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 对宋襄公论的说法,你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

毛泽东眼中的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
  毛泽东点评宋襄公,用了一句狠话: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
  用猪作喻人,这是毛泽东风格。他的“蠢猪式”断语,缘于宋楚泓水之战。我的疑惑是,在毛泽东这样一位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人物面前,宋襄公到底做错了什么,落得这样一个卑劣下贱的评价?
  以礼为固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45年,这一年,齐桓公死了。
  齐桓公一死,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斗得不亦乐乎。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齐国因内乱而衰,彻底丧失霸主地位。
  霸主一弱,诸侯想动。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伐齐,并扶持公子昭为齐国君。此举受到诸侯称赞,宋国地位自然提高,宋襄公有点飘了,山中有病虎,猛猴想称王。宋襄公梦想图霸中原,自己也来过过霸主瘾。
  但想法一出,遭到楚国反对。宋襄公的霸主瘾比鸦片瘾还难忍耐了,他决心来个下马威,先教训教训楚国。
  猛猴遇猛猴,必得死一只。宋楚争霸,一触即发。宋襄公心急火燎,发动泓水之战。
  战斗立刻打起来了。一开始,宋军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
  这时,楚军正渡河而来,但还没全部渡过河。如果这时出击,楚军必败无疑。司马子鱼赶紧向宋襄公请示:“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看了看,说,不行,还打不得。
  子鱼遵命,只好眼睁睁看着放敌人过河而来。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没排成列,子鱼又心急火燎,建言攻打。宋襄公说,还不行,继续等。
  子鱼遵命,又眼睁睁看着等楚军排成列。子鱼想这下应该可以打了吧,马上又去请示攻击。宋襄公说,可以了,你指挥打。
  两军一开打,没想到楚军非常强势,宋军根本不是对手,子鱼大败,所谓兵败如山倒,宋襄公跟着败军一起逃跑,一路遭遇刺杀,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
  落荒逃回国去后,没一个人不低头丧气,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理由是,如果按子鱼的打法,胜利如探囊取物,宋襄公两次制止,摆明是将成功送给楚军,将失败留给自己呀。
  宋襄公说:“这怪不得我啊,你们想想看,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头发有黑白两色的敌人(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也绝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这一番话,让今天的军事家听了只会目瞪口呆。但当时他的部下,多数都觉得还有道理,也就不再埋怨。但失败终归是失败,败军之王,难以存世。襄公重伤,不久死去。
  宋襄公一死,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失败。
  首先子鱼仍在反对。作为指挥官,到手的成功被换成失败,心里恨得牙齿发痒,当时就批评他说:宋大王根本不晓得什么叫打仗啊,强大的敌人,被险地阻住了,又没有排成队列,趁火打劫,在这个时候打他们,不是很好吗?……只要抓得到敌人,管他什么老兵,为争霸打仗,不是好玩的,是要杀敌人的,伤到就差没死了,怎么不是重伤?如果爱敌人怕他们重伤,还不如干脆不伤他们一根汗毛。(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可是,看法并不一边倒。也有赞誉宋襄公做法之人。《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对此事如此记载:“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充分肯定了宋襄公,还将他与周文王相提并论,给予至高的荣誉。理由呢,就一条,宋襄公打仗得到很有礼,一身的君子风度。
  这样一对比,分歧就明显了。说白了,分歧就是:带兵打仗,对敌人到底应该有理有节,还是应该乘机趁火打劫?
  有理有节
  子鱼无疑是中国战争趁火打劫的首倡者。
  今人又无疑都是赞成子鱼的,因为经过多少历史的熏陶,我们都接受了兵以诈立。相信兵者诡道,则战场上就毫无信义可言,什么温良恭俭让,都放到饭桌上去,战争让女人走开,战场请男人进来。上了战场,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以胜败为标准,成者王侯,败者贼寇,随便你用什么手段,打得赢就是老子,打不赢就去阎王那报到,还不能请阎王爷来辩理。两千年来,前人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今人多数相信,战场上没有任何道理,枪杆子就是硬道理。根据这个原则,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如果宋军采用“半渡而击”,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而宋襄公将煮熟的鸭子抛到天上,还真飞掉了,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傻瓜蛋?
  但宋襄公既然选择了有理有节,则一定不是头脑发热。后世又闹出这么大动静,毛泽东也忍不住站出来批评他一句,则一定不是个寻常仗。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的发明,始作俑者,名垂后世;要么他是照惯例,这次做了惯例中的出头鸟。
  到底发明,还是惯例?我们需要走进春秋战场去看看了。这一看,我们就傻眼了。
  春秋时代,战斗很别致。首先作战的人有高要求,必须要有贵族身份,老百姓则没有当兵打仗资格。贵族内部也分做四种:最高是天子,最低是士,中间分别是诸侯和大夫。战士战士,即战斗的贵族。这仗要打得既有气质,又有风度,则战斗的过程,需要借助点道具。贵族首先想到都用马车作战,双方往往排列成了整齐的车阵,相互问对方“准备好了吗?”,都说“准备好了,你放马过来”,才可以交战。打人还需要相互商量。
  一场车战下来,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次、致、阵、战。
  首先,次。或称军、舍。即敌对两军,先扎营驻军,准备约期会战。其次,致。或称致师。即以单车或少量部队对敌进行挑战。再次,阵。即列阵。所谓“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最后,战。即两军展开决战,以定胜负。
  交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先敌发动进攻,迫击敌阵;二是固守阵形待敌来攻;三是双方同时发起攻击。
  这种整齐的车阵,壮观性是有了,气质跟风度也来了,但有个缺点,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就乱了,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排列车阵继续作战。怎么办?不打了。贵族打仗,以炫耀实力为主要任务,不以杀人为宗旨,所以胜负很快,最快以小时计,相互冲过来,一回合,折过去,一回合,三五个回合,打累了,回家吧,洗洗睡,结束了。双方还没打过瘾,则这样继续再折腾一下,长则一天内见分晓;碰上旗鼓相当,当天未决胜负,延长到两天,夜间暂行休战,等待次日再战;实在难分胜负,最长最长,前后也不过十天。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打仗就是这么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如果说,看古人摆阵,像今天开奥运会看各国方阵入场,则真正打起仗来,更像今天玩拳击比赛。一切点到为止,脑袋不能打,生殖器官不能踢,对手一旦倒地,分出胜负,你就不能再打。
  古战场上跟今天拳击比赛还真差不多,双方有许多“战前规定”:比方说,战场上打伤了人,就不能再打;头发有黑有白的老战士,打败了就放他走,不能抓;碰上敌人战车坏了,得先帮他修好车,再上车对打;敌人如果打败逃跑了,只能追赶五十步。他逃到五十一步就安全了,不能再追,多追一步就违反规定了。即使双方面对面,也既不打,更不能捉,要眼睁睁看敌人大摇大摆回去。《孟子·梁惠王上》有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就是嘲笑逃了一百步的战士。孟子原意,逃五十步就安全了,逃一百步干什么?多此一举,不是浪费能量吗?
  这样看下来,古人打一场仗,我们恍惚觉得看完一场戏。春秋及其之前的战争,的确称不上战斗。庄重点看,有点像运动会,诙谐点看,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了。小孩玩游戏也没有这么礼貌规矩,有时还敲破对方脑袋。
  要问战场这么有理有节原因,主要是春秋之前,古人打仗不以夺利为主要目的,他们为了炫耀自己胸大肌发达,荷尔蒙旺盛。有时也莫名其妙来一仗,有时觉得生活寂寞,日子淡出个鸟来,也要打仗来刺激一下生活,用今人话说,本王打的不是仗,是寂寞。
  同时,周朝时中国礼仪发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同样地,不符合“礼”的规范,也就不能打,即使打赢了,也是一件脸上无光,更让自己感到丢丑的事。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古人打仗技术落后。工具是战车,笨重得要命,哪有那么容易开动?车马枪三样,加在一起,像个沉重的包袱。打个比方,古人打仗就像在水里打排球,双方有劲使不上。谁第一个可以爬上岸打,铁定是赢方。
  宋襄公恰好就处在中国战争从水里打排球向岸上打排球的过渡阶段,人家上了岸,他还在水里,他自己不知道。
  宋国当时在中原地区,这里还主要依靠战车作战,在南方的吴、越地区完全不同了,那里水网纵横,地多林莽,奔驰在北方平原的巨大而沉重的战车,在那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相反,各种战船,却是军队中的重要装备。适应着这样的客观条件,吴、越军队的主力是水兵和步兵。楚国与吴、越接壤,且大部分国土地处江南,作战很可能也是以步兵为主。
  泓之战决定性的胜负,主要不在宋襄公不搞偷袭,而在彼此作战方式不同。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是车战方式,因为战车体积大,只有空出大片地方,才能摆开战车使之成列。这是他的老规矩,他哪里想到,楚国的作战主力主要依靠步兵。车战像水里打排球,力不从心,步兵作战,灵巧机动,完全是岸上排球了。大象碰到一群猴子,除了遍体鳞伤,没有别的结果。谁胜谁负,事前已定。因为,楚国的步兵作战与宋国的车战相比,是更加先进的作战方式。宋襄公还彬彬有礼,按周朝规矩,谦让一番,规规矩矩,那么,“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情理之中了。
  这场战斗,技术不如人,宋襄公坚守上古战争礼、迷信神灵帮助,贻误战机,这些都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他惟一能够争取的机会,就是人家过江半路上搞偷袭。偷袭属于阴谋诡计,下三滥的做法,宋襄公不肯。但他因此落下了“蠢猪式的仁义之君”的千古骂名。
  然而,有谁想到,从宋襄公被骂那一刻起,标志中国的战争已经进入新阶段。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三十六计、背信弃义、诈道诡道、杀人如麻,无所不用其极,将成为战斗的常规手法。
  而且,战场再无仁爱可言,打仗再不是游戏,也毫无礼仪可言。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土地上见得最多的,已经不是庄稼,而是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当然,这是战国时候的事情了。战国时代,孙子兵法开始流行,贵族气质、君子风度,被刀光剑影杀得眨眼全无,人性阴暗、卑鄙,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一面,被张扬起来,像野草一样,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
  我们终于明白,宋襄公此战,是一个转折。在他之前,贵族战争的礼仪是常态;在他之后,诡诈与残忍的战争,开始流行为一种趋势。
  趁火打劫
  宋襄公古礼有加的“仁义”战被嘲笑后,战争终于敞开露出它狰狞的真面目。
  时间到了春秋泓之战结束的三百八十三年,即公元前262年。这一年处在战国末,战斗还如往常,你冲我杀,没有谁料到,中国在酝酿一场令山河变色、天地染红的大战。这就是长平之战。
  这一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
  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看到敌强己弱、初战又失利,决定采取乌龟政策,坚守营垒,待秦兵进攻。秦军多次挑战,赵国死不出兵。赵王纳闷,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看出了机巧,决心用用离间计,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发生在这次。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连吃败仗十分恼火,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听说他又要准备投降,更加火冒三丈,当机立断,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令他率兵击秦。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角色,他的母亲最了解,当时就反对他去,但没反对成功。上任之后,赵括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9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难耐,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没能冲出。赵括只好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走投无路,投降白起。白起使诈,居然将赵括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
  对比春秋泓之战、战国长平之战,前者如果看作小孩游戏,后者已经属于战争机器举国大屠杀运动。春秋泓之战显得幼稚、阳光,长平之战则处处老辣、阴暗。一句“蠢猪式的仁义之君”,宣告老辣、阴暗的举国大屠杀成为中国的常态,少则数以十万计,多则数以千万计的生命,在那些阴谋与掐算中,常常一瞬间灰飞烟灭。
  我们必得再反思:到底是蠢猪式的仁义好,还是猴精式的残酷好?
  再论仁诈
  从长平之战再返回去看泓之战,或许我们对宋襄公有不同看法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宋楚泓之战 -
1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
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楚强宋弱,但
时,形式对
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谓君子“不
”等的迂腐教条,拒绝接受
的正确意见,以致殆误战机,惨遭失败。&宋襄公的固守教条,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为固守中国人的
宋楚泓之战 -
《著作介绍》
》原名为《左氏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
》、《春秋榖梁传》合称“
”。《左传》的作者,
,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
,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
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宋楚泓之战 -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宋楚泓之战 -
宋公⑴及楚人战于泓⑵。宋人既⑶
,楚人未既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⑸其未既济⑹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
,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⑺而后击之,
败绩。公伤股⑻,门官⑼歼焉。
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⑽伤,不禽⑾
⑿。古之为君也,不以
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⒀不
司马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
,求杀敌也。伤及未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
,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
以声气也。利而用之,
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宋楚泓之战 -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
)才攻击楚军。
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
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宋楚泓之战 -
文章节选部分记叙的是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宋襄公与楚军的泓水作战,
了阵势,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这时候对于宋国而言是最佳的攻击机会。可是宋襄公却认为不可,还提出一堆大道理。从这个过程看,宋襄公的迂腐暴露无遗。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写战争的过程,因为宋襄公的迂腐而导致战败。第二段因为国人责怪国君,宋襄公为自己辩护,提出了战争道德论。和《曹刿论战》一样,作者介绍史实也带着感情倾向,对于宋襄公的做法,《左传》的作者持否定态度。
宋楚泓之战 -
《左传》原文(节录)
(僖公)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也!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懂,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为足以惩君。”······
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
楚人伐宋以就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与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
(今河南柘城县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
“子鱼曰:‘君未知战。就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
,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宋楚泓之战 -
《左传》介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录春秋历史的著名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所撰。其内容是按
十三个君主的顺序编写的,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共计二百六十九年。
编年体史书在我国出现很早,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加以整理而成的《春秋》。由于《春秋》后来被尊为“经”,后世儒家各派对它的解释便称作“传”。在汉代,《春秋》传有五种,但后来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种,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历来被视为孔门后学解释《春秋》的专著,属于“
”。《左氏传》是到西汉末才在宫廷藏书中被发现,
派认为它也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属于“古文经学”,但今文经学派斥之为西汉末
的伪作。据近人研究,《左传》应当是完成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官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从内容上看,《左传》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而尤其注重战争活动的记录。因此,《左传》并不是汉朝人伪造的《春秋》“传”,而是体裁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史书,当视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通行的《左传》注释本,是西晋杜预作注的《春秋经传集解》,简称“杜注”,它将《春秋》经文拆开分别编入每年传文之前;唐代孔颖达又在杜注的基础上作疏,撰成《春秋左传正义》,简称“
《宋楚泓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本篇内容记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同
争霸的历史,充分描写了宋襄公固守那种仁义道德,十分迂腐,结果导致宋军在泓之战中惨败的历史过程。
宋楚泓之战
宋楚泓之战 -
重点字解释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已经。&
及:等到。&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胡苟: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07:26:0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从宋襄公的失败说开去——兼析儒家春秋三传
按:有朋友指出:
孔子坚持宋襄公的仁义必胜的理念。中国人向来沉迷在这种心理强大上。贻害不浅。形成了忠奸斗争的历史观。结果忽视技术。西方则走出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实事求是,越来越发达。说白了就是半渡而击之的策略。不迷信仁义。
---------------------------------------------------------------------
宋襄公的案例是另一个伦理问题,要复杂多了。
背景是宋襄公要会合诸侯会盟,但对“夷狄”大国楚国没加小心,不想在会盟之地被楚国不顾国际惯例地劫持了。活着回来的宋公决定组织联军讨伐亲楚的郑国。楚国发兵攻打宋国,“泓之战”战爆发。
故事记载在“春秋”经的“僖公二十二年”,全文如下:
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关乎这个故事就最后一句“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孔夫子对于宋襄公是褒是贬,从经上看不清楚。其实是个谜。因为圣人自己是标准,翻云覆雨。从孔子自己的言论看褒也行,贬也行,你说方便不方便?难怪聪明的皇上们立刻要拿来在全国统一思想。
鲁迅说过:“宋襄公的作为,贻笑大方.孔子的杀乱政祸国的少正卯,证明仁义不是姑息养奸,也不是教条迂腐。”孔夫子的学生全部(颜回除外)被另一个学者(官居大夫呢)少正卯吸引跑了,孔夫子怀恨在心。而孔老夫子一朝权在手,立刻下死手,“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竟把对方置于死地,还暴尸三日,这个够厚黑吧。少正卯如何乱政祸国,孔夫子不需要证据,只需自己讨厌他就可以,后代门人手痒要用“春秋决狱”,也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门人根本看不出人家何罪之有,子贡傻乎乎问人家少正卯到底犯什么罪了,孔夫子的答案是他有五种品德很不好,实在太该死。你看原心定罪有多厉害?少正卯死了就死了,到了批林批孔的年头又被抬出来作为“法家”大肆表彰,和孔老二过不去,你看有趣么?据说现在姓“闻”的朋友们很多是少正卯的后代呢。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夫子一个博导带着百十号人,从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从这吃到那,经费充足,高谈阔论,一点都不迂腐。专门讲尊王,专门给大军阀做咨询,收取高额礼金,可就是不去周天子那里献计献策,多有意思,当今的学阀哪个能如此嚣张?
&回到正题。
&春秋三传里面《公羊传》讲大义,所以对宋襄公褒之;《梁传》、《左传》都对宋襄公鄙视之。特别是《左传》影响最大。
&宋襄公的故事在三传里面都展开讲了,(不解释没法明白,所谓微言大义,实在太微了):宋楚交战,约定好了要在乱水的北面交战,国防部长(当时叫大司马,后来叫兵部尚书)两次请示宋襄公,请在敌人正在渡河以及海没有摆好队形的时候发动攻击,但宋公都认为这么干有违君子之道拒绝了。结果待楚军准备好了双方会战,宋军大败。
《公羊传》断案:宋襄公是个好君主,大事临头能不忘大礼。可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难道暗示大臣不该请示太多,该坏事自己扛,好名声让给领导)。不怪襄公怪臣子们没手段。显然是个好国王,即使周文王来打这个仗也就这样子。
《梁传》批判宋襄公就满篇大道理了,说宋公在战争的根源上就出发点不对,你讲礼,但是人家不搭理,就要多自省;重复犯错,有过不改是错误的,更不该为了自己个人雪耻而引起战争,发动军人披铠甲打仗是用来征伐“无道”而非报私仇的嘛。关键的毛病是你不顾自己到底有没有实力就和楚国打仗。人要有信誉但是关键要落实在审时度势上。输了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深深的有违仁义之道!这个论调不是从实利出发而是责备宋襄公根本不仁了。
《左传》里面对此有一个著名的“子鱼论战”并借子鱼的口讥讽批驳了宋襄公。打败了以后宋公和子鱼对话,宋公说我们这种君子不忍心俘虏老人家,也不依靠险地攻击敌人。子鱼很清醒的指出,您根本不懂战争之道,我们来干嘛来了,不久为打胜仗么?敌人处于险境、没有摆好阵形,分明是“天”赐良机。如果可怜人家,干脆投降好了。为了取得胜利,就该不管他老不老一味攻击之,于险境也要攻击取胜。(有人干脆认为这个以利当先的写法就不会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至少是战国往后。)
既然“三传”都自称得了孔圣人真传,何以对此案判断如同霄壤?孔夫子教育方式出了名的因材施教,上智下愚都教导,而且教导的内容都不同,没想到对一道题目,给不同的学生最后的答案居然可以截然相反。据近现代考证,千百年被科举考试用来做标准课本《左传》压根是汉代伪造的。刨除了左传,今文派的“公羊”和“谷梁”孰是孰非呢?还是矛盾没答案。原本拿这些一团乱麻、彼此矛盾、忽是忽非的东西作为终极真理、治国大道,不引起灾难才怪。清末康有为驳倒古文派功不可没,公羊家的学说在清末除了大量粉丝。当今的和基督教颇有渊源的鼓吹少儿读“儒经”的“大儒”蒋庆也是走这个路线。可怜古代多少少年儿童直接背诵的就是本文附录的原文,今天还要继续实在不可思议。
史迁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实在是在道德上褒奖之。原因是司马迁是亲公羊派的背景。
偏道家的《淮南子》说,古代的战争不杀小孩子,不俘虏老年人,在古代是义举,现在是笑料了。
&在两汉,公羊派曾令帝王一见倾心,实现了独尊儒术,独霸思想政治领域,梁派后来曾经占过一段时间上风;东汉后期终于古文派联合梁派压倒了公羊家。三国演义里面的关二爷最喜欢看《春秋》,应该不是看干巴巴的春秋经,而是看公羊传。公羊家鼓吹大复仇、大一统等理论,和桃园兄弟的做派比较投缘。公羊传和左传对于皇权、丧葬嫁娶、世界的发展方向都有何大分歧,古文派的皇权更极端,讲求孝道更偏激,搞阴阳五行也后来居上的很厉害,记得鲁迅讲的故事么?
,魏晋时代你去朋友家万一不小心提到人家父亲名字中的一个字,对方就嚎啕大哭弄你个大大没趣。那时候开始今文派已经衰微而古文派掌权了。古文派自此统治了中国思想界一直到清末,《左传》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理论的权威注解。从宋襄公的案例看,古文派标榜绝对的仁义,同实践上的实用势利是由很大张力的。古文派的社会史观是阴阳五行循环往复,对古代礼法墨守成规,厚丧葬,鼓吹君主极权,对照中国历史的王朝兴起崩溃、不断的循环怪圈,可以检讨其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极大。到清朝末年康有为等又重新发现和抬出公羊家学说,托古改制,力图变法,已经是老药难医绝症,“大一统”、“张三世”、“大复仇”已经无法见容于新时代。康在政治上铤而走险,不知是不是想要作下黑手的能臣,居然设下“围园杀后”的计划要杀掉那拉氏西太后,事败逃亡海外,倒霉的戊戌六君子为荒唐的政变计划买了单。康有为后来要发展孔教,而今文经学里的孔子实实在在是一个教主,一个在春秋时代就预言炎汉当立的先知,是身兼天下大任的“素王”,但是随着袁世凯洪宪皇帝的覆灭也一起树倒猢狲散。及至马列思潮进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横扫天下,早已使孔孟之道望风瓦解,大批知识分子对其弃若敝履。历史早已显明,孔孟儒家之道应该放到博物馆、图书馆好好保管,切莫放出来被妄人用以招摇撞骗,其已经落后反动,不见容于天下大势,背逆时代潮流,与文明理性,民主科学皆背道而驰。今日如果还要祭出孔夫子的大旗,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丧失理性。
回到宋襄公,现在看来,赞扬宋襄公的认为其是个理想主义者,恪守道德和诚信,其行为值得表彰;鄙视的认为此人迂腐、败事有余。大骂宋襄公是蠢猪的代表人物有本朝开国毛公。
如果单单从结果看,宋襄公为了些许“武士道”、“贵族”、“君子”精神,导致宋师败绩,死伤无数,国家利益大受其损,应该是失败的。但是并非不值得同情。对于战场上的对手给与其充分时间准备,双方都从容摆阵再开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风度。经过宋襄公骂名千载的启示之后,大量后人在此矛盾情景中毫不犹豫选择了不择手段、兵不厌诈、胜者王侯败者贼(这个还仰赖史书被随意涂抹的好传统)。曾听过抗日战争的段子,“日军鬼子一看游击队员要拚刺刀,就把子弹哗啦全部清掉扔了,摆个架式要拚命,而我军队员立刻大喜,不拼了,拉开枪栓就开枪,你看小鬼子蠢不蠢?”听得群众总是哈哈大笑。
最近耶鲁教授陈志武指出:“为什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源于西方?为何保障市场发展的产权制度秩序也源于西方?(因为)自古罗马开始,西方打仗很讲规则:你不能偷袭(那是卑鄙)而是两方军队先约好时间地点、摆开阵势明打,跟中国传统截然相反。”西方还是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骑士精神的。至于契约精神更是源自深厚的宗教信仰,并为民主、法制提供了基础。
相对于我国自我标榜了几千年的诗礼教化,“圣贤”心法,经史子集,弄得千年如一日的道德沦丧,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宋襄公的例子不值得进一步深思么?
&----------------------------------------------
僖公二十二年&
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僖公二十二年(节选自《公羊传》)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僖公二十二年(节选自《梁传》)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日事遇朔曰朔。《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也。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
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而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
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僖公二十二年(节选自《左传》)
。。。。。。。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
到了民国时代,冒出一位不肯剪辫子的“大儒”辜鸿铭,通数种外文,专门给各国人等推销孔孟之道,鼓吹中国的文明的优越性,宣扬纳妾、裹小脚,为一时奇观。可惜时至今日为他鼓掌叫好的。戏咏之:
&咏史 辜鸿铭
蜩螳九域辊秋雷,
只手危澜挽破桅。
声哑夷蛮宣教化,
心期孔孟数坟灰。
残风小辫还将摆,
鸳梦天朝已莫追。
老泪金莲终不负,
独斟浊酒几只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楚泓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