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人叫刘芝仙马兰清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二十&&民国时期女史书法
民国时期女史书法
民国时期更多的书家在尝试着碑帖融合。有的以碑驭帖,有的以帖化碑,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虽然在民国期间女性书法创作存在以上诸种风格,但是崇尚金石碑刻的厚重、雄大成为这一时期书法风格的主流。此一时期女史书家如华修梅、庄闲、何香凝、吴善荫、吕碧城、张默君、谈月色、李祖云、冯文凤、林徽因、陈小翠等人的书法作品,也体现出了这一总体特征。
庄闲(),字繁诗,别署慧闻室主人。江苏武进人。出自“毗陵济美堂庄氏”一脉。庄氏子弟善书画者甚众。其先祖庄培因是乾隆十九年的状元,另一先祖庄存与是乾隆十年的榜眼,族中产生过十几名进士。到庄闲这代,其兄庄蕴宽为故宫博物院首任主席。庄闲自幼笃信佛教,据说11岁便能画观音像,因此她大多数书法作品有强烈的佛教色彩。自幼读书习字,很早便显露出她的书法天才,小小年纪便与姐姐一道在家乡办书画展。宣统二年(1910),庄闲参加南洋第一次农工劝业会书法比赛,获农工商部金奖。她曾在常州女子师范学院任书法教员,因家境艰难而鬻字,从此闻名而求墨宝者日众。庄闲嫁给著名医生陆稼轩。陆氏早年离世,遗有子女各一,子陆宝昌,女陆蔚如,由庄闲独立抚养。兄长庄蕴宽常给予周济,并来信慰问。晚年,庄闲出家,法名“妙道”。解放后,1953年庄闲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庄闲于1956年以84岁高龄去世。
庄闲的身世比较简单,一生的成就全在书法上。其书习北魏碑帖,崇北碑之大气,作品沉雄高古,刚健苍浑。庄闲有不少书法作品出版行世。早年有她书写的《楚辞》出版,解放后有她书写的陶渊明诗出版。据说她还抄写了大量佛经,不知是否出版发行。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她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几乎全是佛经语录。其所书《妙法莲华经》四册出版行世。
&&&&&&&&&&&&&&&&&&&&&&&&&&民国&
庄闲& 白公张祐七言联
《白公张祐七言联》,书于1945年,庄闲时年七十有四。联语为“白公睡阁幽如画,张祐书碑妙入神”。款识:“乙酉夏日庄闲,时年七十有四”。钦印二方。该书隶楷兼收,力蕴千钧,端庄大度,为庄闲晚年精品之作。
&&&&&&&&&&&&&&&&&&&&&&&&&&&
民国& 庄闲& 禅诗手稿
《禅诗手稿》,梅笺尺牍,为庄闲出家后之参悟禅诗手稿。钤印朱文两方:“蘩诗”“慧闻室”。内容为书家事佛之感悟及禅诗之类,其中首句言“趁此色身未化之候,做一点归途计”云云,而后禅诗三首,大有“放下”、“开脱”之意旨,境界至深。所书似乎不过随手记录而已,开言及三诗各书一处,并无意盖损梅枝,制造整纸梅简书繁、上齐下错、题纵梅横诸多对立,无意之书,自然而至佳也。庄闲晚岁书法,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追求书法“复真”,追求“内美”;通过碑、贴的“外齐之美”蜕变为无法至法的“内齐之美”,从外化之行迹回归内美之书写,极为重要。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又改为圣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她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3万卷。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造诣就已很高了,“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1903年有意到天津“探访女学”,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成为中国首位女编辑。1904年,吕碧城成为《大公报》的主笔,她的锦绣文章频频面世。吕碧城曾与“鉴湖女侠”秋瑾同榻而眠,呼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动的先驱者。有趣的是,秋瑾因仰慕吕碧城,也号“碧城”,不少吕碧城的作品被误认为出自秋瑾之手,于是秋瑾“慨然取消其号”。不久,吕碧城又为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撰写发刊词。秋瑾被害,吕碧城十分痛心,夜不能寐,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又在灵前祭奠。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任大总统,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袁世凯欲称帝,筹安会的一批人积极充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吹鼓手。吕碧城不屑袁世凯及其追随者之所为,毅然辞职,携母移居上海。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她4年后学成归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终身未婚,1929年前后信佛后,守五戒,吃素,而且大力宣传动物保护。1929年,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大力提倡素食,“护生戒杀”。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硝烟比中国更浓。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购的一所房子中,后搬入东莲觉苑,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遗命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吕碧城是优秀的诗人、报人和词人,著有《信芳集》、《晓珠集》、《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十几本诗词集,其代表作被近代词学理论家龙榆生收入《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称之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凤毛麟角之才女”。其词“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柳亚子认为,百余年来,吕碧城“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其诗文创作亦同样才笔纵横,卓尔不群,造诣甚深。诗人易实甫曾称赞道:“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
她还是优秀的美术家:她自幼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1918年曾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其画在清末民初的画坛上自成一家。吕碧城亦擅书。12岁时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但其书名终究为文名所掩。清廷慈禧太后画师缪嘉蕙(字素筠)见到吕碧城的信札后说:“今观书法秀逸,笔力遒劲,大有须眉之概,想见挥毫落纸时也。”足见其对吕碧城书法的钦佩和赞赏。吕碧城传世书迹有《扇面日内即绘成奉寄》手札、《杨华曲三首》行书扇面等。
&&&&&&&&&&&&&&&
民国& 吕碧城& 扇面日内即绘成奉寄手札
《扇面日内即绘成奉寄》手札,行书尺牍,1通2页,此系尾页局部。此犊纸本,每页纵22.5厘米,横14厘米。款识“姊碧城拜手”。其书内蕴唐书行、楷笔法,下笔轻重无矩自然,列成行而横无齐,可谓无意于佳乃佳也!
张默君(),乳名宝螭,原名昭汉,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亚,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中华民国教育家,记者。早年在金陵阳城学堂附小教书,后进上海务本女校,日加入同盟会,与秋瑾、赵声等在江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张默君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务本女学后,即被委聘担任江苏粹敏女学教务长一职,积极从事教育工作。日晚上,武昌起义爆发。张默君与父亲张伯纯赶赴苏州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起义。程德全见大势所趋,宣布独立,自任江苏都督,同时任张伯纯为他的参军,并委托张默君主办《江苏大汉报》,鼓吹民治,倡导大同。1912年发起成立神州妇女协会,任会长,并创办《神州日报》,后任神州女校校长。1918年,34岁的张默君赴欧美考察教育,并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曾为纽约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后遍历欧美各国,考察社会和妇女教育。1920年回国,任江苏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有“宁一女师,无不第一”的美誉。并主持《神州日报》、《上海时报》工作。1921年,张默君担任中国教育改进社女子教育组组长及交际主任,为首发起“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各省纷纷仿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张默君被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教育委员兼杭州市教育局长。1929年,南京考试院成立,她出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同年7月,国民政府于首都举行第一届高等考试,她受命为典试委员。后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编辑,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常务委员、政治会议委员,考试院法典委员会委员。到台湾后任考试院委员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译审委员。1938年,张默君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她在韶峰东麓(今龙洞乡石塘村)买了一栋住宅,取名“蓉庐”,还修了一个阁楼,题名“听韶”。她在这里潜心作诗、绘画、写字,教育儿女。1940年,蒋介石把张默君接到重庆,依然供职于考试院。日,被蒋介石亲自圈定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日因胃癌在台北空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1岁。
张默君平生兼擅诗书,喜好收藏古玉。她的诗作甚多,古体、律诗、绝句都有佳品,著有《白华草堂诗集》、《默君诗草》二卷。诗作体现了南社诗人的风格和时代女儿的气息。张默君书法四体皆能,尤长章草、篆书。以草书传世居多,书法汇汉魏晋唐碑体,草书有索靖、宋仲温之风貌,仪态古雅拙重,行书秀雅脱俗。早在民国时即与游寿、萧娴、何香凝齐名。墨迹少有传世,有《泰山留石刻》、《榆山红叶》诗轴、《山居八章之一》等。
《泰山留石刻》,系1933年夏,张默君邵元冲夫妻二人同登泰山,饱览泰山壮丽景色,才子佳人,肯定有所表示,于是张默君便在泰山云步桥南、张謇刻石以北的盘道东侧,留诗一首,全文曰:“笑指齐州九点青,漫教治乱问山灵。且将同梦生华笔,来写千秋泰岳铭。登泰山偕翼如,民国廿二年夏,湘乡张默君并书。”张默君诗书雄放,有气势,有变化,有聚有散,苍劲古朴,气势磅礴,和泰山气势相得益彰,屏立在泰山盘道上,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喜欢书法者流连忘返。
民国& 张默君& 山居八章之一
《山居八章之一》,纸本草书镜片,纵78厘米,横35厘米。1962年作,题识:“山居八章之一应鸣锋先生属,壬寅春,默君。”钤印:“默君、子子房、纲纪天人、大凝堂。”诗曰:“坐榆参蝯颙,憨山醉鹤明。林泉媚幽独,日日响寒音。”近人李培洁说:“她(张默君)的书法,流利浑厚,毫无女子纤弱之气。”后人评价她的书法作品苍劲古朴,有气势、有变化、有聚有散,尤其是她的草书在当时女性作品中罕有其匹。
谈月色(1891
~1976),原名古溶,又名溶溶,晏殊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以字行,晚号珠江老人;因行十,又称谈十娘。斋名梨花院落、茶四妙亭、旧时月色楼、汉玉鸳鸯池馆。广东顺德龙潭乡人。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瘦金书、画梅驰誉海内外,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弱龄出家入广州檀度庵为尼,法名悟定,为画尼文信弟子。聪慧得师欢,除课佛典外,兼以书画授之,尤耽画梅。民国初年,广州部份名士每喜涉足禅门,雅集挥毫,聊吟畅咏,而继以斋宴,此—时习尚也。其夫顺德蔡守,字哲夫,少有才名,习法文,能诗,为南社社员,擅书画篆刻,于金石碑版、骨董图籍之属无不精谙,可称博古之士。月色见而慕其学,哲夫固有妻,夫人张倾城亦能印。月色为觅得风雅同调之夫婿,毅然还俗,且甘屈为副室。宿愿既偿,遂致力艺术,除续攻墨梅外,习瘦金书,哲夫又授以全形墨拓之技。数载之间,声誉鹊起,有以宋赵明诚、李清照伉俪美誉之者。月色并师从程大璋、李铁夫。治印虽婚后始为之,然哲夫为此中老手。著有《印林闲话》,启蒙诱迪,加之家藏谱录及金石拓本不少,可资研索,转瞬已登堂人室。1931年,谢英伯主广州市立博物院及广州黄花考古学院,分别聘月色为发掘专员及研究员,并与哲夫共同主持东郊猫儿岗汉墓发掘工作,事载黄花考古学院刊行之《考古学杂志》创刊号。越三年,夫妇又于白云山小梅坳访得明末歌者张二乔墓志及百花冢、妆台等石刻,墨拓以存,并镌印用纪其事。又对岭南城砖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起编著了《广东城砖录》。1936年,哲夫应聘北上任南京博物院书画鉴定研究员及国史馆编修,其间曾举办夫妇书画篆刻展览,驰誉—时,求书画篆刻者踵接。时1937年初,黄宾虹先生亦应聘在南京博物院鉴定字画,良师密迩,月色请教无虚日。惜好景不长,同年冬南京失守,日寇屠城,仓皇出走,避难于安徽当涂白贮山,备历难险。次年秋天,又传来广东沦陷的消息,哲夫与月色远眺家乡,泪落纵横,这时年老体弱的他们无力再跋涉到抗日的大后方,转年,决定重回南京寓所。淮海路上的家已经和南京城一样满目疮痍,月色则刻印记下“丁丑十一月七日当涂罹难戍寅八月二十八日广州家破。”蔡哲夫拒绝到汪伪政府任职,与月色搬到鼓楼二条巷居住,他们甘守清贫,鬻画治印度日。哲夫身体每况愈下,心脏时感不适,卒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四日下世。月色哭之恸,南社诗友知其家无长物,众人资助办完丧事,一生一死交情乃见。并为哲夫编次诗词之什曰《寒琼遗稿》,醵资刊行。抗战胜利后,印铸局重设南京,月色以专才获聘用。谈月色晚年,以艺苑耆英受尊重,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文联委员及书法、印章研究会会员。并三次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展。先后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人民代表等。
谈月色诗书画印四绝。早年加入南社,谈文论艺,吟诗作画,更广拜名师———如中国的书画大家程大章、李铁夫、陈达夫、黄宾虹、王福庵,都是她的老师,给予悉心指导。谈月色的篆刻与书画艺事日进,以古玺、汉印、隶书、佛像印、园朱文见长,在艺坛崭露头角。所拟汉白文印庄穆浑厚,而作捆朱文印复秀逸雅静,其酬世之作,率多福老风致。后亲炙黄宾翁,又于古玺得其人处;然独具面目,实为瘦金书人印。晚年名声颇盛,而她将瘦金体书法融入印章中,突破前人,自辟蹊径,开拓了中国篆刻艺术新境界,至今仍为人们称为“腕底神来与古谋”。据传,蔡元培、柳亚子、冯玉祥、陈布雷等都曾求其治印。沙孟海曾言:“月色故以画梅著称,余但知其能诗,未知其并能印。近来时获读所刻印,下笔有法度,盖得哲老与宾虹之指授者。”先生各体书皆能,书法初学柳公权,清刚挺秀,后改习宋徽宗瘦金书,但用笔更为瘦硬刚健,提按钩趯似铁划银钩,结体秀美端庄,有一种潇洒俊逸的情趣。其传世墨迹有《蔡守碑文》、《寒琼遗稿》、《瘦金书五言联》等。
&&&&&&&&&&&&&&&&&&
民国& 谈月色& 瘦金书五言联
《蔡守碑文》、《寒琼遗稿》,以小楷瘦金书写,秀美精丽,端庄方正,雍容大度,倾注了先生的思想感情。五十年代的作品笔画丰满,用笔更加老辣苍劲,洒脱超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所向披靡的坚强意念,取势更为迅疾,力透纸背。八十三岁时,心脏病初愈,但角膜生翳,连折格痕迹也看不清,只是信手书来,却更恣情肆意,结字险绝,笔笔有法度,布白错落有致,已是人书俱老。
谈月色仿汉印或雄浑朴茂,或遒劲隽美,如“孙科私印”、“白崇禧印”、“梁寒操印”、“吴人杰印”、“张昭汉衡文印”、“仪汉斋”等皆各有风姿。古玺则古拙苍浑,谨严精妙,往往能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这些时代不同风格稍异的文字,统一于劲挺秀丽的风貌中,如“九八老人丹阳马良相伯”、“邵力子”“马午”、“銮陂清赏”、“邹鲁”、“谈月色玺”、“黄叶楼藏”、“白于堂藏”、“子庚夫妇书画”、“黄宾虹”、“谢邦英”、“马小进”、“彝浩”、“何肇嘉”、“龙裕钧”等。“狷叟”、“景袁堂藏书印”等则是《吴天发神谶碑》字入印。“吴兴王震”、“一亭长乐”、“孝臧”、“名缙”、“丁丑十一月七日太平府劫后之笔”、“寒月同好得者宝之”、“二李研斋”、“牛儿年”、“丙子冬得宋琴元画”等,或纯为汉隶,或纯为古隶,或粗犷,或精丽,皆能自出机抒。她受福庵太老师的影响很深,圆朱文最为见长,线条细若游丝,婀娜妩媚,布白精丽巧思,方圆并用,疏密得体,优美典雅,秀逸清新。曾为蔡元培先生刻“蔡元培印”
“月色瘦金”等则津逮于宋元,弥沦于完白(邓石如)、悲庵(赵之谦),皖派而浙刀,线条圆转瘦劲,粗细不匀,自然拙朴,笔意刀痕清晰可见,可知奏刀大胆,不假刮削和修饰,有自家面貌,为平生得意之作。“樗散常称老画师”为岭南派名画家陈树人(哲)所作,委婉多姿,含刚健于婀娜之中,有秀逸刚劲的韵致。“姚光劫后所得”、“番禺李天马藏古玺印谱”、“同梦笔生花馆”、“笔底能开倾刻花”、“月色白下卖画览书”、“不蠹斋印”、“鞭景(影)楼藏”、“梅癡书屋鉴赏”、“健生长寿”“拙翁”等等,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刻的“江山如此多娇”、“南京图书馆藏”、“月色拓本”、“思静斋主”、“冷艳”等都是她的圆朱文的代表作。汉金文入印先生独步印坛。“蔡氏作竟(境)自有意”、“悲歌馆主张号咷藏书”、“蔡哲夫谈月色同游白下所作”、“饶宗颐印”、“程潜印信”,以及于右任先生命刻的“青溪诗社”等则篆隶相参,精劲灵秀。“人间何处有此境”等印又参有圆朱文的意蕴,流畅秀美。砖瓦文入印则有“南昌城砖”的精丽,“居易斋”、“吴霜厓藏书”等的拙厚古朴。“黄叶楼藏”却取法古籀,雄强苍劲,意趣高古。时人称其砚谱“远出昔之钿阁、(顾)二娘之右”,是为的评。
冯文凤(),名鹥,广东鹤山人。父亲是岭南书法名家冯师韩,由于精于隶书,与邓尔雅有“邓篆冯隶”之称。冯文凤幼承家学,最擅长的也是隶书。除了中国书画,冯文凤还懂油画、摄影、雕塑、音乐、骑术、游泳,可谓多才多艺。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油画。也喜养名犬名猫。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啊。冯文凤于30年代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并任会长,成就了史上中国女子美术事业最大盛事,留下一笔宝贵历史遗产。我认为,若不是有冯文凤这样的领军人物,即便是有更庞大的女子书画队伍,也不一定会有女子书画会。  1915年,13岁的冯文凤便展示了她的不凡。5月8日,她在香港《华字日报》报上刊登《鹤山女子冯文凤隶书润格》:“二宣四屏八元;大宣四屏拾元;楹联折半;随封加一。润资先惠,十日应付。接理处水车馆口瑞兴隆。”这女子小小年纪,便懂得并使用才华为自己谋生,真是不简单。更为神奇的是,六年后的1921年4月,冯文凤又刊登广告,称自1915年鬻书卖画以来,计得楹联1362对、画18帧,“现因学年俱进,昔日之作,颇不满意,拟赎回补过,凡还我书者,奉银一元,还我画者廿元。”并重新制定润例。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要对自己的作品较真,昔日买了的,还可以换,真是奇人有奇事啊。除此之外,看看冯文凤还做了些什么:1918年,16岁的冯文凤在香港创办了香港女子书画学校;1920年,18岁的她在上海举办了“华人女子美术展览会”;1925年,冯文凤的香港女子书画学校在上海设立分校;1934年,她与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该会每年活动一次,至1937年抗战暴发中断;、1943年,冯文凤与陈小翠、谢月眉、顾飞在上海连续举办“四家书画展览会”。在画家黄宾虹的年谱上提及自己的门生,有顾飞、冯文凤、黄冰清之名,看来冯文凤曾拜黄宾虹为师。我找到一张当年冯、陈、谢、顾四个女子整理资料时的一张工作照,只有冯文凤的一个身影,便能感觉到她那女中豪杰的厉气,非一般女子可比啊。然而,就这么一个豪气如虹的女子,其身世却是坎坷漂零、扑朔迷离的,多少人为之唏嘘感叹,才女命薄啊。关于冯文凤的生活,香港作家董桥对其听来故事作了记录。他说冯文凤的丈夫叫邓仲如,原是冯家家僮,已有妻儿,冯却一心嫁他。邓入赘冯家后突然暴富,又赌又嫖,还纳妾好几个,气得冯文凤离开,要么住上海,要么回香港娘家。坊间还有说,冯文凤与才子陆丹林极好,二人是老乡,也有很深的友情。据说,1946年冯文凤去了美国,于1961年在美国去世,也有说七十年代在美国去世。
冯文凤兼善书画,也懂油画、摄影、雕塑、音乐、骑术、游泳,可谓多才多艺,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油画。也喜养名犬名猫。冯文凤书法幼承家学,其父乃岭南书法名家冯师韩,由于精于隶书,与邓尔雅有“邓篆冯隶”之称。冯文凤5岁时从父习书法,由楷入手,上溯北魏、汉隶;13岁能对客挥毫,后经苦练,工篆、隶、真、行书,尤擅篆隶,书风遒劲古朴。传世墨迹有《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节临《曹全碑》、节临《秦公簋铭》、节书《水经注》等,有书法作品刊于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和《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等。
《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曾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
民国& 冯文凤& 节书水经注
节书《水经注》,一件小小的作品,文字来自《水经注》。署款“文凤”,钦印“文凤书印”。如许要强的女子,出手的却是“柔”意十足的隶书。或许只能若此,才能刚柔相济,书写出不同凡响的意味来。她的隶书是刚柔相映、风生水起的。
&&&&&&&&&&&&&&&&&&&&&&&&&&
民国& 冯文凤& 节临秦公簋铭
节临《秦公簋铭》,设色纸本成扇,民国廿三年(1934年)作于青峰山寺。署款“甲戌鹤山文凤”。该书字体方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7年夏,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肺病复发,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1949年初,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1954年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闻达于文学创作,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其书法擅长“初唐四大书家”中褚遂良的“储体”,她将“储体”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特点以及“空灵”的特色演绎得非常到位和精彩。其簪花小楷,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颇得钟繇风骨,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女性独有的隽雅灵动的韵味。林徽因的存世墨迹不多,转益多师是一个书家必然的选择,其所学行书应是二王一路。同时,因为林徽因自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她又将自己的孤傲、高洁、哀伤和灵性充溢于字里行间,达到了书与人的完美结合。传世墨迹有《清宵山空八言联》、《赠徐志摩诗册页》、《无量寿经》等。
民国& 林徽因& 清宵山空八言联
《清宵山空八言联》,联语为“宵清籁灭黄鹤时警,山空迹孤白雁忽来”,落款为“壬午仲冬十二月林徽因书于播州客中”。壬午年为1942年,而壬午仲冬十二月应为阳历1943年的1月,林徽因时年39岁,尚在病中,因而笔力略显弱了一点,个别字有些笔划显得纤细飘忽。但这副楷书八言联整体舒淡雅致,笔划柔中含劲,虽多取弧势,而毫不俗媚,颇有几分丈夫气。全联无一字不飞动,亦无一字不规矩。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林徽因的临习之功和她的个人天分了。
&&&&&&&&&&&&&&&&&&&&
民国& 林徽因& 赠徐志摩诗册页(局部)
《赠徐志摩诗册页》,纸本水墨行书。每页横28厘米,纵22厘米,计6页。题识:“予不善书,字体荒谬,只好写酒肉簿耳。志摩先生属写鄙诗,为之窘极,点汙素册,罪过,罪过。壬申(1932年)暮秋下旬,林徽因。”钤印:“林(朱)、徽因(白)”。此册涵诗十首,依次为《登松筠庵》、《陕州客夜》、《成都即事》、《桓夜侯祠下作》、《鹦鹉》、《蝉》、《邓都山》、《马耕诗》、《东城题壁》、《贾山何日往东川》等。此册行书清丽婉约,线条外柔而不失内坚,风流潇洒不让须眉。
&&&&&&&&&&&&&&&
民国& 林徽因& 无量寿经下卷(点击图片可看原图)
《无量寿经》下卷,小楷长卷,长173厘米,宽8厘米,落款为“民国廿九年秋八月林徽因沐手书”,钤印为“林徽因印”。济南涌泉书院藏。这件长卷书法,流畅的笔迹、娟秀的小楷,让人感受到一种古雅的文化气息,还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文采斐然的女性气韵。长卷整体舒淡雅致,笔画柔中含劲,沉稳恬静,毫不俗媚,颇有大家法度。透过这幅珍贵的墨迹,依稀可见这位融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旷世才女的绝世风华。
陈小翠(),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女,浙江杭县人。其父陈蝶仙,号天虚我生,为鸳鸯蝴蝶派文人,又以无敌牌擦面牙粉致富。其兄陈小蝶也是当时名诗人。小翠自幼聪慧过人,13岁能吟诗。她寓所在金神父路(今瑞金路)金谷村,常有鸿儒往来,雅韵逸兴,称一时美谈。她曾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尤擅工笔仕女及花卉,画风隽雅清丽,蕙心兰质,属雍容华贵一路。陈小翠的婚姻很不幸。早岁与诗人顾佛影感情甚好,陈父因嫌顾贫寒,思仰攀高门,她26岁嫁与浙江督军汤寿潜之孙汤彦耆为妻。诗文集《翠楼吟草》即做陪嫁。1934年,陈小翠与沪上冯文凤、吴青霞、汪德祖、谢月眉、顾飞等闺阁名流一道创办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为现代美术史留下一页靓丽篇章。她因文笔了得,还担任《女子书画会刊》编辑。不久家庭变故离婚,虽仍不能嫁与顾诗人,但鱼雁时通,深情款款。安持老人陈巨来《陈小翠》一文,记述顾佛影临终前不愿小翠负此不好名声,将其与小翠唱和之诗文付之一炬,令人唏嘘。现仅存《题大漠劫后集》、《大风雨日写示大漠》、《金缕曲·寄侯佛影居士病中》寥寥数首。解放后,受聘于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她在文革期间饱受迫害,2次逃离上海躲避动乱,均被闯将们捉回。作于1966年的诗《避难沪西寄怀雏儿书》云:“痛定心犹悸,书成鬓已丝。谁怜绕枝鹊,夜夜向南飞。
”沉郁凄凉之况味可知。女儿汤翠雏远嫁海外,陈的晚年颇孤单。1968年,孤傲的她引煤气自尽。
翠娜诗书画兼善。其诗词功底源于家学,诗风婉丽俊逸,时有气度豁达之作,如“何当冰雪深千尺,倚马长城草檄文”、“劳生消尽诗人梦,便有天真已不多”,均非寻常脂粉笔墨所能比。《兼于阁诗话》选其词作八首,以“灵襟夙慧,女中俊杰”目之。识者谓陈小蝶诗胜于其父,陈小翠诗又胜于乃兄。著有《翠楼吟草》十三卷等。她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传世墨迹有《抱愁别集诗》等。
&&&&&&&&&&&&&&&&&&&&&&&&&&&&&&&&&&&&&&&&&
民国& 陈小翠& 抱愁别集诗
《抱愁别集诗》,纸本行楷扇面。款署“录抱愁别集诗,本龙先生正,小翠。”此扇行书行气疏朗,书风越唐而直追汉魏,隽雅灵动不失高古,实为难得的佳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人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