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数学难题题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张华最中得41分,他做对多少道题?
列方程:8X-5*(10-X)=41
X为做对题数 ,解得X=7
easy都写错,你真rubbish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设他作对了x道题,那么他做错的题目就有(10-x)道。
8x-5(10-x)=41
大家还关注阿拉宁波人破解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宁波晚报
第A2版:独家看点
第A1版 今日要闻
第A2版 独家看点
第A3版 宁波新闻
阿拉宁波人破解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这位数学天才曾三度考博落榜
  图为徐浩。(资料图片)
  虽然已经放寒假了,可是徐浩还是每天“窝”在教室里。这位30岁的“大龄”学生说,他要一直呆到大年三十才回镇海老家。  正是因为这份勤奋,在去年,徐浩成功地证明了世界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  不过,谁能想到,这位获得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称赞的数学天才,在报考博士的过程中居然三次落榜。  差点与数学研究擦肩而过  徐浩是镇海人,1997年从镇海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他起初选的是计算机专业,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常跑去旁听数学系的课程。出于对数学的偏爱,徐浩后来转到数学系,并在2001年考上本校硕士生。  说起自己硕士阶段的学习,徐浩有些不好意思。“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因为觉得很空闲,所以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是在计算机公司兼职,心想也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直到2003年暑假,徐浩才意识到自己的最爱还是数学,于是辞掉了兼职,并把和计算机有关的书全部托运回家,开始专心学数学。  2004年,徐浩硕士毕业,报考中科院数学所博士,却由于有必考课不及格而失利。不过,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刘克峰力排众议,为徐浩提供了一条彻底改变他人生的道路,让他留在浙大数学中心担任秘书,边工作边复习,第二年继续攻博。  不过,徐浩的考博经历并不顺利。2005年,他报考浙大数学系博士再度失利。2006年,他第三次考博,依旧落榜。“是刘老师向中心争取了名额,破格录取了我。”徐浩说道。  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在浙大数学中心的这几年时间里,徐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认真钻研数学上,经常和刘克峰老师在办公室和电子邮件中讨论数学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徐浩开始对曲线模空间产生了兴趣,这是数学与物理等交叉的领域。除了吃饭、睡觉,他想的都是曲线模空间中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研究只需要纸和笔,在刘克峰的启发下,徐浩用计算机编程来研究曲线。“自从我把计算机书全部搬回家以后,我还以为以后再也不会接触计算机编程了。”徐浩笑着说,没想到他的计算机专长又发挥了作用。  在计算机编程的帮助下,徐浩和他的导师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破解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这一猜想曾让世界上的数学家们冥思苦想了16年,斯坦福、普林斯顿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得悉这一消息后,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称赞道:“这个难题哈佛没能证明,你们却证明了!”  惊喜接踵而至,徐浩和他的导师撰写的论文在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徐浩还收到了美国数学会著名评论期刊《数学评论》的邀请,担任该杂志的评论员。此前,受邀担任该杂志评论员的大都是在数学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和知名度的教授、学者。  昨天,徐浩告诉记者,在取得浙大博士学位后,今年下半年,他将前往哈佛大学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为母校图书馆捐书  好消息传到镇海中学,徐浩的高中数学老师黄维民感慨地说:“这个孩子,有了这么大的成就,还保密不让老师知道,太低调了。”黄维民回忆说,徐浩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在镇海中学上学时,他的数学天赋就小有名气。  “这个孩子看上去很内向,很低调,不跟其他孩子玩在一起,别人在聊天时,他就一个人专心研究数学题目。”黄维民说,当时镇海中学的数学试题已有相当的难度,但平时的测验对徐浩来说可谓轻而易举,“他经常拿90多分、100分,更多的时候他都在看课外书,研究更深奥的题目。”徐浩告诉记者,在上高中时,他除了研究奥数竞赛的题目之外,经常看大学里的微积分教材。  毕业这么多年了,徐浩一直惦记着母校。2004年,黄维民出差到杭州,徐浩得悉后赶来和老师见面,并托老师把30本课外书捐给母校图书馆。这些课外书都是他在高中时阅读过的,他想让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从中受益。  徐浩说:“其实我的成功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被无畏的困难吓倒。”(记者&丁晓虹&通讯员&曾溟昊)  新闻链接  法伯相交数猜想  1992年,瑞典数学家法伯提出了关于曲线模空间万有环结构的系列猜想,过去十几年里,法伯猜想是曲线模空间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法伯相交数猜想是法伯猜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决定了万有环的结构。  与其他数学家的研究方式不同,徐浩和他的导师借助计算机,推导出相交数的新递归关系,并由此给出了法伯相交数猜想最为直接和简洁的完整证明。  宁波籍数学家  宁波出了不少数学家,在近代历史上有杨菊庭、朱公谨,而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的数学家更是举不胜举,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周毓麟,美国国家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林芳华,法国玛丽·居里大学教授施展等。值得注意的是,49岁的林芳华和41岁的施展,都毕业于镇海中学。  延伸阅读  徐浩的幸运和徐浩们的不幸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最近十分自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被他的弟子——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刘克峰教授和刘克峰的博士生弟子徐浩成功证明。而完整证明了这一被世界数学界公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完整证明”的数学难题的年轻博士徐浩,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曾经是个失败者。  197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徐浩对数学有特殊的偏爱。2004年硕士毕业后,迷恋数学又精通计算机的徐浩决定继续深造,但由于有必考课不及格,考博士落榜。2005年、2006年继续考博,无奈依旧被现行考试体制挡在博士的门槛之外。  在刘克峰眼中,徐浩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2006年徐浩考博落榜后,刘克峰与浙大数学中心副主任许洪伟教授一起,破除阻力,说服有关领导,将徐浩破格录取为自己的博士生。  刘克峰的另两个弟子有着与徐浩类似的遭遇。硕士生李逸考博时有两门不及格,但他对刘克峰的论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计算出一个不错的结果。刘克峰认为这个学生是可造之材,把他留在身边当秘书。此后,李逸的两篇论文经刘克峰推荐发表,但他再次考博依然落榜。而哈佛大学就凭着刘克峰的推荐信和李逸的两篇论文将他录取。硕士生王捷同样痴迷数学,但考博时因两门不及格而落榜,刘克峰力主将他破格录取,又把他送到中山大学学习一年,结果王捷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大师潜质却又偏科者不乏前例。吴晗、钱钟书、苏步青、臧克家等都有因偏科而考试不合格的经历,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成才的障碍。这些大师的幸运,与当年清华、北大办学的理念互成因果。  外国类似的个例也很多。比如当代最著名的天才科学家霍金和纳什,他们的某些缺陷被他们所处的教育体制所包容,他们的导师甚至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成为天才”。  然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却是偏才和怪才的墓地。  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需求来说,偏才不该受排斥。让偏才继续痴迷于某类学问并形成自己的专长,对国家和人才自身都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哈佛大学等可以凭考生的优秀论文破格录取“落榜生”。因为这些名校的考官知道,分数不等于能力和水平,更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而论文却是考生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的体现。这些名校的专业设置,非常鼓励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学专学精,在某一领域不断探索,偏科的学生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直至成为学科的顶尖人才。这也是诺贝尔奖屡屡出在世界名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呼吁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和考研制度,正因为专家学者的呼吁,国务院2001年在“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可免试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这就是要求给偏才们开设绿色通道。据了解,我国有部分高校一直在做考试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专家呼吁,为了避免更多的天才被扼杀,有必要将对偏才的破格培养制度化,成立专门鉴定偏才的机构,鉴定的过程全部公开、透明。  徐浩、李逸、王捷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刘克峰和丘成桐;但更多的徐浩们依然不幸,因为他们无缘遇到慧眼识才的伯乐。在倡导制度创新的今天,革除教育和招生体制中的弊端已成必然。据《文汇报》
合作伙伴:世界七大数学难题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立方倍积”要求用尺规法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为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两倍.设已知立方体每边边长为a,新立方体每边边长为x,则:x3=2a3.设a为一个长度单位,等于1,则上式化简为:,我用尺规法作出了这条线段,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三等分任意角”要求用尺规法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我从研究角、弧、弦的相互关系中发现了一条“弦弧定理”,证明了这条定理,就能三等分任意角. 三、“化圆为方”要求用尺规法作出一个正方形,其面积与一已知圆的面积相等.设所作正方形的一边为x,则其面积等于x2;设已知圆的半径为r,为一个长度单位,等于1,则其面积等于:πr2,依题意得:x2 =πr2,即:.通常π值取3.,则:,或.我用尺规法作出了这两条线段,所以解决了这个难题. 四、“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我发现了一条“偶数、素数相互关系定理”,证明了这条定理,就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世界七大数学难题_百度百科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这七个“世界难题”是:、、、、、、。这七个问题都被悬赏一百万美元。
数学大师大卫·在日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23个。在过去百年中激发的,指引前进的,其对数学发展的和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
是数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完满解决, 如的证明,有限单群分类工作的完成等, 从而使数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空前发展。
2000年初美国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选定了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的董事会决定建立七百万美元的大奖基金,每个“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都可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励。
克雷数学研究所“千年大奖问题”的选定,其目的不是为了形成新世纪数学发展的新方向, 而是集中在对数学发展具有中心意义、数学家们而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日,千年数学会议在著名的举行。会上,97年菲尔兹奖获得者伽沃斯以“数学的重要性”为题作了演讲,其后,和阿啼亚公布和介绍了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还邀请有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详述。克雷数学研究所对“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与获奖作了严格规定。每一个“千年大奖问题”获得解决并不能立即得奖。任何解决答案必须在具有世界声誉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两年后且得到数学界的认可,才有可能由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审查决定是否值得获得百万美元大奖。
其中有一个已被解决(,由俄罗斯数学家破解),还剩六个。
“千年大奖问题”公布以来, 在世界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基本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化产生巨大推动。认识和研究“千年大奖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界的热点。不少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攻关。 “千年大奖问题” 将会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例: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宴会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宴会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
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
人们发现,所有的完全非确定性问题,都可以转换为一类叫做满足性问题的问题。既然这类问题的所有可能答案,都可以在内计算,人们于是就猜想,是否这类问题,存在一个确定性,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直接算出或是搜寻出正确的答案呢?这就是著名的NP=P?的猜想。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于1971年陈述的。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致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猜想断言,对于所谓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的几何部件的()组合。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苹果表面是“的”,而轮胎面不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已经知道,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俄罗斯的数学家在发表了三篇论文预印本,并声称证明了。
在之后,先后有3组研究者发表论文补全佩雷尔曼给出的证明中缺少的细节。这包括密西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的约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以及理海大学的和的。
2006年8月,第25届授予佩雷尔曼。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有些数具有不能表示为两个更小的数的乘积的特殊性质,例如,2、3、5、7……等等。这样的数称为;它们在纯数学及其应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所有自然数中,这种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的模式;然而,德国数学家()观察到,素数的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zetaζ(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ζ(s)=0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已经对于开始的1,500,000,000个解验证过。证明它对于每一个有意义的解都成立将为围绕的许多奥秘带来光明。
的定律是以的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和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布罗克哈文、、和驻波。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
[6]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随着我们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气流跟随着我们的现代的飞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深信,无论是微风还是湍流,都可以通过理解纳维叶-斯托克斯,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和预言。虽然这些方程是19世纪写下的,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仍然极少。挑战在于对数学理论作出实质性的进展,使我们能解开隐藏在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奥秘。
数学家总是被诸如x?+y?=z?那样的的所有整数解的刻画问题着迷。曾经对这一方程给出完全的解答,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方程,这就变得极为困难。事实上,正如马蒂雅谢维奇指出,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即,不存在一般的方法来确定这样的方程是否有一个整数解。当解是一个簇的点时,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认为,有理点的群的大小与一个有关的蔡塔函数z(s)在点s=1附近的性态。特别是,这个有趣的猜想认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无限多个(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着有限多个这样的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