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学题题(原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错题集及原因分析_试题_试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李老师为了了解九(上)期末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对她所..
李老师为了了解九(上)期末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对她所任教的九(1)班和九(2)班的学生试卷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进行抽查,下图表示的是从以上两个班级中各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注:每份试卷的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利用上图提供的信息,补全下表:
(2)观察上图点的分布情况,你认为_______班学生整体成绩比较稳定;(3)若规定24分以上(含24分)为“优秀”,李老师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各有学生60名,请估计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的成绩达到“优秀”?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福建省中考真题
解:(1)(2)1;(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李老师为了了解九(上)期末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对她所..”主要考查你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折线图,用样本估算总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折线图用样本估算总体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平均数的分类:(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点的权分别为,那么称为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 (4)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统计学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关系:联系:&&&&&&&&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来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它们各有特点。对于平均数大家比较熟悉,中位数刻画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刻画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 平均数非常明显的优点之一是,它能够利用所有数据的特征,而且比较好算。另外,在数学上,平均数是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统计量,也就是说利用平均数代表数据,可以使二次损失最小。因此,平均数在数学中是一个常用的统计量。但是平均数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单位里,如果经理和副经理工资特别高,就会使得这个单位所有成员工资的平均水平也表现得很高,但事实上,除去经理和副经理之外,剩余所有人的平均工资并不是很高。这时,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是刻画这个单位所有人员工资平均水平更合理的统计量。&&&&&&& 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特点都是能够避免极端数据,但缺点是没有完全利用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由于各个统计量有各自的特征,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当然,出现极端数据不一定用中位数,一般,统计上有一个方法,就要认为这个数据不是来源于这个总体的,因而把这个数据去掉。比如大家熟悉的跳水比赛评分,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就认为这两个分不是来源于这个总体,不能代表裁判的鉴赏力。于是去掉以后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处理的数据,大部分是对称的数据,数据符合或者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这时候,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一样的。
区别:&&&&&&& 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所以说,如果是正态的话,用哪个统计量都行。如果偏态的情况特别严重的话,可以用中位数。&&&&&&&& 除了需要刻画平均水平的统计量,统计中还有刻画数据波动情况的统计量。比如,平均数同样是5,它所代表的数据可能是1、3、5、7、9,可能是4、4.5、5、5.5、6。也就是说5所代表的不同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呢?很自然的想法就是用最大值减最小值,即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数学中还有方差、标准差等许多用来刻画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当然这些都是教师感兴趣、值得了解的内容,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平均数的求法: (1)公式法: ; (2)加权平均数公式:&。 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中位数的位置:当样本数为奇数时,中位数=(N+1)/2;当样本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N/2与1+N/2的均值众数性质: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选择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当数值或被观察者没有明显次序(常发生于非数值性资料)时特别有用,由于可能无法良好定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例子:{鸡、鸭、鱼、鱼、鸡、鱼}的众数是鱼。众数算出来是销售最常用的,代表最多的&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两组数据中,都是1,2出现次数最多&所以1,2是众数&众数: 一般来说,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1,2,3,3,4的众数是3。&但是,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数出现次数都是最多的,那么这几个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1,2,2,3,3,4的众数是2和3。 还有,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例如:1,2,3,4,5没有众数。在高斯分布中,众数位于峰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中位数算出来可避免极端数据,代表着数据总体的中等情况。(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异同:一、相同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二、不同点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定义不同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求法不同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3、个数不同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4、呈现不同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它不是数据中的原始数据。中位数:是一个不完全“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排序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此时的中位数就是一个虚拟的数。众& 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 ,它是真实存在的。5、代表不同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 “平均水平”。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6、特点不同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惟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个众数,也可能会有多个或没有 。7、作用不同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最充分。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因此,它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但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中位数、众数的求法: 中位数:①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②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居于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才是中位数。 众数:找出频数最多的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几个数据。 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折线图具有下列图表子类型:折线图和带数据标记的折线图 折线图用于显示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可能显示数据点以表示单个数据值,也可能不显示这些数据点。在有很多数据点并且它们的显示顺序很重要时,折线图尤其有用。如果有很多类别或者数值是近似的,则应该使用不带数据标记的折线图。几种折线图区别:堆积折线图和带数据标记的堆积折线图:堆积折线图用于显示每一数值所占大小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可能显示数据点以表示单个数据值,也可能不显示这些数据点。如果有很多类别或者数值是近似的,则应该使用无数据点堆积折线图。提示:为更好地显示此类型的数据,您可能要考虑改用堆积面积图。百分比堆积折线图和带数据标记的百分比堆积折线图:百分比堆积折线图用于显示每一数值所占百分比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三维折线图:三维折线图将每一行或列的数据显示为三维标记。三维折线图具有可修改的水平轴、垂直轴和深度轴。制作折线图的步骤:(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2)作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都标上单位长度,取长适当;一般横轴表示时间(或先后次数),纵轴表示时间序列数据;(3)根据数据描点。并按先后顺序将点用折线连接起来。折线图制作技巧:1.“字体”的处理建议:取消图表的字体“自动缩放”功能,这样可防止在变动图表大小时,图表项的字体发生不必要的改变。取消所有图表项的“自动缩放”功能,要取消所有图表项的字体“自动缩放”功能,取消图表区的“字体缩放“功能即可。可通过双击图表区,并调出“图表区格式”对话框,切换到“字体”选项卡,取消“自动缩放”前面的复选框的选择,这样便是取消了所有图表项的字体缩放功能,然后分别对各图表项的字体按需要设定字体大小。2.“网格线”的处理使用“折线图”或“散点图”时,尤其要注意淡化网格线对数据系列的影响,可取消网格线或是将其设为虚线,并改为浅色。3. 数据系列格式的设置一般不使用默认的格式设置,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线形“或是“数据标记”及“填充”。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两个手段:(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需要从总体中抽取一个质量较高的样本,才能不会产生较大的估计偏差,且样本的容量越大,估计的结果也就越精确。
发现相似题
与“李老师为了了解九(上)期末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对她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5253634929150070735909219258486421答案:解析:
  (1)=(82×27+80×21)≈81.13(分)
  (2)∵男同学得分的中位数是75分,∴至少有14名男同学得分小于或等于75分,∵女同学得分的中位数是80分,∴至少有11名女同学得分小于或等于75分,∴全班至少有25名同学低于80分(包括得80分的同学).
  (3)(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新课标读想练同步测试 八年级数学(下) 人教版
某班有男同学27名,女同学21名,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男同学的平均分是82分,中位数是75;女同学的平均分是80分,中位数是80.
求这次测验的全班平均分(精确到0.01分);
估计全班成绩在80分以下(包括80分)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男同学的平均分与中位数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中考加速卷  数学
某班有男同学27名,女同学21名,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男同学的平均分是82分,中位数是75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80分,中位数是80分.
(1)求这次测验全班平均分(精确到0.1分).
(2)估计全班成绩在80分以下(包括80分)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3)男同学的平均分与中位数相差较大,其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测试专家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20.1.2 中位数和众数(一)
某班有男同学27名,女同学21名,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男同学的平均分是82分,中位数是75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80分,中位数是80分.
求这次测验全班的平均分(精确到0.1分).
估计全班成绩80分以下(包括80分)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男同学的平均分与中位数相差较大,其原因是什么?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广西自治区期末题
题型:解答题
某校八年级(1)班有23名男生和27名女生,名字彼此不同。现有相同的50张小纸条,每位同学分别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放入一个盒子中并搅匀。如果老师闭上眼睛随意地从中取出一张小纸条,那么抽到男同学的名字的可能性大还是抽到女同学的名字的可能性大?杭州博士妈妈吐槽一年级数学题:为娘不会做啊_凤凰资讯
杭州博士妈妈吐槽一年级数学题:为娘不会做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博士妈妈向记者吐槽:零起点的孩子好憋屈,“聪明题”的叫法能不能改改
原标题:博士妈妈吐槽:数学太难一年级孩子不想上学了
博士妈妈向记者吐槽:零起点的孩子好憋屈,&聪明题&的叫法能不能改改
支招的老师说,慢慢来,逻辑思维要锻炼,别因噎废食哦
在度娘搜索&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会跳出几万个结果,难倒的对象包括研究生、大学教授等等。但钱江晚报记者没想到,一年级数学题的伤害指数会达到这种程度&&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
当事人的妈妈是杭州一位医学博士,平时带的是研究生,昨天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课堂练习,我真想说:孩子,你比你妈强多了!你的那些题目,为娘也不会做。
她在朋友圈问:是什么让迈入小学校门才两个月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内心究竟遭受怎样的打击,以至于提到&数学&两字,就扑在妈妈怀里伤心地哭?那些所谓的&聪明题&是想给孩子一个暗示,做不出题目就不聪明了&&
博士妈妈吐槽:零起点好憋屈,女儿不想上学了
这个受不了数学题&打击&的小姑娘,今年刚上一年级,就读于杭州某知名民办小学。
这位妈妈语速很快,她本人是医学博士,目前是杭城一家医院的业务骨干,同事们都说她是一位很有能力很负责的医生。
据妈妈昨天对记者回忆,从上周开始,女儿每天早上起床就哭闹,不肯去上学。
一开始以为是天冷了孩子想偷懒,后来觉得没那么简单,再三追问,性格内向的女儿才吐出实情:&数学不好,不想上学!&
这话让她着急了,等女儿睡着之后,这位妈妈翻出女儿的数学书和练习册,自己做了一些练习题,再联系女儿的反馈,以医生望闻问切的职业习惯,为女儿的厌学把脉。
从作业本看,她觉得女儿&厌学&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女儿完全的零起点,导致识字量很少,看题如同天书。比如题中有&数一数&、&填一填&,&数&和&填&两个字她都不认识,影响了解读题目的能力。
二是老师每天都会布置所谓的&聪明题&,比较难,这是严重打击女儿学习数学信心的&大杀器&。
妈妈告诉钱报记者,这些&聪明题&的题型都很绕,即使是大人来做,也必须熟悉这种出题思路和语境,不然真的会反应不过来。
这位妈妈说,孩子上学前属于&放养&的,没上过什么班。但孩子上小学后,她很快发现差距,也很努力和孩子一起学,推掉了几乎所有下班后的应酬,每晚保证至少2小时陪孩子,哪知道依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过来人家长安慰:不要急会好起来的
记者拿到了那位妈妈说的&聪明题&,专业名称有点长&&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配套课堂练习本上带*号的题。
记者采访了一位小学一年级的一线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说,课堂练习本不是每一页都有这样的题,即便有,也仅有一题,数量不多。
他说,这道题的出题意图,是让学生对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所提升,因此会让所有孩子都试试。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识字量有限,数学老师会先简单讲解下题意,然后让孩子们当堂完成。要是还有个别学生做不出来,许多老师会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确保孩子们都过关。
在这位一线数学老师看来,&聪明题&其实难度不大,有的孩子一看到题目就发懵,主要是因为题型灵活,大都是之前没见过的新题型,不能马上理解题意,但以后慢慢会好的。
另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也告诉钱报记者:&遇上数学这类题,孩子们可以慢慢来,但不要因噎废食,要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数学不可能永远都是简单的加加减减。&
在钱报家长会群里,一位家长以过来人的姿态说,这些题其实也说不上难,就是很绕,不知道想考什么,绕来绕去小孩就晕了,她安抚这位妈妈&不要急,会好起来的&。零起点不用怕,熬过这一年有希望逆袭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新手小学生爸妈都会着急。昨天,钱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资深教师,帮这位妈妈出主意。
●方法一:家长多和老师沟通。
省数学特级老师张翼文说,&聪明题&作为原有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本来并不是对每个孩子都作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讲解不可能只针对部分孩子,而是面对全班,所以孩子容易受到影响,觉得别人要会我也要会,有一定的压力。
他建议,家长及时和老师沟通,告之孩子对这类题目存在畏难情绪。让老师在课堂上多关注,给孩子点心理暗示,聪明题做不出来没关系。在课中课后作业要求上,也可以相对个性化一些。同时,家长自己也别急,不要因为聪明题不会做,一刀切地评价孩子,在家多鼓励,避免孩子给自己贴&我不行&的标签。但是张老师也指出,孩子厌学的原因并一定只为几道数学题,可能是入学不适应,家长要关注。
●方法二:熬过这一年,有希望逆袭。
作为过来人的小学高年级家长建议,对于&零起点&的孩子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家长要沉得住气,过分焦虑,反而会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进一步导致孩子厌学。
一位资深班主任说,在入学之初,完全没有基础的孩子看起来是有点吃亏。但是随着孩子识字量慢慢增加,逐渐熟悉小学数学的题型和出题思路,这种差异会缩小。很多过来人的经验表明,起步晚的孩子,是完全可以赶上有基础的孩子的,甚至有可能反超。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凤凰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PN05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963792
播放数:249007
播放数:325772
播放数:245321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倒大人的小学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