖引玉。    一类是一发不可收拾型。当年给宋城集团黄巧灵做新闻发布会翻译,他讲到项目远景,眉飞色舞兴致勃勃,totally carreid away,完全就忘了还要翻译这回事。等他意识到了停下来,已经滔滔不绝讲了七八分钟了。在场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翻译身上,看怎么收场。幸好靠着一张纸一支笔,我基本把要点都速记了下来,待他停下,一五一十逐次道来,他讲几分钟,我也讲几分钟,整个场面算HOLD住了。要说同传的时候,虽然也是有大量信息进进出出要翻译,但那好比是你泛舟江上,和江水一边流动,所谓“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而交传碰到这种场景,就好比碰到堰塞湖,而且众目睽睽翘首竖耳等着你翻译,中间不乏英语也很好的,还有爱挑刺找茬的,最头疼的就是英语又好又爱挑刺找茬的,所以处理不当就是灭顶之灾出尽洋相。    二类是乡音未改鬓毛衰型。做口译固然词汇量要大知识面要广,还有个要紧的是需要应付各种口音。作为科班出身听着BBC和VOA为主的,英翻中难度比较挑战的口音有澳大利亚口音、苏格兰口音以及江湖上闻之色变的印度口音。尤其是印度人英语也算是官方语言所以颇为熟练,不像英语为第二外语的讲得比较慢用词比较基础,而是讲得语速飞快很流利而且土语俚语一大串,但那口音初次接触实在是难以辨别。这种时候,人家是乡音未改谈笑欢,翻译则是抓耳挠腮鬓毛衰呀。
  口译中还会经常碰到要翻译数字的情况,这时候也是很困扰的,因为中文是个十百千万的进位法,大数字以四位为一个单位进位,而英文则是三位为一单位进位。人家没有一万这个单词,而叫十千。没有千万和亿这个单词,而叫十个百万和一百个百万,却倒是有十亿这个词。    比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人,那么中文以四位为一单位,就是13 ,读作十三亿三千九百七十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二。而英文呢,我们三个一划,就变成了1,339,724,852,翻译过来就分别成了是1 billion再加339 million再加724 thousand再加852。不过英语据说还算好的,法语更挑战,87都要说成4个20加7,不知是否如此?所以每次碰到很多数字的时候,得开动马力,左脑换算数字,右脑换算语言,要快要准确。    好了,想象一下,碰到大会演讲嘉宾读出这么一段话,翻译要忙成怎么样子: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10、11、12月分别增长15.1%、13.6%和14.1%,比最低点6月(11.7%)明显回升。出口交货值10683亿元,增长27.6%,增速比上年提高25.5个百分点,拉动销售产值增长(30.2%)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19.8%。实现利润3003.6亿元,增长47.3%,利润增长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7%(1-11月),比1-8月提高1.1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799.6亿元,增长37.5%;有亏损企业6293家,亏损面为9.9%,比上年缩小4.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1.6亿元,减亏31.1%。
  翻译存在着不可译的状况,比如某些笑话,和谐音、双关、社会背景等语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笑话碰到数字,更是难上加难,比如下面这个人口普查笑话。    普查员:“请问您家里是几口人?”  “是一口人”  “十一口?”  “不是十一口, 而是一口人”  “二十一口?”  “不是二十一口,其实一口人”  “七十一口?不会吧?”  “不是七十一口,就是一口人!”  “九十一口?”  “对,就是一口人”。。。    还有就是“恨爹不成刚”这样的流行用语。口译中若碰到这种翻译不出精髓的笑话,有个办法就是索性就对听众说:“刚才演讲者讲了个笑话,但难翻出来,请大家帮忙配合笑一笑吧。”  
  最近看电视,老美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又要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了,即所谓anti-dumping and anti-subsidy。之前我也曾作为翻译参与过之前两次的类似调查。一次是2002年,美国商务部来了两个人,对慈溪的轴承bearing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当时在厂里看车间查账单做问询忙了一个多礼拜,最后幸好倒没有判定倾销,中国企业取得了胜利。当然这个主要归功于负责这个反倾销官司的律师的努力啦,做那行的专业技术含量可就更高了。    另外一次是2006年欧盟对产自中国的鞋子进行反倾销调查,欧盟来的是贸易救济司的官员。刚开始我对于“救济”这个词很不解,因为trade remedy感觉是贸易补救纠正更合适,而救济更像是拯救难民于水火的概念。但语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约定俗成,之前已经翻译成贸易救济,就成了专业术语了,你得习惯它而不能另起炉灶。    在口译中提到“劳保鞋”这个概念,我咯噔一下子,因为对中文都不理解啥叫劳保鞋,而作为重要的谈判,翻译又不能信口开河,必须做到专业准确。于是我停下来咨询了席间专做鞋贸易的,方知这叫“safety shoes”。翻译和不少其他行业一样,始终会碰到新事物,只有处处留心不断学习,才能充实保鲜。  
  同音近音字在做口译的时候是很容易混淆的。老外学讲中文如果不标准,就有把“水饺多少一碗”说成“睡觉多少一晚”诸如此类的笑话。    英文里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一次碰到个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的客人,言谈中说他们那里有flex,需要rat。这两个词音节短而简单,也不算是生僻字。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有松紧带,需要老鼠?好像怎么也对不上呀。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是有flax亚麻,而亚麻加工步骤中需要ret,即浸水沤麻。    后来我查了词典,发现ret这个词有点大材小用,这样一个难得的三个字母组成,易读好记的单词,资源何等稀缺,而意义却如此单一甚至有些生僻。相比之下,它的表亲get这个词就意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繁多了啊。   
  做过笔译、交传和同传之后,发现山外有山,还有另一类型的翻译更费时费脑,那就是听译。    前段时间杭州一家公司请了老外来做演讲,有段大约一小时的录音。客户要求先根据录音逐字逐句听写出内容,再翻译成英文。在请了另一位同行拿出初稿之后,我戴着耳机边听边修改校对,力求内容的完整和准确。结果发现几十秒一个片段的内容,经常要翻来覆去听好几遍才完全搞清。幸亏现在是电脑MP3的阶段用播放器软件就可以了,否则换了从前,不是要把录音机磁头听坏,把磁带听烂呀。总而言之,最后我仅作为内容校对,这一小时的录音都几乎花了我五六个小时的全神灌注,如果从零开始,那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精力了。    干完这个活,我深深理解什么叫“说说容易做做难”。虽然听译和口译类似,但口译是即时的说个大意,时间几乎对等,而听译由于要精确抠字句写下来翻出来,就要花费几倍的时间。何况中国人英语再好也不是母语,不像笔译可以查词典而口译可以现场问,听译就完全只有靠自己了,难度很大,是个苦差事drudgery。    不过呢听说有个捷径shortcut是,专门有老外承接听译的前道工作,即把录音内容发给他们,由他们听写内容记录成英文,这对他们来说就容易多了。之后我们再做后道工序,即把英文笔译成中文,从而完成这个中外合作的服务外包项目。  
  看到有个段子是上班族把一周的每天音译成中文,就分别成了Monday=忙day;Tuesday=求死day;Wednesday=未死day;Thursday=受死day;Friday=福来day;Saturday=洒脱day;Sunday=伤day    如果能通过音译兼达意译,那是令人身心舒坦的妙境。典型的有Coca Cola可口可乐,Tesco特易购,Benz奔驰,Ford福特等等。老外取中文名字如果能结合发音,也会别有意境,比如美国大使John Leighton Stuart的名字翻译成司徒雷登,令人顿感文化底蕴深厚。这么说起来Osama Bin Laden也可以翻译作司马拉登呢。而在国外如日中天的Facebook有个中文戏称却是“非死不可”,那真是一语成谶,十足杯具啊。  
  作为翻译,对身边的英文会有一种敏感性,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我虽然不开车,但会比较留心所看到汽车的品牌的英文。有一次担任汽车市场调研的口译任务,发现这些平时积累的点点滴滴知识就发挥了作用,脱口而出就知道迈腾是Magoton,速腾是Sagitar,福特嘉年华是Fiesta,日产骐达是Nissan Tiida,铃木雨燕是Suzuki Swift。当然通过这次翻译,我也学到了一些汽车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如轮毂、仪表盘、中控台、轴距、扭矩等。    做完这次口译,第二天临睡前居然接到客户的电话,原来他们去了另一个城市做调研,几经挑选,发现所请的翻译不能胜任,觉得用生还不如用熟,请我比较保险。我觉得这样比较折腾,时间上经济上成本也高,劝说他们在当地找。但最后还是盛情难却,第二天一大早坐第一班飞机就赶了过去,在不同的地方又重复了同一项口译任务。    有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客户因为是清真饮食,在附近没有找到符合要求的,最后推荐去的是一家大名鼎鼎、人尽皆知、全国连锁的地方搞定。猜出来没有啊?就是LZLM哦。  
  另外说起小语种翻译,的确是报酬更高,物以稀为贵,比英语要高20%甚至更多吧,比如日语同传。但是毕竟用的机会没有英语多。而虽然英语翻译人更多,但只要做精做专了,用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不过从读大学找工作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确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太多,最好是另学一个专业,如经贸会计之类的,英语则自我提高好了。更何况,四年专业学语言,会学不少文学语言学之类的课程,除非以后去做出版或教学,实际应用性不大。若一定要学语言,则学小语种比较容易找工作吧,比如阿拉伯语,没几个学校有这个专业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的经常会上门来招收的,啧啧,很不错啊,工作户口都搞定。    对了,可能有喜欢韩剧而想学韩语的,友情提醒一下,这个呢就不一定上大学去学了。因为中国有特殊国情,有朝鲜族,他们那里的人还经常会另学一门日语,一出来就是日韩双语,优势明显哟。我当年同事有北大学韩语(当时叫朝鲜语)毕业的,不过发现好像比不过朝鲜族同胞哟。  
  在国内,翻译有职称(初级、中级、高级),也有证书(国家人事部颁发、长三角口译证书)。不过翻译是个实战性很强的行业。有句俗话说,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换做口译的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张口说上一段就能体现出水平如何了,职称啊证书啊都反而是次要的,目前很多高手都是“无证”行走江湖。客户通常会索要翻译的简历,看看之前的翻译经历,然后会打电话来进行口试,不少重要的任务还会要求事先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而几乎从来没有要求查验毕业文凭和资质证书。    曾经碰到过一位专做口译的自由职业者,七八年间行走五洲四海,那也是一种飒爽潇洒的别样人生啊。其出国经历录之如下:    擅长出国口译,去过43国(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伊朗、巴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卡塔尔、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塞浦路斯、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干达、卢旺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德国、瑞士、意大利、尼日利亚、阿联酋、科威特)。  
  伴随国际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也是越来越多,不过也有不少误译,据说还有专门的翻译协会或学生会组织去捉虫纠错debug。我所亲见过的误译有:    西溪湿地刚推出的时候,曾经翻译成Xixi Swamp之类的,那就成了坑人的沼泽了,毫无美感可言。现在都按国际惯例统一成为了Xixi Wetland了。    某家宾馆前台放一块牌子,写着餐务委托,就是代订餐饮的意思吧,却把餐务Meal,翻译成了Male Consignment,提供男性委托,这是啥服务?不过应该是打字错误。    市中心一家宾馆,提供代为停车服务,泊车台,写着Parking Taiwan。台?Taiwan?太有才了。    不过还有更雷人的,高银街上一家生意红火的餐厅,菜单上香菜干丝,其中绝笔在干丝这两字,真的把英文翻译成了Fxxx Silk!曾和服务员指出但她们也态度淡淡的。莫非就是故意要的这个宣传效果呢!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从我个人的眼光来看,口译的基础在于笔译,所以最好能从笔译开始练习。     我本人刚毕业的时候,虽然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开口能力也不是很强,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更何况做为翻译来准确到位地表述他人的意思了。后来在长期的笔译中,逐渐丰富了词汇,增强了语感(而不完全是语法)。     英译中方面,十几年前曾经翻译过某银行进口林肯轿车的说明书。当时还没有电脑,全部是查大部头纸质词典,靠纯手写完成,回想起来真是费时费力。不知道那个车现在是否还在用?这个稿子要是现在还在,也是有收藏纪念意义的了,呵呵。     此外,还为很多国外电器企业翻译过各种说明书,有电视机录像机的、照相机摄像机的等等。随着信息电子化的便利,国外将大量的翻译业务外包,从而降低人工成本。这些工作是比较单调的,但也让我至少从纸面上熟悉了各类电器的使用,还接触到了业内鼎鼎大名的机器翻译软件--塔多思。     中译英方面,上世纪末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众多企业要设立中英文双语的网站,带来了大量的中翻英的企业介绍稿件。记忆深刻的有小天鹅,鲁北化工等,都是洋洋洒洒几万字的篇幅。此外也做了些杭州景点的翻译。比如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相关陈列介绍之类的。     我所做过的翻译大都是这样实用型生活型的,没有做过什么文学方面的翻译,所以文学造诣和汗牛充栋著作等身的翻译界高人相比,实在不值一哂,贻笑大方了。不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多年的笔译耕耘,日积月累,对于我本人还是非常有用的。  
  细想起来,我也算做过一两次“准文学”翻译吧,比如神话京剧《宝莲灯》的台词翻译:     举目望秋风送过南飞雁   音信传爱在心头情绵绵  日复日娘想娇儿柔肠断  年复年儿想娘亲泪潸然  神难阻有情之人飞鸿伴  天难拦母子情深心相连     驾祥云披彩霞  暖风扑面   赴罢了瑶池宴   携姐妹  又回到圣母峰峦   千古华山雄奇险   潺潺碧水响耳边   伴着山歌唱  醇酒飘香不夜天  久在尘寰情缱绻  也羡那男耕女织  岁月香甜     相比说明书翻译,这类翻译就比较趣味性更强,但挑战性也更高。不过相对纯文学翻译,在翻译这些台词的时候,主要考虑的还是要让外宾通过看一闪而过的字幕,一眼能明白唱词内容,文学性还是居于次要的。比如柔肠断、男耕女织之类的词语,只要翻译出意义即可。换了纯文学翻译,就要考虑到用词古色古香,文字对仗工整,音律合拍押韵,那就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诗词文学历来是检验翻译水平之试金石。当年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和他原籍英国夫人的珠联璧合的成果。看泰戈尔、纪伯伦的诗歌中译本,也经常会被感动莫名。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一定碰到那么多文学场合,但经常会遇到有些妙语,难以完全翻译出其神采。比如最近看到这么一段新闻:     从“十年政纲”、“台湾共识”、“台湾中华民国论”,蔡英文提出一串口号,留下一堆疑问,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端出的是“空心菜”,但在对抗大陆方面则是一盘“卷心菜”、“霉干菜”,充满了模糊性、善变性、狡诈性及不可预测性。虽多方粉饰、包装,仍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检验,不但不可信,根本不可行。     这三个菜(和蔡英文的蔡还谐音),怎么翻译好呢?用机器翻译,出来就是不知所云的:water spinach, cabbage, dry preserved vegetable啦。就像“心有余而力不足”,经机器翻译,变成了“肉很便宜,但白酒很贵”。还有最近台湾选战中围绕水果议题而引发的“柿可杀不可辱,柿可忍孰不可忍”哈哈。这就是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啊。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机器越来越聪明,但翻译这个职业应该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哦。  
  文学翻译之难,在于其艺术创造性。与之相对,还有一类翻译虽不需要创造性发挥,但难就难在其必须严格准确地忠实于原文,而能读懂原文本身就已经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了。这就是法律合同类翻译。     十几年前,一家公司拟赴香港创业板(GEM)上市,IPO相关的几十页文件需要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接手这个任务后,我却发现陷入了泥潭。经常是长长一段话就是一个句子,内部起承转合,连词介词副词从句分词重重叠叠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且用词专业,比如hereinafter, whereas满场飞,而且material这样的常见词在里面不是作为名词的“物质”,而是作为形容词,表示“重要的、实质性的”等等。经常是一页的内容,花费一小时居然还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请高人,后来我还是找了一位浙大学法律的朋友帮忙才搞定这个翻译任务。通过进一步学习,我感悟到,法律合同类翻译的难点在于,一是要准确理解把握原文意思,二是要用专业法律用语来阐述表述,而这两点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都是很难达到的,但也因如此,更显得这复合型技能的稀缺,难怪当年熟谙WTO世贸规则的人才难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花功夫学习和提高的领域。  
  说了法律合同方面的翻译,恰好搜到天涯论坛中,有一篇“我的法律翻译之路”,写于2006年,楼主在篇首写到:     “全心做翻译已逾四年,专职做法律翻译将近半年。虽然以从业时间论,我算不上资深,但目前工作的律所给我开出税前年薪24万的薪酬,算是对我翻译水平的充分认可。我自信,如果专心做法律翻译,我一定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法律笔译之一。”     在另一个名为“法律翻译学习的几个看法”的帖子里,楼主写到:     “我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是,我的翻译完全是自学的,除了自己看书和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外,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如果你真正喜欢翻译,有心,用心,是可以做得与我一样好或比我更好的。”     在2006年,那位楼主靠专业翻译技术水平,就能达到24万这个薪水,的确也算是高薪人士了,而且楼主还是自学成才,真是令人佩服。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啊。对原文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搜索“法律英语”查看。  
  在商业宣传中,除了商标品牌,公司的口号即slogan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麦斯威尔咖啡的“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诺基亚的“Connecting People”,苹果的“Think Different”,耐克的“Just do it”,阿迪达斯的“Impossible is nothing”,还有李宁的“Nothing is impossible”,“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等等,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之作。     BP,全称为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几年前,为了顺应新能源的潮流,它曾经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BP,Beyond Petro,当时也被认为是精妙之笔。不过最近这家公司在漏油事件中搞得有点灰头土脸,唉,谁叫它的原油泄漏地点偏是在墨西哥湾呢。     浙江物产元通汽车公司有个口号叫“汽车之路,元通相伴”,我曾经帮他们考虑过怎么翻译。如照字面翻译“Auto Way is accompanied by Yuantong”,固然四平八稳但宣传效果不是太好。我提议用“Think Auto,Think Yuantong”,虽在语法和与语意上不算完美,但是还算易读易记。在此提出,还请各位高手指点建议。    说起广告语的翻译,我又想起一个。差不多十年前了吧,博士音响(Bose)公开征集广告语翻译,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Better Sound Through Research     当时我一时技痒,于是也投稿应征,最后虽然没有成为最终获选的那个,不过也成功入围,还拿了奖品:八个字换了一套古典音乐CD。去邮局拿邮包的时候,手里沉甸甸,心里喜滋滋的。这也是翻译的乐趣之一啊。  
    今天说天冷了,该穿me more cool(棉毛裤,秋裤)了。这让我想起当年教老外说中文,常用的能引起学习兴趣的一招,就是让他们说三个单词。第一个是墙壁Wall,第二个是眼睛Eye,第三个是膝盖Knee。好了,现在连起来说说看,变成什么了?     有个故事,好像是李鸿章请外国人吃饭,一道五颜六色、七荤八素、用料丰盛的菜让老外叹服,问是什么名字。李鸿章也不知道怎么说,于是就随口客套:“好吃多吃。”结果老外还以为这个就是菜名,于是有了hodgepodge这个词,即大杂烩,乱炖是也。同样来自中文类似的词还有“Kowtow”磕头。到了现代,Guanxi关系这个词,也成了常用的英文词了,还有大部头研究著作。     之前欧洲殖民者去澳大利亚,第一次看到袋鼠这个新鲜动物蹦来跳去,觉得好奇,问当地土著这个叫啥,并根据土著的回答发音造了“Kangaroo”一词。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词是土著表示“我听不懂”的意思,感情人家都没搞懂你问的啥呢。说到底,还是当时双方之间没有一个好翻译呀!   
  与法律合同类专业相比,工程技术翻译的词汇同样艰深。一些词汇哪怕是中文我都没有概念,比如:推型机,起模机,落砂机,呋喃砂,中频炉,钢包精炼,等等。不过这类翻译交流语法相对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充分,勤查词典,还是能做好的。     另一方面,工程人士通常专业英语术语也不错,有时只要一两个词语双方就能心领神会了,有时还能教给翻译不少知识呢。不如有次我把锅炉的保温功能翻译成“heat preservation”,两个工程师几乎同时脱口而出专业名称“hold”。哈,台湾有个hold住姐,我这里有hold住哥呢。     说到词汇,我真是感叹感谢电子化,免去了携带和翻阅厚厚的词典的不便,一点即通,所以当初金山词霸发起那个啥正版风暴的时候,我很乐意地买了一套。如今电子词典更是进入网络化阶段了,有道词典不仅词汇多而且例句鲜活。     当时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要说电子化,只有卡带式录音机,可能如今的孩子都不知道那是啥东东了吧。现在学习条件比当初真是好多了,网络上英语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应有尽有,复读机mp3智能手机等随时伺候,还有各种单词记忆软件也是层出不穷,出国机会也不再是遥不可及。学好英语,真的还那么难吗?  
  难得见到的专业贴,支持支持
  最近北京大雾弥漫,非但影响交通,更影响身体健康。CNN的新闻里说到空气质量等级已经到了hazardous的程度,指标曾一度超过了500的观测上限,所谓beyond index。不过中国气象局闲看风云,比较淡定,还是“slight pollution”。这个雾,不是fog,而是smog,即一个由smoke和fog掐头去尾合并创造出来的复合词。     还有一个常用的词语“竞合”,既竞争又合作,像中美关系这样的,也有个复合词叫“coopetition”,是cooperation和competition的揉合。这样的词语可以自编,只要能易懂易用。比如说,由于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造了个词“technomy”,即技术经济。     当年奥巴马竞选及上台时,有人曾认为其政策主张似乎有些偏向于社会主义,故有好事者在其姓名后加一字母,被冠以“Obamao”的称呼,即奥巴“毛”。哈,奥巴马摇身一变,成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帝国主义老巢的衣钵传人啦。  
  英语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活儿。在中学我们的英文课本还没有Li Lei和Han Meimei,不过当时几篇课文还是印象深刻,比如盲人摸象、画家画马、马克思学外语等等。     同期电视上有档很火的英语学习系列节目叫“Follow Me”,跟我学。80年代电视机还是稀罕货,记得我是读初中,在12寸的黑白电视机上看这个节目的,的确引起了学习的兴趣。主持人似乎是北外的胡文仲教授,很儒雅的一位先生,而电视节目里外方的主持人是Francis Mathews,很有英伦风情的一个男人。现在网上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节目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啊。此外,80、90年代常用的教材是许国璋英语和新概念英语,有些至今还在沿用吧。     90年代还流行过一阵“双向式英语”,是台湾的扶忠汉编写的教材,但那个就比较昙花一现,即所谓seven days wonder七天的奇迹。他声称通过双向式英语教学,“小学生过去都能在一年内达到高一以上程度,且听讲读写流利,二年远超过一般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摘录自百度百科)。进入新世纪,那就是疯狂英语横扫神州了。10年前我还曾去浙大西溪校区的操场上听过李阳的讲座。疯狂英语真是个marketing的经典。     对于这些学习方法的效果,我感觉特例可能是有的,但是普遍是否能达到这么神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否则大多数大学的英语系都好不要办了。如果大家感兴趣,也许可以探讨交流一下,有何不那么疯狂的英语学习方法,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LZ 够昂~
  胡文仲谈英语学习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摘自新东方在线:/t_0_596.html   
  恨透了那个CET6,要不是自考了英语本科,还真是拿不下他。2003年过的,66分  很遥远的事情了。。。。。。
  1、【今晚八点整】  专
题:现代农业  主讲人:老伍  简
介:经济学爱好者,上海某公司董事长  地
点:百草商会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文字、语法、文化等都大相径庭,所以中国人学英语这事儿也挺不容易的,大家应该也都尝过这辛苦吧。更有甚者,历史上还曾经为学英语闹出过人命呢。     日下午,河南省初二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时交了白卷,并在试卷上写下打油诗一首:“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老师按照常规批评了她,说如果没有外文这个工具,怎能让毛泽东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呢?这位同学因为一时想不通,竟然愤而投水自尽了。     叹息之余,对照当年张同学的鸿图伟志,如今为了考过四六级、托福、GRE、雅思和评职称而为英语竞折腰、频搔首的各位同学,不知有何感想?其实,各学所爱,各尽所能不也挺好的嘛,没必要太强求。英语那点事儿,就留给我们翻译来搞定吧。  
  我也想做翻译
不过是英剧字幕组的翻译 - 0 -
另外请教一下楼主你觉得考剑桥商务英语有用吗
身边同学一个个前仆后继的 原谅我这个信息闭塞的人对它没感觉、、、但同学们都说很重要、、、、
  剑桥商务英语,能考一个嘛当然也好,督促自己学习嘛。不过说实在的,还是那句话,翻译是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靠实力,有证没证做个参考,水平怎么样,只要测试个5分钟就差不多知道底细了。
      前几天看新闻,把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这四个国家的中文译名从熟悉的“金砖四国”变成了“基础四国”,这倒是个有意思的转换。     这个名称据说是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来的。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个国家的首字母经过排列能组成BRIC,类似BRICK砖头这个单词。但翻译成“砖头四国”总看着不像回事情,于是砖家们就润色成了金砖四国,俨然成色就高了不少。最近南非加入,于是正好成了复数的BRICS。不过从本意上来说,实际上人家说的就是砖头,是构建经济的基石之意,这个金字,实在是给自己贴金了。     无独有偶,正深陷欧债债务危机的四个国家,他们组成了难兄难弟兄弟连。它们分别是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和西班牙Spain,首字拼写成为了PIGS,被戏称为“笨猪四国”。     
    把首字母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变得有一定的含义而非简单的首字母缩略语acronym,也是英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或说语言游戏。    比如我写文章,套用TVB的话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也就是HAPPY。然后我分别把HAPPY拆分开来,其中一种可以阐述为:     H是HEALTH拥有健康;A是ASPIRATION要有理想;P是PERSISTENCE毅力和PRACTICE实践,最后Y呢,就是YOU,亲爱的你,如果没有你,幸福就不完整。     怎么样,这样风格的文章,是不是适合投稿到《读者》啊?
  中国文字同音字众多,因而产生了不少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有房产商巧用“限购令”的题材,推出了广告“现购令”,敦促客户抓住机遇现在就购买的指令。有图有真相,对比杭州,那里的80平方米34万起的房屋总价房价真够平易近人的。套用电视购物常见的话语:还犹豫什么,赶紧拿起电话抢购吧。     这个“现购令”翻译倒也不难,言辞简短有力即可,比如Buy Now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了,电脑IT大卖场百脑汇,英文也叫Buy Now,既谐音又合意,也是个好翻译。话说回来,限购令,这个却是怎么翻译成英文最好呢?        现购令
  LZ您好,我是学新闻专业的,但是对英语很感兴趣,也做了1年半的英语笔译工作了,希望以后职业能往英语翻译上发展,当一名同声传译一直是我的梦想。麻烦LZ能不能帮我指点一下,我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为当好一名翻译做好铺垫呢?
  谢谢LZ了!
  楼主大哥,我今年大四,专业是计算机,但我对翻译有很大的兴趣,现在也正在自学,准备高口证书的考试,今后想做一名译员,但现在不知道怎样入行?该从什么做起?是要进专门的翻译公司,还是?希望楼主能指教指教,谢谢了!
  奋斗三笔的路过,长见识了,近期看到的最精彩一帖
  实在头疼的厉害今天先看到这里,看到前辈的经历经验很开心不过更多的是对自己鄙视了,希望你会继续发帖,会一直关注你的……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点在翻译尤其是口译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因为毕竟临场没有词典可查,也没有时间可反复思量,就靠平时积累和事先准备了。     比如之前给HTC做同传的时候,对方还是有些担心的。一是这场会议非常重要而专业,是请了外国专家来做专题讲演,英翻中为主(一般来说,口译方面,英翻中的难度比中翻英要高,做过翻译的不知是否有同感);二是HTC的领导的英语水平非常棒,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领导之一。上一次会议,他们曾经专从外地请来同传,但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少疏漏和错误,被领导频频发现,越这样还越容易造成紧张,结果影响到了会议效果。     虽然说作为专业翻译,应该是童叟无欺,但说实话,领导英语好,的确是个大挑战呀。有个翻译与客户的之间的笑话是,翻译问客户说:“您懂英语吗?”“不懂。”“哦,那就好办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做好这个翻译,既是为家乡出力,也是为我们杭州同传翻译争光树形象嘛。为了这半天的会议,事先我们花了两三天,认真看了一百多页的相关英文报告资料,把几十页的英文PPT翻译成了中文,并专程和外国专家进行了事先沟通交流,记录下了各种专业术语,例如MICE,可不是老鼠的意思哦。     会议结束,把酒言欢,皆大欢喜之际,也是同传翻译从小屋子里走出来,由出声到亮相之时,一切辛劳,终化作了喜悦和满足。  
  @myxinyuehome
21:09:23    LZ您好,我是学新闻专业的,但是对英语很感兴趣,也做了1年半的英语笔译工作了,希望以后职业能往英语翻译上发展,当一名同声传译一直是我的梦想。麻烦LZ能不能帮我指点一下,我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为当好一名翻译做好铺垫呢?   -----------------------------    笔译是基础,能够扩大词汇培养语感。今后建议往口译方向尝试,衡量自己是否能适应口译的强度和压力,感受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悟性,如果是,那再考虑参加同传的培训,比如北京和上海的正规项目。
  @臧血猴子  01:12:47    楼主大哥,我今年大四,专业是计算机,但我对翻译有很大的兴趣,现在也正在自学,准备高口证书的考试,今后想做一名译员,但现在不知道怎样入行?该从什么做起?是要进专门的翻译公司,还是?希望楼主能指教指教,谢谢了!  -----------------------------  啊哦,计算机的转行做翻译啊?为什么呢?这个转型有些大的。我个人感觉,如果你计算机学得不错的话,除了做译员,是否还可以考虑利用英语的优势,做IT方面的销售和管理呢?IT方面毕竟国际化程度高,中外交流多。转行做单纯的翻译,去和外语学院的拼,似乎值得商榷。
    据我所知,在杭州能做同传翻译的应该是个位数,可能就在七八位吧(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情深缘浅,有更多同乡的高手未曾谋面共事)。其中来自大学的老师占据了半壁江山,堪称学院派,其中一对听说还是鸳鸯伉俪,双剑合璧闯江湖。剩下的名额中,在下不才,忝列其中,不过惭愧的是,从未受过正规翻译培训,完全靠多年积累外加自学自悟,凑合算是迷踪一派吧。     相比之下,上海和北京就是同传翻译的藏龙卧虎、龙腾虎跃之地了。那里高手云集,同时各种国际会议众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那就多得多了。有杭州翻译高手,经正规培训拿到国际同传资格证后,辞去众人羡慕之职,去了上海闯荡做了自由职业同传翻译。由于既有过硬业务水平,又有含金量十足的执照,而且同传翻译这行,做得越多则水平越高,水平越高则做的机会越多,如此良性循环,人家在那里端地是做得风生水起、日进斗金,那真是:     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     不过有道是,不能只看到和尚吃馒头,不看到和尚受戒。做翻译这行也是一样,有着自身的甘苦冷暖得失,no pain no gain,想入这行的也得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呀。不过既然此贴取名为“趣闻”,那我们就继续主旋律吧。    
  mark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请教楼主,通过CATTI三笔,算是笔译入行么,大四的我,我蛋定了。能再多聊些笔译的经历么,感觉你好有意思
  不错,向楼主学习,希望在我的行业,也能做到大师级别。  
  认真的拜读过了,希望以后能学好英语。
  这个必须顶~
  楼主的经验分享对我们很有帮助,谢谢!
  翻译工作,或者说文字工作,要做好都不容易。比如?“和”“与”“以及”“and”“with”“as well as”等等词语,用在哪里都需要琢磨。请看下面的例子。     本来是省市领导要会见外宾,结果翻译成英文后,外宾纳闷了,邀请自己去在会议厅里做什么?观察员么?出个问题:大家觉得这句话怎么翻译好呢?    
  跟着,我是另外一个帖子的楼主,推荐出来的,过去的一年也是做翻译陪同,有空希望可以和楼主讨教一下经验。。。。
  希望可以一直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看到一个笑话说,一驾驶员在路边倒车,看到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就说:“大爷,要撞上了麻烦您告诉我一声。”老人:“好的,好的。倒吧!倒,倒,倒。”咣的一声巨响,老人:“好了,撞上了。”     笑过之后,分析一下,还是语言的多义词的问题啊。驾驶员说的要,是“快要”的意思,英文里面可能适用before;而老人以为是“要是”,英文里面适用的是if,这么一来自然意思就岔了。     还有个经典的是公共场合的标识“小心地滑”,据说有初学中文的老外看了就开始做溜冰状,问其故,答曰:“这不是说了,要skate carefully嘛。”原来这个“地”,从名词的floor,变成了副词的后缀ly了,让你滑得小心,滑得开心哦。  
  lz对之前的政府会见问题还未作答呢,查了下meet with的是现在最流行的译法吧
  想起初中时老师讲的一笑话。一人在阳台浇花,一失手碰倒一盆直往楼下掉去,忙喊,“watch out!”,楼下住户听闻就伸头往外看,结果……此处误把词组本意“小心!”理解为”向外看”(估计这段子出自某小留学生吧-_-!)
  @蛋熟了么  02:28:28    lz对之前的政府会见问题还未作答呢,查了下meet with的是现在最流行的译法吧  -----------------------------  这个还望各位多多讨论呢,主要是并列关系如何处理,按屏幕上的翻译,变成市领导会见省领导了,那就不是省市领导一起会见外宾的概念了
  年底了,没有加薪,没有升职,连年终奖金都被取消了,打算借酒浇愁一回。有人带了瓶酒来,大家一看那酒的名字,眼泪就都扑簌簌地往下掉开了,还有人顿时抱头痛哭了一场。那酒的名字叫——老白干.....      看了这个笑话,我还专门去查了衡水老白干的网站,看到老白干是这么翻译的:Hengshui Laobaigan Liquor enjoys a very long history     牵涉到中国特色的词语,有时候直接用拼音,然后再加解释性的说明,的确是个好办法,比如用了laobaigan之后,再用liquor这个词语点出是烈酒。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江Changjiang River(也有用Yangtze River),黄山Huangshan Mountain(也有用Yellow Mountain)。这样我觉得挺好的,至少老外问路时候,说Yellow Mountain不懂英文的就没辙,但Huangshan Mountain至少能听懂一半而且达到效果哦。    杭州有个浙江工商大学和杭州电子大学(原先的电子学院,马云就是那里毕业的)。人家的网站主页也跟干脆,英文名字就叫做    Zhejiang Gongshan University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楼主是专职译员~资深的~  我只是今年翻译专业才毕业的毛头小子,所以只稍微说说自己的感想。在学校时期,外出兼职时一般都是简单的陪同,不会涉及到非常深入的会议CI或者SI,但是,个人也是认为CI压力更大,因为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要听众理解,而且还有着临场压力。SI痛苦的是顺句驱动以及适当的删减,否则,万一演讲者越讲越激动,很容易跟不上。  自由译员刚起步没有固定客户十分困难。虽然我对口译非常感兴趣,目前也每天坚持这DICTATION与模拟会议训练,但是家里人始终认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必要的。所以,目前口译只是我的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希望有一天能有用武之地。  各国英语的口音也是十分痛苦~目前最让我崩溃的就是印度人,过来就是法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这样我个人的建议是,最好每个语言都学一点,了解发音规则与语音语调,这样,在听辨时可以适当猜测。有人说那么多语言都要学?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这些都有自己的发音规则,例如法国人说上海就会说成“上盖”,H不发音。我觉得这点是很有必要的。  初见,意在抛砖引玉,还请楼主指正。Herzlichen Dank.
  非常感谢jasonren88的回帖分享感受。你说的CI和SI各有各难,说得很到位。其中英译中面对的是中国听众,而且英文单词总会有些不认识,还有口音问题。而相对来说,中译英一般你都能理解中国人说的啥,然后用英语针对性或解释性表达就可以了,词汇和口音问题就不存在,会稍微好一些。    另外一点就是,现在听众英文水平越来越好,水涨船高对译员就有更大压力了。我感觉,今后的趋势是翻译自由职业化,练越多水平就越好,但翻译一定程度上也是个年青饭,新人辈出,所以自由职业一直做翻译,也是有压力的,可能有份宽松职业例如大学教师啥的,再moonlight,教学相长,是最理想的吧。    还望大家多多交流哦。
  之前了解的是曾经朱总的翻译张建敏当了办公室副主任,朱彤在联大呆了几年后成了DEUTSCHE BANK大中华区的COO(网络消息),我觉得,译员最后的工作跟他先前的工作有很大关系。我的老师跟我说,一个行业呆的足够久,你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所以,对于译员来说,讲口译活动逐渐由专职转向兼职会好一点呢?  对口译比较乐观的态度就是,经济好了,要开会商谈合作,要译员;经济不好,要开会商讨解决办法,要译员~所以译员不愁没工作。但是,一定会请到你吗?  加之中国的翻译市场不规范,工资不及时发出,招聘面试的时候试译的时候都是大段大段的介绍性文字。又有多少费胜潮、仲伟合、詹成、张璐、林超伦这样顶级的口译员呢?  任何行业竞争都好大,所以我也是非常赞同楼主这个看法,专职大学教师,那怕是专职口译讲师都好,平常外出兼职口译,回来的时候可以将经验当作实例拿到课堂上讲解,一举两得~
  嗯,你说的张建敏,就是我2楼所说的一起打过乒乓球的校友了,听说后来做到翻译室主任成了司局级干部,之后好像是外交部把他外派美国了,不知道现在回来了没有。那是才子啊,大学的时候,随手拿起一份报纸,就能开始做翻译的,后来参加过联合国译员培训,加上这么多场合锻炼下来,那是绝对高手了。
      根据新浪新闻援引21世纪经济报道,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就工程轮胎诉讼案做出判决,从根本上确认了美国商务部(DOC)对中国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不合法”。判决书认为,“美国国会通过1988年和1994年两次对反补贴法律的修改,已经批准了之前行政机关和法院作出的解释: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财政援助不能够被认为是补贴,因此,反补贴法律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     查看中国日报的英文网站,对此新闻的描述是:In laws passed in 1988 and 1994, Congress adopted the position that countervailing duty law does not apply to non-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If Commerce believes that the law should be changed,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is to seek legislative change.     单从这个事件来看,中国产品面临的双反因为上诉法院已经从立法和根本上否认了美国商务部的法律基础,过去30多个反补贴案子,都应该获得相应的纠正。这是中国公司在法律上取得的一大胜利。     说到法律,有所谓法制和法治之区别。因为发音相同,为便于区分,也读为“法刀制”和“法水治”,这两个词在英文中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rule by law,一个是rule of law。一字之差,你能感觉到差别了吗?  
  /publicforum/content/house/1/350385.shtml
  制,指有一定标准的系统、制度,所以是rule of law,是这么个讲法么
  @蛋熟了么  15:14:10    制,指有一定标准的系统、制度,所以是rule of law,是这么个讲法么  -----------------------------    嗯,我理解是这样的:法制,是建立法律制度,管理者以法律为手段来统治管理,所以是BY的概念;法治,是法律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规范,在自主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有“自治”的意思,是OF的概念。欢迎探讨。
  话接前文,这次中方企业打赢了反补贴的官司,令人振奋。律师在其中功不可没呀,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把律师和翻译两个技术型职业做个对比,个人感觉,从性质来说,翻译工作更多是辅助型后台型的,而律师工作则是主动型进取型的。有人曾评论,当今我们的外交给人感觉比较文弱,和主管的官员们不少是翻译出身可能也有一定关系哟,温良恭俭让有余,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不足。看看人家希拉里是什么出身?大律师哦。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职业只是一个可能的因素。     另一方面,翻译,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一定程度上还是青春饭。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和体力毕竟都会下降,而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各大院校开设外语专业毕业生无数,更有大批海归游刃有余于中外环境之间。如果把单纯翻译作为职业的话,还得要考虑考虑会不会:     今年翻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相比之下,律师是越老越吃香。从收入上也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翻译做到同声传译,哪怕一天赚得再多,也是有定数的,而律师则可以根据案源的标的来提成,那就是几何级的增长了。律师做得长久了,积累的经验和人脉都是非常宝贵的。     当然了,可能是各行有各行的难处,这山望着那山高,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做人,最要紧的是开心哟。  
  如先前所说,翻译,是一个技术活儿,但是呢,说到底也就是个技术而已。我的经验是,如果碰到之前学外语专业的,寒暄之余他或她谦逊地说:“哎呀,惭愧啊,我自己虽然学的是外语,都现在都忘记了水平不行了”等等云云,那建议准备好肃然起敬状,因为接下来人家递过来的名片上,往往不是什么“总经理”就是什么“秘书长”之类的哟,翻译这样的事儿自有他人效劳。     就和练武之人一样,开始勤学苦练一招一式,到后来等到招式都忘记了,那就是进入又一个高境界了。如有疑问,可以参见《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练习太极的那篇。     古人云:君子不器。学一行钻一行,那就可能成专家;学哪行不干哪行,那也有可能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顶尖高手哦,比如学水利和地质的,呵呵。这里面的道理,或许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吧。  
    今天早上电台里主持人逗乐还真挺大胆的,真的就唱起了“金哥bye,金哥bye,金哥on the way”。这个段子不知道是哪位首创,居然能把中文英文谐音会意等等,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真是让人感叹语言之妙啊。  
  转眼周末就是圣诞佳节了,平安夜和圣诞夜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在国外,圣诞节后的那天也有说法,叫boxing day即“节礼日”。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关于节礼日的起源存在争议。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雇员在在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会收到雇主的圣诞礼物,这些礼物通常被称为“圣诞节盒子”(Christmas Boxes),所以英文的“节礼日”译为Boxing Day。另外一种说法是:牧师将在这天打开功德箱,将里面的捐款分发给穷人。   
  好了,祝大家节日愉快,收获多多哦。
    圣诞节的周末去了一个江南古镇小聚。我去过的类似地方也算不少,苏州、湖州、乌镇、西塘、周庄等等,但这个地方妙在既有水乡又有奇山,园林精致、文化深厚,而且还有温泉可泡,真乃休闲旅游之佳处,非常值得一去。     说到江南好,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词(摘自百度百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如何把“江南”一词翻译成英文,这是个难题,因为江南不只是个地理概念,还是个文化概念。长江以南就是江南么?那么贵州海南算江南么?所以像这样的中国特色的词语,一种翻译方法就是直接用拼音Jiangnan,然后采用脚注的方法,解释说明Jiangnan的概念,可能更容易让老外有个全面的理解。  
    说起拼音直接入英文,除了上面说到的Jiangnan江南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例子是“不折腾”。以下结合中新网报道: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总书 记在讲话中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难倒了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如何准确翻译“不折腾”成为一项难题。编辑从网络上搜集了五花八门的各种译法,其中既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译法,也有中国驻外大使的见解。       bu zheteng     ——12月30日国 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现场翻译     no trouble-making    ——季羡林    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    ——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任小萍    don't flip flop    (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    don't get sidetracked    (别走岔路)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    (别反复)    no dithering    (不踌躇)    no major changes    (没有重大变化)    avoid futile actions    (不做无用工)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    (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     Last but not least,还有网友提供一个翻译方法:No Z-turn,如果再结合适当注解,那么这个译法从字义、读音和象形来说,还是颇得其妙,真是太有才了。  
      吃饭的时候有盘菜是炒螺蛳。那么螺蛳这个词英文怎么说呢?第一反应是snail,但是且慢,有朋友说,snail给人的感觉是蜗牛啊。嗯,有办法了,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加上一个神奇的词,一切搞定。This is Luosi, or Chinese snail。     中国的春节怎么说?Spring Festival固然可以,但也可以说This is Chunjie, or Chinese New Year。  中国的七夕节怎么说?This is Qixi Festival, or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中国的古筝怎么说?This is Guzhen, or Chinese zither。  中国的山核桃怎么说?This is Shan Hetao, or Chinese walnut。     当然,以上这些词也都有其专有名词,但可能过于专业反而不容易懂,比如螺蛳和山核桃,有道词典分别有Margarya melanoides和Carya cathayensis,还有hickory啥的。这个~~     这个套路归功于周总理。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上演,开始宣传卖点不清晰效果不理想,于是周总理梦笔生花,以Chinese Romeo and Juliet隆重推出,大获成功。     所以呢,如果有什么讲不清楚想不明白的,只要想想这是在中国,加上一个Chinese,一切都能豁然想通了吧。  
  又学习了····mark 一下,留给我以后的子女,开发一下学英语的兴趣~~~~
    与中文的拼音类似,日语中也有一些词语,原汁原味地进入了英文词库。比如:     2003年印度洋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的大海啸,海啸这个词,用的是tsunami,源自日语的“津波”,即港边的波浪。     阿汤哥主演过电影《最后的武士》,这个武士是有鲜明日本特色的,而非简单的warrior或soldier,所以用Last Samurai。当然你用Japanese warrior也差强人意。     相扑,柔道,这些都是日本特色的吧,英文就根据日语发音,用sumo,judo。同样地,韩国的跆拳道,则叫taekwondo。     喜欢吃的同学,寿司的英文就是sushi,生鱼片刺身叫sashimi。说到刺身,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原来渔民之前打上鱼后趁新鲜剥皮切肉成片,但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鱼,就将一小块相应的鱼皮,用竹签之类的刺在鱼肉上以作为标识,所以这就是刺身的由来啦。对了,吃的时候别忘了用wasabi芥末酱哦。  
  天涯不能修改已经发表的帖子,那就再补充两个     英雄爱美女,顺带再来两个词,穿和服的艺伎geisha in kimono。     园艺方面,有个词叫bonsai盆栽,也就是盆景的意思。因为这个词日本味很足,搞得我们经常都要向老外解释,盆景其实起源于中国,然后流传到日本。     欢迎大家再多多补充。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尤其是口译的时候,如何快速地将字面意思和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对方理解,这是需要广博的跨文化知识积淀的。     比如中国用“鱼米之乡”来形容富庶安康之地,而偏偏西方不怎么吃米,鱼也不是我们这样活养现杀,多是鱼市或超市里的冰鲜货色,所以翻译成“land of fish and rice”对于老外来说,可能不能尽得其妙。他们用来形容类似宝地的是用“land of milk and honey”,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呃,牛奶和蜂蜜,至少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不是像鱼和米那样具有代表性吧。     再比如我们杭州人喜欢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美女之一,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但对于老外,你兴致勃勃说半天Xishi或Miss Shi或Miss West有多少多少漂亮,但人家也就是敷衍应承虚与委蛇,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呀。     记得有位仁兄,前旅游界特级导游资深译审,现浙江大学翻译学院陈教授,曾经创造出一个类比,西施就好比荷马史诗中的海伦,美貌绝伦,曾引发两国之间爆发特洛伊战争。当然,既然是类比,那不能求完全一致,比如西施是进贡的,海伦是私奔的,这个也是中西方文化不同。不过这么一类比,老外对于西施有多漂亮,以及在历史上大致的作用,马上就有了栩栩如生的鲜明印象了吧。   
  LZ您好,很高兴看到一位同传现身说法,写下这么有价值的帖子。我是一名刚工作半年的英专女生,手上有专八和上高口。现在一家国企, 做着和英语毫不相干的工作。对语言感兴趣,也算有点小悟性。在此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目前国内的同传界,他们的平均年龄、性别、和收入大致如何?
一直听说同传是个青春饭。男性居多,因为女性最终要顾及家庭。同传一直被称作金饭碗,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应该叫“投入与回报最成正比的饭碗”- -
。虽然一天能有四五千,但是前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各种领域都要涉及,不停的学,不停的练。  
收入方面,LZ能否大致描述一个区间?高精专学院派大师的收入来自多重渠道,吾辈只能仰望。我想请问那些自由职业的同传,他们做不同层级的会议翻译的收入大致如何?  
您提到,翻译来自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我很赞同。现在的工作和英语完全绝缘,但是比较轻松体面,收入也还行。我想在业余时间做做比较简单的口译兼职,慢慢锻炼,请问这种机会该去哪找呢?现在的翻译公司大多数只招全职,有工相关工作经验的。    说个题外话,现在的英语专业真的越来越尴尬了,除了当老师和一口气做精做专做到同传以外,似乎其他出路都不甚光明。而且女生嘛,还要面对婚嫁的压力,通往同传的道路上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又是个dilemma...
  @wtchz
16:23:50    嗯,你说的张建敏,就是我2楼所说的一起打过乒乓球的校友了,听说后来做到翻译室主任成了司局级干部,之后好像是外交部把他外派美国了,不知道现在回来了没有。那是才子啊,大学的时候,随手拿起一份报纸,就能开始做翻译的,后来参加过联合国译员培训,加上这么多场合锻炼下来,那是绝对高手了。  -----------------------------  楼主原来跟他是校友啊~貌似是回来的了,不过抛头露面的场合貌似就不太多了,都是隐居幕后。也是听说那时候他刚好上了北外高翻最后一届联合国译训班,上学那会儿简直把他当偶像一样膜拜。  翻译司的人都了得啊,温总虽然说话慢,但是一段话长,且信息量大,且会即兴吟诗作对,张璐也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翻译到位~看来翻译司魔鬼训练不是开玩笑的~  敢问楼主现在在哪个城市吗?
  @caitlynnMua
09:21:39    LZ您好,很高兴看到一位同传现身说法,写下这么有价值的帖子。我是一名刚工作半年的英专女生,手上有专八和上高口。现在一家国企, 做着和英语毫不相干的工作。对语言感兴趣,也算有点小悟性。在此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目前国内的同传界,他们的平均年龄、性别、和收入大致如何? 一直听说同传是个青春饭。男性居多,因为女性最终要顾及家庭。同传一直被称作金饭碗,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应该叫“投入与回报最...........  -----------------------------  我不是专职口译员,我的情况也跟你一样,拿着专八跟三口在国企干着与英语毫无相干的事儿~  我觉得女生还是求稳定的为好,不排除你是女强人想自己打下一片天地。  我觉得还是以兼职为好,毕竟自由译员的工资不稳定,且中国翻译市场鱼龙混杂,制度不齐全,有干了活收不到钱的~  我感觉就是技能不能丢,也许公司哪天就需要有个陪同什么的,或者业务大了以后需要conference SI,都是可能的~毕竟,口译技能并不是所有英语专业的人都习得熟练且精通的~  曾经听到过很多翻译无用论,驳到后面真的是懒得理了。如果没有翻译又可以毫无压力地进行贸易,那就真的是猫狗一家亲,鸡鸭一起玩了。翻译是懂英语,但是懂英语不一定能做翻译。  还是精通现在干的行业术语与知识,再延伸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好,毕竟,哪个翻译都不是精通到什么行业都可以做,毕竟都是Jack of all trades.  鄙人杂见,还望海涵。  
  谢谢你的问题。不过国内的同传界的情况我实在不敢说也说不出来,还希望抛砖引玉,另有高人来介绍。因为你看我之前的帖子,我只在杭州这一亩三分地为主混,远离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主战场。    收入方面我听说自由职业如果在以上这些大城市,水平又的确好已经入行的话,一年100多场应该有的吧,也有不少是半天的会,那么你大致算算看?    业余时间口译兼职的话,我觉得翻译公司还是可以挂钩的,这是个互利的关系。但不知道你是否方便请假跑得出来呢?人家叫你一次你跑不出来,叫你两次跑不出来,第三次就不一定来叫你了。    英语专业比起从前的确有些尴尬,值得探讨,但是转念想想,还有那么多中文专业甚至没专业的的也在混~~~  
  @caitlynnMua
09:21:39    LZ您好,很高兴看到一位同传现身说法,写下这么有价值的帖子。我是一名刚工作半年的英专女生,手上有专八和上高口。现在一家国企, 做着和英语毫不相干的工作。对语言感兴趣,也算有点小悟性。在此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目前国内的同传界,他们的平均年龄、性别、和收入大致如何? 一直听说同传是个青春饭。男性居多,因为女性最终要顾及家庭。同传一直被称作金饭碗,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应该叫“投入与回报最...........  -----------------------------  我不是专职口译员,我的情况也跟你一样,拿着专八跟三口在国企干着与英语毫无相干的事儿~  我觉得女生还是求稳定的为好,不排除你是女强人想自己打下一片天地。  我觉得还是以兼职为好,毕竟自由译员的工资不稳定,且中国翻译市场鱼龙混杂,制度不齐全,有干了活收不到钱的~  我感觉就是技能不能丢,也许公司哪天就需要有个陪同什么的,或者业务大了以后需要conference SI,都是可能的~毕竟,口译技能并不是所有英语专业的人都习得熟练且精通的~  曾经听到过很多翻译无用论,驳到后面真的是懒得理了。如果没有翻译又可以毫无压力地进行贸易,那就真的是猫狗一家亲,鸡鸭一起玩了。翻译是懂英语,但是懂英语不一定能做翻译。  还是精通现在干的行业术语与知识,再延伸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好,毕竟,哪个翻译都不是精通到什么行业都可以做,毕竟都是Jack of all trades.  鄙人杂见,还望海涵。  
  — —U 。。。。。。天涯这是肿么肥事啊。。。。。  说发不成功~按多几次发表就都发了出去。。。。。。。
      赞同楼上的话,最好还是有个稳定职业,然后兼职做做翻译,磨练技能,等待机会。    至于翻译无用论,的确是也懒得去驳斥了,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做好就行了呗。记得之前做过一场阿里巴巴的商务口译,双方都是中文英文很不错的,而且有人还是从小香港啊新加坡啊这样中英文双语环境下成长的,但是事后也和我说,他能听得懂,但要这么流利而有条理地表述,他做不了。    还有一次在国外,比较简单的会议致辞类的,中文印尼语互译,当地连续派上三个印尼华人来做翻译,都是从小双语的,居然都翻译不下去,场面都hold不住,大家急死。    语言毕竟结合文化,需要积淀和思考,所以机器不能完全取代,翻译这个职业还是有生存发展之空间的。路怎么走,专业翻译还是兼职翻译,那就各人自己挑选吧。  
  难得一见的翻译专业贴,作个记号先,以后再细看
  @jasonren88   @wtchz  找到组织了么,握爪。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么打算的,先精通本职工作,英语就当个特长或者业余爱好吧。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正大家的目标都是更好的生活,赚更多的钱~选一个风险最小,劳动成本最低的方式就OK了嘛。    结合工作岗位的话,我要更侧重法律和商务英语这两块,同时基本功不能丢,每天听BBC VOA,看国外公开课。话说那些公开课听的真是很享受啊,能学到很多,又锻炼了语言能力。这就是我目前的想法~    另外2位对CATTI怎么看,前段时间买了CATTI2的笔译教材,准备试试。翻译就当做一种爱好和梦想吧,因为在SOE真的有很多空闲时间。。。不知道jasonren88是否有同感。。。。
  @caitlynnMua
09:04:57    @jasonren88    @wtchz    找到组织了么,握爪。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么打算的,先精通本职工作,英语就当个特长或者业余爱好吧。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正大家的目标都是更好的生活,赚更多的钱~选一个风险最小,劳动成本最低的方式就OK了嘛。......  -----------------------------  哈~同意~即便是忙起来也是瞎忙~  我觉得Yale的open course还是不错的~晚上在家不想干啥的时候就权当拿来练耳。您应该比我大,或许得叫您姐了吧~法律翻译一直是我的软肋,特别是合同翻译,通篇的hereinafter~但是这个又是出来工作重中之重,很多时候接触的都是法律文书翻译,SOE尤甚~  CATTI的含金量还是蛮大的~小三口都考了我两次才勉强通过~我想休息一段时间去冲二口~  这个是个强帖!必须强势MARK~好久没见着同是翻译专业的了~而且人家都当翻译专业的人是词典,什么都翻~像我之前接触了BAYER的一个叫热塑性聚氨酯甲酸基塑胶粒,我瞬间碉堡了。。。。。。之后还被扔了一句,还翻译专业,这个都不会翻。。。。— —U   作为今年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只能忍了。。。
  @jasonren88
10:11:37    - -’我俩应该差不多大吧
我也是今年刚毕业的 刚工作半年啊。。  
没有接触过小三口,据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二口的话。。我还是先搞定二笔吧
二口貌似要考一小时吧 我现在的口译能力。。。就算魔鬼训练也要训个一年半载的才能达到吧。。。好像目前全国只有1000多人通过?  
热塑性聚氨酯甲酸基塑胶粒。。哈哈。。你比较悲催
我有次跟人家一起看大爆炸无字幕版 谢耳朵发言完毕后 人家说 :他说了什么,你讲解下。。- -  
现在我的岗位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 ,就是各种琐碎。。。作为职场新人 只能慢慢来,慢慢学,磨练技能,等待机会了~
  @caitlynnMua
12:41:11    @jasonren88
10:11:37      - -’我俩应该差不多大吧 我也是今年刚毕业的 刚工作半年啊。。     没有接触过小三口,据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二口的话。。我还是先搞定二笔吧 二口貌似要考一小时吧 我现在的口译能力。。。就算魔鬼训练也要训个一年半载的才能达到吧。。。好像目前全国只有1000多人通过?     热塑性聚氨酯甲酸基塑胶粒。。哈哈。。你比较悲催 我.....  -----------------------------  我们试过拿sheldon的话来做DICTATION。。。。— —U 悲剧到。。。。就是中文字幕我们也要暂停然后回放再暂停~  二口上午2个小时还是1个小时的综合,下午1个小时的实务~笔译太恐怖了~上午貌似是2个还是3个小时的综合,下午又是3个小时的实务。。。。  哈~原来是同届~握爪握爪~我们还是来听听楼主怎么说的吧~这个帖比较有意思~
  @jasonren88
10:11:37  这么说你准备无视二笔直奔二口?好强悍。。。楼主都说了 笔译是基础啊~  楼主,你快现身~
  我自己都是无证上岗呢,对于考试这套实在没法多给出意见呀。不过既然国企时间多,有个证书考试的事儿,也能督促自己利用时间好好学习提高。考证不是目的,是学习提高的手段,是吧。    祝大家新年快乐啊。
    12年第一个帖子~M一下。  LZ元旦快乐
  我是在机械塑料行业做项目的,比较喜欢外洋文化,平时听voa练习,想往外贸发展不知是否正确。
  @caitlynnMua
19:09:45    @jasonren88
10:11:37    这么说你准备无视二笔直奔二口?好强悍。。。楼主都说了 笔译是基础啊~    楼主,你快现身~  -----------------------------  笔译是基础~这是肯定的~不过,考证也不是一定要从笔译再到口译这种程序的~我觉得,就是你喜欢什么就先去试~  没笔译基础的人做口译的话,听上去会觉得翻的语无伦次的~  不知道楼主认同不?
  @jasonren88
12:45:36    @caitlynnMua
19:09:45      @jasonren88
10:11:37      这么说你准备无视二笔直奔二口?好强悍。。。楼主都说了 笔译是基础啊~      楼主,你快现身~    -----------------------------......  -----------------------------  @jasonren88     我自己感觉到笔译还是很重要的。我最开始也是做了好几年的笔译,五花八门啥都有。    做得多了,对于句子就有感觉了,一个长句子来了,就很自然能把它根据意群分成主句从句分词等等,犹如庖丁解牛一般,看的不是全牛而是各大块了。这样在做口译的时候,就能从容不迫地把意思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虽然现在笔译做得少了,因为时间少了,而且毕竟笔译比较累报酬也不是特别高。但换个角度,做笔译其实挺好的,既赚钱又提高,等于不花学费在学翻译,何乐而不为呢。  
  @cloudyma  18:06:13    我是在机械塑料行业做项目的,比较喜欢外洋文化,平时听voa练习,想往外贸发展不知是否正确。  -----------------------------    以外语为工具,有个专业应该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吧,而且机械塑料行业好像技术含量还比较高些。我有个同学是做成套设备外贸的,入行门槛高,不像鞋子服装外贸啥的,看起来真是做得不错。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个人浅见,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觉不到翻译的存在。比如笔译,让读者不觉得有生硬翻译的痕迹,如读母语写作的文章。再如口译,要让双方能自由流畅沟通,而感觉不到翻译的存在。     打个比方来说,翻译的作用就好像是空气,当你呼吸着新鲜清新的空气时候,你可能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一旦缺乏空气,或者空气中PM2.5之类的超标了变糟了,你才会注意到它而艰于呼吸。再如人体的器官,当它们正常运作的时候,你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在出问题的时候,才会因为胃痛感觉到胃,牙疼感觉到牙。     翻译,或许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吧。翻译是个技术活,但本质上是个辅助型的工作。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大家突然注意力集中到翻译身上了,十有八九是翻译卡壳了或犯错了哦。    作为一个专业的翻译,也许追求的状态是,低调地不张扬地,在场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场上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大家在沟通过程中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而在曲终人将散时,再收获自我的成功喜悦,和知音的赞许眼光。  
  @wtchz
14:05:00  中学文理分班的时候,曾经纠结良久:虽然很喜欢英语,但总觉得语言是工具,技术含量似乎不如工程师来得实沉,更何况当时还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最后还是身为英语教师的老爸一锤定音:“英语就是一门技术”,于是报考了英语专业,而转眼就在翻译这一亩三分地就耕犁了十数年了。正是:一入江湖岁月催,“犁”园子弟白发新。  回首一路走来,从最初做陪同口译,资料笔译一直到现在做商务谈判和会议同声传译,在.....  -----------------------------  好贴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翻译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