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细菌的人工如何培养硝化细菌程序并列举常用的人工如何培养硝化细菌方法

《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栽培》
授课专业:园艺技术
计划学时:64学时
主讲教师:徐秀华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技术经济系
&&&&&&&&&&&&&&&&&&&&&&&&&&&&&&&&&&&&&
食用菌概述
食用菌概念&&&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利用多媒体教学
介绍我国国食用菌栽培历史
多种。如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木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等为普遍栽培的种类。
菌种优化、专业化生产,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反季节栽培、周年生产,人工控制光、温、湿等因子,代用料栽培为主要形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食用菌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
食用菌中具有的多糖类和蛋白多糖及抗生素,能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栽培原料来源广泛,生产设备简单,投资少。
,生物学转化率= 子实体鲜重/栽培基质干重*100%
&&&&& &&&学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
介绍菌索、菌核、菌丝束、菌膜和子座的形态、特点
食用菌的分类&
个科,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群,即耳类、非褶菌类、伞菌类和腹菌类。少数食用菌属于子囊菌,分别属于6个科。
单核菌丝、双核菌丝& 锁状联合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菌丝体、菌丝组织体、子实体有什么功能?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什么是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两者有什么区别?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了解食用菌在生物界中的分类地位。
课余时间到食用菌生产基地观察子实体的主要特征
学时(实践课)
常用仪器设备使用
菌丝形态观察的重要性,实验要求
天培养好。事先做平板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以无菌操作规程插入盖玻片,接入平菇母种,24℃下培养
&&&&& &&学时
第二章 食用菌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第三节& 食用菌理化环境
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营养及其生长过程中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食用菌生长发育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控制适宜环境的方法措施。
启发式、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
食用菌营养要求和生态环境要求
营养生理,食用菌的C/N
组织教学:调查学生出勤情况,组织课堂纪律,点击本次课主题
复习提问: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有什么区别?
导入新课:启发菌丝生长的生活要求?导入食用菌营养生理和环境要求
讲课内容:主要介绍食用菌的营养及其生长过程中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第二节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一、食用菌的营养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碳源:凡用于构成细胞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统称为碳源。介绍生产中常用的碳源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氮源:凡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氮源。介绍生产中常用的氮源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无机盐& 磷、硫、钙、镁、钾、铁、铜、锌、锰、钴、钼等
介绍生产中常用的无机盐种类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生长因子& 主要指维生素、氨基酸、核酸类等物质
二、食用菌的生理类型
介绍腐生、寄生、共生菌及特点,强调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多是腐生
第三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主要讲授食用菌生长发育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控制适宜环境的方法措施
讲授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强调耐低温特点,各生育期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化期的变温结实和恒温结实性,调控措施
二、水分和湿度
培养费料适宜的水分含量,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对空气湿度要求,调控措施
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生长要求不同光线强度,调控措施
四、氧气与二氧化碳
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对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要求,通风的必要性,调控措施
五、酸碱度&& 食用菌对栽培料中酸碱度要求,调控措施
概括总结:食用菌营养:碳源、氮源、食用菌的C/N、无机盐
&&&& 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酸碱度
知识拓展:利用网络资源 “菌海萍踪” 了解一位菌物学家
了解食用菌生产中,都用哪些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物质?
调查菌丝生长阶段,要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采用哪些措施?
到实习基地看一看食用菌栽培的设施和遮阳方法
&&&&& &&学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cm2或0.11*106pa&& 30分钟
/cm2或0.15*106pa&& 2小时
描述常压蒸气灭菌设施与设备
℃& 6-24小时半熟料2小时。
用化学药剂喷洒或
&&&&& &&学时
食用菌菌种生产
第二节 食用菌制种条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解释:原意是指孢子(相当于植物的种子)
,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将经过人工培养的纯菌丝体連同培养基质一同叫做菌种。
讲授母种、原种、栽培种(又分别称为一、二、三级的菌种)的制种作用、使用容器和应用
图解制种程序
&&&&& &&&&学时
食用菌菌种生产
第四节 食用菌菌种分离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
这部分简述制作原理和方法,制作技术通过实训完成,
选择头潮菇,菌肉肥厚,形正,未散孢,八分成熟的种菇。
&&&&& &&&学时
食用菌菌种生产
主要通过实训完成)&
第八节菌种保藏与复壮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
方面进行鉴定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出菇试验。
&&&&&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菌种生产
母种培养基制备
实验要求&& 分组及每组任务
将已准备好的材料、用品及作用做以介绍
母种培养基配方(本次实验选用PDA培养基)
培养基,全班共做4000mL,要求每人分装5支试管,扎好梱后一起灭菌。
称量各种材料和药品,煮汁,过滤,融琼脂,分装试管,包捆,灭菌。灭菌后趁热摆斜面。
煮马铃薯至熟而不烂
时进行排气,排尽气后关好排气阀。当蒸气再上升至0.11~0.12MPa或1.1~1.2kg/cm2时,调节气体排放,保持此压力30分钟。
时里面的温度是多少?
个试管扎成一捆后,要用牛皮纸将棉塞处包好?
&&&&&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菌种生产
无菌操作训练及母种扩繁和培养
无菌接种操作
每人扩繁5支试管,指导学生对几个关键技术的正确操作
的酒精棉球擦手和接种工具
恒温箱调试,按菌种的种类设定温度
支试管,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检验操作效果,记成绩。通过试管转接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母种扩繁的操作基本正确,能够保证无污染。
无菌室、超净工作台和接种器、酒精灯及接种器具。
菌种(母种)、试管培养基、无水酒精、75%酒精及棉球。
在实验课前15天要将母种转接好,培养好后做为学生实验材料
&&&&&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菌种生产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
在采摘的平菇中选取
每人选取1个
每组转接10个平皿、10支试管
控制恒温 23℃
天后检验成果
天、5天、10天后检查效果
支试管母种。
天将试管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做好,灭菌。
课前采摘种菇。种菇必须是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外形好,朵大肉厚,具有出菇早、高产等该品种典型特征的子实体。
&&&&&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菌种生产
平菇出菇期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要求学生在灭菌时不要离开,真正学会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灭菌技术
高压灭菌器、电炉子、蒸锅、罐头瓶、聚丙烯塑料膜、胶皮套等。
课前将制作培养基的材料购买齐全,有玉米粒、小麦粒、粉碎成颗粒状的玉米芯、麦麸、石膏、糖等。
&&&&&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菌种生产
块,取出一块接入原种培养基中,一支母种可接5-6瓶原种。接种时速度要快,接种后马上封口,贴上标签。
袋或40瓶栽培种。
天进行接种培养。
&&&&& &&学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营养类型&& 属木腐性菌,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强
生态要求(光、温、湿、气、pH等)
多万吨,我省每年生产6万~10万吨。
&&& &&&&学时
第五章 平菇栽培技术
第二节 平菇栽培技术
使学生了解平菇栽培的几种形式和栽培方法;掌握平菇栽培中的拌料、发酵料制作、装袋和接种、发菌期和出菇期及采收及采收后的管理技术;重点掌握平菇栽培子实体分化时的管理技术。了解平菇栽培的其它方法,掌握平菇栽培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所在,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创造平菇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
启发式、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发酵料制作和发菌期管理&&& 子实体分化时的管理技术
生料栽培特点与技术;产生畸形菇的原因及对应措施
子实体分化期管理&&& 环境条件控制
组织教学:互动提问
复习提问:平菇有哪些栽培方法和栽培品种?
导入新课:给出袋栽平菇出菇的图片,思考怎样长出来的?
讲课内容:第二节 平菇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和品种选择
二、培养料配方及物料准备、培养料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color:#.常用配方& 2.栽培料和塑料袋规格
三、发酵料制备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color:#.制发酵料的意义和作用&& 2.发酵料制作方法
四、袋栽平菇方法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color:#.拌料、装袋和接种& 2.发菌期管理& 3.出菇前期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出菇期管理&&& 5.采收及采收后管理
第三节 其它栽培方法和管理要点
一、阳畦栽培
二、粮菇间作
三、生料栽培
四、栽培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color:#.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出现畸形菇
概括总结:
平菇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栽培方法简单,一般都是采用发酵料栽培,省去了高温灭菌的人力和物力。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拌料、发酵料制作、装袋和接种、发菌期和出菇期及采收及采收后的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平菇栽培的一些其它方式,阐述了平菇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对应措施。学生对平菇生产基本有了概括性的了解。
知识拓展: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栽培平菇用一般用什么作为栽培主料?塑料袋规格如何?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为什么要制作发酵料?怎样制作发酵料?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怎样进行装袋和接种?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平菇发菌期和出菇期应怎样进行管理?怎样刺激出菇?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怎样进行采收管理?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生料栽培有哪些特点?怎样控制杂菌污染?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color:#.不出菇或不正常出菇及出现畸形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学时(实践课)
第五章 平菇栽培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麦麸10%,石膏1%,石灰1%。
,上宽1m,高1.2m,长不限。堆实,打孔,覆膜。
时,开始倒堆。
次,大约需要一周时间。
&&&&& &&&&学时
第六章& 香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香菇概述
使学生了解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目前香菇生产情况和栽培意义,掌握香菇的营养生理和生态要求,栽培形式和相应的生产设施。
启发式、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香菇的子实体形态、生态要求,营养类型和生态要求
菌丝体成熟转色机理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讲课内容:第一节& 香菇概述
一、香菇子实体形态和分类地位
&(一)子实体形态
&(二)分类地位
&(三)生活史
二、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营养类型
(二)生态要求& 1.温度& 2.空气湿度& 3.空气4.光照& 5.pH
突出成熟菌丝转色生理现象
三、目前香菇的生产状况 (意义、生产状况、栽培品种)
香菇是主要的出口食用菌种类,国内外市场需求很大,价格高,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很好生产项目。
概括总结:香菇是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的菌类,是木腐性菌,属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目前以袋栽最为普遍,一般采用细长形菌袋,发菌后呈棒状,称为菌棒。栽培料一般均以木屑为主,完全由过去的段木栽培改为代料栽培。香菇袋栽的生物学转化率已过到100%。
知识拓展:
辽宁地区栽培香菇的优势在哪?
了解香菇的生态要求,菌棒指什么说的?
哪些地区适宜栽培香菇?
掌握香菇转色期和生态要求?
&&&&& &&&&&&&&&《食用菌栽培》教案 &学时
第六章& 香菇栽培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高温品种 18~22℃& 秋—中低温品种 13~18℃
、折径15 cm、厚0.04mm的塑料袋。常采用机械装袋,常压灭菌为10h以上,打孔接种、套袋封口。发菌期约50d左右,通风和弱光促进转色,脱袋出菇,出菇期加大湿度和通风,采收后要给菌棒补水。采收后要及时烘干,干品出口的较多。
&&&&& &&学时(实践课)
主要栽培环节
拌料、装袋、灭菌和接种
小时,期间要保持充足的热量及气压,达到彻底灭菌,
的比例放入菌袋中,扎紧袋口,动作要快,防止污染。接种后的菌袋按发菌期要求进行摆放。
&&&&& &&学时(实践课)
主要生产环节
发菌期管理
)首先了解栽培品种的生态条件要求
)观看菌袋的摆放形式
)观看栽培设施建设及相应的环境调控设施
)学习光、温、水、气环境的控制指标和调控技术
)进行菌袋倒堆和检查工作,对污染的菌袋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和CO2浓度在什么范围内?
&&&&& &&学时
第七章& 金针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 金针菇概述&&
第二节& 金针菇栽培技术
使学生了解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目前生产情况和栽培意义,掌握金针菇栽培方法和主要技术,能够独立进行金针菇栽培生产。
启发式、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
拌料与装袋&& 灭菌与接种& 发菌期管理&& 出菇管理& 转潮催菇
子实体分化期管理
组织教学:抽查学生出勤情况,提问记分,强调本课主题
复习提问:食用菌生长的起始温度是多少?前面学过的平菇、香菇出菇温度是多少?
导入新课:本次课将介绍一种低温型菌类
讲课内容:第一节 金针菇概述
主要介绍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类地位&& 生活条件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line-height:125%;color:#.营养类型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line-height:125%;color:#.温度& 3.湿度& 4.空气& 5.光照& 6.pH) 栽培品种、栽培方法
突出金针菇对温度、空气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 栽培技术(主要介绍袋栽)
主要介绍栽培季节选择,原料准备,拌料与装袋,灭菌与接种,发菌期管理,出菇管理,转潮催菇
&&&&&&&&&&&&&
注重下面几个环节: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line-height:125%;color:#.每个料袋约装300g干料。装料高度约15cm。松紧适宜,中间打洞,两头出菇的,将料装在中间,两头回折扎紧。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line-height:125%;color:#.催蕾搔菌:去除老菌种块,整平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line-height:125%;color:#.转潮催菇
养菌:拧隹袋口,养菌5天左右。
&&&& 补水:可向袋内注水,使袋内栽培料含水量达到65%。补加营养液:如1%糖水或尿素。
概括总结:
金针菇菌柄细长,菌盖很小,要求温度最低,出菇温度仅8~12℃,光线微弱。发菌结束后要采用催蕾搔菌和微光诱导使其出菇。
知识拓展:利用网络资源和查阅资料了解金针菇加工过程
金针菇要求怎样的生态环境条件?
金针菇与其它菇相比,对温度的要求有什么特点?
北方栽培金针菇应选择什么季节?
怎样进行催蕾处理和出菇管理?
调查金针菇栽培设施和环境控制措施
&&&&& &&学时
第八章& 黑木耳栽培技术
第一节&黑木耳概述&&& 第二节 栽培技术
使学生了解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目前生产情况和栽培意义,掌握黑木耳栽培方法和主要技术,能够独立进行袋栽黑木耳生产。
掌握生产中的全部技术,特别是开袋划口技术、出耳期管理技术
启发式、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
黑木耳生活条件要求,催耳与出耳期管理
催耳与出耳期管理
组织教学:抽查学生出勤情况,提问记分,互动提问。
复习提问:关于金针菇生产中的一些技术要点
导入新课:通过录相激发学生对黑木耳生产的热情
讲课内容:第一节 黑木耳概述
首先观看黑木耳栽培技术录相(1 课时)
一、黑木耳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类地位&& 生活条件
二、生活条件&& 1.营养类型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line-height:125%;
color:#.温度& 3.湿度&
4.空气& 5.光照& 6.pH)
栽培品种&&& (1课时)
栽培技术(主要介绍袋栽,两课时)
一、栽培季节和品种选择
二、栽培料配方及物料准备
三、袋栽黑木耳方法与技术
拌料与装袋,灭菌与接种,发菌期管理,出耳期管理
四、采收与采收后管理&&&
五、黑木耳的简单加工
概括总结:
知识拓展: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黑木耳产业现状和市场信息
掌握黑木耳的生活条件要求。
在黑木耳栽培中应怎样避免杂项杂菌污染?
吊袋出菇和地摆出菇各有哪些优缺点?
发菌结束时应怎样进行催耳处理?
出耳期对光照和湿度的要求与其它菇相比有什么不同?
调查黑木耳出耳期水分管理方法
&&&&& &&学时(实践课)
主要生产环节
出菇期管理
)现场教学平菇、香菇菌袋发菌期结束的主要特征
)学习香菇转色期的管理技术
)香菇菌袋按出菇要求摆放及处理方式
)出菇期的光、温、水、气调控
)平菇开袋出菇
)出菇期灭虫方法
)金针菇开袋搔菌,光、温、水、气调控
滑菇栽培技术
滑菇概述&&&
第二节& 滑菇栽培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湿度& 4.空气& 5.光照& 6.pH
处理打包划面
&&&&&&&&&&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
青霉& 黄曲霉& 毛霉& 根霉& 链孢霉& 镰孢霉& 鬼伞& 酵母菌& 细菌等菌类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病毒病害症状和防治技术
&&&&&&&&&&&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菌丝徒长&& 2.子实体畸形& 3.死菇&
薄皮早开伞& 6.硬开伞& 7.空根白心现象
病虫害综合防治
学时(实践课)
食用菌加工技术
食用菌保鲜技术&&&&
第二节食用菌初加工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盐渍技术&& 冷冻技术
食用菌保鲜技术
℃~35℃,之后每隔2h升高5℃,10h后,升温至50℃~55℃,保持此温直至烘干,期间始终打开排风口。
清洗&& 3.杀青&& 4.冷却&& 5.盐渍&& 6.装桶
护色 .清洗、杀青 .冷却、沥干 .速冻
.包冰衣 .包装 .冷冻保藏
食用菌营销概述&&&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主要内容是广泛市场调研,多方联络合作;了解国外风情,提倡“对症下药”;优化包装设计,考虑综合因素。
食用菌出口贸易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出口贸易的谈判技巧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食用菌出口贸易技术
选择客户;3.广泛宣传;4.制定方案;5.加强沟通
审理信用证;3.包装标志;4.租船定舱;5.货物的起运与装箱
.保险;3.报关;4.制单结汇
食用菌出口贸易的谈判技巧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当前位置:&&&&&& > 信息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
17:34&#12288;来源:&&#12288;&#12288;&#12288;&#12288;【
】【】【】
1.培养基的概念
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大量培养。培养基是适于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人工配制而成的基质。培养基按营养成分和用途不同,分为基础培养基、合成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按培养基物理形态分为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三类。根据细菌的种类和培养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的增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表现为液体变混浊,表面形成菌膜,管底沉淀物。
(2)半固体培养基含有0.3%~0.5%低浓度的琼脂,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有鞭毛的细菌可克服低浓度琼脂的阻挡,扩散至穿刺线以外,穿刺线变混浊;无鞭毛的细菌只能在穿刺线上生长,穿刺线清晰。
(3)固体培养基含2%~3%的琼脂,平板固体培养基用于细菌的分离,试管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的保存。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是纯种细菌。细菌的菌落分为3型: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3.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在医学中的应用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制备。
(2)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工业和污水处理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基础医学理论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
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及常用的人工培养方法
  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为:标本(估计菌量少的标本,先增菌培养)            →根据培养目的,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            →适宜的培养环境,35℃~37℃,18~24h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选择可疑菌落进行分离、鉴定。  根据对气体的需求,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可分为:①需氧培养(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置于空气中即可,适于大多数细菌;②厌氧培养(专性厌氧菌):需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培养;③二氧化碳培养(少数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布鲁菌、空肠弯曲菌等):需在含5%~10%CO2环境中培养;④微需氧环境(仅在5%左右的低氧压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的培养)。猜您还喜欢:
特别服务:&&&&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学聚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二)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学聚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学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学聚网联系。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并列举常用的人工培养方法_百度知道
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并列举常用的人工培养方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根据对气体的需求;3、厌氧培养(专性厌氧菌):需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培养、鉴定:1、空肠弯曲菌等):需在含5%-10%C02环境中培养;2、需氧培养(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选择可疑菌落进行分离、标本(估计菌量少的标本、根据培养目的、适宜的培养环境,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可分为、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1、布鲁菌,35℃-37℃,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3,适于大多数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为:置于空气中即可,先增菌培养)2,18-24h4;4微需氧环境(仅在5%左右的低氧压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的培养)、二氧化碳培养(少数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
细菌的人工培养程序为:标本(估计菌量少的标本,先增菌培养)→根据培养目的,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适宜的培养环境,35℃-37℃,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选择可疑菌落进行分离、鉴定。
根据对气体的需求,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可分为:1需氧培养(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置于空气中即可,适于大多数细菌;2厌氧培养(专性厌氧菌):需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培养;3二氧化碳培养(少数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布鲁菌、空肠弯曲菌等):需在含5%-10&#2;环境中培养;4微需氧环境(仅在5%左右的低氧压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的培养)。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