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的,走平稳的老路指的cp是什么意思思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新一届政府执政近半年来对楼市一直以观望为主,甚少像过去一样干预市场。 (CFP/图)
十年楼市调控,房价越调越高。新一届政府显然不想重蹈覆辙,自2013年3月以来&调控&的字眼都未曾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长效机制&的提法,意图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来应对楼市的价格变化。
新一届政府执政近半年,房地产市场难得地度过了一个没有任何调控政策出台的阶段,十余年来鲜有。
另一个此前不太常见的词语&长效机制&开始频繁现身,过往的采访中,不止一位房地产从业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过对它的期待。&今天压明天放,即便房价上涨了,行业也是不健康的。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行业政策环境。&
来自多家媒体的最新消息是,住建部已经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国税总局等部委研究出了一份房地产业长效机制的草案,并开始征求意见。
一项政策一旦进入征求意见的程序,出台时间往往就不会是&近期&,更何况是冠名为&长效&的一套机制。即便近期出台,它的效用也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来显现。
对于眼看着房价仍在上涨的购房者来说,下手时机依然难以抉择。日,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百城住宅最新均价公布,直接将房价环比连续上涨的数字刷新为了14个月。
方正证券的地产行业分析师周伟在8月7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不要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评价的是遮遮掩掩了一个月之久的地产业&再融资开闸&,同样适用于把握新一届政府在楼市调控难题上的真实态度。
长效机制还不太明朗,这边厢地方政府又一次开始试探中央放松调控的底线。8月8日,温州自行将限购条款放松了一点,两年前规定的不允许买第二套房,现在变成允许。在刚刚过去的5月和6月间,温州是全国70个城市中唯一房价同比下降的城市。当然,它也是2011年限购政策实施以来最严格的地方版本。
温州的自作主张能不能得到中央的支持,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此前几次地方政府试探底线,两三日内即被叫停。而截至南方周末记者发稿前,温州举动尚处在被默许状态。
放开融资不等于放松调控
&资金充裕和提高房价没有必然关系,涨还是降主要还是看供求;反倒是手有余粮后,能更从容地买地,进而增加供应量,还有降价的可能性。这是个能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策略。&
在&怎么做&的维度上,过去半年来,新一届政府仍有些暧昧但逐渐清晰的一个举动是放开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渠道。
2010年4月,国务院发文要求证监会暂停批准房企的上市与增发。换句话说,不能再通过A股市场直接融资,只能依靠银行信贷、信托债券以及海外资本市场等间接融资的渠道,相当于增加了获得资金的成本。
当年的暂停不是一刀切,而是限定为&存在土地闲置和炒地行为&的房企,这给证监会的审批留下了一个口子,也成为当下维持暧昧态度的最好借口。
2013年7月初,房企&再融资开闸&传闻甚嚣尘上之时,证监会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口径没有发生变化&,一家房企能否上市或者增发仍然要看国土资源部在土地行为方面的判定。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先是新华网连发四文透露&再融资开闸已成定局&,紧接着&新湖中宝&等数家房企公布了自己的再融资方案,可新闻发言人还是坚持那句话&口径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私下询问了证监会的态度,得到的答复是先把材料报上来吧,这可是过去两三年从未有过的。&一家上市房企的董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他看来,只要等到一家房企的再融资方案正式获批,中央的真实态度就不言而喻了,&中央恐怕是担心大家将此举解读为放松调控,才一直没有松口。&
房企手中的钱多了,是不是意味着房价更容易上涨?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否定了这个结论,&资金充裕和提高房价没有必然关系,涨还是降主要还是看供求;反倒是手有余粮后,能更从容地买地,进而增加供应量,还有降价的可能性。这是个能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策略。&
几个月前,有关部门曾经向一些开发商询问过掐断融资的效果,也就是说钱少了之后,开发商们一般会先干什么?答案是:&少买地,少开工,从而减少开支;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有可能降价&。
&在楼市处于向上通道之时,掐断融资渠道不见得能带来降价,却有可能减少供应量,导致供求失衡加剧,引发涨价。&一位重点关注地产行业的基金经理总结道,&既如此,不如放开。&
长江证券房地产业分析师刘俊认同开闸对行业健康发展和增加供应的正面效应,但也十分担忧&在楼市缺地而不缺钱的背景下,短期调控房价的压力加大&。毕竟,开发商能有更多的余钱去抢地了。
2013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再次地王频出。剔除保障房后,广州海珠区南洲路的1026号地块以34590元/平方米的价格成为&单价地王&。
没放松,也没加码
准确地说,&调控&的字眼在2013年3月以来,再没有出现在中央层面关于房地产业的表态之中。
连续14个月的上涨,一二线城市的地王频现,截至目前还没有引来新一轮楼市调控的加码。
日,以20%个人所得税为核心的国五条细则出台后,除了北京,其他各地基本都没有执行,中央并没有因此给出任何表态。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战军认为,这至少说明在&压制需求&层面上调控加码的概率不大,&夸张点也可以说调控事实上放松了&。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房地产提出&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这依然是一种打算支持合理购房需求的态度。
在平安证券的周雅婷看来,改革思路正在逐渐清晰,调控思路可能会从上一轮的压需求为主变为增供给为主。
&再融资开闸&是一种间接的增加供给。更为直接的是,201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事实上已经加大了土地供应,达到5年来的最高点。
国土部法律中心日前发布中国土地市场指数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比2012年多了三分之一强,比2011年多了六分之一强。40个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金额更是同比多出了八成多。
&原因?现在地价高。此外,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一个异常严峻的形势,就是中央开始清查地方融资平台,多收点土地款多安心。&前述基金经理预计土地供应量加大的趋势还会延续。
与此同时,中央似乎开始吝于使用&调控&这个字眼。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定调来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房地产市场提出的要求还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而在半年之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加强调控&的字眼没有出现,变成了&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准确地说,&调控&的字眼在2013年3月以来,再没有出现在中央层面关于房地产业的表态之中。
以上转变能理解为中央打算放松地产,又或者,对房地产的政策导向出现了拐点式的变化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目前还没到下定论的时候。一边是新一届政府决意改革、推动转型;一边是房价仍在上升通道中;还有一边是保增长的压力加大。任何一步实质性的松动或调控转向都只能小心前行。
日,西安曲江新区中海地产一楼盘出现房产开盘市民抢购潮。 (东方IC/图)
长效机制,还是先收税?
改革或将从财税、金融、土地制度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市场化手段理顺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是大方向,房产税则是最核心和最首要的工作。
房价上行、经济下行、改革阻力等因素的交织,终于将&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向前台。
&在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没建立之前,一些看似正确的调控政策很有可能最终走样。&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表示,&再融资开闸&就存在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房价的可能。
最新消息是,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初步草案,并且正在向相关部委、协会等征求意见。
过往几年中,长效机制也曾出现在中央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表态之中,但相比&调控&字眼,出现得少之又少;最近半年位置发生了变化。
2013年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日,在莫斯科出席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透露国务院还需要继续研究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
来自多家媒体的消息都显示,改革或将从财税、金融、土地制度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市场化手段理顺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是大方向,房产税则是最核心和最首要的工作,其中包括房产税试点扩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就明确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土地问题,但目前看来,房地产税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机制。&
这意味着房产税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向所有房产征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新税种,以此慢慢代替土地财政,降低土地出让金在房价的占比。可是,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这税收得不明不白,以往人们购房,为了仅仅70年的使用权已经交了足够多的税,难道为了一个所谓好的机制,就能多加一道税吗?
已经试点两年之久的房产税改革,也完全让人看不到代替土地财政的可能。2011年1月,重庆和上海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前者只对独栋别墅征收;后者面向新购住房,但人均免征面积有60平米,一年下来只收到了几千万元。
2013年4月,杭州原本有可能加入房产税试点行列,但在方案基本获得肯定之后还是做了押后处理,等待更多试点城市一起审批。
在前述基金经理看来,&杭州试点即便通过了,也只是在上海的基础上略往前走了一小步,计算人均免征面积时包括了已有住房。长效机制长线期待。&
上一页1下一页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玉洁 王双红
“限价令”重在一个“限”字,连它的标准都能上调。“中央希望”、“合理价位”,现如今,地方政...
一则“住建部将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并从北京开始试点”的传言,让日的中国A股...
相较于过去三年的调控手段,这一次的新国五条细则用的还是打压需求的老招数。不同的是,这次的重...
楼市调控的一大误区是,它始终将利剑对准交易环节,在卖方市场的大背景下,调控的力度越大,对买...
政府摆出一副开闸放地的姿态,但计划供应土地量却是三年来最低。在严厉的新国五条下,地产商们疯...
为了硬性压制房价,北京市政府选择了一种原始的方式——除了对消费者限购外,还拿走了开发商的定...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广州房价继续领涨全国,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广州新房价格同比涨幅都是全国...
过去两天,京沪苏杭四地频现地王,以井喷来形容毫不夸张。9月4日,北京农展馆北路地块楼面价达...
谁在推高中国房价?贪婪开发商还是精明的丈母娘?“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为何吃力不讨好?回顾...
继深圳的“深八条”、北京的“京七条””、上海的“沪七条”楼市调控加码后,11月18日,广州...
过去十年,北京每年新增常住人口以五十多万的数量剧增,而土地供应却远远跟不上需求。在保障房缺...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高校专硕生源压力增大 课设被指穿新鞋走老路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都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总数达到38种,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我国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预计到2015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左右。
  本以为拿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应该很好找工作,谁知却比别人多了一道坎。今年刚毕业于某重点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李伟经过层层面试,终于杀进最后一关,本以为一定可以拿到这份工作,却被面试官告知落败,原因在于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迫于无奈,他自此便将求职简历中专业一栏改为“农业经济管理”,代替原先的“农业推广”。
  近年来,尽管许多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师资投入、奖学金设置、培养模式等逐渐完善,但相对广为人知的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还是有些“默默无声”,遭遇“冷脸”也是正常。处于发展中的专业硕士该如何立稳市场,被人认可?
  追问一:快速增长的生源从哪里来?
  “我们班上都是调剂来的,再考一年觉得比较麻烦,也浪费时间。”沈静是某高校法学院第一届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年抱着继续加深理论学习想法的她是被调剂为专业硕士的。
  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上所公布的第一届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复试分数线来看,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型硕士的总分线、外语线、政治线、专业课线分别比专业硕士高25分,10分,10分,10分。即便如此,不少考生还是宁愿选择难度系数较高的学术型硕士。
  “一般优秀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学术型硕士,毕竟对于专业硕士我们还是很不了解,其社会认可度也不高。”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楚一表示。
  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计划出台。2011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13万人,增幅超过16%。到2015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左右。
  尽管专业硕士报考逐年升温,但各地、各专业报名情况冷热不均。记者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河北省参加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中,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5863人,报考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8915人。不少考生反映,周围报考专业硕士的还是相对较少,主要源于对其不了解。
  武汉某高校的一位老师也表示非常担心:专业硕士计划增幅如此之大,高校感受到很大的生源压力。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质量,另一方面也难以确保某些高校将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创收手段。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电话:0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高中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
作为教育媒体从业人员,自己一直在关注高中新课改,《中国教师报》被誉为“中国课改第一纸媒”,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改途径与方法的推广,在全国也推出了一大批课改典型学校。纵观中国高中新课改的现状,有效果,问题更多。改革的幅度、深度、效度不明显。但任何改革都不能不付出代价,忍受阵痛。课程改革是世界潮流,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课程改革,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回归生活的思想、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后现代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等,这些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课改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的高中新课改明显受世界性课改趋势的影响,因此,它是顺应世界性课改趋势而产生的。目前的中国教育缺陷变得越来越大,中国教育需要新课改。所以,课改势在必行,课改必须成功!
&&&&&&&&&&&&&
在顺义区举办的《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论坛
(前排左三为上海王厥轩主任、左四为雷振海社长、左五为顺义冯义国主任;后排左三为顺义张华礼副主任、右二为王殿军校长、右三为顺义张海东副主任)
改革之问:
解读高中新课改
最大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
我省自去年实行高中新课改后,由于马上有了会考、高考的改革,学生和家长关心备至。新课改究竟为何要改?想改什么?怎样去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
办高中,不只为了给大学输送新生&
记者:什么叫新课改?
刘宝剑: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果以新教材的使用为新课改启动的标志,我省小学、初中的课改是从2002年秋季开始的,高中课改是2006年秋季在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同时启动的。
记者:能再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吗?
刘宝剑: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新教材&
记者: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向哪个方向改?&
刘宝剑: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高中新课改:&
让学生自主选课&
记者:目前进行的高中新课改,有哪些突出变化?
刘宝剑:从长远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看准方向和坚定信念。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为了有利于学生选课,教育部把高中课程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生只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至于在一个领域内学哪门课,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语文而不选外语。
新课程还将同一学科的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教科书也按模块编写,一般一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学生选思想政治,还可进一步选《经济学常识》模块,或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及其他模块。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其实也是为了与学生选课相适应。
最大的变化&
就是最难改的地方&
记者:高中新课改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刘宝剑: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有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有学校的问题,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还有社会的问题,相对统一的高考,就业形势的严峻,无法让我们“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说“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有道理的。
就目前而言,我们应当积极去做的是: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意愿选课,学校要探索有利于学生选课的“走班制”教学模式,《通用技术》课程要认真开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要做好并发挥作用,这几个方面可以说是衡量新课改到底有没有真正启动的主要标志。
改革之惑:
迷惑、忧虑与阵痛
中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挣扎
“如果高考依然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心中的那座永远也绕不过的独木桥,那么一切过程的改革都将是一场虚妄的行动。”
这句透露着冷静和悲观的话成为一部分人对2004年开始的全国高中课改最具代表性的态度:新课改戴着高考的镣铐,跳着梦想之舞。
2008年9月,新疆成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中新课改的省区。一边是应对高考的现实,一边是素质教育的梦想。新课推行改一月来,在学生中激起层层波澜;身体力行新课改的教师们喜忧各半;掏着腰包的家长们除了迷茫,剩下的就是无助。
以“素质教育”之名的高中课改,能否修正“应试精神”下的高考制度?业界人士表示,“阵痛难免,成败还看高考”。
学生之惑:更难还是更容易?
结束了3年的筹备期,新疆近13万学生在今年9月首次走进高中课改课堂。新课改推行一个多月来,“新教材”“选修”“必修”“学分制”等成了师生认识新课改的关键符码。
其中背负着家庭厚望的学生们在课改面前“有些迷茫”,不知道实现目标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课程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分选修和必修,时间更紧张了”,新疆实验中学高一四班学生王小伟说。一方面,必修课的教材太简单,只有会考水平;一方面,难度和深度放在选修课里,而选修的量和深广度有很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安排不同。“不知道高考考多少选修内容,也不知道自己该怎选择,很迷惑。”
王小伟的“迷惑”也是大部分学生的迷惑。一些学生反映课改后由于教材增多、课程增多、课程结构改变了,打传统的时间战题海战明显感到时间不够精力不济,“觉得很累”。
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课改后更加愿意学习了,因为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有趣”。据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梓华介绍,新教材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精神,采取更符合认知规律、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编写,注重与生活的结合,注重以“已知知识”为基础,比以往的教材更具“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具体的知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中高一学生武赟说:“新教材确实比以前有趣。比如学习三角函数时,先引入楼房建筑楼体之间的距离和采光的关系,让人觉得学到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由于高中教育依然以高考为“终极目的”,新版本的教材给学生的“乐趣”是相当有限的。新疆实验中学一位高一数学老师说:“高考还是最终的评价手段,学校和老师,以及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必修选修都得学,你不教人家教怎么办?学生的负担更重,老师的任务也更重。”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告诉记者,课改后的化学分为必修1和必修2,难度只相当于以前的会考,而选修教材却加大了难度,两者很难联系在一起。“课时少了,任务重了,八本书要学到何时?”
另一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上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一位高一物理老师告诉记者,高一物理要学习物体受力分析,但是其关键的三角函数知识却要在高二的数学里才学,这怎么办?“新教材虽然彰显素质教育精神,但是这种起码的横向知识关联都没有做到,是很大的漏洞。”
林梓华说:“从其他省区近年的动向来看,高考去教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材无所谓难易,它只是过独木桥时的一根拐杖而已。”
老师之忧:穿新鞋,走老路?
接受采访的高中老师表示,新课改其实是一场“结构性调整”,高考岿然不动,过程只是重新摸索达到目的的手段。
近日,新疆教学研究所组织15个调研组对全疆15个地州的高中新课改进行了调研。据该调研组负责人介绍,调研结果显示,基层的高中教育没有太大的改变,“很多老师担忧课改实际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而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操作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新疆高中课改专家指导组组长张安庆介绍说,由于实行“教学先行”,新课改推行之时并没有推出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某些学校由于没有器材没有老师一些新增课程只得“放弃开设或者低水平开设”。
新疆实验中学一位多年带高三的老师说:“带过好几轮高中的老师都形成一套自我的教学方式和节奏,新教材和选修必修之分必然颠覆原有的经验。虽然课改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但是关乎学生一生的高考承担不起素质教育的责任。”
在素质教育和高考之间,一些高中老师的内心也是“两难处境”。一方面教师们目睹着自己的学生为高考付出时间和健康、青春和兴趣,而所学的知识又越来越和社会发展脱节,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一直不解决,学校、老师害怕辜负了学生、家长,耽误了学生前程,只得想方设法吃透考纲应对高考,最后素质教育终成“黄粱一梦”。
在新疆如是,在2004年国家首轮试点的山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新课改如火如荼几年来,基层老师从担忧走到遗憾。曾参与教育部高中课改工作的山东教育学院教授郑强说:“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阻力很大,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手段方面没有改革。”
网友“夜阑风雨”说:“我是一线教师,2007年参加课改,在高考和课改之间,我无所适从,课改只是流于形式,面对现实的家长、学生、学校,高考考不好一切都没用。”
在2009年将要推行高中课改的湖北省,一些教师已经对课改持悲观态度。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高中的孙老师说:“语文变化不大,就看怎么考。从我参加的培训来看,高考怎样教学就怎样,铁板钉钉的事情。我教书三年就换了两次教材,改变什么了吗?高考逐渐脱离教材命题的现实让在教材上下功夫的改变像掩耳盗铃一样可笑。”
在教书育人的老师这里,课改和高考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促进高考更全面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课改初衷在实践过程中也悄然改变,某种意义上高考成了新课改“梦想落空”的“镣铐”。
教育人士:课改阵痛难免,成败还看高考
除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外,新课改的推行面临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师资短缺,硬件设施没法配套,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和认知不是短时就有结果。
乌鲁木齐市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梓华说:“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经验的形成是个时间过程,单通过文本培训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师们需要在实践中去领悟和适应新课改后的教学活动。因此,课改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从2004年开始推行的高中课改,目前已经完成一轮。在首轮推行高中课改的山东省已经启动第二轮的高中课改。“从毕业的学生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郑强说。
对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改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看法,郑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不可能让每一位老师对改革持赞同态度,我们只能在改革实验的工程中,让老师们去认识体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郑强坦承,从2007年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尽管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两年半的时间,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仍然难以消除。几乎所有的校长和教师们都认为,高中课程改革是否能成功,高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课程改的目的是素质教育,但是面对目前的社会局面,要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仍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改革教学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既然高考是符合当前国情的选拔制度,那么只有在“考什么”的问题上做文章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考品德,考身体素质,考审美,考创新能力,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考专业知识等等。高考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教学过程自然就发生变化了。在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体制的前提下,高考这根指挥棒也可以指挥出另一种结果的。
改革之变:
解读高考改革:让新课程高考成为“领头羊”
继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之后,明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5个省市进入。据悉,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实施,不仅可以检验4省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今后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肖娟群 覃红霞&&
&&&&1.四省区新课程高考方案各具亮点&
&&&&2007年6月,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区的高三学生作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首批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继4省区之后,明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5个省市进入。据悉,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实施,不仅可以检验4省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今后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4省区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山东实行“3+X(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模式,广东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实行“3+小综合”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考试内容、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各有侧重、各具亮点。&&
&&&&“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内容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六大领域、12个学科的必修内容。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齐鲁文化均有所涉及,地域色彩明显;广东省则将“综合能力测试”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在考查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自主选择的“X”选考科目;海南省实行基础会考且将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成绩,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考生档案,为高考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宁夏2007年新课程高考与前两年高考具有衔接性,总体上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纵观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所采取的措施、科目的设置都不同,但在指导思想、评价标准、追求目标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体现了高考改革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融合。&&&&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是4省区新课程高考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在当前我国诚信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评定是否公平可靠,没有量化的规定和考核办法约束,它到底能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由于区域之间、中学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不同中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标准把握不尽相同,也将增加高考录取客观评定的难度。此外,4省区的高考基本上对文理科都有区分,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考虑,文理分科是合理并且必要的,但是否应在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哪些科目可以分文理,哪些科目又应统一标准和要求?应如何权衡高考中文理类科目所占比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
&&&&(一)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考试命题具有可选性、开放性多重特点。&&&&
&&&&2007年的高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因此4省区的考试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改革理念进行设置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修读。4省区高考新方案中的命题设置满足了考生选择的需要:如海南省的超量命题,限量做题;山东、宁夏、广东引入选做题机制,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了不同考生的不同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不同学科发展倾向的形成,减轻他们的负担。引入选做题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是历年高考中不曾有过的,也是新课改高考命题与传统命题的最大区别之处。4省区的试题设计也力求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如山东的基本能力测试考题中要求考生回答《欢乐颂》的乐谱出处,读懂乐谱中的节拍、强弱等。这不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醒考生平时应该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评价成为录取参考依据。&&&&
&&&&高考的改革必须要和新课程改革一致,通过高考为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正面引导作用。4省区新课程高考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和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且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例如,海南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课程评价,在思想道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健康、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革将评价主体落实到学科老师,以避免仅由班主任独自评价可能因主观而出现的偏颇。山东在选做题部分推出“文选理、理选文”,以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方案所强调的“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相吻合。只有选才标准从一元变为多元,才能促进学生朝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成为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公平有特殊的促进作用,也是高考改革中的不变诉求。山东省特别要求命题过程中体现公平性,要实现试题素材和答题要求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考虑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选做部分各模块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力求均衡。高考改革方案的差异,折射出各省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其行政结构的差异。为充分照顾学生水平差异和各省实际情况,新课程高考采取自主命题方式。各省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设置不同选考科目和选做题目,为每个考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学科倾向展示个性与潜力,表现出对考生不同个性的尊重。&&
&&&&3.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
&&&&总的来看,4省区新课程高考的实施总体上遵循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原则,初步反响良好。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稳步进行,我们仍应坚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由精英转向大众,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厚基础”和“宽口径”,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逐步由原来的学科过细、专业过多向学科综合、科际整合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大学起始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贯通和融合已成发展趋势。因此,高考不仅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文化素质的考查,而且还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高校选拔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学生。拓宽高考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应努力改进的方向之一。&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个性。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高考竞争的重点已由原来能否上大学转移到了上什么样的大学。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区分能力、考出素质,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特质。高考新方案中的题型或科目的设置应在坚持统一与公平的基础上,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让考试变成每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过程,赋予考试人性化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高考的公平、有效,即高考改革应有利于高考制度自身的完善。公平性是高考制度得以坚持与完善的生命线,但公平总是相对的,对公平性的追求,不能超越时代的制约。高考能够提供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明白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高考与高考公平,才能不断完善高考制度。我们要在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基础上,追求高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另外,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是否定高考,而是继续改进、完善高考。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平稳过渡,高考政策或方案一经公布就不能轻易修改,以维护高考的公正性、稳定性与有效性。因此,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公正、有效,还应被赋予坚持与稳定的内涵。
【教育观察】高考不改革,高中课程改革怎么改?
中国恢复高考已经整整三十年了。12月1日,腾讯网“回响中国”2007中国教育年度盛典活动正式启动投票,在“猛事纪”里,“恢复高考三十年”赫然在列。三十年了,中国高考经历了太多,素质教育千呼万唤仍然出不来,这与高考改革的步履维艰息息相关。与高考改革相对沉默的是,高中课程在不断地改革,例如,高中语文课本近十年就不知道换了多少次脸,可是,次次换脸换不来素质教育。“回响中国”2007中国教育年度盛典除了盛装登场,我们更应该思考,三十不立的高考与尚感幼稚的课程改革何去何从,这才是真正的回响!
&&&&据《北京日报》12月13日报道,北京市高中课改新课程第一学段教学结束以后,对高考如何考,考什么的迷茫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困惑。12日,在广渠门中学召开的崇文区课改推进会上,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首次对新课程高考回应,据透露,每个科目所有必修模块以及必选模块是新课程高考的最低限度。
北京市高中课改改得轰轰烈烈,不过,在热闹的背后,笔者又有点困惑,如果课改热闹得让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考什么,这样的课改算得上是好课改吗?幸好,第一学段教学结束后,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还算及时地对新课程高考作出了回应,但是,这样的回应称不上是定心丸,专家一句“最低限度”,根本安抚不了教师及学生那颗躁动的心。&
&&&&“必须坚决打破高中一切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进行的错误观念。”北京市教科院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解决高中课改问题的良方。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绝对正确的,不过,笔者并不因为专家有了这样的认识而天真地喝彩起来,要知道,虽然中国早已经发现素质教育才能救孩子,但是素质教育来到中国了吗?北京市新课改旨在打破高中一切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很好,但是在高考制度不改变的大前提下,谁又敢拿高考开玩笑?教师不敢,学生不敢,家长同样不敢,敢开玩笑的只有专家,只有那些敢拿学生做牺牲品的专家!高考方案未出一天,课改都只能让教师、学生继续担心着,模块考试永远无法取代高校招生考试!
&&&&部分教研专家分析,不说高考内容,师生迷茫;说了高考内容,老师又会是“考什么教什么”,失去了课改的意义。教研专家的担心其实恰恰反映出了目前课改所处的尴尬位置,高考制度一日未改,课改都只能活在理想中而已,课改不可能不制造出迷茫,教研专家可以说教师与学生急功近利,但这种急功近利却有着天大的理由,哪个学生不希望通过高考实现读大学的理想?学生没有教研专家的伟大,他们读书要直面的就是高考,教研专家叫他们不要围绕高考学习,这话有道理吗?在高考制度没变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有权利过早知道高考内容,专家让他们知道考试内容,才是对他们负责的态度!其实,教师与学生迷惘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认识不理解新课改,更不是不想进行课改,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体现高考制度改革的高考方案会怎样改。高考方案往往要到高考前一年才肯出台,而这时,新课改已经实施两年了,在旧高考继续存在,新高考方向未明的情形下,新课改如何能落到实处?
&&&&北京市第一批享受高中新课改的学生确实打响了北京高中课改的第一枪,他们享受着课改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过,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担忧,先行一步的课改已经制造不少迷惘,如果没有更先行一步的考试改革,专家怎样指点,课改也会如同迷途的小舟,看似起航了,小舟却早早迷失前进的方向。课改一旦与考试改革脱节,失去以考试改革为指导的课改,最终也只剩下热闹的份儿。
&&&&笔者认为,考试改革应该先行于课改,这样才不会导致课改迷失方向。可是,这些年来,我们都是课改先行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两种可能:如果高考还是以分数为主,那么,高考考什么;如果高考不需要分数了,那么高考又怎样考?考什么指引着课改前进,这样的“如果”需要考试改革来给出答案。从目前高考方案姗姗来迟的情况看,新课改只剩下处处被动的份了。新课改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这原本是好事,但中国的高考远不同于国外的高考,要是仅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而不引进国外科学的考试方法,这样的课改称得上适合咱们中国吗?考试改革没有与课改同步甚至先行一步,课改都注定困难重重,苦了老师,苦了孩子,甚至害了孩子!
&&&&将孩子从考试的苦海中解放出来的,主要不是课程改革,而应该是考试改革,现在却演变成希望用课程改革来救孩子了,只要原有的考试制度继续扮演唯分数取才的角色,没有先行的考试改革,课改就注定让人迷茫,肩负不起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作为高考指导性的高考改革方案,理应早于课改出来。只在课改上大作文章,除了热闹,很难给学生带来实质的解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666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