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读yi(一声),yi是什么航空公司意思

2015届松江区一模语文(无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2.00
&&¥0.60
&&¥0.60
&&¥0.50
&&¥0.50
2015届松江区一模语文(无答案)
21届​松​江​区​一​模​语​文​(​无​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读拼音写词语 1(xing(四声)meng(四声)) 2(Wei(二声)yi(一声)) 3(ke(_百度知道
读拼音写词语 1(xing(四声)meng(四声)) 2(Wei(二声)yi(一声)) 3(ke(
读拼音写词语1(xing(四声)meng(四声))2(Wei(二声)yi(一声))3(ke(四声)she(四声))4(qiu(一声)|ing(二声))5(ci(三声)xing(二声))6(hao(四声)da(四声))
提问者采纳
姓孟唯一客舍丘陵此行浩大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12号L匹诺曹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词语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醒梦唯一客舍丘陵此行浩大
姓孟 唯一 客舍 丘陵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欹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欹器[qī qì]
欹器(欹qī,奇+欠=歪斜而后张口吐),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别&&&&称做歌器文献记载《荀子》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编。 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右铭”的。《宥坐》篇的记载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古代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原来这件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以后魏、晋之际,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接着,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的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到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其中,北朝的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总之,鲁国国宝“欹器”,它的仿制品在历史上失传又再现,再现又失传。到近千百年,所谓“欹器”,其构造如何,就成为“千古之谜”了。弟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汲水器 欹器据《》记载,伏羲十七主,整个伏羲时代历1260年。神农传七代,共计380年。而仰韶文化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所以仰韶文化相当于伏羲时期和神农时期。6500年前的仰韶尖底瓶是欹器侑卮的原型。起初尖底瓶是灌溉用具,即《淮南子·氾论训》“抱甀而汲”的甀。以后用作祭器和欹器。
这是,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如此绚丽多彩的尖底瓶,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表明了它的用途已从灌溉而推广到祭器和欹器。
甲骨文中出现用尖底瓶灌溉的图形,说明商朝还沿用着尖底瓶的灌溉用途。但《甲骨文合集36419》也出现了小臣丑的欹器形象。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字记录。苏埠屯出土了大量“亚丑”铜器,正是小臣丑东夷后在青州建立的国家——欹国的诸侯墓地。二千七百年前孔子到鲁桓公之周庙参观欹器,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看来博学的孔夫子此前只从书本上知道欹器而没有见过欹器,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擅长引而发之,所谓“入大庿,每事问”是也)
汉《》:观於周庙(之庙,参见),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保佑天子之座之器,此器时时警戒天子也)。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音奇,倾斜不正)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音乌)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音基,升也,登也,诗)。
《孔子观欹器图》,明代人所画,一说郭翊所画,画面表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此幅“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木上。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杜预(222-285)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唐代的马待封和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开幕前,北燕入选。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1965年9月在发掘西官营子北燕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据记载,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所以此欹器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里陈设着1895年“御制”的一对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的铜质鎏金器物。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上面横框的正面錾刻有的“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杯状容器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这样,这个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而静止下来。这种奇特的器物名叫“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这种玩 意儿早在周朝时就有了。
日本之欹器
(中国驻长崎总领事馆)
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孔子庙赠送“宥座之器”
日,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财团法人长崎中国历代博物馆赠送了手工制作的中国古代礼器“宥坐之器”,中国驻长崎总领事滕安军、长崎市议会议长吉原孝、副市长智多正信、长崎华侨总会会长王国雄等人出席了赠送仪式。滕安军总领事与针生先生为“宥座之器”揭幕,并向针生先生赠送了感谢状。
日本 长崎 孔子庙 欹器滕总领事和针生先生为宥座之器揭幕
滕总领事在致词中表示,作为日本规模最大的,长崎孔子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100年来在传播、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生先生热心孔子研究,从众多相关传说中得到启发,亲手制作“宥座之器”并赠送给长崎孔子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民间工艺的有机结合,也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一个友好象征。谨向针生先生及关心、支持长崎孔子庙发展的各界友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滕总领事向针生先生赠送感谢状
“宥座之器”又名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思想,针生清司先生出于对先贤孔子的尊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历时13年致力于纯手工制作,历经数百次尝试后终于制作成功,并向中国孔子博物院、日本等单位赠送了相关作品。长崎孔子庙始建于1893年,现为中国国有财产,是长崎华侨继 “四唐寺”之后兴建的又一个由中国人建造的庙宇,也是海外唯一一个由华侨集资建造的孔子庙。孔子庙位于长崎大浦町,格局和国内文庙相仿,内供奉有塑像和4圣牌位,两侧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大型石雕像。在庙后还建有“中国历代博物馆”,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中国古代的文物。长崎孔子庙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举办隆重的活动,邀请长崎县各界人士出席,依据中国古代习俗向先贤献上三牲祭礼。据古书记载,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之一的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朝时,著名科学家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欹器早在周朝时就有了。据说,有一次去周庙参观欹器,见庙中有个欹器。孔子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佑座器。”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守庙的人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取来水试了试,果然这样,于是长叹一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1]欹器在《荀子·宥坐》篇中,荀子在文章的第一段记叙了欹器孔子师徒关于“”的对话,表达出他关于学习、修身等问题的认识。他写道:,有欹器(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1]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们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为此,鲁国的有识之士在的庙中安装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孔子有感于此,发出“恶有满而不倾覆”的感叹时,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满”的状态的办法,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就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1]。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满则覆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
也许那些具有内省精神、道德高尚、不骄不躁的智者心中都秘藏着一个这样的器物,他们在欹器快要倾覆时就不会再往里边注水了,或者在欹器朝倾覆那边倾斜时就不再往里边注水了。。但他们察微知著,在某种苗头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其后果,并及时遏止不良苗头的发展。譬如,就爱在座位旁放一个欹器,来警示自己。后来人们通过在金属上刻写文字的方法来警示自己。再后来,就发展成为如今的了。
欹器实物复原
我国旧石器时代(大约6000年前),原始人未定居,所制陶器是尖底的,适合放在不平的地面;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4000年前)开始定居,有了生活平台,平底陶器适合放置在平的地方,虚则欹因而取代了尖底陶器。欹器本是原始人用以盛水或酒的尖底陶器,当时还没有文字和语言,所以没有具体的名字。平底陶器出现后,那些尖底陶器放在平面上总是歪斜着,人们叫它欹器,但发现个别欹器盛上一半水时却能在平面上立正,再加满水时又倾倒。于是人们根据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作为自我警戒器物,称其宥坐,成了实物座右铭,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在我国,座右铭有语言、文字、实物等形式,而宥坐是最早的实物座右铭。宥坐的含义很深:对一个人来说,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对国家来说,经济落后、人民贫困,在世界上站不稳、直不起腰;只有经济发达、民富国强,才能站得牢固,扬眉吐气;中则正要知道物极必反,应时常居安思危,与时具进,不可安于享乐,停滞不前。宥坐的寓意还可以延伸:尖底陶器在不平的地面上能立稳,尖底是其优势,但在平面上立不稳,优势变成劣势,不适应客观变化的事物就会被淘汰,只有个别尖底陶器自身“进行变革”,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尖底又从劣势变为优势,避免了淘汰,被长期保存下来。这说明,人们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要不断变革来适应客观变化。只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宥坐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辨证思想的巧妙结合,也是重要文化遗产。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秋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词进而描写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主观题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秋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秋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5179265520305513283286150921283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盘内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