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转学了,是因为老师的原因,从好的学校转到差的学校,今夜你会不会来造成影响

永安街小学教师博客圈
永安街小学教师博客圈 & 文章列表
有共同生活的学校是好学校 (浏览次数:254)
向蓓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公民教育(社会科课程、学校公共生活)、学校文化、杜威研究。和女儿的共同生活,不仅带来生的喜悦,也常常是她教育观点的源泉。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对于这个问题,专家有专家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如果我采访一个专家,可能父母会觉得专家讲的都是理想,如果专家自己有了孩子,也许他也不会让孩子就近入学,也会给孩子选一所大家公认的好学校。专家的教育理想是说给别人听的。如果我们采访家长,可能也很难有代表性,也难以让人们信服,所以我选择采访向蓓莉老师。因为向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也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母亲。她是教育问题的研究者,不仅做理论研究,也接触学校的实践;她是母亲,对女儿的爱流露在言谈话语间。
曾听到她讲女儿转学的故事,是我决定做这次采访的最直接的诱因。
好学校让孩子在学校过儿童值得过的生活
少年儿童研究:向老师您好,暑期一过,又将有一批孩子进入小学,您认为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呢?
向蓓莉:判断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大家会有不同的标准。对我而言,我希望自己的学术观点与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选择一致,我女儿经历的转学包含着我自己对什么是好学校的判断,也是孩子在新的学校经过一个半月的体验后做出的选择。
在我看来,一所好的小学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过儿童值得过的生活。学校生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学科知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学生亚文化,对孩子的价值观、态度、动机的影响,甚至超过学科知识本身。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儿童值得度过的?通过女儿转学,我发现在不同的学校,孩子度过的生活甚至有天壤之别。
很多学校生活令人匪夷所思。前两天我接到一位硕士阶段的同学的电话,她在华中地区的一所大学工作,也做教育研究。她儿子在小学的生活让她非常困惑。她的儿子就读于当地一所大家公认的好小学,但是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许到走廊里活动,只能呆在教室里看动画片或者读书。她的儿子因为一次课间在走廊里放飞了一架纸飞机,就被老师责令写一份300字的检查。在那所小学,学校开运动会,只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在操场上比赛,没有项目的同学只能在教室里读书或看电视。她的儿子参加了一次这样的运动会后就再也不愿意参加第二次了:比得冷冷清清,没有同学给自己加油助威,参加运动会没劲。据学校解释,这样做是考虑学生安全。很多学校因为同样的理由不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我女儿原来的小学就没有春游秋游。但是春游秋游是孩子喜欢的、值得体验的生活,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尽量减低安全风险。同样考虑学生安全,不同学校的管理存在有所为和不作为之别,存在对儿童的不同假设。有位朋友曾对我说,她的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问她什么叫春游,她给孩子讲当年自己读小学参加的春游活动:全班甚至全校一起去公园,同学们排着队,手牵手,中午一起互相交换带的煮鸡蛋和点心……从未参与过学校春游的儿子羡慕得不得了。
法国的哲学家福柯曾经把学校与监狱相提并论。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如果学校的生活是这样的,那学校真就是孩子的监狱了。这样的学校生活不是孩子向往的,也不是儿童值得过的学校生活。
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孩子在一所学校里过什么样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这个学校的生活像监狱一样,这个学校当然不能算是一所好学校。您理想的学校孩子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
向蓓莉:我理想的学校,孩子能过儿童值得过的生活,能在学习共同生活的过程里得到充分的成长,成长为一个有能力认识自我、有选择的能力、为选择负责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的学校里,学校文化浸润着学校生活的细节。
比如,不同的午餐活动,孩子的体验和成长就不一样。北京的很多小学,孩子们都在学校吃午餐。我女儿所在的前后两所小学,也都在学校吃午餐。在前一所学校,午餐是送餐公司送来的,一盒一盒,每个孩子得到同样份量的饭菜,孩子们没有选择,很多孩子会将吃不完的饭剩在餐盒里倒掉,老师默许,因为老师知道有些孩子的饭超过他/她的饭量。我女儿过去从来没有提过她在学校的午餐。但是到新学校的第一天,放学后我去接她,她还在班级队伍里,还没有走到我跟前,就迫不及待地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今天中午把饭全部都吃完了,真好吃。”我自然想孩子一定碰上喜欢的菜了,于是问孩子午餐吃的是什么,孩子说吃的是茄子。我很吃惊,过去孩子几乎从来不吃茄子。我问女儿:“你把茄子都吃了?”女儿说:“老师把饭菜端到教室来,我们要多少,老师给我们打多少,不够可以再盛,但是盛了就必须吃完,不能剩饭。老师要我们爱惜粮食,农民种粮食不容易,‘粒粒皆辛苦’。茄子是我自己选的,自己选的就应当把它吃掉,我就吃了,没想到原来茄子还挺好吃的。”
你看吃饭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在这样的学校,就让学生潜在地体验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你获得了选择的权利,相应地你就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学习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正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公民的重要内容。
女儿新校开学的第三天,下午放学时兴奋地告诉我:一大早和同学们、老师们一起打雪仗了:“我们把美术曹老师打得呀!后来他到我们教室里说:‘我不会放过你们的。’哈哈哈哈。”那几天,北京连续下雪。那天早晨,校长将大课间和第一节课对调,建议老师们都去操场,和孩子们一起打雪仗,要求不能打脖子以上部位。校长也来操场和孩子们、同事们一起打雪仗。孩子们当天在博客上写的文章非常生动。但是你也知道,很多学校都不准孩子们打雪仗,也不组织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打。后来,再有人问我,孩子为什么转学?我就回答:“因为那是一所下雪了,孩子能和同学、老师、校长一起打雪仗的学校,这还不够吗?”呵呵。
我女儿的转学,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前从原学校请了假,来这所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学以后自己愿意的选择。虽然原来的学校是名校和老校,现在的学校在2009年是建校才六年的新校,但学校生活体验是生命体验,我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体验,而非名校与否。
少年儿童研究:从您女儿的例子,是否可以说,孩子对自己在学校的生活是有感受能力的,或者说是有辨别能力的,这种能力可能更多地出自天性。
向蓓莉:我认为,教育往往需要遵从天性,而非遵从教条的设计,尤其当这种设计只关注目的美好,而罔顾过程和手段是否正义、是否与目的一致时。我相信孩子对学校对老师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孩子评判老师、学校的标准,不仅仅从老师如何对待自己来评价,也会从老师对待其他同学是否公平和关爱来判断。
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没多久,我女儿曾对我说她们的体育老师很好。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们班有位女同学特别怕听到尖锐的声音。一天上体育课的时候,操场上传来刺啦刺啦的声音,那位同学害怕得哭了。老师过去安慰这个孩子:“别怕,你就跟着我。”那一节课老师都让孩子一直跟着自己。我女儿给我讲完这件事后问我:“妈妈你说我们的老师好不好?”
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当然是好的,但是要看这种资源与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关系
少年儿童研究:家长让孩子上名校还有一个情结,就是认为名校的资源好,机会多,比如可能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等。这些重要吗?
向蓓莉: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当然是好的,但是要看这种资源与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关系,要看这样的资源、机会是如何分配的。不同的分配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有些学校,虽然机会多,但是分配可能并不公平,机会可能只属于少数几个孩子,与你的孩子可能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很欣赏我女儿所在学校的管理,能尊重孩子们参与规则的制定,并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得到基于需要的教育机会,当然,其实哪一个孩子不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呢,如果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学校有个孩子叫林林,她出生的时候早产,身体不很协调。但是有一次学校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林林被推举参加选拔,全班同学都为她鼓掌。因为这所学校关注规则的制定,不是指定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去参赛就行了,而是老师在班上与孩子讨论: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这个同学。孩子们经过讨论,订出的规则是英语课上谁得到的小贴画多就让谁去,结果林林入选了。我们也知道老师发小贴画不完全是因为学生学业成就好,比如如果她帮助了同学,或是学习有进步,老师也会给孩子一个小贴画。得知这个消息,林林的妈妈非常不安地来到学校,她有点不相信,也有点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结果,班主任老师和英语老师都鼓励林林的妈妈说:第一我们要遵守规则,第二,孩子们都为她鼓了掌,这是孩子们的决定;第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成绩好的孩子参加比赛呢?在我们学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就让林林参赛吧。”在我们的经验里,哪个学校不是挑那位成绩最好的学生参赛呢?!
少年儿童研究:如果在那些只重视优秀生,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学校,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做法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些看似处于弱势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会从中受益。
向蓓莉:是的,这件事情的处理,给全班同学呈现了什么叫规则什么叫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这种生活也体现了学校对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我看到,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在学校文化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例如大家对学生、对家长、对自己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老师们关注规则的制定和教育公平的教育观,而这些内在的观念又体现在行为上:不同老师对同一位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爱护和尊重。学校墙壁的布置也体现了儿童视角:例如教室墙壁张贴的是学生的作品,张贴的高度考虑了孩子的身高。
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作为管理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学校,我觉得是孩子值得生活的。
少年儿童研究:现在的社会中,学习上竞争性很强是一种事实,既快乐又让孩子学习成绩上有竞争力的学校是家长的首选吧?关注了学生生活的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上会不会缺乏竞争力?
向蓓莉:关注学校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如何用更智慧、更具有教育性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得到成长。
在女儿一年级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开了低年级家长会。在会上,教学主任建议家长,即使发现孩子题目做错了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她错了,更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问孩子对这道题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建议。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且锻炼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我发现,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往往就发现自己错在哪儿了。这是一个让孩子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让孩子重复做十道题更有效。
当然,我们在课程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我们的教材内容繁多但多样性、深刻性、挑战性不足,课时又紧张,师生少有时间和精力做充分的探讨。但这不是一所学校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能苛责学校,要和学校一起探讨如何尽可能地改进。
少年儿童研究:有的家长会很看重学校里的学生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如果生源有打工人员子弟,或者都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就认为这个学校不好,孩子整天与这些孩子接触会影响自己的孩子。
向蓓莉:我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的,正如自然界的美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一样,好的教育能提供孩子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的机会:比如工人家庭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农民家庭的……如果孩子的同学来自不同阶层,他/她就有机会了解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人们有的过这样的生活,有的过那样的生活,他/她对于社会与人的了解会更加充分。而教育,除了促进孩子个人的成长,也蕴含着促进社会更为公正、健全的使命。孩子了解社会是实现改进社会的使命的基础。我去过三次台湾,台湾大学生对社会各阶层熟悉和介入的程度出乎我的意料,真让我自愧弗如,虽然我也多次去过大陆贫困地区做调研,但两周的调研很难深刻地体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在台湾,我接触的辅仁大学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动不动就是在哪个工人的工会、工作伤害者协会、精神障碍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里做义工的,是长期和底层民众共同生活、一起维护权利的,与她/他们相比,我们的学生,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虽然也可能来自中产阶级或以下,但可能都只有家庭经验,缺乏社会性介入各阶层尤其底层民众的生活,对于家庭作为社会缩影的认识和理解也相当不够。
太同质化的群落的生活其实不太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如果孩子所在学校的学生没有多样性,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如果孩子的学校有多样性的条件,父母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让这个优势发挥作用,而不是只解释为不利。
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还要看老师在学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当老师遇到困难的时候,学校有没有帮助老师解决
少年儿童研究:“择校不如择师”,这也是很多家长的择校名言,您如何看?
向蓓莉:孩子能遇到一位优秀教师,父母们当然很高兴,但是大家都有遇到老师不太好或老师有不太合适的行为的可能性。我主张老师与家长建立积极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如果家长发现老师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或者老师觉得家长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互动,达到共同成长。尤其是有的老师比较年轻,我们这些做爸爸妈妈的人,比她/他们年长许多呢,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历练和主动交流,带着年轻老师们一同成长?
少年儿童研究:可是老师毕竟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可能教育素质差一些,或是脾气暴躁,对学生没有耐心。
向蓓莉:这个问题也考验一个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如果一位老师容易发怒,很可能这位老师正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者来自于家庭生活,也可能来自于学校工作。如果学校能够尽力关怀老师、协助老师解决困难,那么,老师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就会有归属感,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才会愉悦,才会对孩子传递爱。
老师的教育素质当然存在差异,但学校管理并非无可作为。缩小教师教学能力的差距,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的活动来促进。如果老师们能够经常和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充分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疑问、困难,在对话和互助中得到成长,那么,班级间学生享受教师资源的公平也能得到促进。
女儿所在的那所学校,教师们会进行“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活动:每个老师交流自己上学期发现的教育教学的问题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我做了哪些解决的尝试?我下一步还会怎样做?大家可以就此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活动,但是不同的是,有的学校做这个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是无奈的、冷冰冰的。有的学校是带着合作成长的目的、依照合适的程序开展,可以看到老师们在享受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享受这个和同事们共同生活的过程。
所以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还要看老师在学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当老师遇到困难的时候,学校有没有协助老师解决。
好的学校会重视家长的意见与感受,重视家长的参与,把家长当作一种资源
少年儿童研究:英国著名的学校――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有的家长来到夏山学校之后会说“夏山是我们孩子该来的地方,没有别的学校可以代替”,这才是最理想的家长。您就非常认同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家长选择一所学校是不是也首先要认同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
向蓓莉:如果家长有充分的选择权,我想那是自然的,甚至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学校生活。
好的学校会重视家长的感受与意见,重视家长的参与,把家长作为办学的重要资源。从这个角度说,看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也要看家长在学校中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据我了解,甚至一些被称为的好学校也将丰富的家长资源拒之门外,家长们没有途径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职业、经验和观点。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为一件事烦恼:他自己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前几天,他熟识的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来华,愿意给他儿子班上的学生上一堂课,我的这位朋友很兴奋,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说这事他不能做主,要报告校教学主任。主任否决了这个提议,说如果这位外国专家想给孩子上课,家长另外找地方,学校的课只能按照课表上。我理解学校要完成课时的压力,学校也有自己的安排,可是如何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是值得学校考量的。
少年儿童研究:发生这样情况的学校,是不能列入您理想中的好学校的。
向蓓莉:是的。我女儿的学校鼓励家长给学生讲课。我曾经受邀给我女儿班上的同学们讲过一课。那是因为她们班要捐书给贫困地区。班主任想让我给孩子们上一堂课,在这个班学生家长中,可能我是最了解这方面情况的。我给孩子们介绍了我参与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们学院的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里,我调研了云南和青海的两个贫困山区县的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状况。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她成立的时间、她做过哪些事情、有什么使命、哪些人当过联合国亲善大使――例如《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成龙、郎朗、杨澜,她/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孩子们听得很专心。
让我最欣慰的是,课讲完后,一个女孩来我跟前,对我说她将来要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要为贫困地区的儿童做事情。
在这所学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一部分管理和教学工作。现在的全职妈妈很多,但是有些学校不用这些资源。我女儿学校的一些全职妈妈,会定期到图书馆当志愿者;只要有大型活动,家长就是重要的组织者。2010年学校的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家长们都收到了志愿者招募邀请函,最后有90多位家长,和教师一起,分担了摄影、拍照、化妆、道具、文字等工作。学校还给许多报了名但没法安排参与的家长解释:以后还有机会。
家长可以在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期间,到学校给班上的孩子讲故事,讲家长的职业,或者讲任何家长认为值得讲的内容。只要家长有意愿,都可以与班主任联络,班主任会在综合考虑孩子一周的午间休息情况下来安排。女儿有时候回来会告诉我,今天谁的爸爸、妈妈去给他/她们讲课了,记得有一次是玩具的制作,有一次是国学的内容,女儿很喜欢。
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工作上安排得过来,我和我熟悉的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愿意参与班级与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和孩子们多一些在一起交流、共处的机会。台湾小学的家长义工也是非常普遍的。
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值得我们在这个时代重新回顾和诠释。
少年儿童研究:家长过多参与学校的活动,会不会干扰学校的教育?
向蓓莉:可以从伙伴关系来界定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考虑家长参与的维度、内容、方式和时间,共同探讨如何促进而不是干扰学校教育。我认为教育有专业性,但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有教育经历的人都有对学校教育的感受和判断,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教育不仅仅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的事。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的人,如果对人、对人性有关怀,了解人,理解人,对人的成长有深刻的理解,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而如果一个人不去探讨人、人性,对生活没有深切体验和反思,即使他/她有再多的教育学知识,都当不好一个老师。当然如果既有生活的历练和理解,又有教育学知识是最好了。
少年儿童研究:有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了家门口的一所普通小学后,会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周围的人的孩子都进了名校,自己感到自卑,于是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应当给孩子换一所学校。
向蓓莉: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有比较充分的选择权,那么判断的标准就不是名校与非名校,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的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而言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要做自己的独立判断。
少年儿童研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家长如何发现孩子在学校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父母如何在孩子还没有入学时就了解学校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如何了解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向蓓莉:当孩子对学校的生活津津乐道的时候,说明学校生活是让他/她愉快的。家长可以从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细节,观察和判断学校的生活。
要了解一所学校的情况,可以通过学校网站;也可以向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听他/她们对这所学校的介绍和评价。
当然这些信息都包含了个人的判断,一所学校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我女儿的学校自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学校。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什么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够容忍的。
总之,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说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那就是:
少年儿童研究: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刘秀英有共同生活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访向蓓莉少年儿童研究学生频繁迁徙转学待遇差难留住老师_今日惠州网
学生频繁迁徙转学待遇差难留住老师
欢迎订阅惠州日报手机报 请发送A 到,每月3元,一机在手,惠州大事都知晓[报料热线]& 惠州日报
&&& 民办学校特别是外来工子弟学校,每到新学期伊始,都会面临学生流失现象,今年春季,我市民办学校学生流失现象较往年相对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生源流失呢?民办学校应该如何办学,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减少学生流失?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民办学校相关负责人和老师。
&&& “他们就像蒲公英,春节过后便开始了新的飘飞。一些民办学校,在面临投入不足的现实时,又承受着生源流动过大带来的痛苦。”一位在我市某民办学校教书3年的老师说。那么造成这些学生流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原因&&& 因父母工作变迁而转学&&& 位于河南岸的凌田学校副校长代礼平说,民办学校学生流失的最大原因是,父母工作的变迁造成外来工子女频繁转学,这也是学校教学面对的一大难题。代礼平说,多数外来工子女都有过转学的经历,在凌田学校有近80%学生是因父母工作变动而转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流失是因为父母所租房子离学校远了,为节约校车接送费、生活费等,把小孩转到离出租屋较近的学校。“学校每年都会有200个左右的学生转出,同时又有200多学生转入,虽然学校生源人数没有太大变化,但老师在教学上承受着一定困难。”&&& 江北旺升中英文学校校长陈秋然也表示,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工厂厂房会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随着工业区的转移,父母会迁移到新的工作地点,小孩也跟着父母转到新的学校,这一部分学生占流动学生的绝大多数。原因&&& 收入水平低难让小孩在民办学校就读&&& “许多外来工家庭因有几个小孩,因工资收入有限,无法同时承受所有小孩都在民办学校就学,只好转学到老家就学。”陈秋然说。&&& 凌田学校副校长代礼平也表示,目前物价水平提高,民工阶层收入上涨幅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生活压力大,不少外来工只能把小孩送回老家读书。原因&&& 受新政策影响转回老家享受免费教育&&& 代礼平和陈秋然都表示,受从今春起实行的城镇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影响,还有部分家长把小孩送回户籍所在地的学校,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以前学生流失的多,但插班的也多,数字上基本持平,可今年流失的比新增加的明显增多,可见教育新收费政策开始对民办学校有所影响。”陈秋然说。原因&&& 老师的流动导致学生的流动&&& 学校教师待遇差、食宿差,教师的流动也是学生流失的一大原因。记者在市区江北某校教师宿舍楼看到,一间空闲的教室被分成好几间教师宿舍,每个教师一间,又小又挤。如果遇到年轻老师新婚不久,带个小孩,就显得更困难了。在惠城区潼湖镇的一间民办学校,记者看到,下边是教室,上边就是老师宿舍,一间宿舍放有4张双层铁床。记者了解到,部分民办学校的老师队伍流动性很大,老师的不稳定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流失。
(编辑:金小贝)
相关阅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你好;我是外来打工者;现在孩子在本地学校上学;由于学习不是很好;老师多次叫我给他转学;请问老师要求合理吗?_育儿问答_宝宝树
你好;我是外来打工者;现在孩子在本地学校上学;由于学习不是很好;老师多次叫我给他转学;请问老师要求合理吗?
当时年龄:
还没有宝宝
来自:网页;
这个不好说啊,因为你不在这个学区,是属于借读。但是每个都有上学的权利,你不主动转学,老师也不能强迫你退学。你如果不打算转学,那么一定要和老师处好关系,要不还是自己孩子遭殃。
最佳回答者:
老师的要求不合理,流动人口和本地户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议给家长抽时间多给孩子补补课,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虽然不合理,但是对孩子的影响肯定很大。孩子在这样的之下,容易变成内向的性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夜你会不会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