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叶片翻秧,叶片就干巴了,一株就几个叶片这样是什么病害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出生于桂东农家,13岁时开始出外谋生。199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坊乡、大塘乡工作,2001年3月参加桂东县公开招考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发表诗作《理想》,1991年写出调查报告《前景堪忧 亡羊补牢——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调查与思考》,1994年大学期间,发表专业论文《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向》开始系统性探索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理论及山区经济发展理论,并成为现今业余主攻方向。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548)|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马铃薯栽培第七章
病虫草害防治',
blogAbstract:'&\r\n第一节 马铃薯病害防治\r\n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r\n(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种类与危害\r\n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出生于桂东农家,13岁时开始出外谋生。199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坊乡、大塘乡工作,2001年3月参加桂东县公开招考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发表诗作《理想》,1991年写出调查报告《前景堪忧 亡羊补牢——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调查与思考》,1994年大学期间,发表专业论文《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向》开始系统性探索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理论及山区经济发展理论,并成为现今业余主攻方向。',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大关县农业局
&|&&|&&|&&|&&|&&|&&|&&|&&|&&|&&|&&|&&|&&|&&|&&|&&|&&|&&|&&|&&|&
(06-17)&&(06-17)&&(06-17)&&(06-17)&&(06-17)&&
您现在的位置:&&&&
页面功能 【字体&&&小】&&【】&&【关闭】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发稿时间: 15:48:05】
【作 者:袁邦前】
【主 题 词:】
【责任编辑:大关县管理员】
【稿件来源:大关县植保站】
【审核发布:大关县管理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马铃薯病虫害在我县有逐年加重之势,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瓢虫、马铃薯蚜虫等,因此加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利用农药,严格控制病虫害。
一、马铃薯病害的防治
(一)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为普遍而较为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地上植株及块茎都能发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时造成绝收,因此必须加强预防及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可侵染叶片、叶柄、茎、茎块。叶片侵染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其中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迅速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后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后出现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
2、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爆发、进而大流行。(2)品种的抗病性差,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3)种薯带菌,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4)发病田块,重复种植严重。使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二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5)地块选择不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地块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流行。(6)栽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密度偏大,整地质量差,铲镗不及时,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不及时预防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之一。
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5)种薯消毒,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将刀浸泡消毒。(2)严格挑选无病薯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3)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及时除草,如发现此病及时清除中心病株。(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的锰锌?霜脲可湿性剂700倍液,或亩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天,连续用药2-3次才能控制其流行。
(二)马铃薯早疫病。1、症状:(1)马铃薯早疫病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叶片病斑近圆形,马铃薯叶片染病后,出现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病斑,大小约3毫米,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成黑色斑块,可致叶片枯死脱落叶柄和茎杆受害,多发生在分枝处。(2)马铃薯薯块发病,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亦变成褐色干腐,出现近圆形暗褐色斑,皮下呈浅褐色海棉状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霉层。
2、防治:(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2)选用干燥肥沃田块种植,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3)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4)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5)早期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6) 药物防治: 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三)马铃薯病毒病。1、症状: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2、防治:(1)采用无毒种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3)&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蚜虫是传毒该病的主要原因。(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5)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二、马铃薯虫害的防治
(一)马铃薯瓢虫。1、形态特征:主要是28星瓢虫,成虫: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2、防治:(1)消灭越夏虫源,清除田边地角、沟边杂草及被害马铃薯干枯残叶以及植株,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夏虫源。(2)人工捕捉成虫,利用马铃薯瓢虫成虫的假死性,敲打植株,收集成虫,集中消灭。(3)在马铃薯瓢虫幼虫孵出前,摘除叶片上的卵块,集中处理,减少田间虫口密度。(4)幼虫分散为害前,进行化学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6%的蚧休乳剂1000―1500倍液。
(二)蚜虫。1、总类:种类较多,如棉蚜、桃蚜、菊蚜、瓜蚜、小蚜、黑背蚜、麦长管蚜、萝卜蚜等。主要为害玉米、马铃薯、蔬菜、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植物。
2、防治:(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蚜虫的孳生基地:(2)农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抗蚜威3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喷头距农作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来回或上下摆动,走速要均匀。2、落雨天气和有露水时不能用药防治,因用药被雨水冲走,降低防治效果。喷药4小时内如遇下雨,防治效果较差;如未下雨,其防治效果较好。3、农药施用时,必须配戴口罩及手套。操作者要自我保护,尽量减少裸露部位,以免发生中毒。4、用药最佳时期是上午及下午。中午天气炎热,用药时要做好保护措施,防止中毒。5、施药时,必须顺风喷药,用药后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农药施用结束后,把药械清洗干净以备下次使用。6、药防的田、地块要求管理好人、畜、家禽等,用药10天之内不能采摘食用田、地块的瓜果蔬菜等。
【网站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2.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4.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技术支持:马铃薯栽培 - 清远市华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第五章&&& 马铃薯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 &一、马铃薯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 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全和耐贮藏等特点,是重要的宜粮、宜菜、宜饲和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块茎中淀粉含12%-22%,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块茎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提供的食物热量高于所有的禾谷类作物。因此,马铃薯在当今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可以制作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马铃薯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在间作套种、轮作制中马铃薯亦占有重要地位。
&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 (一)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 根据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1536年西班牙探险队员把马铃薯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后经260年的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年)传人我国。京津地区是亚洲较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17世纪初经海路传入广东、福建沿海各省。
&&& 马铃薯在世界上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2000年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l 877.7万hm2,总产量301804kt,单产16t/hm2。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主产国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五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世界马铃薯主产国家中荷兰生产水平最高,单产约为45t/hm2,而且是世界上重要的种薯出口国家。
&&& 我国马铃薯生产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其栽培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2000年全区种植面积64.64万hm2,其次是贵州省,为47.7万hm2。超过20万hm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黑龙江、山西、云南、重庆、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北。
(以下供参考:
世界马铃薯状况
&&& 1. 生产状况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达144个,其中亚洲40个,欧洲40个,非洲36个,中北美洲14个,南美洲10个,大洋州4个。
&&& 马铃薯是全世界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900万hm2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400万hm2)、俄罗斯(约320万hm2)、印度(约130万hm2)和波兰(120多万hm2)等。
&&& 全世界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16t/hm2左右。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荷兰(45t/hm2),其他单产较高的国家有美国(约40t/hm2)、日本(约33t/hm2)和加拿大(约27t/hm2)等。详见附件1(全 球 马 铃 薯 生 产 概 况)。
&&& 2.& 消费概况
&&& 马铃薯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之一。从马铃薯的利用(见世界马铃薯利用与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是作为人类的食物或动物的饲料,前者约占马铃薯总生产量的54%,后者约占19%。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较大。马铃薯的人均消费量差别极大,全世界平均年马铃薯消费量为28kg/人,但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量达74kg,而发展中国家只有14kg。欧洲为86kg,北美为63kg,拉丁美洲为24kg,亚洲为14~15kg,非洲只有8kg。中国为14kg左右。详见附件2[世界马铃薯利用与消费情况()]。
&&&& 3.& 贸易概况
&&&& 马铃薯的贸易包括鲜薯和加工产品的贸易。根据FOA的统计,每年马铃薯的出口量约1000万吨,价值20多亿美元。马铃薯鲜薯进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以种薯出口为主,价格318美元/t,以原料薯进口为主,价格140美元/t,1999年贸易顺差接近1.9亿美元。其他国家情况详见附件3[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的贸易概况(1999)]。
&&&& 马铃薯加工产品贸易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是冷冻马铃薯制品。每年进出口量约400万t,价值30多亿美元。荷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冻马铃薯制品的出口国,1999年出口90万t,价值6.84亿美元,其次有加拿大和美国。冷冻马铃薯制品进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999年进口47万t,进口量几乎与整个亚洲国家的进口量相等,其次有日本,达28万t多。世界各国和地区马铃薯冷冻制品进出口情况详见附件4[全球冷冻马铃薯制品(frozen potatoes)的贸易概况(1999)]。
&&&&& 4.& 发展趋势
&&&&& 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平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国家种植面积还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年内马铃薯的加工比例和加工产品的种类还会有一定的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 滕宗瑶等(1989)根据我国马铃薯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
&&& 1.北方一作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本区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一年只栽培一季,也是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 2.中原二作区& 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为了躲过炎热的高温季节,实行春、秋二季栽培。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多与其他作物间套作。
&&& 3.南方二作区&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本区夏长冬暖,主要在稻作后,利用冬闲地栽培马铃薯,实行秋播或冬播,栽培的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也是今后马铃薯发展潜力大的地区。
&&& 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包括云、贵、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山区。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类型。
&&&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 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155.9万hm2,总产8701kt,平均单产5.58t/hm2,1982年全国栽培面积245万hm2,平均单产9.7t/hm2。1995年以来,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中,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2000年全国栽培面积472.3万hm2,总产66282kt,平均单产14t/hm2。由于留种制度的建立和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使中原和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面积迅速扩大,并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但就全国而言,由于我国马铃薯多分布于无霜期短、土壤瘠薄的干旱山区,耕作栽培较粗放,单产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
&&&&&&&&&&&&&&&&&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染色体数2n=2x=48。马铃薯植株按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几部分。
&&& (一)根
&&&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cm,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10—20cm,分布在表土层(图10—1)。
&&&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属于直根系。
&& &(二)茎
&&&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地上茎
&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简称茎。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三棱、四棱或多棱。在茎上由于组织增生而形成突起的翼(或翅),沿棱作直线着生的,称为直翼,沿棱作波状起伏着生的,称为波状翼。茎冀的形态是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茎多汁,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茎呈绿色,也有紫色或其他颜色的品种。
&&&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中晚熟品种茎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利用茎再生能力强这一特点,采用单节切段、剪枝扦插、压蔓等措施来增加繁殖系数。多数品种茎高为30-100cm。茎节长度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大,肥水过多时,茎长的高而细弱,节间显著伸长。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由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10cm左右。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或9节的。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停止生长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图10—2)。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节上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有50%-70%的匍匐茎形成块茎。不形成块茎的匍匐茎,到生育后期便自行死亡。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1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10cm,野生种可长达l-3m。
&&&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级匍匐茎。在生育过程中,如遇高温多湿和氮肥过量,特别是气温超过29℃时,常造成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块茎
&马铃薯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状退化小叶,呈黄白或白色。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称为芽眉。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的深浅,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状态。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图10—3)。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块茎的顶端优势。块茎顶端优势的强弱因品种、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感病程度而异。块茎与匍匐茎连接的一端称为脐部或基部。
&&& 块茎的大小依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一般每块重50—250g,大块可达1500g以上。块茎的形状也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产生一定变异。一般呈圆形、长筒形、椭圆形。块茎皮色有白、黄、红、紫、淡红、深红、淡蓝等色。块茎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肉者为多。
&&& 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在湿度过大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又易引起病菌侵入,这种块茎不耐贮藏。
&&& 马铃薯块茎的解剖结构自外向里包括周皮、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和内髓。
&&& (三)叶
&&& 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最初发生的几片叶均为单叶,以后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图10—4)。顶生小叶较侧生小叶略大,其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复叶互生,呈螺旋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
&&&& (四)花
&&&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抱合中央的雌蕊。花药有淡绿、褐、灰黄及橙黄等色。其中淡绿和灰黄的花药常不育。雌蕊一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图10—5)。
&&& (五)果实与种子
&&&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种子100—250粒。种子很小,千粒重0.5—0.6g,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图10—6)。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一60%,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一90%以上。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具有发芽能力。
&&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 马铃薯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 (一)芽条生长期
&&& 种薯播种后芽眼开始萌芽,至幼苗出土,为芽条生长期。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端着生一些鳞片状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节上发生幼根。该时期是以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为中心,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壮株的基础。影响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种薯本身,即种薯休眠解除的程度、种薯生理年龄的大小、种薯中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和是否携带病毒。外界因素主要是土壤温度和墒情。该时期的长短差异较大,短者20—30d,长者可达数月之久。关键措施是把种薯中的养分、水分及内源激素调动起来,促进早发芽、多发根、快出苗、出壮苗。
&&& (二)幼苗期
&&& 幼苗出土到现蕾为幼苗期。该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主,同时伴随着匍匐茎的伸长以及花芽和侧枝茎叶的分化,是决定匍匐茎数量和根系发达程度的关键时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d匍匐茎伸长,再经10-15d顶端开始膨大。植株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标志着幼苗期的结束。一般经历15—20d。各项农艺措施的主要目标,在于促根、壮苗,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协调分化与生长。
&&& (三)块茎形成期
&&& 现蕾至第一花序开始开花为块茎形成期。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宜径达3—4cm,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达到平衡。该期的生长特点是由地上部茎叶生长为中心,转向地上部茎叶生长与地下部块茎形成并进阶段,是决定单株结薯数的关键时期。该期经历30d左右。关键措施以水肥促进茎叶生长,迅速建成同化体系,同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生长中心由茎叶迅速转向块茎。
&&& (四)块茎增长期
&&& 盛花至茎叶衰老为块茎增长期。该期茎叶和块茎生长都非常迅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需水、肥最多的时期,经历15—25d。
&&& (五)淀粉积累期
&&& 茎叶开始衰老到植株基部2/3左右茎叶枯黄为淀粉积累期,经历20—30d。该期茎叶停止生长,但同化产物不断向块茎中运转,块茎体积不再增大,但重量仍在增加,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延长根、茎、叶的寿命,减缓其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
&&& (六)成熟期
&&& 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无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枯黄,块茎内淀粉积累达到最高值,即为成熟收获期。
&&& 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 新收获的块茎,即使给以发芽的适宜条件,也不能很快发芽,必须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休眠分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前者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后者则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块茎休眠特性是马铃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 块茎的休眠关系生产和消费。因为休眠期的长短,影响块茎耐贮性及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出苗的整齐度以至产量的高低。这在微型薯作种或二季作地区尤为突出。
&&& 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而不同。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眠期,低温干燥则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块茎休眠及其解除,除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内在生理原因所支配。块茎内存在着β抑制剂(脱落酸类物质)等植物激素,同时还存在着赤霉素类物质,这两类物质比例的大小,就决定着块茎的休眠或解除;刚收获的块茎抑制剂类物质含量最高,赤霉素类含量极微,因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类物质逐渐增加,当其含量超过抑制剂类物质的时候,块茎便解除休眠,进入萌芽。
&&& 生产上人为打破休眠最常用的方法是0.5-1 mg/kgGA3溶液浸泡10—15min或0.1%高锰酸钾浸泡10min等。脱毒种薯生产中,用0.33ml/kg的兰地特气体熏蒸3h脱毒小薯,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 &四、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一)温度
&&& 马铃著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全生育期需有效积温℃(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一18℃,温度超过36℃,块茎不萌芽并造成大量烂种。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土温在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温,12℃形成花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
&&& 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d形成,25℃出苗后21 d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薯。
&&& 块茎增长的最适温度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
&&& 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l — -2℃时,地上部茎叶将受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
&&& (二)光照
&&& 马铃薯光饱和点为3万-4万lx。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 马铃薯属于长日照作物。光周期对马铃薯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增长都有很大影响。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h,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0h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降低。一般日照时数为11-13h时,植株发育正常,块茎形成早,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快,块茎产量高。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
&&& 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效应。高温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块茎的发育,在弱光下更显著,但高温的不利影响,短日照可以抵消,能使茎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早。因此高温、短日照下块茎的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下高。高温、弱光和长日照,则使茎叶徒长,块茎几乎不能形成,匍匐茎形成枝条。开花则需要强光、长日照和适当高温。
&&& (三)水分
&&&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为400一600。若年总降雨量400—500mm,且均匀分布在生长季节,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
&&& 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80%为最适宜。萌芽和出苗,靠种薯自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幼苗期需水量不大,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15%,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需水量显著增加,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临界期,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并要保证水分均匀供给。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后期水分过多,易造成烂薯和降低耐贮性,影响产量和品质。
&& &(四)土壤
&&&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最适宜。冷凉地方砂土和砂质壤土最好,温暖地方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好。这样的土壤上栽培马铃薯,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 马铃薯要求微酸性土壤,以pH5.5—6.5为最适宜。但在pH5-8的范围内均能良好生长。土壤含盐量达到0.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氯离子含量的增高而降低。
&&& &(五)营养
&&&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1992)的试验结果,生产500kg块茎需吸收纯氮3.33kg、纯磷3.23kg、纯钾4.15kg。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各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和吸收速度不同。一般幼苗期植株小,需肥较少。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马铃薯一生需要养分的关键时期。淀粉积累期吸收养分速度减慢,吸收数量也减少(表10—1)。
表10—1& 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
出苗后天数
累积吸收星(kg/hm2)
阶段吸收量占总吸收量(%)
占干重(%)
吸收速率(kg/hm·d)
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
块茎增长期
淀粉积累期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9.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51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8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50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5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1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10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93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0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05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0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0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0& 46.64& 0.82&& 16.6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1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13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8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0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02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5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3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6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05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77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6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1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8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9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9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9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39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43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28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84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13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15
&&& (内蒙古农业大学,1992)
&&&&&&&&&&&&&&&&&&&&& &第三节& 马铃薯的产量形成与品质
& &&一、马铃薯的产量形成
&&& (一)马铃薯的产量形成特点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产品器官是无性器官&
马铃薯的产品器官是块茎,是无性器官,因此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外界条件的需求,前、后期较一致,人为控制环境条件较容易,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产量形成时间长
&马铃薯出苗后7一10d匍匐茎伸长,再经10-15d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直到成熟,经历60-100d的时间。产量形成时间长,因而产量高而稳定。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马铃薯的库容潜力大
&马铃薯块茎的可塑性大,一是因为茎具有无限生长的特点,块茎是茎的变态仍具有这一特点,二是因为块茎在整个膨大过程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增大,同时块茎的周皮细胞也作相应的分裂增殖,这就在理论上提供了块茎具备无限膨大的生理基础。马铃薯的单株结薯层数可因种薯处理、播深、培土等不同而变化,从而使单株结薯数发生变化。马铃薯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敏感,受到土壤、肥料、水分、温度或田问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其产量变化大。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经济系数高
&马铃薯地上茎叶通过光合作用所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在生育早期就直接输送到块茎这一贮藏器官中去,其“代谢源”与“贮藏库”之间的关系,不像谷类作物那样要经过生殖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结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就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同时,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的83%左右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马铃薯的经济系数高,丰产性强。
&&& (二)马铃薯的淀粉积累与分配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规律
&块茎淀粉含量的高低是马铃薯食用和工业利用价值的重要依据。一般栽培品种,块茎淀粉含量为12%-22%(湿重),占块茎干物质的72%-80%,由72%-82%的支链淀粉和18%-28%的直链淀粉组成。
&&& 块茎淀粉含量自块茎形成之日起就逐渐增加,直到茎叶全部枯死之前达到最大值。单株淀粉积累速度在块茎形成期缓慢,块茎增长至淀粉积累期逐渐加快,淀粉积累期呈直线增加,平均每株每日增加2.5—3g。各时期块茎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叶片和茎秆淀粉含量,并与块茎增长期前叶片淀粉含量、全生育期茎秆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即块茎淀粉含量决定于叶子制造有机物的能力,更决定于茎秆的运输能力和块茎的贮积能力。
&&& 全生育期块茎淀粉粒直径呈上升趋势,且与块茎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块茎淀粉含量因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栽培条件而异。晚熟品种淀粉含量高于早熟品种,长日照条件和降雨量少时,块茎淀粉含量提高。壤土上栽培较黏土上栽培的淀粉含量高。氮肥多则块茎淀粉含量低,但可提高块茎产量。钾肥多能促进叶子中的淀粉形成,并促进淀粉从叶片流向块茎。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淀粉积累
&马铃薯一生全株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出苗至块茎形成期干物质积累量小,且主要用于叶部自身建设和维持代谢活动。这一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4%以上。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并随着块茎形成和增长,干物质分配中心转向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55%以上。淀粉积累后期至成熟期,由于部分叶片死亡脱落,单株干重略有下降,而且原来贮存在茎叶中的干物质有20%以上也转移到块茎中去,到成熟期,块茎干物质重量占干物质总量的75%-82%。干物质积累量在各器官分配,前期以茎叶为主,后期以块茎为主,全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大,产量和淀粉含量高。
& &&二、马铃薯的品质
&&& 马铃薯按用途可分为食用型、食品加工型、淀粉加工型、种用型几类。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其品质要求也不同。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食用马铃薯&
鲜薯食用的块茎,要求薯形整齐、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块茎大小适中、无变绿;出口鲜薯要求黄皮黄肉或红皮黄肉,薯形长圆或椭圆形,食味品质好、不麻口,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适中等。块茎食用品质的高低通常用食用价来表示。食用价=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100,食用价高的,营养价值也高。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食品加工用马铃薯
&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食品有炸薯条、炸薯片、脱水制品等,但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仍为炸薯条和炸薯片。二者对块茎的品质要求有:
(1)块茎外观。表皮薄而光滑,芽眼少而浅,皮色为乳黄色或黄棕色,薯形整齐。炸薯片要求块茎圆球形,大小40—60mm为宜。炸薯条要求薯形长而厚,薯块大而宽肩者(两头平),大小在50mm以上或200g以上。
(2)块茎内部结构。薯肉为白色或乳白色,炸薯条也可用淡黄色或黄色的块茎。块茎髓部长而窄,无空心、黑心等。
(3)干物质含量。干物质含量高可降低炸片和炸条的含油量,缩短油炸时间,减少耗油量同时可提高成品产量和质量。一般油炸食品要求22%-25%的干物质含量。干物质含量过高,生产出来的食品比较硬(薯片要求酥脆,薯条要求外酥内软),质量变差。由于比重与干物质含量有绝对的相关关系,故在实际当中,一般用测定比重来间接测定干物质含量。炸片要求比重高于1.080,炸条要求比重高于1.085。
&&& (4)还原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的高低是油炸食品加工中对块茎品质要求最为严格的指标。还原糖含量高,在加工过程中,还原糖和氨基酸进行所谓的“美拉反应”(Maillard Reaction),使薯片、薯条表面颜色加深为不受消费者欢迎的棕褐色,并使成品变味,质量严重下降。理想的还原糖含量应约为鲜重的0.10%,上限不超过0.30%(炸片)或0.50%(炸薯条)。块茎还原糖含量的高低,与品种、收获时的成熟度、贮存温度和时间等有关。尤其是低温贮藏会明显升高块茎还原糖含量。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淀粉加工用马铃薯
&淀粉含量的高低是淀粉加工时首要考虑的品质指标。因为淀粉含量每相差1%,生产同样多的淀粉,其原料相差6%。作为淀粉加工用品种其淀粉含量应在16%或以上。块茎大小以50—100g为宜,大块茎(100-150g以上者)和小块茎(50g以下者)淀粉含量均较低。为了提高淀粉的白度,应选用皮肉色浅的品种。
&&& 4.种用块茎的质量要求
&&& (1)种薯健康。种薯要不含有块茎传播的各种病毒病害和真细菌病害。纯度要高。
&&& (2)种薯小型化。块茎大小以25—50g为宜,小块茎既可以保持块茎无病和较强的生活力,又可以实行整播,还可以减轻运输压力和费用,节省用种量,降低生产成本。
&&&&&&&&&&&&&&&&&&&&&& 第四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 &一、轮作换茬
&&& 马铃薯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应与谷类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如西红柿、茄子、辣椒、烟草等)、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 &&二、整地与施肥
&&& 马铃薯喜砂壤或壤土,实行秋深翻、晒垡(一是指耕地,二是指耕起来的土块,这里指犁耕地时形成的一条条土块)、耙耱保墒或起垄等作业。南方雨水多,整地时做成高畦,畦面宽2—3m,两畦间沟距和沟深为25—30cm。华北平原常遇春旱,播前需浇水造墒,再浅耕耙平。
&&&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应以腐熟堆肥为主,每公顷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5—30t。基肥量少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 播种时沟施化肥作种肥,每公顷用尿素75—150kg,过磷酸钙450—600kg,草木灰375—750kg,或硫酸钾375—450kg。施用基肥时应拌施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可每公顷施入2%甲胺磷粉22.5—37.5kg。
&&& &三、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
选用优良品种首先要以当地无霜期长短、栽培方式、栽培目的为依据。早熟品种是指出苗后60~80天内可以收获的品种,包括极早熟品种(60天),早熟品种(70天),中熟品种(80天)。这些品种生育期短,植株块茎形成早,膨大速度快,块茎休眠期短,适宜二季作区及南方冬季栽培。可适当密植,以为宜。栽培要求土壤有中等肥力,生长期要求肥水充足,不适于旱地栽培。一般植株矮小,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中熟品种是指出苗后85~105天内可以收获的品种。这些品种适宜一季作栽培,部分品种可以用于二季作区早春和南方冬季栽培,播种密度以株/亩为宜。晚熟品种是指出苗后105天以上可以收获的品种。这些品种种植仅适宜一季作区栽培,一般种植密度以3000株/亩左右为宜。北方一作区应选用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中、晚熟品种;为了早熟上市,或在二季作地区种植,应选早熟或极早熟品种;作淀粉加工原料的应选择高淀粉品种;作炸薯条或薯片的应选择薯形整齐、芽眼少而浅、白肉、还原糖含量低的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其次应根据当地生产水平选用耐旱、耐瘠或喜水肥、抗倒伏的品种。第三应根据当地主要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上述各类品种在生产中均应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当前山西省推荐推广的马铃薯品种介绍如下:
&&& 1.& 费乌瑞它(Favorita)(津引8号、鲁引1号)
&&& 荷兰品种,1980年由农业部种子局从荷兰引入。早熟,出苗到成熟60~70天。株高60厘米,分枝少,茎紫褐色,株型扩散,复叶大,叶绿色,生长势强。花冠蓝紫色,易天然结果。块茎长椭圆形,皮色淡黄,肉色深黄,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休眠期短,一般亩产1700kg,高产可达3000kg。块茎淀粉含量12%~14%,粗蛋白含量1.67%,维生素C含量13.6毫克/100克鲜薯,品质好,适宜鲜食和蒸食。植株对A病毒和癌肿病免疫,抗Y病毒和卷叶病毒,易感晚疫病,不抗环腐病和青枯病,栽培密度以每亩株为宜。该品种适宜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栽培,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均有栽培。
&&& 2.& 大西洋(Atlantic)
&&& 美国品种,1978年由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中熟,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90天左右。株型直立,分枝数中等,株高50厘米左右,茎基部紫褐色,茎秆粗壮,生长势强。叶绿色,复叶肥大,叶缘平展,花冠浅紫色,雄蕊黄色,花粉育性差,可天然结实。块茎介于圆形和长圆形之间,顶部平,淡黄色,白肉,表皮有轻微网纹,芽眼浅,块茎大小中等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蒸食品质好,鲜薯淀粉含量15%~17.9%,还原糖0.03%~0.15%,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炸片品种。植株不抗晚疫病,对马铃薯轻花叶病毒PVX免疫,较抗卷叶病毒病和网状坏死病毒,感束顶病、环腐病,在干旱季节薯肉有时会产生褐色斑点。一般亩产1500kg左右。该品种喜肥水,适应性较广。种植密度以每亩4500株左右为宜。目前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吉林等一二季作区作为炸片品种种植。
&&& 3.& 夏坡地(Shepody)
&&& 加拿大福瑞克通农业试验站经有性杂交育成,1987年引入我国试种。中熟,从出苗到收获生育日数95天左右。株型开展,株高60~80厘米,主茎绿色、粗壮,分枝数多。复叶较大,叶色浅绿。花冠浅紫色,花期长。块茎长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品质优良,鲜薯干物质含量19%~23%,还原糖0.2%,是适合炸薯条的加工型品种。该品种对栽培条件要求严格,不抗旱、不抗涝;田间不抗晚疫病、早疫病,易感马铃薯花叶病毒(PVX、PVY)和疮痂病。产量因生产栽培条件而差异较大,一般亩产kg左右。一般适宜密度为每亩3500株以上。用大芽块,大垄深播,及时中耕培土,控制病虫草害,特别严格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该品种适宜肥沃疏松、有水浇条件的砂壤土。适合于北部、西北部高海拔冷凉干旱一季作区种植。
&&& 4 . 斯诺登(Snowden)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于1990年育成,1992年注册。199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引进试种。中熟,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95天左右。植株株型直立,株高35~45cm,生长势强。茎、叶均为淡绿色。花冠白色,无天然结实。块茎圆形,白皮白肉,表皮有浅度网纹,芽眼浅而少。块茎较大,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4~5个。耐贮藏。块茎鲜薯干物质含量21%~22%,淀粉含量16%左右,还原糖含量极低,低温贮藏增加缓慢,是较理想的炸片品种。植株易感晚疫病。一般亩产1500kg左右。该品种分枝较少,结薯较集中,适宜密植,一般亩产种植4500株左右。应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通气良好的地块,加强肥水管理,并注意晚疫病防治。
&&& 5. 晋薯7号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育成品种,198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晚熟,从播种到成熟130天。株高60~90厘米,株型直立,复叶大,叶绿色。花冠白色,能天然结果。块茎扁圆形,皮肉黄色,表皮光滑,芽眼较深,结薯较集中,块茎大,休眠期较长,耐贮藏,一般亩产kg,高产可达4000kg。块茎淀粉含量17.5%,粗蛋白质含量2.51%,维生素C含量14毫克/100克鲜薯,品质好,适宜鲜食。植株高抗晚疫病,轻感环腐病和卷叶病毒病,抗旱性强,栽培密度以每亩4000株为宜。该品种适宜北方一季作区半干旱地区种植,山西、陕西、东北等地有栽培。
&&& 6.& 坝薯10号
&&& 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品种,1990年通过河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株高80厘米,茎绿色,株型直立,复叶大,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果性弱。块茎扁圆形,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芽眼较浅,结薯较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一般亩产kg左右。块茎淀粉含量17%左右,维生素C含量13.15毫克/100克鲜薯,还原糖含量0.2%左右,品质好,适宜鲜食及加工用。植株抗晚疫病,抗环腐病和黑胫病,轻感卷叶病和潜隐花叶病毒,感束顶病,抗旱性强,栽培密度以每亩株为宜。该品种适宜华北及西南地区一季作区种植,河北、贵州等地有栽培。
(以下资料供参考:
马铃薯新知识、新技术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马铃薯脱毒种薯
马铃薯脱毒种薯是指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经检测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它是马铃薯脱毒快繁及种薯生产体系中各级别种薯的通称,它包括脱毒原原种(含试管苗、试管薯、原原种小薯)、一级脱毒原种、一级脱毒原种、一级脱毒种薯、二级脱毒种薯。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循环掰芽快繁技术
为加快脱毒种薯的繁殖速度,提高繁殖系数,降低成本,充分发挥脱毒马铃薯增产潜力,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科所提出,根据马铃薯再生能力强,扦插易成活,每个芽眼有1个主芽2个副芽特性。选择背风向阳不积水的地方,按宽1米,长依种薯量而定,挖深40厘米的栽培畦,下铺15厘米的马粪或干杂草,洒水使其湿润,上面再铺3~5厘米的混合土(1:2的有机肥和大粒砂土)浇湿后,将种薯尾部向下置于混合土上,种薯间隔1厘米。然后覆盖湿润的混合土10~12厘米。用塑料薄膜小拱棚封闭,棚温保持15~20℃。当幼芽出土后将种薯取出,切下5~6厘米(2~3节)的芽,载入装满营养土(1 份有机肥,2份风沙土)的营养钵,置于小拱棚培养,栽培时要使芽的顶叶和土平面一致,浇透保苗水,温度保持16~25 ℃。剪切芽段后的母薯再载入原畦内,覆盖薄膜保湿升温,10~15天后可以进行第二次剪芽,如此可以切芽6~7次。待营养钵中的芽生长成健壮植株,露地温度适宜栽培时,移栽至露地定植。如每亩以3880株计算,6.2kg马铃薯脱毒原种可定植一亩。)
四、播& 种
& &&(一)播前种薯准备
&&& 1.种薯出窖与挑选& 种薯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薯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
& &&种薯出窖后,必须精选种薯。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凡薯皮龟裂、畸形、尖头、皮色暗淡、芽眼凸出、有病斑、受冻、老化等块茎,均应淘汰。出窖时块茎已萌芽则应选择芽粗而短壮的块茎,淘汰幼芽纤细或丛生纤细幼芽的块茎。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催芽
&催芽可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生育进程,汰除病薯。催芽的常用方法:
&&& ①出窖时种薯已萌芽至1cm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
&&& ②种薯与湿砂或湿锯屑等物互相层积于温床、火炕或木箱中。先铺砂3—6cm,上放一层种薯,再盖砂没过种薯,如此3—4层后,表面盖5cm左右的砂,并适当浇水至湿润状况。以后保持10—15℃和一定的湿度,促使幼芽萌发。也可以选室外向阳背风地方挖坑作床,进行催芽。当芽长l一3cm,并出现根系,即可切块播种。
&&& ③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并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经过40—45d,幼芽长达l一1.5cm时,即可切块播种。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但采用不当,极易造成病害蔓延。切块大小以20—30g为宜。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一分为二。切到病薯时应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切好的薯块应用草木灰拌种。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病,减轻青枯病、疮痂病、环腐病等发病率,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种薯的顶端优势和保存种薯中的养分、水分,抗旱能力强,出苗整齐、健壮,生长旺盛,增产幅度可达17%-30%。此外,还可节省切块用工和便于机械播种。整薯的大小,一般以20—50g健壮小整薯为宜。&&&
&&& (二)播种期
&&& 春播时,在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6—7℃时即可播种。北方一作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原二作区,春薯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秋薯的播种适期较为严格,通常以当地日平均气温下降至25℃以下为播种适期。南方二作区,秋薯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冬薯于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种。
&&& (三)播种方法
&&&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区,大多采用垄作。如我国东北、宁夏南部、新疆的天山以北各地均采用垄作。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多采用双行播种机播种、施肥、覆土、起垄同时进行。行距65cm。垄作一般覆土7—8cm厚,若春旱严重,可酌情增加厚度并结合镇压。
&&& 在我国华北、西北大部地区,生育期间气温较高、雨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灌溉条件,多采用平作形式。在秋耕耙耱的基础上,播种时,先开10-15cm深的播种沟,点种施肥后覆土。一般行距50cm左右,播后耱平保墒。
& &&五、合理密植
&&& 马铃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具体可用下式表示:
&&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
&&& 密度是构成产量的基本因素。增加种植密度,可使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茎数增加,结薯数增加,因而在密度偏低的情况下,增加密度可有效的提高产量,但在密度过大时,单株性状过度被削弱,产量和商品薯率反而会降低。合理密植在于既能发挥个体植株的生产潜力,又能形成合理的田问群体结构,从而获得单位面积上的最高产量。
&&& 合理密植应依品种、气候、土壤及栽培方式等条件而定。晚熟或单株结薯数多的品种、整薯或切大块作种,土壤肥沃或施肥水平高、高温高湿地区等,种植密度宜稍稀;反之,就适当加大密度,靠群体来提高产量。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北方一作区以每公顷5.7万-7.0万株(株/亩)为宜;二季作地区,每公顷6.5万-7.5万株(株/亩)。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大垄双行和放宽行距、适当增加每穴种薯数的方式较好,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光合强度,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 &六、田间管理
&& &(一)苗前管理
&&&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d。这期间气温逐渐上升,春风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并容易板结,田间杂草大量滋生,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 东北垄作地区,由于播种时覆土厚,土温升高较慢,在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耪(pang三声)地(锄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在西北、内蒙古西部等地有“闷锄”(出苗前的锄地)习惯,作用与上相同。耪地和闷锄均应掌握适时和深度,切勿碰断芽尖。出苗前,若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苗前灌水。
&&& (二)查苗补苗
&&&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甚大。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检查缺苗时,应找出缺苗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补苗,保证补苗成活。如薯块已经腐烂,应把烂块连同周围的土壤全部挖除,以免感染新补栽的苗子。
&&& 补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的垄上找出一穴多茎的植抹,将其中1个茎苗带土挖出移栽。干旱时可浇水移栽。
&& &(三)中耕除草和培土
&&& 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10-15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开花初,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并培成“宽肩垄”,总厚度不超过15cm,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目前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等垄作地区多采用65cm行距的中耕培土器进行中耕培土。
&&& (四)追肥
&&& 一般在旱区,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追肥。如需追肥时,应于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氮、磷配合施用,追肥量视植株长势长相而定。开花以后一般不再追肥。若后期表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或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亦有增产效果。
&&& (五)灌溉和排水
&&& 马铃薯苗期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应及时灌溉。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旱,也需适当轻灌。收获前10—15d应停止灌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于收获和贮藏。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 &(六)防治病虫害
&&& 马铃薯的病害较多,常见的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可收到较好的效果。青枯病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采用合理轮作、小整薯作种或从无病地区调种等措施,减轻为害。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消毒或小整薯作种等措施来减轻发病。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h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l-2h进行防治。也可通过施用酸性肥料,保持土壤湿润来减轻该病发生。
&&& 马铃薯常见的虫害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一般采用药剂防治。
& &&七、收获与贮藏
&& &(一)收获
&&&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保持种性。
&&& 收获应选晴朗干燥天气进行。收前l-2d割掉茎叶和清除田间残留的枝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二)贮藏
&&& 收获的块茎,应根据用途不同,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贮藏管理,以防止块茎腐烂、发芽、受冻和病害蔓延,尽量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保证马铃薯的食用、加工用和种用品质。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可达30—50kJ/t·h。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情况发生,呼吸强度更高。在贮藏期间由于块茎水分散失,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新收获的块茎,糖分含量很低,休眠结束时显著增高,萌发时由于自身消耗,糖分含量又下降。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和加工用品质。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地点和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摊晾7-15d,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再行贮藏。
&&& 贮藏的适宜温度因用途而不同。种薯贮藏以2—4℃为宜;食用薯以1—4℃为宜;加工用商品薯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长期贮藏时,先贮藏在7—8℃下,加工前2—3周转入16—20℃温度下进行回暖处理,并配合施行化学药剂抑芽。贮藏的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不能见光,以免积累龙葵素。
&&& 贮藏方法有两种:
&&& 冬贮法:一季作地区,进行冬季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有井窖、棚窖、窑洞窖、土沟窖等。贮藏量不超过窖体的2/3。当温度降到0℃时,应在薯堆上加覆盖物或熏烟增温。
&&& 夏贮法:二季作地区,春薯收后于夏季贮藏,一般在阴凉通风地点用架藏方法,即搭成多层棚架,每层架上摆3—4层薯块。这种贮藏方法块茎失水较多,应在中、后期适当进行覆盖。
&&&&&&&&&&& &第五节& 马铃薯地膜覆盖与间套作栽培技术要点
& &&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一)马铃薯地膜覆盖的应用效果
&&&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是20世纪90年代推广的新技术。运用该技术一般可增产20%-50%,大中薯率提高10%-20%。并可提早上市,调节淡季蔬菜供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 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提高了土壤温度、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保证了马铃薯苗全、苗壮、苗早,促进了植株生育,提早形成健壮的同化器官,为块茎膨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原内蒙古农牧学院(1989年)试验,覆膜栽培在马铃薯发芽出苗期间(4月25日至5月25日)0—20cm土层内温度提高3.3—4.0℃,土壤水分增加6.2%-24%,速效氮增加40%-46%,速效磷增加1.3%,提早出苗10—15d。
&&& (二)栽培技术要点
&&& 1.选地和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实行3年轮作。在施足基肥基础上进行耕翻碎土耙耱平整,早春顶凌耙糖保墒。
&&& 2.施足基肥& 地膜覆盖后生育期间不易追肥,故应在整地时把有机肥和化肥一次性施入土中。每公顷施人30—45t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300kg磷酸二铵。
&&& 3.选用脱毒种薯& 带病种薯在覆膜栽培条件下,极易造成种薯腐烂,影响出苗,故要选用优良脱毒种薯。播前20d左右催芽晒种。
&&& 4.覆膜方法& 播前10d左右,在整地作业完成后应立即盖膜,防止水分蒸发。覆膜方式有平作覆膜和垄作覆膜。平作覆膜多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距65-70cm,窄行距30—35cm,地膜顺行覆在窄行上。垄作覆膜须先起好垄,垄高10—15cm,垄底宽50一75cm,垄背呈龟背状,垄上种两行,一膜盖双行。无论采取哪种覆盖方式,都应将膜拉紧、铺平、紧贴地面,膜边入土10cm左右,用土压实。膜上每隔1.5—2m压一条土带,防止大风吹起地膜。覆膜7—10d,待地温升高后,便可播种。
&&& 5,播种& 播期以出苗时不受霜冻为宜。一般比当地露地栽培提前10d左右。在每条膜上播两行。交错打孔点籽,孔深10-12cm,然后回填湿土,并将膜裂口用土封严。如果土壤墒情不足,播种时应在播种孔内浇水0.5kg左右。
&&& 6.田间管理& 播后要经常到田间检查,发现地膜破损要立即用土压严,防止大风揭膜。出苗前后检查出苗情况,若因苗子弯曲生长而顶到地膜上,应及时将苗放出,以免烧苗。生育中期要及时破膜,在宽行间中耕除草培土,有灌水条件的可在宽行间开沟灌水。
& &&二、马铃薯间作套种技术
&&& 马铃薯性喜冷凉,生育期较短,播种和收获期伸缩性较大;植株矮小,根系分布较浅,适于多种形式的薯粮、薯棉、薯豆、薯菜等间作套种。
&&& (一)薯粮间作套种
&&& 薯粮间套应用最普遍的是马铃薯和玉米间套作,一般比二者纯作增产30%-50%。间套形式按行比有1:1、1:2、2:2、2:4等。各地粮区多采用2:2的形式。在170cm带宽内按行株距65cm× 20cm播种2行马铃薯,每公顷种58500株。玉米按行株距40cm×24cm条播2行,每公顷种48000株。马铃薯应选择早熟、株矮、直立的品种,适时早播,力争早出苗早收获。玉米选用中晚熟高产品种。马铃薯收获后,就地开沟将茎叶埋人土中,给玉米压青培肥。
&&& (二)薯棉间作套种
&&& 马铃薯与棉花间作套种模式按行比有1:1、1:2、2:2、2:4等。目前多采用2:2的模式。在180cm宽的带内,马铃薯按行株距65cm ×20cm播2行,每公顷55500株。棉花于终霜时按行株距40cm×l8cm播2行,每公顷6l 500株。马铃薯应覆膜早播,棉花适当晚播5—7d,以减少共生期。
(三)薯豆间作套种
&&& 近几年,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半干旱和阴湿易旱地区,采用马铃薯和蚕豆、马铃薯和豌豆间套作,取得了明显增产效果。马铃薯与蚕豆间套作时,马铃薯用宽窄行种植,宽行行距60cm,窄行行距20cm,株距35cm,每公顷种6l 500株。在马铃薯宽行内间作一行株距为10cm的蚕豆,每公顷10万-12万株。马铃薯和豌豆间套作,其带间比为50:50cm,各种2行。豌豆播量150-180kg/hm2,保苗78万-90万株/hm2。马铃薯株距35cm,保苗6l 500株/hm2。
&&& (四)薯菜间作套种
&&& 薯莱间套模式主要分布于菜区。由于蔬菜种类多,生长期及栽培技术不同,所以薯菜间套方式也多种多样。在二季作地区,有马铃薯与耐寒速生蔬菜如小白菜、小萝卜、菠菜等间套作和马铃薯与耐寒而生长期长的蔬菜如甘蓝或菜花间套作等。在北方高寒地区,采用早熟马铃薯复种油豆角、白菜萝卜等,马铃薯采用催大芽覆膜栽培,6月下旬收获,下茬复种(移栽)油豆角、白菜、萝卜等。
&&& 第六节& 马铃薯病毒病害及防治途径
&&& 马铃薯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病毒病害。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逐渐向块茎中转移,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导致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并表现出各种畸形症状,如植株矮化、束顶、花叶、卷叶、皱缩、块茎变小或出现尖头、龟裂等,最终失去种用价值。病毒病害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比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发病轻。
&& &一、病毒病害的种类及发病条件&&
&&& 目前已知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有9种是专门寄生于马铃薯上的(也可侵染其他某些& 植物)。其中国内已发现的有7种,即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 病毒(FVS)、马铃薯M病毒(F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AWV)、马铃薯A病毒& (FVA)、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这些病毒通过机械摩擦、蚜虫、叶蝉和土壤线虫等媒介传& 播侵染,分别引起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条斑花叶病、潜隐花叶病、副皱缩花叶病、黄斑花叶病、轻花叶病和卷叶病。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侵染引起马铃薯束顶病。以其他作物为主要寄主侵染马铃薯的9种病毒中,国内发现的有三种,即烟草脆裂病毒(TRV)、烟草坏死病毒(TNV)、苜蓿花叶病毒(AMV)。它们分别引起马铃薯茎斑驳病、马铃薯皮斑驳病、马铃薯杂斑病。&&&
&&& 病毒侵染马铃薯后是否发病和发病的程度与温度、品种的抗病性有关。高温有利于传毒媒(蚜虫等)的繁殖、迁飞和取食活动,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复制,高温使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性减弱,因而加重了病毒病害的发病程度。在相同条件下,品种的抗耐病能力不同,也有感病轻重之别。此外,栽培和贮藏条件,也影响植株生长和病毒侵染为害程度。
&&& &二、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的途径
&& &(一)选育抗病毒的优良品种
&&& 选育抗病毒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病毒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由于马铃薯可被多种病毒侵染,给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毒病害种类,有针对性地选育抗该种病毒病的品种。
&&& (二)对已感病的优良品种进行茎尖脱毒,生产脱毒种薯
&&& 所有的马铃薯病毒都能通过薯块传播,种薯是生产中大多数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最初侵染来源,因此采用脱毒种薯是目前防治病毒病害最为有效的途径。为了迅速获得大量优质脱毒种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FONT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马铃薯种薯生产采用块茎繁殖,其繁殖系数低,生产速度较慢,而且在繁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病和其他真菌、细菌病的再侵染。因此,目前我国东北、西北、内蒙古、西南等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县为单位普遍建立了四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即网室生产原原种——原种场生产原种——种薯生产基地生产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马铃薯脱毒种薯是指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经检测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它是马铃薯脱毒快繁及种薯生产体系中各级别种薯的通称,它包括脱毒原原种(含试管苗、试管薯、原原种小薯)、一级脱毒原种、一级脱毒原种、一级脱毒种薯、二级脱毒种薯。
&&& 2.加强脱毒种薯生产田的栽培管理,防治病毒再侵染
&&& (1)选地隔离。选择气候冷凉、地势开阔、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种薯生产田,周围至少500—600m内不能有马铃薯一般生产田或其他马铃薯病毒的寄主,如苜蓿、烟草等。
&&& (2)种薯催芽与播种。催芽可提前出苗,苗壮、苗齐,增加每株主茎数,促进早结薯和成龄抗性的形成。催芽方法同一般大田。春播播期尽量提前,二季作地区秋播播期适当推后,尽可能避开夏季高温的不利影响及蚜虫发生期和传毒高峰期。整薯播种。切块播种时,必须严格进行切刀消毒。为了获得更多小薯,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10万-15万株。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播种方式,便于培土和增加结薯数。播种时结合施肥施放防蚜颗粒剂。
&&& (3)合理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过量施氮,以防茎叶徒长,而延迟结薯和植株成龄抗性的形成。
&&& (4)喷药防蚜。与拔除病株从蚜虫出现开始,每隔7-10d喷施一次灭蚜药,每次以不同种类的农药交替喷施。拔除病株是种薯生产过程中消灭病毒侵染源,防止扩大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苗高10—20cm、现蕾期、开花期各进行一次。逐垄检查,发现病株连同新生块茎、母薯彻底拔除,小心装袋,带出田外30m深埋。
&&& (5)提前收获和刈(yi四声)蔓。提前收获可获得更多幼嫩小薯,并可避免病毒传到块茎。较早毁灭茎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晚疫病菌和已感染的病毒传到块茎。毁茎的方法有拔秧、割秧、化学药剂杀秧等。刈蔓在蚜虫迁飞高峰后10d进行,再经10d左右收获。这项措施在一季作区只适用于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对晚熟品种应加强药剂防治。
&&& 凡进入种薯生产田的人员或使用的工具,事前都要进行消毒,用肥皂水反复洗手,用稀碱水消毒工具和鞋底。
&& &(三)其他途径
&&& 在中原二季作和南方二季作地区采用秋、冬季留种,西南混作区采用高山留种等措施,对减轻马铃薯病毒病害也有一定效果。
马铃薯栽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铃薯病虫害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