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主要有哪些分解代谢途径?列举常用的检测分解甜菜代谢产物物的实验。

举例说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动物微生物及检验》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举例说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举例说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1、实验原理(1)细菌生化试验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化反应。(2)糖(醇)类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亦不相同,...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当前位置:&&&&&& > 信息
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检测
23:07 来源:&    【
】【】【】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差异。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的反应。  1.糖代谢测定  (1)糖发酵试验: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鉴别细菌。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有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解氢酶,可将其分解为CO2和H2,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但无解氢酶。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及一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表示。  (2)VP试验: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区分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阳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VP阴性。  (3)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中性产物,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呈酸性pH<5.4,指示剂甲基红呈红色,称甲基红试验阳性。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成氨,由此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2.蛋白质代谢测定  (1)吲哚试验:含有色氨酸酶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可分解色氨酸生成吲哚,若加入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与吲哚结合,形成玫瑰吲哚,呈红色,称吲哚试验阳性。  (2)硫化氢试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等能分解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生成硫化氢。在有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存在时,则生成黑色硫化铅或硫化亚铁,可借以鉴别细菌。  3.尿素分解试验  变形杆菌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培养基呈碱性,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呈红色,由此区别于沙门氏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之为IMViC试验。大肠杆菌呈&++&&&,产气杆菌为&&&++&。  气相、液相色谱法通过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中挥发性或不挥发性有机酸和醇类的检测,可准确、快速地确定细菌的种类,是目前进行细菌生化鉴定的高新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基础医学理论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3、试比较分批灭菌与连续灭菌的优缺点。
连续灭菌法优点
①因采用高温瞬时灭菌,故既可杀灭微生物,又可最大限度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从而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比“实罐灭菌”
提高产量5~10%;
②由于总的灭菌时间较分批灭菌明显减少,故缩短了发酵罐的占用周期,从而提高了它的利用率;
③由于蒸汽负荷均匀,提高了锅炉的利用率;
④适宜于自动化操作;
⑤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连续灭菌法缺点
l 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
l 操作要求较高,蒸汽压力和进料速度要求稳定。否则会容易导致灭菌不彻底。
l 不适合于含固体颗粒或较容易起泡的培养基灭菌。
空罐及管道的灭菌必须彻底,否则会引起二次污染
l优点 :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投资少,设备简单,灭菌效果可靠,对蒸汽要求较低。
&缺点:灭菌过程中蒸汽用量变化大,造成锅炉负荷波动大,一般只限于中小型发酵装置。营养成分的破坏比连续灭菌法大
4、连续灭菌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
1连消塔-喷淋冷却连续灭菌2喷射加热-真空冷却连续灭菌3板式换热器连续灭菌
5、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培养基成分
油脂、糖类、蛋白质都是传热的不良介质,会增加微生物的耐热性,使灭菌困难。
浓度较高的培养基相对需要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灭菌。
高浓度的盐类,色素则削弱其耐热性,故较易灭菌。
(2)pH值的影响
pH值对微生物的耐热性影响很大,pH为6.0-8.0时微生物最不易死亡,pH&6.0时氢离子易渗入微生物的细胞内,促使微生物死亡。
培养基pH值越低,灭菌所需的时间越短。
(3)培养基中的颗粒物质
培养基中的颗粒物质大,灭菌困难,反之,灭菌容易。
一般说来,含有小于1mm的颗粒对培养基灭菌影响不大,但在培养基混有较大颗粒,特别是存在凝结成团的胶体时,会影响灭菌效果,必须过滤除去。
&泡沫对灭菌极为不利,因为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使传热困难,热难穿透过去杀灭微生物。
&可加入少量消泡剂。
6、空气除菌的方法有哪些?工业上最常用的是那一种。
热杀菌法&原理:基于加热后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酶)热变性而得以实现。
方法:热空气进入培养系统之前,一般均需用压缩机压缩,提高压力。空气压缩后温度能达到200℃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便可实行干热杀菌。
静电除菌法静电除尘器可除去空气中的水雾、油雾、尘埃,同时也除去微生物。原理:利用静电引力来吸附带电粒子而达到除尘灭菌目的。对于一些直径小的微粒,所带电荷小,不能被吸附而沉降。
介质过滤除菌法&
介质过滤除菌是使空气通过经高温灭菌的介质过滤层,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等颗粒阻截在介质层中,而达到除菌的目的。是大多数发酵厂广泛采用的方法。
辐射杀菌法&
最常用的是用紫外光线进行无菌室灭菌。2537&A波长的紫外线具有极强烈的杀菌效力,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微生物的DNA分子产生的胸腺嘧啶的二聚体,导致细胞死亡。无菌室常用的紫外灯功率为30W,每次照射15-30min既可。
7、空气过滤除菌的介质主要有那几类?
1、纸类过滤介质即玻璃纤维纸。用时将3-6张滤纸叠在一起使用。优点:过滤效率高,阻力小,压降小。缺点:强度不大。
2、纤维状或颗粒状过滤介质(1)棉花:常用介质,通常用非脱脂棉。特点:有弹性,纤维长度适中。(2)玻璃纤维:特点:纤维直径小,不易折断,过滤效果好。
(3)活性炭:特点:过滤效率比棉花低,但阻力小,吸附力强。通常与棉花一起使用,减少过滤层阻力。
3、微孔滤膜类过滤介质
微孔滤膜类过滤介质的空隙小于0.5&m,甚至小于0.1&m,能将空气中的细菌真正滤去,也即绝对过滤。
微孔滤膜类过滤介质用于滤除空气中的细菌和尘埃,除有滤除作用外,还有静电
作用。通常在空气过滤之前应将空气中的油、水除去,以提高微孔滤膜类过滤介质的过滤效果。
8、提高过滤除菌效率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设计合理的空气预处理设备,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流程,以达到除油、水和杂质的目的。
2、设计和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器,选用除菌效率高的过滤介质。
3、保证进口空气清洁度,如加强生产场地卫生管理,正确选择进风口,加强空气压缩前的预处理。
4、降低进入空气过滤器的空气相对湿度,如使用无油润滑的空气压缩机,加强空气冷却和去油,提高进入过滤器的空气温度。
微生物热死定律&&&&&&&&&
t = 1/k lnN0/Nt& =2.303/klogN0/Nt
&N0 ——开始灭菌时原菌数(个)
Nt ——经时间t后残留菌数(个)
k ——反应速度常数(min-1)
t ——灭菌时间(min)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及调控
1、名词解释
代谢、代谢途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合成代谢、氨基化作用、转氨基作用、反馈抑制
&代谢:是微生物细胞内所进行的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可分为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大类。
代谢途径:营养物质的分解和代谢产物的合成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按照一定的序列有序地进行的,这个生化反应的序列称为代谢途径。
初级代谢: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代谢。
次级代谢:没有明确的生理功能,不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代谢。
氨基化作用:α-酮酸(
α-酮戊二酸、丙酮酸等)与氨反应形成相应的氨基酸即为氨基化作用。
是微生物同化氨的主要途径。
包括还原氨基化、直接氨基化和酰胺化
转氨基作用:
α-氨基酸的氨基通过酶的催化,转移到另一个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
2、微生物代谢有哪些特点?
A& 代谢速度快。
B& 代谢的多样性。
C& 可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代谢方式。
3、微生物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有那几种途径?
WD(PK、HK)
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
4、HMP途径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
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
HMP途经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羧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于自养菌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EMP途径生理功能
为菌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ATP、NADH。
其中间产物为菌体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
在一定条件下可沿EMP途径的逆转合成多糖。
5、根据产物的作用来区分,次级代谢主要有哪些?
(1) 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博来霉素,洛伐他汀(lovastatin),
,普伐他汀(pravastatin)等。
(2)激素。如赤霉素。
(3)生物碱。如麦角生物碱。(4)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白喉毒素,肉毒素,黄曲霉素,蘑菇毒素。
(5)色素。如灵红菌素。
(6)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生物素,核黄素,
β-胡萝卜素等。
6、次级代谢有哪些特点?
1、次级代谢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初级代谢的调节。
2、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不在产生菌的生长期产生,而在菌体生长后期合成。
3、次级代谢途径的多样性。一种菌可以产生结构相近的一簇抗生素。例如,产黄青霉能产生至少10个具有不同特性的青霉素。
4、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菌株特异性。
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可以产生多种在分子结构上完全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例如,灰色链霉菌不仅可以用于生产链霉素,还可用来生产白霉素、吲哚霉素、灰霉素、灰绿霉素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也能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5、次级代谢与质粒的关系。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是一类由多基因控制的代谢过程。这些基因不仅位于微生物的染色体中,且位于质粒中,并且染色体外的基因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6、次级代谢与细胞分化的关系
微生物由生长期向生产期过渡时,菌体在形态学上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一些产芽胞的细菌在此时会形成芽胞,真菌和放线菌会形成孢子。因此,有人把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作用看作是细胞分化的伴随现象。
7、次级代谢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1、次级代谢可维持初级代谢的平衡。
2、次级代谢产物是储藏物质的一种形式。
3、使菌体在生存竞争中占优势。
4、与细胞分化有关。
8、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通过酶量的变化控制代谢速率
控制酶活性,不涉及酶量变化
快速、精细
基因水平调节,调节控制酶合成
代谢调节,它调节酶活性
细胞内两种方式同时存在,密切配合,高效、准确控制代谢的正常进行。
&A、细胞通透性的调节 B、代谢途径区域化
C、代谢流向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9、反馈抑制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同工酶调节同功酶是指能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有差异的一类酶。
在一个分支代谢途径中,如果在分支点以前的一个较早的反应是由几个同功酶所催化时,则分支代谢的几个最终产物往往分别对这几个同功酶发生抑制作用。
2协同反馈抑制 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3积累反馈抑制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径中前面的酶,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累积的。
4合作反馈抑制系指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5顺序反馈抑制
10、积累代谢产物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解除酶活性的反馈抑制作用。
2、解除酶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
3、产生遗传障碍。
4、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第六章& 发酵机制
1、名词解释
同型乳酸发酵 发酵产物只有乳酸的发酵称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醇和CO2的发酵
定义:是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的酶对一些化合物某一特定部位(基团)进行修饰,使它转变成结构相类似但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化合物。
最终产物是由微生物细胞的酶或酶系对底物某一特定部位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2、试比较酵母的酒精发酵与细菌的酒精发酵的异同
1、酵母的酒精发酵(EMP
途径,酵母菌的Ⅰ型发酵)C6H12O6+2ADP+2H3PO4→2C2H5OH+2CO2+2ATP
2、细菌的酒精发酵(假单胞菌,ED途径)
C6H12O6+ADP+H3PO4→2C2H5OH+2CO2+ATP
两者途径不同,产能水平也不同
(细菌的酒精发酵:菌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等。途径:ED
优点: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代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高。
缺点:pH5较易染菌;耐乙醇力较酵母低。)
3、简述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的工艺流程
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分为原料预处理、原料蒸煮、糖化剂制备、糖化、酒母制备、乙醇发酵和蒸馏等工艺,工艺流程如下图.
4、用酵母发酵生产甘油时,加入亚硫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
将亚硫酸氢钠(NaHSO3)加入发酵液中,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难溶的结晶状产物,使乙醛不能再作为受氢体,迫使NADH+H+
用于磷酸二羟丙酮的还原,生成甘油。
5、沼气发酵过程主要有那几个阶段?
甲烷形成分三个阶段,即:
大分子降解产酸,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产物为有机酸、氨、H2、CO2;
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物为乙酸和H2;
产甲烷菌群,严格厌氧产物为甲烷。
6、如何控制柠檬酸发酵,使之大量积累?
1调节糖酵解和丙酮酸代谢
A、磷酸果糖激酶(PFK):
&AMP、无机磷、NH4+有活化作用。
&ATP、柠檬酸有抑制作用。
&严格限制供给锰离子可提高细胞中NH4+水平,从而解除柠檬酸对磷酸果糖激酶的反馈抑制作用。
B、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又可以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保证了前体的供应。
&&是组成型的酶,不受代谢调节,保证了草酰乙酸的提供。
2调节三羧酸循环
&&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生成顺乌头酸以及催化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
&&阻断顺乌头酸酶的催化反应即可阻断柠檬酸向下的代谢,更有利于柠檬酸的积累。
&&该酶需要Fe2+,除去Fe2+即可抑制该酶的活性。适量加入亚铁氰化钠(黄血盐),可以与Fe2+生成络合物而除去Fe2+
3补充草酰乙酸
&&往培养基中添加草酰乙酸。
&&回补旺盛的菌种,保证草酰乙酸的补充。
7、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措施有哪些?
控制发酵环境条件严格控制菌体生长环境,如pH、溶解氧、生物素、NH4+、磷酸等,可以改变代谢途径和产物,如:
控制细胞渗透压&&&&&&
增加细胞的渗透性,使细胞内的氨基酸能渗透到细胞外。
控制旁路途径
降低反馈作用物浓度
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进行氨基酸发酵必须限制所要求的氨基酸的量,这样就降低了反馈作用物的浓度。
消除终产物反馈抑制和阻遏作用
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进行氨基酸发酵必须限制所要求的氨基酸的量,这样就降低了反馈作用物的浓度。
促进ATP积累以及氨基酸合成 ATP积累有利于氨基酸合成
8、如何使微生物大量积累肌苷酸?
(1)选择肌苷酸酶弱或丧失的菌株,防止IMP进一步分解。
(2)选育腺嘌呤缺陷菌株,限量添加腺嘌呤、鸟嘌呤,解除它们对PRPP转酰胺酶的反馈抑制,从而切断IMP向下的支路代谢。
(3)选育抗腺嘌呤结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解除AMP对PRPP转酰胺酶的反馈抑制。
(4)限量添加Mn2+或选育核苷酸膜透性强的菌株,解除细胞膜渗透性障碍。
9、微生物转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氧化 包括羟基取代氢;双键打开成羟基或酮基;氨基氧化成羟基等。
还原包括双键加氢,去羟基等
氨基化在氨基酸合成中氨基化反应起重要作用。
乙酰化和去乙酰化
5、腈转化成酸
6、光学专一和立体专一性转化与拆分
第七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1、名词解释
发酵动力学、生长速率、比生长速率、基质消耗速率、基质比消耗速率、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代谢产物的比生成速率、生长得率、理论生长得率、产物得率、转化率、稀释率
发酵动力学:发酵动力学是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的描述,是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动态平衡及其内在规律的学问。
生长速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生长的菌体量称为群体的生长速率。
比生长速率:单位菌体的生长速率。菌体浓度除去菌体的生长速率。
基质消耗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基质量。(基质消耗速率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成正比,与菌体得率成反比。)不考虑产物形成
基质比消耗速率:单位菌体的基质消耗速率。即单位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消耗营养物质的量。它表
示细胞对营养物质利用的速率或效率。
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代谢产物量。
代谢产物的比生成速率:单位菌体的代谢产物生成速率。即单位菌体在单位时间内合成产物的量。(它表示细胞合成产物的速度或能力,可以作为判断微生物合成代谢产物的效率。)
生长得率:是指消耗每单位数量(1g或1mo1)基质(一般指碳源)所产生的菌体重量(g)。
理论生长得率:(YG)不考虑细胞维持所消耗的底物,只考虑细胞合成时细胞对底物的得率。
产物得率:是指消耗每单位(1g或1mo1)基质所合成的产物量(g或mol)。
转化率:往往是指投入的原料与合成产物数量之比。
稀释率:单位时间内新进入的培养基体积(F)占罐内培养液总体积(V)的分数。
22、根据细胞生长与产物形成是否偶联来分,生物反应动力学可分成那几类?各自的产物形成速率与菌体的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如何?
& 根据细胞生长与产物形成是否偶联来分:a、偶联型 b、非生长偶联型 c、混合型
(根据产物形成与基质消耗的关系分类 :a、类型I&
&b、类型II&
&c、类型III
根据反应形式:简单型 、并行型 、串联型 、分段型 、复合型 )
偶联型:产物形成速率与细胞生长速率有密切联系,合成的产物通常是分解代谢的直接产物。
非生长偶联型:产物形成速率只与细胞积累量有关,细胞生长时无产物,细胞停止生长后则有大量产物积累。这种产物即次级代谢产物。
混合型 :产物形成速率与细胞生长速率部分相关。
3、固体发酵的方式有那几种?
a浅盘式:b旋转式:c厚层式:d载体培养。(固体发酵主要适合于霉菌。)
液体深层发酵的方式有那几种?
(一)分批发酵法(二)分割式发酵法(三)补料分批发酵法(四)连续发酵(五)半连续发酵
Monod方程中Ks物理意义是什么?
—饱和常数,mg/L&&
Ks数值上为比生长速率&等于&max一半时的限制性营养物质浓度。
它的大小表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的亲和力。
Ks越大,表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亲和力越小,反之越大。
6、在连续发酵过程中,稀释率D与菌体的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如何控制?
(稀释率:D=F/V)& &=D&
(稀释率D的含义为单位时间内新进入的培养基体积(F)占罐内培养液总体积(V)的分数。D的倒数(1/D)用t表示,则是培养基在罐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稀释率D对菌体浓度的影响:
若D & &,则dX/dt &
0,培养液中微生物细胞的浓度随时间而增加。
若D & & , 则dX/dt &
0,即细胞浓度因培养物被“洗出”(wash out)发酵罐外而减少。
若D = & , dX/dt = 0,细胞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题:某微生物的&&&&
=0.125 h-1,求td。
第八章& 影响发酵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工艺控制
1、名词解释: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减去散失的热量即净热量。
(Q发酵 = Q生物+
Q搅拌-Q蒸发-Q显热- Q辐射)
生物热: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
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能化合物(如ATP)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这散发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
临界溶氧浓度: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能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溶解氧浓度叫做“临界溶氧浓度”,用C临界表示。(能满足产物合成需要的最低溶解氧浓度叫做“产物合成临界溶氧浓度”。)
呼吸强度:单位质量的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用QO2表示。
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用r表示。(r =
临界菌体浓度:摄氧速率与传氧速率相平衡时的菌体浓度。
CO2的释放率:
呼吸商:CO2的释放率(CER)与耗氧速率(OUR)的比值,即
2、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有哪些?
A、物理检测指标:温度;压力;搅拌转速;搅拌功耗;泡沫;空气流量;料液流量;粘度;浊度等。B、化学检测指标: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废气中CO2、O2的含量;基质含量;产物浓度。C、生物检测指标:菌体形态;菌体浓度;各种酶活力;ATP;中间代谢产物。当然并非所有产品的发酵过程中都需检测上述全部参数,而是根据该产品的特点和可能条件,有选择地检测部分参数。
3、影响发酵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温度、pH、溶解氧、基质浓度、CO2和呼吸商、泡沫
4、温度对发酵有何影响?最适温度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A、影响酶反应速度 B、改变产物合成方向 C、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D、影响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酶的最适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温度。选择的依据:A、根据菌种选择B、根据生长阶段选择C、根据培养条件选择D、根据菌种的生长速率
5、pH对发酵有何影响?发酵过程引起pH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pH影响酶的活性B、pH值影响细胞膜的透性C、pH值影响培养基某些成分的解离
D、pH影响代谢方向E、pH还会影响某些产物的稳定性&&&&&&&&&&
(基质代谢、产物形成、菌体自溶、杂菌污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的代谢,是引起pH变化的主要原因。
6、影响发酵罐供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工业上提高溶氧速率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影响发酵罐供氧的因素主要有:搅拌、空气线速度、空气分布器、氧分压、发酵罐的径高比、发酵罐的体积。
主要措施:在进行液体培养时,一般可通过增加液体与氧的接触面积或提高氧分压来提高溶氧速率。实验室:减少装液量、提高摇床的转速
工业上:提高搅拌转速、增大通气量、提高空气线速度、适当降低培养温度、适当提高罐压、通入纯氧
7、泡沫对发酵有何影响?
1)使反应器的装填系数减少;2)造成大量逃液,导致产物的损失;3)泡沫“顶罐”有可能使培养基从搅拌的轴封渗出,增加了染菌的机会。4)影响了搅拌的正常进行,妨碍了微生物的呼吸。5)由于泡沫的液位变动,以及不同生长周期微生物随泡沫漂浮,使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群体的效果,增加了微生物群体的不均一性。
6)使微生物提早自溶。7)为了控制泡沫,需加入消泡剂,对产物的提取不利。
8、常用的消泡剂主要有那几类?
A、天然油脂类B、高碳醇类C、聚醚类D、硅酮类E、氟化烷烃
9、浓醪发酵有何优点?
&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分离成本;节水,减少废水的排放,降低处理费用;提高产品的提取收率。
10、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放罐时间,须要考虑那几个因素?
A、放罐的指标B、残糖C、产物的浓度D、过滤速度E、氨基氮的含量F、菌丝形态
G、pH值& H、溶氧(DO) I、发酵液的粘度和外观等。
11、发酵控制系统主要由那几部分组成?
A、传感器B、变送器与过程接口(将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变成标准输出信号)C、执行机构和转换器(如电磁阀、气动控制阀、电动调节阀、变速电机、蠕动泵等。)D、监控计算机
第九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1、名词解释
杂菌:是指在发酵培养中除了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
染菌率:发酵染菌的批数与总投料批数之比的百分率。
2、染菌对发酵有哪些危害?
造成大量原材料的浪费
扰乱生产秩序,破坏生产计划。
抑制生产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u&&& 分解产物
u&&& 影响产物的提取
u&&& 污染产品
3、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杂菌检查方法有哪些?
1)显微镜检查:涂片→染色→镜检
多在染菌程度较深时,用于判断杂菌的种类,靠显微镜无法发现染菌初期的杂菌。
2)平板划线检查或斜面培养检查:无菌平板 → 待测样品划线 →培养 →镜检观察
3) 酚红肉汤培养检查:无菌肉汤培养基 → 接入样品 →培养观察
4、杂菌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a、种子带菌 b、空气带菌 c、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导致染菌d、设备的渗漏或死角造成的染菌
e、操作不当引起的染菌
5、噬菌体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菌种带有噬菌体或本身是溶源性菌株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设备的渗漏或死角
u&&& 空气系统
补料过程及操作失误
6、噬菌体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保证种子本身不带噬菌体
严格控制活菌排放,切断噬菌体賴以生存的场所
净化生产环境,消灭污染源
改进空气净化工艺,提高空气的净化度
选育并使用抗噬菌体的菌种
轮换使用不同的生产菌株药物防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代谢产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